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生活十讲第五讲读后感 > 导航 > 《生活十讲》的读后感2000字

生活十讲第五讲读后感

《生活十讲》的读后感2000字。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生活十讲》的读后感2000字,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上个世纪90年代,蒋勋在台湾的一家电台主持一个名叫文化广场的广播节目,节目每周一次,每次大约一个小时,谈论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现象。这个节目做了十年,是当时台湾颇有影响的收听节目。2008年,有人根据当年的电台录音,将节目内容整理为生活十讲。今年5月,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生活十讲》,按照蒋勋自己的话说,希望当年谈的事件现象,在一个崭新的世纪,能够沉淀出一种清明。

《生活十讲》以娓娓道来的故事展开生活教育,内容从新价值的建立,到认识自我,再到心灵生活的滋养要件,比如伦理、信仰、爱情、价值观、创造力等等。台湾与大陆的文化同根同源,同样的生活问题,在大陆似乎存在得更广泛、更深刻。笔者看来,这样的书对促进人们在这样一个商业化巨速运转的社会,如何转变观念,如何学会生活,具有积极的警醒意义。

有自信的人,充满富足的感觉,总是很安分地做自己。这是《生活十讲》封面上的文字,具有开宗明义的作用。作者认为,文化不是呈现在上层的礼教中,而是点点滴滴渗透在生活不知不觉的行为中,他从价值、伦理、信仰、文学、情爱、饮食等十个方面为我们讲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自信的人,怎样才能更好地做自己。

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核心,《生活十讲》通篇都在关注人,关注人如何才能拥有健康的、多元的人性;关注社会,关注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健康的多元的社会环境,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目标。认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生命价值;要气节,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新旧伦理既冲突又融合,个人自省与文化规范应该相互作用;物质和精神的快乐同样重要,不可或缺;完满的心灵生活不能缺少神话和文学;爱是一生的功课,人生的过程比结局更为重要;学会用心,学会等待,学会放缓脚步,才可以重拾生命的信仰。

虽然,作者一直在谈如何学会生活,但谈话类的节目,都有说教的意味。作为教授,作者对目前教育体制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学校绝对不是训练一批考试机器的场域,若教育体制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以考试为导向,升学为目标,谁还会谈人性、谈艺术、谈文化?其实,孩子们更应该接受最好的音乐、文学、电影的熏陶,而这些又不能考试。作者说,学校如果像养鸡场、养猪场,将是巨大的悲剧。但反观当下大陆的教育,不要说中小学教育只是将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挂在嘴上、写在墙上的口号进行敷衍,大学教育也只是将就业作为培养的终极目标,年年加强的辅导员队伍也只是希望学生别去跳楼、别出乱子。

作者认为,教育不是教书,而是一份救人的工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两只手机轮流响地忙着赚钱,学生也只能想着在毕业前赶快将腰包赚满,毕业后即可用第一桶金继续赚钱。每个人都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这样困在消费形态里的教育,最后只能垮掉。同样,作为家长,当自己在努力创造经济奇迹时,往往忽视对孩子的关怀;作为回报,孩子们会对这样的冷漠与疏离进行反叛。对此,家长们一定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开出不一样的花朵。

作为美学家,作者认为美是一种救赎,这个美,可以是一句诗,也可以是一张画。人生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学。因为文学了解天地之心,呈现人生的各个面向,有助于阅读者建立宽容、理解的生命态度。

面对困扰青年人的爱与情,作者说,爱是人类最大的课题,所有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绝大多数的主题都在谈论爱的问题,千百年来,没有结论,因此,我们要探讨这个主题时,要怀抱谦卑的心情。作者试探着总结到:爱的本质是:人是为了幸福而活的。一纸婚约不能保障爱情,只有爱情才能保障爱情。在《情与欲》中,作者认为,中国当下孩子的启蒙教育中,性教育仍是一片空白。家长在诸如此类的敏感问题面前,总是含糊其辞;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却不教情教爱,因而引发了各种严重问题。为此,作者主张让孩子们接触一些严肃的情欲描写的书,比如《金瓶梅》、《西厢记》、《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红楼梦》等,使他们因此开始反省、思考,从而对人性的认识有所启发,有所感悟。

作者说,这是一个富裕的时代,商业的富裕提供了物质上的满足,我们很容易得到想要的东西,一双鞋子、一件衣服,甚至一个人,拿钱就可以买到了。可是中间有一个东西,在容易购买、容易贩卖的过程中,遗失掉了,这个遗失的部分恐怕就是台湾目前最大的难题。十年过去了,这个遗失的部分恐怕也是我们今天的难题之一。《生活十讲》打开一扇扇观察、思考社会的门窗,让我们能反省来自内心深处的不解、苦耐、无奈与失望,从而使我们在滚滚红尘中慢慢清澈起来,开始有意识地认认真真地做自己。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读完《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之后,我深有感触,也受益匪浅。这本书语言简洁朴实,内容浅显易懂。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展示了精彩的理论依据,为教师怎样经营好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策略。

大家都十分清楚,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我觉得要想取得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一、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的如何,关键是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与学生需求相吻合,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有效备课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

二、有效指导。

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就是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三、灵活运用教法。

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传授知识的难易程度关系很大,如果知识难度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脱离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知识过与简单,学起来毫不费力,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只有难度适中,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充分激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学参考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增、散、调、补的深度加工,灵活的处理学习材料,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四、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关注课堂效率。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的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注重过程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我们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尽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教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使他们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

五、注重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进教者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更有效的处理和运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

我觉得应该写自己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有亲身感受,内容新鲜、具体,见微知着。也就是说从实际出发,在教学实例中探及某种教育规律。事例可小,但要善于上升到理论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永保与时俱进的思想,主动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工厂管理十讲》读后感600字


今日看了《工厂管理十讲一书》,给我第一印象就是语言通俗易懂,许多深奥难懂企业管理知识在作者张志敏的写作下很容易就能明个究竟。工厂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厂从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几百年的历史,对工厂的管理知也随之发展。本书选择了工厂管理广受关注的十个课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
工厂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好的管理不但能让企业有序运转,还能有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与之相反,倘若一个企业管理紊乱,必定在经营中失败,葬送企业的前程。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既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又要有足够的理论知识。本书就把工厂经营管理者,尤其是中小企业管理者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进行了讲解。
本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主要是对于工厂的管理人员和经营者,但是作为一名学生,我也能感受到其中朴实的文风和语言,能比较容易的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本书主要讲述了如何构建一个优秀的组织,促进员工内部的成长,又如何用有效的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此外,还讲述了现场管理、生产线配置、劳动法律等相关知识。
工厂管理对其他管理具有借鉴性,我从这本书中收获颇丰,不但明白了相关工厂管理的知识,还懂得如何做好一个管理人员,虽是学生,意义却是重大的。

《平淡生活》2000字读后感


《平淡生活》2000字读后感

偶然看见了海岩的一本《平淡生活》,看完之后真是令我为之荡气回肠,甚至做梦都梦见她,那个叫做优优的女孩,能看见她那双幽怨的眼睛。
优优的短短二十多年都是围绕金钱展开的,爱情与金钱有关,亲情与金钱有关,友情也与金钱有关,甚至她周围的一切都与金钱发生着关系,她在这种金钱的包围之中活得异常艰难沉重,幸好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钱的奴隶,所以她并没有被金钱拖垮,最终选择了一种平淡的生活。
小说开头就说如果让优优说出她一生难忘的日子,那一定是她爱上周月的那一天,这个青春少女在十四岁这一天爱上了仙泉体校的帅帅的周月。其实从现在心理学角度看,优优情窦初开完全是对异性的好奇和一种外表的欣赏甚至有点虚荣,因为周月那是皮肤很白,个子很高,又是全国闻名的少年拳击手,一切的光环笼罩在他头上,怎能不让花季的少女动心?优优的暗恋从这时开始了,一直持续到五六年之后,周月才知道。当初优优独身闯北京心理上也是冲着周月去的,在周月失忆之后她那精心照顾的三个月,我相信她是把她自己当成了周月的妻子,但是记忆恢复的周月很快把她忘了,她是最大的功臣,却连他的一声谢谢都听不到。人们关心的是这个小姑娘有没有得到工资,而不在乎他跟周月到底是什么关系,他对周月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心理。这是的优优觉得钱真是一种讨厌的东西,但眼下的困境却又不得不让他向钱俯首称臣,因为他的大姐和姐夫以及好朋友阿菊等一干人等来到北京投靠他了,人们都知道有优优在城里赚大钱了,过得是锦衣玉食的生活。之后他又不得不投靠姜帆来解决他的这一堆麻烦事,可以说优优的厄运从这个时候开始,如果把他的一生比喻成一个故事的话,那么这应该是开端,凌信诚,周月,仇慧敏等人也开始与他发生联系,而前面的所有只能是一个背景。接下来故事的复杂让我不知道怎么去更清楚的描述?
以前纠缠过优优的社会青年也来到北京并假装让优优介绍自己与凌至荣(优优的老板)谈生意,单纯善良的她信以为真,结果李文海杀了凌信诚的父母,结果优优觉得自己负了良心债,因为当时凌信诚正在追求优优,况且凌信诚不是一个坏人。因为金钱优优出卖了自己的第一次童贞,这是他想到多年之后若再见周月他连什么也给不了他了。此时最让我感动,无论她受多大苦,周月是支撑她的精神动力,他对周月的这份感情也更及特殊。
后来优优被人设计杀死了凌信诚的孩子而被判入狱,这时他朝思暮想都见面的人周月终于出现了,以英雄救美的方式出现。但是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优优,凌信诚此时也有点不相信优优。最要命的是她的大姐姐夫为了金钱作伪证置优优于死地,我还清楚的记着法庭上优优泪如雨下时的话:我没想到我没想到他们是我最亲的人,我那么爱他们。此时的优优已经完全信仰崩溃,金钱都已经把亲情买断了,什么还有金钱不能买的?所以她放弃了上诉,在外面也许还不如呆在监狱里舒心,也许这是他欠凌家的,迟早都得还的。换句话说,亲人的背叛让他关于求生的最后一点希望也破灭了。但是上天又跟优优开了个玩笑,她怀孕了。戏剧般的从监狱回到现实,优优对即将到来的孩子充满期待,他对生活的期望也随之而至,


但是孩子没到一岁又被人谋杀,这时他又一次濒临崩溃,再一次回到监狱。看似生活又回到正轨,但是又节外生枝,而根源都与钱有关。邱惠敏觊觎凌家财产,一心想要与凌新晨复合,但凌新晨深爱着优优。几经波折,优优最终被认定无罪释放,看似生活又要回到正常,但黎明前的美景被阿菊的男友得子的越狱打破,优优再一次被诬陷杀人犯。上一次害他的是亲人,而这一次是好友阿菊。阿菊信奉的人生信条是:这世界上要真是有人爱你,也是一时一阵的。就像喜欢名牌的人也都是追逐时尚的,喜新厌旧变成了一种生活常规。所以在金钱的诱惑下,阿菊叛变了,二十几年的友情一下子在金钱面前显得如此廉价,怪不得有人说过只有金钱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感情都是虚伪的,多变的。也许最后阿菊幡然悔悟了,说出了真相,海岩没有写,我也不得而知。
最后说说优优的两个爱人,周月和凌新成,一个是优优爱的,一个是爱优优的。我记得在开头,海岩问优优,会选择谁?优优说宁愿选择我爱的不会选择一个爱我的。又问:难道没有一个你爱他他也爱你的?优优王顾左右而言他,似乎从一开始这都是个悲剧。周月再后来了解到优优照顾她的事情后,还有当年的那些情书,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而凌新成从一开始就深爱优优,但他涉世未深,不知道该相信谁,所以在优优几进监狱之后对优优已经明显不信任,尤其是知道真相之后更是经不住打击离家出走,虽然此时优优也爱上了他,但他躲得正是优优。优优出狱后以为从此就可以和凌新晨过上平静的生活,但是未能如愿,凌新成的不信任已经明显的摆在那儿,如果说他这时还有幻想,那就是周月了。在火车站的一幕,周月与小梅平静而幸福的相拥让优优感觉到他与周月永远的不可能了,他的五年的暗恋只属于他自己,从来都是自己的幻想,与周月无关,而他再也没有理由去打扰他们平静的生活了,所以她走了,去南方找她姐姐,此时亲情是她的唯一了,这如他来北京的时候,只是少了爱情。
ps:女人一定要自食其力,就算是挣很少的钱,优优的大姐、阿菊都是靠男人的人,他们的结局异常悲惨。w

生活十讲读后感


篇一:生活十讲读后感

无疑,谈生活,生活是一个太宽泛的话题。我们只能从心出发,去探寻那种美好的可能一性一。

蒋紫壬的这本书,据他的自序里说是由人将他当年从事近十年的一个广播节目录音整理之后出版的。而书中的内容,也的确牵涉广泛,内容丰富。其根据的固然是台湾社会当年的生活万象,而在一个侧面上说,也是近些年来我们的社会所面临的困境所在。

虽然从书的结构看,是就十个方面独立成篇又互相贯通地探讨生活的问题,及我们可以去探索、去改善的途径。而从中一以贯之的一精一神是不变的,即一个深谙社会脉搏与生活之道的知识分子对于当代人生活状态的忧虑,以及他古道热肠地劝勉。之所以不说教导,是因为那种浅显文字间散发出的平和与真诚。他似乎是在同阅读者聊天,讲一些故事,说一段自白,不知不觉间就让是非分明地道出来,而那又的的确确是经得起推敲的,因为那一路我们都是参与其间的,尤其,那种对于生命的关怀,是很感染人的。

他说,我们的教育没有教会我们去合乎人一性一,拥抱自我,因为考试是不会考的。我们固然被灌输了大量知识,但是那不等于智慧,也没法简简单单就转化为智慧。以至于善恶的观念都模糊不清,因为我们不了解,也没机会了解,同时也没有用艺术的方式去引导他们把积郁的情绪释放出来。所以当下的境况下所谓教育,不是在教书,实在说是一份救人的工作。整个社会的教育都缺乏思想一性一,逻辑的训练和思维的缜密一性一都不够,那是很容易随波逐流的。

他说,一个不重视建设文化,而是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中受伤。物质消费已经成为一种价值观,而过去年代的传统里那种风范却丧失了,导致自己对于人没有清晰的定位。而单一的物质化的价值观塑造出的是一个没有自信,也缺乏人一性一的社会面貌。真正成熟的社会,应该是多元化的,如同巴黎,人们各自都能拥有自己的价值观,有一种不用通过与人比较就能相信自己的勇敢,安安静静地就获得满足的自信。

他说,文化倘若不与现实结合,不落实到生活中去,就可能只是一个假象。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权利,那些通过考试,拿到学位,拿到编撰教科书资格的人,当然会成为官学的维护者,不然就与自己的身份抵触了。而面对那种没有节制地放任与纵容的巨大体制,我们还是可以做点什麽,不要轻易服输,努力让我们自己还有让孩子们有力量去思考、去判断、进而去抗争。这个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却也是大众的责任。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在社会之中,无法脱离而独立存在,而个人的行动塑造出了社会也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生活。

他说,我们的社会之所以动乱,是在发展之中既没有了传统社会中的道德力量的约束,受了西方伦理的影响,将自己独立出对家族的依赖和责任;但与此同时,社会的法律,作为公民的道德与公民意识这样的约束体系却又还没有建立起来。而在这样不稳定的状态下自处,应该是要找回自己的信仰,在对人对事的期待与渴望中,重新体验追求本身所代表的那种高贵一性一。

他说,在我们的文化里,人一直是面目模糊的,也很少去思考人的意义与价值。但其实,我们可以去拥有信仰,学会去崇拜。那不是说针对某一个个人,而是在心中保有崇拜感。那不是强加的来自权力者的愚弄,而是经过自我思考而生起的敬畏。信仰最有价值的力量在于实践。而最可贵的则是自我反省的过程。了解自己的弱点,而在社会中学会谦和,寻求平衡。当内心有很多的反省与感触,心怀盼望,久而久之,就会在社会中慢慢发现一些踏实的东西。

他说,人与人的相处是不可解的,每个人都是在了解与陌生之间游离,不可能有绝对的看破。而文学也是这样一种疏离的,让人保持旁观者的冷静,不带成见地去观看一切与自己有关或无关的事。文学的终极关怀,应该是人生真相与假象反复的呈现。它能忠实地反映出人生纷繁、生活万象。同时,文学有助于建立一种对于生命的态度,即没有任何一个生命是应该被轻视的。阅读那些文学形象,比如巴尔扎克笔下小气的高老头,我们不会只是去恨他,而是观察他,能更好理解他。进而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能通过文学中的化身,得以转换角度去思量,去关照别人,而不单是下简单的判断。

当然,文中也提到很多个人化的、细节化的内容,在此不多做归结。总之,学会面对和认识当下的生活,并且要有信念,去拥抱那种自己觉得值得一过的生活,有思索,有关照、有责任,既从容、自在,又能够坦然无碍。

篇二:生活十讲读后感

上个世纪90年代,蒋勋在台湾的一家电台主持一个名叫“文化广潮的广播节目,节目每周一次,每次大约一个小时,谈论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现象。这个节目做了十年,是当时台湾颇有影响的收听节目。2008年,有人根据当年的电台录音,将节目内容整理为“生活十讲”。今年5月,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生活十讲》,按照蒋勋自己的话说,“希望当年谈的事件现象”,“在一个崭新的世纪,能够沉淀出一种清明”。

《生活十讲》以娓娓道来的故事展开“生活教育”,内容从新价值的建立,到认识自我,再到心灵生活的滋养要件,比如伦理、信仰、一爱一情、价值观、创造力等等。台湾与大一陆的文化同根同源,同样的生活问题,在大一陆似乎存在得更广泛、更深刻。笔者看来,这样的书对促进人们在这样一个商业化巨速运转的社会,如何转变观念,如何学会生活,具有积极的警醒意义。

“有自信的人,充满富足的感觉,总是很安分地——做自己。”这是《生活十讲》封面上的文字,具有开宗明义的作用。作者认为,文化不是呈现在上层的礼教中,而是点点滴滴渗透在生活不知不觉的行为中,他从价值、伦理、信仰、文学、情一爱一、饮食等十个方面为我们讲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自信的人,怎样才能更好地做自己。

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核心,《生活十讲》通篇都在关注人,关注人如何才能拥有健康的、多元的人一性一;关注社会,关注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健康的多元的社会环境,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目标。认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生命价值;要气节,也要一性一情;要理一性一,也要幻想;新旧伦理既冲突又融合,个人自省与文化规范应该相互作用;物质和一精一神的快乐同样重要,不可或缺;完满的心灵生活不能缺少神话和文学;一爱一是一生的功课,人生的过程比结局更为重要;学会用心,学会等待,学会放缓脚步,才可以重拾生命的信仰。

虽然,作者一直在谈“如何学会生活”,但谈话类的节目,都有“说教”的意味。作为教授,作者对目前教育体制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学校绝对不是训练一批考试机器的场域”,若教育体制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以考试为导向,升学为目标,谁还会谈人一性一、谈艺术、谈文化?其实,孩子们更应该接受最好的音乐、文学、电一影的熏陶,而这些又不能考试。作者说,学校如果像养鸡尝养猪场,将是巨大的悲剧。但反观当下大一陆的教育,不要说中小学教育只是将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挂在嘴上、写在墙上的口号进行敷衍,大学教育也只是将就业作为培养的终极目标,年年加强的辅导员队伍也只是希望学生别去跳楼、别出乱子。

作者认为,教育不是教书,而是一份救人的工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两只手机轮流响地忙着赚钱,学生也只能想着在毕业前赶快将腰包赚满,毕业后即可用“第一桶金”继续赚钱。“每个人都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这样困在消费形态里的教育,最后只能垮掉。同样,作为家长,当自己在努力创造经济奇迹时,往往忽视对孩子的关怀;作为“回报”,孩子们会对这样的冷漠与疏离进行反叛。对此,家长们一定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开出不一样的花朵”。

作为美学家,作者认为“美是一种救赎”,这个“美”,可以是一句诗,也可以是一张画。“人生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学”。因为文学了解天地之心,呈现人生的各个面向,有助于阅读者建立宽容、理解的生命态度。

面对困扰青年人的一爱一与情,作者说,“一爱一是人类最大的课题”,所有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绝大多数的主题都在谈论一爱一的问题,千百年来,没有结论,因此,我们要探讨这个主题时,要怀抱谦卑的心情。作者试探着总结到:“一爱一的本质是:人是为了幸福而活的。”“一纸婚约不能保障一爱一情,只有一爱一情才能保障一爱一情。”在《情与欲》中,作者认为,中国当下孩子的启蒙教育中,“一性一”教育仍是一片空白。家长在诸如此类的敏一感问题面前,总是含糊其辞;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却不教情教一爱一,因而引发了各种严重问题。为此,作者主张让孩子们接触一些严肃的情一欲描写的书,比如《金一瓶梅》、《西厢记》、《查泰莱夫人的情一人》、《红楼梦》等,使他们因此开始反盛思考,从而对人一性一的认识有所启发,有所感悟。

作者说,“这是一个富裕的时代,商业的富裕提一供了物质上的满足,我们很容易得到想要的东西,一双鞋子、一件衣服,甚至一个人,拿钱就可以买到了。可是中间有一个东西,在容易购买、容易贩卖的过程中,遗失掉了,这个遗失的部分恐怕就是台湾目前最大的难题。”十年过去了,这个遗失的部分恐怕也是我们今天的难题之一。《生活十讲》打开一扇扇观察、思考社会的门窗,让我们能反省来自内心深处的不解、苦耐、无奈与失望,从而使我们在滚滚红尘中慢慢清澈起来,开始有意识地认认真真地做自己。

篇三:生活十讲读后感

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生活十讲》这本书。

这本书是台湾作家蒋勋写的,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它包括了十个方面。

蒋勋先生认为整个社会的一切都在商品化,人们正在物化,唯利是图,一切以钱为中心。这就引起了许多问题,比如毒一奶一粉,地沟油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人们彼此之间也变得冷漠,因而出现了许多伤害他人的事件。我认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此类现象。不过现状就是学生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应付没完没了的考试,学校里从不教怎么在社会中生活,也不教基本的道德层面的知识。所以大学生犯罪也是层出不穷。他们肯定知道犯罪可能要坐牢,可是为了利,再加上道德的沦丧,他们还是去做了。这就反应出了教育方面的重大问题。在我看来,清代的科举是以八股来控制读书人,那现代就是以试卷来麻痹读书人。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犯罪行为,其中许多是受到了不一良诱一惑才引发的。生活中总会接触到一些暴力色情的东西。这些东西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有利可图。国家zf必定想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总会有无法彻底解决的事。这就需要人们掌握基本的伦理,在最后一步解决问题。

当今想当官的人肯定不少,不过是为了人民而做官的又能有几个哪?许多“官二代”的行为被曝光后引起了我的思考:当官就能超越法律吗?再加上一些官员贪一污腐败,让我深感官一场的黑暗。其实当一个普通人又有什么不好的哪?如果为了出名成为流传千古的大人物就太功利了,这样的努力本身就变了味。

有一件很矛盾的事:在学校做题时,老师说要有创造一性一思维。可是题目的答案却是唯一的,何谈创造?我相信美国的学生会更有创造力,从他们高科技产品的数量就可以看出。学生时期应该是一个人最有创造力的时期,可是却被一浪一费了,这不能不说是悲哀。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是非常高的,总gdp也是很高的,但人多啊,离富裕还差很多。人们也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是科技是需要创造的啊!

书中谈到了文学。读书是了解文学的过程,读书笔记是结果。书中也说过:“如果你注重过程,那你就去学文学;如果你注重结果,那你就去学哲学。”现在学生读书,老师检查的方法是看读书笔记,大部分学生也注重结果。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很多著名的哲学家哪?

书中也毫不避讳地讲到了“情”“一爱一”“欲”。可能由于传统观念影响,中国人都尽量避免谈这些。不过有个比喻我还是来分享一下:如果一个人看到了花,又看到了蓝天,他都很喜欢,这可以说是专一。那为什么一个人喜欢一个女人就不能再喜欢另一个,这不也是专一吗?

最后讲的是吃。我觉得吃货没什么不好,美食家那才叫舒服,吃吃美食就好了。如果为了保持身材刻意减肥就太没必要了,你喜欢吃就吃,没人管你,为什么非要压抑自己。如果世界上没有胖瘦高矮,人看起来就都一样(除了脸),那一定是一件很恐怖的事。许多家长对小孩说过要多吃点才能长高,这是很荒谬的。长得高有什么好,一不小心撞门上,天塌了还得顶着。

我很佩服蒋勋,他观察的很多,也敢于表达真实想法,《生活十讲》对我很有启发,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

《新学校十讲》读后感


《新学校十讲》读后感

近日,在区教育局领导的推荐下,有幸拜读了教育名家、名校长李希贵的《新学校十讲》一书,可谓是品尝到了关于学校管理和发展的一顿营养大餐,同时也感觉到了李希贵校长的厚度、宽度和深度,感受到了一名有着真才实学的教育家的风范。实话说,每一讲读下来,都有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相比之下,也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校长的浅薄,对照自己,用李校长的话说,目前还仅仅处在一名普通的管理者的角色。书中所讲的一些超前的理念,一些科学的方法,一些具体而又详实的做法对我来讲,对学校的发展而言,都有非同一般地指导意义。

何为新学校?简言之,就是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学校。李希贵校长在书中描绘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是什么样子。作者结合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如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构建互动的领导和管理体系,直观呈现了新学校理应为师生自由选择、自主发展而搭建多样化的平台,为管理者和教师发展提供新视角的校园生态。

一、科学的管理指导学校走向卓越

早在几年前,就听过潍坊广文中学赵桂霞校长的讲座,上学期在区教育局的组织下,到广文中学参观学习,再一次聆听了她的报告,一直被她科学的管理如用头脑风暴法找出问题所在和解决地方法等所吸引。今天,读了《新学校十讲》后,对潍坊广文中学和北京第十一学校的科学管理有了更深地理解与认识。

《新学校十讲》这本书中列举了很多富有创新精神的测量评价方法和图表。正如李校长所言,新学校研究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课题,比起以往的学校管理研究,新学校的行动研究更注重用理科思维、数据分析来寻找问题突破的方向和行动改进的策略。书中第二讲不仅把客户这个企业管理名词引进了学校管理中,还为我们介绍了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走向新学校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比如用帕雷托示意图、因果矩阵诊断表、鱼骨图等了解教师的真正需求和关键要求,并做出相应的诊断和改进。这种理性分析比以往经验型或直觉性决策更富有科学性和说服力。作为校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往往是解决发展难题,引领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的前提和关键,我们不妨借鉴李校长的防范,用数据说话,用图表分析,让我们的思维更富有逻辑性和周密性,少走一点管理的弯路,多提高点管理的效能。

还有,李校长用企业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学校的方式也很新颖科学。我十分认同学校工作中大家都要找准自己的客户,用倾听来找寻客户的声音,随之确定实施的项目,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将问题当做资源,在研究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学校文化的引领使学校发展加速

在这十讲中,第六讲《文化引领学校未来》谈到了学校文化的构建与传承。他以生动形象的案例揭示了学校为什么需要文化引领以及北京十一学校如何实施文化引领的。该校的《学校行动纲要》涵盖了学校战略、培养目标、组织结构、教师、学生、师生关系,课程、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决策、管理、管理者素养、评价、资源、家校合作与社会责任等十五章100条内容,把学校到底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怎么定义成功,怎么定义失败等。

通过比较具体生动的语言做了界定,从这一点里,不难看到,这需要做大量的问卷调查,需要做大量的访谈以及许大量的数据统计,才能将这些内容很好的界定清楚,有了这份纲要,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所有的学生与家长都非常清楚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将要办成怎样的学校,将要培养怎样的学生,在这样一目了然下,学校愿景由大家憧憬,学校目标由大家实现,我觉得这种非常切合实际的做法使我有了更明确的工作方向,也帮助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

此章节中将北京十一学校的价值取向做了详尽的描述,20条简单干练的学校价值观透出了学校所倡导的文化,尤其是书中所提到的当一所优质学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能仅仅靠制度管理了。和当我们留有太多空间,有没有一种文化引领的时候,老师们就有可能无所适从,甚至各行其道、南辕北辙。所以,当我们有了最重要的制度,给管理留有空间的时候,文化引领就应该起作用了。可能有些方面没有制度,但是我们形成了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这样一些基本原则,在大的原则之下,我们可以去创新,用自己的智慧为学校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校长对于文化建设的观点让我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作用有了一些理解。可见文化之于学校就似人的精神、灵魂,虽无形却无处不在、至关重要。

三、失败的反思让学校走出误区

将失败重新定义,致力于突破管理平庸,从失败中深入分析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内涵,推进学校管理,教育改革的进程。

正是在这样一种工作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才有了发现学校中的七个发现;才有了失败的新定义中的十六个教育失败的反思。李校长着眼教育教学规律,立足身边问题,把研究作为一种教育生活方式,去关注学校中时时、事事、处处发生的实际问题,从自己的痛开始,从困惑和抱怨里寻找项目研究的课题,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现状,这是值得每一名学校管理者学习与借鉴的。

四、师生的发展是学校关注的焦点

新学校把关注教师生存放在了首位。关于这一点,李希贵在他的着作《学生第二》中作了比较清楚地阐释:对一位校长或者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该从关注教师开始。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希望达到的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怎么来实现呢?发展学生还是要靠教师去实施。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教师生存状况改善了,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关怀,学校才会发展。

俗话说没有压力不行,仅有压力不够。对一个从事着塑造人这一崇高职业的教师来说,如果他的动力不是来自于热爱,而仅仅是来自于压力,这样的塑造,其结果肯定是十分可怕的。教师的烦躁、忧愁、不满和愤怒、,最后还是会间接地不同程度地转嫁到学生头上,直接影响的是学生的利益,实际上也就是学校的整体利益。

因此,关注教师生存状态,关注他们是否生活得快乐幸福,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乐所惑,是一个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也是管理者睿智的体现。

李希贵倡导的新学校,依据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感受学生感觉在这所学校里学习快乐,老师感觉在这所学校里工作幸福。这种评价标准,充分关注了学生和教师两大主体,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书中,李希贵校长推荐了一位学者从学生导向这个角度总结出了好学校的六个特征,让我印象颇深。他说,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受人尊重;学校关心并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同伴关系是和谐;有着丰富的可供每一位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里充满着学生喜欢的地方和喜欢的活动;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做好对未来的准备。

在学校管理中,李希贵注重把课堂还给学生,并创造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让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从关注树木转向关注森林,让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很重要。通过营造家一样的学校,让师生感到幸福。北京十一学校有一位学生叫黄辰亮,他填补了我国在奥林匹克天文竞赛金牌上的空白。他获奖的那天11月1日,学校将之命名为黄辰亮日,以此来物化学校的创新文化。十一学校有个乐仁咖啡厅,董事长是一名女学生,她用咖啡厅赢利的利润设立了乐仁奖学金,奖励那些从事热心公益活动的同学。每学期期末,李希贵为优秀学生颁发校长奖学金的同时,这位女学生也为学生发放奖学金。

鲜活的案例是李校长对以生为本理念的最好诠释。真正的教育就是发现和帮助,就是激发,就是发现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找到人生的方向,并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地走下去。《新学校十讲》提出了抵达的途径从尊重每个学生开始,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进而引导每位学生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生的成功才是教育的成功。

五、教育的使命促成新学校的形成

新学校行动研究时刻提醒我们:当我们把学生最终推向社会的时候,当再也没有人给他讲课的时候,他应当如何学习、工作、生活?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当指向学生、为了学生、成长学生! 从关注学生成绩到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这其实是对教育的使命的一种诠释。

学生的成绩怎样,在班级年级排名几何,进步与否,相信每一个老师和家长都时时关心在意,可是学生在学校和哪些人交往,他在想些什么,他在学校过得幸福吗?可能关心的人就没那么多了。

我们一直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那学生们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们对我们的良苦用心怎么看?我们能说出多少?新学校教育理念是讲求内心感受,注重幸福感的。学生喜欢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渴望展示自我,希望有素质高的教师执教,有一个自主互助的课堂环境。李希贵他们提出:让活动成为学生幸福的载体,让教师成为学生幸福的源泉,让课堂生活成为学生幸福的历程,让家庭成为学生幸福的基地。他们说的正是我们最缺乏的,而且,他们得出的结论都是建立调查研究基础上的,非常有说服力,可以说给我们今后怎么为学生着想,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指明了方向。

活动是学生幸福的载体,多搞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体育活动、科技活动、文艺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提高展示自己,寻找到自身的价值。教师是学生幸福的源泉,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课堂生活是学生幸福的历程。学生的受教育生涯大都是在课堂度过的,要构建自主互助型的课堂,减少教师的讲的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训练时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时间,学生最喜欢听到的还是自己的声音。能够凸显学生自我的课堂才是幸福的课堂。

从上面对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可以发现,新学校注重的是教师学生的内在的感受,内心的幸福感觉和内部的融洽与和谐。新学校的评价定位在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优质学校,不是由外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社会来评价认可的,它是从学校内部学生教师的内心感受来界定的。学生是不是能舒展心灵快乐的成长,老师是不是情感愉悦、幸福地工作,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是不是从内心里感到满意和放心。新学校理念注重内心的感受内在的评价就是在建立在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上的。

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学校的事情是最大的事情,学校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发现了不马上解决,问题不会自行消失,雪球越滚越大,问题会越来难办。

我想,读完《新学校十讲》后,还要好好反思和沉淀,真正把它内化,找到更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自己以后的学校管理工作,新学校的理念也会一直指引着我们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理想的学校,一所有思想的学校。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