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我们仨读后感600字 > 导航 > 读《我们仨》有感800字

我们仨读后感600字

读《我们仨》有感800字。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读《我们仨》有感800字”,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读我们仨有感800字

《我们仨》读完有些日子了,很有些感触,却迟迟没有动笔,我想等自己静下来,走出世俗的琐碎与烦恼,在一个澄澈清明的境界里,来解读我所看到的《我们仨》。可是,我竟然不能够。或者说,年近不惑的我,其实还惑着,而且,惑得还不轻,惑到找不见了支撑。如果说,还有那么一点支撑的话,那么,就是白发高堂,就是膝下稚子了。

可是杨绛她有什么?她什么也没有了。他们仨,一路走来,失散了,丢了一个,又丢了一个,只剩下了她自己,住在曾经被他们称作家的三里河寓所,用自己的笔,怀想他们仨曾经拥有的岁月。

我总是忍不住要想,每一个清晨,从残破的梦里醒来,窗外,晨曦尚薄,屋里,黑暗像推不开的帐幔,一个人,静静地躺着,她,一个耄耋老人,是不是用独自呓语的方式,在呼唤着熟睡的亲人?永无止息的诉说,诉说给无边的寂寞。每一个夜晚,那种真正的、静得如同死亡的夜晚,放下笔,摘下老花镜,一个人,走到水池边洗脸,看到面前的镜里,有着她清瘦的容颜,她会不会伸出枯瘦的手,捋一捋日渐稀疏的花白的头发,说,头发又长了,钟书,替我剪剪?一回头,哑然失笑,笑出眼窝里一汪抹不去的泪。永无止息的思念,思念着走远了的亲人。

也许我是错的,杨绛她不寂寞。思念是一定的,但她不会是一个把痛苦当做日常功课的人,最起码,她不是石评梅,没有把剩下的泪水,都洒在你的坟头,直到再也不能来看你的时候。她从石评梅黄庐隐的时代走来,一路上有她的钟书相伴,没有生活的困顿,没有情感被遗弃被背负的伤痛,她的心里,满满当当的,装着他们一起走过的岁月,每一个日子,都可以让她长久地咀嚼,品咂,回味,咬烂了,嚼碎了,吐出来,是《我们仨》,是《走在人生的边上》,是《我们的钱媛》,这样,在她终于回到亲人身边以后,我们还可以继续咀嚼她,咀嚼他们曾经拥有的岁月。

想起了上周六在沙龙上,大家关于死亡的一系列见解。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瞬间起,就注定了死亡的必然,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漫长的准备死亡的过程。这话是乔忠延老师说的。他还说,一个人,走出了别人的记忆,那么,对于这个淡忘了他的人来说,他已经死了。不管是谁,走到了生命中新的阶段,就等于亲手埋葬了自己的过去,那个旧他,死了。死亡时最寻常的,寻常的好像是日出月落,花谢草荣,石出水落,秋去冬来。

那么,杨绛之所以是杨绛,之所以在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还能以顽强的声音证明自己和亲人的存在或者存在过,不仅仅是勇者,更是超脱,是悟透了生死禅机之后的平静。惟其如此,她才可以在书的最后这样写到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

这一声长叹,是谢幕吗?不,是思索。因为,她接着写到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一个珍藏着丈夫随手写的纸条的妻子,一个珍藏着女儿的信手涂鸦的画片的母亲,这样说。家,曾经是她倾注了全部情感的地方,现在,她找不到了。我却丝毫也不为她悲戚。在这样一个清晨,在爱人浓稠的酣梦里,在儿子朦胧的呼唤里,我品味着一个女人的伤痛与豁达,白天困扰着我的一些烦恼,一下子都消失了。

一扇窗户被推开了。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我们仨》有感


下午闲来没事,坐在被窝里看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文章的第一部写我们老了。杨绛先生做了一个梦,梦见他们三个在古驿道上行走。这梦似真似幻,携着困意的我,似乎和杨绛先生一样也做了一个梦。这梦似真似假,半睡半醒的我恍恍惚惚地睡着,迷迷糊糊地看着。似乎从开学到现在,很久没有这么惬意的躺在床上悠闲地看书了,我一个人独享着这完全属于我的幽静。

在古驿道上行走的他们慢慢失散了,杨先生找不到他们了,就剩她一个人了,她一个人思念着她们仨曾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阿圆是个很乖的孩子,她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是个读书的种子。她很省心,经常坐在爸爸妈妈旁边看书,并模仿爸爸妈妈在书上涂画着什么。她很乖,总是扮演着大人的角色,帮爸爸去照顾妈妈。她shenti不好,所以小时候总是休学在家养病。但功课却一点没拉下,每次复学都是班里的三好学生。阿圆的成功多半是因为父母的陪伴,虽经常休学,但休学期间母亲常陪她一起读书,还找朋友帮她补习功课。看到这里,想到儿子。这周回家给儿子买了他最爱的奥特曼(玩具),他很开心,晚上非要跟我睡。他除了小时候跟我睡过以外,这两年都未和我睡过,在婆婆家和奶奶睡,回家他都愿意跟爸爸睡。在我心里总认为,男孩子和爸爸同属于男生,他们有很多共xing,所以他贴爸爸很正常。因此,对这个问题,我没有在意过,也没有和时先生讨论过。而今天儿子一反常态的做法,让我匪夷所思,也受宠若惊。我问他:为什么今天突发奇想要跟妈妈睡。他说:妈妈是好妈妈,今天给我买了我最爱的奥特曼,我爱妈妈,所以我要跟妈妈睡。这时的我恍然大悟,原来儿子以前总爱跟爸爸睡,是因为爸爸很爱他。是的,时先生很疼爱他这个儿子,所以,每次回家他总是给孩子买好吃的,好玩的。吃和玩俘虏了孩子的心,所以在儿子幼小的心里总认为爸爸最疼爱他,所以他跟爸爸感情一直比跟我好。

为了和儿子多接触,也为了多让他体验农村生活。双休日的时候,我带他回了姥姥家。起初他不太愿意去,因为姥姥家在界首,每次回去他都要坐一个多小时的车。虽然车上放着他爱看的动画片,但由于时间久,他还是坐不住,想法子闹。所以他总说姥姥家远,不爱去。我对他说,你想你的妈妈,那妈妈也想自己的妈妈,所以想让你和妈妈一起去看妈妈的妈妈,希望他一同前去。他若有所懂地点头答应了!就这样带着儿子回了趟娘家。

其实回去还有一件事要做,就是完成儿子幼儿园老师布置的任务:拍几张儿子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照片,或和小动物亲昵的照片。由于城里熟识的小朋友很少,儿子小时候的玩伴都在课余上了各种幼儿早教班(为了给儿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我没有给他报任何补习班,我认为不能扼杀孩子玩的天xing),所以很难找到小伙伴。而娘家弟弟和哥哥的孩子和儿子年龄相当,她们平时又玩得特别好,所以回去让他们多增加感情。童年的记忆无法改写,小时候培养的情感最天真无邪,也是以后任何情感都无法代替的,理应让他们多接触。他们果真如我想象的一样,玩的很嗨。由于和母亲很久没有叙话,所以那一晚没有走,本想和母亲好好絮叨絮叨,但儿子太粘我,一步都不肯让我离开,为了哄他睡觉,我和母亲也没有叙上家常。只要儿女常回家看看,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安慰,每次回去母亲总会做我儿时最爱吃的饭菜,我吃在嘴里,暖在心里。

回来后儿子和我亲近了许多,周日没让他回来睡,他还大哭了一场,他说我想妈妈。由于我和时先生周一上班走得早,没时间送他上幼儿园,所以他只能寄居在奶奶家。写到这,心里很不是滋味,总感觉亏欠儿子的太多太多。长这么大,我和时先生很少送他去上学。这学期有次去接他,我竟然不知道他的班在哪?(他小六班时在一楼,现在中班换了二楼)找了好久,问了其他老师才找到。当时真感觉自己是一个失败的妈妈,连儿子的班级都不知道。儿子的家长会、亲子活动,我多数没参加过。因为他的这些活动都在我上班期间,没时间参加。常言说,陪伴是最好的爱,可我却没能把这份爱给儿子。想对儿子说:宝贝,妈妈以后会多抽时间经常陪你。陪你逛公园,做你最爱的手工艺画,带你领略四季的美景,欣赏落日余晖的繁华。希望你长大能慢慢理解妈妈。妈妈希望你能永保一颗明净之心,不怨怒,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以一颗豁达之心去面对生活。用一双睿智慧眼去诗意生活,不争于世,淡看浮华,拥有情怀,智慧快乐。

读我们仨有感


缘于钱钟书先生,让我有幸认识杨绛女士及《我们仨》。

去年的某个时段看到有关杨绛女士的一些报道,迫不及待的想了解她及她的故事,匆匆在网上买了《我们仨》,看了一点朦朦胧胧的,于是就搁浅了,这个学期每天晚上看自习,于是接着从开始看一遍,没有华丽的词语,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已故丈夫和女儿的爱,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现在,就只剩下了我一人,让人失落,难过,伤心。

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作者以梦作为开头,梦见作者和丈夫一起散步,说说笑笑,忽然丈夫不见了,空旷的田野里,只回荡着作者的呼喊声,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加了作者的孤凄,丈夫去了哪里,是回家了吗,他怎么一声不响的自顾走了,作者总爱做这类的梦,梦境不同而情味相似,作为一个三十岁的已婚女人,我身同感受,有爱就有家,他在家就在,让我感受到一个女人对家的守护,对爱人的守护。

第二部分,我们三失散了,作者以一家人平时的生活琐事,工作学习为主,讲述了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快乐,但事情往往是别扭的,总和希望和想像的不一致,作者说她这一辈子最成功的著作就是女儿,但造化弄人,一九九年早春,女儿钱瑗因病去世,文章中描述了女儿的工作,以及生病的点滴,直到去世心里总放不下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作者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无疑是最痛苦的,作为一个母亲,我深感她的无助和无奈,很劳累,也很沉重,家已不是家,只是客栈了。

第三部分,我一人思念我们仨,作者讲述了和老公的相识相识,一起留学,一起走过的日子,和所有的磨难,及老公成名后的种种,文章说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通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一起过日子,一九九八年末,老公钱钟书去世,人间也没有永远,作者和老公一生坎坷,老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所,但事与愿违,生老病死,我们三在人生道路上走到了尽头,就此失散,只剩下作者一个人,文字写到这里,眼睛很酸楚,可能再多的词语也描述不出作者的悲痛欲绝版。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世间万物都会逝去,只要真实存在过,一切足以。

读《我们仨》有感2000字


听说过钱钟书与杨绛幸福的学者家庭是不少人梦寐的理想生活。前些天,偶然在家中书柜里看到杨绛写的《我们仨》,便随意的翻阅起来。

书是杨先生在女儿、先生相继去世后写的,并不厚实的一本书,平平淡淡的字句,却承载着为人妻、为人母的深切情思。

其实我并不喜欢这种味道的书,看了总觉得一股驱之不散的阴哩,淡淡的幽怨,凄凄的离情。人生最大的悲哀和无奈莫过于死别生离,一句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愁断人肠!

书从一个万里长梦讲起,看似无边无际,其实都是现实生活在梦境离的真切反应。尤其是钱老一句:那是属于老人的梦。不禁令我心寒,一个同样的情景的梦莫非亦将横亘在我的暮年?!

两老相濡以沫、相首相助、相聚相失的生活令人心生向往。飘洋过海求学的艰辛,战争中辗转相聚的艰难,以及***运动中的困难也在两人间的生活琐细中化作了轻描淡写。也许人生亦不过如此,无论彼时如何辉煌或困窘,到时候也不过尘归尘、土归土。管你是王侯将相身后仍是一抷黄土罢了!于是佩服杨先生的生活观:不与世求,不与人争,安安静静过日子。

女儿圆圆是父母的乖宝贝。既聪慧又孝顺且贴心,我想养女莫过如此。有了女儿做三,家就完整了,不仅仅是恩爱夫妻,更增加了父慈女孝,其乐融融。过往从小到大的家庭欢欣细事跃于纸端,成为杨先生反复回味的幸福时光。

感人至深处是附录里圆圆和父母的通信,那时候正是三人最艰难的时光,三人三地,聚少离多,圆圆和父亲都大概知道时日无多,彼此的牵挂不舍可谓字字催泪,就不再细说乐。

匆匆阅毕,无异看了一场人生离合。几许无奈,若干希冀,唯祝愿杨先生身体安好。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读杨绛《我们仨》有感

杨绛先生百岁高龄写《我们仨》,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读来,更惊觉老先生清晰的文思、雅致的文字和非凡的心态。

随梦入境,而先生的梦并非虚幻。三人走散了,温馨的家永远没了。年头和年尾,老先生相继失去两位亲人,这份伤疼是以如何的强劲摧残风烛残年的老人?我从先生文字里懂得: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由热热闹闹、相扶相持的三个人变成孑然一身,孤单落寞的日子更显往日的欢乐。先生无穷无尽地追忆丈夫和女儿,相思之苦,肝肠寸断。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着那个小点。我自己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但是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我好劳累地爬上山头,却给风一下子扫落到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一片黄叶,守望生命终极。生命有限,情海无边。先生的坚贞和守护是百年的厚重和境界。痛刻骨铭心,与日剧增,但先生在顽强继续。她夜以继日地与时间赛跑,用她的话说是抓住回家之前的分秒。先生的坚强与豁达让我想到胡杨林,千年风范,坚韧不拔。

先生博学强识,知识渊博,声望极高,然让人感叹的是她为了爱情甘愿屈居并付出,用智慧和大爱精心营造着家编织着生活。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在先生回忆中,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种乐天和自信是弥足珍贵。不要紧是先生给丈夫的定心丸,弱女子以四两拨千斤的力量承担家庭重担,免除后顾之忧,乃钱老先生的福气。更让人敬佩的是,忙碌家务事并没有捆住先生的手脚,影响她的事业,书中写到,读书和工作是她和丈夫最大的爱好。也正如此,先生的魅力如深海珊瑚,底蕴深厚、通灵炫目,神秘瑰丽,女人能将人生演绎如此精彩的莫过于先生。

不管世风如何,也不管身份改变,先生一以贯之地保持低调平实之风,淡薄名利,宁静超然。书中写到,嘤其鸣兮,求其友声。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老夫妇德高望重,著作等身,却不要办公室,不用秘书,有车也不坐,除非到医院看病。诚实的品格同样跃于纸上: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如此直白坦率的语言,需要气质和定力来支撑。说实话、干实事,做人起码的要求,却总是难以实现,而先生风雨百年,仍能如此,这便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了。

感谢杨绛先生,让我读到这样清新脱俗的文字!感谢先生,告诉我做人做事的真谛即本原、珍惜。反复品味,我亦进入太虚幻境:夕阳正好,浩瀚无边的水面如镜,远远望去,一朵旷世莲花圣洁夺目,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地绽放、烂漫,任凭风吹雨打,她自岿然不动,唯有清香飘来,沁人肺腑.....

我们仨读后感1400字:读杨绛《我们仨》有感


我们仨读后感1400字 读杨绛《我们仨》有感

杨绛先生百岁高龄写《我们仨》,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读来,更惊觉老先生清晰的文思、雅致的文字和非凡的心态。

随梦入境,而先生的梦并非虚幻。三人走散了,温馨的家永远没了。年头和年尾,老先生相继失去两位亲人,这份伤疼是以如何的强劲摧残风烛残年的老人?我从先生文字里懂得: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由热热闹闹、相扶相持的三个人变成孑然一身,孤单落寞的日子更显往日的欢乐。先生无穷无尽地追忆丈夫和女儿,相思之苦,肝肠寸断。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着那个小点。我自己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但是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我好劳累地爬上山头,却给风一下子扫落到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一片黄叶,守望生命终极。生命有限,情海无边。先生的坚贞和守护是百年的厚重和境界。痛刻骨铭心,与日剧增,但先生在顽强继续。她夜以继日地与时间赛跑,用她的话说是抓住回家之前的分秒。先生的坚强与豁达让我想到胡杨林,千年风范,坚韧不拔。

先生博学强识,知识渊博,声望极高,然让人感叹的是她为了爱情甘愿屈居并付出,用智慧和大爱精心营造着家编织着生活。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在先生回忆中,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种乐天和自信是弥足珍贵。不要紧是先生给丈夫的定心丸,弱女子以四两拨千斤的力量承担家庭重担,免除后顾之忧,乃钱老先生的福气。更让人敬佩的是,忙碌家务事并没有捆住先生的手脚,影响她的事业,书中写到,读书和工作是她和丈夫最大的爱好。也正如此,先生的魅力如深海珊瑚,底蕴深厚、通灵炫目,神秘瑰丽,女人能将人生演绎如此精彩的莫过于先生。

不管世风如何,也不管身份改变,先生一以贯之地保持低调平实之风,淡薄名利,宁静超然。书中写到,嘤其鸣兮,求其友声。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老夫妇德高望重,着作等身,却不要办公室,不用秘书,有车也不坐,除非到医院看病。诚实的品格同样跃于纸上: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如此直白坦率的语言,需要气质和定力来支撑。说实话、干实事,做人起码的要求,却总是难以实现,而先生风雨百年,仍能如此,这便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了。

感谢杨绛先生,让我读到这样清新脱俗的文字!感谢先生,告诉我做人做事的真谛即本原、珍惜。反复品味,我亦进入太虚幻境:夕阳正好,浩瀚无边的水面如镜,远远望去,一朵旷世莲花圣洁夺目,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地绽放、烂漫,任凭风吹雨打,她自岿然不动,唯有清香飘来,沁人肺腑

读《杨绛《我们仨》有感


读杨绛《我们仨》有感

看罢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总觉得要写下点什么!不写的话,就好像有一件心事没去完成一样,深夜也难以入睡!这就如同我每去一个地方,总要留下几张照片,以证明我来过

说实话,看先生的《我们仨》只花了我很少的时间!我是礼拜天去图书馆借的这部作品,昨晚深夜的时候就已经看完啦,而这一切只因我沉迷于先生的故事中,难以自拔!而在看完的那一刻,我却有一股巨大的冲动,一定要写一篇读后感,一定要写!所以说,在夕阳下沉的这个时候,我坐在窗户边写下这篇读后感!以证明看完这部作品后,我曾有这样的感动,心悸有如此颤动过

要我来说,先生的这部作品是谈不上伟大的!因为它毕竟只是一部甚为简单的回忆录!或许用动情来形容更为贴切!对,是这样的,这是一部绝对的动情之作!是一位已达九十二岁高龄的老人,面对着丧夫逝女的巨大悲痛,在床榻前完成的动情之作!先生以她那纯朴的语言将读者们拉入到她的生活中,感受她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所以在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先生对逝去亲人的无比追忆与怀念,甚至于为之落泪!而就我个人而言,当读到作品最后时,我仿佛感觉到先生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趴在床上不断啼哭的婴儿,她需要亲人的怀抱,她需要亲人的温暖任身边的人在怎么相劝,她却始终啼哭着,因为她太思念她的亲人啦!是那种痛彻心扉的思念!所以我说,这部作品撞击着读者的心灵,澎湃着读者的真情

一对夫妻,一个女儿,构成了先生的一家!这确实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家庭!但是,这也是一个悲情的家庭!起先,我并不这么觉得,只是在读完整部作品后,我才发出这样的慨叹!我总结了一下,这种悲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该说,先生的一家始终颠沛流离,从国外辗转到国内,而后在国内又不断地移居,只是到先生年老时才有了一个稳定的居所!是啊,先生家庭的这一路上,饱受了太多的心酸痛楚,而这又是常人所无法体谅的!第二,我该说,先生并没有一个快乐的晚年!事实情况也确实是这样的,当先生与丈夫钱钟书还在世的时候,他们那被先生喻为此生唯一杰作的可爱女儿便因病先离他们而去!一年后,丈夫钱钟书又离先生而去!此后,在这个世上便徒留先生一人,孤独地承受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想想,一个年过九十的老人是如何一个人承受着这巨大的悲痛的!我们虽能想象的出,但我们绝不会理解出先生的痛楚!!!

细看书中,先生无比的怀念着自己的女儿!那书中所描写的场景一一再现,让我们感受着一个平凡母亲对孩子的百般疼爱,看出一个可爱孩子对母亲的万般孝敬!而当女儿真的离自己而去时,先生便将对女儿的思念幻化成了这部作品!因为在一开始,先生并没有写回忆录的想法,反而是自己的女儿在生病住院期间一直在写着《我们仨》,只是后来女儿离去,先生为完成女儿的这一心愿才下笔写这部回忆录!而我们所要清楚知道的是,当时先生的身边已没有了女儿,没有了丈夫,只先生自己

我在想,先生写这部回忆录就只是为了单纯的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吗!想必没这么简单吧!先生或许是在用她的方式叩问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始终铭记一个永恒的话题:亲情!是啊,伟大、无私的亲情!先生的家庭是那么的平凡,但为何当我们这些读者去拜读时,仍会被深深地打动呢!我想,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也一直怀有着一份亲情!只是我们都太过于遗忘,只是在被别人感动时,我们才想起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人啊,为何一定要这样呢!难道一定要等到失去后才学会珍惜吗?

最后,我得说明一下!先生的《我们仨》是指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先生与丈夫都叫女儿为阿圆)还有先生自己杨绛!而我为何要称呼杨绛女士为先生呢!其实是这样的,我看完这部小说后,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我看到很多的读者都称呼杨绛女士为先生,想必都是为了表达心中的那份崇敬之情吧!所以我也沿用着这个传统,称杨绛女士为先生,同样,也是为了表达我的崇敬之情!还有,作品中有一段写的极为动情,也倍为伤感,看到这段话时,我的心中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凄凉!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乐乐地一起过日子。

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此刻,夜幕已经降临,略有凉意!从窗户向外望去,校园里的路灯都已亮起,为步行的人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一)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一爱一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一爱一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一浪一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很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但在现代这个讲究个一性一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被人们所遗忘。有自己的个一性一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把这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一性一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我也很相信厚积薄竣的道理。但在现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几人能够静心去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

以下几条为对于我自己的提示:1、问问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实现它,但绝不急功近利,一定要脚踏实地。2、修身养一性一,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中找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培养一个淡泊宁静的心态,温和内敛的一性一格。3、广涉博取,以期可以厚积薄竣。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体会点点滴滴的乐趣。5、在现代的物质社会中寻找一些非物质的东西去温暖自己的心灵,比如亲情、友情、一爱一情,体会并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6、学会感动,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动。7、学会去一爱一,一爱一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幸福与快乐,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乐与幸福。正如海子的那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二)

看完【我们仨】,正值杨绛先生百岁。杨绛先生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低调、与人无争,一直是她和钱锺书先生给人的感觉。在【我们仨】这本小传中,杨绛先生叙述了她和钱锺书及独女钱瑗(圆圆)三个人的家庭生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单纯和与世无求的气氛以及浓浓的亲情。

文章以一个梦开头,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侣。梦中的紧张和苏醒后的埋怨,让我为这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动容。

其后,便是一个长长的亦真亦幻的梦的故事。钱老生病了,圆圆生病了,杨绛每日跋涉在探视的路上,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走过春夏秋冬几个季节;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一爱一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无望的边缘;圆圆先走了,钱老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家,成了寻觅归途路上的驿站,杨绛,也走到了人生边缘。

第三部,用完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杨绛和钱锺书结婚后到英国留学、一爱一女出生、回国工作直到钱锺书和钱瑗相继去世的一系列人生历程。平凡朴实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间相互的支持和扶携,而同甘共苦的风雨人生,让他们对彼此更加依恋和关一爱一。记得最深的是他们的探险。这是一个多么适合夫妻的节目啊。在探险中,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可以谈工作,谈家事,谈路上的景致和行人,可以看到什么聊什么,没有主题,但在这随意的聊天中,夫妻交换了意见,厘清了思路,增进了了解。生活在继续,沟通没有断,感情不断加深。

圆圆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许多快乐。看着一个个小故事,读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画,我仿佛看到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笑,有情调,有趣味。父女俩是哥们,互相打闹玩笑,一起对付一妈一一妈一;父母关一爱一女儿,女儿也懂事、自觉,不让父母一操一心,对爸爸和一妈一一妈一,真像是贴身的小棉袄,关怀备至,体贴有加。重病期间,还不忘叮嘱一妈一一妈一要注意身一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贺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横生的信件,看着那些亲一昵的称呼,真让人忍不住羡慕嫉妒恨。

书中还有个细节,很是触一动了我。他们仨,出差了,喜欢记录所见所闻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会记下琐琐碎碎的事情,这些他们称之为石子,有空会经常在一起把一玩欣赏。书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们仨的相亲相一爱一都在石子里有着真真实实的反映。我想,一爱一是需要表达的。这些石子,其实就是一份份一爱一的表达--炽一热也好,琐碎也罢--总之,相互的一爱一恋和关怀,都让这些石子说尽了。诚然,感情真挚与否,重行甚于言,但是,一爱一,如果做了,又表达了,不是更让家人了解和明白了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欢乐,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随风远去。【我们仨】,文字简单平实,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