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给老师100条建议读后感 > 导航 >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老师100条建议读后感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一)

我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多,可以说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值得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思考。通过阅读,我懂得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好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歌德说: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尽力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知道你的价值。履行责任的标准越高,其人生价值就可能越大。一名教师,只有尽到对学生的责任,才能是好教师。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须从责任两字做起。对自己应尽的责任认识得越早,越能健康快速地成长,越能在履行责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责任呢?

一、要身一体力行,以身作则

我认为要从课堂做起,从小事做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先要做到,并且要做得更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为人师,身正为范。我一直就是这样来要求勉励自己的。

在低年级学生眼里,教师是完美的化身,是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终生的,尤其是教师不一良的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更是无法挽回的。如果一个教师上课迟到早退,或不认真备课、随便应付,或对学生不管不问,那么这样的教师怎么能让学生有好的学习榜样?怎么能教书育人?

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

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对所教课程的内容要非常熟悉,从教材、体系到知识点等都必须了解、掌握;上课能够做到驾轻就熟,深一入一浅一出,难易恰当,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回答能及时做出明确的判断,不能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学习。其次,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来讲,怎么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一性一,使学生得到启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从而能够使学生自主地学习。相反,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受学生欢迎的,这样的课堂是缺乏生机、缺乏活力的。因此,能否掌握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体现。尤其是我们现在参加的二期课程,在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同时,必须兼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第三,要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和反思能力。教师如果没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就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也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业务水平的提高要靠不断学习、反思和探索,而这背后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责任心。

三、要关一爱一学生

一是关心学生的思想。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二是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地,耐心细致地辅导,坚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部书,处处渗透着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一爱一生之情,以及他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是不可不读的一部好书,这部书将成为我教师生涯的指路名灯。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二)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一精一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一精一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一浪一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一性一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一精一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一精一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一性一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三)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着作【给老师的建议】,感触很深。终于知道当一个老师是多么不容易,特别是当一个好老师尤其不容易。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高深的学问,还要有许多教学技巧,老师要不停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使学生不停地进步与发展。这本书里有几条建议对我影响很深,虽然我还是一名学生,还没有走上教师的岗位,但我想这对我以后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作用,它教会我怎么去做一个好老师。

首先,书中大量写了阅读的好处。在谈到后进生的时候,如果老师只让他们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这样是特别有害的,这样只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坏习惯,让他们变得更加迟钝。而改变他们学习落后的最有用方法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尽可能地让他们多看些书。老师要挑选一些适合他们的书籍,这些书籍要引人入胜,要让学生尽可能自己去发现这些书与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联系,让他们发出更多的疑问。随着阅读量的扩大,这会对他们的智育起到很大作用。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们的思考就越清晰,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老师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这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例如老师在讲一个很难懂得概念时,学生没有接触过这种东西,他们会很难理解,但是如果老师在上这部分内容时能让学生先看一些有关的书籍,让他们先通过这些新奇有意思的书籍去了解这些深奥难懂的知识,我相信他们看过之后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与感受。甚至在上课时他们会提出许多不可思议的问题,会把看到的知识与教材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他们还会为自己能提出这些问题而自豪,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学生感受到这些知识能把他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变得更清楚。在教室里搞一个小型的图书角,这是作者对老师的建议。只有老师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书,应该看什么书,把这些与学习有关的书籍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把课本的知识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

其次,书中还谈到了教师的时间问题。许多老师总是抱怨时间不够,除了上课以外,老师要备课,批改作业,要管理学生。但是教师跟其他人一样,也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也需要时间。书中提到一位历史老师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他上的课非常出色,以至于来听课的人都忘了记录,听得入了神。他在回答一位老师的提问时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说来,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听了他的话,我内心得到极大的震撼,他不抱怨时间不够,却用了终生的时间在准备着每一堂课。所以说一个老师要不停地读书,不停地积累知识,不停地积累经验,这样才能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像小河一样流淌不息。一个有着经验与知识的老师能把课上得那么有趣而生动,如果你缺乏知识,只讲书上的死知识,这种课是没有意思的,学生也会听得失去了兴趣。像给我们上教育学的陈老师,他上课幽默风趣,经常给我们讲他的经历与见闻,不仅给我们讲了课本上的知识,还教给我们许多人生的道理,得到了大家的喜一爱一。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要使这些小溪流永保活力,读书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标准。在检查学生作业时,老师习惯于给学生评分,有的分数很高,有的就会不及格。作者建议老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如果你给学生打了不及格,它很有可能给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以致于他们觉得自己很没用,从而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学习。评分是一种很有分量的手段,老师给学生的评分应当包括学生一段时间的劳动,要包括学生的回答、对同学的回答的补充、书面作业、课外阅读和实际作业。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评分方法和评分时间,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自己是逃不过老师的眼睛的,他们就会根据老师的要求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样老师对他们的评分也会使他们自己满意,不会出现不及格的情况。我暑假在辅导班带班的时候,每当给学生批改作业时总是会再他们的本子上写上分数,如果错的太多还会出现很低的分数,现在想起来觉得自己真是太幼稚了,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会不会伤害了某个孩子。不管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不愿意看见这样的分数,所以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学习作者那样的方法,给学生一个恰当合适的评分。当然这是平时的评分方法,在正式考试的时候还是应该给予正常的评分,给高分者以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更上一层楼,给落后者以警戒和鼓励,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教育学着作给我们的建议远远不止这些,它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品读和学习。要当好一个老师,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会向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去拼搏。虽然这很难,但努力了,结果是不是会还一点呢?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所谓人格,就是一个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精神状态,是一个人品质、意志、个性、气质和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而教师的人格则是教师本人在长期的教育事业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鲜明的人格,是其思想、道德、举止、气质及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它赋予教师个体生命以鲜明的本我色彩,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这个光荣而艰险的职业,它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材。《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阐明了教师人格的重要性。但如何修炼自身的人格魅力呢?本人从《魅力教师的修炼》一书的‘教师的人格魅力修炼’这一章中稍有领会,特将几点摘录其下:

1.为人师表的道德魅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有着最具体、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所以,身为教师不仅要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才能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化为自身人格的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其产生向善的动力。

2.举止优雅的人格魅力

言教辅以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高雅文明的言谈举止会成为学生的镜子,对学生的思想品质起到修正的作用。试想“如沐春风的无痕鼓励与破口大骂的指责纠正”而言,哪个能更容易的走进学生的心灵呢?

3.追求完美的思想魅力

浏览更多读后感请加入文秘范文作文交流小组,与大家一起探讨!

教师也是凡夫俗人,也有着常人该有的嗔痴欲念。但为人师者,就代表着你必须舍弃一些常人具有的浮躁不安情绪,而必须树立一种崇高而纯净人生目标,以严格的要求约束自己,时刻铭记着:我们是一个人类灵魂的塑造师,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时刻牢记:当我们走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我们的言行将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行为,而是一种公开的规则。我们要做的仅仅是以我们人性化的权威形象,使学生亲闻其身,亲见其形,主动的接近我们、模仿我们,才能完成培养人、塑造人的教学目的。

“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求索”!衷心地希望,同在一个天空下的同仁们,能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文章标题: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毫不夸张地说,我觉得《给教师的建议》真是一本好书,我以前也听说过,但从来没有真正去阅读过,从来没有像看这本书那样地看一本教育书籍。曾几次水开了又凉了,凉了,又开了,也不记得去倒;曾几次小鸟停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也不能唤醒我;曾几次音乐停了也没有感觉到……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里面的每一篇文章。得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阅读的机会。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本文转载自第1- 找文章,到第1]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觉得自己几十年的书教得是那么失败。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我也想教育日记,但总是不能坚持;对后进生我更是一直认为这是智力问题和一个人的质地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秉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很困难很困难。那个“费加”是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她“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她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她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认定的笨的学生非常相似,那我们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侍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要让像费加这样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这道应用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另外,在那么多文章中我注意到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特别看重,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你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我注意到这点后,对班里的同学分析了一下,还确实是这样的。一般拿到一篇文章后马上能流利读下来的同学就是成绩比较好的,而等课文学好后也不能流利读下来的就是学习成绩不行的几位同学,其中几个,我想可能到现在为止,除了背很熟的课文和段落之外,几乎是没有一篇文章能通顺读下来的,包括课外的,不过这些同学一般也不喜欢看课外书,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看来阅读真的很重要,以后要多布置一些阅读的作业,给同学们讲讲故事,去报刊杂志多投投稿等,以此来引导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对我自己也有启发,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否则会越来越落后,记忆力越来越差。其实,这里每一个我觉得可行的做法,我都想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一下。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给教师的建议》鼓舞着我,是我心中真正的教育领域中的偶像!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来源于第1,欢迎阅读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一)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读好书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一精一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峻、关心学生

其一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一精一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一精一神财富。缺乏这种一精一神丰富一性一,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一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其二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二)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一精一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一精一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一浪一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一性一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一精一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一精一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一性一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三)

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使人终身受益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术着作【给教师的建议】就是一本这样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他的的每一个教育观念都深入我们教师的心灵,引领我们前进。

第一点,允许孩子之间有差距,做一位有宽容心的老师。

作者认为,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记得这个形象的比喻吗?让所有刚刚入学的孩子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一精一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一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甚至自信心。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感慨,我们所有教师都知道个体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学生他的特质是不一样的,所有的学生不可能做到同样好,但往往我们还是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不容许有学生离开这个标准太远。现在我知道,我们应该容许孩子之间有差距,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那些学生,相反我们要尽所能缩短这种差距。首先,我要告诉这些孩子:你们行。要为他们找回自信;其次,我要给他们更多的关一爱一。让他们快乐的学习,健康地成长;最后,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位因材施教的老师。

第二点,允许孩子有缺点,做一位有耐心的老师。

平时的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成绩差、纪律差的同学。我们一定要告诉自己:信赖能创造美好的境界。要为后进生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要让孩子对学习充满好奇与热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第三点,学会站在孩子后面,做一位有一爱一心的老师。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当学生遭到失败时,当学生不敢尝试新事物,缺乏信心时,当学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时,教师要给予鼓励。学生会感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而当学生产生什么事都来做的想法时,当学生学会认识简谱时;当学生作业得优时,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做老师的不要吝惜表扬,应该由衷地肯定学生的行为。发自内心地告诉他:你做得很好,我为你的行为感到骄傲。

第四点,与时间赛跑,做一位有恒心的老师。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很少有时间看书,更别说提升理论水平了。很多时候想写有理论支撑的反思,交友心得等,却无从下手,总是觉得看的书太少,每月规定自己必读的书也都因为没有时间等借口而错过。每次提到的都是空感叹。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看完这个例子,我被震撼了,用一辈子去准备每一节课。年轻的我应该以此为榜样,留意身边的一切,花大量的时间去备课,把教育事业当作一种永恒。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我要为自己汲取玖书进步的时间。唯有读书,才能充实自己,才能提高教育技巧,教学才会得心应手,才能享受教育的乐趣,我们的学生才能崇拜你,才会激发一热情,才会乐于学习。

玖书,读书,再读书,唯有读书,我们知识的小溪才会生生不息,潺一潺不断,我们的教育技巧才会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才会得心应手,我们才会享受教育的乐趣,我们的孩子才会乐于学习!

除了上述所感,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深思与学习的观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秉承教育方法,教育原则,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给教师的建议】真的是一本好书,一遍遍的阅读,一次次的感受,感受苏霍姆林斯基的智慧,感受教育的真谛,感受方法的重要!

《给教师的的建议》读后感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的建议》,其中有一封《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让我感触很深。

我们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和孩子一起上课,吃饭,聊天……孩子其实是很单纯的,在他们眼里,老师的话总是对的,是神圣的,所以我们要爱护好儿童对你的信任。要做到这点,我们就要和孩子进行真正的心灵的交流,让孩子走进你的内心,也让自己走进孩子的内心。“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劳动,花费许多经历的,建立跟儿童的友谊,这是要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明智、我们的信念和我们的情操去鼓舞儿童的思想和情感的事。”事实上,建立师生之间长久的友谊也不是一件易事。每个孩子的家庭不同,性格不同,对同一句话的认识也不同,因此我们不能对每个孩子都千篇一律。

比如有的孩子自尊心比较强,那老师就不能常常用批评的方式去教育他。“教育技巧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的境界。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的知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非常重要的是,要让儿童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所以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多以鼓励的方式去教育他们。我们可以常常说:你真棒,你真勤劳,你真聪明……但是我们的鼓励不应该浮在面上,而是发自内心的去表扬他,从事实出发去赞扬他。这样孩子才会真正地信任你的鼓励,他的积极性酒会越来越高。

比如有的孩子比较顽皮,可能对这样的孩子应该做到更严厉一些。但是,“为了避免那些不愉快的谈话,特别是为了避免惩罚,儿童就开始耍滑头,说谎话。”所以所谓严厉,并不是去惩罚,而是客观的陈述事实,让孩子真正的知道自己错了,真正想改了。其实孩子一开始都是信任老师的,可是老师有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一通惩罚,于是孩子觉得委屈,觉得老师也没有想象中的神圣和伟大。后来的日子里,便慢慢开始说谎,不再用心与老师沟通。这不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老师应该是在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之中带着严厉,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之中带着严厉。

在我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想我一定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爱护好孩子对我的信任。

苏联《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联《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老师们!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阅读这作品,我们的内心也仿佛被深深撼动。 读后感是展现作者观点和意图特点的关键,范文资讯网的编辑特别推荐一篇非常实用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篇1】

这两天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自己很早就已购买,但是从未完整地读过,只是看着目录从里面挑选一些相对自己有兴趣的章节进行佛系阅读。这次利用这个假期,从头开始一点点地往后看,才发现这本书不愧是给教师的建议,短短两天确实学到了不少新建议。

这两天看完了前条建议。我的感受是,前五条建议,总的来说,对如何开展教育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1、 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个学生能达到的最大程度,不要让他做不可能的事情。要让学生有自尊心,每堂课都能取得相应的进步,使他能够热爱学习,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 考虑学生的各个阶段,因为他们是相互依存的。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教学生学习,教他们边读书边思考,边思考边阅读。阅读要培养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超过出声阅读的能力,为四年级掌握迅速地、半自动化地书写能力打好基础。

其目的是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节省教师时间。

3、 作为教师,要重视对知识内容的分析,明确关键知识的划分。我所理解的是应当提前把本学期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知识全部整理出来,然后分摊在学期每天的零碎时间中,积少成多,这样到最后重点知识学生都能够掌握,并且他们不会产生厌烦感。在教学时如果能够创造智力背景,通过课外阅读和其他资料来与课本中的知识进行融合,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考热情,那便是再好不过的了。

四、还有一条对于老师的建议就是要多读学术著作,这点我还是认同的。有的时候可能不必要非得硬性规定去读什么,随手读的一本著作中,甚至可能只是一篇小文章,可能就会涉及到我们教学中相关的东西,就可能给我们的教育技巧带来提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篇2】

2016年暑假期间,我继续研读了由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的教学建议对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启发和帮助。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难点,但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首先,我们的老师应该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学校教育的一个缺点是没有真正的阅读占据学生的整个心灵。

由于学生在上学的年代里智力兴趣很贫乏,往往就会造成他们在中学毕业后的精神生活的狭窄和内心的空虚,而这些正是他们后来发生很多不健康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份合适的阅读清单。我们应该尽力让每个学生都找到一本适合他的书。这本书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关于伟人生活和奋斗的书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第三,给学生提供阅读和思考的方法也很重要。正式阅读的表面意义不是很大,但它应该让学生从考试中学到东西,然后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如何通过阅读扩大知识面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我们不可能不断地在教学大纲中增加新的、不断变化的知识。因此,阅读科学书刊已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篇3】

初一英语组王文娜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在前苏联有30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我利用今年寒假的十多天时间,拜读了由他撰写,由杜殿坤老师编译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深感获益匪浅,给我以心灵的指导与启示。这本为中小学教师编写的经典著作,包含了上百条对教师的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是大师智慧和教育教学心血的结晶。

每本书都谈到一个问题。这些问题是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突出而普遍的问题。对于每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践案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章简洁、流畅、易读。通读全书的过程,反思自己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某些做法,深深体会到本人日常教学中的不足,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进行认识、关注、补充和提高。

这本书自始至终贯穿一条主线——爱。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无私的爱。

首先,教师要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唯有如此,才能产生深入了解和钻研这门学科更深更广领域知识的愿望、决心、毅力和持久不变的热情。而掌握更多本学科的知识,是为了打破以往‘照本宣科’,老师‘一言堂’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更加准确地把握教材,更加灵活地使用教材,更富创造性地创新课堂,教学灵感也因此源源不断的产生,这样的课堂才能开放而生动,活泼而有序,学生也才能在如此轻松却又紧张,新鲜而又有趣的环境中汲取知识的养分。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的教学大纲更广阔时,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真正的专家、艺术家和诗人。

”其次,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有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教师就会克服重重困难,认真研读学习教育教学专著,提高自身学科素养,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与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和理念相一致。教育智慧、新颖独特、有效的教育技能都来自对教育的热爱。

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理解和创新。

最后,教师要热爱学生。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个性鲜明、渴望了解和改造世界、渴望被爱和尊重的个体。现代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更加关爱学生,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和关注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在思考教材时使用较少的精力,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会更高;对学生给予的爱和关注越多,对你给予的反馈也越多。

”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教学倾注了他无私的爱,《给教师的建议》是他这种爱的产物之一。对今后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将反复阅读、咀嚼、消化其中的精华,创造性地运用到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篇4】

通过阅读了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虽然相隔的时代迥异,但大师思想的精华却依然大放光彩,书中有一百条给老师的建议,内容充实,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本书作者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就是苏霍姆林斯基,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谈到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践案例和精辟的理论分析。既有生动的实践案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

第一条“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我深深的赞同这条理论,的确如此,没有那个学生是无法理解的,只要我们认真待他,将心比心,每一个学生都处在成长的关键期。

书中第八十二条说到“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贴近学生,引导学生,关爱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做一个善良、有道德的人。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某某同学,直接是无法理解啊”,那是因为我们还未走进他的心灵,学生还未接受和包容我们,

我经常为有这样问题的学生所困扰,但既然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就应该承担起我们的责任。接受学***同学,毕竟成绩差也不是他想要的,不要产生歧视,辅导学***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关注、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相信努力总会有回报的。

在《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条目中,苏氏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教育教学中很是常见的一个现状,他说: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

2、 三年级有时会遇到无望的背后,所以老师干脆放弃他的学生?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最重要的领域——脑力劳动领域,缺乏对孩子的个人态度。学生的基础不一,接受能力有差异,因此我们就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

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得成就的先决条件。”

书中第九十六条“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的学生”。作为教者,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面对这样的现状,如果我们硬是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用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式来教育所有学生的话,那只能出现一种结果:

有的学生自信信被摧毁,有的学生能力被扼杀。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告诉我们:学***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个学生此时能达到什么程度,如何使自己的智力进一步发展,这是教育技能得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实类似的观点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只是我们往往口头上无比的尊崇,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却置若罔闻罢了。

其次书中说到的,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知道如何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对后进生我一直认为这是智力问题和一个人的质地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秉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很困难很困难。

在本书中,那个“费加”是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也是我印象特殊深刻的。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她“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她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她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篇5】

老师看完一本好书后的建议就像一盏灯,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假期间,我拜读了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让我的心豁然开朗,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细细品味此书,就好像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为我指点迷津。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30岁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公开课,非常好。听课的老师很着迷,甚至忘了做记录。他们坐在那里,仔细地听,完全被演讲所吸引,就像他们已经成为学生一样。

课后,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但是,我想问你:你花了多少时间准备这门课?一个多小时,对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这让我震惊,这位教师该有多么热爱他的教师这个事业啊,我们很多人都失败在对工作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一样的时间有人也在忙于工作,教学,可是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没有主动去研究,所以最后也没有得到什么收获而且还会常常抱怨事情多、时间不够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我们提高自己的方法是不断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每天花时间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才能学会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赢得自己的发展,达到节约时间的目的。荀子说过: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了丰富的知识积淀,我们才能厚积而薄发,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我们应该边读书边记录、边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教育智慧。

定期阅读能使我们有更深层次的教育理论作为支撑,使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的分析更加到位,使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更加的心应手。在阅读和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逐步积累和发现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

我又看了多少书呢?想起来真是可悲!相信哪位古圣先贤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

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

读书应该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以前总觉得教育是一件简单的事,“学生需要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自己觉得装够一桶水就足够了,可是通过读书我发现自己的眼光太狭隘了,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变革的速度,使人们一直感到知识的滞后。随着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生活接触越来越丰富,社会信息交流也越来越顺畅。

作为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交流的基础,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新时代学生的需求,我们要在工作中读书﹑学习,从而可以让自己知识渊博,让学生感受的教师的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进而教师能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启发和向往,让他们对知识的学***满了信心和期待。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发自内心的对知识的需要和渴求。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你应该阅读并充实自己。也就能使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成为潺潺不断的流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二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

在你所教的科学领域,学校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科学基础知识应该知识你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教给学生的科本里的基础知识应该知识沧海一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篇6】

大部分老师认为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或头脑愚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提出这个问题后,苏越直接解释说: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最重要的领域——脑力劳动领域,缺乏对孩子的个人态度。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子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

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做计划时,常说不仅要准备教材,还要准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读完之后我反省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呢?在不同的班级里,不同的学生被问到相同的问题,保留相同的作业,测是相同的试卷,并且在犯错误后不能及时沟通,所以贫困生的存在成为现实。

还有第二节《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

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想一想: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每天课后辅导。现在我们需要花时间管理学校的一些物品。

教师和所有人一样,必须做家务,教育孩子,这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时间问题。答案是:

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发自内心的对知识的需要和渴求。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要让备课变得枯燥乏味,你应该多读书。

第十一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实际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才能把知识理解透,掌握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了每一位教师都到过的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同时也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

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怎样进行思考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什么呢?

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的因果关系,新旧知识的联系等。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当学生喜欢某一门学科时,他们的自然素质才能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天赋、才能和抱负才能自动建立起来。我们经常可以从书籍和报纸的各种事实中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可能与他小时候所爱的主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的,作为一名教师,最希望的是学生们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学习感兴趣,学得好!

还有《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等,都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对后进生我更是一直认为这是智力问题,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这个概念发生了变化,我从心底里认识到了这个道理。现在我只是觉得手术还是很难。

总之,在看完《给教师的建议》后,让我获益良多,使我不时地反思自己,鼓励自己。通过把我班的学生和书中提到的孩子们进行比较,我真正意识到如何教育和改变这些孩子。我将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每一个我觉得可行的做法,我都想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一下。

做到“使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收获。“哪怕只有一点点收获,我都是一种成功。苏霍姆林斯基那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有很多,“学无止境,教海无涯”。

有人说,教师是培养孩子良好情感的土壤,是照亮孩子心灵的明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向大师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篇7】

乌梁苏小学杨秀玉

学校推荐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对于这本书,我早有所闻,但是没有细细品味过,通过这次阅读,我受到了深深感触。书中提到的建议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就象一盏指路明灯,它们对我帮助很大,回味无穷。

《给教师的建议》告诉我们:教师首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师的道德、素质和人格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不断树立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内涵来吸引学生。“正人先正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

为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有好的头脑,学会健全的人格,教师必须从做自己做起,一切都要以自己的人格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好教师还应当学识渊博,教学精湛,他永远都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社会的人文的科学的新鲜知识,为自己“充电”,改变老化的知识结构。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学习,追求生命的真谛、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教育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给教师的建议》告诉我们: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

我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在家里是个好孩子。只有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他们通过学习得到教育。

《给教师的建议》建议我们: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

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我再反省自己:

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以他30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尽管他来自不同的时代和国家,但他的光辉思想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并不过时。我认为教育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

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篇8】

针对不写作业学生的个案研究

作为一个刚刚参加工作没有一年的年轻老师,第二次认真地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很受益,让我觉得当老师要付出的不仅仅是心血和劳动,更多的是付出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与书中的例子相比,我经常反思自己的方法,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对自己粗犷浮躁的教育方法深感惭愧。

刚刚参加工作的头半年里,我的教育重点全放在学习中等、较差的学生身上,努力尝试了很多特殊教育领域的方式方法,但都却因为重重困难而不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低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高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的做出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我们

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但是在苏霍姆林斯基眼里,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

他认为,贫困生分为三类:一类属于思想尚未觉醒的学生。二是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

第三,属于学习困难、理解力差、思维迟钝的学生。

不喜欢做作业的学生一般属于差生。我阅读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想通过个案来仔细研究不写作业的学生。

一、案例:

1学生姓名:袁梦源,女,12岁,六年级

情况分析:从小有多动症,智力正常,但学习基础较差,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扎实,导致很多作业一遇到自己不会的就空题,家庭作业遇到难题也就不写。语文考试、英语试题也会留下很大空白。

自律能力不强,教室离开一点,坐不住。在家庭方面,父母对她的学习要求不严格,期望值也不高。但是学生会在导师的监督下完成作业。

2学生姓名:袁明,男,12岁,六年级

情况分析:该生聪明伶俐,记忆力很强,课文只要稍稍努力记忆就会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成绩不稳定,但可以在短时间内很快提高成绩。家庭作业一般情况下从不写,写也字体潦草。

课堂上注意力分散,爱动,懒惰不爱思考。思想上,该生脾气急,性格扭。在家庭方面,父母不严格,溺爱和放纵。

三。学生姓名:张浩男,12岁,六年级

情境分析:学生不喜欢说话,学习基础很差,学习主动性差,懒惰。学习主动性很差,爱做事慢,时间观念不强,没有荣辱感。

今天,我答应老师完成作业,但第二天我还是来了或者没写。在家庭方面,父母溺爱他们,他们的要求并不严格。

二、原因分析:

学生原因

1、 精神功能不强,容易退缩,有挫败感,积极度和主动性不高,不能一次**付太多的任务,必须明确规定的任务进度与目标,要分段分项目写出。

2思维功能不强,不喜欢思考复杂的事情,满足创新和思维需求的作业很容易放弃,一定要给小费。

3、 认知型的孩子,可能因缺少运机,不认同老师或不喜欢这个科目,就不写作业。需要称赞其优点,鼓励孩子为自己负责、引发兴趣的方式。

4、 有逆向思考的孩子,对于抄写练习,可能觉得枯燥无味,需要把功课变得具有新奇挑战性,让功课变得好玩。

老师原因

1与学生家长缺乏沟通,对学生情况缺乏了解,家长对孩子在校表现不了解,家长与学校缺乏联系。

2、老师没有及时督促学生。学生不写一次,老师不管教,一次又一次不写,从而形成习惯。

家庭原因

1盲报辅导班、作业,孩子讨厌写作业。

2父母不负责任,父母不关心孩子的学习。

三、教育策略:

针对这三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不写作业的问题,我制定了以下的解决方案。

1分层布置作业,并根据三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应的作业。

2给他们一些学习方法,如记忆法、写作法、计算法等,并布置有关这些方法的作业。

三。及时与家长沟通。

4、 在他们之间使用代币制度,完成一项作业换取一定数量的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奖励他们自己愿意和老师兑换的东西。

四、观察记录表:

1、 观察研究目的:实施主要以代币制度改善学生不写作业的不良习惯。

2观察研究策略:实行代币制的激励方式。

3、观察研究周期以一周为单位,代币制度以一分为积分单位计算,一周结算一次。初始观察为2周(养成良好习惯需要14天),中期观察为2周,后期观察为2周。总观察时间为6周。

4参加人员:袁梦源、袁明、张浩。

5. 3表示出色的完成,2表示良好的完成,1表示不良的完成,0表示不完整。

6、积分一次性满分5分,依次根据情况给分。

观察对象观察时间代币积分

奖励措施

观察对象意见

观察周数

注:优(3)良(2)中(1)差(0)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三)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让我敬佩的是,时隔三十余年,他当年所阐述的很多教育理论,在提倡人文素质教育的今天,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们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它理性和实践的光辉。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在每字每句里,都渗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真爱。他在给教师的每一条建议当中都结合了他自己多年教学当中生动感人、令人信服的教育事例。为在教育工作中遇到迷惘感到困惑的人们指点了迷津,使我们感到贴心和温暖,也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做为新老师的我也是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个小时,而且这8个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给学生谈心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可是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

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这位教育家真是太妙,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该在自己所教学的科学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应该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抱怨都消失了。书中那个历史教师说的话,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原来读书不仅提高自己修养,还是一种教育秘密武器。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借鉴的精华。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并有潺潺不断的水流,这是我们安排时间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另外,我还明白阅读不但对老师有益,而且是为了能让孩子们扩大视野,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游。

时间从哪里来?很简单,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书。持之以恒的读书。我们的小溪才能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溪流。

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只要你真正花时间在学习上,而且是持之以恒,那你就是无边无际的天空。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以后,我们要把时间一点一点地挤出来,用到读书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