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倾听草木的呼吸读后感500字 > 导航 > 《轻盈的呼吸》读后感

倾听草木的呼吸读后感500字

《轻盈的呼吸》读后感。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轻盈的呼吸》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轻盈的呼吸,这样的美妙呼吸属于十六岁的花季少女奥利娅。奥利娅是如此的美丽、充满活力,在学校她是最耀眼的一个。然而在最美的如花年华,奥利娅却黯然凋零了,她就像那轻盈的呼吸,轻轻地消逝在世上。

奥利娅是个我行我素的女孩,与她周围的女孩相比,她显得特立独行----身边的女孩注重整理仪容,而奥利娅却不在意。什么是最美,那是一种自然的、不加修饰的美,就像这种轻盈的呼吸,奥利娅身上就有这种美,这不是那浓妆艳抹能比拟的。

奥利娅的死是男权社会下的牺牲品。奥利娅被父亲的朋友诱奸,奥利娅把这件事写在了日记本上。后来奥利娅在火车站死在哥萨克军官的枪下。原因是奥利娅说她并不爱他,并让他看了谈到马柳京的那页日记。 哥萨克军官指责奥利娅勾引他。

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是如此的低下。奥利娅被诱奸,得不到帮助。后来奥利娅被枪杀,哥萨克军官仍然有理地指责奥利娅,完全没有对生命的尊重与惋惜,也没有怜悯奥利娅的可怜的命运。在当时,男性是社会的主导,而女性没有话语权,女性得不到关心与尊重。一个生命就在男权社会的蹂躏下逝去,奥利娅的那种单纯的、易碎的美与当时的男权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笔述出这一篇观文后感,愿大家在工作的同时,也能够保持初心,生活源于生活,且不要只是过成活着。

才看完这本名叫《当呼吸化为空气》的个人传记。说是个人传记也不贴切,因为他并不是很出名,没有做出什么伟大的让人怀念的事迹,单纯是因为,这是一篇临死之前,作者简简单单的想要和世人说的话。

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保罗卡拉尼什的经历,一位美国著名神经外科医生,年仅35岁的他已经要完成了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不止是十年的寒窗苦读了,救死扶伤的信念让他放弃了原本已经研究生毕业的专业,从零攻读 医学,在外人看来,美好生活的开始指日可待。然后上帝和保罗开了个玩笑,身为医生的他被查出了肺癌晚期,在即将功成名就,飞黄腾达的时候。

也许是该抱怨生活的不公平,然后自暴自弃,等待死亡。或者是运用一切学医的资源,为自己续命,做垂死挣扎。这些都是保罗的选择,然而生活还在继续,他刚刚结婚不久,有个漂亮的妻子,还没有孩子,父母健在,这一切的美好对称出的肺癌简直让他从天堂到地狱而有所不及。

冷静的保罗没有产生出多大的愤愤不平,坦然接受了这一切,也不得不接受这一切。与妻子家人商量了自己的后续治疗方案,积极调整了自己的生活状态,根据自己从医多年的经验,将自己的身份不断在病人和医生间转换。也许很多人以为,这本书会写一些对于人生的大彻大悟,惊醒世人应该珍惜生命,再多的外在物质条件在危及生命的疾病面前都是不值得一提的。然而并没有,保罗没有以一种高姿态的口吻述说着生命的大道理。他和普通人一样,也会对突如即来的癌症感到愤怒,对即将实现的美好生活感到不舍,对一直研究的道德与生命感到彷徨。他坦然面对了自己患上肺癌的事实,也积极的接受了同医院医生的治疗,从来没有想到过,对每一种药的治疗疗效和副作用了如指掌的自己,有一天也会面临选用什么药的选择,自己曾经救死扶伤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xing道德在生死面前还能不能保持

见惯了生死,并不代表自己就不再惧怕生死。以前和各种各样的病人打交道,到自己也成了一个病人。治疗在积极的进行,还有家人的陪伴,在生病的时候,对比着失去丈夫的痛苦,他和妻子商量着要了一个孩子。当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只能躺在床上的时候,新生命诞生了。新旧代替,也许是事物所然,他如此想。

回味一生,自己一直在努力的学习,感悟时代所需和自己理想,选择了从医。从大学几个学士学位读下来,再到攻读博士,每一条路都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从医后,每天都要在手术室里待够十几个小时,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他自己也反问过自己,如果再来一次他会怎么做。学医是他的理想与生存的意义,所以永远不会放弃。只是,家人永远需要自己的陪伴。

没有一直存在的以后,只有暂时存在的现在。谋求生活所需的同时,也要尽力去 陪伴,你总有时间,也总有借口。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也许就和保罗当时内心是相同的。内心平淡 ,生命存在的意义,活着的意义,这些都太遥远。他没有说活在当下,珍惜当下的大道理,而是阐述,活在心里。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在得知自己不幸患上癌症之后,你会做什么?是嚎啕大哭,怪罪命运的不公;还是默然接受,等待不可知的死亡;或是完成自己最后的梦想,留些痕迹在这个世界。保罗36岁时面临这个问题时,做出了决定,所以,才有我们看到的这本《当呼吸化为空气》。

他在患病后留给这个世界的,一是可爱的女儿卡迪,二就是这本书。我一直在想,一个人的心理强大成什么样子,才能云淡风轻的把这些经历都写下来,不停的回首,也就是在这些回首中,他认清了生命的意义。

我很害怕看这样直面生死的书,剖析生与死的意义,大多数时间我们没有闲暇去想这样的问题。可能因为我还没有看清这个世界的美好,就要读懂这个世界无奈,实在太残忍。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心情大多数时是并不沉重的,可能因为保罗有意无意的把最让人们接受的那一面融入了他的文字中,把阴暗的一面留给了自己无数个痛苦的夜晚在读到她妻子写的后记时,描写保罗曾经受的苦痛与折磨,我才觉得有了一点烟火气,这才是他的境遇,而他的文字中流露的,却是云淡风轻与坚定。

弃文从医,我很容易想起中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鲁迅,他们正好相反。或许是时代不同,境遇不同,但我觉得文与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就像医可以治愈人的身体,而文可以治愈人的心灵。鲁迅迫切的想改变中国人的旧思想,所以他选择了文;而保罗想探清生命的真谛,所以他选择了医。而在保罗患病之后,他又选择用最初的文,写下这些文字,我很庆幸他这样选择,实在是治愈了我的内心。

这本书上半部当我身体强健时写了他早年的一些经历,从他的生平就能看出他一直是对自己的生活规划的很完整的人,在他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时,命运就给他开了这个玩笑。他虽没有有意透露,不过我在他的文字中还是能感受到他的不甘与无奈,和众多患病者一样,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也会脆弱与彷徨,但最终他的心愿,我想在那句我准备好了之后,就已经实现了。

日子很长,但年岁很短。这是保罗在书里提到他们住院部流行的一句话。却触动了我的心灵,医院这个地方,医生这个职业,都悄悄在我的心目中,变得更神圣了些。

《用力呼吸》读后感800字


生活中,总会有透不过气的时候,唯一的办法只有用力呼吸。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用力寻找自己,寻找那个躯壳以外的叫做精神的东西。
读陆星儿这部日记体散文《用力呼吸》,使我有种灵魂相遇的快感。在追随陆星儿一起用力呼吸时,会听到她的心也在用力呼喊,而且真真切切地听出她喊出什么。
不同经历阅历的人,会从这部《用力呼吸》中听到自己内心久已压抑的呼喊。
生命,从来不是可推算的公式,它是个无常的变数,死亡随时随地地发生,不仅是人的死亡,还有灵魂的死亡、信仰的死亡、爱情的死亡活着的人唯一能做的,是真实诚实地善待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信仰和爱情。
我佩服陆星儿的自我恢复能力,她具有永不放弃的货真价实的坚强。
癌症和痛苦似乎并不影响她思想的活跃和旺盛,思想的触须因痛苦而无休止地努力延伸,反而促使她更多地思考那些对于生命至关重要的问题。痛苦刺激她思考幸福,死亡刺激她思考生命,不听话的躯体刺激她竭力弘扬精神。
陆星儿说自己一生开过两次刀,第一刀生出个儿子,第二刀生出个自己,而且生出个全新的自己。
我喜欢她身上一种毫无矫饰的本色纯朴与不存心机的随意安详。她那理想主义情怀和人间烟火气奇妙地混合与一身,让我感到她天性不属于浪漫。大病之后大彻大悟的她,变得纯粹了,轻盈了,浪漫了,有韵味了。读她这部《用力呼吸》,完全可以从一个很纯朴很平和的人的精神深处,发现惊人的浪漫。她说:我这人表面上看很随意柔和,但骨子里有一种只听从自己心灵召唤的坚韧,这给自己带来曲折,但也救了我。我的精神始终是浪漫的!她变得比以往更喜欢活在人堆里,她热爱和心痛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也许上帝考验了陆星儿的生命忍耐力厚,决定补偿给这个坚强的女人一片艳阳天,大病之后大彻大悟的陆星儿变了,变得越来越有韵味了。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变老,但未必每个人都会变得越老越有韵味。
读一读《用力呼吸》吧,它会告诉我们,对于每一段人生历程都有必要珍惜和回味,惟其倾注过生命,惟其无法重复。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二)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初读这本书时,油然而生的是心灵的一次次震撼和感动。再次沉浸其中,给我带来的则是更多的理性思考和奋斗的欲望。 真的,就如李希贵老师在书中提及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后的切实感受: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时,我真的感到眼前一亮。苏霍姆林斯基像一位长者,与我们促膝而坐,娓娓叙来,你丝毫觉察不出一位教育家的居高临下,他用非常朴素的语言,说了一些我们每天都经历着的事情,讲了许多令我们恍然大悟却又浅显易懂的道理。那时我的感觉,犹如置身雾气弥漫的原野,找不到路径,看不清方向,忽然间,云开日出,阳光明媚,我这才惊喜的发现了虽和自己近在咫尺,而先前却视而不见的真实的教育风景我终于为自己的漫漫教育旅途找到了一位真正的引领者。


这也正是我阅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后的真实内心写照啊!文章语言朴实真切,道理深入浅出。李希贵老师将抽象的理论、先进的理念融会到每一个具体的教育细节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他教育无痕的艺术魅力和个人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读罢让人感叹不已。在本书中有几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为四十岁作准备!这是李希贵老师在介绍高密一中的时候提到的该校校训。为四十岁作准备!心中豁然一亮,同时又萌生一种紧迫感越来越接近四十岁了,我准备好了吗?列宁说:四十岁以前的面容归上帝负责,四十岁以后的面容归自己负责。联想到由于年少时没有好好读书,工作后又总是给自己找这样那样的借口,导致文化底蕴欠缺,教学业务不够扎实而带来的无穷遗憾。此时,每每沉浸于书中,就犹如置身于生命的林子,震撼与感动,激情与希望时时涌上心头。


通过阅读的深入,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读书对一位老师的个人成长起着深远的影响。李希贵老师告诉我们: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他感慨道: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与教育名师相比,我们比较多的只是抱着学以致用的思想、囿于操作层面的专业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匠气,而往往缺少一种基于文化底蕴和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立足当下,着眼一生,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


可每当动起笔来,却发现自己的文字是那样的笨拙,有时心里的感受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却很蹩脚,常常会很苦恼。后来静心细想,这文字吐纳的过程也应该是文笔漫长的、艰苦的修炼过程吧!重要的是:我在成长,我在写,我的文字印刻着我的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一定会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命形态,找到一条属于我自己的道路。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书中,李老师以他最为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教育案例。每一个案例中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折射出他教育无痕的艺术魅力。对待学生成长中的犯错,他没有用成人的是非观念判断学生,也没有用道德的标尺衡量学生。而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深入的了解,以宽容的心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采取各种方法,帮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改正了错误。他告诉我们: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我不由得想起了曾经经历过的一个教育案例,那是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向来喜欢男孩子打扮,下课也都是和男孩子一起玩。性格外向,但报复心很强,谁要是得罪了她,她就会千方百计的找机会报复一下,或语言打击别人,或向老师打小报告。在我发现这个现象后,意识到这个孩子可能很严重的心理问题。


我于是找到孩子的家长,原来她的父母四十多岁才晚年得女,对她自是溺爱异常。家族里的兄弟都宠着她,不但带着她疯玩,而且极度偏爱,慢慢地就造就了她男孩子般好强顽皮而又霸道的性格。家长还告诉我,上了幼儿园后,因为她个头瘦小,父母怕她被人欺负,就告诉她:别人要打你,你就打她。可是现在每天放学,总有几个家长向他们告状:你们家孩子欺负人。搞的他们现在都不敢接孩子了。


看来,问题就出在 不能被人欺负,别人要是打你,你也打他这样的一句话上。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教育态度。一方面是宠爱、溺爱、不能被欺负,导致孩子与人相处,形成不吃亏的心理暗示。另一方面,是性别认同问题,社会对女孩子的要求是温柔、善良,对男孩子的要求是勇敢、坚强。这位家长的教育方式有点偏向于男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也自然而然的向这个方向发展。


了解这些情况后,我采取了相应对策:参加小组活动,让她多和班里表现出色的女孩子一组,互帮互助,从她们身上多发现优点,老师也相机的表扬这些孩子,无形中给她树立榜样。善于发现她的闪光点,在表扬的同时,再给她提一些小小的建议,这样她就很乐意的接受了。


另外,告诉她的父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从自己的言行上影响孩子,爱和管要分清。经过大半学期的努力,她的言行有了很大的改变。有一天竟然穿了一条漂亮的裙子上学了,我从中感受到了教育的成就感。由此,我不由得感悟到:我们对教育不仅要付出满腔的挚爱,还更应以理性、期待的目光关注着每个孩子的成长,就一定会看到一朵朵花儿次第开放的美丽风景。


把成功设计成一种危机。这是李希贵老师引领我们以另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重新解剖成功的内涵,加深对成功的理解。是的,当我们在工作中的某个阶段取得些许进步或成功时,往往心情是那么的愉悦,甚至有些陶醉。很少冷静的思考不足之处,而这在以后的工作中就隐藏着无形的危机。把成功设计成一种危机,将会给自己每一个新的起点前,作一个善意的提醒,让前行的每一步都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其实这也是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最佳路径呀!


管理,应当从提倡什么切入。我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并尝试从实践中寻找最佳方式。记得我刚到一所农村小学支教不久,看到每次收上来的作业,大都是脏乱的页面,屡次三番的要求学生书写要认真,页面要保持干净。可收效甚微,心情很恼火。究其原因,大多数低年级孩子课间喜欢玩拍纸牌游戏,玩的那个尽兴呀,等一上课再看看他们的小手,都已经是脏兮兮的了。找到了原因,就要想对策。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可如何把规定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在一次检查家庭作业后,我拿出手工做的小礼物,对孩子们说:我要把这个小礼物送给郭子叶,我呀最喜欢郭子叶的手了。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看着孩子们满脸的疑惑,我叫郭子叶走到讲台前,举起她的手,笑眯眯地对孩子们说:郭子叶的手最干净,最漂亮,所以每次写作业也最干净、最认真!这就叫字如其人。此时,我把小礼物放到了郭子叶的手里。看到班里学生脸上都流露出羡慕的神情,我趁热打铁:其实,我们班每个孩子都有一双美丽的手,我要看看谁最聪明,让我在批改下次作业中,仿佛看到你干净漂亮的手。从那以后,上课之前,孩子们都争着到水池前洗手,脏乱差的作业在我们班逐渐消失了。此时我真切的体会到了只有当规定演化为学生发自生命自觉地习惯,教育管理才能达到它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块巨大的教育磁石,深深吸引着教育战线上的你我他,它给我们的身心注入一股股新生的力量,我们也必将传递着力量,和着行动的步伐一起走向自由呼吸的教育明天!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一)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都帮他们做了,让他们享受一切成果,升旗仪式帮他们写稿,电脑比赛帮他们设计作品,让他们临模,演讲比赛帮他们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几乎由老师为他们重写,考试场上成了老师的刑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600字


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文章中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呆板的说教,作者用最朴实的语言,每章每节的标题和内容无不折射出一个改革的实践家、一个创新的实践家崭新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智慧,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大都是作者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他的鲜活理念,揭示了教育的本质规律。
其中有一篇文章《为孩子的思维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李老师列举了四位老师的课,并进行了分析,我感受颇深。能否为孩子们扬起思维的风帆,插上思维的翅膀,才是教育者的天职,要给孩子们以想象的空间,思维的余地。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和人的天赋有一定联系,但基本上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在课堂教学这一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中,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李老师一路走来,他走到哪里,阅读的种子就播到哪里。李希贵老师说:教育是与读书联系在一起的,书籍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一个学生在他相应的年龄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读的书,那是人生无法弥补的遗憾。应该让读书活动伴随孩子一生!从爱书的爷爷到连环画的魅力、从每天10分钟到ACT语文教改实验,从千万不要上语文老师的当到文章是流出来的,最后到百万人家竞读书,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李老师的这种教育思想,我从真正意识到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必须要有大量的课外阅读。读此书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还给我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索。很是为其中的先进教育理念、观点、方法、做法所深深打动与触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