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自然之道说课稿 > 导航 > 孝之道

自然之道说课稿

孝之道。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孝之道”,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开学第一课》令我对孝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9月1日正式开学,《开学第一课》如约而至。今年,这节课的主题是父母教会我,第一个主题词便是孝。

在班主任张灵和小撒老师的邀请下,何红涛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也来到了这里。他很普通,但他却做出了不再普通的事,他用自己的孝的行为打动了全国人民:自己动手改装了一辆摩托车,细致的他为父亲安装了靠背,用自己不多的时间,陪着父亲,游览大地。父亲脸上洋溢着满足、幸福、甜蜜的笑。如《礼记》中所载:孝,乐其心,不违其志。孝,并不需要什么的代价。

爸爸妈妈,等我长大了,一定让你们幸福!,这就是我们最常听见,也最长说出口的一句话。但这仅仅证明,我们仍然爱着父母,想着父母。然而,可曾想,这一等竟不知等过了多少个春秋,不知道父母额头上增添了多少沟壑,不知岁月已无情地带走了一切。

孝,不应愧对于心,更应竭力而为。何红涛不是名门望族,但他却凭借着自己的双手与那一颗诚挚的孝心,与父亲游历了三山五岳,没有一个人敢说这不是孝。

孝是什么?孝的本意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难: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谓有百善孝为先。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我们需要向父母尽孝。

孝就是回家后亲热地叫一声爸爸妈妈,是多与父母沟通,是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是陪伴与父母左右而不是一纸空话,不是一台电视,不是一个收音机,更不是电话的另一头的你我们也该付出点行动了。孝就应该落实与生活的点滴之中。

有的人说了,我就是一名学生,没有任何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那我只能够等待。这是错误的。

孝与敬组合在一起就是孝敬,孝必须先学会尊敬父母,敬爱父母。孝与顺组合在一起又是孝顺,那我们就应该顺从父母的劝告,不让他们生气。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那么我们还需要爱护自己,避免不必要的担忧。

孝,需要的还有那一颗炽热的心。对父母来说,你的一片心胜过千言万语,胜过万座银山,他们不图任何事情,只是想多看你一眼。

小乔的《母亲的目光》中写道:做了母亲之后,十分喜欢看儿子睡觉;母亲总是偷偷地看着我,我不耐烦地说走了母亲,她再也没有看过我,或者说,是她再也没有让我发现她这么看着我了;而现在,再也不会有人这么看着我了

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也许大家都知道《妈妈洗脚》:在妈妈给孩子洗完脚之后,孩子也端来了满满一盆水,也许水很多,孩子也难以端稳,他高扬起脸,笑着对妈妈说:妈妈,洗脚!我也给你讲个小鸭子的故事当听到这句话时,那位母亲脸上写满了开心与感动。这就是父母,在子女面前不加任何掩饰,永远那么清凉纯洁。

回家为父母泡杯茶,聊一聊今天的趣事,讲一两个笑话,做点家务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父母也会会心的笑,忘却了一天的疲惫与烦躁,只留下与孩子的幸福点滴。

孝,就是这么简单。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狼之道人之道1200字


可能是小时候童话故事听多了,每次提到狼,脑海中首先冒出的便是贪婪、残暴、凶恶、狼心狗肺、狼子野心这些字眼,总觉得狼是一种没有理性、没有情感、没有道义的动物,直到读完《狼王梦》这本书,狼,在我心中的形象才彻底改变了。

在一个狂风骤雨的夜晚,母狼紫岚生下了五个孩子,四只公狼崽,一只母狼崽,其中一只公狼崽因为紫岚的疏忽,死于暴风雨中。在经历了与大白狗的殊死搏斗,在遭受了痛失爱子的沉重打击后,紫岚并没有倒下,她做出了在我们人类看来最绝情的举措:吃掉那个死去的孩子,让自己的乳房鼓起来,去哺乳剩下四只饿的奄奄一息的幼崽。

这是何等的残忍,都说虎毒不食子,在不知情的人看来,紫岚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妈妈;这又是多么的伟大,为了其它的孩子能够生存下去,作为母亲,紫岚做了她最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们无法体会将自己亲生的孩子一点一点撕裂、吞咽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但是,死去的已经死去了,重要的是要让还活着的能活下去,而不是一味地沉湎在悲痛中不能自拔。这就是紫岚的生存法则,这就是狼兽的理性之道。

其实,紫岚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把自己的后代培养成狼王,这也是紫岚死去的老公黑桑的心愿。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

黑仔是狼崽中最壮的一只,和死去的黑桑极像。紫岚极力偏袒这只小狼,在别的狼崽面前也毫不掩饰,占最大的乳房,吃最好的食物,这都是黑仔的特权。这只小狼崽似乎也朝着紫岚所期待的方向发展。然而,在紫岚觅食外出时,黑仔竟被一只饥饿的金雕叼走。紫岚悲痛难当,却不落魄,她又将希望寄托在蓝魂儿身上。在紫岚的精心喂养下,蓝魂儿很快成为了一只优秀的大公狼,等冬天狼群再聚集时,就可以篡夺王位了。事与愿违,为了一只被肢解的羊,蓝魂儿落入了猎人的陷阱。为了不让蓝魂儿受到猎人残忍地杀害和猎狗肮脏的奚落,紫岚被迫一口咬断蓝魂儿的喉管,让她在自己安抚的温馨中,毫无知觉地死去。当紫岚把目光落到到双毛身上时,不由得叹了口气。双毛瘦弱干小,眼里没有狼应有的冷峻与孤傲。更可怕的是,双毛在幼年时被黑仔霸道蹂躏成一副天生奴仆样。即便如此,紫岚也没有放弃,经过种种上等食材的喂养和一系列克服自卑的魔鬼训练,双毛终于成了家中的头狼。然而,在与狼王洛戛的决斗中,双毛最终被打败。四个狼儿的接连死去让紫岚彻底绝望了,她陷入了极端的孤独和痛苦中,甚至对自己的命运产生了质疑。但当她看到自己仅剩下的女儿媚媚时,那即将泯灭的希望之火又重新燃烧起来。

尽管,故事的结局并不像我们所期待的的那样完美,为了保护狼孙,紫岚与一只曾经吞噬过自己儿子的金雕同归于尽。紫岚是失败的,她并没有亲眼看到自己的后代成为狼王;同时,紫岚又是成功的,女儿媚媚与卡鲁鲁产下的五只狼崽又给予了她无限期望,他们当中也许有一只将来会成为顶天立地的狼王。人物一理,为了追逐梦想,为了成为狼王,紫岚毕生都在不懈努力着,哪怕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遭受丧子之痛,哪怕是最终搭上了自己的性命,都不轻言放弃,都不肯服输,这是狼之道,也是人之道。紫岚身上所体现出的狼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学习。

读自然之道有感


读自然之道有感(一)

里面讲述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么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空一穴一的幼龟被嘲鸫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送回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收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他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他们仍然感到十分伤心和后悔。

玖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我的感受是:大自然中的现象是十分复杂的,没有调查清楚就不要乱作决定或指挥。还有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事与愿违,会好心办坏事。还不要自作聪明,以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办事时,常常会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们一定要按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比如我说拔苗助长里面的人不按自然的规律让苗自然的生成,还要拔他们起来。这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这里是要告诉我们要按自然的规律做事。

读自然之道有感(二)

本文描述了小海龟在被人帮助进入大海后,其它小海龟反而遭到了伤害。

作者和一群人在观察小海龟,先是从巢一穴一出来了一只侦察的小海龟。如果这只小海龟安全地进入大海,那么它的兄弟姐妹就会收到一个安全信号,也会前赴后继的向海中爬去。

当小侦探龟出来时,突然来了只反舌鸟,要攻击小海龟,这时一个男人立刻把小海龟送到海中。小海龟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得到了安全,然而其它的小海龟呢?大批小海龟收到错误信号,纷纷爬向大海,结果被反舌鸟吃了。

在自然界,任何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活规律,人类不要盲目的去影响它们的生活之道。

读自然之道有感(三)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它的题目是【自然之道】,我读完后,受益匪浅,觉得做事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

故事发生在太平洋德加拉巴哥岛,一队科考队员去那里考察,他么正走在沙滩上时,忽然发现一只嘲鹰企图把一只幼龟拉到沙滩上,他们把幼龟送到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结果成百上千的幼龟,大部分都被吃掉了,最后,作者写出了他的悲叹: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这时,我想起了一件事,事情发生在美国,当时,美国总统为了保护鹿,下令捕杀一片森林的狼。结果鹿群在没有敌人的情况下迅速繁殖,但它们将森林里的树全吃光了。没有了食物,又因为疫病,鹿群又迅速减少了,总统总于明白,不能干涉自然界里的事。

其实,违背自然规律的事随处可见,例如有的工厂为了省钱,直接把工业废水倒在河里,造成河水污染,还有的人贪小一便宜,不断的砍伐树木,结果,树木被伐过得地方都变成了沙漠,更有甚者竟偷稀珍动物。渡渡鸟就是这样灭亡的。人不能违背自然界的规律,即使是出于好心也不能,否则就会产生与文章里一样的结果:救下一只龟,害了一群龟。

玖了这篇文章,我又进一步了解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违背自然界的规律,否则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

孝1000字


俗话说得好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父母对我们的生养之恩,岂是我们活三生就能报答的了的呢?今天。我们观看了一部24集的关于孝顺的故事,看完之后,不禁让我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的道理。

《24孝》里有许多关于孝顺的故事,如《孝感动天》,《单衣顺母》,《卖身葬父》但唯一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扇枕温衾》了。

《扇枕温衾》讲的是古代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母亲在他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只有他和父亲相依为命。黄香非常孝顺,每到夏天非常炎热的时候,他就冒着满头大汗帮父亲扇扇子,好让父亲能够安然入睡;到了冬天,天气非常寒冷,懂事的黄香怕父亲怕冷睡不着,便早早的爬上床,把父亲睡得席子给捂热,好让父亲能够睡好觉,黄香的这种行为不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对父母都应该做的吗?百善孝为先在生活中,我们不应该把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喝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应该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他们对我们的养育之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更何况我们人呢?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拥有的品质。

黄香的品质真是让我和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啊!一想到那次因为我的不懂事,蛮横,任性而是妈妈伤心了一个下午,我真是后悔万分啊!在这里,我真想对妈妈说一句:妈妈,对不起,请原谅女儿的不懂事,任性吧!

黄香的行为真是令我们感动啊!父母双亲恩似海深,生儿育女历经艰辛。父母怀胎十月,历经千辛万苦,才将我们生下。俗话说得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黄香的这种品质而不是总对父母大呼小叫,记得爸爸以前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如过不常怀一颗感恩之心,不懂得孝顺父母,即使他学习在好有什么用,品德才是一个人的根本。是啊,如果一个人的品德不好,即使学习再好,那么对社会还有什么用呢?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品质。老子曾经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有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爱护儿童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孝顺父母吧,其实孝很简单,为父母到一次水,做一次饭,捶一次背,这都是孝,因为孝心不论大小,不分远近,他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需要去用心发现它。孝从现在开始吧!

大鱼之道读后感


大鱼之道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沈石溪写的《大鱼之道》一书,读后令我感慨万分。
这本书是一本动物小说集,里面有很多小说都似乎与作者有关,还有一些则与作者没有半点关系。书中大部分是作者在西双版纳的见闻,这其中有两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一个是作者修建了一个小圆形的鱼塘,在里面放了三条鱼,最后只有一条鱼存活了下来。作者在文中介绍,活下来的鱼用的是宜斯策略,即在一个动物群体中,如果鹰派的角色多了,那么,聪明的个体就会扮演鸽派角色,这样就会有存活的机会。鹰派虽然活得扬眉吐气,却很容易在争斗中受伤或死亡;鸽派虽然活得窝囊憋气,却因为避免了争斗而得以活下去。动物会在打不赢对方时举白旗认输或逃跑,这是为了保存性命,为下一次战胜对方创造机会。而人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选择------拼死一搏或投降逃跑。强悍的人一般会拼死一搏,有一定几率活下来,但也有可能死亡;怯懦者一般会投降逃跑,投降的生存几率比逃跑的生存几率小,但这是在人类之中的,在动物界正好相反。然而,最聪明的人,理智能战胜情绪的人,会考虑两个选择哪一个生存几率大,然后再作决定。
另一个故事是作者养了一条狗与猫,猫会发出咕噜咕噜的猫念佛的声响,狗因为不了解而与猫发生冲突,后来冲突升级为战争。狗不计仇,狗救了猫一命,猫也报答狗,猫狗就和睦相处了。这是一种超越动物物种的友谊。虽然他们没有消除偏见,但它们学会了克制与忍耐。人们为什么不能学一下?对于他人,不好的方面可以提出来或忍让,这样不就多了一个朋友吗?人与人之间现在已经很少有纯真的友谊了,都被利益冲昏了头脑。
这本《大鱼之道》能带给我很多启示,不愧是沈石溪的名作。人与动物虽然还有一些差距,但动物的确也有值得人学习的地方。


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之道读后感(一)

余秋雨先生【君子之道】一书向国人诉说读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塑造良好的集体人格,这一点实属可贵,因为他强调出中国文化的重要;这一点又实属可悲,因为国人谋利而不谋义。此书中余先生认为的中国人应该有的人格九要素:君子怀德,君子之得风,君子坦荡荡,君子有礼,君子成一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中庸,君子不器,君子知耻。

余先生认为这种理一性一化的君子人格设计应该成为每个国人追求的标准,唯此才可佑保我中华文化不绝,既寿永昌。

玖完后有两个问题闪烁在我的脑海中?

其一,中国文化有无沦丧的和君子未死,人格未溃是否有必然关系呢?

其二,非君子人格就排斥吗?

先说说第一个问题吧。

中国的文化果真没有沦丧吗?其实我们看看自己及周围人所用,所吃,所穿,所学就知道了。所以自上个世纪以来,国人一直呐喊民族复兴。国人因文化沦丧就完全丧失了余先生所说的君子人格了吗?显然不是,在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仍有一批怀德之士步履维艰地前行。

第二个问题:非君子人格就要排斥吗?我们可以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谁是历史进步的第一个推手呢?

中国有句俗话:秀才造反,十年不成。那些野蛮人,非君子往往承担历史推手的第一重担。纵览中国历史的沿革,每一次王朝更迭的首发者(秦始皇、刘邦、赵匡胤、朱元璋等)是非君子,因为他们怀土不必怀德,因为他们敢于走极端不必谋划中庸这往往能迸发出新的创造活力。我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古巴领一导一人卡斯特罗曾下达两次无限制的移民令,结果大量在国内混不下去的人蜂拥涌一向了美国迈阿密,正是这批移民造就了今天迈阿密在美国的重要地位。(迈阿密是仅次于纽约、华盛顿的国际一性一大都市,是许多公司、银行和电视台的总部所在,是文化的大熔炉,被称为美洲的首都)

所以非君子这种第一推手的作用不可否认,绝对不能忽视。

总之,余先生的君子人格标准固然很重要,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国人人格的正向发展,但我更希望我们也要为非君子的生活开辟一定的空间,他们的生活同样一精一彩。

君子之道读后感(二)

这本【君子之道】,是在追踪中国人的一精一神家园和人格世界的底蕴。余秋雨以君子之道为入口来讲述中华文化,剖析君子,阐述君子之道的主要轮廓。因为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一式,只要君子之道存在,中国文化就不会沦丧。全书引经据典,深一入一浅一出,从童年的小人书摊到李清照,从文革伪君子到造谣者,从诈捐门到与舆论的恩怨情仇,俯拾今昔,观照他我,认识君子,分辨君子、珍惜君子、做一个君子。因此,阅读此书,可以从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一精一髓,思考我们的文化发展。

君子是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人格作为文化标识。比如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以及骑士人格、一浪一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些标识一性一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由此,如何复兴中华文化,余秋雨给出了解答,就是要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国人的灵魂便找到了故乡,也是建立现代社会和谐的文明秩序、重塑国民一性一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君子和小人的划分,使君子这一人格理想更坚一硬了。余秋雨说,孔子没有对君子下定义,却划出了一道道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让我们知道君子是什么,以及作为对立面的小人是什么。例如我们熟悉的君子成一人之美,不成一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划分君子和小人的界线,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而且直到今天,我们还找不出另外的科学概念能替代这一命题。今天中国文化界如果有什么令人担忧的趋向,就是君子话语常常被小人话语所淹没。

中国民间判别君子的通俗标准是君子成一人之美。成一人之美,也就是促成别人的好事。这里的人,并不仅仅是指家人、友人、认识的人,而是范围极大,广阔无边。例如救穷、赈灾、治病、抢险,只能说是与人为善,而不便说是成一人之美。成一人之美更多的是指促成良缘、介绍益友、消解误会、帮助合作等等。总之,成一人之美更多的是指锦上添花的正面建设,而且具有一定的形式享受。这样的判别标准,也可谓君子之道。

余秋雨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说,文化的最初踪影,是人的痕迹,那么,文化的最后结晶,是人的归属。而这本【君子之道】,就是余秋雨十几年探索,阅遍文化,行尽千里的成果。这些研究,都是为了研究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做准备,因为只要是中国人,都会对自己的集体人格极为敏一感。

玖完全书,感觉寻找到了真实的余秋雨。真实的余秋雨只在于他的思想中,尤其是在于他对文化的探索与思考中。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暗示。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做了理想的回答:做个君子。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君子之道读后感(三)

我读余秋雨这篇文章,心中很佩服作者的读书功力及记忆力,笔触所到,思随文至,传统经典信手拈来;层次、段落,似无刻意打造,却自成体系,可能是一种读书的高境界罢。我的疑虑主要是就作者为文的总立意来的。君子之道,就是剖析君子,歌颂君子,褒奖传统,拜服经典吧。然则,君子、传统、经典就真的这么重要么?联系到20多年来社会上掀起的一股股崇古覆儒的思潮,我总在忧虑它们到底要将中国引向何处。于是,我开始认真阅读此文,并将自己的思索追问逐一记下。

首先,余秋雨谈到了西方学者荣格,讲到他关于文化的作用在于培养集体无意识的人格。这个观点说得玄乎,其实从思想灌输的角度看则很清晰:无非一个民族的观念文化熏陶其后代所致的思想思维特点,并且由此而发的特定行为方式和文明类型罢了。余秋雨关注的可能在于荣格看重中国文化的态度,及中国不要跟着西方走的希冀,特别还推出了道家物极必反法则远超西方思想。余的这段文字很值得质疑。现代化是不是跟西方走?物极必反的道理究竟有多深,中西于此(具体)所受益损究竟何在?

余秋雨对于中西文化的总体属一性一有一个简赅的概括,即西方是霸道文化,中国是王道文化。霸道文化者,可能着意于其侵略一性一破坏一性一,王道文化者则是强调其自修德行圆满。问题是这种概括似乎只是存在于作者心中美好想象中的概念。读者只要稍微回到几千年中西历史的无穷事实中去想,从中西各自在其基本思想理念引导的发展趋势下去想,就根本得不到这样的结论的。简单的诘问可这样下,请余秋雨思考回答:其霸道文化建基于平等意识,王道文化建基于等级意识,何谈后者之优?

当然,余秋雨看重的王道文化自修功德也不全是无稽之谈。实质上所谓内圣外王说到底还就是儒家的修齐之道。人们通过各自的道德修养来提升自身素质很有必要。但这种修养未必仅只中国人独有。事实上,基督教的繁复诵读经书、牧徒忏悔赎罪和现代心理学讲究的自省自究,未必就不是另一种修齐之道。从儒家一些基本思想理念所具有的落后一性一去分析,王道文化也注定了存有许多破漏。比如上面提到的等级意识就是一个牺牲多数的渊薮。由其执鞭,个体修养之域尚可,社会群体却是压抑一性一的、无知一性一的、被动一性一的。

联系后文,余秋雨讲到自己曾写过小人,那是对一些顽劣人一性一的批判,现在则是对立于小人写出其君子以及褒赞,作者似可长抒口气,叹为大成了。可是我左读右想,并没有觉得余秋雨的这篇君子题材有什么大好大善的。联系实际评价的话,倒认为余文更多的是书生意气。我的逻辑是这样的,歌颂君子寻找君子实践君子,已经是中华文人几千年乐此不疲的热闹话题,但它一直从来都没有真正使故国的君子更多起来。为什么?因为传统观念文化的落后一性一使然必然。坐而论道不如扎实学习先进,治国还靠法治。君子不如法治。

为什么君子不如法治?其答案应与为什么人治不如法治相似。人一性一总是两面的,思想信仰才是确定的,法治规束则能够让习惯成自然。人一性一的两面一性一可分许多两两相反的对立取向,如善良一性一与恶毒一性一、上进一性一与堕一落一性一、文明一性一与野蛮一性一、仁一爱一一性一与仇恨一性一、真诚一性一与虚伪一性一、全面一性一与片面一性一,等等。任何人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会存在这两种人一性一的可能,只是被其当即的思想状态才确定了其行为取向的。所以由既定的思想信仰来确定人们的行为具有根本一性一意义。而法治的规束则能强制一性一地确定人们行为习惯的发展走向。

上述可见,余秋雨的君子之道实质是一种脱离实际的书生空议。要命的是像这种脱离实际的思考常常普遍地存在于儒家及崇拜者中。他们脱离的实际不是别的,就是中西文明发展不同类型及其趋势下无穷对比鲜明的事实而已。在这个视角下,更可看清儒家君子(学说)之难:在信仰之弱,在神督之缺,在思维之浅。儒家最终追求没有上升到纯粹崇高的一精一神层面,停留在低下的器物利益中而意志不坚。崇拜凡人偶像,行为缺乏神只监督的巨力。缺信仰,求器物,势必思维肤浅;进一步看,思维肤浅则造成了君子不力。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