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雷蒙拉八岁读后感 > 导航 > 读《雷梦拉八岁》有感

雷蒙拉八岁读后感

读《雷梦拉八岁》有感。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读《雷梦拉八岁》有感,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今天,我读了《雷梦拉八岁》。

在一个早上,雷梦拉很高兴,因为今天她上三年级,而且能搭校车上学。她在学校里爱出风头,可是又怕别人说她是讨厌鬼。有一次,因为妈妈匆忙给她放了一个生鸡蛋,她一剥开挤了满脸的蛋汁,让同学们肚子都笑疼了。雷梦拉爱挑食,不过在自己做一次晚餐后,体会到了妈妈做饭的辛苦,从此她再也不挑食了。有一次她生病了,可当她快要好时,还会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让大家同情她。我觉得雷梦拉真是聪明、可爱。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小朋友在生长中要有正常的睡眠;人要自信,但不要骄傲;要了解、体贴爸爸妈妈,他们上了一整天班还要回家做晚餐等家务多不容易,因此更不能挑食;人要乐观,不要因为失业等问题而不快乐,不进取。

(指导老师:张琼芳)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雷梦拉八岁》读后感800字


放家忙假了,跟着父亲母亲去地里,我的任务是带着妹妹,午饭是天天不变的面条。

一天中午,母亲对我说:“田发里热,你和妹妹回家吧!我跟你爸爸给这些玉米掰完,你回家为咱们做顿饭,炒一个鸡蛋,两个番茄,放四瓢水两把干面条,钥匙在厨房窗台上的棉鞋里”。“可是我不会做饭呀?”母亲说:“慢慢学,下次就会做了。”到家找到了钥匙,开开屋门,看见平时不大的地锅,今天看起来格外庞大,心里有点害怕,拿了一个鸡蛋两个番茄搅一搅,把番茄切成小块块,拿把柴火点着火顺着地锅门慢慢地放进去,一股股灰烟迎面扑来,烟得我两眼直流泪,赶忙站起把锅里多余的一点水扫干净,这时火已经着到了地锅门外面。我叫了妹妹过来帮忙烧火,便拿起油壶往锅里放油,另一只手端起搅好的鸡蛋倒入了油锅,为什么鸡蛋不起泡,也没有辟辟啪啪,吱吱啦啦的响声呢?整个还是鸡蛋糊,用锅铲推推,鸡蛋糊沾满了锅铲,难道鸡蛋坏了?我闻了闻,没坏,油锅里的鸡蛋渐渐变白,我忙用锅铲又推一推,鸡蛋糊变成了小块块,母亲炒的鸡蛋会变多变大,而我炒的鸡蛋却变小了呢?突然想起母亲给我讲的神话故事,是不是灶王爷给吃了?我有点害怕,连忙把番茄放入锅内了两下,加了四勺水,水开后入了两把干面条盖上锅盖,过了一会儿“火山爆发”冒出许多白泡泡与水,锅盖上下跳动着,吓得我与妹妹跑出厨房,锅台上、地下盖上了一层白面汤。正在我不知怎么打扫时,母亲与父亲走进了厨房,母亲心痛的说:“烫着没有?快离这远点。”母亲来打扫,这时父亲已用铁锹铲了一些干土铺在了 地上,母亲又用抹布把锅台打扫干净,一切回复了原样,父亲端起碗,了一碗,吃了一口:“嗯,还不错,满好吃的,比喂只狗娃子强多了”。听了这句话,我多希望自己快快长大,能帮父亲干些沉重的家活来,再发明一台收割玉米的机器。

雷梦拉与姐姐对家里的食物挑三四,在自己被罚亲手做过一次晚饭后,理解了妈妈的亲苦,工作了一天,累得精疲力尽,回到家里还要做饭,打扫卫生,为什么我家的午饭一直是面条呢?直到现在我才理解母亲,因为父母吃午饭还要去地里干活忙秋收,秋种。

雷梦拉,的生活中除了伙伴小琴之外,还有奋起读书的“学生爸爸”,一位为了全家四口生计而不得不去工作的妈妈,还有人见人受的优等生姐姐,小琴的外祖母,以及惹是生非的“校园猩猩”这些都是她童年令人羡慕的人物,读了这本书,使我想起了童年快乐的生活,春天在油菜地里捉迷藏,夏天在水坑里摸鱼虾,秋天在地里烧红薯,冬天在田里打雪仗。。。。而现在的孩子,父母为他们报数学班,英语班,艺术班等等,每天时间安排的满满的,孩子失去了童年天真的乐趣,希望家还孩子一个幸福快乐、无拘无束的童年。

读《雷梦拉与爸爸》有感


今天,我读了《雷梦拉与爸爸》。

我觉得雷梦拉真聪明,想了许多办法帮助爸爸戒烟,可爸爸都是视而不见。为什么她爸爸那么爱抽烟,原来是爸爸失业了,天天呆在家里没事干,就只能抽烟了。在圣诞节的那天,雷梦拉演一只羊,姐姐碧翠西演圣母玛利亚。由于雷梦拉的服装太丑,她不愿意出来。她看到一个大姐姐在化妆,就想画一个大鼻子。于是大姐姐给她画了一个黑色的羊鼻子,雷梦拉就在灯光下快乐的跳着舞。《雷梦拉与爸爸》告诉我们抽烟会危害身体,抽一支烟就等于喝了一瓶杀虫剂。雷梦拉爸爸失业后只知道抽烟,而不是去重新找工作,这种行为不对,长大后,我才不会像他那样做呢! 

雷梦拉与爸爸读后感


雷梦拉与爸爸读后感(一)

【雷梦拉与爸爸】这本书是美国着名作家贝芙丽。克莱瑞的作品。这本书获过纽伯瑞儿童文学奖。书中主要讲雷梦拉一家中最快乐的时候是爸爸发薪水的那一天。可是有一天爸爸失业了,雷梦拉的一妈一一妈一一个人做两份工作,爸爸生活在失业的痛苦中,全家因此陷入了重重危机,没有了往日快乐。在圣诞节即将来临之前雷梦拉许下了一个愿望:希望爸爸能早日找到工作,让她拥有一个快乐的家庭。

在爸爸失业的这段时间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比如在这段时间里,雷梦拉让爸爸改掉了一抽一烟的习惯,让爸爸变的更健康。为了让爸一妈一快乐,雷梦拉与姐姐想尽了办法,尽管雷梦拉只是一个小鬼!姐姐去做保姆、雷梦拉去摆地摊卖自己的废旧小玩意。在这段时光中,她的家一直过着艰苦的日子,每天大家都累的筋疲力尽!大家都在为明天而奋战,为明天而努力。在这个小家庭里充满了一爱一。通过大家的努力,家庭再次恢复了往日的欢声笑语。

在这个故事中我非常喜欢雷梦拉这个女孩,因为她让我感觉到了家庭之中的那种真挚的一爱一,同时也让我知道了在生活中要学会一爱一与被一爱一,并懂得一爱一!这种一爱一不但是亲人之间的,还有同学之间的,朋友之间的,师生之间的。同时这种一爱一也是相互的只有你付出了才有回报。

同时雷梦拉还让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乐观积极、勇于面对,不要把自己的不开心带给自己身边的人。雷梦拉和她的爸爸就是两个不同一性一格的人,雷梦拉乐观向上积极争取,而爸爸失业之后就一蹶不振,也许是大人生活的压力大的原因。我想告诉雷梦拉的爸爸以及我们的爸爸一妈一一妈一和老师我们学习中的压力也很大的,除了学校的学习,还有兴趣班、课外辅导、等等,我们也希望自己能样样都能学好,有时我们尽力了,如果没有学好,希望你们能像雷梦拉一样帮助我们,让我们快乐的生活。

我也希望同学们都来看看这本书,学会雷梦拉那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让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快乐之中。

雷梦拉与爸爸读后感(二)

这本书是我这几天刚刚看完的,故事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雷梦拉的爸爸发薪水的日子都是全家最高兴的一天,因为这一天爸爸还会买礼物送给雷蒙拉和她的姐姐,甚至还会带全家到餐馆吃大餐。

但是有一天,雷蒙拉无意间听到了一个噩梦爸爸失业了。从此以后,一妈一一妈一不得不去找了一个很辛苦的工作来维持家计。而雷蒙拉这个小大人又准备担负起家庭的这个重担了。在圣诞节快要来临之际,爸爸又幸运地找到了一份工作,全家人都高高兴兴地去教堂过圣诞节。

看完这篇故事,我觉得故事中的雷蒙拉非常坚强,爸爸失业以后,一向调皮的雷蒙拉,变得乖了起来。故事中雷蒙拉为了帮爸爸戒烟,费了很大的力气,而爸爸也成功地戒了烟。从这一点中可以看出,雷蒙拉是一个一爱一坚持的小孩。我也应该向雷蒙拉学习,也做一个坚强,而坚持的小孩。

雷梦拉与爸爸读后感(三)

在【雷梦拉与爸爸】这本书里,主要讲了主人公雷梦拉失业后的一段生活记录,读完以后我发现,雷梦拉是个像天使一样的孩子。

在每个月爸爸发薪水的时候,雷梦拉都很高兴,因为她和姐姐可以得到自己喜欢的礼物,甚至还会去大王汉堡吃晚餐。可是,不好的事情发生了爸爸失业了!爸爸失业以后,雷梦拉把她的礼物清单上做了修改,她把心一爱一的礼物一件件都画掉,只记下一个礼物--一个快乐的家庭。雷梦拉还想像电视里做广告的小男孩一样,练习自己的舞蹈功底,渴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拍广告,分担一些家里的重担。从这两件小事上,我觉得雷梦拉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不再乱要礼物,没有让爸爸为难,也不给爸爸增添烦恼。虽然没有当上广告明星,但她的行为让我明白了,什么事情都要努力去试试,还有我再提什么要求时,要考虑爸爸一妈一一妈一的能力,要看到爸爸一妈一一妈一的辛苦。

很快,雷梦拉又发现失业后的爸爸开始一抽一烟,并且一抽一的很凶。姐姐为了一个被猫啃掉的南瓜灯,生气的责怪爸爸把给猫买猫粮的钱都买了香烟,还说一抽一烟会让肺变黑,还会得肺癌。雷梦拉吓坏了,她有点担心爸爸,爸爸偶尔咳嗽一声,雷梦拉都怀疑爸爸生病了。于是,她下定决心,用写纸条、贴标语、偷换香烟等好多方法,帮助爸爸戒烟。慢慢的,爸爸越一抽一越少了,他陪雷梦拉画画,陪雷梦拉一起玩,为雷梦拉做饭,等她放学回家,雷梦拉觉得爸爸很一爱一她,感到自己很幸福。这对雷梦拉来说,是做了一件大事,是雷梦拉一爱一爸爸的表现,我觉得雷梦拉很关心家里人,她希望爸爸健康,她是个懂得感恩的好孩子,雷梦拉就是一个天使。爸爸也很一爱一雷梦拉,虽然雷梦拉为了帮助爸爸戒烟用的方法很不礼貌,可出发点是好的,但爸爸还是知错就改,真的戒了烟,为了让雷梦拉开心,爸爸改变了好多。

在生活中,我有时也和雷梦拉一样的任一性一。记得有一次我的画画本用完了,一妈一一妈一给我十元钱,让我上楼(画画班在五楼,办公室就可以买到)自己买一个。我哭着不同意,非要一妈一一妈一上楼帮我。一妈一一妈一说弟弟要睡觉了,得赶快回家,说完就走了。我哭着上了楼,一问张老师,就是十元钱一个,张老师还说,如果一妈一一妈一没时间,可以先拿去用,等一妈一一妈一有空了再给钱也可以。我交了钱,拿着本去上课了。现在想想,其实那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原来我是可以完成的,可当时自己又哭又闹的,试都不愿意去试,一妈一一妈一一定很为难,说不定还难过了呢,哎,真是不应该,以后再遇到事情要像雷梦拉一样,积极动脑子思考,还要试一下,实在不行再找一妈一一妈一帮忙。

爸爸一妈一一妈一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写完作业了,可以帮助他们做一些小事情,不要让爸爸一妈一一妈一太劳累。爸爸一妈一一妈一是很一爱一我们的,我们也要多关心家里的事情,不惹爸爸一妈一一妈一生气,做个像天使一样的孩子,让我们的家和雷梦拉的家庭一样幸福,充满欢笑!

读《傅雷家书》有感


读《傅雷家书》有感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爱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读者印象深刻,颇有感言。

母亲在那个险恶的年代,在个人安危毫无保障的日子里,她心系远方的儿子和孙子,她克制着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把坚强、安详、无微不至的关怀传送给漂泊异国他乡的亲人。一件为孙儿一针又一针织出来的毛衣,情重如山,她却为礼薄而不安,为了让儿子在异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她一丝不苟地写下菜肴的制作程序,惟恐疏漏一个细节。

她爱夫爱子,一生为这个家奉献,然而,她同样为了不能再忍受的人格尊严的践踏和侮辱,夫妻二人一同将生命融合,迈向永恒,或许更多的是徇情,也算是个结束。然而这个结束却从没让人把他们夫妇俩分开过。

夫妇二人作为中国人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儿子成材,大儿子傅聪成为着名的钢琴大师,小儿子傅敏成为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教儿子先做人,后成家,在他们的人生的句号中,就用人字结束了,一切美好的的回忆不愿让自己屈辱,不愿再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自己不能忍受的不愉快。他们宁肯抛弃自己而获一个解脱,来完成人的诠释。 他们的死在我心中有了震撼,我不再象年轻时那样为他们痛楚,只求半个世纪来他们真正的安息。

正是他们严格的家教陶冶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正如好友楼适夷面对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家教的过严过细却不以为然。然而就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些什么吧?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

在《傅雷家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戒子而又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的音乐译着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

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养料,但父亲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

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

这种关爱不是意识一个阶段,而是伴 父爱而来。这位严肃的父亲,从来就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上海被日本包围成孤岛时,他就把孩子关在家中,而且很早发现在他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为音乐工作者的素质,正如他对自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各方面都要求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样,对待幼小的孩子一样,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一一以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他规定孩子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他做到了,也一同要求儿子做到了。真乃真父子。我为人间的这一遭父子情惊叹,对,是朋友,是同志。

除了感慨傅雷在创作上甚丰的翻译作品,骄人的成绩,还为他是这样一个集艺术与生命都美妙地融入自己生命中的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他的生活有规律,人生就是优美的弧线,那留给我们的点点滴滴那样温暖每个少年、青年、父母的心。

对待儿子,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他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为了指导儿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习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他说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

面对现在大学生邮给父母的待寄汇款单,没有其余的问候,而这位父亲告诫儿子写信就是强迫你整理思想,也是极好的训练。在如今是多么需要啊。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我觉的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这样严于律己教子的人,他却说: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却没有相干。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们不因该受羁于贪念和欲望。对成名成家的儿子不忘人生指南。

而当成年后,儿子面对感情的选择,他竟也不失时机的帮助:要找一个双方缺点各自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这一点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服人的眼光---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想不到这一着,必遭后来的无穷痛苦。而当他们成家后,他有叮嘱切勿钱在手头,撒漫使花,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

随处读来,有反复叮咛,有温馨提示,有如朋友交心,有的甚至连点重重的着重号,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如细流般温润人心的句句话语,难道只是一般父母意义上的唠叨,这是千年修来的服气。翻动着每一页字字沁人心脾,我的心总能被染的金灿灿的。

随书还附录了儿子傅聪,傅敏给父亲的信,看来这些信并非一去不复返,并有幸被我们读者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比起其余诫子书更增添几分民主平等。不幸的是这样幸福一家被时代过早的拆散,作为一名教育者,一位家长,我力推这本书,或许你从中可以领略的更多,不妨亲自拜读。


读傅雷家书有感


前段时间在家整理书柜时发现了这本三联版的《傅雷家书》。便又重新读了读,说实话,看着书上面以前读时随手画的重点线、在缝隙间随手写下的点滴感悟,让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爱书却没有能力买书的学生时代。而今天,只要看着顺眼的书都会淘回来,但现在满架的书真正读完读通读懂的却越来越少了。总是觉得今天太忙,总是希望以后有时间再读,但实际上这不过是在给自己的懒惰找借口而已。

《傅雷家书》主要摘编了1954年至1966年间傅雷先生暨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信共约180多封。这本书陆续出版过增订版,但大体内容差不多。而且其中大部分的家信是写给后来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儿子傅聪的。

在这洋洋洒洒几十万言的家信中,傅雷先生谈了对国事、政事的看法,与儿子就音乐和艺术进行了探讨,更在对儿子生活的嘘寒问暖中,教育儿子要懂得珍惜国家的尊严和荣辱,要有正确的做人态度和品格。更难能可贵的是信中也不乏对过去教子过于严格的自责和后悔。说来,这些文字始终贯穿着一个字,那就爱!

现在的人们可能早已很少写信了。是啊,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交流越来越方便,那怕远隔万里也完全可以像近在咫尺一样交流。但在那个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里,书信无疑是沟通两地情感的使者。而傅雷先生通过这一封封的家信,把一个个人生哲理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灌输到儿子的头脑,影响了其一生!

所以,虽然在《傅雷家书》中傅雷先生谈了很多关于音乐、美术等艺术方面的知识,很多人并不懂,当然我也不懂,但里面更多谈的那些人生的哲理却是共通的,是属于每个人的。所以这本书才会一直那么畅销。现在据说有很多出版社也出版了自己的各种版本。

《傅雷家书》也充分体现了傅雷先生的思想,他在信中写的看似都是些家常话。但更为真切、自然和诚实。他无拘无束,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正因为如此,我们通过《傅雷家书》才能看到傅雷先生的真xing情。傅雷先生对他的儿子疼爱有加,这是人之常情,但这种疼爱不是溺爱,而始终把道德与艺术的全方位教育放在舐犊之情之前。而这也是一种更为深沉的爱。

说到这里,也不禁让我想到自己的父母,他们虽然不是像傅雷先生那样伟大的人,他们很普通很平凡,但是他们给我的爱却并不比傅雷先生给儿子的爱要少。他们为我的付出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他们虽然不能讲出许许多多为人处世的大道理,但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我立身行事的准则!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总是最让人感动的。(星辰ww)体现在傅雷先生身上,就是其在家信中不但谈事业人生艺术,更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都无不关怀备至。印象最深的是傅雷先生在家信中告诉儿子:进屋脱大衣时要连丝巾一起拿下来,站立着跟长辈说话时要shenti站直两手下垂,以及若把手抄在裤袋里是很不礼貌的,而把手抄在衣服的口袋里则更不礼貌。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每一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但像傅雷先生爱的那样严格、那样细致、那样富有原则xing、倾注那么多心血教育子女的父亲,世上恐怕不多吧!

今天的我,因为太多的原因来到外地工作,在做出这个决定前也纠结了很久,不在身边了不知道还能不能照顾好家人,教育好儿子。但我想,爱、关心与教育是距离不能阻隔的,我虽然不可能写出像傅雷先生这样的家信,但这份关爱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