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中国近代的新陈代谢读后感5000字 > 导航 > 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1800字

中国近代的新陈代谢读后感5000字

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1800字。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1800字》,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喜欢读点历史,不似其它,不仅有人物生命的张扬和毁灭、世事的无常和荒唐,还有人心的幽暗和沉沦更主要的是生存方式和生命过程在承前继后的时间延续中人性毫不遮掩的暴露和宣泄。那不是一个遍地是宝俯身皆可拾的世界,但那是一个只要你沉浸进去详查细审就能拥有火眼金睛本领的天地。读文学未必能褪去人身上的燥气,但读历史肯定能。它能告诉你冠冕堂皇背后的虚假可笑、习以为常下面的自私冷酷,心胸由此变得阔大,连凝视都仿佛有了穿透千年的犀利力量。

初读历史,很不喜欢读宋史,尤其是不喜欢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的那段历史,除了民族的屈辱,还是屈辱

日转星移,人世沧桑,如今回头再来读这段历史,尤其是倾听陈旭麓先生的剖析与评判,顿觉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还是那个星星的今日,拂去积淀在久远往事的尘埃,看待那段历史的角度却大不一样了。

历史从不做假设,也没有假设。但我常常喜欢以文学爱好者的遐想对历史作这无用功的假设假如鸦片战争清王朝胜利了,结局怎么样?后来的历史该如何演绎?假如西方人囿于文明的规范和制约,没有选择野蛮的侵略和掠夺,异域文化及其文明理念(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和法治精神),能否传播进来?

虽然已过去了一个半世纪,但我知道,那些因火与血而得到验证的普世价值至今并未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扎下根虽然我们接受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可却始终未能接受最先进也是当代世界目前所拥有的最好的文明思想体系政治制度、民主观念、自由思想、法治精神和平等意识。西方文明确实触动了封建传统文化的顽固堡垒,但并未改变了根深蒂固的旧思想、旧观念。

鸦片战争(对西方而言)那就是一段侵略史;(对国人而言)那可就是一段屈辱史、受难史。它摧毁了数代人赖以生存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整个民族都被投入到痛苦煎熬的深渊中。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西方文明的冲击,现代人的生活只能是更糟!也许,还禁锢在那漆黑一片的铁箱子里。正如书中所说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所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以此视角来看待以往的那段历史,也许,既往的观念的确陈旧而片面了。

读历史,尤其是读到那些以往被人为遮掩的历史细节,常常是惊异不已而沉思、而感慨

如书中所记述的:当京城被洋人占领之后,街市累见扶老携幼,背负袱被,仓皇逃难之群。而王公大臣汉官富户之未及迁徙者则多门首摘去科第匾额,官衙门封以自晦匿。

当联军逼近天津的时候,他(淮军宿将聂士成)因忿恨义和团四处焚掠,倡灭洋以酿祸启衅而屠戮团民,击杀千余人。团民则忿恨,乃乘其与洋兵苦战时,拥其家属眷口而去。

联军入京之时,京官朝贵中众多人相率户前挂某某国顺民旗,鼓乐燃爆竹,具羊酒以迎师。

还有很多我们所忽视的历史细节,在历史学家的锐利眼光下,发掘了我辈未曾思考到历史真相背后的意义:

当北部中国陷入民族战争兵燹之中的时候,南部中国却在中外互保下依然一派旧景。

作者条分缕析,目光如炬:

一方面,它压抑了南方地区的反帝运动,另一方面,它又阻止了八国联军的南下蹂躏;一方面,它免除了列强在扑杀北方义和团时的南顾之忧,另一方面,它又使战胜之后的列强在处置中国时不能不正视驻守东南的几十万军队。

结果,崩溃的是守旧的王公贵族,兴起的是洋务人物而有二十世纪之初的新政。

有些历史细节,也许篇幅或者的缘故,书中并未提及:

当八国联军焚毁圆明园时,这仅仅是圆明园所遭受到的第一次洗劫;而来自于周围民众进入之后的破坏和盗抢,是第二次也是更为彻底的摧毁。只是这些细节不具备留在史书上的资格而渐渐为人所忘却罢了!

为人所忘却的历史细节又何曾只是这些?

***期间的文人相互之间的揭发和批判,那种放弃道德底线和生存良知的相互残害,乃是中国知识精英的极大悲哀,也是民族精神的被玷污、被扭曲、被摧毁!

今天的我们,已经能够走进已被刻下的过去,在历史的小径上除去杂草拂去灰尘看到一些珍贵的历史真相,借用鲁迅先生的话当我沉默时感到充实;当我开口时,同时感到空虚而改之当我面对历史的真相时感到充实;当我背对之时同时感到空虚,愿我们能够在痛苦与反省中,正视我们所应该面对的一切,哪怕是曲曲折折的前行,都将有助于我们的民族精神的腾飞!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1500字


前月购得陈先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观后,感慨良多。

老实说此书史实被很多书籍引用过,很多题材耳熟能详,不怎么新鲜。但陈先生的观点却足以令人赞赏和欣慰。书中不再以阶级的先进性和革命的绝对性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这些观点出自一位受党教育多年的史学家笔下,确实难能可贵。也反映了国内学术的提升。比如对于太平天国的评述、对于辛亥革命的观点、对于孙中山与袁世凯的纠葛等等,以史实为依据,不再遵循既定的说法,颇发正统文字不言之语。

读完全书,我认为最值得关注的要算第十三章《假维新中的真改革》,所以如此,大概是由于我们在关注清朝最后十年的历史的时候,往往更多从革命党、从北洋军阀的角度去看了,而忽略了当时的正统政府在做什么。恰恰是这个忽略,使我们往往以为既然是落后的政府,即使在庚子事变、签署《辛丑条约》后,也一定仍是腐朽、不知悔改的,因此才有最终的灭亡。但我们的角度产生了错误。陈先生在书中通过事实告诉我们,最后的十年,清政府固然仍然落后,但并没有坐而等死,恰恰相反,区区十年间,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的出台,一系列重要的实践的发生,注定这十年的主角不应被完全忽视。创新学、练新军、建工厂、修法律、改政府、废科举、五大臣留洋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值得关注,于是连陈先生也感叹,清末这十年的改革成果在民国初年不仅没有被废除,反而大部分保留并延续使用了。也就是说,这些改革确确实实是正确的改革方向,是对国家有好处的。

但结果人人知道,清朝毕竟灭亡了,在李鸿章、张之洞、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后不久,在康梁依然活跃的年代,迅速的灭亡了。新学和公派留洋的的学生成了推翻政府的主力,新军起到了决定的作用,新式工厂生产的枪炮调转了枪口,清政府的十年维新换来的只是加速死亡。

是维新还是改革,为什么会这么适得其反,让我们看看陈先生是怎么说的。他把清政府在改革中的灭亡归纳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 先天不良

尽管清政府1901年1月29日发布了预约变法之上谕,承认了没有一成不变之治法,但终究没有摆脱万古不易之常经,使得这次变法依旧缺失了先进的理论基础。其对变法范围的限制,最著名的文字是: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有此限制,当时贤良如张骞,权臣如张之洞,在当时的环境下,又有什么可能再次开创一个同光中兴的局面呢?

第二、 旧人办新政

新政是由一批曾经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任务完成的一次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尽管最坚定的顽固派在庚子事变中已经或死或流,但这些临危受命的改革权臣们,其根本特性冲淡了新政的革新色彩,限制了新政的可信度和深入的发展。想想一个言出而不行、甚至庙堂之言与实际操作差距极大的改革,其结果恐怕只能带来负面的效应,使社会混乱,成为王朝的催命符。

第三、 传统和既得利益的双重阻力

这点好理解,不多说了。

不可能成功的改革,其起始和过程如此,其结果可想而知,但过程中的一些举措仍不失为成功之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在清灭亡之前颁布的《实行宪政谕》。无怪乎陈先生在本章最后感叹:历史有情乎?无情乎?

中国当时的社会复杂度也确实远远超出了其他国家所能比拟,这也导致了中国在清王朝灭亡后,不可能马上出现一个新型的国家,新的灾难只是在延续。

读了陈先生的文章,联想起姜鸣在书中那些充满魅力的人物,以及现实中最近自己的颇多感触,不仅兴从中来,提笔作词一首以记之。

鹧鸪天

读陈旭麓先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三朝未远有余荫,中兴渺渺泪盈频。

清流名士湘淮客,未敢风流揽万钧。

汉丞相,楚将军,关山西望满乾坤。

秋夜小楼休独饮,逆水江心月满身。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1500字


近代社会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充满变数,急剧变化的时期,各方人物争相上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国门被迫打开,欧风美雨席卷而来,中国向何处去?这是盘旋在每一个中国人脑海中的疑问。

台湾史学家蒋廷黻说近代中国社会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能近代化吗?如果能,那中国必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不能,中国必将被历史淘汰。从19世纪60 年代开始,受欧风美雨的影响,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新的救国道路,近代化起步,在此过程中,社会几度更迭,中国社会在曲折中艰难跋涉。

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就为我们多方位全程展示了这样一个过程。作者认为,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有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

本书语言优美,角度新颖,处处可见发人深省的观点,读后让人爱不释手。中国近代史在必修三册上都有内容,并且因其在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近代史的内容相对重要,读陈旭麓的大作能够使我们对近代史的认识更全面,对教学大有裨益。

下面我简单列举几例,与大家共飨。

立宪派是维新派、保皇派一脉相承的资产阶级改良势力。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争夺的着重点不一样,依次形成为三个不同段落的分称:戊戌变法时为维新派,戊戌政变后为保皇派,日俄战争后为立宪派。这些变换的称号反映了各自的主旨,也略寓褒贬,但改良派一直是他们的总称。在讲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时对这些名字我也是略懂一二,但不甚了解,给学生讲解也是半天说不明白,经陈旭麓这么一说,简单明了。

在中国古代,衣服有制。因此变异服饰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爱好问题,而是一种政治斗争和文化冲突的外在表现。它的更新,往往是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正因为如此,近代一些力主革新的进步人士常常把异服饰同政治变革相联系。这个时候我们才更加明白了为什么中华民国建立以后才推动服饰革新,这里面不仅仅是外表的好看与否,还蕴涵了更多的内容,从而使我们对课本的理解更深。

作者对义和团的论述为:暴烈的排外主义行动中蕴含着经济意识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多重的历史内容,决定了义和团运动的民族正义性,又决定了这种正义斗争的历史局限性。辩证的看待义和团运动,短短数语,思想的深刻性已显现出来。

书中这样浅显优美的文字处处可见,有见地性的论点也是层出不穷,几百万字的著作,读着都让人不觉得累,我想这就是大作的魅力。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要想在课堂上拥有胸藏万江凭吞叱,笔有千钧任翕弘的气度,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这取决于我们的文化底蕴,这底蕴只有读书能给我们。

有人说,教师是天生的职业读书人,职业的学习者,阅读是教师实现专业维持的主要手段。黄庭坚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现在我们的工作压力很大,尤其是高中老师,每天学校里的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从我来说,很多时候就总是自己原谅自己,为自己不读书找理由、开脱。有时候想想,长久下去,坐吃山空,自己也觉得非常不好,哪怕是随便翻翻。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读书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3篇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一)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札记从1840年到1949年,这是一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时期。在此之前,古代的中国取得了颇多的成就,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是走在世界的前列的。为何到了这个时候就一下子成了这般光景?我想这是历史的必然,在封建社会的大繁荣下,尤其是明清时期,很多潜在的因素已经预示着未来的悲剧。龚自珍曾在《龚自珍全集尊隐》中写道日之将夕,悲风骤至,可见那时的有识之士已经预感到一场大的变革与灾难的到来。从明朝开始,封建社会开始走向没落。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土地兼并严重,为了对抗东南沿海的倭寇侵扰,实行海禁。后来的清政府更是闭关锁国,此时的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了,却还在这样的与世隔绝中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即使在这时还有所谓的康乾盛世,却也只能说是壮丽的晚霞了,无法挽救封建社会衰颓的趋势。再来看看此时的欧洲,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开始资本的原始积累;政治上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文化上出现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俨然是一番新的面貌。历史就这样静静地走向近代,一场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即将开始,其结果是不言自明的。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剧变,中国人民开始了灾难深重的一段历史,开始在屈辱中挣扎、反抗、反思、学习。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原料市场和商品倾销市场,英国人发动了鸦片战争。其借口是荒唐的。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在《鸦片战争》一书中写道:我们想象着这样一副场景,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的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美国允许可卡因合法化,并允许该垄断组织将毒品出口到美国五个主要城市,不受美国监督并免予征税;美国政府还被迫同意贩卖毒品的官员管理所有在这些城市活动的所有哥伦比亚人。此外,美国还必须支付战争赔偿1000美元这是哥伦比亚向美国输出可卡因所发动战争的花费。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连最出格的科幻小说作家也无法做出如此狂热的想象。然而,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而且不只一次,而是两次。但是,两次战争的挑起者都不是蛮横无理的哥伦比亚销售商,而是当时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大不列颠,他把类似的条件强加给了中国。这看似荒唐的历史正是见证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浅显的道理。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也激起了一部分人的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林则徐无疑是其中之一,他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于1841年组织编译了《四洲志》此后以此为基础才有了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国人认识所谓的泰西也正是从这些地理、。历史开始的。值得一提的是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的开始就提出著书的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倡学习西方的火器、战舰、养兵练兵之法,表现了近代中国人在器物层面上对西方的学习。伴随着接踵而至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不败而败的中法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城乡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大潮中,几次大战的赔款使农民负担加重,生活日益艰难,出现了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但其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带有一种空想,表达了农民阶级的绝对平等的理想社会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天平天国运动在局部地区取得政权后,建立的仍然是封建政权,显然是不符合历史的潮流的,它留给人们的只能是历史的回响。而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对于农民阶级显然是没有吸引力的,况且太平天国的政权在此时正遭受着极大地威胁,可谓是内外交困。它的悲壮的灭亡也有一些历史的必然性在一次又一次的屈辱与灾难中,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血与泪顽强地抗争着,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着。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表达出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这一思想对日后的洋务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洋务运动的种种做法大都没有超出冯桂芬的主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自强、求富。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本质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封建制度儿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具有其内在的矛盾性,为后来的我们所批判。

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封建势力的重重阻力下,或许也只有这样了吧。虽然我们最终看到的是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为标志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但它确实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诱导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开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培养了一大批的近代军事人才、翻译人才和技术人员。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如果说在这之前被唤醒的只是少数人的朦胧的民族意识,那么甲午战争唤醒的就是全民族的爱国意识了。那时,在中国人心中日本是一个不值一提的小国,是我们所鄙视的国家,我们称之为倭。被这样一个国家打败,并签下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割地赔款,实为上下震惊,真真是四万万人同一哭。每一次伤痛之后总会有我们的思考。因此便有了公车上书,有了短暂但足以载入史册的百日维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层面终于由器物转向了制度。康有为借《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主张兴民权、设议院;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影响已超出自然科学的范畴,成为鼓舞近代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大精神动力。维新派各个代表人物在思想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而是多样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不同的。但他们总体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如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的写《盛世危言》,就提出要与外国资本主义进行商战。但百日维新终究也是失败了,留给人们的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无限豪情。此后,又有了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的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探索着救亡的道路,于是有了武昌起义,有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迎来了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我们认识到了民主与科学,我们开始彻底地决不妥协地反封建五四运动。十月革命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可以说中国的近代是曲折的、不平凡的一段。

我们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候落后了,于是就只有在不断的屈辱苦难中坚强、进步。虽然我们在这段时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但西方侵略者的入侵却客观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马克思曾说如果亚洲的社会状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命运?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至此,不由得感慨,历史有时就是这样无情,落后就要挨打。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终究就要落后。在历史的进程中,凡事之间是千丝万缕的联系,种下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在历史的某一环节落后,就可能意味着今后的与更加先进的文明的碰撞、冲突、交融,在饱受欺凌中补习落下的课程,在痛定思痛后学会进步。社会的进步总会伴随着无数人的鲜血与辛酸。处于社会中的人们,如果思想落后于时代,那必将被时代所淘汰,;领先于时代,就有可能引领时代的进步,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也有可能因时代的局限性而壮志未酬,或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代价,为后来的人们在通向未来的路上留下一丝痕迹,指引着后来人,留给历史以悲壮的回响。近代,这个充满了血与泪的时代,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求索,回首望去,几多辛酸,几多感慨。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二)

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讲的是1840-1919时期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过程。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讲述近代中国的变迁,先是鸦片战争以及之前已经出现的帝国转衰迹象,以及这个过程的变革和人们的反抗,突出表现为洋务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接下来则是甲午战争带给中国的震撼,以及随后开始的戊戌变法;之后便是庚子之变,以及清朝的维新自救,以及难以避免的王朝崩溃;再就是辛亥革命建立的新国家,以及出现的新变化;最后探讨的是新文化运动,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化最深刻的反思。

在这一段屈辱抗争的历史中,中国被迫打开大门和人民不断与西方列强,封建阶级的反抗。陈旭麓先生以此作为全书线索,考察了中国近代社会各个层面的新陈代谢:以时间为顺序,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社会生活、教育、科技近代化等角度清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让人感受到全方位、鲜活的近代历史。他开拓了历史关注的新视角,使人耳目一新,让历史更加平民化,更加生动形象。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三)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陈旭麓,这本书主要描写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一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的冲击,又经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转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所以,本书着重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做了具体深入的说明。

新陈代谢体现了一种变的哲学。作者首先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入手,于封建社会的长期性中提出了代代相承,变化渐微的特点,引出了明清之际,明显的转变迹象。而这些明显的转变迹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人东来的冲击力引发的。而封建社会的儒学定于一尊也成为了中国近代80年历史意识形态领域中,改革与反改革不断被加以利用与论争的焦点。因此,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更衬托出了1840年后变的猛烈、迅速。

变体现在有关孔子和孔学的论战。它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的观念意识形态领域。在2000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伦理化,历史进入近代后,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孔学由想来不成什么问题变成了问题,孔子的地位和权威因此而衰落。

在中国近代社会,封建儒学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不时被加以利用和变化。而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的孔子也不时被历史推向风口浪尖,反孔与尊孔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成为了变与不变的焦点内容,引领了观念意识形态革命的主流。如洪秀全托上帝以改朝换代,以洋教为旗帜建立了太平天国。反孔,大规模地践踏孔孟,而思想上却又吸取了儒家的某些东西。儒家思想积2000年之久,所以在他自觉地反孔的时候,却又不自觉地被孔学牵引,在他成为君王之后,三纲五常都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了天朝。在维新派论变的哲学中,认为变化是天地间可以用常识和经验来说明的普遍过程,提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康有为总结出了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变与不变的哲学,维新派与保守派变与不变之争在于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孔子;第二,如何看待学习西方。此后的辛亥革命没有自觉地围剿孔子,但它反封建性质所造成的变化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地触犯孔子。针对《临时约法》中否定定于一尊的孔子的意蕴,以康有为和袁世凯为首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孔教与政治再度联姻,孔子与孔学成为了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后新旧之争的重要论题。()五四前的排孔重于整治批判,而新文化运动专注于文化批判,新文化运动把真假孔子、真假孔学相联系,注重孔子之道不合现代生活的观念,排孔又成为了观念意识形态的革命的起点,而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总之有关孔子与孔学的论战交错地出现与中国近代社会中,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近代社会各阶层、阶级力量都在为逐渐沉沦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都要求改变两个半社会的地位,为了救亡图存的目标而努力,在这种同一性的目标下,又存在着不同一性的根本变化。随着西学东渐和日本的崛起,近代社会的变革在逐层深入,中国近代的变革由洋务派中体西用、布新而不除旧到改良派的比较温和的除旧布新改革,到革命派用暴力彻底推翻封建帝制,整个近代社会变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地加深、扩大,作者在这本书中,通过中国近代社会不同时期的的不同变革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方面,除了由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宗族和行会这两种主要的社会组织外,作者特别提出了在中国近代社会中出现的第三大社会组织。它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出现的。作者尤其强调了在晚清以后的中国,会党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组织,而是一个病态的组织,而会党的病态反应了社会的病态,它自发的冲动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由于其分布广、势力大,又是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改造的对象,又因其缺乏建设性、破坏性有余而建设性不足,又成为了革命队伍中流寇主义和无政府思想的来源,故往往改造未取得成功,这个阶层的存在因其顽强的生命力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复杂反映。

社会生活方面的变也在外力的冲击下得到不断的展现。由对西方夷、狄的蔑视鄙薄到对西洋的好奇与接受,人们的衣食住行受欧风东渐的影响,作者还研究了由此带来的人口问题以及社会风尚的变化,如剪辫、禁缠足、废跪拜等,作者由这些一般的社会生活事件入手,由浅入深地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的特质。

本书作者文笔优美,语言富有感染力,在对史实的叙述、对历史人物的描述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总让读者体会到某种情感的流露和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如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叶名琛的可敬和可悲。在东西方最初的交往中,他写到:东西方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交往方式的落后,东方与西方如隔雾看花,神秘奇异的形象描述。文中有很多作者历史经验的总结,总时时给人以深思和启迪,读了此书之后,让我不仅在知识体系上有所提高,在理论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注:精彩知识请关注

读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


读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一)

我是第一次的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也是第一次读陈旭麓先生的文章。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陈旭麓先生的生平以及这本书的情况。

陈旭麓(19181988),湖南省湘乡县(今双一峰县)人。初名修禄。

1918年3月31日生于湘乡县锁石镇白元湾村。幼年在家乡小学、蒙馆、私塾习旧学。

陈旭麓先生一面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社会发展史等课程,一面从事研究著述,本书是陈先生晚年一精一心编撰的一部历史著作,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经典,全书共20章30余万字。以总揽全局的气度和全新的史学视角,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等方面展示了近代中国极其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

刚一接触到这本书就对这本书产生好奇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会怎么样来描述这新陈代谢呢,会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呢?看了之后就完全被概述独特的哲学思辨和深刻的史学见解所折服了。该书真正打破了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近代史通史模一式,简介深邃,思辨独特,在很多方面都有其创新。有评论说:这本书在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中享有盛誉。在作者逝世20年后依然热销不已,被称为力透近代社会风云的一精一湛之作。刚开始我还半信半疑,觉得只是夸大了而已,不过,当我看过之后,我完全改观了,我觉得给予它这样的评价一点都不夸张。

重视历史规律的总结,是这本书的一精一髓所在。

在陈先生的这部书中,处处有他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他认为,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不以人一直为转移的历史必然一性一,他说:八十年以来,中国热从师夷长技以制夷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一由、平等。博一爱一、进而民一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每一部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战争。

陈先生巨著的另一个更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语言的一精一彩,逻辑一性一强,他擅长用洒脱的文字写出深刻,凝重的道理。

这部书以中国近代话作为全书线索,考察了中国近代社会各个层面的新陈代谢,逻辑一性一强便现在陈先生以时间为顺序,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社会、生活、教育、科技近代或等角度,清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让人感到全方位,鲜活的近代史。让人清晰地了解到他的观点和见解,清晰地思路让人能更简单的了解他陈述的史事。

在该书中,陈先生还不断的拓宽历史研究视野,不仅关注中国近代政治结构的变革,还关注物质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而且研究了与之相关的人口迁移问题和种种社会心态的变化。他叙述的角度真的不同于中学时老师与我们讲的,不同的角度叙述同一件事,我们所了解到的也会不同。

陈先生开拓了历史关注的视角,让历史更加平民化,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国内背景时,他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盛世已成为过去人后、移民、会一党一洋货与洋害在人口、移民、会一党一一节里。他分析了中国在顺治年间人后只有6000万左右,而到道光十四年(1834)中国人口达到了4亿,并进一步论述了人口问题引发的两大社会问题移民和会一党一。从这三个方面论述,更加全面的讲述了鸦片战争的国内背景,也让读者更轻易的了解到了这个历史背景。对于鸦片战争的背景,高中的历史老师之是系统的概述了国内及国外的一些因素,并没有像陈先生这样详细的从国内的各个方面叙述,所以让我对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有个更深一步的了解。在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影响的时候,他永恒了这样的三节内容:茫茫欧风卷亚雨哲学、电一影、戏曲、小说复杂的社会心态。由此可见陈先生知识视野的开阔,他不仅仅圈与政治、经济与文化,而是关注全社会的整个嬗变。这对我也深有影响,陈先生教会了我学习不能只学课本上的,要根据课本上所学的对其作出不同的见解,从而可以更好的了解历史。

陈先生以新陈代谢为名,体现了他在探索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辩证法。这说明他治史的过程就是一个自觉运用辩证法的过程。例如:他在表述太平天国历史的时候,用了天国的本喜剧做标题。

这本书以开阔的事业,闪光的细想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被灌了魔法似的忍不住将他在最短的时间看完。看完之后,我的感触的确颇深。陈先生所述的历史弥补了我高中时所留下的缺陷,让我完善了我的历史知识,对中国历史的深入了解之后也认识到了陈先生那所谓的新陈代谢。这就是陈旭麓先生的高明之处吧!我真的很佩服他,在经过文革之后,能写出如此一精一彩的文章。他那种崭新的视角,详尽的线索、清晰地思路、深邃的见解、独特的思辨,都是我很有必要去借鉴学习的。在学习方法这个方面,我也知道了我们再虚心,认真得接受老师所传授给我们的知识的同时,也要根据这些知识来拓展开来。同时,也要创新地从不同角度去思辨,从而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更多,并且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我们要敢于打破陈规,要不断突破,不断创新。【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确是一本不错的书,它值得我们话心思去欣赏它。我想我所读懂的这点东西应该只是冰山一角,这本书值得我研究的地方还有很多。从后,我还会更深层次的去了解它!

读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二)

从1840年到1949年,这是一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时期。在此之前,古代的中国取得了颇多的成就,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是走在世界的前列的。为何到了这个时候就一下子成了这般光景?我想这是历史的必然,在封建社会的大繁荣下,尤其是明清时期,很多潜在的因素已经预示着未来的悲剧。龚自珍曾在【龚自珍全集尊隐】中写道日之将夕,悲风骤至,可见那时的有识之士已经预感到一场大的变革与灾难的到来。

从明朝开始,封建社会开始走向没落。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土地兼并严重,为了对抗东南沿海的倭寇侵扰,实行海禁。后来的清政一府更是闭关锁国,此时的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了,却还在这样的与世隔绝中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即使在这时还有所谓的康乾盛世,却也只能说是壮丽的晚霞了,无法挽救封建社会衰颓的趋势。再来看看此时的欧洲,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开始资本的原始积累;政治上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文化上出现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俨然是一番新的面貌。历史就这样静静地走向近代,一场库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即将开始,其结果是不言自明的。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剧变,中国人民开始了灾难深重的一段历史,开始在屈辱中挣扎、反抗、反思、学习。

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原料市场和商品倾销市场,英国人发动了鸦片战争。其借口是荒唐的。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在【鸦片战争】一书中写道:我们想象着这样一副场景,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一团一成功的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美国允许可卡因合法化,并允许该垄断组织将毒一品出口到美国五个主要城市,不受美国监督并免予征税;美国政一府还被迫同意贩卖毒一品的官员管理所有在这些城市活动的所有哥伦比亚人。此外,美国还必须支付战争赔偿1000美元这是哥伦比亚向美国输出可卡因所发动战争的花费。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连最出格的科幻小说作家也无法做出如此狂一热的想象。然而,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而且不只一次,而是两次。但是,两次战争的挑一起者都不是蛮横无理的哥伦比亚销一售商,而是当时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大不列颠,他把类似的条件强加给了中国。这看似荒唐的历史正是见证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浅显的道理。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一性一质发生了改变,也激起了一部分人的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林则徐无疑是其中之一,他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于1841年组织编译了【四洲志】,此后以此为基础才有了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国人认识所谓的泰西也正是从这些地理、历史开始的。值得一提的是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的开始就提出著书的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倡学习西方的火器、战舰、养兵练兵之法,表现了近代中国人在器物层面上对西方的学习。

伴随着接踵而至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不败而败的中法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城乡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大潮中,几次大战的赔款使农民负担加重,生活日益艰难,出现了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政一府的统治,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一峰。但其纲领一性一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带有一种空想,表达了农民阶级的绝对平等的理想社会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天平天国运动在局部地区取得政权后,建立的仍然是封建政权,显然是不符合历史的潮流的,它留给人们的只能是历史的回响。而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对于农民阶级显然是没有吸引力的,况且太平天国的政权在此时正遭受着极大地威胁,可谓是内外交困。它的悲壮的灭亡也有一些历史的必然一性一

在一次又一次的屈辱与灾难中,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血与泪顽强地抗争着,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着。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表达出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这一思想对日后的洋务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洋务运动的种种做法大都没有超出冯桂芬的主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自强、求富。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本质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封建制度儿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具有其内在的矛盾一性一,为后来的我们所批判。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封建势力的重重阻力下,或许也只有这样了吧。虽然我们最终看到的是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为标志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但它确实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诱导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开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培养了一大批的近代军事人才、翻译人才和技术人员。

梁启超说:唤一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如果说在这之前被唤醒的只是少数人的朦胧的民族意识,那么甲午战争唤醒的就是全民族的一爱一国意识了。那时,在中国人心中日本是一个不值一提的小国,是我们所鄙视的国家,我们称之为倭。被这样一个国家打败,并签下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割地赔款,实为上下震惊,真真是四万万人同一哭。

每一次伤痛之后总会有我们的思考。因此便有了公车上书,有了短暂但足以载入史册的百日维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层面终于由器物转向了制度。康有为借【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主张兴民权、设议院;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影响已超出自然科学的范畴,成为鼓舞近代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大一精一神动力。维新派各个代表人物在思想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而是多样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不同的。但他们总体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如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的写【盛世危言】,就提出要与外国资本主义进行商战。但百日维新终究也是失败了,留给人们的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无限豪情。

此后,又有了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的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探索着救亡的道路,于是有了武昌起义,有了孙中山的三民一主义。迎来了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我们认识到了民一主与科学,我们开始彻底地决不妥协地反封建五四运动。十月革命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一党一诞生,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可以说中国的近代是曲折的、不平凡的一段。我们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候落后了,于是就只有在不断的屈辱苦难中坚强、进步。虽然我们在这段时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但西方侵略者的入侵却客观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马克思曾说如果亚洲的社会状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命运?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至此,不由得感慨,历史有时就是这样无情,落后就要挨打。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终究就要落后。在历史的进程中,凡事之间是千丝万缕的联系,种下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在历史的某一环节落后,就可能意味着今后的与更加先进的文明的碰撞、冲突、交一融,在饱受欺凌中补习落下的课程,在痛定思痛后学会进步。社会的进步总会伴随着无数人的鲜血与辛酸。处于社会中的人们,如果思想落后于时代,那必将被时代所淘汰,;领先于时代,就有可能引领时代的进步,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也有可能因时代的局限一性一而壮志未酬,或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代价,为后来的人们在通向未来的路上留下一丝痕迹,指引着后来人,留给历史以悲壮的回响。

近代,这个充满了血与泪的时代,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求索,回首望去,几多辛酸,几多感慨。

读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三)

近代史课程的学习将要完成,期末的试题是读后感。在老师推荐的那些书中,我唯独看上了这本【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起初只是因为名字有趣,殊不知内涵如何。借来一看,才觉得真的值得一看。它写的是从1840年到1949年,这一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一系列剧变的时期;是中国人民开始了灾难深重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我们学会了在屈辱中挣扎,学会了反抗,甚至学会了反思。

在此,我首先想写一下作者。也许是因为我才学尚浅,看到作者的名字,我并不熟悉,确切的说是没有听说过。仔细查阅资料,才发现陈旭麓先生的文字遍及各处,部部书中都尽显他的文学底蕴之深,才学之广博。他一生都致力于史学研究,一生写过许多影响颇大的论文,编著过许多书籍。刘知几谓史家须具才、学、识,三长,而世罕兼之。旭麓却是当之无愧的三长兼具的史家,三长之中,最重要的便是史识陈旭麓先生的好友这样评价。

一、漫长的封建社会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漫长的,陈先生说,漫长,是与西方相比所得的结论。其含义可以归结为两点:时间跨度和历史进程。在这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交错重叠留下了斑斑血迹。1640年到1840年,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机械化的时期,可是我们中国却依然重复着旧有的圈子行驶,再强的国力也抵不过西方的先进工业。我们落后了,随之而来的便是殴打,赤一裸一一裸一的剥削。旧王朝还在腐朽中苟延残喘,殊不知接下来的是怎样的一个灾难。

书中写到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主要财富,然而占人口少数的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只有少最土地。对于这个时期土地的私有和买卖,的确也是腐朽的一大表现。陈先生用一个臣子上书奏折的例子生动的讲述了土地分配的不平等,这种现状实在是令人悲哀。

宗族与行会和儒家思想,也是存在与当时的社会之上的。陈先生介绍:行会以工商业中的行业为纽带,是买卖人和手工业者的互助组织,它长期成为城镇封建秩序的主要维护者。至于儒家思想,似乎更能契合专制君权的需要。也许正是因为行会和儒家思想的存在,才使得百姓的思想更加根深蒂固些吧。

书中说道:封建社会的长期一性一,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在中国,新东西的出现只能在鸦片战争之后。这是陈先生对长期一性一的一个全方位的解答。

峻、历史的耻辱

在一个古老的年代里,东方与西方的关系还算不错,丝绸,茶叶流向国外,来自西方的器物、工技、艺术、植物、习俗以至意识形态也从同一渠道源源流入中国。唐代的长安,是当时中西交往最重要的大都市。马可。波罗的中国游历,郑和下西洋的宣传国力,无一不体现着古老中国散发出的魅力。然而,一个清王朝,一个闭关锁国,彻底给予了国外欺辱中国的机会。由中西贸易而渗入中国的洋物和毒一品,又给世变添加了新的内容。它们像天边的乌云一样涌来,顶示了这一世纪的多难与动荡。陈先生给予了这样的描述。

清政一府快要灭亡,却还在这样的与世隔绝中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即使在这时还有所谓的康乾盛世,却也只能说是壮丽的晚霞了,无法挽救封建社会衰颓的趋势。鸦片战争前夜,中外贸易虽仅留广州一口,但中国同外部交往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已波及较大的社会生活个方面。从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是为时两年多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是他们处心积虑了325年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而日本,则从中国的遭遇中由震惊而自强,自己起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尽管林则徐的作为体现了统治阶级对外国侵略的抗御,但却仍旧抵御不了洋一槍一大炮。关于这一部分,陈先生坐了好些铺垫。从西方与东方写起,层层深入,向我们临摹出了一个极为真实的近代社会。这段耻辱的历史在陈先生的笔下一点一点的曝露出来。

驹于日本的侵略,陈先生命名为日本冲来了。战争结束,日本得到了偿银,并借条约行文中清帝国偿付日本遇难民抚恤金十万两一句而正式阻断了与中国的关系,自明洪武卜五年,直到光绪初年,按期进贡,未曾中断。陈先生分析:甲午战争,是中国厉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是海军的出场与角逐。甲午一战,以三个战役为重心,但决战是在黄海海面上进行的。5个多小时的激战,不仅决定了湘洋水师和日本舰队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战争全局。说得远一点,它同时又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里中日关系。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空前辱国的【马关条约】,它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多方面的灾难,已为数十年来的各种近代史书一再记述和论说。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一精一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巨变。

三、起义

陈先生在书中着重写了太平天国,这个运动中既有悲剧,亦有喜剧。蜿蜒由折之中,既有胜利的欢欣,又有失败的血泪。悲剧和喜剧都包含一着极其深刻丰富的社会内容。陈先生写道。

太平天国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战争,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水平,它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并对亚非人民的反殖民斗争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体现了时代新特点。它历时14年,使清廷国力大伤。这便是他们最大的意义。清廷曾借助外国人镇压太平军,因而产生效法西方,推行改革的想法,促成后来洋务改革的出现。太平天国也提出了一些主张,宣扬了民族思想和革命一精一神,对日后的反清革命有一定的影响。

然而它最终还是失败了。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大概是农民阶级的局限一性一,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更没有科学革命纲领的指导,再加上客观上反动势力的强大,失败成为历史的必然。

书中说到了太平天国的悲剧与喜剧,书中说清王朝是正在衰败中的封建政权,但它却成为这场痉争的胜利者。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时候崛起了以曾国落为代表的儒生地主政治势力。这一势力注重经世,罗致人材,并且以守卫名教为号召,组织了一支以经生为骨干的新的军事力量。封建统治下的两千多年的势力,怎可轻易瓦解。

不过书中也说,太平天国搅乱了整个封建制度,这种搅乱是统洽阶级永远无法平复的。可见,太平天国的意义还是非常的重大。

四、历史的选择

自此之后洋务运动以军事工业为第一步,开始自强,求富。且不说结果如何,单单一个想法,就已经很好了。洋务军事企业始于60年代,在70年代达到高一潮。

新文化运动,我们认识到了民一主与科学,我们开始彻底地决不妥协地反封建因此书中说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社会主义便成为优国之士高谈阔论的一个题目。五四运动,十月革命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一党一诞生,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辛亥革命所设计和构筑的资产阶级民一主共和国,反映了七十年社会经济变化中蕴积起来的富国强兵、大倡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这种要求代表了历史一娘一递过程中的一个应有阶段因此,在辛亥革命失败后,它又合理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出发点。

【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重视历史规律的总结,将一个完整的近代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这段充满了血与泪的时期,我们难以忘怀,也不能忘怀。它在一次又一次失败中成长,在一批有一批人的艰辛求索中升华。读完这段的历史,多了些许心酸。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和血泪史,以屈辱外交为主线,贯穿了中国近代的经济和政治。

1840年,成为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以鸦片战争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1840年,英国为打开中国的大门,发动了鸦片战争,古老、落后的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战败了,1842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南京条约》,此后又签订了中英《武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一系列的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屈辱与伤痛。

时光倒退到千百年前,回到大唐盛世,那是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亚洲的日本曾经向中国称臣,周边的国家也都与中国建立友好外交,中国国力可称世界之最。可是,自从清政府上台,闭关锁国等极端错误的政策就这样带着中国走向了一条不归之路。清政府没有友好的外交,没有发达的经济,也没有优良的政策,一味的狂妄,一味的自大,一味的做井底之蛙,注定了中国将会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衰败。果不其然的,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输光了中国政府的财产,也输光了中国人民的血汗钱。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发展本国经济时,而只有中国政府在火烧眉毛之时还在贪图享乐,中国就是败在了这样的政府手里。

1856年,英法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和英法俄又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外国侵略势力伸向了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1885年,法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清政府又签订《中法新约》,列强取得了中国修建铁路的权利,1894年中国又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赔款达到两亿白银,帝国主义强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中国的近代史虽然是一段曲折,饱含压迫的历史,但它也是中国走出封建的历史,是中国人民翻身当主人的历史,也是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的历史时期。中国自从辛亥革命后就开始寻找自己的出路,虽有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但在一代先进思想主义青年的不断争取和抗争中,在不断的吸取前人的经验中,中国的热血青年又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