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职业规划 > 导航 >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规划论文。

随着人们的教育质量的提升,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范文类型,高质量的范文能得到更多人参考,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规划论文,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广大辅导员的辛苦工作,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做好辅导员职业规划和专业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民办高校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各类适用人才,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在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何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如何针对民办高校的特点,建设一支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已成为关系到人才培养和民办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环节。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专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民办高校辅导员来源复杂。

由于办学时间都不长,不少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年龄分布呈现出哑铃状两头大、中间小,即50岁以上和30岁以下的辅导员人数占绝大多数,而30-50岁之间的人数较少。一方面,年龄较大的辅导员由于绝大多数是由企业内退人员、部队转业干部、退伍(复员)军人等组成,他们与青年学生存在着一定的代沟,仅依靠自身的知识储备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年龄过轻的辅导员队伍,社会阅历相对不足,社会知识、工作经验等各方面积累不够,对学生中的许多问题不能给予很好的指导。

2、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低

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性的不强和准入机制的缺乏使没有专业知识和事务经验的外行也可以进入,某些时候甚至成了其他岗位裁减人员或教师家属的安置办,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各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行事,工作方法五花八门必然使得辅导员感觉不受重视、没有地位,职业认同感低、吸引力不强;困扰多年的政治待遇、物质待遇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大部分人聘期相对较短、地位的不稳固、将来发展方向不明确,使得辅导员队伍极不稳定,在许多人眼中这仅仅是简单的谋生手段,因此,有机会就转、有条件就跳的心态普遍存在。在部分民办高校较为集中的城市,笔者甚至听到过部分辅导员白天忙工作、晚上比待遇忙跳槽的故事。辅导员工作主要是靠事业心和责任感在起作用,相对稳定的队伍才能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不断提高工作的水平和层次。队伍的频繁流动,使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连续性不强,往往只能在低水平的阶段重复。

3、专业化培训弱,师资队伍专业性还不强。

由于资源有限,骨干培训涉及面小,培训专业化程度弱,学位进修名额稀缺,而实际需要培训、进修、提高的辅导员人数庞大,现有的培训、进修难以满足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另外,各民办高校虽然都建立了辅导员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制度,甚至还建立了辅导员学习日制度,但培训形式多以讲座、报告会、交流会为主,内容纷繁复杂,随意性大,不成体系,更谈不上专业化系统培训。培训中,缺乏既掌握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又熟悉辅导员实际工作过程,能把理论教育和经验传授、理论和实践、体会与感悟、基础和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辅导员工作有真实体验的专业师资队伍。

4、民办大学辅导员职责过多

辅导员岗位职责的规范性直接影响着辅导员工作质量,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关键。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和各高校对辅导员岗位职责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规定,但长期以来,在工作的实际过程中,辅导员往往充当政工人员、行政干事、教辅人员、党政秘书、团学干事和招生就业人员来使用,辅导员普遍存在工作领域模糊不清、工作内容繁杂凌乱、工作职责事无巨细、工作时间无限延长、角色扮演越位错位、评估检查没完没了等问题,大大降低了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职责,使辅导员整天套在繁冗的事务之中,使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观上想做好,但客观上往往力不从心。因此,只有规范辅导员岗位职责,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专业化发展对策

1、进一步完善高校辅导员选聘、管理、培养和发展的机制

完善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机制,就要贯彻高进、明责、严管、精育、优出的原则,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选聘机制、管理机制、培养机制和发展机制,使之成为推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制度保证。首先,省教育厅要督促高等学校必须要像重视业务教师的选拔那样重视辅导员的选聘,并牵头建立高标准、严要求的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把真正优秀的人才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其次,要明确职责,强化考核,完善辅导员队伍管理制度。

2、建立科学的辅导员评价方法

民办院校应在法律的指导下,充分运用优胜劣汰的方法,推进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而考核无疑是推动辅导员专业化的最有效措施。首先,要明确工作职责,确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构建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应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辅导员专业导向,体现辅导的专业性,应重点考核其工作的专业素质、能力、水平、效果等内容。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全面科学,既应考虑定量的因素,也应考虑定性的因素;既要考虑工作能力、工作效果、工作业绩也要考虑工作动机、职业道德、工作态度,还要考虑学生一次就业率、考研率、四六级英语通过率、学习成绩合格率。其次,要严格考核程序,健全民主监督机制。

3、建立纵横结合,分层递进的辅导员培训机制

加强辅导员培养工作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第一,形成精品项目+专业培训全员普及教育体系。建立起全员参与的成长培训体系,针对全体辅导员,从国家方针政策、学校发展规划、辅导员岗位职责等方面,全面地提供培训内容,满足所有辅导员的成长需求。第二,形成节点培训+进阶培训分层重点教育体系。建立起分层递进的成长培训系统,针对纵向上的每一个时间节点,从知识、技能、才能和态度等方面,全面地为该阶段提供培训内容,满足不同层次辅导员成长需求。

4、加强辅导员的专业技能提升与职业培训力度

民办高校应加大投入,提高辅导员专业学识水平,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专业学习上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应主动调整现有辅导员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加快整合现有的硕士点和博士点,打通高校辅导员学习深造道路;更为重要的是,高校应加强辅导员队伍培训基地建设,改变长期以来培训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口号多内容少、讲座报告多情景模拟少、会议多考察少等现象,积极搭建平台,让高校辅导员获得专业技术资格和辅导员必备的工作技能,进一步提升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5、提高待遇,提升职业声望与社会认同

待遇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种职业的社会声望,公众也会以待遇的好坏来评价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并给予不同的社会认同。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相关激励理论,我们知道人的需要是有层次且不同的,应该满足辅导员最迫切的需要,才能起到期待的激励作用。但是,每个辅导员的需要不同,即使是同一位辅导员的需要也会因时间、空间的改变而不断变化。所以,当我们在加大对辅导员的福利待遇的投入的同时,更需要考虑每一位辅导员当前最迫切的需要。这不仅需要从物质方面满足,更需要从精神方面进行关怀。学校要提高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领导要切实关心、重视、认同辅导员的工作,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待遇。

总之,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提高辅导员他们的职业吸引力,从而使他们产生职业认同感和事业归属感,这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fwr816.com阅读分享

辅导员职业规划


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篇辅导员职业规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广大辅导员的辛苦工作,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做好辅导员职业规划和专业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民办高校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各类适用人才,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在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何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如何针对民办高校的特点,建设一支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已成为关系到人才培养和民办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环节。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专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民办高校辅导员来源复杂。

由于办学时间都不长,不少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年龄分布呈现出哑铃状两头大、中间小,即5岁以上和3岁以下的辅导员人数占绝大多数,而3-5岁之间的人数较少。一方面,年龄较大的辅导员由于绝大多数是由企业内退人员、部队转业干部、退伍(复员)军人等组成,他们与青年学生存在着一定的代沟,仅依靠自身的知识储备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年龄过轻的辅导员队伍,社会阅历相对不足,社会知识、工作经验等各方面积累不够,对学生中的许多问题不能给予很好的指导。

2、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低

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性的不强和准入机制的缺乏使没有专业知识和事务经验的外行也可以进入,某些时候甚至成了其他岗位裁减人员或教师家属的安置办,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各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行事,工作方法五花八门必然使得辅导员感觉不受重视、没有地位,职业认同感低、吸引力不强;困扰多年的政治待遇、物质待遇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大部分人聘期相对较短、地位的不稳固、将来发展方向不明确,使得辅导员队伍极不稳定,在许多人眼中这仅仅是简单的谋生手段,因此,有机会就转、有条件就跳的心态普遍存在。在部分民办高校较为集中的城市,笔者甚至听到过部分辅导员白天忙工作、晚上比待遇忙跳槽的故事。辅导员工作主要是靠事业心和责任感在起作用,相对稳定的队伍才能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不断提高工作的水平和层次。队伍的频繁流动,使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连续性不强,往往只能在低水平的阶段重复。

3、专业化培训弱,师资队伍专业性还不强。

由于资源有限,骨干培训涉及面小,培训专业化程度弱,学位进修名额稀缺,而实际需要培训、进修、提高的辅导员人数庞大,现有的培训、进修难以满足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另外,各民办高校虽然都建立了辅导员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制度,甚至还建立了辅导员学习日制度,但培训形式多以讲座、报告会、交流会为主,内容纷繁复杂,随意性大,不成体系,更谈不上专业化系统培训。培训中,缺乏既掌握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又熟悉辅导员实际工作过程,能把理论教育和经验传授、理论和实践、体会与感悟、基础和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辅导员工作有真实体验的专业师资队伍。

4、民办大学辅导员职责过多

辅导员岗位职责的规范性直接影响着辅导员工作质量,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关键。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和各高校对辅导员岗位职责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规定,但长期以来,在工作的实际过程中,辅导员往往充当政工人员、行政干事、教辅人员、党政秘书、团学干事和招生就业人员来使用,辅导员普遍存在工作领域模糊不清、工作内容繁杂凌乱、工作职责事无巨细、工作时间无限延长、角色扮演越位错位、评估检查没完没了等问题,大大降低了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职责,使辅导员整天套在繁冗的事务之中,使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观上想做好,但客观上往往力不从心。因此,只有规范辅导员岗位职责,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专业化发展对策

1、进一步完善高校辅导员选聘、管理、培养和发展的机制

完善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机制,就要贯彻高进、明责、严管、精育、优出的原则,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选聘机制、管理机制、培养机制和发展机制,使之成为推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制度保证。首先,省教育厅要督促高等学校必须要像重视业务教师的选拔那样重视辅导员的选聘,并牵头建立高标准、严要求的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把真正优秀的人才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其次,要明确职责,强化考核,完善辅导员队伍管理制度。

2、建立科学的辅导员评价方法

民办院校应在法律的指导下,充分运用优胜劣汰的方法,推进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而考核无疑是推动辅导员专业化的最有效措施。首先,要明确工作职责,确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构建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应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辅导员专业导向,体现辅导的专业性,应重点考核其工作的专业素质、能力、水平、效果等内容。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全面科学,既应考虑定量的因素,也应考虑定性的因素;既要考虑工作能力、工作效果、工作业绩也要考虑工作动机、职业道德、工作态度,还要考虑学生一次就业率、考研率、四六级英语通过率、学习成绩合格率。其次,要严格考核程序,健全民主监督机制。

3、建立纵横结合,分层递进的辅导员培训机制

加强辅导员培养工作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第一,形成精品项目+专业培训全员普及教育体系。建立起全员参与的成长培训体系,针对全体辅导员,从国家方针政策、学校发展规划、辅导员岗位职责等方面,全面地提供培训内容,满足所有辅导员的成长需求。第二,形成节点培训+进阶培训分层重点教育体系。建立起分层递进的成长培训系统,针对纵向上的每一个时间节点,从知识、技能、才能和态度等方面,全面地为该阶段提供培训内容,满足不同层次辅导员成长需求。

4、加强辅导员的专业技能提升与职业培训力度

民办高校应加大投入,提高辅导员专业学识水平,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专业学习上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应主动调整现有辅导员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加快整合现有的硕士点和博士点,打通高校辅导员学习深造道路;更为重要的是,高校应加强辅导员队伍培训基地建设,改变长期以来培训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口号多内容少、讲座报告多情景模拟少、会议多考察少等现象,积极搭建平台,让高校辅导员获得专业技术资格和辅导员必备的工作技能,进一步提升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5、提高待遇,提升职业声望与社会认同

待遇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种职业的社会声望,公众也会以待遇的好坏来评价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并给予不同的社会认同。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相关激励理论,我们知道人的需要是有层次且不同的,应该满足辅导员最迫切的需要,才能起到期待的激励作用。但是,每个辅导员的需要不同,即使是同一位辅导员的需要也会因时间、空间的改变而不断变化。所以,当我们在加大对辅导员的福利待遇的投入的同时,更需要考虑每一位辅导员当前最迫切的需要。这不仅需要从物质方面满足,更需要从精神方面进行关怀。学校要提高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领导要切实关心、重视、认同辅导员的工作,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待遇。

总之,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提高辅导员他们的职业吸引力,从而使他们产生职业认同感和事业归属感,这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论文


民办高校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各类适用人才,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在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何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如何针对民办高校的特点,建设一支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已成为关系到人才培养和民办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环节。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专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民办高校辅导员来源复杂。

由于办学时间都不长,不少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年龄分布呈现出哑铃状两头大、中间小,即50岁以上和30岁以下的辅导员人数占绝大多数,而30-50岁之间的人数较少。一方面,年龄较大的辅导员由于绝大多数是由企业内退人员、部队转业干部、退伍(复员)军人等组成,他们与青年学生存在着一定的代沟,仅依靠自身的知识储备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年龄过轻的辅导员队伍,社会阅历相对不足,社会知识、工作经验等各方面积累不够,对学生中的许多问题不能给予很好的指导。

2、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低

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性的不强和准入机制的缺乏使没有专业知识和事务经验的外行也可以进入,某些时候甚至成了其他岗位裁减人员或教师家属的安置办,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各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行事,工作方法五花八门必然使得辅导员感觉不受重视、没有地位,职业认同感低、吸引力不强;困扰多年的政治待遇、物质待遇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大部分人聘期相对较短、地位的不稳固、将来发展方向不明确,使得辅导员队伍极不稳定,在许多人眼中这仅仅是简单的谋生手段,因此,有机会就转、有条件就跳的心态普遍存在。在部分民办高校较为集中的城市,笔者甚至听到过部分辅导员白天忙工作、晚上比待遇忙跳槽的故事。辅导员工作主要是靠事业心和责任感在起作用,相对稳定的队伍才能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不断提高工作的水平和层次。队伍的频繁流动,使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连续性不强,往往只能在低水平的阶段重复。

3、专业化培训弱,师资队伍专业性还不强。

由于资源有限,骨干培训涉及面小,培训专业化程度弱,学位进修名额稀缺,而实际需要培训、进修、提高的辅导员人数庞大,现有的培训、进修难以满足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另外,各民办高校虽然都建立了辅导员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制度,甚至还建立了辅导员学习日制度,但培训形式多以讲座、报告会、交流会为主,内容纷繁复杂,随意性大,不成体系,更谈不上专业化系统培训。培训中,缺乏既掌握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又熟悉辅导员实际工作过程,能把理论教育和经验传授、理论和实践、体会与感悟、基础和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辅导员工作有真实体验的专业师资队伍。

4、民办大学辅导员职责过多

辅导员岗位职责的规范性直接影响着辅导员工作质量,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关键。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和各高校对辅导员岗位职责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规定,但长期以来,在工作的实际过程中,辅导员往往充当政工人员、行政干事、教辅人员、党政秘书、团学干事和招生就业人员来使用,辅导员普遍存在工作领域模糊不清、工作内容繁杂凌乱、工作职责事无巨细、工作时间无限延长、角色扮演越位错位、评估检查没完没了等问题,大大降低了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职责,使辅导员整天套在繁冗的事务之中,使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观上想做好,但客观上往往力不从心。因此,只有规范辅导员岗位职责,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专业化发展对策

1、进一步完善高校辅导员选聘、管理、培养和发展的机制

完善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机制,就要贯彻高进、明责、严管、精育、优出的原则,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选聘机制、管理机制、培养机制和发展机制,使之成为推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制度保证。首先,省教育厅要督促高等学校必须要像重视业务教师的选拔那样重视辅导员的选聘,并牵头建立高标准、严要求的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把真正优秀的人才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其次,要明确职责,强化考核,完善辅导员队伍管理制度。

2、建立科学的辅导员评价方法

民办院校应在法律的指导下,充分运用优胜劣汰的方法,推进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而考核无疑是推动辅导员专业化的最有效措施。首先,要明确工作职责,确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构建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应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辅导员专业导向,体现辅导的专业性,应重点考核其工作的专业素质、能力、水平、效果等内容。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全面科学,既应考虑定量的因素,也应考虑定性的因素;既要考虑工作能力、工作效果、工作业绩也要考虑工作动机、职业道德、工作态度,还要考虑学生一次就业率、考研率、四六级英语通过率、学习成绩合格率。其次,要严格考核程序,健全民主监督机制。

3、建立纵横结合,分层递进的辅导员培训机制

加强辅导员培养工作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第一,形成精品项目+专业培训全员普及教育体系。建立起全员参与的成长培训体系,针对全体辅导员,从国家方针政策、学校发展规划、辅导员岗位职责等方面,全面地提供培训内容,满足所有辅导员的成长需求。第二,形成节点培训+进阶培训分层重点教育体系。建立起分层递进的成长培训系统,针对纵向上的每一个时间节点,从知识、技能、才能和态度等方面,全面地为该阶段提供培训内容,满足不同层次辅导员成长需求。

4、加强辅导员的专业技能提升与职业培训力度

民办高校应加大投入,提高辅导员专业学识水平,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专业学习上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应主动调整现有辅导员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加快整合现有的硕士点和博士点,打通高校辅导员学习深造道路;更为重要的是,高校应加强辅导员队伍培训基地建设,改变长期以来培训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口号多内容少、讲座报告多情景模拟少、会议多考察少等现象,积极搭建平台,让高校辅导员获得专业技术资格和辅导员必备的工作技能,进一步提升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5、提高待遇,提升职业声望与社会认同

待遇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种职业的社会声望,公众也会以待遇的好坏来评价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并给予不同的社会认同。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相关激励理论,我们知道人的需要是有层次且不同的,应该满足辅导员最迫切的需要,才能起到期待的激励作用。但是,每个辅导员的需要不同,即使是同一位辅导员的需要也会因时间、空间的改变而不断变化。所以,当我们在加大对辅导员的福利待遇的投入的同时,更需要考虑每一位辅导员当前最迫切的需要。这不仅需要从物质方面满足,更需要从精神方面进行关怀。学校要提高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领导要切实关心、重视、认同辅导员的工作,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待遇。

总之,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提高辅导员他们的职业吸引力,从而使他们产生职业认同感和事业归属感,这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


辅导员工作不是机械的重复

处在高校学生辅导员岗位上的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合理规划自身的发展路径,在年复一年的学生工作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突破口。

高校辅导员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岗位,抛开那些繁琐的学期和年度安排不说,正处于活跃期的大学生们有意无意地制造一些小事故就让老师们寝食难安。虽然一些辅导员最终选择了离开,但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热衷着这项事业,在他们看来,与学生们相处的每时每刻都是快乐的,而伴随着一批批学生毕业离校的则是辅导员的自我成长。

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的辅导员丁峰在大学辅导员圈子中有些小名气。

早在20XX年初,这个新学院刚刚成立,这意味着辅导员的工作几乎全都要从零开始,而丁峰毅然放弃了专任教师的机会而成为辅导员,对于劝他慎重考虑的老领导们,他的回答是:我喜欢和学生们打交道,能够成为一名辅导员,再累我也开心!。

对于人到中年的丁峰,无论从工作经验还是个人精力来说,都要面对很大的压力,为了弥补差距,丁峰老师首先拿出了大量的时间来查缺补漏,他回忆道:当时最纠结的应该是我的爱人,因为从我担任辅导员之后,诸如接孩子放学、照顾老人等很多的家庭琐事都全部抛给她了而在她眼里我则变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懒虫加网虫。其实,我原本不太习惯上网,也正是在那时才知道原来网上有那么多的辅导员学习和交流的资源,后来为了进一些辅导员交流群,我还让学生帮我申请了一个qq号,但是没想到这个号码传开了,最后变成我与同学们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了

在摸索出一套娴熟的辅导员工作流程以后,丁峰老师并没有把此后的工作看成是一种机械的重复,而是在工作中不断做出新的尝试。由于擅长文学艺术,他在工作中逐渐通过运用自身的特长来为辅导员工作助力。几年来,他深入到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吹笛子、练书法、排演节目,在艺术交流的过程中渗透着思想教育,育人细微,润物无声。

除了提升辅导员相关的工作能力之外,丁峰老师还自费参加了许多能够服务大学生的培训,比如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指导讲师等,并且趁寒暑假休息的时候拜访了许多教育界的前辈。虽然很多人都不了解他的这个做法,认为这是多此一举,但是丁老师却很坚定的说:虽然很多人将辅导员称作学生的保姆,但我感觉更应该是他们的父母,如果像钟点工一样算计投入和回报,就不要指望孩子将来能出息,想让学生长大成人,就应该不计回报--哪个合格的父母会拿着本子算儿女的帐呢?我的目标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学生开开心心的学习,顺顺利利的就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似乎说明成功都是辛苦得来的,但实际并非如此。有成就的人物在别人眼中的磨励与苦寒中,可能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淡定的快乐。那些诺贝尔奖得主,如果他们一个个都香自苦寒来,估计也没有人对科学的巅峰如此兴致昂然。他们在快乐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快乐地持续努力进步,然后一个个大师、成功就悄无声息地诞生了。

丁峰老师清楚自己期望的目标是什么,根据自己的目标制订了努力的蓝图,主动投入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点悟的自我成长历程中,最终成长为优秀的辅导员。

大学职业规划论文


[大学职业规划论文]我的大学职业规划论文

一. 意义及自我分析

有了成功的目标,大学职业规划论文。明确自己人生的大目标,对把握好目标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认真策划人生每一步。

有道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千真万确。

对自己做的或将要做的事没有任何准备,就是在为失败做准备。

(1)美好愿望: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贡献社会[弱势群体]。

(2)方 向:自己创立公司 [建筑设计技术方向]

(3)总体目标:成为知名设计师,进入国际建筑设计圈。

(4)已进行情况:在校专科生,希望和同学共同创办一个分公司(装饰,土建,开发)

二.社会环境规划和职业分析(四年规划)

1,社会一般环境

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的重要角色。经济发展有强劲的势头,加入WTO后,会有大批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企业也走出国门。

2,建筑设计职业特殊社会环境

建筑市场调研显示,建筑业、房地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使建筑类专业毕业生成为高校应届求职大军中的宠儿。在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建筑类专业毕业生仍然十分走俏,需求量在各类专业中名列前茅。有关调查结果显示,20xx年社会对建筑类毕业生总需求为5万余人,其中研究生2600左右,本科生30000余人,专科生14000人左右。在北京,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等专业已经成为紧缺专业。北京20xx年奥运会也为建筑类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空间、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根据北京人事局公布的20xx年第二季度北京市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建筑类人才的供给与需求都进入了前20名,供需两旺。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有关设计方面的市场还是有相当大的潜力的,因此我在认识的同时就需要做到术业有专攻、并且要博学。因此,建筑设计专业市场广阔。

三.大学三年规划:

1.职业目标:(20xx-20xx年)

(1)职务目标:先从学生会干,勤工俭学,逐步了解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职业生涯规划《大学职业规划论文》。

(2)能力目标:掌握专业知识,了解其他方面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3)经济目标:在校期间兼职及奖学金,年收入1万元左右;

一年级:为试探期和定向期。

首先要适应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重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其次,要开始接触职业和职业生涯的概念,特别要重点了解自己未来所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设计;熟悉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提高交际沟通能力,在职业认识方面可以向高年级学生尤其是大四的毕业生询问就业情况;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增加交流技巧;在学习方面,要巩固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加强英语.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掌握现代职业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技能;要初步了解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大一学习任务不重,应多参加学校活动,增加交流技巧,但不要盲目地参加。在定向期,应考虑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来填充自己。

二年级: 为准备期.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考取与目标职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地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因为临近毕业,所以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上。参加与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等求职技巧,了解搜集就业信息的渠道,并确定自己是否要升本或考研。要积极锻炼自己得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积极常识并加入校友网络,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

三年级: 为分化期(冲刺就业):

目标应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

这时可先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

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一年的准备是否充分;

然后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

最后,预习或模拟面试。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做出充分准备。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可大胆提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

另外,要重视实习机会,通过实习从宏观上了解单位的工作方式、运转模式、工作流程,从微观上明确个人在岗位上的职责要求及规范,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目标分解与目标组合(大学三年)

1.目标分解:目标可分解成两个大的目标 一个是顺利毕业,一个是成为一个有一家公司的设计方面的技术人员。

对于第一个目标,又可分解为把专业课学好和把选修课学好,以便修完足够的学分,顺利毕业。接下来,还可以细分:在专业课程中,如何学好每一门课程(精通一两门自己喜欢的课);在选修课程中,需要选择哪些课程,如何学好.

对于第二目标,又可分解为接触社会阶段,了解市场阶段、熟悉公司运营阶段。接下来,还可以细分:在接触社会阶段,要采用什么办法,和哪些公司保持联系.如何锻炼自己.

2.目标组合:顺利毕业的前提是学好专业课程,而专业课程的学习则对职业目标(成为一个有一家公司的 艺术设计方面的技术人员)有促进作用。

职业规划教育论文


一、发达国家职业规划教育的特点

我国基础教育实行的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完全分离的教育政策,把职业教育完全排除到普通教育之外,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对立,这与发达国家重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渗透显然有着明显的区别。发达国家的职业规划教育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职业规划教育贯穿基础教育的各个年级从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职业规划教育已经逐渐渗透到普通教育的各个年级。低年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主要是了解社会各种职业、行业的工作性质、职业特点;高年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则是定期进行多种行业的具体工作实践。美国早在1971年就开始在全国实施职业规划教育。美国的职业规划教育分阶段,小学属于职业了解阶段,首先将两万多种不同的职业归纳为15个职业系列,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培养职业意识。初中是职业探索阶段,主要通过对农业、商业、通讯、建筑、家政、文艺、医药、旅游、制造业、航海、销售与分配、私人服务、公用事业和运输业等门类的一般职业训练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点尝试选择职业高中是职业选择阶段,集中学习学生自己所选择的一门职业课程。

英国的职业规划教育开始于初中二年级,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个性获得信息的技能;课程选择的指导。初三学生的职业教育内容是:帮助学生认识个人的兴趣、能力与相应的工作类型之间的关联;具备职业群体的相关知识;了解影响职业选择的个人因素、工作资历要求;发展收集和评价现有教育信息、职业信息的技能。瑞典规定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为学生安排至10周的工作生活定向实践。实践的方式是:低年级和中年级学生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参观工矿企业而高年级学生要被安排到某工作岗位工作一两周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熟悉制造业、商业、社会服务等至少3种不同的就业部门。

德国的教育以重视职业技术教育而著称于世。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法规定,要有80%的青年必须接受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开始得非常早,在小学的高年级就有一个观察阶段,即注意观察学生的志趣与爱好。因此,德国人是在小学阶段就开始为未来前途作准备并开始考虑选择生活道路和职业定向。德国中小学除了在学校的专用教室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外,还有一个走出校门的实践环节,即学生到企业实习三个星期。一般安排在8或9年级,学生分头到工厂,和工人一样上下班,干一些简单的工作,目的在于了解相关职业的特点。学生实习的工厂,一般由学生自己联系,这对学生的能力也是一种锻炼。

德国学校将基础教育中的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视作学生未来职业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而且视作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学校强调,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将来就一定从事学到的某项技术工作,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职业规划教育的课程内容宽泛

美国的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会定期邀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来学校向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包括律师、拍卖师、汽车推销员、消防队员、警察、运动员和作家等。小学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就是职业启蒙教育,让小学生了解与职业有关的常识性知识,包括各类职业的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工作性质、求职方法合薪水报酬等。使学生懂得人们在社会上是怎样生存的,也促使孩子们从小就不断思考自己将来有可能从事何种职业。

美国的普通中学开设的职业课程内容极为广泛,如工业、维修业职业技能;计算机技术,包括编程与应用;商业技能,包括计算机应用、商业数学、商业管理、会计学;家政,包括儿童发展、烹调、儿童护理、服装与室内设计、服装制作;等等。美国学生在7至10年级时,将选择一组职业作深入的探究。如,选修职业介绍课(包括实地考察),听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专家来校上课,利用电视、电影作品等方式对当地的工业、就业趋势、就业机会进行研究。学生在11至12年级时掌握一种技能,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工作。

美国的职业教育除了有广泛的职业课程选修和技能培训以外,最具特色的是其贯穿于各个年龄和各个年级的商业教育。美国基础教育中的商业教育不仅传授个人理财、金融、工业和贸易方面的商业知识,而且教学生如何组建公司、如何进行生产销售,以及了解产品的供给与市场需求等等。在为高中生设置的商业实践课程中,主要由教师和商业咨询人员帮助学生组建并运作自己的公司。当然,这项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赚钱,其更重要的意义是使学生获得商业技能并锻炼经营本领,为未来的商业活动和职业生涯积累经验乃至奠定基础。

美国的商业教育从幼儿园阶段开始直至高中,利用商业活动课程培养青少年的商业意识及经营能力,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就为学生打好进入职业生涯的基础,足以显示美国教育的远见。因此,当我国的大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如何打工时,国外的中学生已在参加商业活动课程中学习如何操作公司了。

德国小学有手工劳作课,教学内容包括纸工、编织、木工、陶器等,使孩子们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德国中学的职业技术教育有操作课,并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内容包括:办公技术、制图、打字、财会、职业指导、销售;选修内容有:缝纫、家政、电子、金工、木工、塑料加工、材料检查,以及电器类、护理类、商业类和管理类操作课。瑞典的学校,从初中开始实施职业技术教育,每周有两小时的自由选科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可供选择的科目有汽车驾驶理论、消费者须知、时装服装研究等。瑞典的综合制高中课程,分为人文社会、经济、理科等三组。综合制高中的课程设置,具有打破学科领域、进行跨学科教学、开展职业技术准备教育的特色。如,综合制高中人文社会组设置的课程有:消费、福利、音乐、社会、人文、社会科学等;经济组设置的课程有供给、事务、经济等;理工组设置的课程有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汽车工业、建筑、电子工业、加工技术、林业、农业、工业、技术和自然科学等。

法国鼓励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专业教育,并在高中课程中设置更广泛的且高度专业化的选修科目。法国小学课程中除了基础知识、科学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等课程外,还新增了技术教育课程,学生们进行手工制作和轻微的体力劳动和初中专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一般为每周两课时。为加强技术教育,在高中毕业会考中(同时是大学入学考试)加试手工劳动能力,另外在一般考试中加试应用技术。法国的初中是四年,分为两个阶段:两年的观察阶段,两年的定向阶段。所有学生到初中二年级以后,都需要为将来的学习道路作出选择,通常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学业成绩,分别进入初中三年级各组学习,有的则转入各种职业证书班。法国的高中开设三类课程:必修课、选修课和任选课。其中必须选择的选修课有实用工艺、工业技术、医学、社会学和实验室科技等,任意选修课有艺术、科技、现代外语和打字等实用课程。

3.职业规划教育重视生活能力的培养

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职业生活,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的广泛适应能力,这是社会谋生能力的基础。除了职业指导,发达国家的职业规划教育也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一般生活能力和职业技能,包括基本生活技能、自救应急技能、修理简单器械的技能等。

在英国中学里有门设计和技术课,每周上两节,一节是学习家务,如烹饪、缝纫以及学会使用电熨斗、电烤箱、微波炉、电缝纫机;另一节是学习简单的设计和制作,主要以木工活为主,如制作玩具、箱子、家具等。

德国中小学都开设家政课程,德国人认为,人主要存在于社会工作和家庭生活之中,即生产和消费中,学家政就是学习怎么生活,因此,家政的教学内容比较广,除烹饪外,还包括怎样持家、如何理财,以及健康卫生、营养知识等。

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选修课不仅面广,而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涉及工业、农业、林业、商业、经济、法律、文秘、外语、家政、环境、通讯、驾驶、制造、建筑、财会、时装、食品、维修和艺术等众多领域,涵盖了包括从事家庭生活、职业活动和社会活动在内的各种实用知识和技能,从而涵盖了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各个方面的内容。选修课程的实用性强,则有利于学生将学校的学习内容与未来的职业生涯相结合,并从中发现自己的职业倾向与工作能力倾向,有助于学生在关键时刻正确选择专业和职业。发达国家的教育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强调中等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适应社会、职业与家庭等各方面的变化。

中外基础教育课程上的差异也反映在教科书上。国外的教科书实用性很强,譬如,美国的高中化学教科书有专门章节介绍与化学有关的职业。

学生从教科书上了解到学好化学可以当环境化学家、化学研究人员、化学工程师、农业化学家、化学教师、食品科学家、化学实验人员、药剂师和营养专家等。这种在科学教育中渗透职业意识的方法,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来确定未来的职业选择。相比较,我国各科教材的共同缺陷是,内容单一、过于简略、抽象枯燥、理论脱离实际,并严重缺乏职业性、生活性、实践性。

二、从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看我国基础教育的缺陷

基础教育是每一个个体走向社会生活的起点,因而基础教育给个体奠定的基础应是广泛的,并突出地体现在确立人生目标、测查职业兴趣、探究自我特点、了解社会分工等多方面。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我国基础教育中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有:职业探索期的缺失、自我探索途径的缺失、社会生存经历的缺失、人生规划的缺失。

1.职业探索期的缺失

《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45%的大学毕业生对所选专业不感兴趣,19.2%的大学生明确表示要换专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国抽样调查显示,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如可重新选择,65.5%的学生表示将重新选择专业。以上调查结果充分反映了我国学生在高考专业选择时的盲目性。正是由于我国普通教育中根本不开设职业规划课程,造成我国接受普通教育的广大学生因缺乏职业规划教育而不具备基本的职业意识和专业意识,致使学生在面临专业选择时对专业及职业缺乏选择能力。也正是高中毕业生在选择专业时的无知与盲目,导致目前大学生所学专业并非自己所爱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忽视职业教育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专业选择是职业选择的起点,专业选择的结果意味着个体不仅要把大学的几年时光花费在所选专业上,而且要把今后的事业也建立在这个选择基础之上。如果上完大学才发现所选择的专业不适合自己,从时间成本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生命资源的浪费。值得指出的是,尽管我国中小学阶段的理科课程进度比国外快,但我国专业人才的成才效率很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众多学生在中小学乃至大学阶段都是在学业的阶梯上盲目地攀登,直到大学毕业面临择业时才发现梯子搭错了墙。我国高中毕业生对专业的陌生、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的陌生,意味着我们培养的学生在专业和职业的发展上和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过晚。

我国学生的职业探索期,对于没考上大学的学生来说,多是从高中毕业开始;而对于考上大学的学生来说,则是从大学毕业开始。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根本不存在职业探索期。与发达国家学生的职业探索期始于小学相比,我国学生的职业探索期的确开始得太晚了。

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看,我国学生对社会上的各种职业不仅了解得太少,也了解得太晚。

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经常处于多种职业信息的选择中,从而在不断经历的成功与失败中训练出职业选择能力。令人感叹的是,当美国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具备职业选择意识,并为自己的未来目标开始作准备、打基础时,我国学生在大学毕业之际还对职场之知甚少。

2.自我了解途径的缺失

新浪网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20xx年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40%的大学生因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而不愿意从事与自己专业相一致的工作;仅有12%的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另有18%的大学生清楚自己的职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势与劣势;而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是什么的大学生只占16%。高中毕业生普遍缺乏专业选择能力显示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缺陷:没有让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前掌握一种最重要的本领,即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这无疑标示着我国基础教育的重大盲点。

职业探索期是每一个个体都必经的过程,而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是一个不断的自我探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包括必要的经历,诸如了解各种

职业、了解自己的能力类型、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建立自己的职业理想、为实现职业理想而积累经验、通过深化认识自己的兴趣与能力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理想。选择职业必须以自己的能力为依据,这要求个体必须正确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我国学生之所以缺乏专业、职业选择能力,是因为整个基础教育阶段都没有相应的职业实践课程,让他们有机会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与能力类型。尽管我国小学就有《社会》、《劳动》等貌似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课程,但这些课程在大多数学校里却是以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讲课、看教材的方式进行的,根本达不到让学生了解实际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目的。由于缺乏职业教育意识,学校即使是开了实践性很强的课,也只是关起门来读死书。

职业规划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缺乏,也是由于人们普遍存在着一个错误认识,即只有不升学而马上就业的学生才需要职业教育。其实,职业教育对于有意考大学的学生来说更重要,因为对大学专业的选择是基于对自身专业兴趣的了解,而如果对任何专业和职业都没有起码的接触,也就无从发现自己的兴趣倾向和能力倾向。从效果来看,个体发现自身职业兴趣、专业兴趣的最有利的途径就是参与多方面的职业实践活动,因此,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每个学生都十分必要。

发达国家学校开设覆盖面广的职业技能选修课,其优点是多方面的,包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及好奇心,使学生能够拥有多样化的职业体验,从而能够在较大的职业课程范围内测试自己的兴趣所在和能力所长、发现自己的潜在能力,并在自我认识、自我探索中判断自己的专业兴趣和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显而易见,这种广而博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探索和自我了解。西方的教育是通过选课制度让学生围绕自己的兴趣构建具有个人特色的知识结构,这对个人来说就是有目标地选择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以及进行目标明确的职业实践。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发达国家相比,最大的差别表现在课程科目的范围分布窄、课程内容实用性差以及缺少选修课。我们的数理课程之所以能教得多而深,正是因为我们牺牲了课程的广度,即少开了很多课。从职业探索和自我了解的角度看,我们的这种深而细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的多方面尝试,无法为学生提供了解和发现自身潜能的多样化机会。

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自身的潜能、特长、缺陷和经验等各种基本特征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正确评价自己,从而恰当地选择与自身能力、兴趣、价值观相一致的职业类型,为自己找到合适的社会生存空间及发展方向。

发达国家的职业规划课程设置使所有的学生从小学时代就开始了从职业角度的自我设计,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他们有能力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及社会需求作出正确的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中外基础教育在职业规划教育方面的差距非常明显:我国的基础教育与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工作完全脱节,导致我国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各种对他们的未来有更重要影响的实践活动;而发达国家的学生却受益于职业规划教育,使他们在中小学阶段就能不断积累未来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经验。

3.社会生存经历的缺失

学校教育是重要的社会化过程,学校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受教育者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技能。按照社会化的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有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而且在全部的课程教学中都应该体现出:在鼓励学生发现自我、了解自我、发展自我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思考人生道路、探究自身职业兴趣、测查职业兴趣倾向。然而,在我国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个体的自我似乎是根本不存在的,直到中学毕业报志愿时,学生们才发现自己是一个需要面临抉择且马上要作出选择的独立个体。职业规划教育的缺乏显示了我们的教育无视学生个体的生存需要,导致他们在面临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时,既无心理准备也无职业技能准备。

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开始为走向社会作准备,包括心理准备,如了解自己的兴趣倾向、职业倾向等,也包括技能准备,即训练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具备一定的社会生存本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基本的准备就是通过了解各种职业来了解社会的生存现状、经济结构、社会分工,并由此思考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职业规划教育及相应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在了解社会中了解和发现自身的潜质、在考察职业空间的同时开拓自身能力的发展空间,为自己寻找合适的社会位置。职业兴趣的形成是基于个人的爱好、特长、性格倾向,以及对社会的基本了解和具有的社会经历。职业规划教育促使学生将个人的兴趣倾向、社会生存融合在一起思考,为个体走向社会打下基础,并让具有不同职业倾向和不同能力倾向的学生都能从学校教育中获益,使各自的特长和潜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其深远意义并不在于对学生进行某种职业的技能培训,即不是一般意义的职业指导,而是让学生在经历工作实践的同时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并具备普适于社会各职业的通用能力。毫无疑问,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使个体多样化的各种能力倾向失去了发展的渠道,而职业规划教育缺乏的后遗症则突出地表现为学生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不足,并最终表现为个体社会生存能力的匮乏。

4.未来人生规划的缺失

《职业》杂志20xx年进行的专业选择与职业发展调查显示: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个性作出专业选择的人仅占13%和32%。有37.15%的人后悔当初的专业选择;34.16%的人有点后悔。在职业与专业不对口的职场人中,66%的人表示不会再选择原来的专业,究其原因,22.98%的人认为原专业不适合自己;29.56%的人是不喜欢原专业;27.22%的人认为原专业职业前景暗淡。

不难推断,人们受社会生存环境的限制,当初的专业选择往往是不能改变的,因而专业选择失误常常成为人们的终生遗憾。毫无疑问,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能够接受恰当的人生规划指导,那么很多选择失误是可以避免的。从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来看,培养学生考虑和选择自己未来出路的能力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多在中小学阶段普遍实施职业规划教育,最终的效果则是让学生在了解职业、了解自我、了解社会的基础上设立人生目标,同时围绕自己的人生目标规划自己的人生。对于个体来说,社会生存的重要性使职业规划必然成为人生规划中最重要的内容,由此,职业规划教育的实质作用是进行富有针对性的人生指导,使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这显然是一种让个人终身受益的教育。

实际上,职业规划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基础:使学生在了解职业特点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特点;在发现社会需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需要;在职业训练的实践中学会社会生存;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规划自己的整个人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