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点灯者马小平读后感 > 导航 >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3000字

点灯者马小平读后感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3000字。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邓小平时代》读后感3000字》,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改变一个国家历史进程的人,毫无疑问会让无数人铭记,让他的民族怀念,甚至让世界为之侧目。邓小平这三个字,无论是对上世纪最后二十年掀起的改革开放之浪潮而言,还是就今日蓬勃建设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讲,它都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邓小平能影响整个国家和民族,莫过于他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都曾经是这个社会需要的力量,并且仍然是这个社会得以继续发展的潜在牵引力。即使时光流转,世事变幻,他的思想体系和行为实践依旧焕发着把控全局、洞察悉微、高瞻远瞩、沉着冷静、力求实效的睿智光芒,而这种智慧,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将来更需要。

伟人已然逝去,我遗憾自己没有生活在他的时代,但《邓小平时代》这本书却郑重地告诉我:时至今日,甚至是以后更长的时期里,不仅仅我一个普通人,整个中国都将活在由他开创的时代里。

读罢此书,谈及感想,我竟也一时难以名状。是对一代伟人创造的莫大功绩深感心潮澎湃?还是感喟一个老人一波三折,多难兴志的命运?亦或是被他的超凡思维和人格魅力所折服?毫不夸张地说,这些感触我都有。以我目前的学识和能力,对邓小平的一系列改革思想进行系统地分析,恐怕还难以驾驭。好在《邓小平时代》这本书,让我能够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领略邓公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去品味过去三十余年风云巨变、万物激荡的改革岁月,也让我对今天的中国充满信心和希望。关于此书的作者和内容等信息,我不加赘述,仅选取我深有感触的两点来谈谈个人的一些感想。

第一,关于邓小平恢复高考的决定。我还记得五年前自己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情形。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高兴。试想,三十七年前恢复高考的那个冬天,对知识分子而言,那无疑就是他们人生的春天。今天所有的读书人,都应该感谢这位老人,是他叫醒了人们,是他还给了国家一个希望。

在书中第七章三个转折点中提及了邓小平恢复高考的决策。这个决策也许不及经济体制改革那样惊天动地,但毋庸置疑地是,高考的恢复,为整个国家提供了知识的源泉和创新的根基。

***十年,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一辈子的叹息。那些曾经朝气蓬勃的小伙和姑娘,正如今天我和我的同学们一样,都曾有过金色的梦想和对未来无限的遐思。然而,历史却和他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他们踏上的那片土地,是寂寥荒芜的,当顽固的现实把社会欺骗的醉梦吹散,所有的热情便化作一抹无尽的哀愁。

渴求知识的青春就像被判了无期徒刑,整个时代陷入了一片冰冷,彻骨地冷,似乎直冷到了心底,似乎一切都完了。什么时候才能重温书本的墨香?幸好,幸好,邓小平这位老人没有遗忘他们:高考恢复,禁锢知识的牢笼被打开,时代的空气清新了,命运的阳光照了进来。从1977年12月10日那天开始,邓小平为沉睡了11年的民族打开了一扇苏醒的大门。是的,中国该醒了。一切都好像一场梦,是梦,终会有醒的那天。

邓小平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重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恢复高考的决策,在我看来,不单单是疏浚了知识的河流,更重要的是还给了青年人一个公平竞争的理念。

第二,基于《邓小平时代》第十九章:政治的潮起潮落。有人说邓公的最大成就是他的经济体制改革。当然,邓小平主政时期的中国经济,变化之大,影响之深,早已是定论。而关于他的政治思想,注意人不多,甚至有人评价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假若有人读过《邓小平时代》这本书,对理解并重新认识他的政治改革思想是大有裨益的。经济改革的思想已经反映出这位老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异乎高超。而书中提及邓公解决改革初期我国各方面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时把握的若干原则,更是将他的政治艺术和政治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改革初期的中国,各方面都存在权力结构失衡的问题。首先是中央向地方集权。中央集中了决定事项,管理人事和收缴财税等权力,过分要求地方在处理事务时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地方区域存在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差异,地方各级部门单位也有各自的工作特点和利益需求。中央不加分析地集中权力,地方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其次是个人向党委集体组织集权。主要是指党委书记的个人权力过于集中。邓小平曾批评说,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个人权力极度放大,党委集体行使权力的程序被破坏,既违背了民主集中制,又放纵了领导个人的权力扩张欲望,如此一来,党内以权谋私的积弊也潜滋暗长。最后是政府向企业集权。改革开放前,我国各级政府实际上是企业的娘家人。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产品产供销环节中的价格为多少,乃至企业经营人员的任命及管理,几乎所有的权力都由政府垄断。邓小平就说过,如果政府继续集中经济管理权,那么企业在丧失自主经营权的前提下,也就没有了负责任的义务。搞得好坏都是上面负责。由于深感我国权力结构不当的局面,邓小平一方面在经济领域做文章,另一方面也积极推进政治层面的改革。一个伟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能全面地考虑各种问题并且提出富有远见的解决措施。

邓小平把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提高到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来认识,他力求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情形,坚持适度分权。他在解决我国党政权力、中央与地方权力、个人与集体权力的问题上,没有盲目打乱既有的权力格局,也不迷信西方奉为经典的分权模式,而是首先提出以制度来分配权力。用他的话来说,制度是决定因素。在分析***发生的原因时,邓小平又说,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他认识到制度建设对于合理配置权力的重要性。主持国家大局后,邓小平围绕制度改革展开几项工作。第一,建立中央顾问制度,使其成为中央委员会的政治上的助手和参谋;第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退休制度。邓小平主张任何干部的任职都要有个时间限制。在建立干部退休制度的基础上,他还要求加强干部队伍的管理;第三,完善监督制度。他提议进一步完善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以此来监督党员行为,严肃党的纪律。他还注重群众的监督力量,特别提出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

其次,邓小平注重法律的作用。这对今天我们继续推进法治国家建设依然具有指导意义。邓小平认为即使是建国以后,党和政府在制定法律的工作上也很不得力。许多领域的法律都是空白,某些领域的法令一用就是很多年,法律增订修改工作处于停滞弛废状态。因此,邓小平指示相关部门要制定规范各方活动的法律,如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他还把法律需要解决的矛盾看做是政府和国家权力范围内的事,主张党理应放权让政府行使权力。难能可贵的是,解决权力过度集中的设想,邓小平要求将其明确写进宪法里。一位古稀老人,尚且有如此前瞻的思维,令人景仰。

时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行的政治环境中荆棘尚存:党政关系剪不断,理还乱;政府机构冗多,权责脱节,而且过度介入企业经济运行,黑金寻租暗流涌动;党委内部一二把手权力过大,高位领导人腐败频发等等,所有这些,无一不与权力分配有关,更准确地说,无一不与不合理的权力分配相关联。而邓小平关于权力分配的这些想法,必将是进一步深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宝贵思想财富。

书读完了,但是主人公邓小平留给我的感触和思考却没有结束,也不可能结束。他的一生是丰富的:历经了革命时期血与火的考验,承担了主政西南时繁芜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受尽了***十年下放赣南农场的重大苦难,最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里实现了他个人的辉煌。邓小平成功地诠释了一个伟人的内涵,更重要的是,他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特有的印记,而这一印记时至今日,延至将来,依然是影响中国最深远的一道镌刻。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写读后感作文500字: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就资料而言,这位美国人毫不讳言中国人所取得的成就,但是他们又不承认这种成就是体制和制度等原因造成的,因此从本质上讲,因此他们在描述时代的时候很自然地将时代的成就归功于某个人,或者是某群人。因为作者是美国人,所以实际上他带着美国人的立场和观点,无论他怎样掩饰假装让自己变得客观,都不能够掩饰这个立场。因为这是一本传记文学,所以作者实际上对于中国政治的啊八卦更感兴趣。虽然我不敢确定他所讲的那些八卦有多少是真的,但是经过过滤的政治事件还算是能够丰富大家的见闻,聊作有益的参考。就我所能够从这本书中所学到的东西来说对很多人已经算是老生常谈,有一点:就像是毛主席所说的那样,左中右什么地方都有,什么时间都有,想要彻底消除掉派系,这是很困难的事情。

邓小平面临的局面实际上是很困难的,毛派暂且不谈,保守派和改革派(书中写作平衡派和建设派)的斗争在八十年代贯穿始终,一字并肩王陈会计师是真的一字并肩。但是这不是我看到的重点,作为最高领导者,要善于驾驭下面的派系,这点很重要,因为派系是客观存在的,你要善于平衡和团结,不能够让局面崩裂,不能够将一派打死,制造仇恨和分裂。

邓小平的最大成绩,改革开放姑且不说,我认为完善了领导交接班的制度化是最大的成就。领导人终身制特权在他那里终结,这是最好的功劳。

邓小平传记读后感600字:邓小平传记读后感


《邓小平传》的作者在传记的最后写到邓小平一生的主要功绩成就。邓小平的第一项成就是担任了中国的领导职务,这也是他取得其他成就的前提条件。

作为一位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取得的两大成就是使中国走上了经济迅速发展的道路;把中国引入了国际生活的主流。在经济发展方面,他的主要贡献是把经济工作列为全党工作的重点。并旦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他得到了其他人的帮忙,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经过二十年的革命,人们渴望安定与经济发展。是他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使得党中央有可能把周恩来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列为全党工作的重点;也是他的讲话促使中央委员们当着华国锋的面否决了两个凡是,并决定放下以阶级斗争为纲,从而消除了经济发展的障碍。

在方法上,邓小平的贡献不多。他是第一个提出对外开放政策的,对经济特区的发展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并且使经济特区成为开放政策的最有力的证明。

并不是说邓小平和他的同事们所采取的无产阶级专政很仁慈。不是的。也不是说,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其他的领导人期望将来有朝一日无产阶级专政和党的领导会被多党制和行政与立法机构的竞选所代替,他们从来没有这样想过。而是说,要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实施,建立一个更为开放的政治秩序。在一个发展中国家,要逐步地实行民主,只有当这个国家的经济和教育发展到必须程度时,才能彻底地实行民主。

在他的指引下,中国引进了外国的资本、技术和工商业技巧,以满足迅速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与此同时,他让中国在处理国际与地区争端问题时,发挥与中国国力相当的影响;他改变了中国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不再强调革命和战争。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伟大的开创者,永远记住他的丰功伟绩。

邓小平理论读后感700字:邓小平理论读后感


邓小平理论是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时代发展了,世界的大趋势是和平和发展,不发展是要落后挨打的,而发展就是要靠提高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而这些都要靠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已经证明是懒人经济。并且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垮台,证明苏联模式是行不通的。我们要搞市场经济,又不能丢掉政权,只能说邓小平理论是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这也是中国特色家长制的需要。

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不明白他意识到没有,发展生产力的动力不是来自大多数人们的自觉,而是来自金钱的刺激,而人们为什么要靠金钱刺激才有动力呢?因为为了生存和繁殖。这是根本原因,在那个不靠金钱刺激就能到达上述两个目标的年代,人们变的很懒惰,这是有历史经验的。这一点说明,物质世界是多么残酷,光靠精神理想是无法战胜物质世界的。这进一步证明物质决定意识。说到剥削和两级分化,在这个私欲社会里,不明白他老人家如何做到这一点,因为无私很可能就没有生存和繁殖权。

邓小平理论一开始就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可见,任何人都要应对现实,现实是多么残酷,乌托邦的理想在现实中行不通。他还说: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好像西方社会不是实用主义盛行一样,西方社会还不是一样实用主义盛行。

不明白邓小平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会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教条化,把苏联模式神圣化,因为我们的封建传统的需要,因为我们的家长制的需要。

邓小平所说的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到达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级分化。实际是让一部分人快速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而另一部分人沦为被剥削者,反而使两级分化严重。

至于他说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请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经济基础相同是否意味者社会性质也大体相同呢。就是说,他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邓小平读后感


邓小平读后感范文一

邓小平是让我们富起来的重要贡献的人。

毛泽东是我们第一代领导人,是在遵义会议被确立的,毛泽东爷爷和邓小平爷爷有一个共点是:毛泽东爷爷是在遵义会议被确定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的转折点,而邓小平爷爷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被确立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确立以邓小平为党中央领导,而且从组织、政治、思想路线上做了调整,还有一件重要的事由邓小平亲自平反冤案:刘少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1980年,邓小平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短短几年内,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形成了经济特区以---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1985年,对国有企业的改革,让我们从此走上经济建设上来。

1987年,邓小平又以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1997年,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他还以一国两制把原属于我们土地的香港、澳门收回母亲的怀抱。邓小平爷爷用尽一生努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好。但是他只为我们把灯笼挂在路边在路中间,后面还有很长等着我们去挂,让路被照亮,可以看清前方的路。

邓小平读后感范文二

伟人必有出众之处,其经历波澜壮阔如恢弘画卷,因而,伟人传记始终吸引我们。过去是,现在仍是。

去年,看过迪克威尔逊写的《毛泽东》,让我读得如醉如痴的是第一节属蛇的孩子,因为中学时在报纸上读过一篇文章,专讲毛泽东少年时写的诗,当时觉得他气魄好大,真是伟人的料,如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等,志向高远。而这本传记提供了更多的细节,如怎样自作主张找朋友借钱去东山学堂念书,作者写得很生动,许多内容采用对话体,虽然我疑心创作成分大,但确实好看易读,仿佛看到一个倔强少年站在眼前。此外,外国人看中国的角度与我们不一样,这也是读这类传记的魅力之一。

今天首发的大陆版 《邓小平时代》,亦有它的魅力,同样老外写的,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

初步翻阅后,感受最深的是,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尽管说起来很简单,但背后其实经历很多的波折,还有挫折,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夹杂有怀疑、非议。这对目前的中国应该也有启迪作用吧!

《邓小平时代》吸引人的,还有它没有回避敏感事件,如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重大事件有几十页的叙述,使我们对该事件如何发展、决策有个相对清晰的轮廓,相信对于今天的年轻人了解这段曲折的历史会有帮助。

而散落在书中的一些个人细节,也叫人印象深刻。比如幸福,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1984年问邓小平一生中什么时候感到最幸福,邓小平答:是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那三年。再如后悔,关于大跃进,邓小平后来对女儿说,很后悔没有做出更多的努力,阻止毛泽东犯下这些严重错误。

作为媒体工作者,光是傅高义读过的书、文章,采访过的人,就让我很是佩服,引用的史实都有出处。这真值得我们学习。另外,他很注意观点的平衡,他在记述功绩之外,还提到一些不同的意见。他说:邓小平有3个坏习惯抽烟、喝酒、吐痰,而且从中自得其乐.但毫无疑问,我喜欢这种立体的伟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