范文 > 读后感 > 大地三部曲读后感 > 导航 > 曾国藩三部曲读后感

大地三部曲读后感

曾国藩三部曲读后感。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三部曲读后感 ”,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曾国藩三部曲读后感范文一

暑假我阅读了唐浩明写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三部曲》,即:《血祭》《野焚》和《黑雨》,曾国藩这人有时我曾是唾弃,有时让人依靠,有时让人嗤之以鼻,有时又让人十分佩服,他的所作所为,真的是不可预知的。不过,总体感觉是,他是一个成就大于过错的人。

曾国藩的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是内圣外王。他是一位着名的政治家,战场上的猛将,其锲而不舍的性清决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此外,他的文辞隽永湿润,谆谆告诫,真诚待人,同样令人钦佩。

曾国藩待人随和,经常会耐心倾听学生提问,这个不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他为官清廉,一生都没有贪得钱财,深受文人学者好评。

曾是一个永远无法理解的人,谁也看不懂他,他是一个学者,也是个好官。也许只有那一句最中肯的评价:曾国藩是地主阶级力最强大的人。

曾国藩三部曲读后感范文二

读了唐浩明写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三部曲》:《血祭》《野焚》和《黑雨》,总体感觉他是个了不起的功大于过的人物。

我最佩服曾国藩为官清廉,崇尚节俭的行为。官至极品的他始终严以律己,曾国藩十分清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虽然后来官越做越大,但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自己常说:余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他在京城时,见到的世家子弟都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因此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来北京居祝他让他们住在老家,门外也不能挂相府、侯府的匾。他北上征捻前夕,为家中妇女定下功课表,严格要求。因为他教育子女有方,所以他的后人都秉承他的治家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成就都不小!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爱情三部曲》读后感


记得在我十几岁的时候,读着巴金的《雾》、《雨》、《电》(亦叫《爱情三部曲》),当时给我的感触并不深,也不多,现在回想一下,只记得在心头上掠过一阵子悲哀和涌起一阵子同情,要我再深掘一下思想和什么可思索的,那就没什么了。所以直到今天,这部书给我的只能是一个十分浅肤而又模糊的记名。

时间一晃过去了五六年。由于这几年通过阅读,看了不少的书本,从书里面看到了人世间不少的悲哀与惨痛的故事,使我至多又掠过悲哀,涌起同情。然而在今天,当我读《家》的时候,已经不再是一阵子的了,而是在那悲哀的情感上面,添上了一层厚厚的抑郁的气氛,在同情的心里,添合着感伤的色彩,这悲哀和这抑郁,这同情和这感伤,把我深深带入了沉默的思想里面去

《家》里面有个角色丫头叫鸣凤,鸣凤的结局是死。鸣凤的死,在悲剧的《家》里面是一个高潮(从我个人看来)。在鸣凤的思想里(也可以说在她的生活里),有一个表达十分强烈的字就是,爱!爱谁?爱什么?爱作者笔下的觉慧(事实上很少有这种可能。作者在书里描叙他们相互之间的爱,实际上是抹杀了阶级性,模糊了主仆间的界限),爱他们之间存在的感情,一旦这个爱被高家老太爷破裂了,也就成了鸣凤生前的一幕悲剧。结局最后,是鸣凤投湖自杀。如果说在鸣凤这边是一个爱,那么在觉慧那边是一个恨。觉慧的恨,不但由高家的礼制限判了他活动自由引起的,更主要是阻隔在他和鸣凤之间相互的爱引起的,这个被阻隔着的爱强烈激起他对高家旧礼制,旧法教,旧关系,和对高老太爷以及周围一大群封建卫道者的不满和愤恨。所以作者写觉慧的恨,是要衬出鸣凤的爱,写鸣凤的爱,是要引出爱的最后悲剧气氛需要。所以看到鸣凤的爱时,就隐约感到爱的后面的悲。因此他们相互之间的爱,成了一个共同的悲。爱引起的悲,就贯彻在作者《家》的一线思想里。

对巴金(三十年代)作品,我读的很少,然而只要一读,给我的感觉总是调子哀伤,低沉,抑郁。如果要问什么因故?可以在作者的《家》的《后记》里找到说明: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那个时候我的心因为爱怜而痛苦,但同时它又充满恶毒的诅咒。在孩子的时候,就因为目睹残酷的现实,产生爱怜而痛苦,所以成为作者一系列作品的基调。

对巴金(三十年代)作品,除了一个作为了解三十年代文艺上的创作倾向(包括思想动态在里面),和另个作为知道当时社会历史的一部份状况,这两个目的之外,还会有多少人要去翻阅它们的必要呢?更没有多少在思想内容方面值得吸取的价值。如果说,生活中存在这么一种解释:任何一种好的主观愿望,都可以产生好与不好两种不同的客观效果,那么巴金在三十年代里写下这些感伤、悲哀、抑郁调子的小说,就当时与今天的在一部份青年中间,势必影响产生出两种不同行为的效果。因而都是可以作为这一论点为根据的。

对巴金《三十年代》作品,我在阅读的时候,虽然我拿不出多少带批判性眼光看待它们,读后也作不出多少深刻地分析(就我现在还带有的浓厚小资产情感,我现在的思想,还是在摸索中的思想,因此这种批判性成份不是很多),但如果我在接触任何事物的过程中,不能够加强自己的思想警惕,我想我在思想上的退步,消沉、堕落,就有可能出现。

关于《家》的读后,谈的这多,思想浅见。

高尔基三部曲读后感


高尔基三部曲读后感(一)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卷罗斯是一个盛产文学大师的国家,曾经拥有过文学上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高尔基就是这里的一颗星星,高尔基苦难的人生和顽强的拼搏一精一神以及追求理想的坚毅都是真真实实的写在这三本书里。

童年是美好的,而在【童年】这本书里,高尔基的童年是悲惨的,因为父亲去世而被迫来到了外祖母家,那里有残暴的外祖父,两个贪财的舅舅,讨厌的继父,高尔基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就这样度过了自己苦难的童年。

【在人间】这本书讲述的是高尔基的悲惨生活,他去鞋店做过学徒,也去跟绘图师学习,还去作坊里做工,在他做监工的日子里,他交到好朋友,读完后让人感到高尔基的生活多么不容易。

【我的大学】讲了高尔基为了上大学,在外打工,吃尽苦头,一次爆炸事件使他差一点死掉,直到他去了一个脏海场才开始了他的新生活。

在读这个三部曲的时候,我被高尔基热一爱一读书渴求知识的一精一神所感动,也为他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伤心落泪。和他相比,我们有着快乐幸福的童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需要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会有父母、老师和朋友们关心帮助;更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一抽一的滋味。这些都在提醒我们,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高尔基三部曲读后感(二)

玖【童年】让我们感受到来自外祖母的人一性一光辉,又同时暗示给我们那个黑暗的时代,人们的人格扭曲,舅父们为了财产而明争暗斗。

玖【在人间】享受阿廖沙丰富的社会经历,感受不同的人的人格魅力,体味社会最底层的生活是多么艰辛。

玖【我的大学】在阿廖沙的社会大学里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感受到他对知识的渴求,也激发我们自己的求知欲一望。

我们读这个三部曲的时候,会被阿廖沙热一爱一读书渴求知识的一精一神所感动、所折服,也会为他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而鸣不平、甚至伤心落泪。我们会看到社会的丑恶本质,在这个社会里,小市民的恶习暴露无遗,从而衍生出了作者或者说阿廖沙对自一由、平等、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我们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会感觉到仿佛置身于这个社会中,随着阿廖沙感受着他幼小心灵感受的一切,给我们的心灵带来震撼,也会提醒我们,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更应加倍珍惜!

高尔基三部曲读后感(三)

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统称【高尔基三部曲】。高尔基很不幸,爸爸在他五岁的时候离开了他,是外婆和一妈一一妈一来照顾他的。高尔基上了小学,他在班里非常刻苦,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可是只上了一年学,外公和外婆分家了,高尔基只好跟着外婆走了。自从外婆分了家,家里没有经济来源,高尔基只好外出打工挣钱。他来到了鞋店,那个老板不让他看书,怕影响工作,他只好去另一家当绘图学徒,终于没人阻止他看书了,高尔基开始疯狂看书,看完就借,就这样,高尔基在上大学时就超过了博士的知识程度,成了苏联的伟人。

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只要肯努力,任何事也能办成。知识是需要积累的,只要把它一点一点堆积起来,就会明白所有的知识。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育人三部曲】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绝在这个三部曲中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从中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一爱一。他对孩子对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的一颗纯真透明的赤子之心。他对孩子没有半点私心,他对教育没有半点功利之心。从没有想过要通过孩子来发财,从没有想过要通过教育来谋取教育之外的东西。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他对孩子的一爱一,不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一性一芬芳。读了本部分,两点感受颇深:

1.他把和谐教育概念纳入了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他的和谐教育意味着:一是处理好认识世界(即理论学习)与改造世界(即实践活动)这两者的关系,使之处于相互促进的和谐之中;二是处理好各个表现领域的和谐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所在的一切领域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且出类超群;三是使学生因某事取得成功而带来的自尊、自信、自豪感,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并取得同样的成功。总之,要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金矿脉、闪光点,使他产生一股情感动力,并发生情感转移,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他把一精一神生活范畴补充进了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他的一精一神生活意味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积极向上的需求和兴趣,能够在其积极活动中得以形成、满足和发展,使他特有的天赋才能有机会充分显露和发挥。他认为,学生充实的一精一神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其全面发展的一个极重要的标志。他指出,在学校里,不能只有听课、作业、考试而没有一精一神生活,也不能只有纯体力劳动而缺乏智力因素和一精一神生活。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个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每一天的具体实践。追求真理,忠于心灵,坚守良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作为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品质。

爱情三部曲读后感


一爱一情三部曲读后感(一)

一爱一情还是革命,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为【一爱一情的三部曲】探讨了它,虽说巴金先生并不这么认为,他曾说他是要通过一爱一情来考察人的一性一格及其一性一格的成长。可是他所塑造的几个重要人物都曾被这个问题击中过,包括坚定的陈真、热情无所栖止的吴仁民、憎恨女人的德、还有死前发出此问的明。

虽然【雾】的主角是周如水,但周如水并没有遭遇这个问题,他遭遇的是一爱一情与亲情的矛盾,这类矛盾本来很值得深入展开,但由于巴金先生太厌恶周如水软弱迟疑的一性一格,所以并未得以公正地探讨。我倒是更喜欢陈真在受到秦蕴玉这个有着女一性一魅力的妖娆女人挑衅的那一段,她使机器一般整天只会为工作转动的陈真感受到,世界不光只有速写一样粗线条的革命工作,还有工笔画一样细致的美丽异一性一,但是陈真的坚定能够解决一爱一情与革命的冲突,他懂得逃避和镇压这种撩人情绪的必要,他留恋,但强迫自己与她们永别,所以在陈真的心中,一爱一情从来不曾出现过。

三部曲中我最喜欢的是【雨】及其主人公吴仁民,因为这部作品的艺术感最强,且主人公的生命更真实,一性一格更复杂,他陷在矛盾的中心无法自拔,此外他还有死亡的困惑。在作品的开端,陈真的死一逼一迫吴仁民面对着一个终极的问题:死亡。空虚感和焦灼感同时向他袭来,使他发出一连串哈姆雷特式的独白,甚至人格分裂地与另一个自我面对面发问争辩。对其他人来说,陈真的死只是一个革命者的死,虽说和机器的报废一样让人惋惜,但是社会的熔炉还可以造就其他机器般的革命者;可对吴仁民来说,陈真的死是一个生命的毁寂,一种情感的断裂,一种人的生存真实感的消逝。吴仁民生命的热情因此落入了深渊,找不到依凭还好此时,女人来了、一爱一情来了,将他的生命和情感重新托起,一爱一情的热度和力量、憧憬和美妙使得吴仁民获得了新生,然而在他觉得幸福的时候,朋友们则悲恸着吴仁民为了一爱一情荒废了革命,从有志青年沦落为一个普通的人了。吴仁民一面抗拒朋友的指责,一面想寻找一个平衡一爱一情和革命的生活方式。然而巴金先生太心急,他为了不让吴仁民堕一落成一个普通人而设计了熊智君的死亡:熊智君的身一体本来就有病,她自己也不愿成为吴仁民的拖累,为了保护吴仁民的生命,她牺牲自己嫁给了那个要迫害吴仁民的官员。所以在吴仁民这里,一爱一情终究幻灭了,他痛惜熊智君的牺牲,但他更痛恨造就他一爱一情幻灭的制度,他似乎在一爱一情方面觉悟了,故事的结尾他这样说道,我现在完全自一由了。一爱一情本来是有闲阶级玩的把戏,我没有权力享受它。只怪这些日子我被一爱一情迷住了眼睛,白白给自己招来了许多苦恼。他不再疑惑了。然而我却疑惑了,我疑惑熊智君的牺牲是否值得,她为了一个男人、为了她的一爱一情和他的事业牺牲了自己,但最后这个男人却责怪了一爱一情。可以责怪仇人、责怪制度、责怪把人一逼一到无路可走的社会,但是怎么可以责怪一爱一情?变得坚定的吴仁民变得不那么让人喜欢了

但【电】里让人值得安慰的是,吴仁民否认了【雨】中那个责怪一爱一情的自己,明一直为了革命,不敢涉足一爱一情一步,他和德华彼此一爱一慕,一爱一情折磨着他,他只能用工作折磨自己,用忧郁摧一残自己,为的是要消灭那一爱一的痕迹,他临死前问吴仁民,他们这样的革命者有没有一爱一的权利,吴仁民痛苦地回答,为什么你要疑惑呢?个人的幸福并不一定是跟集体的幸福冲突的。一爱一并不是犯罪。但在【电】中,大部分主人公都有坚定的革命信仰,他们一爱一情的模一式都是战友式的一爱一情,只有这一种模一式才能够使一爱一情不与革命发生冲突,既满足人的理想追寻又满足人的自然欲求,吴仁民和李佩珠因此才能完美地相一爱一。然而我并不喜欢这种完美,因为我不能接受模一式的僵硬和它的唯一

巴金先生的一爱一情三部曲很多地方读来让人觉得突兀与刻意,描写能力和对情节节奏的把握也很不到位,语言甚至有些贫乏(有时候会用重复的话在不同的地方形容某种动作、某种心境、某种环境)。不过还不到三十岁的巴金先生真诚地把自己的热情与痛苦、困惑与思考都写了进去,我想,他忠于那个时候他自己全部的生命体验,并感动了当时那么多的青年读者,这就够了。

一爱一情三部曲读后感(二)

每天上一床后总也不会入眠,后来一次不知不觉中就翻到了巴金的【一爱一情三部曲】,每晚睡前看一点儿,就这样,看了将近一星期终于看完了。

也许是因为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对于里面描述的好多,我似乎都不会懂。特别是那些革命青年的信仰,还有一些他们的那些观点论者论证也是我所不能理解的。

驹于【雾】里面的周如水和张若兰之间的一爱一情纠结,我实在受不了周如水的懦弱、迟疑、矛盾的一性一格。不过也许是因为那里面的主角不是我,所以我可以在这里肆无忌惮的鄙视他吧。在最后,张若兰向他表明一爱一迹之时,他都还是那样的执迷,矛盾。可以想象,像他这样的青年,被封建社会的荼毒之深,让人唏嘘不已。在我看不起周如水的人格的同时,也看到了那时人们正在与封建社会,资产主义进行着的激烈的斗争。

驹于陈真这个人,我想我应该把我的真挚的敬意送与他。因为他的思想的书籍对于那些看过他的书的人的启发,影响是多么的深远啊。他拖着残病的身一体坚持着革命到底。新的信仰,使他无畏病痛的折磨,早把生死置之度外。我想他为什么那么反对恋一爱一,一方面是因为革命事业尚未成功,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自己的身一体不允许吧。所以他总是尽力逃避感情方面的事情,也不想辜负其他人吧。对于最后他被车碾死,我对于他有这样的结局感到悲痛,他不是因为他的革命而死的,这样的死在他看来是很不值得的。不过,虽然死了,可是他的书籍,他的一精一神都影响这后来的人们。特别是被他称作三个小资产阶级女人之一的李佩珠,就是因为他的书而使她走向了革命之路。

驹于【雨】里面的主人翁吴仁民与玉雯和熊智君之间的纠葛,我想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还是会有很多像这样那样情节的吧。尤其是在感情与事业发生冲突的时候,其中的抉择是多么的困难啊,读着吴仁民在事业和感情方面的痛苦,矛盾。让我觉得选择是多么重要的啊,它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发展,生活的方向。陷于感情的漩涡,真的有时几乎是致命的。不过理智总是告诉我们不能因为贪图一时的温暖就放弃了自己终生的事业和追求。对于那个玉雯,我有些看不起她那样的女子,现在在吴仁民的面前乞讨着他的一点点的可怜,那么的狼狈不堪,不顾形象,完全没有自我。而我只能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也许是因为我不懂的一爱一情所以才会这么说吧。生活中也还不是有很多人为了那所谓的一爱一人回心转意而放下了自己的自尊,自重,完全没有该属于自己的骨气和人格。也许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一爱一情在他们心目中已经盖过了一切了吧。而我想说的就是,这样的一爱一情,是这样的盲目啊。真的可以用一爱一的死去活来来形容了呢。而对于那个柔一弱多病的熊智君,我对她还是大有赞赏的。那么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那么一个弱柔的女子,为了一爱一情,大胆的不顾一切的追求,比起那个周如水,我觉得她不知道比他好了多少倍了。至少在一爱一情面前,她就没有因为迟疑而痛失所一爱一。特别是最后,为了一爱一人的事业甘愿牺牲自己好不容易的来的幸福,甚至牺牲了自己的人身自一由和生命。也许在她眼中,一爱一情早已高过一切,一爱一人也就使她的全部了吧。她这样,也是大多数的古代的女子的思想,在他们眼中一爱一情的崇高,神圣已经超过了一切。

驹于【雷】里面的德和慧之间的感情,我表示很遗憾。刚开始的时候,两个人就像死敌一样争锋相对,互相折磨,互相仇视。其实,也不过是他们的一爱一的另一种表现方式罢了,还不是想要引起对方的注意,想要对方的注意。而最后刚刚和解的他们,就因为德的死去是他们的一爱一情才刚刚开始就已完结。对于慧,我很敬佩。在那样一个时代,她的表现无疑是大胆,豪放的。我想最主要的还是因为那个对女人满是压迫的社会里,她以她特别的生活方式,无声的反抗着封建礼俗。也有是因为在他们的革命事业中的那种沉闷,压抑,紧张的生活,使她不得不找一些方法了缓解一下这些气氛。

绝最后的【电】里面,革命已经渐渐的展开了。而最后,也讲述起了吴仁民和李佩珠之间的一爱一情故事。对于这,我没有太多的话要说。不过对于吴仁民,也不只是对于他,似乎他们的一爱一来得很突然,去的也突然。想当初的周如水,似乎也喜欢过好几个,而现在的他,也是这样,他的瑶珠,玉雯,智君,佩珠,让我很是怀疑。到底是一爱一情的质量的问题,还是男人的本一性一?

【电】里面的革命事业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不过就是因为革命的展开,发展和壮大,使得他们不得不面临更大的压力和迫害,一个又一个的革命青年就那样在他们面前遭到迫害。使得他们的热血更加活跃,心情也变得愈加沉重和愤怒。压迫者,上层资产阶级对他们的残害,而他们只能无声的控诉着,生活的压抑,黑暗,使青年们的心更加的不平静了。压迫越来越严重,希望越来越渺茫,革命还在进行着------他们的前途,他们的命运似乎在他们为了革命献身的时候就已经决定好了。也许正是因为有他们那样的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有了最后的革命的胜利,才有了今天的中国。

虽然这只是一部小说,但是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生活状况,还有社会一性一状。从而看出了,生活在现在社会的我们,是多么幸运也是多么的幸福啊。而这样的幸福的生活,却是他们那些热血的青年用他们的生命,他们的幸福换来的。对于他们,我们不得不感谢,也不得不尊敬。

一爱一情三部曲读后感(三)

因为搬入新居,带来了很多书,但还不是全部,一部分在我一妈一那里,一部分在原来住的地方,随手挑了三四捆打包带来,整理出来,码上书架,无意中看到很多年前买的巴金的【一爱一情三部曲:雾雨电】,翻开扉页,上面端端正正地写着:1997年元旦购于复旦。那一年是我在复旦的第二年,96年高中毕业,97年上大二。看着书上的字,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年头,似乎还依稀记得那个书店的位置,应该在去南区宿舍的小路上吧,有一家叫经世书局的书店,旧旧的两开间门面的书店,里面大多都是学术类的书籍,因为那时候我住在南区宿舍,路经那里,所以我经常逛那家书店,那会儿还买过戴厚英的【诗人之死】、【空中的足音】和一些法律方面的书籍。

巴老似乎很擅长写三部曲,写了【激流三部曲】,又写了【一爱一情三部曲】,之后还有【抗战三部曲】,其实【一爱一情三部曲】写作的年代早于【激流三部曲】,从 1931年开始写的,到1935年完成的,1936年发表的时候,【激流三部曲】已在写作中了。我们比较熟悉的是【激流三部曲】,也就是【家春 秋】,但在我看到的一些评论一性一的文章中说,其实巴老的【一爱一情三部曲】写的更胜于【激流三部曲】。

因为现在白天家事很多,只能利用干活的空档,见缝插针地看几页,看得断断续续的,大段的时间是在晚上,说是大段,其实也就是在孩子睡下去之后到十一二点的那段时间,也就那么两三个钟头吧,对我是很宝贵的,没有人打扰,没有噪声,没一会儿我就能沉浸到书中,现在已经看完了【雾】、【雨】、【雷】,【电】正在进行中,【雷】是三部曲中的一个过度部分,篇幅较小,承上而启下,主要是【雨】中故事未完,但人物已尽,为了【电】能顺利进行下去,所以产生了【雷】,设置了一些人物,有趣的是人物的名字都是一个字,如:明、克、慧、影、碧、云、贤,看得有点晕乎,但细细想来,这是巴老刻意为之的,虽然人物多而杂,其实脉络很明了,思路很清晰。感悟那个年代,干革命工作的艰辛,不能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意愿、不能随一性一地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便是当一爱一情来临的时候,也要以国家的事业为重。这一点,从巴老的书中就能窥见一斑,不能明说那是革命,那是共产一党一的群众,而只能说那是我们那个一团一体,我们是好同志之类的话,因为写作的年代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是个非常敏一感的年代,说话的时候都是端着自己脑袋的,实属不易啊!

什么叫信仰?那个年代的人们,人人都有信仰,因此,活得虽苦,但却乐此不疲,物质上的匮乏,并没有给心理上也带来匮乏,反之,内心很充实,很满足,做事有干劲儿,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但个个有思想,人人有信念。那么如此想来,我的信念呢?在哪里?它是什么呢?

魔戒三部曲读后感


魔戒三部曲读后感(一)

【魔戒】三部曲在2003年底就全部上映完了,其中的魔戒三【王者归来】也众望所归地获得了Oscar多达11项的大奖,这当然也是我们这些【魔戒】迷最愿意看见的结局。

每次听见AnnieLennox的【IntoThe)而一精一灵的奇怪发音,从字母表、发音规则、语法一应俱全的一精一灵语言体系又让我不禁想问:神奇的作者托尔金究竟是语言学教授还是上帝的仆人?

合上【魔】书,想一想它给予了我什么呢?【魔】可以引领我回归自然,【魔】可以教诲我思考人一性一,【魔】甚至责成我去善待生灵,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评价。书中霍比特人、一精一灵、侏儒、黑骑士与魔法交相辉映;欢笑与悲伤、疼痛与快乐、忍耐和磨难此起彼伏。巫师甘道夫是一个智者,有着坦荡的胸怀、顽强的毅力,因而领袖群雄,可是魔魇却将他从众人眼前夺走,人和魔的斗争顿显悲壮起来,所有正义的人在为他默默流泪,失去了甘道夫的弗罗多却独自站在河边,泪水滑一下脸庞,无助与孤独吞噬着他每一条神经,是前行还是放弃?背叛还是坚守?面对强大的魔戒,弗罗多选择了用自己的一生去挑战,尽管一枚戒指统领众戒,尽归罗网;一枚戒指禁锢众戒,昏暗无光。莫都大地黑影重重。

电一影版【指环王】里,同样拥有原着鲜明而厚重的人文底蕴,比如凶残的索荣、选择背叛正义的沙拉曼、贪恋魔戒变成亡灵的9个国王,丑陋使得中世纪壮美的天空不再纯净无瑕,但根德之子的叛而后勇,与魔怪殊死搏斗却让所有善良的人为之泣下,正所谓一浪一子回头金不换,他一样赢得了英雄的地位和人们的尊敬,用付出生命的勇气鉴证了做卑鄙的神不如做善良的人。

或许正是象现在这样平淡地活着,是这个世界能够给予我的最大恩赐。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一)

终于忙里偷闲读完了巴金激流三部曲【家】和【春】、【秋】。所受感触颇多。

文章中没有太多优美奢华的词句,我却像像是身临其境地目睹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衰亡一般。睡里梦里都是书中人物的命运。

虽说只是读书,却像是看了一部长篇巨制的电一影。里面人物所说的话,所行的事,就连那眉宇间的神情,甚至是他们的衣着装扮在我脑海里都有细致的勾画。

书中太多的人太多的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我只先说一人。

这人便是高家的长房长子,觉民、觉慧的大哥,梅表姐和蕙的大表哥,瑞珏的丈夫,海儿的爹觉新。

我曾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家】中觉新、觉民、觉慧的人气的调查,数据显示觉慧占43.4%,觉民32.1%,而觉新仅有24.5%大多数人同情他、可怜他、甚至厌恶他。

上世纪五十年代,巴金因不满于电一影的改编,在文章中写道:我习惯于通过人物来批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我的所有作品里面我认为有罪的事制度。真正的原因是制度毒害了他(觉新),而不是他应该被旧社会摧毁。

高觉新是个沉重的人物,他沉默的一性一格造就了他沉默的命运,而他沉默的一性一格来自于腐朽的社会礼教。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形容觉新,继续读着新思想的报刊,继续过着旧式的生活很是恰当。他有理想、有幻梦,他信服新思想,渴望做个新青年,尽管环境使他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但是他的心里究竟还燃一烧着青春的火。

可作为高家的长子玄孙,他担负着已故父亲和年迈的祖父的期望。他只得用自己的牺牲换取全家的和睦(在他看来所谓的和睦)。

他不是没有反抗,只是他的反抗换来的是父亲的死不瞑目祖父的失望,因此他不得不放弃反抗。他不能像觉慧那样置一切于不顾地逃出家、逃往上海追求新的自一由,因为他是高家的长孙。

他恨自己的懦弱,他惯常的懦弱和作揖主义使他伤害许多自己珍一爱一的人,最后只有自己在寂寞中品尝自己酝酿的苦水,还被人否定。

觉新就是这样在多情与健忘中浑浑噩噩地打发着自己飘渺无奈的人生。

可我们应该认识到,他的懦弱是社会所赋予他的,是长子这个特殊地位赋予他的。我们说批判的应该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旧社会那些吃人的礼教,而非觉新沉默的命运。

诚然我不赞同高觉新是封建礼教的傀儡这一说法,但也并不认为他是怎样一个高大的悲壮的英雄。只是不满于某些对觉新过激的批判。

在没有真正走进另一个人的世界前,请不要乱碰他的人生。人不是个人,而是一个社会人。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二)

高中时忙里偷闲读过了巴金的【家】和【春】,书中的人物时常浮现在脑海中。最近,偶尔翻到了【秋】,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了,对其中的人物有许多感慨。

书中描绘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衰亡,将那吃人的礼教血淋淋的展现在读者面前,看着那些被摧一残的生命,让人惋惜,更让人心痛!

从黑压压的乌云中,闪出一丝光亮(巴金总是给出希望,尽管还有些渺茫),那就是热血青年的激一情和反抗。他们为了理想,为了光明,甘愿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带着坚定的目光向腐朽的封建制度发出挑战。

觉慧,觉民和琴就是这样青年的代表。他们的言行,也就是旧礼教中的叛逆,往往给人巨大的感召力,让读者的心与他们的一同跳动,特别是青年。在家庭束缚下,他们毫无惧色,并且相信那不过是一层纸老虎罢了。他们怀着崇高的信仰,从事着高尚的事业。对他们,我只有敬佩。觉慧到上海去追求自己的生活,绝不受家族中任何人的摆一布;觉民留在家中,他从不向旧势力低头,也不惧怕任何人,牢牢把握住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梦想;琴和觉民还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经营着报社,宣传新思想。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青年应有的叛逆,胆识和激一情,也看到了觉民和琴之间那纯洁的一爱一情。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青年觉新。觉新是个老好人,他总是一味的谦让,一味的向礼教低头,幻想着通过个人的牺牲能换来大家的和睦,看着至一爱一的人一个一个的离他而去,只有在寂寞中品尝着由作揖主义酿造的苦水。本应该充满活力的青春,内心却一片干涸。他那悲惨的遭遇让人怜悯,但他的软弱又让人气愤!

有时候联想到自己,联想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似的。心里压着一股劲不知道怎样释放,看着书中同样是青年的觉民和觉慧挥洒青春,真是羡慕。读到觉慧和觉民的慷慨激昂的言论时,经常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羞愧。步入大学已经将近一年了,回想一下自己大一的生活,真是太平淡了,与开始预期的大相径庭。

从小学到高中一路走来,为了分数而努力,我们一浪一费了多少美好的时光,现在终于换来了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正是为我们的将来真正积蓄力量的时候,我们应该充满激一情的度过每一天!

拒绝堕一落,过一个充实的大学生活!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三)

玖完巴金的激流三步曲【家】、【春】、【秋】,我感受最深的是封建旧体制对人们的毒害是那么深重,但另一方面让我庆幸的是,仍然有拥有挚着的新思想的人,如小说中的觉慧、觉明等。

旧的封建礼教就像一把无形的利刀,它杀人于无声无形中,死在它下面的人不计其数,小说中的鸣凤就是这样的。她为了维护自己的那份真一爱一,在求救无援的情况下跳湖自一杀,为的只是不愿嫁到冯家做姨太太。一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没有了,可是她的死根本就动摇不了那庞大的、腐朽的封建礼教的根基,它仍然昂着它那颗吞一食过成千上万的生命的头。

一爱一情在任何小说中都不会缺席,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在旧的封建社会中,自一由恋一爱一根本想都不能想,可是它还是在觉明和琴那里存在了。在小说中,他们都是拥有新思想的人,他们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拒绝接受封建家庭那种愚蠢的包办婚姻的制度,勇敢的寻找自己的真一爱一。其实,在我看来,觉明和琴的结合,更甚至他们成为拥有新思想的人,都得益于觉慧,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从以下四点阐述一下自己不成熟的见解。

第一点,觉慧学的是英文,我们都知道,那个时候学英文的人在别人眼中都是另类,可觉慧不管,他和觉明一起都学。高老太爷根本就不赞成他们学英文,不过也没有明确地反对过。当然,这一点不足以说明觉慧要比觉明新,因为觉明也学英文,但至少可以说明觉慧是个拥有新思想的人。

第二点,觉慧对下人很尊重,他很不看好那些对下人呼来唤去的人。如他听到他的妹妹训斥丫鬟鸣凤,他就十分不满。这并不是因为他对鸣凤有一爱一慕之情,因为那是在这之前发生的。而对于这一点,觉明并没有任何察觉,他似乎已经习惯了。

第三点,觉慧是帮助觉明成功逃婚的人。要做到这一步是多么的不容易,因为这不仅需要勇气和胆量,还需要周密的策划,而觉慧做到了。他叫觉明不要忍气吞声的接受长辈们的安排,不要再做第二个向他们的大哥觉新那样的牺牲者,当然,觉明自己也是不愿意的,可是他并没有想过要逃婚,是觉慧鼓励着他,使他付出了实际行动。我认为这一点足以说明觉慧要比觉明新。

第四点,觉慧是第一个离开家,脱离封建大家庭到外面寻求新时代的人。他虽然身在远方,但却不望把外面的世界用信的方式告诉给家里的那几个兄弟姐妹们,他在无形中向他们传播新思想,使他们开始在封建大家庭中站起来。

觉慧在【家】中走后,在后来的【春】和【秋】中就很少提到了。觉明开始代替觉慧,成为了高家大宅院的新思想的游说者。的确,他功不可没。他让他的妹妹淑英、淑华在旧的封建大家庭中站了起来。淑英和淑华本来只能在大宅院里跟着一个老教书先生学那一套成旧的伦理道德,可是她们在觉明、琴和觉慧的影响和鼓励下,开始学英文,开始去学堂,后来淑英还去了觉慧那里。更值得高兴的是,他们对长辈的不满开始用嘴说出来了,不再只是埋在心里或在背后发牢一騷一。如觉明和淑华配合默契地对陈姨太和四太太进行教训,把她们骂地真是太痛快了,让我十分欣赏。我真是感谢巴金,因为他要小说中出现了一个伶牙利齿、豪气冲天、不中规中矩的淑华!

琴是小说中唯一幸运、幸福的女子。因为她不仅拥有自己的一爱一情,而且也有体谅自己的母亲,不像淑真那么命苦,淑真就是不能再忍受母亲的打骂挑井自尽的。她也不像淑英和惠那样,不用忍受家庭带来的压力,也不用忍受那一套套成旧的发霉了的旧礼节。她可以大大方方地去学堂上课,虽然是女子学堂,但她毕竟迈出了封建礼教约束女子的大门。在觉明的鼓励下,她又担任了报社的工作,她和觉明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他们还一同努力帮淑英度过了难关等等。

绝小说中悲苦的女子也不少,像惠、梅、大一嫂瑞玉等等。可恶的封建礼教!愚蠢的那些满口伦理道德的人!

觉新是小说中让我又恨又怜悯的人,恨他是因为他做封建礼教的奴隶,怜悯他是因为他是个被封建礼教毒害的人。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大男人,作为一个拥有高学识的年轻人,他竟然毫无怨言地放弃自己的大好前途,接受祖父安排的婚姻娶了一个自己根本不认识的女人,过着毫无生气的日子。但老天也并不变本加厉,他娶的那个女人心肠十分好,是个很好的女人,可是她最后还是死在封建礼教的刀下。而觉新并不幸运,他的两个儿子都夭折了,这也许是对他屈从于礼教束缚的惩罚。作为一个有高学识的人,他应当有反抗的细胞,应当有追求自己人生的渴望,可是,他老是说自己这一辈子完了,整天过着颓废的生活像在为他人而活。梅是他喜欢的第一个女人,可是他并没有保护到她,她死了;他的妻子瑞玉是他喜欢的第二个女人,他也没有保护到她,她也死了;惠是他喜欢的第三个女人,他仍然没有保护到她,她同样死了。翠环是他喜欢的最后一个女人,翠环是幸运的,因为小说结尾的时候,他们成了亲,觉新并发誓要为自己而活了。我想他们应该是幸福的。

高家大宅院最后被卖掉了,又是一个庞大的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典例。这不是悲剧,我认为是这样的,因为它的分散,不正预示着封建社会也要瓦解,新时代的曙光将要到来吗?

小说的结尾是很圆满的,虽然有人喜有人忧,但该喜的人还是喜了,该忧的人就要他们去忧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