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 > 导航 >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一)

现在的我们,年少,狂放,轻浮,少了一份稳重,向往一种叫成熟的东西,却又无法寻找,于是,我们试着用一些东西,装扮自己,掩饰自己的那一份羞涩,尝试着让自己变得出众,变得,另类。

三天两夜,就像旅行,就算旅行也不够,但是,就是这两个夜晚,让一个被开除却又不敢回家的孩子,似乎长大了一点。故事的背景是美国的五十年代,二战的一陰一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一抽一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守望者,这是一个生词,见过,却不知道什么意思,正如文中的一句话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是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噢,原来守望者,就是守住自己的理想?

霍尔顿是一个坏孩子,一年中,他一共被开除了四次,在最后一个学校的期末考试中,他五门课四门不及格,于是,又被开除了,而且这一次还是在圣诞前夕,他读书不用功,还一抽一烟、酗酒,搞女人,满口粗活,张口闭口就他一妈一的,明明没成年,却要故意扯着嗓子乱叫,只为让酒吧里的侍者送上一杯威士忌;半夜在宾馆睡不着,叫了一个一妓一女,却动也没动她,就心甘情愿付了十块。他是一个好孩子,他对那些热衷于谈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对校长的虚伪势利非常厌恶,看到墙上的下流字眼便愤愤擦去,遇到修女为受难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对妹妹菲芯真诚一爱一护,百般照顾。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悬崖,他还渴望终生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发出救救孩子般的呼声。他是一个悲惨的人,他不知道该如何去做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梦想,永远都是走一步算一步的思想,没有未来的打算,甚至到被开除的那天依旧和同伴说笑,他觉得老师、父母要他读书上进,无非是要他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他认为成一人社会里没有一个人可信,全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他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他看不惯现实社会中的那种世态人情,他渴望的是朴实和真诚,但遇到的全是虚伪和欺骗,而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只好苦闷、彷徨、放纵,最后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装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

看完这篇文章,我,叹了一口气,然后失神地望着窗外,看上去,霍尔顿更像他说的在麦田里迷失方向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在悬崖边的守望者。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孩子最终能够在悬崖边停下脚步,并不一定是因为正好那里有一个守望者在看护,而可能仅仅是因为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的守望者存在。少年的心是孤独的,他向往的东西往往与现实行违背,但为了存活,他只能无奈的选择放弃,但他又是那么的不甘心,于是,他选择自暴自弃,让光一陰一虚度,让活着比不活着还痛苦。

一个成长在叛逆时期的孩子,总是有一些叛逆,看看我们周围,发现,其实这样的人有很多,在我们眼里,他们是差生,是老师们最头痛的,是被我们唾弃的,见到他们,我们总是用异样的眼光,鄙视他们,因为,在我们眼中,他们是异类,是一些不属于学校的东西,总是和打架,斗殴,作一弊等一些词沾上边,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就是,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一片蓝天,他们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理想!在我们一味的否定下,他们的梦想也许在刚一出生就立刻化作了灰烬,所以,换一个角度,是我们抹杀他们活在世界上的唯一动力,于是,他们选择堕一落。

试想一下霍尔顿在山头的那一次守望,他心中充满的是悲伤和孤独,但是,他在试图掩饰,掩饰这种本不该出现在这个年龄阶段的神情,也许,他望着巍倦的山,忏悔;也许他望着波澜的小溪,皱眉;也许他望着奔跑的孩子,沉思;也许,他望着翱翔的群鸟,遐想。我们何尝没有过这样的一天?这一天对于你来说,也许已经过去,也许还姗姗来迟,但是,既然避免不了,那就鼓起勇气去面对,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克服这个困难!

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却发人深省的故事,以一个青少年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和行为举止,也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一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作者紧紧一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来表现主人公的善良纯真和荒诞放纵。在语言的运用上,本书也独创一格。运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不讳隐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语,生动活泼,平易近人,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

其实,善良的人一性一往往只在颓废中发光,但这一束光却是微弱的,因为,肮脏的东西,迷惑了我们的眼睛,然而我们却无能为力,如果我们拨一开那一层弥漫在眼前的乌云,这束光,也许会更加闪耀!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二)

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无法忘却的岁月,太多的敏一感、偏执、荒唐、颓废、甜蜜与欢乐,使日子变得寂寞又温暖。站在一望无际的碧绿色麦田中,我想起了一个曾经的坏孩子霍尔顿。

我有段时间总是那么烦躁,会因父母一句话而暴跳如雷,会因朋友的一个动作而伤心欲绝。后来我渐渐明白,那段时光,叫做青春。霍尔顿就是在那个时候突然闯进我的世界。他剪一个干净的水兵发型,却满头褐色乱发,邪邪的样子,有些迷人。

霍尔顿读书的地方叫潘西,一个私立的贵族学校。在这之前他还上过艾尔敦希尔斯学校。那儿有一个非常势力的校长名叫哈斯先生。到了星期天,哈斯先生见到开了汽车来接孩子的家长就跑来跑去和他们握手,要是学生的父母穿的粗俗又朴素,那老哈斯就只和他们握一下手,然后假惺惺一笑,接着就和别的父母去讲话。青春的日子里,快乐和痛苦很容易被放大,刺激着我们敏一感的神经,我们总是会因为这点或那点而不满或愤怒。霍尔顿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于是选择了逃离,戴着自己的猎人帽拎着行李想要去往西部。

在临走前,他想要再见见自己的妹妹菲苾。于是托人送去一张便条,约在博物馆旁边。过了好一会儿,菲苾终于来了,她拖着霍尔顿在胡敦读书时用的旧箱子装满了行李决心与哥哥一同离开。霍尔顿没办法,只好放弃了去西部。青春就是这样,充满了叛逆霸道却一心想要离开,最后在种种的牵绊下放弃了目的。

文中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诶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我们可能很难相信这句话出自一个老师之口,但的的确确是这样,那时候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势力的伪君子,他们认为为了苟延残喘地活着不惜一切的人是成熟的,为了某种一精一神或理想的人是可笑的。就连孩子们读书,也是为了日后能买辆凯迪拉克之类的东西。霍尔顿曾经同妹妹说,他想要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一群小孩子。相信也有很多人拥有过类似的理想,只是那个理想太过遥远,来不及努力就已经长大。长大意味着放弃,放弃掉有过的美好理想,成为所谓的成熟男人,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是种痛苦的生活方式,但绝大多数人会为了生活背叛心灵。

最后霍尔顿生了场大病进了医院,至于后来的事,无人知晓。于是留在书中的霍尔顿再也没有长大,我想他依然是那个天真的,单纯的坏孩子。

成长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有时候,懵懂的我们选择把自己的不满和内心的小叛逆藏匿于心中;有时候,为了迎一合社会,我们学会了伪装,学会了恭维,学会了欺骗,学会了送给别人一个个假笑;有时候,为了追逐名利,我们麻痹了自己的内心,封锁住心中真实的想法,用一份份赤一裸一一裸一的假模假式包裹自己,竭尽全力不让真实的内心显露于外。我们越是这样做,越是会发现其实别人都在这么做。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麦田守望者读后感


很多年前就有文化人推介这本书,一直没读,我不是个爱赶时髦的人,再说也不大喜欢读外国小说,人名地名背景风俗一概连贯不起来,欣赏水平达不到一定高度时,看名著的确费劲。

《麦田守望者》,当初看到这个书名字的时候,直觉是一片金黄的麦田里cha着的稻草人,很凡高的感觉,或者主人公是一个很哲学的思想者。前天看了个开头儿,我去,口味儿不对啊,很难下咽,那麦田也是有绿油油一片的颠覆。不,与麦田八杆子打不着啊(比喻,寓意好不好?自觉有点儿文盲啊)。这书名要是作者的本意,那作者也够装的。

不过我现在有个好处,既然有许多人说好,我即使看不惯也会去shenru了解的,不然就是自己失之浅薄了。

第二天以后就渐渐流畅了,第三天就行云流水了,越来越生动,也有点儿适应了塞林格的手法。

挺佩服他一个三十来岁的人对十六七岁的叛逆少年痞子的内心把握那么精细入微,看来他是曾有切肤之痛。读书真如吃菜,口味很重要。有很多地方特色小吃是有人吃不惯的,比如新安县的浆水菜我就不喜欢;还有一些是一开始很拒绝后来很喜欢的,比如配鱼生的芥末膏、百搭的香菜等。

不习惯还有一个原因是有点儿突然。我今年看书有个毛病,总是要把前言序跋之类的先仔细研读一遍以上,以便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写作背景等,进而才有可能知道人家写的是什么。而这本书是凤凰出版公司的,前后什么都没有,编者作者译者都没有说点什么,直接唠叨,有点太高估我们读者水平了。也许是他们故意的,你自己理解去吧,这是名著,量你也不敢说不好。

有人说我们在经济技术等方面和美国比相差几十、一百年,追赶很困难,我看未必,至少在人文的堕落方面,我们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他们了,看看霍尔顿的眼里简直就是当代的中国。其实,我一开始不喜欢该书,还有一个原因,我对不停的抱怨很反感(也许对于小说本身正是高明之处)。我对引入这些所谓的揭露资本主义黑暗的说法也很反感,我喜欢美好的东西,美好的文笔,美好的画面,对于丑陋,作家也许比画家有优势,作家可以写丑陋,而画家只能画美好。(星辰ww)但我还是反感那些描写丑陋的文章,如果描写也最好点到为止,不用唠叨个没完没了,这个麦田幸亏有霍尔顿与妹妹在一起的美好,否则我会全盘否定。

很明显塞林格的这部麦田对美国文化影响很大,许多美国电影的对白台词都是塞林格语法的(说来也奇怪,看完该书,你的语言风格不由自主会塞林格化,就像小孩儿轻易学会磕巴),痞子文化是美国一大特色。近些年来,我们常常把欧美连在一起相提并论,其实,相对于欧洲的古文化传承尤其经过文艺复兴,美洲方面要落后得多,不论是文化厚度还是人品修养,美国的国家品格比德意英法都差很多。一个国家的总体文化形态或者趋势,很影响其对事情的判断以及决策。了解地域文化也就能很好滴把握该地方的人的价值选择。

多读书,有好处。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领导了美国文学创作的新潮流,它使得思想贫乏、感情冷淡的五十年代的美国人为之倾倒,这个时期完全可以称作超于文学定义的塞林格时代。本文剖析了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的心理历程,揭示二战后美国青少年一代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下面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后感。

霍尔顿读书的地方叫潘西,一个私立的贵族学校。在这之前他还上过艾尔敦希尔斯学校。那儿有一个非常势力的校长名叫哈斯先生。到了星期天,哈斯先生见到开了汽车来接孩子的家长就跑来跑去和他们握手,要是学生的父母穿的粗俗又朴素,那老哈斯就只和他们握一下手,然后假惺惺一笑,接着就和别的父母去讲话。青春的日子里,快乐和痛苦很容易被放大,刺激着我们敏感的神经,我们总是会因为这点或那点而不满或愤怒。霍尔顿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于是选择了逃离,戴着自己的猎人帽拎着行李想要去往西部。

在临走前,他想要再见见自己的妹妹菲苾。于是托人送去一张便条,约在博物馆旁边。过了好一会儿,菲苾终于来了,她拖着霍尔顿在胡敦读书时用的旧箱子装满了行李决心与哥哥一同离开。霍尔顿没办法,只好放弃了去西部。青春就是这样,充满了叛逆霸道却一心想要离开,最后在种种的牵绊下放弃了目的。最后霍尔顿生了场大病进了医院,至于后来的事,无人知晓。霍尔顿就这样,留给人们一个他前途未卜的17岁。

书中语言很独特,很有魅力。里面的每一个章节都出现了不同的人物,刻画的不同的人物形象。霍尔顿的历史老师斯宾塞先生,善良但又训话连篇;住在他隔壁的阿莱克,是个肮脏又令人讨厌的家伙,愚蠢而又毫无礼貌可言;期特拉德莱塔,霍尔顿的舍友,一个自以为是、交过无数女朋友的美男子;和他一样天真纯洁的女孩琴;他可爱聪明的妹妹菲比

书中没有直接描写琴的人物形象。霍尔顿听到室友与琴约会先是兴奋,后来听说他们一整晚坐在汽车里才心里冒火。可以这么说霍尔顿对琴是很尊重的,不是那种猥亵的肉体关系(书中提到),友谊纯真。霍尔顿仿佛在这肮脏的世界格外地珍惜与琴的友谊!而在这缺乏真正友谊的年代,很难找到和自已一样年龄相当而又志同道合、纯洁天真而非假模假式的人了。

有一句话我知道他已经死了,你以为我连这个也不知道?可是我依旧可以喜欢他,对不对?不可能因为一个人死了,你就从此不再喜欢他,尤其是那个人比你认识的那些活人要好一千倍 是表达霍尔顿对他死去弟弟的怀念的。霍尔顿的身边总是充斥着像阿莱克那样的肮脏鬼或是像斯特拉德莱塔那样猥琐的人,他痛恶也厌倦了这样的人和事,而却又无法改变,只能逃离。他只能如此去怀念他的弟弟,对这个聪明可爱男孩的逝去感到惋惜。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象话。塞林格没有过多的解释霍尔顿的梦想,取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个标题,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也许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职责,就是守护着这些童真的小孩,守着他们小王子般的梦想,不让梦想掉入现实的深渊。而霍尔顿觉得这个世界太虚假了,太假模假式了,所以他想挣脱,想背叛,他并不是张扬,他找不到人活着的意义,这就是拷问自己的结果。他想做这么一份简单的工作,只想看着这些孩子快乐的奔跑,处在这些孩子们之间,不再和其他大人们打交道。

他是那么纯真的一个男孩,他只想细心地呵护和琴的友谊,他可以不厌其烦地看着孩子们的笔记,他动不动就喜欢粗口你他妈的或是那些假模假式的婊子,他所关心的是中央公园浅水湖的鸭子冬天怎么办,他对于生死又是那么释然我很高兴我们发明了原子弹,要是再发生战争,我打算他妈的干脆坐在原子弹顶上。我愿意第一个报名。,他不怕雨淋只想认真看着芭比在旋转木马上快乐的笑这一切,就像童话。

就像他所说的那样,我知道这不像话。霍尔顿的要求并不高,他的梦想也很简单,霍尔顿也很知足,看似很简单但偏偏又是那么难求。而当时社会是那个样子,与他所追求求的格格不入。霍尔顿害怕终有一天,自己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被同化了他所痛恶的那一类人。

然而他还是没能离开这个自己深深讨厌的城市纽约,他被父母送进了医院,接受精神分析。为什么大人们总是以为我得了神经病?为什么不和我一起去公园走走,看看那里的野鸭子?但是霍尔顿的这些话,没有人听。他进了医院,书写到这里就完了,于是留在书中的霍尔顿再也没有长大,谁也不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我想他依然是那个天真的,单纯的坏孩子。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你不得不承认很多事情冥冥之中有太多的巧合促使你去做决定。比如我得说说我为何会重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吧。

在这个寒假的时候,我的头脑里就一个想法在此之前之前只是一个想法,在此之后我想可能依旧会只是个想法就是把之前看过的一些书,已经忘记内容的一些书,再重拾一遍。起初我本来打算从重读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开始,因为我知道这本书被改编成了电影,由莱昂纳多饰演盖茨比,并且会在今年上映,所以我想在电影上映之前把小说再重读一遍,因为我已经完全忘记这本小说到底是讲什么的,我唯一能记得的是一个人的邻居住着一个叫盖茨比的家伙,有豪华的大房子,有湖泊,然后好很热闹的party。其他的我都不记得了,甚至好像没有看过这本书一样。可是虽然我有这样的想法,却一直没有去行动,终于我还是把《了不起的盖茨比》遗忘在家里忘记带来了。

后来我还是一直有这样的想法,至少到我回到宿舍清理我去年一年读过的书籍的时候,我依旧有把过去读过的书重读一遍的想法。在清理书籍的时候,我想起了我的那本保罗科埃略的《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那本书我已经找不到了,因为我当初把他借给了我表弟,一个12岁的叛逆少年,我希望他能从这本书中学到点什么。可是后来他把这本书给卖掉了,就在他一次短暂的离家出走的时候,他因为身上没带钱,但是带着我给他的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他为了筹集车费把我借他的两本书给卖了,两本书换到了一百元钱,这倒是比我买来的时候要划算的多,明显他很有商业头脑,也许我应该把我的那些书都给他让他去卖掉,不过这样一来的话,他可能非得再次离家出走不可了。关于我表弟离家出走的故事可能离我在这要说的比较远,但还是有一点关系的。我要说的是为什么会重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都是因为《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让我想起了我那叛逆的表弟,然后有人跟我说幸亏你表弟没看《麦田里的守望者》,否则他可能会退学。于是我就想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我记得我看过这本书,大二的时候躺在床上用手机屏幕把它读完的,可是除了主人公坐在很高的地方看球,还有寒冷的冬夜在街上行走,还有那顶红色的帽子,我想不起更多关于这本书的内容了。顺便插一句:我那叛逆的表弟在把我的那本书卖掉没多久之后就正式退学了,在这之前他也辍学一次,不过后来还是选择回学校了,但是没过多久他又退学了。

我是说我基本上都忘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到底讲了什么,哪怕我拼命的回忆;后来我又产生了那个念头我应该把之前看过的书再重拾一遍,至少应该把《麦田里的守望者》再重拾一遍。事情就是有那么巧,就在我有了这个想法之后的下午,我竟然发现隔壁宿舍的一位同学的书桌旁就放着一本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我说事情怎么就可以这么的巧合呢?这位室友肯定不是这两天才拥有的这本书,他肯定早就有了,可是我以前去他宿舍却从来没看见它,而偏偏在我想要重看一遍的时候,这本书就被他放到了所有书籍的最上面,一个你一眼就可以看到的地方,就这样被我看见了。我想说,这难道不是非常的巧合吗?

重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翻开书本的第一页看到第一句话的瞬间,我产生了某种亲切感,这种亲切感告诉我,我曾经确实读过它。我花了一个下午和晚上又重新把这本书重读了一遍,虽然我忘了我看完第一遍之后自己是什么样的感想那个时候没有写读后感之类的东西的习惯,但是我敢肯定我这次读完它一定与之前是获得了不同的感受。

首先,这本书的主人公又加深了我对我那年轻表弟的记忆和印象,我想说我那表弟和那主人公无论从行动还是思想,简直存在着太多的相似了。这全靠作者塞林格把青少年的那股叛逆劲儿描写的简直是淋漓尽致。我甚至都能从中读出自己还年轻时的那股叛逆劲儿,虽然我当时表现的并不那样的叛逆,但是我确实也有叛逆的思想,才使得我在重读此书的时候,在很多地方都对主人公有着深有体会般的认同感。这本书好像让我感觉自己又年轻了,但是也让我觉得我的青春好像不够年轻。

其次,我太喜欢这本书的结构了,那种天马行空式的描述,看完之后会让我觉得这好像是主人公在做的一个梦,也好像是我自己刚才做的一个梦。我想说这本书简直就像一个梦,因为只有在梦里,你才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穿梭于那么多的时空内,而且并不需要什么理由。就像很多主人公做的事情一样,你有时看不到任何理由,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他为什么又突然没有这样做?难道这不就像是一种在做梦时才有的感觉吗?简直是太神奇了。

我对里面有一段描写记忆比较深刻,即使我现在放下书本了,我还能大概记得那段描述。主人公在说他的梦想,说他希望在一大片麦田里,有成千上万的孩子,没有一个大人,除了他之外,然后他就站在麦田边的悬崖边,孩子在麦田里嬉闹,如果有孩子向悬崖这边跑来,他就可以抓住他。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段的时候,呈现在我脑海里的竟然是那么的美好,有阳光,有微风,有金黄的麦田,有成千上万张儿童的笑脸和一张成人的笑脸。我说不出为什么我会喜欢这段梦想,可是我就是喜欢他。

主人公在作品里是孤独的,这种孤独在故事中只有他才有,可是我觉得我也有,或者我曾经有过。那种孤独就像作者自己说的:我虽然生活在这个世界,可我却不属于这里。作者的这一句话道出多少青年曾有的念头,多少人在年轻的时候不认为自己是特别的?不认为这个世界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多少人不曾对这个世界感到失望?与自己想象的世界相比,这简直就是一个婊子样的世界。可是,现在,又有多少人还会像当初自己认为的那样这个世界是个病态的呢?又有多少人开始为自己曾经有那个我是特别的想法而觉得原来曾经的自己是个傻逼呢?

当我把这种孤独引申到现实的这个世界时,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悲伤和绝望。想想大学时身边的朋友,再想想一些朋友现在开始说的一些话,我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哪里不正常了。

曾经我们每个人都像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希望自己能够住进格林威治的小木屋里,可是现在呢?没错,这个世界在变,可是它并没有我们想象中变得那么快,比世界变得更快的是我们自己。改变了的我们自己突然开始觉得曾经那个病态的世界不再是个病态了,反而如果那个在高喊我是特别的人却被成千上万的人视为不正常。 于是书中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再现却完全变了模样:成千上万的不正常的人在疯狂抢收麦田,他们忘记了笑容,忘记了阳光,忘记了追逐,他们甚至都不会向悬崖边靠近,他们觉得自己很聪明很成功。于是只有我站在悬崖边,起初还傻笑着,后来只是呆呆地望着麦田里那成千上万的人,在心里问自己:这是怎么了?这不是我想要的。

到此,我必须要感谢《麦田里的守望者》,感谢塞林格,感谢自己有机会再重读了一遍,更要感谢我的父母,感谢我的研究生生活,让我变得还没有那么快,更让我庆幸的是我觉得自己还在继续守望着内心的那片麦田。


《麦田守望者》读后感


读麦田守望者有感

在同学的强烈推荐之下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然后用两个礼拜的时间把它读完。这是本薄薄的书,只有两百多页,但它却是上个世纪美国影响了一代青年的畅销书。遗憾的是,作者塞林格这位文学大师于今年1月份辞世,很多喜欢他的读者也只能在他的作品里面体会零星的思想碎片了。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无论是是风格还是内容上都很有新颖性,也许如大家所说的,这本书有点像是作者塞林格的自传,类似于自身经历的讲述。16岁的霍尔顿形象,就想少年维特一样,叛逆、苦闷、彷徨、愤世嫉俗又充满无尽的孤独。很多时候,在社会的现实生活中,他不得不面对一个又一个的矛盾其实,这是许多青少年成长阶段普遍有的一种复杂的心理。他讨厌承认世界的虚伪和做作,渴望理想的生活、纯真、善良的世界。

小说所描写的是霍尔顿被精英学校开除后由于不敢回家而在纽约停留的很短暂的几天的光景,但在这短时间里面我们可以看见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们:在旅馆里面穿戴女装的男人、蛮横电工毛里斯、两次相遇的修女、假情假意的女友萨丽等等。在他决定要去美国的西部冒险并独身一人隐居时,他想起要和妹妹菲比告别。告别的时候,他讲起了自己的理想,是要当一名麦田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注:内容请关注栏目

麦田守望者英文读后感


麦田守望者英文读后感

orrow. We will ha一ve a brighter future!

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自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应该集中一精一神看准我们的前方,我们的路,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一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美好!

初中读后感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那天去书店,我从一大堆世界名著中挑了一本很薄的书,名字叫《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我拿起这本书时,我没有想到这么薄的一本书会对我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这本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出色.
美国的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混混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这个时代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50年代的美国确实有些相象.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迷茫,消沉,他们逐渐遗忘自己的理想,没有了最初的热情,开始向往平庸.
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自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应该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我们的路,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美好!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