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无处安放的同年读后感 > 导航 >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读后感

无处安放的同年读后感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读后感。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读后感,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读后感(一)

青春,不是瑰丽的脸庞、红一润的嘴唇、敏捷的双一腿,而是丰富的想象力、坚韧的意志和无穷的激一情。青春岁月,我们载着想象、意志和激一情去追寻理想的生活,而那些生活的沉浮摇曳在风里,带着我们寻找一席天地,安放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在那狭窄的一席之地,或许,人生的价值会浅浅地浮现出来。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这部电视剧上映几年了,我最近才在看。前期的幸福和后期的落寞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反差,也让人禁不住开始思考,关于一爱一情、关于亲情、关于友情、关于生活。电视剧情很平缓,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俊男连女的加盟,没有煽情的情景,更没有贫嘴的台词,却总能那么引人入胜,让幸福的感觉洋溢心间,让心痛的感觉缓缓蔓延。我们随着人物的遭遇,情节的发展渐渐融入,感受一种艺术的真实,这种真实是比生活的真实更能让人获得审美享受。

可以说,用纯真一词来形容剧中女主角周蒙并不过分。起初,她给人的印象是那样单纯而不谙世事。沐浴在温暖的父一爱一下,她无忧无虑的成长。后来,情窦初开的年纪,遇上李然,心灵的碰撞擦出了火花,他们坠入一爱一河,在彼此温暖的气息中沉醉,温柔的眼神中体会一爱一情的美妙。后来,命运在顷刻间发生了逆转。李然结婚了,新一娘一不是她。而此时,爸爸在手术台上永远地离开对于肩膀上没有任何力量的周蒙来说,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量。突然间,世界上最一爱一她的两个人都离开了,她难以名状的幸福瞬间沦落成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单。坐在钢琴前,流着泪弹着属于自己的悲歌。对她来说,心灵的电台已经倒下,她没有希望、没有激一情、没有勇气,她再也接收不到来自外界的讯息。她的心里,只装的下爸爸的谆谆教导、苦口婆心的叮嘱和对李然又一爱一又恨的矛盾。

生活的沉浮可以改变一个人。它可以让人冷静下来,站在新的起点上静静地思考自己的人生

当周蒙无意中走进贫穷而落后的小山村时,她并没有因为当地的贫苦而离开,而是深深地喜欢那里。显然,对于她而言,那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是远离伤心之地的天堂。和孩子们的相处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我们可以说,她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生活的起伏让他长大了,青春的那些萌动也不再是懵懂,原以为无处安放的青春也得到安息。

驹于李然,从罗慧到刘漪,再到周蒙和杜晓彬,她们都那么优秀,却都那么死心塌地地一爱一着他。他的身边从来不缺少女一性一,可是,他并没有被宠坏。当罗慧终成无可挽回的遗憾的时候,他一心一意地一爱一着他的蒙蒙,深深地一爱一着,不能自拔。当他和蒙蒙在彼此的一爱一意中的沐浴时,杜晓彬的出现改变了他们三个人的命运。在西藏那个离天最近的地方,相依为命的依赖感和孤独让李然屈服于一颗自认为非常坚定的意志。杜晓彬怀孕,责任感和一爱一情产生了尖锐的冲突,李然崩溃了。虽然故事的最后,李然背弃了他和蒙蒙的海誓山盟,但是他还是值得人心疼的角色,因为他懂得什么是责任,懂得作为一个男子汉的使命。他和蒙蒙是值得人同情的一对,是让人感到遗憾的一对。他们都没错,错的是他们有缘无分的命运。

剧情的最后,他们相遇,蒙蒙长大了,李然成熟了。没有催人泪下的绵绵情话,却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简简单单的一个拥抱,好像揭开了一切记忆,也解一开了心结。彼时的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方向。他们都在努力去适应,如何在没有彼此的日子里过得更好。

青春是一生中最灿烂的岁月,可是青春岁月中的很多都是我们不能承受的,都将成为一生的回忆。那些回忆,开始的时候,需要流着泪来回味,后来就甜了。青春,终会安息。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读后感(二)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是这个略显忧伤的名字,对于二十几岁的我来说,对青春这个词的理解或多或少有点迷茫特别是在这个个一性一张扬的年代里,每个人对于青春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所以也就特别的好奇,作者将如何诠释青春。

在这个做什么都追求效率的年代,好久都没有看小说了。不是说没有时间,而是怕耗费一精一力。越有可以自己掌控的时间,就越是愿意看着它从身边慢慢流逝,边体味其中的忧伤。越是充满一精一力的时候,就越是找不到一精一力释放的痕迹。总之,读完这部小说,很不容易。

我是个急一性一子的人,看小说都习惯先看开头和结尾,吸引我了就看中间那部分。这本书没有序也没有记,十分的干净。开始的简单,结束的淡然。最后一页上类似于后记却不是后记的,寥寥几行字。读完这本书我渐渐体会到最后收尾的那段话写着写着,吸引我的不再是那一段构筑多年,相望而不能相守的一爱一情。是人一性一。是本来不应该有谎言的生活本身。

这个讲述青春的故事,没有绚烂的色彩,没有渲染的一爱一情,甚至看完之后我找不到一点感动。反而是隐隐的胆怯,从开始吸引我的就是看似理所当然却意料之外的情节,不能说没有铺垫,篇幅也不算拖沓,故事只是安静的进行,然后恍惚间已经峰回路转了,就这样牵引着我走向结束。这是我的感觉。

女主人公刚好是经历从上大学期间到毕业之后几年的时期,一个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女孩,最后尘埃落定也不能说不幸,只是谁又能向生活要求什么,故事里所有的人都造就了回忆,在有关青春的这几年中,他们的一性一格,背景,遭遇,选择和情感这些因素相互牵扯着造就了迷茫而伤感的回忆。每个人都好像曾经抓住过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只是作为读者和那些主人公一样,不走到故事的结尾,如果不是回头去看,不去体会快乐和悲伤,谁又能说没有后悔过什么呢。生命中的悲伤不是源于经历了什么,而是因为无法重头再来。书中作者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对人生无能为力的弱势。弱势源于人一性一的弱点,所以每个角色都曾经困惑与忧伤。

回到我胆怯的感觉,应该说是这本书引发我对生活的内省。虽然这只是故事,虽然这本书并没有回答我开始抱着的疑问,但这样叙述的故事又似乎指向的是不甚明朗的一陰一暗。主人公周蒙这样的女孩子好像生活中的一个角落,纵然你可以说她又有这样那样的特别,但就是每一个这样的特别,融成了社会构成了形色缤纷的众人。我如众人,在周蒙曲折的故事里,我随她一起沉浮,在生活的河流里,我们沉浮出了一片挫折感,太多无法左右的因素撞击着年轻而幼稚的她还有我。不敢确定我是否能在这个世界里选择比她更好的人生,昂起头看看我的生活,体会我读出的胆怯。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读后感(三)

今天我又一次被感动了,电视剧【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中男一女主人公那海誓山盟的一爱一情,还有为了一爱一情那种不计个人得失的一精一神,让我懂得一爱一情的可贵,同时又悟出一个道理一爱一情是要两个人共同维持的,而且两个人要有共同的理想,否则真的很难坚持到最后。

两个人要是在一起,如果没有共同的一爱一好,也没有事业中的相互扶持,仅仅靠一爱一是维持不了多久的,因为我们是社会人。两个人的一爱一再怎么刻骨铭心,也会因为生活中许许多多琐事所困扰,所以我们说,婚姻中的那个人很有可能既不是你一爱一的人,也不是一爱一你的人,你们只是在某些方面达成了共识,或许说只是生活的需要而以。

婚姻中如果你不幸要到一个蛮不讲理的女人,或许不懂得生活本来面目的女人,那么深受其害的不仅仅是你自己,还会殃及到你的家人和亲戚朋友,所以真心希望男同胞能找到一个通情达理的妻子,那她将给你的生活工作都带来无穷的力量。也许你感觉不到自己妻子的力量,那么试想一下你就是【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中的周离,遇到那样没有人情味的妻子,你是不是在很多情况下都觉得不舒服呢,再试想一下你就是宗禹,有那么一位贤惠通情达理的老婆,那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相信你都没有后顾之忧。所以把眼睛擦亮选出一位贤惠的女人做自己的妻子吧。

一爱一一个人,就要信任他,理解他,处处为他着想,想着他的难处。如果觉得两个走得不会很远,那就早点结束,以免两个人都伤得太深造成不能容忍其他进入自己的生活。作为女人我们更要学会独立,懂得珍惜自己,同时要学会承受寂寞,享受寂寞。电视剧中说两个人在一起就如量子力学的原理一样,那是带有随机一性一和偶然一性一的,所以我们应该懂得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要总是失去之后才懂得他/她的珍贵。真心希望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拥有美满的婚姻。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致我们遥远的青春》读后感


《致我们遥远的青春》读后感北大荒兵团知青故事,一曲荡气回肠的青春之歌

看到北大荒三个字,90后的孩子们多少有些不屑一顾,仿佛那是来自于远古的蛮荒之地,是未开智的劳动人民出卖苦力的场所。或许是因为它太过直白的名字,或许是教育没有重视过对它的立体解读,不算长的时间距离竟然产生了如此大的间隙,让时代的双手触碰不到它的内在,让现在的青年人不愿放下架子去端详它丰满的面庞、聆听它真实的故事。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曾经也是对北大荒存在过或多或少的偏见,认为那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存在,是没有价值的过往。曾经的北大荒知青,也是满脑子的口号、老实的有些傻气的人。直至从图书馆匆随便拿起一本书匆匆赶路,我才没有过多期待的翻开本书的书页,尝试着阅读那段岁月。

那些知青遥远的青春就这样被拉了特写,我才发现,他们在和我们一样大的时候,也有着同样沸腾的热血。

关于痛苦

那时的国家和现在的国家对于同龄人来说,一定是不相同的。不相同的原因很多,也并不是特别的模糊,但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当时的祖国没有能力给他们提供充足的物资条件,让他们和我们一样小资。所以他们不得不做苦力,手磨出血,腰累得直不起来,一连吃十几天的白菜汤,冬天穿的像狗熊依然冻得发抖这是他们的痛苦,实实在在的疼,从指尖传到心里,一个劲的颤。我们现在不愁吃喝,但愁学习学不会,工作找不着,人际关系搞不好,钱不够花这是我们的痛苦,有时候别人觉得不算什么,可自己就是觉得比天大。如果把两代人的痛苦交换过来,也许都无法承受对方的重量。

物质和精神说起来有明显的界限,但靠的越近,反而越分不清。我们都痛,没有谁服谁的道理。时间和地域分的是座位,但在青春年少时,都有一个叫痛苦的老师在教一门叫做成长的课。

关于爱情

在爱情这方面,我找不出什么太过不同的地方,估计是当时的女青年比现在的要主动一些?应该是这样,无论什么年代、什么地方,青春中关于爱情的篇章都可以谱写的华丽动人,没有什么能够抑制情感的滋生乃至疯长。他们和我们都一样,孤单无依的渴望有个港湾,甜蜜牵手的渴望有个未来。

关于事业

无疑,这一方面又是如齿轮的咬合般相似相同。早已经铺好路得就那么几个,大部分人还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走,找不到清晰的方向,看不到美好的明天。还是一样,有一部分人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有一小部分人,利用别人挥霍的时间,坚持做着有意义的事,当时看不到,实则为机会来临做着最充分的准备。于是,北大荒的知青们走过的不同的路上,又要迎来新的一批人,只是新的这批人可能不知道,他们被分到那条路上,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自己的选择。

关于信仰

我不知道着是否可以被称作是信仰。那些知青为了入团、入党,拼了命的好好表现,因为这些东西在他们心中是无比神圣的,让他们心之所向,由此让他们有足够的动力去要求自己。而现在的我们呢?在某些时候,我们被称作没信仰的一代。我们不信神、不信鬼,曾经的神圣与光荣到现在失去了光环,不能说一文不值,但起码分量很轻。于是,我们的思想自由了,没有一些冥冥之中的禁锢,同时也没有了支撑点。这是进步还是退步?是值得庆幸还是应该感到悲哀?真的很难说,没有信仰,是一种轻松还是另一种沉重。

轻合书页,我对北大荒和知青已经有了另一种认识。他们与我们一样,有欢笑,有泪水,有拼搏,有沮丧。我相信,北大荒虽荒凉,确实他们人生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的青春可以用遥远来形容,而我们,正在青春的路上。

我一直告诉我自己,我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我和周边的人不一样。我会和他们一样享受美好的青春时光,但是与此同时,我更是在积蓄力量,一步一个脚印,等待适当的时机,走出北大荒,迎接自己创造的美好未来。

致我们逝去的青春读后感


致我们逝去的青春读后感

微风夹杂着细雨,带点栀子花的芬芳,郑微忘不掉小时的梦。轻轻的抬头看看天,天仍然在下着雨,雨轻轻的搭载她的脸上,正如林静的泪水打在她的心中。

她与林静做成了夫妻,或许小时候郑微粉红色的脸对着林静的那扇门,我要嫁给你一切早已注定。但人生即以如此,又何必让时光空断六年。一次出国的机会便中断了六年的时光,多少花开花落,多少雁过留影,多少无声寂静,多少雨暗自哭声,或许人生一世注定?25年的红线还是把他们牵在一起,一本童话里,述说着爱恨情仇。一张彩色照片中镶嵌着多少欢声笑语,天空的游云飘零多少乡愁情线,一片红叶寄托着无限的哀思,或许郑微的人生找到了真正的天子,或许自己的人生找到了停泊的港湾,但她不知道背后有一个陈寿正的男人暗自神伤。

寿正默默的离开,飞龙的泪水,湿润了往日的记忆,脑中出现了初遇的那一幕。这个男人为了一个即将倒塌的模型,去推开玉面小飞龙时,道了一句在下有种,相当有种!或许第一次见面,他们就是冤家。爱情就是微妙的东西,当你讨厌一个人到了极点,也就是爱上他的时刻。但命运没有安排他们在一起,一个去了美国,一个无颜欢笑,四年的爱情,预示着一世的惆怅。分离的无奈,最终的结果还是人走茶凉。唯有最初的那个人才是拌你终生的人。

这世间,太少的相濡以沫,太多的相恋江湖。与他只剩下记忆的时,是否会感慨世事无常?分离的距离是爱情最大的敌人。把缱绻一时当做被爱了一世,于是希望终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然而当他离开,你是否哭泣?是否哀思?泪水不能解决问题。人们哀叹,彷徨。什么是爱情,什么天长地久无非是人老珠黄。事随水流,幸福是多么玄妙的东西。

爱情不是衣服旧了就换,它是一张深存内心深处的照片。尘封在记忆深处,被时光上了一道无情的锁。有时人生的承诺未必能实现,我们要学会看透。不要强求,失去了,也不算什么。有时候,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如果上天再给你一次机会,一定会对你爱的人说,我爱你!

有个人你爱上了,他却离开了,有个人爱上你了,命运却把你们你分开,有个人一直爱你,而你不爱他,不如给他委婉的拒绝,爱情不光是过日子,它会让你明白许多道理。

青春不可十全十美,得到一些,就该放下一些,青春与爱情终将逝去,我们能做的用最美好记忆记录下来仅此而已。

《我们的青春》的读后感2000字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同志说过: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为世界进步,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生命是一条静谧的河流,时间在这里踽踽前行,我们跟着它趟过了初中,迈过了高中,直至现在走进大学,我们一直都在往前行进,我们总是在期待与失落中前行,我们期待或许前方是一片美好,而我们失望,原来前方不仅有美好还有那么多的不尽如人意,这一路走来,或许有人会觉得又累又辛苦,但是,你知道吗?这就是青春的本来面目。

在初中高中的时候我们都在为着好的高中、好的大学而努力而奋斗,我们几乎的时间都被知识点,都被试题所占据着,我们被爸爸妈妈珍珠一般的捧在手心,我们几乎没有空闲的时间去想一下关于青春这样一个命题,什么是青春,什么是青年0人应该有的姿态。

等待中学时代过完,上了大学,曾经无限憧憬向往的天堂,我们用最疯狂的游玩、通宵和一次次的聚餐来迎接这样一个美好的梦想中的城镇,但是等到一切的新鲜感退去,我们发现,原来到了大学还是要学习,还是要考试,并且相比于中学的一门不及格也没什么,大学的挂科制度似乎少了那么一些些人情味。

可能是长长的暑假,也或许是神经上压力的消失,我们变得越来越懒惰了,当然,不是我们所有,以前从来不敢逃课的我们开始信奉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准则,以前总希望考高分的我们也开始说 60分万岁,61分浪费的格言,以前总盼望着能到处去玩玩的我们,也宁愿在宿舍里面对着电脑而不愿意出去锻炼,或者是静静地去图书馆看一两行字。

看到这儿,是不是觉得我们有一种无药可救的感觉了呢?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这是你们看到的大学生,未必是整个大学生。我不否认,在大学里面这样的情况是有的,因为,在中学时代,我们的选择是那样的单一,我们的方向是那样的明确。那时,我们的方向只有一个,就是要来到大学。但现在,我们像是来到了一个岔路口,这里有太多的选择了,以前在选择面前,我们有老师,我们有家长,我们根本不会去考虑那么多,但是在大学里面,我们一切的决定都要靠自己,这样突然地变化,是否可以给我们一点时间来适应?

我有一个朋友,和我一样的,大一,是一个学建筑的男孩子,有一天晚上大概是在快12点的时候,我见他发了一条状态,是这样写的看来今天熬夜又必不可免了,我就给他发了一条短信虽然学习很重要,但是熬夜对身体不好他回的是学这个就是这样的,习惯了,你好好睡觉吧!还有一个朋友,是学机械的,我只要电话宿舍都找不着他了,那么,我就会去自习室找他,他一定在,他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的转了专业,转到土木去了,他说那是他的梦想。我身边还有一群可爱的志愿者,用他们的行动在温暖着别人,呵呵,我觉得自己好幸运啊,可以遇见这么多奋发向上的人,但是,其实每个人身边都是这样的,我们虽然肯呢过迷茫过,甚至颓废过,但是最后我们的姿态总是那么向上的。或许,我们学习不如中学时代那么拼命了,但是我们利用那些多出来的时间出去走走了,我们才终于懂得了了,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大,我们需要学习的还有好多好多,于是我们有了努力的姿态,这样不是很好么?

而且,我们从这里开始能够追梦了。你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我想当科学家呵呵,这是我的回答,少年无畏,但是据统计这是很多人的回答哦!我们可以有很多梦想,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但是真正能实现的有多少呢?不是所有人都能当科学家吧,然而在中学时代,升学大概是大多人的梦想了,即使有其他,我们也没有那样洒脱,不顾一切地去追梦,只有到了大学,我们才有了那样多的机会去追梦,而事实是我们确实没有忘记过,于是我可以再学校听到充满自信嘹亮的歌声,不太熟练的吉他声,舞台上翩翩起舞的身影,还有认真工作的汗水,其实我们都没忘,我们会努力,因为梦想在心上,从未被遗忘。

关于责任。你是否经常能在时事评论里看见大学生的身影?面对不平之事他们还会有几句愤慨之语,我说,这是担当责任的表现,没有人愿意掺和与自己无关的事,他们愿意发话,他们愿意把这件事当做是自己的事,这,就是担当。

啰啰嗦嗦的说了这样的多,想法都是来自于现在社会对大学生的一种定义与误解,社会认为中国大学时垮下去的一群人,颓废不学无术是大学生的标签,但是其实不是这样的,正如我上面所说,我们每个人都在用努力的姿态面对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即使他们所看见的那些不好的现象也确实存在,但是我想告诉,你们其实可以对我们放心,我们可以宣誓,以明天的名义,以青春的资本,所以,请相信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