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 导航 > 读后感1500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读后感1500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读后感1500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甜蜜的负担

生,所以重,所以轻,所以有了轻重的抉择。当你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也许你想拥有的只不过是片刻的安宁,一份能让生命重拾轻松自在的安宁,而当你能够没有任何牵挂任何束缚地活着的时候,此时的你大概最想拥有的是那份被人需要被人依赖着的存在感和负重感了吧!

因此,生命,孰重孰轻,实难掂量。然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只能被迫地接受命运给我们的一切吗?诚然,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命运始终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作者米兰昆德拉主要从男女性爱这一另类新奇的角度对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存在的方式进行浅入深出的哲学性思考。虽然作者在这本书里始终是围绕着生命的轻重抉择去叙述,去牵引情节的发展,但直至书的最后,作者都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该择轻或择重,相反地,作者极力通过书中人物的所言所行引领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属于每一个读者自己心中的答案。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可贵之处。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它们压到地上。但在历史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

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这几句话,是被人们奉为经典看待的,同时,它也是整本书唯一一处对轻与重这一对立面进行的直观的两者关联性的阐述。生命,往往轻重相伴,然而,很多时候,人往往是在生命的负担下更真切而有意义的活着。相反地。生命之轻,因为太轻,轻得不能承受,而总让我们感觉到无处不在的缺失感和空虚感,这反而让我们容易迷失自我,走向毁灭。读完这本书是在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合上书,看着透过洁净的玻璃窗飞跃在书本封面的光斑,我似乎听到里特蕾莎懒懒的笑声和步入老年的托马斯对特蕾莎说话时的温柔语气,书的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在我脑海一直盘旋,久久未去。

我想,我已经找到里属于自己心中的答案。是重,是生命之重,给了我们每一个生命存在的理由,它让我们在承受的同时,也让我们学会了什么是爱什么是信任什么是奉献,让我们得以享受生命所带来的精彩和动容。

想起了,很多年前,赵薇唱的一首歌,叫《拨浪鼓》。里面有这么一句歌词这就是爸爸所说的甜蜜的负担。是的,有些负担,虽重,有时甚至会重得让你难以承受,但正是这重,让我们有了活着的理由。

是对子女的责任之重,才让父母不辞辛苦努力工作挣钱养家;是对父母的感恩之重,才使我们的奋斗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更大的动力;是对爱人的疼惜之重,才使我们不自觉地去关心彼此照顾彼此;是对朋友的信任之重,才让我们交付彼此真心坦诚相照是的,生命需要重,需要一种叫甜蜜的负担让我们更真实地体会生命本身的意义,更坚定地去面对生命里所以可能出现的破碎和残缺,更真心地对待每一个因为来之不易的缘分而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人。

选择生命之重,让我们走得更坚定,更远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1500字


深夜,我反复翻阅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太过深奥,轻与重的意义,也在生命的概念里同空气一样难觅其形。昆德拉在这本小说中不仅勾画了西方社会的人生百态,更是折射出人生的虚无与空幻,细品之下,犹如回响。

书中外科医生托马斯以六个巧合的机遇使他结识了后来成为妻子的特丽莎,并且成为走进他内心深处的第一个女人,也融入进他剩余的生命中,但一切并没有童话中那么美好,相反,书中的他只感到了忧郁与迷茫.正如永劫回归的人生太过沉重一样,充满巧合机遇的人生又显太过轻飘和荒诞,难以把握的同时,也难以承受。而事实上,我们在一边不满于这偶然性的人生时,却一边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命正是由这一个个轻浮虚幻的巧合所组成的特殊事件而堆积组成的(或许,你的梦想本当一位艺术家,作家;可最后,却因种种巧合成为了我的阅卷老师。)也许只有死亡,才是必然的。而我又想到了金圣叹批《西厢记》: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挚,而疾去也。笔锋一转,写道既然天地偶然生我。,那么未生已前非我,既去已后又非我也,然则今虽犹尚暂在,实非我也。于是,以非我之日月,误而任我之唐突可也,以非我者之才情,而供我之挥霍可也。是了,人不再是中心,生命不过是宇宙运转几万万年月的偶然产物罢了,这生命实质之轻溢于言表。在面对生命的重大选择时,芸芸众生不过是被环境、利益等等的外界因素推着向前罢了,有多少人有着贝多芬式非如此不可的信念呢?

我相信这种信念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赋予我们的使命。正如昆德拉在书中这样写道:这就是独一无二的我,时刻隐藏在人不可猜想的部分。我们所能想像的,只是什么是人的共同之处,这各自的我正是与这种一般估计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它不可猜测亦不可计算,它必须被揭示,被暴露,被征服。但在我们这个逐利又为利所逐的时代,又有多少人对自己的认识仅限于镜子中的自己呢?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下,又有多少人想要一歌成名,马上有钱呢?又有多少人可以停下来,听听自己灵魂深处的呐喊呢?在这媚俗的社会下,你的生命可以承受么?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也意识到了这些,他知道这唯一性的人生,决不能随波逐流,可他却没有像居里夫妇一样找到自己的使命感,而是以放下负担的方式,拒绝媚俗的社会。可没有负担的他变的太过轻飘,反而难以诗意的栖息在这片大地上。因为他努力去感受凡夫俗子所享受的轻松,而承受着轻的痛苦。这种轻松的实质却是人生的虚幻。但事实上,这样的生活也绝非他想要的,他时常沉思于一句德国谚语: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活过。只有一次的人生,用于享受也无法通过经验对比得知对错,毕竟追求不平凡往往是平凡的,反之,追求平凡就显得那么不平凡了。然而这种平凡并非是托马斯那样的放纵享受。如果想要生命不朽,就必须创造自己独立的人生价值,如果在此同时又不愿被世间的媚俗所感染,那就要向尼采说的一样:个体必须始终在社会中挣扎求生,才能使自己不致幻灭。那么这种超脱于媚俗的平凡就是像杨绛先生一样无名无位自在的平凡,超脱于世俗之外,又有着贝多芬式的非如此不可。这样的人往往有着平凡的,淡然的心态,也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所想要的。相信他们的平凡,他们的执着,他们对自己的理解,会让他们在这宇宙的小小一角奏响生命的凯歌。

这轻飘的生命,充满了偶然与虚幻,回不到过去看不见未来,刚刚看破滚滚红尘,却也难逃岁月的流沙,想要生命不朽,只有释放自己灵魂的真善美,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才能超然于世俗,点亮自己的人生。这并非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的全部意义,但却是我感同身受的哲学内涵。

窗外,疾行的车流从一个未知,驶向另一个未知......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1400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初看书名就油然而生一种肃穆的感觉,不由得端正了身子,留意翼翼地捧起它来翻阅。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医生托马斯、摄影爱好者特丽莎、画家萨宾娜、大学教师弗兰茨等人的生活为线索,透过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散文化地展现了苏军入侵后,捷克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和情绪,富于哲理地探讨了人类天性中的媚俗本质,从而具备了从一个民族走向全人类的深广内涵。作者米兰昆德拉在这部小说中,围绕几个人物的不一样经历,经他们对生命的选取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刻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这是一部哲理小说,与传统的小说不一样,它不再透过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读者,而是用将读者引入哲理的思考之中,透过生活中具体的事件引起读者形而上的深层思考。

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是任何一个人也无法逃避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取,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决定,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最终将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读它时情绪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

书里的一个情节个性让我感触良多:特雷莎的妈妈年轻时很漂亮,她有九个追求者。第一个最英俊,第二个最机智,第三个最富有,第四个最健康,第五个最高贵,第六个最会背诗,第七个曾周游世界,第八个会拉小提琴,第九个最有男子气概。特雷莎的妈妈最终嫁给了第九个,不是正因她爱他,而是正因她和他不留意有了特雷莎。她不爱特雷莎,她觉得特蕾莎是她的拖油瓶,害得她被迫呆在第九个男生的身边她一向在想另外八个都比第九个好。她在想她还没有追求过别人,于是,她离开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男生,追求一个没有男子气概,犯过几次罪,有过两次离婚的男生。之后,她嫁给了他,从此,她开始沦落,渐渐失去美貌,变成泼妇。

这段我印象最深刻。就像造物主不会让某一个人拥有一切旁人所羡慕的东西,作者把九种特质分配到九个人身上,特雷莎的妈妈只能从中选一个。然而她谁都想要,同时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她的贪婪让她来到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身边。她开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质,失去灵魂。当特雷莎把门锁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权利的时候,作为妈妈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识到一切在离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亲的身份,几乎是要挟她女儿留下。可这些都是徒劳的,正因她从没有承担过生命中的职责,无论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亲人。她死掉也只是轻轻地一闭眼,不会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灵魂。

另一方面,我在思考作者要传达的感情观。然而,我不懂感情。我以为,感情是纯感性的东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维去思维它,那么感情将不纯正。此刻这种观点几乎完全被颠覆。感情需要条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人无完人,没有一个人能够拥有你所喜爱的一切特质。你务必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个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点,履行自己对对方的职责,这才是感情。作者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大概伴职责走过的感情才是真实存在的感情。写到那里,我才发现执着地追寻一个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感情是在个性的时段遇到个性的人。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但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很难读,每一句话都意味深长,读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几年工夫,可它已经使我开始受益了。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1500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初看书名就油然而生一种肃穆的感觉,不由得端正了身子,小心翼翼地捧起它来翻阅。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医生托马斯、摄影爱好者特丽莎、画家萨宾娜、大学教师弗兰茨等人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散文化地展现了苏军入侵后,捷克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和情绪,富于哲理地探讨了人类天性中的媚俗本质,从而具备了从一个民族走向全人类的深广内涵。作者米兰昆德拉在这部小说中,围绕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经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这是一部哲理小说,与传统的小说不同,它不再通过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读者,而是用将读者引入哲理的思考之中,通过生活中具体的事件引起读者形而上的深层思考。

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是任何一个人也无法逃避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最终将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读它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

书里的一个情节特别让我感触良多:特雷莎的妈妈年轻时很漂亮,她有九个追求者。第一个最英俊,第二个最机智,第三个最富有,第四个最健康,第五个最高贵,第六个最会背诗,第七个曾周游世界,第八个会拉小提琴,第九个最有男子气概。特雷莎的妈妈最终嫁给了第九个,不是因为她爱他,而是因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爱特雷莎,她觉得特蕾莎是她的拖油瓶,害得她被迫呆在第九个男人的身边她一直在想另外八个都比第九个好。她在想她还没有追求过别人,于是,她离开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男人,追求一个没有男子气概,犯过几次罪,有过两次离婚的男人。后来,她嫁给了他,从此,她开始沦落,渐渐失去美貌,变成泼妇。

这段我印象最深刻。就像造物主不会让某一个人拥有一切旁人所羡慕的东西,作者把九种特质分配到九个人身上,特雷莎的妈妈只能从中选一个。然而她谁都想要,同时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她的贪婪让她来到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身边。她开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质,失去灵魂。当特雷莎把门锁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权利的时候,作为妈妈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识到一切在离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亲的身份,几乎是要挟她女儿留下。可这些都是徒劳的,因为她从没有承担过生命中的责任,无论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亲人。她死掉也只是轻轻地一闭眼,不会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灵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虑作者要传达的爱情观。然而,我不懂爱情。我以为,爱情是纯感性的东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维去思维它,那么爱情将不纯正。现在这种观点几乎完全被颠覆。爱情需要条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人无完人,没有一个人能够拥有你所喜欢的一切特质。你必须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个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点,履行自己对对方的责任,这才是爱情。作者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大概伴责任走过的爱情才是真实存在的爱情。写到这里,我才发现执着地追寻一个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爱情是在特别的时段遇到特别的人。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但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很难读,每一句话都意味深长,读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几年工夫,可它已经使我开始受益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

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大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故事是从一个叫波西米亚的小镇上开始的,女主人公特蕾莎和男主人公托马斯在十天前的某个小酒吧里结识,因为一本连通共同世界的书籍,而后特蕾莎义无反顾地奔向寻找托马斯的路途,他们在火车站亲吻,当天就做了爱。这个能够自己决定人生的勇敢女孩,至少在做决定的这一刻,她是自由而幸福的。

托马斯想象着她已经在家住了许多许多年,此刻正在死去。突然,他清楚地意识到她要是死了,他也活不下去了。正如即将失去一个心爱的人的那种失魂落魄的恐惧感,更容易让人正视自己的内心,没有恐惧,如何看清?尽管后来有犹豫和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做爱后他们并排躺在长沙发上,光着身子,已筋疲力竭。托马斯不断地重复着这样一个梦境:特蕾莎是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多少古老的神话,都以弃儿被人搭救的情节开始,法老的女儿抓住了水中那只放了小摩西的摇篮,世界因此诞生了《旧约》。波里布斯若没有收养小俄狄浦斯,索福克勒斯就写不出让他最壮美的悲剧了。

作为一个出色的外科医生,托马斯有着许多情妇,在托马斯的脑海里,只有在性上,人与人之间那百万分之一的不同才显珍贵,因为不是公开就能了解的,而需要去征服。他和情妇门的性友谊的不成文约定要求托马斯一生与爱情无缘。和特蕾莎一起过夜,便是爱情之罪证。但正如小摩西和小俄狄浦斯一般,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人是不能和比喻闹着玩的。一个简单的比喻,便可从中产生爱情。爱由隐喻而起。换言之: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的那一刻。然而在情妇门眼里,他带着对特蕾莎之爱的罪恶烙印,而在特蕾莎眼中,他又烙着同情人幽会放浪的罪恶之印。

萨比娜身具优秀画家和另一女主人公的双重角色,同样与托马斯有着合体之缘。每当托马斯想拒绝爱情,回归原来的生活,就会打开写字台的抽屉,取出一叠萨比娜的信,很快找到下面这段话:我想在我的画室和你一起做爱,就像是在剧院的舞台。周围尽是观众,他们无权靠近我们。但他们的目光却无法离开我们。特蕾莎和萨比娜代表着他生活的两极,相隔遥远,不可调和,但两极同样美妙。

对于还没有准备好迎接这种生活的托马斯,只能轻轻地用嗓子模仿贝多芬的曲调:Musses sein?(非如此不可?),然后自顾自地回答:Ja,es muss sein!(对,非如此不可!)

单纯而充满憧憬的特蕾莎无法忍受丈夫的不忠:整整一夜,她被迫忍受着托马斯头发里另一个女人下体的味道。如果我是特蕾莎,相互的背叛才能让双方感受同样的灵魂悸动吧。尽管他对此一无所知,尽管他每次幽会情妇后都将全身都细心清理过,却也没有想到遗漏了这致命的地方。当他们拥抱在一起,她在他耳边低语:我会替你脱去她们的衣服,帮你给她们洗澡,再把她们带到你身边她想把他俩都化作两性人,其他女人的身体成为他俩共同的玩物,以此独一无二的想法来平息内心的不安,几乎是歇斯底里的疯狂。

她并不是要设法报复托马斯。她只是想找个出口走出迷宫。她把自己的身体赶得远远的,不想为它负一点责任,木然地任由别的男人解开她的纽扣,她突然发现,她的下身已经湿润,她感到吃惊。她觉得,正是因为她不愿意,她才越加兴奋。因为刺激灵魂的,正是身体对她意愿的不由自主的叛逆,正是其对这一叛逆的参与。

正如萨比娜,钟爱的是背叛,而不是忠诚。十四岁时的叛逆让她爱上了一个同龄的男孩,他父亲为此惶恐不已。中学毕业后便去了布拉格,终于可以背叛自己的家了,心里感到一丝安慰,但她企图背叛父亲的愿望仍未得到满足,因为共产主义不过是另一个父亲,同样严厉而狭隘,禁止爱情(当时是清教徒时代),也禁止毕加索。

背叛。打从孩提时代起,父母、老师、同学的家长,就已经反复向我们灌输,说这是世上可以想得到的最可恨的事。可到底什么是背叛?背叛,就是脱离自己的位置。背叛,就是摆脱原位,投向未知。萨比娜觉得再没有比投身未知更美妙的了。

正如之前她投入弗兰茨的怀抱,弗兰茨喜欢做爱时闭着眼睛,而萨比娜则是因为轻蔑他的闭眼冲刺而闭眼,终于萨比娜又转向了背叛的道路,她要彻底离开弗兰茨。因为萨比娜临走前前所未有的激情和婉转,弗兰茨终于有了和妻子摊牌的勇气,以彻底融入与萨比娜的暧昧中,却不晓得这是和萨比娜最后的晚餐,不是巧合中的巧合,错过了稍纵即逝的滋味。萨比娜感觉自己周围一片虚空,这大概也是可以理解的:追求的终极永远是朦胧的。

终于,几经波折,萨比娜在美国找到了她所追寻的画师灵感的环境。特蕾萨也因离开了城市而感到幸福,远离了尽是喝得醉醺醺的酒鬼的酒吧,远离了将她们的下体味留在托马斯头发里的那些陌生女人。特蕾萨和托马斯断绝了和老朋友的一切往来,与过去的生活一刀两断,就像用剪子把一根饰带一刀剪成两段。可爱的卡列宁在这找到了它的知己梅菲斯突。它们的主人,幸福生活在这个小镇上,并不是全然没有忧伤,而恰恰却是因为忧伤的缘故忧伤是形式,幸福是内容。幸福充盈着忧虑的空间。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一)

玖它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一爱一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一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一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

书里的一个情节:特雷莎的一妈一一妈一年轻时很漂亮,她有九个追求者。第一个最英俊,第二个最机智,第三个最富有,第四个最健康,第五个最高贵,第六个最会背诗,第七个曾周游世界,第八个会拉小提琴,第九个最有男子气概。特雷莎的一妈一一妈一最终嫁给了第九个,不是因为她一爱一他,而是因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一爱一特雷莎,她一直在想另外八个都比第九个好。她在想她还没有追求过别人,于是,她离开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男人,追求一个没有男子气概,犯过几次罪,有两次离婚时的男人。她嫁给了他,从此,她开始沦落,渐渐失去美貌,变成泼妇。

这段我印象最深刻。米兰把九种特质分配到九个人身上,特雷莎的一妈一一妈一只能从中选一个。她谁都想要,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她的贪婪让她来到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身边。她开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质,失去灵魂。当特雷莎把门锁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权利的时候,作为一妈一一妈一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识到一切在离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亲的身份,几乎是要挟她女儿留下。可这些都是徒劳的,因为她从没有承担过生命中的责任,无论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亲人。她死掉也只是轻轻地一闭眼,不会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灵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虑米兰要传达的一爱一情观。一爱一情总是玄而又玄。我曾经以为,一爱一情是纯感一性一的东西,如果你用太多理一性一思维去思维它,那么一爱一情将不纯正。现在这种观点几乎完全被颠覆。一爱一情需要条件,需要理一性一的思考。你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个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点,履行自己对对方的责任,这才是一爱一情。米兰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大概伴责任走过的一爱一情才是真实存在的一爱一情。写到这里,我才发现执着地追寻一个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一爱一情是在特别的时段遇到特别的人。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但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很难读,每一句话都意味深长,读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几年工夫,可它已经使我开始受益了。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二)

非如此不可是这本书中让我最受启发的一句话,它包含一着坚定的信念,还有信仰,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力量。我一直相信这种力量的存在。再华丽的外表,再美丽的容颜,都没有这种力量更令人感动。好的作品也是一次灵魂的倾诉,是心灵之作,它只向懂得它的人们敞开着心门。

书中很多文字对我来说就象一扇我无法打开的门,门的里面装满了宝藏,只是我摸不到它,形而上的思想深厚、广葇,无限。从这一角度上看,我是被拒之门外了。但我还是被故事中的情节所感染了。本书无疑是向我们揭示了生活的另一个不同的层面,真实的,却很难被勇敢地坦白出来的。它不是所有人的,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它是一朵悬崖之花,它是属于艺术的,却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接近疯癫。

托马斯,书中的男主人公,一个魔鬼与天使的结合一体。很多女人为之疯狂,而他却只像是在玩一种激一情游戏一样,周旋于不同的女人之间,如鱼得水般地洒脱欢快。他对待女人,就如对待自己的职业(他是一个外科医生),会从不同的女人身一体上发现各自的美妙之处。在他的眼里女人没有好坏、美丑之分,只有不同。他以极大的热情呵护怀中的每一位女人,又以极冷酷的态度阻止任何一个女人靠近他所设定的界线。他柔情似水,他冷漠如寒冰。这样一个男人,特丽莎深一爱一着他,无法自拔。

特丽莎一爱一上了托马斯,拥有了无上的一爱一情幸福,同时也为痛苦所拥抱。她太一爱一这个男人了,一爱一是唯一的,又怎能允许别人的介入。可她根本就不可能改变托马斯,又离不开他。托马斯自从十年前离婚以后,就一直自一由自在的生活着,有很多情一人,同时又时刻准备着拥有新的情一人,他不会为谁改变。以往的女人都被托马斯改造成了适合他的样子,他也希望特丽莎能成为她们其中之一。

当特丽莎感觉到托马斯与萨宾娜的情一人关系时,她所承受的痛苦,什么样的文字、语言能够代替呢?她极盼望着能用肉一体之苦来取代一爱一人的背叛给她带来的心灵之苦。梦中,她用针刺入自己的片片指甲。自己深一爱一着的人与别人有染的,谁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呢?离开!!!又一步也走不出。特丽莎沦陷在痛苦的旋涡里,没有力量自拔,只有托马斯才能把她推上岸,所以她对托马斯说:把我赶走吧!

托马斯也没想到自己会对特丽莎的感情越来越深,与别的情一妇不同。他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同时又抗拒着自己的改变。为了转变特丽莎的思想,他不断地向她灌输着自己的观点,希望把他塑造成自己期望的样子。

最终,无法承受痛苦的特丽莎自一杀,未遂,又两次选择出逃。托马斯一而再地为她放弃着一切外在的东西,但却不能改变感情生活方式。托马斯是无法改变的,特丽莎也是无法改变的,也许她真得希望自己能改变,为托马斯,但又无能为力。特丽莎后来的思想奔向了一个极端,生活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在这里她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本来,个人情感就不是一个人生活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特丽莎学会了摄影,并热一爱一上了它。在国家危难之机,她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勇敢,并以超凡的能力用自己的方式与侵略者战斗。这些力量是托马斯给予她的,也只有托马斯能够给予她。当她把对托马斯的热一爱一转移到事业中去时,她的内心平静了,托马斯也得以解脱了。

在国家形势的左右下,他们几经周转,由城市转向了农村。曾几时,特丽莎还是那么地渴望能走出农村到大城市里生活,而今却带着欢喜回到了农村,托马斯如特丽莎网中的鱼,随着特丽莎收线,慢慢地投入到她的怀中。

特丽莎盼望着:托马斯能老点,再老点,就好了。渐渐地,托马斯真的老了,像一个真正的农民一样,每天干着繁重的农活,穿着破旧的衣服。托马斯放弃了自己激一情四射的生活,终于枯萎在特丽莎的怀中。特丽莎无限伤感。仅仅因为自己的一爱一,仅仅因为自己的欲一望,也许是她毁了托马斯的一生。特丽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托马斯终于只属于她一个人了。一爱一,是一爱一其本来的样子,还是一爱一其自己希望的样子?也许好的作品,就是向我们真实地表达一个立体的思维,不同的人收获着不同的果实。结局是悲惨的,在一个雨夜,托马斯和特丽莎双双因车祸死亡。这个结局又是何其完美!

壳如此不可么?生命如此短暂又如此的脆弱着,非如此不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