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汉字之美演讲 > 导航 > 方块字之美

汉字之美演讲

方块字之美。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方块字之美,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从仓颉造字的远古时代走来,从甲骨到金文、从篆书到隶书,渐次到我们今天的汉字,汉字历经千年而不衰,从繁到简,处处回响着它辉煌的历史艺术。看完了《开学第一课》的字以溯源一节,我才深深地感觉到,原来我们平时从不在意的汉字里,竟然蕴藏着如此博大精深的学问,在它的一笔一划间,一个偏旁部首、一个形状中,都能追本溯源,找到它的根本意思。

世界上的语言种类有很多种,但是,像汉字这样的方块字,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创造。像英语、法语这种由字母组成的语言,虽然它们有自己的规则,用一些字母经过组合,形成长长短短的单词,但却不像中国方块字这样,形象变化万千,远远没有中国汉字那样意蕴悠长、深厚,正如同中国的悠久历史。

细看笔下写成的每一个汉字,我在想,正是这些方块字本身的美,才造就了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草书、行书、楷书、篆书、隶书不同的字体写成的汉字,在我们面前翩然起舞,或奔腾跳跃,或徐步缓进,或婀娜转身,舞出中华汉字的美。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同样,美丽的方块字,也是对我们自己性格的塑造。

中国文化中的方块字,不仅是我们的语言沟通工具,还塑造了我们的心性。就如同课堂上讲到的正直两个字,就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像汉字一样,做一个正直、端正的人。

中华汉字,在历史的流变中不断发展革新,它凝结着先人智慧的结晶,透过它的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在笔画之间感受到的,不仅是汉字之美,更是它传达给我们的中国精神和做人风骨。以后我要写好每一个中国汉字,做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的继承人!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和谐之美


和谐美是美的最高境界。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说过:美在和谐。可见,和谐美是一个极古老而又至今依然熠熠生辉的美学命题。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看到了一篇《天堂与地狱》的故事,从中所悟出的道理让我永远铭记于心。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人问上帝,他想知道到底天堂和地狱是什么样子,于是上帝就说先带他去看地狱,带他来到一间房间,里面有一个长条形的桌子,桌上摆满了各种很香的食物,桌子上面坐满了人,每个人都面黄饥瘦,非常的饥饿,他们每人有一双很长很长的筷子,他们把夹起的菜尽力想喂到自己的嘴里,可是由于筷子太长,没有一个人能把菜喂到嘴里,所以这个房间所有的人都是非常痛苦的样子,看着好吃的菜,却吃不到!于是这个人就给上帝说:太残忍了吧,那带我去天堂看看吧!上帝说:好啊,其实天堂就在地狱的隔壁!于是他们来到隔壁的房间,看到的是同样的长条桌子,同样很好吃的菜,同样的每人拿了一双不可能喂到自己嘴里的筷子,不同的是他们都非常的开心!因为他们都把自己夹起的菜喂到了别人的嘴里,所以大家都吃到了美味,而且人与人之间也非常的开心!!听了这个故事让我感触到人与人之间是需要多多的交流的,只要能和谐相处,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幸福地生活。

读了《天堂与地狱》的故事,再想想我们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真是惭愧。记得有一次上课,老师让我们四人小组讨论问题。本以为我们可以和谐地相处,可是偏偏在一个问题上出现了分岐,大家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针锋相对,谁也不让谁。结果,不但没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而且还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这都是我们不能和别人和谐合作惹的祸。

还有一个是发生在我们宿舍的故事:一位同学不小心弄湿了另一位同学的衣服,眼看那位同学要发火了,另一位同学及时而又真诚地说上一句:对不起!一场即将发生的战争就这样避免了。你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人与人之间能那么和谐,还人什么问题是我们不级解决的呢?

和谐,一个多么美丽而又熟悉的字眼。成为一个更好的团体,需要和谐;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需要和谐;人与人之间,更需要和谐。我们渴望和谐,更渴望一种由和谐形成的和谐之美。

《谈美》之读后感1500字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泰斗,是中国美学研究的拓荒者,并为中国美学的发展穷尽毕生精力。《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从美的产生谈起,到美感的条件及心灵净化作用,最后上升至美和人生的艺术化高度,层层递进;文字简易精炼却引人入胜,本书还一直被誉为科学性、普及性的经典之作。

汉字美由羊和大组成,在中国古代,羊是十分贵重的商品,肥大的羊大概就是原始人民对美最淡出最直白的理解。在甲骨文中,美写作戴羽毛头饰的妇女,表示好看、漂亮的意思。《庄子齐物论》中记载:毛嫱丽姬,人谓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即形容漂亮的女子沉鱼落雁。伏尔泰曾有一句话这样解释美:何谓美?询之雄蛤蟆,必答曰雌蛤蟆是也。纵观诸多大家对美的解释,言语各不相同却无一例外表达了美的核心:心灵的感受。简言之,美,就是具体事物引起人们愉悦情感的属性。

朱光潜也指出美是一种自然属性,既是自然属性,那就是客观存在。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一事物,一个人觉得美,另一个人却不予赞同。在一般人看来,美是物所固有的,正如有些生物生来就美,有的则生来就丑。比如我们喜欢用娇颜的花朵,明耀的星星来称赞一个人的美丽,也惯用癞蛤蟆来说一个人的丑。因而,有哲学家认为:美是心的产品。但是美丑本没有固有的标准,《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就是说我们都认为一个事物美,是因为有不美的对比,然而美与不美,你有什么固有的尺量可以说服我么?

朱光潜认为,美不全在于外物,也不全在内心,我们之所以有美丑的不同感觉,是心和物结合的产物美感。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不可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失去了活动的载体。美之中有人情也要含物理,两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作者的见地有些绕,但仔细领会,确是这个道理。他总结了前人对美的研究,又弥补了其不足,严谨地道出了美感这个新意。

美感不是客观存在的,作者提出它的产生有三个必要的条件:态度、距离和移情。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事物总会有自己独特的反应。这一点并不难懂,态度是主观意识层面的一部分,它是心灵主体精神的传达,或满足或不满都基于主体的特点。如面对一个苹果,画家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构图美感,科学家首先想到的是万有引力,普通人则想到它吃起来的口感。用朱光潜的话来说,我们面度食物往往有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态度,能不能产生美感要看我们更偏向于哪一种态度。

我们常说距离产生美感,就像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者告诉我们,审美的恶过程中不能怀一种实用的态度,因为美的差别是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这个距离不能太远,也不能不及,只有平衡才能引起美感。

至于移情,俗话说心中有佛,所见皆佛,移情让我们产生审美的情愫,同时通过推己及物,以物化我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在心里建立美的意象,欣赏美的自我价值观。移情和美感经验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所以每个人有自我不同的审美标准,对同一事物会出现美丑截然不同的感受。

《谈美》最深刻之初是作者将美上升至人生的层面,朱光潜强烈呼吁:慢慢走,欣赏啊!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关于美的艺术之旅,一篇生命史就是一部一个人关于美的作品,有善恶美丑之别。人生犹如一块顽石,懂的生命之美的艺术家把它雕成美丽的艺术雕像,不懂欣赏之人却任其成为一块荒石。每个人都应当学会欣赏人生的艺术之美,也应当学会用艺术的美来装点人生。

英雄美赞之曹操


古人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件三国中的各类角色的钩心斗角也是非同一般。在《三国》上上下下近千号人物中,我最中意的是曹操。

魏、蜀、吴三国鼎立。蜀刘备,汉中王靖王之后,打着复兴大汉的幌子,收拢人心,建立自己的政权;吴孙权,靠着父兄辛苦打出的富足江山,只守不攻,独步江东尽享乐;魏曹操,从最基层做起,早在东汉末,曹操就参与镇压黄巾起义立下战功。虽说曾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多年的征战,终于统一北方,称雄一方。

曹操曾在一首名为《对酒》的乐符诗中描绘他理想中的太平世界。

对酒歌,太平诗,吏不呼门,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载。

我认为,人可以没有渊博的知识,但不可能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理想就没有目标,就没有奋斗的方向。在这方面曹操也给我们做了表率。

再说曹操的文学造诣。他是西汉的著名文学家,他所作散文简朴,诗歌慷慨激昂,是文学上的代表作。著有《曹操集》。此外,曹操还组织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书。所以说,曹操是当之无愧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三国志》作者陈寿如此评价曹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曹操,一袋枭熊。拥有远大抱负,有坚强意志,扎实稳步,从最低一步一步做起,善于用知识武装自己,博览群书,关心百姓,在社会危亡之际勇于站出来主持大局。面对有雄厚实力的敌人从不畏惧,英勇聪慧。有天才的领导之风,凭借自己的实力成为真正的王者。

倘若广大青年都能如曹操这样,不怕吃苦、扎实稳步、勇敢博识、志向远大,那么,我们中华屹立世界之林顶峰则不远矣!

桥之美读后感200字


看来《桥之美》这篇文章之后让我有了很深得一会,让我对桥有了更溶厚的兴趣,五冠中的文章写得唯妙唯肖,生龙活虎,让我看了仿佛桥就在我的面前。

文章中,从视角中,我体会到了,江南乡间石桥头的细柳飘丝,以及南京大江大桥犹X一道直线,美丽动人之景,我相信这些地方去了一定让每一个人留恋忘返!

文章中,写到矛盾故乡写镇子上得芦苇林,让我很惊讶。芦苇居然会多到呈密不透风的情况,我觉得很惊讶!可是在每一石桥旁,却没了呢些多的吓人的芦苇了,他们仿佛在做一次深呼吸似的。

文章中,作者为了画一些座桥多次爬上高峰,作者不畏艰辛,只为画一座桥,这讲无懈可击的顽强精神,深深感动了我,让我感到非常伟大。作者那伟大的精神深深鼓舞着我,让我皮不急待去学习作者呢伟大,不畏艰辛,顽强不屈的精神。

今天,读了吴冠中的文章《桥之美》这一课,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

所介绍的不是具体的哪一座桥,而是集各种桥的美于一身。在画家的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作者着重抓住桥的形式美这一特点去解说。作者对桥的喜爱是缘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写到了江南水乡的桥之美;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的桥之美;高山峡谷中的桥之美。

并且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作者真的写的很棒,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

《学术之美》读后感


此刻摆在我面前的这本书,是刘海峰教授最新的学术随笔。单从书名《学术之美》来看,就很让人充满期待了。学术是美的吗?我想在大多数专业学者的眼中,百味杂陈。但在一生以学术为业的人心中,学术应该是美的。

刘教授长期致力于教育史与科举研究,成果丰硕。特别是他首创的科举学,如今已成为一门显学,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在如今学字满天飞的年代里,一门学要真正地发展起来并不容易,而若要发展地很好,更属不易。所幸的是,刘教授多年来不遗余力地从事此项研究,取得了惊人成就。

所谓学术,应该分开来看,学偏向理论,而术则偏向方法与技术。但学术若连在一起,则显得比较庄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学术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市场经济没有全面占领中国时,学者的地位是比较崇高的。但后来有人将学者与思想家分开。思想家等同于现在我们所称的知识分子,而学者等同专家,成了一种专业化倾向。思想家更寄于在社会上发声,有一种忧患意识。韦伯称现在有两种人,一种是以学术为业,一种是以政治为业。学术为业的人,致力于纯粹知识研究,而以政治为业的人,则更注重关心社会。二者其实也没有完全分开。

此书是一本关于刘教授学术心路历程的书,全书分为五部分,既有治学感悟,又有读书心得,还有自身学术生涯,还有关于文学方面的,最后一部分是序文集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文学这块。其实在刘老师的多篇回忆文章中,他都谈到了,高考他的第一志愿是中文,他对文学充满了偏爱,但是历史的误会让他进了厦大历史系。如果他当时被师大中文系录取,可能文学界多了一位名教授,但教育界就少了一位名教授了。所以不能说这有什么损失,对于教育学界来说,这倒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看到刘老师年轻时的文字,有些稚嫩,但也透露出一种豪气,那种自信也可以预示了他日后的成绩。

在治学感悟中,有好几篇文章都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因为刘老师之前在科学时报和中国教育报上都有专栏,其中科学时报上的专栏名字就叫做海峰随笔,而在中国教育报开设专栏的学者是比较少见的,可见刘老师的学术影响力。比如《文字与健康》、《学术之美一头雾水》、《里面的世界很精彩》,都是在我们师生中广为传颂的。其中《里面的世界很精彩》,是一次为我们做开学时所作的演讲稿,当时赢得了很多掌声。这几篇文章都是针对目前中国学术界的现状,尤其是我们研究生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很细致的说明。现在的研究生比之很多年前,在专业水平上要下降很多。我觉得原因要两分来看。一方面,现在的大学在教学质量上确实有所下降,他们所接受的知识水平是很低的,因为目前我们要应对的是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我们更强调在通识教育这一块,综合素质上去了,则难免在专业上就有所落后。

从随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刘老师的学术轨迹,这也向我们传达了一个讯号,那就是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如果成功可以随随便便,那我相信没有人愿意付出努力了。刘老师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并没有放弃读书。所以在高考中能够从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当时的高考录取率相当低,能考上的,不论是北大还是一般院校,那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所以后来这批人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这也是必然的。刘老师一直呆在厦大,学习与工作,他能有今天的成就,跟他的努力,还有当时的学术环境是分不开的。刘老师自硕士毕业之后,就被分配到高教所,跟着潘先生从事高等教育史方面的研究,我觉得在这一方面,潘先生是伯乐,从这么多年来看,我觉得先生的眼光是极高的。试想,当时还是一个文弱书生的刘院长,如今已经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这是不可思议的。刘老师把该获得的奖项,几乎全都得到了,这是一般学者难以企及的。

举凡人若到了一定地步,他可能就会专注于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因为人不可能顾及太多。人在很多时间必须要舍弃一些东西,不然的话,可能什么也得不到。我觉得像刘老师到如今的地步,基本上他对物质的yu)

当然,这种跨学科的体验,也是需要有深厚的学科基础。很多人也有刘老师这样的学科经历,但是并不能成为像刘老师那样的学者,因为他们只是具备了某一方面,而在更多时候,他们忽视了其他方面,比如成长的环境,比如所下的苦功。尤其做学问一定要能静下心来,如果我们不能甘坐冷板凳的话,那么很容易被外界的诱惑所打扰,这样的话,也很难成功。真正的成功者,是他们首先树立了坚定的目标,然后会沿着这一目标而努力去奋斗,他们所下的功夫,一般人可能看不见。又或是觉得那样做很不值,等到真正出成果的时候,就明白该如何去做了。我们羡慕别人的时候,是不会想到他们当初所付出的努力的。没有付出,哪来的收获?如果成天白日梦,而只是想天下掉馅饼,可能一辈子也成功不了。既然我们知道要努力才能成功,那就更加不能只是说说而已了。而且努力也要有方向,不能做无用功。

这是一本很好的启蒙读物,让我们真正地认识到成为一个成功者,需要经历怎样的风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