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我不》读后感1000字 > 导航 > 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读后感1000字

《我不》读后感1000字

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读后感1000字。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也许以下内容“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读后感1000字”合你胃口!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三天时间读完蒋方舟的《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约15万字的内容,近三百页。三天通读下来应该算是我很少有的情况了。主要是单位目前着实没有事情做,唯有看看书打发时日。

其实对于蒋方舟不甚了解,起初和方舟子混为一谈。前几日关注了她的微博,后又在百科里了解她的一些成长和经历,对于这个少年作家,近乎文坛新女神的且为89年生人的她有些感叹。

于是便买下她近期出版的这本杂文集。

当初从书名来判断这本书时,会以为她要记述和描写的应该是她自己的成长经历,在文字这条路上的喜悲,又或者是少年成为的烦恼与幸运。然而读过发现,我想的这些内容不过在她的15万字里占上一两万便是多说了。

多数的内容是她采访的编稿又或者是读书后的书评。

她也算是少年成名,类似于韩寒郭敬明,文锋较之又不同,算是批判主义,可是总感觉力道不够。

在初高中的时候,我写得东西也是偏重于批判性的议论文,导致作文题目要求写成记叙文时,语文老师总担心我跑题之类。后来便又演变成议论性散文,算是语文老师给归的类吧。

这本书,作者的三大部分,一部分是从80后这一代写起,描述的这一代在求学生涯,人生转变历程中的被捆绑,第二部分在写她在发声,通过前辈的声音,作者也跟随发声,最后一部分讲述作者对孩提时代亲人亲属的感观。

能够年少成名,能够在毕业就成为杂志副主编,能够接触到那么多别人无法企及的文人,也就说明了蒋的人生之路不会寻常。如我这般虽也是爱写之人,终究相比之下狭隘很多。同时也说出,在我写作文的时候,她写得就是文章,在我与童年少年小伙伴追逐时,她在读我现在还没有读过的书。

看完这本书,我惊讶蒋是读了多少书,整本书让我想到一个词旁征博引。提到的书名都可以做为我2014年的书单了。如若剥离出属于蒋同学自己的文字,那么字数也就是整本书的三分之一吧。可就算如此,此般年纪能如此阅读,并指点一二,确实已在我辈之上了,怎叫人不成功呢。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想,这些蒋引用过来的内容,在写的时候是顺笔而出呢,还是要翻看原书呢?不得而知。

不过显然,无论怎样,不得不佩服。即便她的成长其实并不出奇,她的文章并不惊叹,而在于她独立的思考与批判,中国不可能再出鲁迅,却也在这个时候有些意见领袖,给大众给青年一些思考。

我也发现自己一些问题,读而不思,思而不深,终究不可。

列成书单,继续读之吧。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读后感800字


在印象中,蒋方舟的《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是我买来看的第一本女性作者的著作。张爱玲和三毛的书倒是买过几本,是用来给几位女同事作生日礼物之用的。

至于为什么选择这本书,主要还是拜蒋方舟的个人魅力所折服。从小到大,一直以来,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我是对文艺女青年情有独钟的。尤其是文艺范背后还伴着这样气质的脸庞。据说老蒋是深受文艺宅男的追捧的,不知道我是否也算一个?

初次了解老蒋,多是从她过去几年的杂文开始。尤其喜欢那篇《回到乌镇》,文中那样的写作手法及叙述方式,一直都是我所喜爱的文字风格。

蒋方舟年少成名,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共出版8部作品,奇怪的是,找遍广州各大书店,她的作品的任何足迹却难觅踪影。所以只能是她的博客里的文章对其进行了解。

书中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对过去5年时间在博客及报社等方式陆续发表过的文章,汇总筛选之后编辑出版。向读者展示她一部分对生活、学习、社会的观点和感受。绝大部分文章我都看过,此次仅是二度回味而已,不过仍有不一样的舒适快意。

对于写作这件事,确实是需要讲究天分的,当然也来源于后天的大量阅读积累。毫无疑问,蒋方舟是属于二者兼备的才女。她丰富的词汇,合理的句式搭配,戏剧的表现手法,都在其作品里柔韧有余地展露无疑。她也是我现实中见到过的第一个作家,这对我自己意义重大。因为在没见之前,她给我的距离感太远,那无法企及的高度,甚至于只是一个幻影而已。在去年广州的南方国际文学周的活动上,我接连两天参加了她的两场讲座,有幸对她作了两次提问,并于结束后有过简短的交流。这给我的触动非常大,它让我明白了,看似望不到边的彼岸亦或是无法逾越的高度,只要我们自己心存梦想,并在前进的道路上付出持续的汗水,那么在现实的彼岸里,梦想并非是遥不可及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需要偶像,或者说更需要榜样,推荐《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推荐这一位文艺女青年,推荐蒋方舟。

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读后感2000字


我发现我的文字越来越不足以表达我的内心。我可以在写议论文的时候东扯西扯拿到全班最高的分数,却在写把自己都感动了记叙文时达不到平均分。文字,尤其是握着笔写出来的文字,仿佛已经成了一个个公式。上次的几千字突然消失让我到现在还心有余悸。但我依然决定再写一次。回顾那我有些想逃避,却不得不回忆的半年前。

上周,贴吧上的一个帖子消失了。那是个这半年来我常常会去看的帖子,让我哭过,生气过,思考过的帖子。是一个学长帮忙向吧主申诉,我在回宿舍的路上打电话给他说谢谢。我从来没想过会有人为我做这样的事,可是他做到了。

16岁,我经历了一段前所未有的艰难岁月。或许欢送会的失败仅仅是一个起因,大家的责备远比我想象中严厉,那些指名道姓却没有具体事件的攻击让我愕然,还有一句其实我一直都不喜欢和你做朋友让某些东西碎的再也拼不起来。

该怎么回忆那段日子呢。我曾经在最开始的时候难过得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然后不管不顾地打电话给一个朋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会不停的抽噎,然后听着他在那边手足无措的安慰;我努力学着坚强,把自己训练的在看到那些攻击的时候无比淡定,觉得这不是我的错了我没什么好内疚的,却在别人说了一句我相信你的时候一下子被触动了最柔软的那跟神经;我开始不再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走,怕自己胡思乱想也怕别人的目光,幸运的是,还有一些人那么不离不弃地陪在身边。

高一的时候我看到自己很喜欢的学姐被攻击,我很愤然,然后是疑惑,为什她不出来解释。当同样的情况到了自己身上,我开始理解:与其在多说什么,不如保持沉默,否则不过是再给别人一个靶子。而理解你的人,是不会在乎这几句话的。

我承认我的失败,以及给大家带来的失望。所以一开始我是内疚且自责的。而后来当事情变得越来越对人不对事,我反而淡然了。后来,越思考也变得越明白。当和有着同样经历的前辈在校内上用大段大段的悄悄话聊天的时候;当和亲爱的姐姐手牵着手在府南河边散步的时候;当我们在滑冰场里一圈一圈的滑忽略了周围喧嚣的时候,我一点点的理清了头绪。

前辈说,经历了这件事,你会发现自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长。一个月之后我给他发信息,我说我懂了。我学着去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笑对那些觉得难以忍受的,远离那些无谓的,珍惜那些纯粹的。妈妈说,一个优秀的人,应该是少人非议的,尽管可能成绩不那么耀眼,但他是快乐的。我希望自己可以这样,谁在乎优秀与否,我只要可以清楚的做自己。

就让一切停留在这吧。我只想说说那些我铭记在心的感谢。

那些一直不离不弃地陪着我的人,毫不夸张的说,是你们让我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我最害怕不是指责,而是那句她不会有朋友,你们让我相信这不是真的。特别是三位新室友,你们给我的,是一份那么那么重的温暖。我记得你们跟我说过的那些话,每一份温度现在想起来还是那么真实。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这句最早学会的英文成语直到那时才有了最真的理解。

那些站出来帮我说话的人,还有跟我说相信,说加油的人,你们中间的一些人在这之前我并不是十分熟悉,却在最绝望的时候收到你们的鼓励。我一直都记得,因为这是那么的难以忘记。

那些保持了沉默的人。或许你们并不喜欢我或者理解我,但是你们善良,没有因为自己的一时之快而在伤口上撒盐。我欣赏这样的人,并深深感激。

那些即便指责,却给了分析的人。最初看的时候我确实难过,不过也就是这样的批评,最能给我思考。这种上课的方式虽然残忍,但我承认,大有裨益。

终于把这件事情自己来做了个了结。很轻松。

这终究不过是人生的一个小挫折而已,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所以才会在一个话题上絮絮叨叨。慢慢长大发现,世界真的不是只有黑白,还有大片大片的灰色,存在于身边的每一个角落。我那么坚决地想要学法律,也清晰地知道,不是每个律师都像《律政俏佳人》里的金发小可爱一样梦幻。金钱,权利,欲望,规则,每一项都可以让人撞得头破血流。这是无法避免的未来。

至于现在,我很羡慕有的人,能够达到一个让所有人仰望的高度,却并不筋疲力竭,更重要的,他没有错过前进路上那些美好的风景。而我,不过是一个差强人意的高度,却在途中忽视了向旁边看,错过了属于自己的风景,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遗憾。

我只希望,明年的这个时候,我可以和说好的人,一起,看雪。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读后感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读后感(一)

一位89年的女孩子,文章可以写成什么样?蒋方舟在24岁出版了这本【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着实令我眼前一亮没有稚一嫩也不会辛辣,每篇不仅充满了真诚光是真诚也许只能算真心告白,能欣赏的意中人还是太少还需要呕心沥血的锤炼。蒋方舟将自己的成长故事一点一点的剖开,把那些要么被忽略要么被遗忘的细节展现得淋一漓尽致。其实世界并不美好,到处充斥着过浓的鸡汤或者过激的毒一药,鲜有人可以在不打鸡血的情况下高兴地活着,或在不愤世嫉俗的情况下冷静地看待这个世界。我觉得作者有做到,这样出来的文字很令人敬佩。

第一部分讲述被绑架的一代,讲述现代八零后的困境,九个故事都很令人唏嘘,但生命当中那些燃一烧青春却不如意的奋斗,不应该被埋没或者遗忘。第二部分讲文学届的一些事情,作者虚怀若谷地去敬仰前辈。虽然现状不好,但文明还是传承了很多东西,虽然很多会被遗忘,同时一个人所能背负的又太少但这并不是我们懈怠的理由。

如果说这两部分看起来还不错的话,第三部分的【审判童年】就实在太震撼了。每段故事都血淋淋的,又十分生动。我们成长的环境并不是家长们所说的实在太幸福了,那些人一性一的一陰一暗面是和一爱一一起走来,真正无私的一爱一实在太稀有,而且即使存在,也许只在某个人一生的某一个/些瞬间。看最多的,还是有多少一爱一就有多少恨。然而儿童既是大量一爱一的接受者,也是各种仇恨的被传染者。作者把自己的恐惧娓娓道来,令我也不禁想起一些封存的记忆,甚至有点浑身发凉。不得不说,作者成功了

按照蒋方舟的说法,她已经写作17年想起Michael Jackson在1989年出的自传【太空步】,31岁就已经有25年的表演生涯了。所以这本书,并不是一个我们所谓的八零九零作品,而是由一个坚持写作17年,对人生充满思辨的作家所作,很值得一看。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读后感(二)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本书由作者过去五年发表的各类文章一精一选绝成。在书中,作者选择暂时回避各种大而化之的议论,退而反思自己的写作与成长历程,观察被时代绑架的一代年轻人他们的童年早早消逝,青春期过早觉醒,他们过早地发现了成一人世界的虚伪,更过早地被抛入一个充满竞争与争斗的世界试着描摹群像,剖析标本。同时,在十七年的写作之后,重寻写作的意义,思考作家与时代的关系,袒露内心的文学地图。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家谈论的内容不再是当下,而更多的是拼凑各种道听途说的消息,传递对风雨欲来的预测与恐惧;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也开始用宏大的词汇说话,而不只关心文学及与之相关的;俗世的乐趣,不再是常态,而是暂时逃避的去处。

绝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真相是复杂而多面的。因此,当我写下中国、社会、时代、人民之类的词时,变得越来越心虚。

我暂时放弃了对中国的总结,而去观察个体,见微知着。我们每往前活一天,就进一步被遗留在历史的坟茔里,总有一日,都成标本。做标本的制作者也是很有意思的,虽然这没有浮夸的语言和意识形态的争论来得吸引人,可不讨巧的笨功夫,也得有人来下。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读后感(三)

不曾沧桑却也少年不再,选择【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来读,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想看看这位与我同龄的作者妙笔之下生出的究竟是怎样的花。

作者蒋方舟在一期访谈节目中曾说:这本书的书名来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聂鲁达的【我承认我历经沧桑】,而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是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反思,并且勇敢的承认我们自身的幼稚和无知。所以在这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附录,记录当时写那篇文章的场景,现在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以及对这篇文稿的反思。

看完整本书,可能源于与主人公同龄的缘故,【天才的出走】这个章节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这个章节介绍了一个北大高才生选择出家的前前后后。这个故事给予我的不仅是震惊更多的是反思,主人公柳智宇一直被他心理上的消极情绪所羁绊,不断地去放大它们,最后使自己走到了一个墙角。一个健康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都有力量。柳智宇有着让人羡慕的学历,却缺少一个积极的心态。这篇文章的附录中作者与柳智宇分享了一段这样的话让我受益匪浅,世界并非是不完美的,或是正处在一条缓慢通向完美的路上。不,它在每一个瞬间都是完美的,一切罪孽本身就已经蕴含一着宽恕,所有小孩本身已经蕴含一着老人,所有婴儿都蕴含一着死亡,所有濒死者都蕴含一着永恒的生命。学会一爱一这个世界,不再拿它与某个我所希望的、臆想的世界相比,与一种我凭空臆造的完美相比,而是听其自然,一爱一它,乐意从属于它。我想作者正是想告诉我们,即使在生活中我们的境遇由于外部的因素而有所改变,即使我们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自己的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的心理感受,尽量地将其调适到最佳的状态。

作为一名和作者的同龄人,她的文字深深地唤一起了我的共鸣。在这本书中写了很多我们身边的事,揭示出的是我们忽略的而又真真切切的事实。书中,作者与读者分享了她对成功和失败的认识,语言犀利却又让人感叹这不就是我们自己的评价标准吗?作者在大学之前被誉为小天才,但在大学期间她却没有出版过一本书,面对出版社的各种诱一惑,作者曾经说,她不想为了骗钱而随便出书。面对固有的成败评价标准,作者坚持自己心中的净土才是最青春最好的回馈。【出师表】中曾有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矣!面对诱一惑,我们能否也做到志存高远?面对诱一惑,我们能否也做到心如止水呢?

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位孩子,他的每次跳跃欢呼都是我们倍感自己童心不已的证明,他的每次哭泣沉默都是我们深知自己老来将至的预见。什么是沧桑?是经历磨练之后拥有的强大心态、还是面对诱一惑时的心如止水?在这个年龄,我没有太多资格谈论沧桑,因为我不曾历经沧桑。

读《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有感


读《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有感

文/蒋亚希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本书由作者过去五年发表的各类文章精选而成。在书中,作者选择暂时回避各种大而化之的议论,退而反思自己的写作与成长历程,观察被时代绑架的一代年轻人他们的童年早早消逝,青春期过早觉醒,他们过早地发现了成人世界的虚伪,更过早地被抛入一个充满竞争与争斗的世界试着描摹群像,剖析标本。同时,在十七年的写作之后,重寻写作的意义,思考作家与时代的关系,袒露内心的文学地图。

我从初中的时候就开始陆续读些蒋方舟的书了。其实也不是因为很喜欢她的文风或者怎样,关注她其实有另外的故事,这里就不说啦。朋友说她是典型《新周刊》的写者,不知您有何高见?

我一眼看到这本书的题目的时候就很有同感。越长大越发现,身边厉害的人数不胜数,他们知识渊博、各有所长,自己越发渺小越发浅薄。记得我刚识字的时候,妈妈的一个朋友把我叫到她的书桌前看玻璃板下压着的一句话:机会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我曾有过那种比较消极的心理,觉得自己读书太少、各方面能力都不够但又急于求成。

高中的各种竞赛、大学自主招生等等,不管同学老师怎么鼓励,我都以自己没准备好为由一直一直推脱,暗自想着下来好好准备坐等良机。现在想想有些遗憾,不管怎样,去试一下总是好的。有时候推自己一把也许就会不一样了呢。像现在,我承认自己经验缺乏读书不多见地浅陋,既然无法速成就坦然面对咯。我敢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因为我是一直在进步的。人生行到哪一步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朝的方向,对吧?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奥斯卡王尔德说:过早成熟就是十全十美。也许我正是因为成熟得不算早,体会不到那种十全十美,所以才会对早熟的概念和判定方式如此困惑。蒋方舟在这篇文章的后记里面讲到:比较各个年代的青春,最有意思的是,我们这一代的青春,是没有什么共同记忆的。

50年代有激情岁月,60年代有饥馑动乱,70年代有上山下乡,80年代有思想激荡到新千年,我试图提炼一代人的共同情感,却发现青春只是散落凌乱的个人记忆。现在网路上很多出生在1990-1999年的人必看之类的帖子,列举了些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的有过但是现在已经很难找到的东西,像黑白电视,一些小零食等等。尽管可以找出些许这样的小物品来和幼时同伴引起共鸣,但我很清楚,我们各自都朝着不一样的人生飞奔。从小学时候我把同桌的香奈儿认成双子座图标那一刻开始。

我为什么不敢留点余地。回忆起高三那段朝六晚十一的日子,那个时候的自己好似不知疲倦。一年中,心情随着每周周考的成绩升降起伏,每天坚持埋在重重的书立后默默地消灭一张又一张的卷子,然后看着成绩单上自己名字的位置备受鼓励。现在已经很少能感受到那种心满意足了。

看着越来越低的就业率,和每年雷打不动的今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年之类的新闻,到底谁会是所谓的Winner、Loser?是学霸是社交高手,还是默默无闻却很有商业头脑的学生?人外有人,我也有像作者说的觉得自己是要被社会淘汰的一类人。听过太多优胜劣汰的残酷警告,也看过很多激进的成功学言论,深知自己要想过上理想生活实在需要自己拼命努力。让我们像跑步者圆谷幸吉那样一直奔跑。因为社会,我不敢给自己留点余地,我甚至不敢小声再小声地对自己说:我累了,我不想再继续跑了。

青春都快过去,请保持一颗奔跑的心吧。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

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这篇《我与地坛》的读后感围绕母爱的伟大,写出了作者对《我与地坛》这本书的深切感悟,读来给人一种真情的流露,眼前浮现一种画面感,仿佛母亲陪着史铁生就在我们身边,很温馨,很感人。

读完《我与地坛》,内心感触颇多,不免为对史先生坎坷的人生与史母的母爱所打动。

史铁生在人生之花即将绽放时失去了双腿,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在人生即将走向高峰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在经过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选择拒绝了死亡。是母爱唤起了他的坚强意志,他坚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等待施肥的土壤,而母亲已在这片土壤上洒了第一把希望的种子。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实事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没错,死是最容易,也逃脱不了的。然而,体肉肤发,受之于父母。用自己的手去了结自己的生命,是不尊重生命的体现,更是对父母最沉重的打击。死了之后,一了百了,然而活着的人,却要为此伤心欲绝,肝肠寸断,当真是不值。

或许,史先生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支撑他如此乐观地存活下来。

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母爱的伟大。

作为一个被命运击昏了头的儿子的母亲,史母面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儿子,她总是乐观豁达,等待史铁生能过上幸福的人生。史铁生变得暴躁,对生活一度失去信心,然而纵然如此,他的母亲从未对他失去信心,依旧无微不至地照料他。其实,史铁生是痛苦的,但是,作为一个残疾儿子的母亲,却要承受比自己儿子多出几倍的痛苦。

史铁生的母亲却依旧乐观,她知道自己一旦倒下,自己的儿子就一定没有活下去的信心,为此,她坚强着,坚挺着,用自己作为榜样,支撑着儿子坚强地活了下来。

在史母细心周到的关怀,以及乐观通达的精神的引领下,史铁生选择了写作,选择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曾经倔强地伤害过母亲的儿子,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用自己的成绩给她一个小小的安慰,用自己如今的成就来向伟大的母亲忏悔,可是,造化弄人,一切都为时太晚,母亲那曾经的音容笑貌,永远地离开了他。

母爱,让一位失去双腿的年轻人重拾生活的信心;母爱,支撑着史铁生的写作事业走向成功;母爱,在史先生的人生轨迹上从未消失;母爱,向我们证明没有什么是母爱所不能战胜的;母爱,很伟大。。。。。。

尽管史先生与史母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史铁生的经典作品,那掺杂着对母亲的忏悔以及对母爱崇敬的一篇篇文章,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去阅读,去思考,将鼓舞一代又一代人,坚强,乐观!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