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现代物流管理读后感 > 导航 > 《现代物流》读后感

现代物流管理读后感

《现代物流》读后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现代物流》读后感,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所谓现代物流,就是泛指原材料、产品从起点至终点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他是随着经济、技术、信息化等快速发展形成的包括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许多方面形成的有机整合体。物流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业界和学界研究它的价值所在。如今,许多高等院校都设置有物流管理专业,也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现代物流》主要的和传统物流形成对比。我国物流业发展相对西方国家较晚,许多领域都还不够成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我国传统的物流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本书着重研究在现代经济环境下,物流的转型和发展。物流业虽然在我国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但现代物流业可以算一个新型的领域,发展我国的物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书不但讲述了现代物流的理论概念、信息技术、物流环境、以及物流的各个环节,还介绍了物流管理和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看完本书,我对现代物流业有了一定的了解,改变了以前对物流(以前理解为仓储和运输)的看法。
我还认识到,在未来的经济社会中,现代物流必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缺乏,技术相对落后等客观现实是必须面对和改变的。而今,越来越多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走出校园,相信他们能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后感1500字《现代西方社会学》


西方社会学发展迄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恰当理解这150余年的历史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粗略地划分成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这三大发展阶段上的演化逻辑及各阶段之间的传承流变都具有内在联系。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分化(分歧、分裂)与整合(统合、综合)两种态势交互更替的演变模式。

西方的社会学理论是植根于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之中的。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十大发展趋势:(1)经典依然处于核心地位;(2)宏观与微观的理论整合;(3)社会理论与历史的融合;(4)全球化成为重要理论议题;(5)社会理论中心的转移;(6)后现代思潮的冲击;(7)社会建构主义的勃兴;(8)女性主义的挑战;(9)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10)将身体带入社会学理论。文章的最后部分讨论了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脉络对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创新的意义。

自社会学创立以来,西方社会学家就试图以不同的理论视角去观察社会。孔德、斯宾塞这两位早期的社会学创立者持论迥异,三圣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理论立场相差甚远。在帕森斯之后,社会学更是流派纷呈,成为一门多范式的学科。国内学者对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介绍多数以社会学家个人的思想体系或者各个理论流派为主,缺乏对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脉络的整体认识。笔者曾试图厘清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主要脉络并总结出六个主要的发展方向,但近年来若干新的发展趋势值得关注,尤其是社会建构主义、女性主义、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全球化与身体纬度的引人。

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发展来看,有三点值得注意并可能对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具有启示意义:第一,西方社会学理论一直没有全然背弃其理论传统与思想渊源,总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继承、有所扬弃。第二,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突破性进展是在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完成的。以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为核心的经典社会学理论是兴起于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资本主义的兴起导致社会秩序的改变,有必要提出新的理论架构进行解释。以多元化发展、理论趋于整合为特点的当代西方社会学发展的土壤是西方社会进人后工业社会,对现代性的反思、社会的多元化与复杂化推动了社会学的理论创新。第三,社会学理论的切入点不断扩展,身体、时间与空间等以前没有被关注的纬度都逐步进人社会学的理论视野,从而增加社会学视角的立体感。

实际上,中国的社会学家亦正在见证中国社会变迁最为急剧的一个时期,这一宏观背景为建立基于中国社会的社会学理论框架提供了现实基础。但是,社会学重建的二十多年来,社会学是迫不及待地试图通过强烈的现实介人来证明自己存在的合法性,于是以决策、咨询为目标的、问题取向的研究成为潮流,但是现实的变动性使得研究者不得不从一个领域跳到另一个领域,从一个热点问题跨到另一个热点问题。这种强烈的实用性格,一方面确实提升了社会学在思想市场、学术市场乃至人才市场的竟争能力,但另一方面却限制了中国社会学界对于理论贡献的追求,社会学的研究失去了其应有的理论魅力和思想深度。因此,我们遗憾地看到在如此强烈的社会变动时期没有产生《社会分工论》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那样具有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著作来洞察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转型。在如此重要的历史时期未能发展出自己的理论架构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在于我们缺乏对中西社会理论的融会贯通。一方面,社会学界在缺乏足够反思意识以及没有充分理解社会脉络的基础上热捧西方社会理论,这导致我们难以真正理解其理论关怀,实际上,对隐藏其后的脉络与情境的洞识有利于我们在反思与批判基础之上的借鉴。另一方面,我们对本土的传统社会理论或思想欠缺深人认识,未能很好地从本土资源中汲取理论智慧。

以上两点成为中国社会学理论创新的重要障碍。尽管如此,但我们依然期望中国的社会学者立足于大量本土经验研究并建设性地融合中西社会理论传统建构全新的可以阐释当代中国社会的理论架构,为世界社会学思想宝库贡献中国人的理论智慧。

《现代教育理论研读》读后感1500字


  拿到《现代教育理论研读》这本书,便觉得是自己渴望已久的书,翻开目录,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李镇西这些现当代教育家的名字赫然入目,这些名家都是我急切想深入了解的教育名家,有了这本书,我可以仔仔细细的阅读学习了!在我的读书笔记本上,我做笔记最多的就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感触也是最深的。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中度过的。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创造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怀着“教育为公”、“甘当骆驼”的精神,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勇于实践,善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创造性的开展教育工作,百折不挠的为中国的教育寻觅曙光,在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方面,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遗产。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先生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应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


老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拿到《现代教育理论研读》这本书,便觉得是自己渴望已久的书,翻开目录,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李镇西这些现当代教育家的名字赫然入目,这些名家都是我急切想深入了解的教育名家,有了这本书,我可以仔仔细细的阅读学习了!在我的读书笔记本上,我做笔记最多的就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感触也是最深的。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中度过的。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创造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怀着“教育为公”、“甘当骆驼”的精神,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勇于实践,善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创造性的开展教育工作,百折不挠的为中国的教育寻觅曙光,在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方面,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遗产。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先生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应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400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广泛,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除了要认真分析教材做好课堂计划之外,还要注意研究如何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现在教学中出现的倾向是老师一讲就一棒子打死,这是不尊重客观事实的。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现代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1200字


在现代社会,任何人都无法避免压力,其实最大的压力还要数职业压力。社会上对我们教师职责的高要求,虽然我们的头上都罩着园丁春蚕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样那样的光环,仿佛我们是不食人间的烟火的神仙,我们平时承担的许多教学任务,上课、批作业,想想班里的这样那样的琐碎小事,我的头都大了。唯一的感觉就是忙,每天都在忙着那些应接不暇的工作,同事之间连十分钟的交流也成了奢侈。我也曾抱怨过,发过牢骚。可越是这样,我就觉得自己太累,仿佛我是天底下最辛苦的人。

近期我有幸读了《现代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这本书,收获很大,认识到教师心理的不断成熟与成长是教师职业生涯历程的永恒主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潜移默化中学到了很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学习,对如何认识教师这一职业角色,应对、缓解教师职业角色冲突造成的心理压力,调试好自己的情绪,维护和促进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规划好教师成长生涯等问题积累了诸多的感受、体会、认识、想法。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圣者不会犯错;是权威者具有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总之,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要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

《西方现代派文学评述》之读后感1500字


《西方现代派文学评述》这本书是当代大学生丛书之一,这本书主要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进行了理论的综述并且带有作者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本书主要研究阐述的是什么是现代派文学,以及后期象征主义,还有对意象派诗歌的介绍,未来主义运动等。而且,在这本书当中有一个章节是主要对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介绍,以及表现主义,自我表现,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等等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以及一些深刻的分析。并且,这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语言并没有像有的理论书籍那样全是一些生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虽然说,在这本书当中也有很多的专业术语,但是,作者都是先对其进行了介绍和解释,然后才是逐渐地进行分析等等。所以,在这本书当中不仅仅能扩充一些文学知识,还能读到一些作者的评论,让读者受益匪浅。

在《西方现代派文学评述》这本书当中,其中有提及到了现代主义这样的一个概念,我个人觉得是比较值得和大家分享的。在书中,解释是这样的,现代主义或者是现代派,与广义的现代西方文学不是概念上的同义语。文学上的现代派,主要是指以非理性主义哲学、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和爱因斯坦的相对主义哲学等理论作为思想基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西方社会历史条件下,提倡反叛旧的文学传统,进行大胆的思想探索和文学实验的各种文学创作派别。现代派文学作为一个总称,虽然其中存在千差万别的现象,但是,从总体上看,它一如以往的文学,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反应了现代社会中人的经历和处境,以及他们的审美意象和思想感受,它是西方社会特定环境的产物。

《西方现代派文学评述》这本书中,对于现实主义的解释和阐述也是一个让读者觉得印象深刻的地方。尤其是从理论的角度,对于现实主义的解释是显得比较通俗易懂的。其中,在该书当中是这样阐释的:现代主义,按其实质来说,是文学艺术包括美学领域当中的一次剧烈变革。这一变革首先表现在文学艺术创作的思想主题和审美观念上,其次表现在形式和语言上,否定了先从浪漫主义运动中发展起来的传统,如果做一统一的比较,现代主义对传统的反叛,类似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反叛。

并且在这本书当中,作者认为,西方现代派文学是以唯心主义哲学和各种非理性主义的社会科学作为它的形象思维活动的基础和逻辑起点的。比如说,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概念,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和超人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直觉主义和创造进化论等等。这一系列的代表观点其实都对现代派的文学观念起了主导作用。不了解影响现代人思维的哲学、美学、心理学,科学哲学等门类的学说,就很难把握现代主义文学现象的精神实质。

其实,在这本书当中,还有一个专门的章节是对弗洛伊德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分析,尤其是对其一些理论观点的分析,很是透彻。该书当中,有这样一个观点提到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无意识是精神活动的最高形式。有意识的精神活动则处于从属地位。人们由于逐渐明白了无意识的深刻和未知的领域,才理解了人类心理最深处的内在本质。紧接着,在讲弗洛伊德整个章节的时候,还对其的其他观点也进行了详尽地分析,比如说关于其梦的解析,白日梦,恋母情结,自我恋,超自我,自我,本能冲动以及自我动机与性欲动机等等。对其分析是比较有作者观点和视角的。

读完整本书,给人的感觉不像是读其他有的理论书籍那样难懂,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比较适合我们现在读的,很多语言都是比较易懂的,并且,也将很多理论的知识阐述得比较详细。尤其是,不仅仅是能够在书当中读到作者对于西方文学的一些观点,对我个人来说,其实是在又一次补充西方文化知识,特别是书中提到的一些西方哲学家的很多哲学观点,在这之前很多都不了解,读了这本书至少让我知道了原来在现代西方文学当中还存在这么多值得学习的哲学知识,和一些著名的哲学观点,因此,这样,在看完这本书后,又为自己找到了可以读的一些哲学书籍,总而言之,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是比较值得一读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