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蛙的读后感300字 > 导航 > 蛙母刺字读后感

蛙的读后感300字

蛙母刺字读后感。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蛙母刺字读后感,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蛙母刺字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这样一幅漫画:图上画着一只奄奄一息的青蛙妈妈,背上插着一把血淋淋的钢钗,用颤抖的手在它的孩子背上刻着几个血淋淋的大字我是益虫。我看了之后,并没有哈哈大笑,而是陷入了沉思

人们常说母子连心痛,青蛙妈妈何尝不知道这钢针刺在身上是多么的疼啊,可这也许是它临终时想出的保护它的孩子的最好办法呀!

看着看着,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仿佛听见了青蛙母子那令人心痛的对话

孩子,你疼吗!如果受不了就叫出来吧!青蛙妈妈含泪问道。

小青蛙咬着牙、忍着泪说:妈妈,我不怕疼,这点疼比起那些已经成为盘中餐的哥哥姐姐们所受的苦来说,又算得了什么?

青蛙妈妈泣不成声

小青蛙为了安慰妈妈,说:妈妈,我在学校旁边的池塘里听小朋友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多美啊!

青蛙妈妈叹了口气,说:孩子,那已经成了遥远而美好的回忆了,今天的我们还敢自由地唱、欢快地叫吗!孩子,天下之大,已无我们的藏身之处了。

小青蛙对妈妈说:妈妈,我们整天全心全意地为人类消灭害虫,保护庄稼,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那张馋嘴,无情地捕捉我们,好像忘了我们是益虫,是人类的好朋友。

儿呀!如果你背上的这几个血字能唤醒人类保护我们的意识,那该多好青蛙妈妈话还没有说完,就永远闭上了眼睛。

想到这里我悲愤不已,人们呀,不要等到我们的朋友濒临灭绝的时候才想起来保护它们!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蛙》读后感


历史的齿轮已经转了起来,是谁在推动它?

蛙与娃谐音,正本书通过讲述自己的姑姑一位送子娘娘也是一位sharen恶魔的故事以及围绕对自己周边的人物的描写从而生动的展现出了中国针对人口问题所实施的政策计划生育。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实施,计划生育便是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实施的一项基本政策,政策是建立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上,当年一句人多力量大使得中国的人口在短短几年里突飞猛进。计划生育的推行势在必行。可是要想施行起来就需要一定的作为,政策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实施二字却充满了色彩。

姑姑万心就是一位处在最基层的政策实施者,正如她的名字一般,她拥有万颗心房,这是一颗救苦救难的菩萨心,这是一颗夺取生命的恶人心姑姑的一生都在与娃娃打交道,计划生育实施之前,姑姑犹如送子娘娘凭借一双充满魔力的手掌打开未来的大门,她记忆精湛同时人见人爱。计划生育推行之后她却成了一位双手充满血腥的恶魔,她到处拆房填坑寻找这超生者为了政策的实施她大义凛然,宛如一根红色木头为人所唾弃。文中她在追击王胆的时候不禁给人一种厉鬼索命的气势,不禁的让读者担心王胆以及她肚子里以及七个月大的孩子,可当她看到王胆的情况时一个健步夸上木筏,那一刻我的内心犹如发了洪水的小河。然而姑姑却选择帮助王胆将孩子生产出来,结果却是王胆死亡,生了一个女儿,从此陈鼻一蹶不振同时这个家庭也算是毁了!(星辰ww)可这算是毁在了谁的手上?姑姑的手上?陈鼻的手上?还是那个过时的思想上?我想如果人人接受了计划生育理解了姑姑的所作所为摒弃了过去的过时思想结局肯定不是这样。可是一个彻底改变思维的政策的实施它必定需要经历这个痛彻心扉的历程方能为人所接受。

姑姑也是常人,看着姑姑上了年龄之后,内疚失眠以及对蛙的害怕,蛙的每一叫哇,哇,哇都让姑姑心惊胆战,这些可都是死在姑姑手下的孩童呀!晚年的姑姑只有将自己的内心寄托在泥孩身上,将那些残害在自己手下的生命做成泥娃娃,然后在以另一种方式给他们重新找一个家。姑姑只是一个实施者而已可她却承载了人们对政策的所有不满,她受到的折磨超过每一个人,可又有谁会理解她!姑姑为计划生育的推行奉献了一生,所有的结果都不该她一人承担。

针对不同的国情制定不同的政策,现如今又出现了二胎政策显然它比独生子女这个政策更好的被接受了!可谁又能确定未来的政策与国情!想着自己小时候母亲每月都得去计划生育服务站检查shenti,隔壁的媳妇超生跑到了远在天边的亲戚处去偷生,独生子女每月都有100多的补助。然而如今独生子女的补助好像已有400多,村子里的婴儿如同女娲摔泥造人般呱呱坠地。也许那个时代是错的,那个时代的所有人都是错的,但我们应该学会去原谅。历史的齿轮仍需我们去推动。

蛙读后感1000字


蛙读后感1000字

莫言突然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奖,真是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原本以为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尤其是文学奖,中国以前出过那么多有才的作家都没获得过奖,怎么现在会有人获奖呢?但是莫言还真就打破了这个神话。一时间莫言火了,这说明他至少是中国近百年来最有成就的几个作家之一。说实话,之前从未看过莫言的小说。虽然他早已出名,但是也并没有一枝独秀,中国现今优秀的作家很多,因此他并不太引人注目。像【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丰一乳一肥一一臀一一】之类的作品也早就听说过,但是对于一年只读一两本小说的我来说,真的很难读到他的作品,如果不是他获得了诺贝尔奖,恐怕再过几年也不会去读。

可是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一刻起,他立刻就火了,他的书在书店脱销,图书馆也全部被借出。经过一阵狂一热的炒作之后,气氛渐渐地平静了下来,这才有机会静下心来,拜读一下他的作品。昨天借了一本【蛙】他最近的作品。从昨晚开始看,今天下午就看完了。除了吃饭睡觉以外都在看。

【蛙】的结构是主人公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加计生干部的人生经历,故事发生在莫言的老家高密东北乡。前面四封信全是以第一人称在叙述姑姑的传奇故事,情节跨越了半个世纪。姑姑是革命烈士的后代,解放后当了妇产科医生,据她讲,一生中接生了一万个孩子。到后来搞计划生育,据她说流产了2800个孩子。从这部小说里我才得知,计划生育从七十年代一毛一主席的时候就开始搞了,说不是强制的实际上是强制,只不过允许生两个而已。要不70年代末,妇女生育率也不会降到2点几的水平。

峻胎放环,三胎结扎,那时候由于还没有改革开放,人都在村里呆着,所以人们也没地方可躲,只能任人宰割。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结扎的更多的是男一性一。因为男的结扎比女的要简单的多,痛苦也小的多。但是不知道后来为什么男的结扎的变少了,虽然对于男的女的来说,这都很恐怖,可是按说男的应该主动承担起这份痛苦,而不是要女的去。因为女的已经承担了放环、流产这些痛苦了。这么说,男的是有点自私了。

虽然到今天对于计划生育所起的作用也没有一个定论,但是对人的摧一残却是大家公认的,无论男人还是女人,被整死的也不少。因此这项几乎残害过中国所有家庭的制度被所有人所痛恨。大家把所有的痛恨集中到计生委身上,其实计生人员也只是执行者而已。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决策层,制定这项制度的人。

当然执行者也必须是心狠手辣的人,心地善良有同情心的人是做不了这项工作的。最初的确有为了一党一,为了国家而坚决执行的人,比如姑姑,他们真的就是以为这项政策利国利民,才做的。她大公无私,自己的亲人也不偏袒。但是依然被乡亲们所厌恶。因为她作为执行者,扒了别人的房,把别人绑去结扎,流产,当然会遭到别人的痛恨。但是她又是一个优秀的妇产科医生,又在做着最光荣的事业,东北乡几十年间出生的孩子大都是她接生的。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是纯粹的,即使是最坏的人也会做过好事,反过来,即使最好的人,也有可能做过坏事。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有好人也会有坏人,他们都是社会的一份子。而且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得意的人有朝一日也会落魄,落魄的人有一天也会飞黄腾达,而且中国人相信报应,姑姑和小狮子这两个计划生育的坚定执行者,就终生未能生出孩子。

她们连同那些被结扎被流产的人都是悲剧,成了时代的替罪羊。其实中国人何尝消停过呢。自从解放后,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反右派、文化大革命、计划生育、强征土地一直折腾到今。无论到什么时候,最苦的都是百姓。当我看到王仁美被抓去流产大出一血死亡的时候,泪水一下子就涌了出来,一对母子就这样被无情的扼杀了生命,她有什么错呢,只是想生个孩子而已。现在我们都知道大月份引产是很危险的,但是那时候谁管这些,在大时代的背景下,老百姓的命就如同草芥,谁会管老百姓的死活呢?作者贯穿整部小说都有提到王仁美,虽然后来又娶了老婆,而且甚至感觉比第一个还要好。但是陪第二个老婆也是应付的态度,有一天老婆去上班了,他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到最后,他的儿子出生的时候,竟然想的还是第一个王仁美。

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更加给人真实感,虽然都知道小说,但是感觉他就像在讲自己的故事。故事平实到有点平淡,但是却处处能触及人的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他毫不留情的对人一性一的一陰一暗面的揭露,让人不忍心却又不得不审视一下自己的灵魂。我们生活在一个荒唐的国度,这样的国度有利于激发人的一陰一暗面;又有着一群一爱一折腾的人民,这样的一群人具体书写着荒唐。可是好的小说却不仅仅只是揭露一陰一暗,他还会给人一点希望,给人一点正面的力量。一个孩子的降生,便给了许多人希望。

蛙读后感1200字


读完《蛙》,内心震撼,小说中的一一幕幕情节仍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莫言下笔可谓是竭尽血腥残忍之能事,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变态与血腥,擅长用混乱的色彩进行故事的渲染,直教人触目惊心。

在中国的传统乡间文化中,蛙一直是代表着生殖繁衍的标志,依据文中姑姑所言,揭示了莫言所要暗示的标题:蛙。蛙与娃不仅音同,而且呱呱坠地的婴儿与青蛙的声音相同。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莫言将背景锁定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采用一种第三者的视角去叙述那些惊心动魄且催人泪下的故事,主要人物是姑姑,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的人生历程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其男朋友王小倜逃到台湾而惹上一身骂名;一面行医一面严格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她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女人带环,甚至是将身怀六七个月的女人逼上绝路。直至步入中年时她与捏泥娃娃的郝大手结婚,也表示了她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深深忏悔。

在情节描写方面,莫言是十分成功的,他用一种残酷无比的笔调淋漓尽致地描写王仁美以及王胆的悲剧,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以王仁美和王胆为代表的传宗接代传统思想与国家所制定的计划生育目标形成了鲜明对比。描写姑姑所应付那些违政策者的人所使出的一些行为,在对自己侄媳妇王仁美以及王胆的行为上,为了让他们现形而不择手段,且不说顾及亲人之间的感情,就连邻里关系也破坏,在那一幕幕的追赶中,那一幕幕血腥的画面,不禁让人毛骨悚然,透心凉的人情味遭到政治压迫下被伤得体无完肤。所以莫言的文学作品多少让我觉得少了温情,似乎将他的写作情感用魔鬼般的疯癫来展示。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莫言塑造的姑姑这个矛盾人物在前后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铁面无私、果断利索地一律将违反政策的人赶尽杀绝,与她后来老年时深深忏悔的形象截然不同,潜移默化中,莫言阐释的人性也浮出水面。小说除了姑姑外,还塑造了许多很成功的人物,如小狮子曾也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拥护者和执行者,但是最后饱受无子之苦的煎熬,在内外压力的形势下,她选择做了违抗者。还有,我最为喜欢的是我的前期王仁美,虽然她是悲剧收场,但是她是小说中做人做事最干脆的人,嬉笑怒骂都很直率,不仅从她说话风格,最主要是做事体现出她的真,明知自己的姑姑是计划生育的执行者,却没屈服当时的社会政策,尽管她的反抗没有成功,还因此丧失了自己的性命。

在小说的结构上,莫言选择的方式独特,小说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每封信代表了不同的时代,是每一个时代的分水岭。而且,通过以书信体的叙事方式使得该小说的空间更为广阔,通过对杉谷义人先生的详尽往事,莫言能自由地直抒胸臆的同时,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

读毕全文,莫言通过《蛙》一针见血地剖析与批判人性与社会。虽然他是站在家乡的背景写故事,但是,却让我们能够享受到站在人性的角度上思考。

《刀疤豺母》读后感


小学读后感700字篇一_《刀疤豺母》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沈石溪写的《刀疤豺母》,让我加深了对维护生态平衡的认识,也使我想到了很多很多。

这本书主要讲了:作者到藏族的尕玛儿草原一带去考察,因为怕不熟悉地理位置,于是雇个向导强巴,在高黎贡山发现了金背豺,领头的是一只脸上有一道刀疤的母豺,强巴看到这儿,让他联想到自己的爱犬雪娇是被这活吃掉的,于是发誓把恶豺全部消灭掉,于是,他几次捕猎只打死两只老豺,抓了一窝小豺,最后因为恶豺帮作者解了围,把小豺放归山林,之后召集整个村庄,往天空打枪,把豺群驱赶走了,造成红毛雪兔疯长,造成瘟疫和粮食减少,强巴悔过自新,跟作者去把金背豺请了回来,维护了生态平衡,让人们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

读完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维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很多人们认为捕杀牲畜的动物就应该要杀死,如果做出反抗,就带领很多人一起把这种动物围剿杀死。这使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被打破,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让人们蒙受损失,使它们后悔莫及,但是当人们醒悟的时候,原来的生态系统触底崩溃,导致人类的家园也遭受着破坏,让人们流离失所。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破坏生态平衡的案例:例如美国於1929年开凿的韦兰运河,把内陆水系与海洋沟通,导致八目鳗进入内陆水系,使鳟鱼年产量由2000万㎏减至5000㎏,严重地破坏了水产资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减少一个物种,也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中国大陆50年代曾大量捕杀过麻雀,致使一些地区虫害严重。究其原因,就是由於害虫的天敌麻雀被捕杀,害虫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这就是破坏生态平衡的下场。

读了《刀疤豺母》,让我明白了,维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我们一定要维护生态平衡。这样才能拯救地球,拯救整个我们生存的家园。

小学读后感700字篇二_《刀疤豺母》读后感

最近我读完了一本名叫《刀疤豺母》的动物小说。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通人性,懂甘苦,明事理的好豺,草原豺的头领,名叫刀疤豺母。却被强巴理解为是老谋深算,狡诈,罪大恶极的坏蛋。因为它曾带领草原上的一群豺和人类结下种种恩怨。强巴一心只想把这群世世代代都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豺赶出尕玛尔草原。但他不知道豺是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功臣。最后,强巴领悟了食物链的重要性,费尽周折才把豺请回了尕玛尔草原。兔患解除了,人与豺的隔阂烟消云散。从此,刀疤豺母再也没有与村民产生冲突,也没猎杀过村民的牛羊。仇恨是坚冰,感情是太阳。在暖融融的阳光的照耀下,再厚的冰层也会融解,化作一江春水。

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想想看猎人强巴因为豺群咬死了自己最心爱的猎狗雪娇而和豺结下怨,将豺群赶出了尕玛尔草原。以为从此这里万象更新,结果适得其反。雪兔泛滥,草原变得就像衣衫褴褛的叫花婆。再也没有从前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样一来,豺反而成了功臣,雪兔则成了坏蛋。豺原本有效地阻止了雪兔的泛滥,捍卫了生态平衡,立下了汗马功劳,却遭到村民们的误解。并且豺通常全都是捕捉一些老弱病残的雪兔,帮人阻止了瘟疫的传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破坏了大自然的食物链就是破坏了生态平衡。大自然的食物链一经破坏,哪怕只是其中一根链条断了,所有生物都得遭殃,包括人类也是其中之一。当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因为种种人为的原因而灭绝的时候,人类也就看到了自己的尽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限度。豺不能多打,一旦把它们赶尽杀绝,破坏了大自然的规矩,超过了限度,好事就会变成坏事,会带来预想不到的后果。所以我们千万不能破坏食物链,要吸取尕玛尔草原的这次教训,保护好动物和人类共同的家园,善待我们神奇的大自然。

我们要珍惜动物,维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莫言《蛙》读后感


篇一:莫言《蛙》读后感

坐在车上没事干,翻看了一下前一段时间很火的莫言的《蛙》,首先选择看这本书呢,我也承认有一定的跟风因素在里边,莫言拿了诺贝尔 奖,然后大家都拿他的书来看,我原本一直都坚定自己决定不看的,但是那天到了图书馆,又恰好看到了这本书,就借了回来看,看名著,于我而言呢,是了解看看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什么样的,看看在那个时代,人是怎么生活的,其实,之所以可以成为名著,相信一定不仅仅是因为它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我觉得最重要是它也可以映衬将来,也就是作为读者所生活的时代,如果名著仅仅反应作者的时代,那么那些名著一定早就落伍啦。

读着莫言写的《蛙》,书中的主角是姑姑,对于姑姑这个人,怎么说呢,将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娃娃,国家支持生育的时候,她帮人们接生,国家实施计划生育的时候,她就用她自己接生的双手来打胎。我很佩服她,她对共产党的命令是深信不疑,坚信党的每一个决定即便受到了身边所有人的质疑,当自己的亲人因她而死了,她也没有放弃。所以我很佩服这样一个人,当然就像姑姑她自己说的那样,如果每个共产党员都像她那样认真执行党的每一个任务,那样的话,中国的发展将会更加顺利。其实好像说的挺对的,想当初要是中国的人口无法收到控制的话,那么到现在发展也是要受到限制的哦。

也许是受到了诅咒,认真执行任务的两个主要人物都没有机会生小孩子,小狮子是书中那个“我”的第二个老婆,一心想要为“我”生一个儿子,但是始终是没有,后来索性就采用比较现代化的一个办法代孕。真的是太不可思议了,为了生一个儿子,居然可以接受这样来的小孩。也许这就是时代造就的吧。

相比而言,我比较喜欢的还是“我”的第一个老婆王仁美,虽然说这个人比较神经大条,但是怎么说呢,她怀了第二胎,“我”好言相劝之后,还是决定了打胎,只可惜后来没有保住命,唉!

这本小说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简单的理想,有自己的一份坚持,姑姑的坚持就是“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要用心的执行党分派下来的任务”,是啊,年轻的时候,姑姑是轰轰烈烈的坚持着,但是老来呢?她开始怀疑自己了,认为自己的双手沾满了鲜血,同样,和姑姑一起的小狮子,年轻时和姑姑一条心,但是老了之后,居然做起了完全相反的事情,为了得子,不惜找人代孕,是不是有点讽刺的味道呢?你说这样的人,等到了很老的时候,最最值得自己回忆的事情是什么呢?是自己引以为荣的计划生育的执行呢?还是最后逆反计划生育的代孕事件呢?他们为国家做的事情,国家感激他们,但是作为一个人,如何过得了自己那一关呢?也许真正的伟人是可以将两者合二为一的,就像为了统一全国而犯下大量杀生的那些帝王,我想知道,这些帝王们在回忆过往的时候,有没有为自己做的这些事情后悔过呢?也许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个别人做的个别事情是无法影响时代的前进步伐的,但是这于一个人而言又代表什么呢,所以说在时代背景下看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说到这里突然间觉得人真的好渺小哦。

*了一下关于这篇小说的介绍,说是体现了人文关怀,如果是这样的话,作为一个人呢,是不是应该在事业,想要成为一个伟人之前,先作为一个人来想一想呢?一个伟人,到了晚年发现有一个儿子流落在外,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最后说自己最遗憾的事情是对不起谁谁谁,何苦呢?最终的,我们还是只能作为一个个体存在,既然说人对于时代来讲是渺小的,但是每个人对于自己都是唯一的,与其让自己在一个无限大的空间里承担一个可有可无的伟人,何不考虑一下在自己这个简单的世界里成就无憾的自己呢?哎,也许要是每个人都先成就了自己,那么可能就来不及成功了吧,我也弄不清楚到底应该谁先谁后。要是真的像我说的那样,那么岳飞,戚继光这些民族英雄有何以存在呢?我也不知道了。也许这些人的小我和大我是统一的,所以就无所谓以何种形式存在了吧。

篇二:莫言《蛙》读后感

利用假期前两天一口气看完了莫言获得诺@bale@奖的作品“蛙”,感触颇多,试着写下来。

我喜欢以农村为背景的作品,因为不了解农村生活,因为往上数几辈我们都来自农村,或许还因为我向往着一种纯真和质朴。小时候由于被标题吸引,看了“丰乳肥臀”,现在已经完全忘记了内容。长大些看了陈忠实的“白鹿原”,却只记得黑娃和他的老婆,到电影上映后又拿出书温习了一下,深深被作者对白鹿两家的人物刻画和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所吸引。前几年唯一追了一部大陆的连续剧就是“闯关东”,作为电视剧无可挑剔,可是比起白鹿原,其人物多了一份英雄传奇色彩,却少了许多对平常个性在特定时代背景里面转变升华的描述。老婆坐月子时,我用手机看完了较为冷门的“填四川”,文笔一般,故事有些拖拉。最近看的贾平凹的“老生”构思独特,故事精彩,之后会单独撰文评论。

从西北转到四川再转回山东,描述的故事背景都有些相似,除了“填四川”讲述的是清朝福建移民入川的故事之外,其它以农村为题材的作品的时间跨度基本从民国时期到改革开放。“蛙”给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从三年自然灾害到现代的故事,主要人物的年龄和我父母相仿,出生在 53 到 55 年。其真正的主人公,姑姑,生于 1937 年。

姑姑的一生自然是故事的主线,从一个抗战时被日军囚禁,却吃喝无虑毫无畏惧的大胆女孩,到 50 年代痛打接生婆成为整个东北乡第一个妇产科医生,再到 60 年代在鼓励生育的政策下造就的辉煌,莫言刻画的是一个漂亮聪明,有个性有主见有天赋的女医生形象。可是好景不长,从婚恋的失败开始,笔锋如当时的政策一般急转,姑姑经历了文革的迫害,期间坚贞不屈,头皮被拉下也不愿意向红卫兵低头。文革结束后便成为了捍卫人口政策的极端勇士,铁面无私,六亲不认,麻木不仁,连自己亲侄子的孩子都要打掉。农村里的白衣天使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成为了杀人魔头。晚年的姑姑生活在表面的荣耀和心灵的赎罪中,作者多次写道,姑姑若换成男的,若生长在战争年代,那是一代将才。其实,若生在当代,她或许可以是引领医学发展的一代伟人。可是,人终究是时代的产物。

书中姑姑的亲侄子,以第一人称叙述整个故事的蝌蚪的成长和心路历程是另一条主线。蝌蚪的个性和姑姑恰恰相反,懦弱无主见,不敢争取自己喜欢的女人王仁美,却是王自己放弃了相对“猥琐”却背景更好的未婚夫选择了“我”。王怀了二胎被姑姑强逼堕胎导致母子双亡的悲剧也是蝌蚪不敢担当,害怕事业受阻直接导致。之后对军旅生涯怀恨但一旦有晋升机会就马上选择继续留在军队,对二婚妻子小狮子长相嫌弃,但在姑姑做主下,不顾发小对小狮子的喜爱横刀夺爱,毅然成婚;去北京工作生活,取得一定成绩后,由于北京人的排外而选择回乡,在家乡,竟然也顶不住当地一个小孩流氓和其母亲阿姨的攻击,被追的屁滚尿流。

小说最后用蝌蚪在知天命之年借发小之女代产喜得贵子的故事达到高潮,并在小说中加入话剧剧本的描述方式,把陈鼻一家的悲剧升华,把蝌蚪和众多在这个没有道德是非只有党的教导政策下长大的行尸走肉们的麻木和自私升华,也给姑姑传奇的一生画上了一个疯癫的句号,烘托了“蛙”的主题。

每次看完这样的小说,我总是会想,如果我生长在那个年代,那个背景,我会是怎样的角色怎样的人?我确定我的性格不是姑姑那样的,同时我害怕我会是蝌蚪那样的。有这样一想,相信莫言先生这部诺贝尔奖获奖作品是起到了它的积极作用。

篇三:莫言《蛙》读后感

一直以来,读书甚少,忽然之间莫言和他的《蛙》一块儿轰动世界,我一时兴起,就从学校图书馆借了《蛙》,开始了对《蛙》的慢慢品读。品书和品茶一样,只有慢慢来才能感受到袅袅的香气。

《蛙》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万足也就是万小跑的姑姑万心传奇坎坷的一生。万心小的时候就临危不惧,敢和日寇怒目相视,建国后凭借红色出身和过硬的医护本领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妇产科专家,和土接生婆们一番较量,使群众们接受了新法接生,挽救了数以千计的产妇和新生儿,群众敬仰她,称之为送子观音。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万心被派到公社计生办,一干就是几十年。期间,万心坚决执行计生政策,可谓铁面无私六亲不认,亲手流掉了包括侄子万小跑媳妇王仁美孩子在内的两千余个计划外怀孕胎儿,这一成绩将万心在群众中的威信一扫到地,她在群众心中由一名送子菩萨变成了戕害生命的魔鬼。进入晚年,国家的计生工作随着经济的开放搞活也“开放”了,大款生,官员生,就是无权无钱的小职员们不能生,看透人生的万心摇身一变又成了送子观音,一副所谓的“转龙换风”的药丸要价不菲,专门卖给那些贪污受贿发民财的“大人物”们,以这种方式来宣泄寻求心灵的安定。

主人公万心的人生轨迹是曲折的,她的爱情轨迹也是坎坷的。一枝花的年龄时在如云的崇拜者中“众里寻他三*”,选中了潇洒地飞行员王小倜,马上要结婚了,王小倜驾机叛逃台湾,万心受到牵连,经历一番世态炎凉,她决定嫁给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县委书记杨林。轰轰烈烈的文革中她和杨林一块儿受到冲击,杨林在批斗会上受不住造反派的折磨胡说八道,伤害了万心也葬送了她的第二次感情。就这样万心的终身大事耽误了,一直到临近退休,才和民间泥塑大师郝大手结合。万心和郝大师结合是完美的,万心描述被流掉胎儿的特征,大师按描述创作泥娃娃,然后供在一间屋子里,投生到来求娃娃的善男信女家。

《蛙》是一个底层计生干部的个人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我国农村计生工作史。这段历史中有荣辱,有辛酸,有执著,有无奈,有揭露,有褒贬,作家以敏锐的眼光,捕捉社会的风云变幻,娓娓道来,给人以振聋发聩般的心灵震撼。

《蛙》除却情节的跌宕起伏,我还喜欢她的如下风姿:

语言诙谐。莫言的作品语言是很有风格的,流畅诙谐而且夸张,让人忍俊不禁。比如写王小倜飞行技术的高超,王驾机一个俯冲到西瓜地,探身摘下一个西瓜,一拉杆,歼击机又呼啸着冲向云霄,呵呵,这是多么夸张诙谐的文字!可以和青莲居士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媲美了。

节奏鲜明。小说从小伙伴们吃煤写起,如潺潺小溪,清新爽人,接下来的王小倜叛逃、文革波澜“小弦切切如私语”将读者引入故事中,王胆顺流逃跑河中分娩则是“大弦嘈嘈如急雨”的高潮,接下来美国爱婴医院的出现如河道陡然变宽,流水变缓,满眼的粼粼微波,如此“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给人以跌宕起伏的艺术享受。

构思缜密。小说后半程写王肝和秦河、郝大手默契配合,泥塑娃娃、推销娃娃,王肝忽悠顾客时巧舌如簧就进入创作状态,那创作状态中的语言细腻而有哲理,缜密中充满神秘,让顾客心甘情愿地争先恐后地买泥娃娃。

有人说《蛙》思想不够积极,是在揭计生工作的家丑,从政治的角度看确实有这个嫌疑。但是《蛙》是文学作品,是小说,是小说就要反映现实,超越现实。只有扎根现实的文字才是有生命有色彩的文字。莫言能够秉笔直书我国计生工作的历程,而且是站在农村沃野上看计生,这是作家的使命感使然,现实中农村的计生现状就是这样的,《蛙》有生活基础,《蛙》是当之不愧的出色的文学作品。

《蛙》获诺奖,不是偶然。

《蛙》读后感1000字


《蛙》读后感1000字

二零一二年,莫言和他的《蛙》一块儿轰动世界,我这个草根也跟着欣欣然自豪了好久,心情沉静下来就开始了对《蛙》的慢慢品读,到二零一三年来临时才品完。品书和品茶一样,只有慢慢来才能感受到袅袅的香气。

《蛙》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万足也就是万小跑的姑姑万心传奇坎坷的一生。万心小的时候就临危不惧,敢和日寇怒目相视,建国后凭借红色出身和过硬的医护本领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妇产科专家,和土接生婆们一番较量,使群众们接受了新法接生,挽救了数以千计的产妇和新生儿,群众敬仰她,称之为送子观音。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万心被派到公社计生办,一干就是几十年。期间,万心坚决执行计生政策,可谓铁面无私六亲不认,亲手流掉了包括侄子万小跑媳妇王仁美孩子在内的两千余个计划外怀孕胎儿,这一成绩将万心在群众中的威信一扫到地,她在群众心中由一名送子菩萨变成了戕害生命的魔鬼。进入晚年,国家的计生工作随着经济的开放搞活也开放了,大款生,官员生,就是无权无钱的小职员们不能生,看透人生的万心摇身一变又成了送子观音,一副所谓的转龙换风的药丸要价不菲,专门卖给那些贪污受贿发民财的大人物们,以这种方式来宣泄寻求心灵的安定。

主人公万心的人生轨迹是曲折的,她的爱情轨迹也是坎坷的。一枝花的年龄时在如云的崇拜者中众里寻他三*,选中了潇洒地飞行员王小倜,马上要结婚了,王小倜驾机叛逃台湾,万心受到牵连,经历一番世态炎凉,她决定嫁给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县委书记杨林。轰轰烈烈的***中她和杨林一块儿受到冲击,杨林在批斗会上受不住造反派的折磨胡说八道,伤害了万心也葬送了她的第二次感情。就这样万心的终身大事耽误了,一直到临近退休,才和民间泥塑大师郝大手结合。万心和郝大师结合是完美的,万心描述被流掉胎儿的特征,大师按描述创作泥娃娃,然后供在一间屋子里,投生到来求娃娃的善男信女家。

《蛙》是一个底层计生干部的个人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我国农村计生工作史。这段历史中有荣辱,有辛酸,有执著,有无奈,有揭露,有褒贬,作家以敏锐的眼光,捕捉社会的风云变幻,娓娓道来,给人以振聋发聩般的心灵震撼。

《蛙》除却情节的跌宕起伏,我还喜欢她的如下风姿:

语言诙谐。莫言的作品语言是很有风格的,流畅诙谐而且夸张,让人忍俊不禁。比如写王小倜飞行技术的高超,王驾机一个俯冲到西瓜地,探身摘下一个西瓜,一拉杆,歼击机又呼啸着冲向云霄,呵呵,这是多么夸张诙谐的文字!可以和青莲居士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媲美了。

节奏鲜明。小说从小伙伴们吃煤写起,如潺潺小溪,清新爽人,接下来的王小倜叛逃、***波澜小弦切切如私语将读者引入故事中,王胆顺流逃跑河中分娩则是大弦嘈嘈如急雨的高潮,接下来美国爱婴医院的出现如河道陡然变宽,流水变缓,满眼的粼粼微波,如此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给人以跌宕起伏的艺术享受。

构思缜密。小说后半程写王肝和秦河、郝大手默契配合,泥塑娃娃、推销娃娃,王肝忽悠顾客时巧舌如簧就进入创作状态,那创作状态中的语言细腻而有哲理,缜密中充满神秘,让顾客心甘情愿地争先恐后地买泥娃娃。

有人说《蛙》思想不够积极,是在揭计生工作的家丑,从政治的角度看确实有这个嫌疑。但是《蛙》是文学作品,是小说,是小说就要反映现实,超越现实。只有扎根现实的文字才是有生命有色彩的文字。莫言能够秉笔直书我国计生工作的历程,而且是站在农村沃野上看计生,这是作家的使命感使然,现实中农村的计生现状就是这样的,《蛙》有生活基础,《蛙》是当之不愧的出色的文学作品。

《蛙》获诺奖,不是偶然。

《蛙》读后感1000字

今天中午,怀着一份好奇的求知欲读高三时未能读完的《蛙》,读毕,内心震撼,小说中的一一幕幕情节仍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莫言下笔可谓是竭尽血腥残忍之能事,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变态与血腥,擅长用混乱的色彩进行故事的渲染,直教人触目惊心。

在中国的传统乡间文化中,蛙一直是代表着生殖繁衍的标志,依据文中姑姑所言,揭示了莫言所要暗示的标题:蛙。蛙与娃不仅音同,而且呱呱坠地的婴儿与青蛙的声音相同。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莫言将背景锁定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采用一种第三者的视角去叙述那些惊心动魄且催人泪下的故事,主要人物是姑姑,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的人生历程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其男朋友王小倜逃到台湾而惹上一身骂名;一面行医一面严格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她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女人带环,甚至是将身怀六七个月的女人逼上绝路。直至步入中年时她与捏泥娃娃的郝大手结婚,也表示了她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深深忏悔。

在情节描写方面,莫言是十分成功的,他用一种残酷无比的笔调淋漓尽致地描写王仁美以及王胆的悲剧,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以王仁美和王胆为代表的传宗接代传统思想与国家所制定的计划生育目标形成了鲜明对比。描写姑姑所应付那些违政策者的人所使出的一些行为,在对自己侄媳妇王仁美以及王胆的行为上,为了让他们现形而不择手段,且不说顾及亲人之间的感情,就连邻里关系也破坏,在那一幕幕的追赶中,那一幕幕血腥的画面,不禁让人毛骨悚然,透心凉的人情味遭到政治压迫下被伤得体无完肤。所以莫言的文学作品多少让我觉得少了温情,似乎将他的写作情感用魔鬼般的疯癫来展示。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莫言塑造的姑姑这个矛盾人物在前后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铁面无私、果断利索地一律将违反政策的人赶尽杀绝,与她后来老年时深深忏悔的形象截然不同,潜移默化中,莫言阐释的人性也浮出水面。小说除了姑姑外,还塑造了许多很成功的人物,如小狮子曾也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拥护者和执行者,但是最后饱受无子之苦的煎熬,在内外压力的形势下,她选择做了违抗者。还有,我最为喜欢的是我的前期王仁美,虽然她是悲剧收场,但是她是小说中做人做事最干脆的人,嬉笑怒骂都很直率,不仅从她说话风格,最主要是做事体现出她的真,明知自己的姑姑是计划生育的执行者,却没屈服当时的社会政策,尽管她的反抗没有成功,还因此丧失了自己的性命。

在小说的结构上,莫言选择的方式独特,,小说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每封信代表了不同的时代,是每一个时代的分水岭。而且,通过以书信体的叙事方式使得该小说的空间更为广阔,通过对杉谷义人先生的详尽往事,莫言能自由地直抒胸臆的同时,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

读毕全文,莫言通过《蛙》一针见血地剖析与批判人性与社会。虽然他是站在家乡的背景写故事,但是,却让我们能够享受到站在人性的角度上思考。

《蛙》读后感1000字

我是一个追求时尚的人,借着诺贝尔文学奖的东风,刚刚看完莫言的长篇小说《蛙》。这是部直面中国近几十年来有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小说。读罢该书,禁不住重新探寻一下人类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旅程。

书的主人公姑姑,是一位坚决捍卫计划生育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对待超生,她铁面无私,六亲不认。为不让一个孩子超生,她机关算尽,用尽权谋,不惜一切代价要把孩子打掉。对待超生孕妇,甚至动用铲车拔树拆墙,宁可血流成河,不让超生一个。她布下耳目,设下暗岗,巧妙发动群众,既让超生家庭蒙受经济损失,群众又有收益,羊毛出在羊身上。超生孕妇躲藏不出来,她就声东击西,声言拆邻居的房,让邻居的损失由超生家庭承担,巧妙使用利用这个,打击那个战术,从而挑动邻居之间的矛盾,从中渔利。在强大的攻势下,上千个孩子在她手上流掉。

如果只看书的前半部,读者对计划生育政策厌恶的同时,对姑姑一定深恶痛绝。但莫言的笔没有就此打住,他呈献给读者的是人性的多面性。在人性和社会的问题上,是要人性还是要社会。姑姑似乎也是这样一个人。她是个尽职尽责的妇科医生,经她手出生的孩子不计其数。作者在书里借姑姑之口提到,中国人口太多,不计划生育怎么行。要人性,将来人口问题就要成为巨大的社会负担;要社会,要对的起子孙后代,就得实行计划生育。书中还隐晦的提出,那些想超生的人,家庭条件都不太好,都不是负责任的人,他们的超生更多的是想要个传宗接代的儿子而已,与其出生给家庭和国家带来负担,不如干脆做掉。作者写到现代,对生育的认识又多了一层深意。姑姑已是晚年,她对自己过去经她手人流掉的孩子做了深刻的反思。那些蛙鸣,仿佛是一个个被她做掉的孩子。他在进行心灵的忏悔。姑姑的形象注定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在失去孩子的人眼里,她是个恶魔,而对国家,她又是个有贡献的人。

读完这部书,除了心灵的震颤,还有现实的无奈。计划生育是中国人内心的伤痛,在广袤的农村,姑姑这样的人数不胜数,现实甚至比书中描写的还要残酷。我们大家都看过宋丹丹和黄宏的小品-《超生游击队》。小品中采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给亿万中国人带来了笑声。可是生活中的计划生育史残酷而无情的。幼年的我记得妈妈为了生弟弟东躲西藏,我们睡过麦秸垛,睡过牛棚,也睡过田野中的草棚。我们村邻居的房子也被拆过,我婶婶七个月的孩子被人流了,流下来的小弟弟哭了两声就夭折了。一幕幕血淋淋的画面让童年的我感到可怕有迷茫。无论如何,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都有生的权力,但同时我们也是社会的一份子,我们也要有为社会贡献的责任。

关于蛙的读后感


为什么“蛙”与“娃”同音?为什么婴儿刚出母腹时哭声与蛙的叫声身份相似?为什么人类的始祖叫女娲?“娲”与“蛙”同音,这说明人类的始祖是一只大母蛙,这说明人类就是由蛙进化而来,那种人由猿进化而来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读到这里才渐渐明白题目的真正含义。

当初之所以购买莫言的《蛙》一方面是出于好奇,想知道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作品是什么样子;一方面纯粹是为了时尚,在那个电视、广播、网络大肆宣扬莫言的日子里自己不显得那么落伍。这本书是我读的时间最长的一本,书读了大半,内容全是涉及计划生育的农村琐事。作为60后的我对计划生育多少有些了解,以至于感到书中很多情节没什么稀奇。就这样读读挺挺地过了两三周,一天无意中我上网*了一下本书的读后感,从别人的读后感中才多少理解了作者的意图,后来又掩卷重读。

《蛙》从抗日战争到国共内战再到文化大革命,时间跨越60年之久,作者用姑姑一生的坎坷命运作为主线贯穿整篇小说,以“我”和“我姑姑”两个不同的角度看待生育观念的变化,隐喻着60年社会的变迁,60年一个甲子,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人们对繁衍生命所寄托的厚望、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仍没赶上时代的步伐。撇下姑姑年轻时的机警和智慧不谈,单从姑姑的职业看,年轻的姑姑曾是一个受人尊敬、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即便是谁家的牲畜难产也会求助姑姑,那时的姑姑犹如一位骄傲的公主。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人用一种极端的方法终于控制了人口暴增的局面。”然而,80年代初期,计划生育成了重头戏,作为计生干部的姑姑也被人唾骂和诅咒为“杀人魔头。”张拳的老婆为生一个儿子不惜藏在猪圈里、地窖里,可最终被姑姑没逃脱姑姑的追赶,不幸溺死水中;我与姑姑的感情至深,即便如此,当姑姑听说我老婆王仁美偷偷怀孕后仍坚持大义灭亲,因引产失败大出血而死;还有袖珍美人王胆为躲避姑姑的追查准备游击生产时被姑姑围追堵截,所幸生下了女儿陈眉,王胆的死让陈鼻的后半生在疯癫中苟延残喘。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家乡的计划生育。十一二岁的我懵懵懂懂地对计划生育略知一二,邻家两个婶婶先后生下四个女儿,那时的她们为了躲避计划生育也是东躲西藏,据说不采取措施还会连累娘家和亲戚们,她们的土地荒芜了,房子布满了蜘蛛网,门前房后的大树也都作为罚款被人砍走了。一个婶婶感到躲终究不是办法,索性回来交了罚款,写了保证书;另一个婶婶将三女儿送人后也抱着四女儿回来了,那段日子,两位婶婶过的都不开心,将女儿送人后,婶婶因思念过度经常患病,麦收时眼瞅着自家颗粒未收,生性要强的婶婶竟在一个深夜喝药自尽了。那时听大人们说如果婶婶能生个儿子,再穷也不会走喝药这条路的,每每听到这些,小小年纪的我就会莫名地恨起计划生育来。生育繁衍,多么庄严又多么世俗,多么严肃又多么荒唐。

“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老年的姑姑变得神神叨叨,煎熬度日。“哇哇”,青蛙的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相似,这样年迈的姑姑一听到蛙声就立刻联想到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计划”并扼杀在子宫里的孩子。以至于一次姑姑途径芦苇地,被无数的青蛙围攻,常言道蛙声如故,但姑姑听来却是蛙声如哭,那蛙叫声里有一种怨恨,一种委屈,仿佛是无数受了伤害的婴儿的精灵在发出控诉,向姑姑逃回公道。“身上的裙子已经被青蛙们撕扯干净”、“它们坚硬的嘴巴在啄她的肌肤……它们那冰凉粘腻的肚皮与自己肌肤接触时那种令人难以忍受的恶心,喷射的粘液甚至是”、“有两只用嘴巴咬住她的耳垂”……再后来,猫头鹰的叫声也被她幻化成青蛙的惨叫,犹如一群群被她扼杀的生灵前来讨债。姑姑的一生,接生了上万个娃,也残害了无数个娃……小说最后写道姑姑与郝大手制作泥娃,姑姑说,郝大手做,每一个娃娃都不重样,其实姑姑的晚年是在用赎罪来了度余生。

“有钱的罚着生”,“没钱的偷着生”,“当官的让‘二奶’生”……“她不做这事情,也有别人来做。而且,那些违规怀胎的男女们,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今日的中国,会是个什么样子,还真是不好说。”从生育高峰到计划生育再到请人,小说结尾,作者用犀利的文笔痛斥了找人的丑恶现象。且不说找人所生孩子的遗传基因、道德伦理,谁又能保证者生下的孩子都符合“他”当初的标准码?“金娃好吗?”“小狮子分泌奶水了……犹如喷泉。”不用说这又是一个新生命的降生,可他又预示着什么呢?赎罪?希望?“先生,我期待着您的回答。”先生真的能做出圆满的回答吗?

[关于蛙的读后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