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我的1919观后感 > 导航 > “我的1919”观后心得

我的1919观后感

“我的1919”观后心得。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我的1919”观后心得”,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经济地位决定发言权,我想这句话用在国与国的外交上也未尝不可,国际舞台只是少数强国大国的秀场,其他的小国穷国只能跑跑龙套,打打酱油。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国际关系多是建立在利益之上。1919年,一战终于结束,留下伤痕累累,疲惫不堪的人类,可战胜国就不同了,他们要惩罚战败国,要清点战利品,要尽力捞取能够捞到的利益。可是,中国,再一次处于尴尬的境地,按理说,中国是一个战胜国,照当时的外交总长陆征祥的话说,我们要争取得到与会大国的同情,可是,那样一个破败不堪的中国,人家为什么要放弃自己的利益去怜悯你。所以说,在当时那个弱肉强食的森林里,中国不仅觅不到食物,而且自己的肉也有被瓜分之可能。想想吧,一头骨瘦如才的狮子,被老虎撕咬,被假着虎威的狐狸欺负,被野狗小鸟调戏,苟延残喘,无自御之能力,多么悲惨的一个境况呀!

那时的中国连国家最起码的尊严都不能维护,伤得起吗?伤不起呀!国家尊严被百般蹂躏,万般践踏,国家主权被别国作为互惠互利的砝码,国将不国。哪个国家的民众能忍受这般辱弄,惯于隐忍的中国百姓最后也忍无可忍,可是他们也只能在国内闹一闹,骂政府无能,骂外交官不给力,隔靴挠痒而已!但这对于开启民智,刺激政府还是蛮奏效的。其实当时各种失败,其最根源的原因就一个字;弱。

那几年的几番折腾可够中国受的,到现在后遗症仍在,就比如这个面子问题,中国人爱面子那是国际常识,可能就是那时的中国被伤透了,好不容易混得像点样了,哪能不好好弥补一下呢!再说这个尊严问题,现在的中国老在意这个了,好在这几年有钱了,口袋里揣着钱,领导人出去说话,其分量也陡然增加了不少。而且,拉动奢侈品消费的重任义不容辞的落到了中国这个负责任大国身上。 这些也无可厚非,可是有一点我却始终想不通,为了国家的尊严牺牲老百姓的尊严,国富民强被割裂成两个词,为嘛?如果有良心的话,你就能发现中国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你再看一下我们国家的状态,动不动就免去别的国家欠我们的几十亿甚至更多的债务,财大气粗呀,可是,我们国家农民,农民工的生活状态就比别的国家百姓好到哪里了吗?但凡明眼人都看得明白。

我们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那叫一个拽呀,我也不否定这些东西的意义,劳动一下人民,伤点小财,又提升了国家形象,何乐而不为呢!可是,你看一下中国过春节时的春运,客运列车和货运列车没啥区别,说不定有时运量还要反超后者呢!你再看一下我们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高铁,有时一个车厢里只有一个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怪不得我们的总理疾呼:要让我们的人民活得更有尊严,要创造机会让人民批评政府。学习历史,就要用历史来观照现实,解决现实问题,开创大好未来,而不能把历史课当成政治课,并以此机会来灌输国家观念等意识形态的东西。以上是我对电影我的1919的观后感。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外婆的家观后心得感悟


今天窝在床上看了韩国的电影《外婆的家》,77岁的外婆与7岁的外孙的故事。

我挺经常看孩子,虽然我很喜欢他们,但是小孩子的精力旺盛,一般两个小时我就会觉得有点疲乏,感觉需要谁和我换班下,让我喘口气。而且我又是一个一定要午睡的人,不午睡觉得很痛苦,所以到了午睡时间,我就会把孩子交给他们的妈妈。这时我就会想以后我当了妈妈,午睡时怎么办呢?

经常能看到姐姐和嫂子对孩子超出我了解的爱与忍耐,但是也能经常听到她们忍耐到极致的发泄与责怪。小孩子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我想要什么,我想要玩什么,我想要做什么,他们是无法想到说有什么后果,或者说考虑到他人,暂时先放下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当你的意愿与他们的意愿总是背到而驰,而且听从他们的愿望又会伤害到他们,这个时候怎么办?有商量,有哄骗,有转移,有威胁,有恐吓。有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怎么样的教育才是适合他们的呢?是和风细雨,还是棍棒教育呢?

早上看这部电影时,经常笑到不行,心想这小破孩。有的时候也会感动,眼泪就留下来。这部电影是到一个位于深山只有八户人家的小山村里拍摄的,里面的场景很纯粹,奶奶也不是真正的演员扮演,而且是个哑巴,不能说话,可能这应该是导演刻意追求的简单。

小男孩在辱骂外婆迟钝、聋子、哑巴的时候;小男孩直接推掉自己不喜欢的食物或东西的时候;小男孩恶作剧地捉弄同村哥哥的时候;小男孩偷外婆的银发簪去买游戏机电池的时候,可能有的人又会得出小孩子真的是魔鬼,或者说这孩子小时候就这样,长大肯定会变坏。

外婆在面对外孙的时候,虽然不能说话,但并没有从表情肢体上去厌恶或者责备外孙。她尽力地去满足他的要求和愿望,无言的关心与陪伴,没去跟他计较与生气。可能她不会说话,也不会写字,不懂得很多人生的知识与大道理。但她却拥有无言的大爱。

我想里面原始的村落,淳朴的村民,导演要追求展现的是现代复杂的社会所缺乏的简单与本真。我不明白里面在心口画圈是什么意思,后面*后才明白,是对不起,外婆不生气,反倒是亏欠。

小男孩是羞涩的,就像我们有时要压抑自己的情绪,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他知道要回去了后,默默地帮外婆穿好了所有针,反复教外婆写我生病了和我想你两句话,隔着车后窗对着外婆在胸口画圈。 这一刻明白小孩子本性是真善美的。

每对父母都会担心自己没做好,没有足够的知识,也怕提供不了孩子最好的环境,但是外婆的环境是如此穷困,也不会说话,但她却教会她的外孙最重要的东西。我想不要轻易地给孩子贴标签和无言坚定包容的爱就是最重要的了。当然,父母也是人,也会有情绪,可以理解,不要过分自责,他们已经是在尽力地付出自己所能做到的一切。

2022关于《猎罪图鉴》的观后心得800字


不知道您有没有在看《猎罪图鉴》这部电视剧,如果没看的话真的很值得一看。《猎罪图鉴》让我知道:很多的故事都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离不开故事。那么,你看完《猎罪图鉴》有什么感悟呢?下面是范文资讯网小编帮大家编辑的“2022关于《猎罪图鉴》的观后心得800字”,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2022关于《猎罪图鉴》的观后心得800字(篇一)

1、这部剧与现代无疑,都已经用电脑分析,包括有头部骨骼也能通过电脑分析还原头像,但这部还属于“人工”,即使画像师再厉害也有被吹的痕迹,因为一些固有思维:这部有电脑为什么要浪费脑细胞自个儿操劳?

夸张、夸大也有其独特的魅力,所以我愿意继续观赏下去。

第一个案子:罪犯者的犯罪源头—认为拥有美丽的外表是她成功的首要条件。

第一个案子不是很困难,但也耗时耗力严重(熬夜画画、熬夜看证物光碟能表现出来)。能让我记得的也就是罪犯认罪后,被画像师用居里夫人点醒的那幕。

如果女犯人不是带着变美才能成功的思想,她可能还在努力成为著名设计师的路上,怀着梦想脚踏实地一路向前。

虽然自古以来美丽对于女人来说都是从不停歇的追求,但并不是女人成功的首要条件。只能说会为女人打拼事业景上添花,会令女人增加自信。

社会上的男女职位差别对待,这已经改善很多,而且你有设计才能,并不一定要在大公司里得到发挥,现今也有很多线上接单出作品的地方,或是女性老板开的公司,有才华的人终不会一直被埋没。

2、与之前的一些单元剧一样,主角都是因为一个案子联系在了一起,但又另具特色。

这部剧不是小说改编,直接是剧本拍摄,纵观爱奇艺之前的一些悬疑单元剧,例如:八角亭迷案、谁是凶手等,主角在破刚发生的案子之前,都有一宗悬案未结。

这部也不例外,但是挺特殊,通过一张儿童照画出成人的样子,以这个画像找到这人加以杀害。比起直接杀人或是连环杀手杀人更让人好奇凶手动机。

3、两幅名画的新的解读。

《马拉之死》和《戴着珍珠耳环的女孩》,这两幅名画恰巧上学的时候印象很深刻,但很显然不是美术生,并没有深查其中奥妙,这部剧也让我涨了知识。

《马拉之死》这幅画的画家掩盖了3个事实,《戴着珍珠耳环的女孩》那白色耳环出就只是白点,与耳朵毫无连接点。

回味这两幅画的时候,配合画像师的一番解释,突然觉得名画也这么有意思,也具与众不同的点,可能对专业性强的人这不算什么,但对于我这无知的观众而言,这是值得人思考的地方。

有些事或物,你不去深入了解、细致核查,你永远只是一个门前过客,而往往流失的不一定只是探寻门后事物的机会......理所当然的略过,会让人错失、错懂很多。遗憾也就氤氲而生。

2022关于《猎罪图鉴》的观后心得800字(篇二)

任晓玄,1996年7月9日出生的15岁花季少女,十年前就被人无情的用利器刺进了心脏而倒在了血泊之中。

十年后,她的尸骨因学校操场的扩建而被挖了出来,顿时震惊了学校的所有师生,令警局重案组的队员们又开始忙碌了起来。

由金世生、檀健次、陆石淇、张柏嘉等联袂主演的《猎罪图鉴》,这次猛得一下就把观众的眼球拉入到了悬疑的剧情当中,吊足了大家的好奇心!

紧凑的剧情,高能的演技,微妙表情和精彩的台词,顿时让我们欲罢不能,直呼四集的播放量实在是太少了,不过瘾!

剧情中,要不是有美女法医何溶月在,谁又能够发现得了这具尸骨竟然是两个人的,根据耻骨联合发育的分析和臼骨磨损程度的鉴定,这很明就要是两个年龄阶段女性尸骨的拼凑!

要不是何法医的细心,估计没人能发现得了这具尸骨中的头骨竟就是学校学生们用临摹用的真实的头骨道具,还好沈翊有着深厚的美术功底,根据找回的调了包的头骨亲自动手还原了受害者的头像,确定了她就是十年前就失踪的美少女任晓玄。

那么问题也就出现了,她究竟是被谁杀害的呢?是什么时候被换掉了头骨的呢?死者与凶手又是什么关系呢?

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让警局里的队员感到头大,就连我们这些观众也摸不着头脑,伤透了脑筋。

2022关于《猎罪图鉴》的观后心得800字(篇三)

最近在等待《猎罪图鉴》更新的同时,因为其它的剧可以看,就有重刷了一遍,看到校园暴力案时,又为翟蓝心和任晓玄感慨了一番,但也发现了许多第一遍看时没注意到的细节,任晓玄的真正死因到底是什么?

剧中,一所高中的操场上挖出了人骨,主角们跟着线索,找到时任美术老师的翟蓝心,她的美术教学用具中居然有尸体的头骨。在她准备轻生之际讲述了一个埋藏了10年的故事。翟蓝心曾经是个是分男孩子气的女生,留短发,喜欢打篮球,同学都排挤她,之后遇到同样心里脆弱,内心自卑的任晓玄,两人成为了一对特殊的朋友,互相给予对方温暖。但任晓玄却一直以为翟蓝心是男孩子,把她当成伴侣,接受不了真相之后,自杀了,翟蓝心将她埋在了树下,后来转移到操场,还用头骨当教具。

很多观众觉得离谱,接受不了人家是女孩就自杀吗?可仔细看剧的话,就会发现翟蓝心说的并不完全对,有3个细节能说明她在撒谎。一是任晓玄的日记中,纪录的天气与现实全是相反的,二是任晓玄画的唇印与樱花树证明她们的确互相爱慕,三是翟蓝心使计让警方将疑心放到学弟身上,掩盖过往。

真相就是,翟蓝心刻意修改了故事中的一部分,当年两人是真的喜欢对方,任晓玄也一直知道翟蓝心是女生,但是拍被别人发现,才会在日记中用相反的天气和性别。翟蓝心马上就要上大学,任晓玄不想让对方离开自己,所以用自杀威胁翟蓝心,只不过没想到真的死了。10年前,她们的爱情是不会被善待的,所以直到现在,翟蓝心也不想把真相讲出来让任晓玄再次遭受非议。

中国机长学生观后心得感悟600字


一个人在观看一部优秀的作品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我想您对中国机长,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观看心得,对于观看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观后感记录下来。一篇优秀的中国机长观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下面是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机长学生观后心得感悟6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机长学生观后心得感悟600字【篇一】

有幸在国庆假期看了《中国机长》的影片,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20xx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机组执行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极端罕见险情,生死关头,他们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全部人员的生命安全,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

看完电影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不禁感叹川航机组工作人员面对危险时刻所呈现的镇定自若与临危不惧,展现在他们身上的不仅是对自己职业的坚守,还有人性的光辉。

影片中给我很深刻的一句话是: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生而为人,立于人世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美好的个体,我们应当怀揣敬畏之心去对待每一个生命,因为每个生命都是可贵的。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我们所扮演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责任,面对我们需要承担的责任,如何承担,于我们而言亦是抉择。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这个社会生存,我们亦需要恪守职责。我想,对于川航机组所有工作人员而言,他们做到了这三点,他们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正如感动中国给机长刘长健的颁奖词所言:仪表失灵你越发清醒,乘客的心悬得越高,你肩上的责任越重。在万米高空的险情中如此从容,别问这是怎么做到的,每一个传奇背后都隐藏着坚守和执着。

中国机长学生观后心得感悟600字【篇二】

电影《中国机长》讲的是成都飞往拉萨的8633航班,在万米高空,突遇险情,右挡风玻璃板裂脱,机长刘长键及机组人员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最终平安降落,创造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

飞机航行40分钟后,机长刘长健忽然听到“咔嚓”一声,他向右前方一看,右前方挡风玻璃裂开了几条痕迹,他立马与成都塔台联系,请求返航,话音未落,整块玻璃全碎,副驾驶员上半身被吸到舱外,刘长健用一只手把他拽回,此时,飞机行驶在离地面九千八百米的高原上,时速为八百公里,气温零下四十度。情况危急,命悬一线,他首先想到的是,不能乱了分寸,坚持挺住,一定要把128人安全带回家,这时,机舱内的乘客感到飞机剧烈的颤动,有的哭喊,有的呕吐,有的站立想走动,乘务长迅速喊话,要求每位乘客听从指令,戴上氧气罩,保持吸氧,以免窒息,整个飞机的工作紧张有序的进行着。

机场陆管方面听到求救联系后,迅速出动警务车,消防车,救护人员立刻出发,等待救援,所有在这片域区执行飞行任务的机长都反复呼叫同一个迅号:“四川8833,成都在呼叫!"同一个迅号,不知叫_了多少遍,仍无音迅,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人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突然,飞机穿过重重云层,经过坚难险阻,出现在成都双流机场上空,由于飞机上自动糸统严重受损,眼看飞机快冲出跑道,最终,三人叠刹飞机才慢慢停下来,顿时沸腾起来,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来,一阵高过一阵。

看过这部电影,我非常敬佩这些民航英雄,牢记使命,学习刘长健的担当精神,学习机组人员的恪尽职守精神,学习民航人的团结协助精神,作为一名小学生,在校应该尊守校规,团结同学。

中国机长学生观后心得感悟600字【篇三】

今天10月6号,我和爸爸去看电影《中国机长》。

影片讲述了川航3U8633航班从重庆飞往拉萨的航程。

然而飞机在成都上空遇到强烈气流,机长发现挡风玻璃破裂。为了保证乘客的安全,机长立即下令向地面申请下降高度。他的话音刚落,副驾驶前侧的挡风玻璃破裂,副驾驶露出了一半。随后是强风、仪表板损坏、缺氧和零下40度的低温。下降时,由于气流引起的湍流,乘客很兴奋。这时,空姐站起来告诉大家:“请相信我们,我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接受训练,这也是我们在这架飞机上的意义!”她平静的声音和冷静的分析震惊了乘客,大家都冷静下来。

因为无法继续飞往拉萨,不得不在成都迫降,但是在回成都的路上遇到了极端天气。闪电、风雨呼啸,冰雹敲打着机身。这时,船长平静地发现了云层中的一条裂缝,这是他们安全返回的唯一机会。船长毫不犹豫地冲进了云海,船员们沉着应对,冲出了云层。在地面人员的带领下,机长终于将飞机安全降落在成都机场。乘客下飞机时间长了不愿意离开,必须向机长表示感谢。

这部电影让我深受感动,尤其是剧组的毅力。没有他们,飞机不可能安全着陆。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向船员学习这种精神,遇到困难一定要冷静思考。同时,我也要感谢中国的导演们,把这一震惊中外的英雄事件改编成电影,在祖国70大寿之际呈现给我们。

中国机长学生观后心得感悟600字【篇四】

《中国机长》通过艺术的手段来表现英雄机组在遇到意外状况,通过一系列专业、正确的操作,让飞机迫降,这次迫降到底有多困难,对于非专业人士的我无从知晓,但是在无挡风玻璃遮挡、瞬时失压、极度缺氧,低温、各种自动设备失效的情况下,仅仅依靠模糊目视和人工操作,仍能零失误、安全迫降,我只能竖起大拇指为机组全体成员点赞,为机长“史诗级”生死迫降的高超飞行技术点赞,为机长在极端环境中仍能保持清醒头脑、准确操作的坚强意志点赞,为机组成员娴熟的专业素质点赞。

专业素质,是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和专业精神的结合。一名优秀的飞行员,需要具备过硬的技术以保证飞行安全,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即使面对死亡也能临危不乱、精确处置。飞机在高空中发生故障,当所有人命悬一线时,刘传健机长在常人无法想象的极端环境中,完全凭手动操作和模糊目视,靠毅力掌握方向杆,完成迫降。这就是他的高超娴熟专业素养在危急时刻的生动体现。

专业素养是一个行业被社会尊重、一个人让他人敬佩的重要内核。“群众最喜爱的检察官”周会明之所以受群众爱戴,是因为他用高超的反贪本领守护了西藏山南“山清水秀”的政治环境;“大山卫士”刘真茂感动中国,是因为他作为一名护林员的痴心坚守;“B超神探”贾立群广受赞誉,是因为他的B超技术和对患者贴心的服务。今天,人们纷纷为“川航机长”刘传健点赞,也是因为他在飞行领域拥有超越常人的能力和素养。

榜样指引前行的方向。虽然并非所有行业都如飞行员一样,需要面对极端危险,但是每个行业、每个岗位都有特定的职责使命。每个人都应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保持良好的专业作风和专业精神,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及关头豁得出来,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能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阿甘正传》观后心得——不放弃的人生


阿甘,一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却获得了许多正常人都无法取得的优异成绩。他成功的原因只有一个,面对自己的人生从未放弃。

从一开始,他便不是被上帝所祝福的那一个。他的身体残缺,这对他来说是极不公平的。有些人会因此而自暴自弃,从此放弃自己的人生。但阿甘没有,他拿出勇气,勇敢地面对现实,去开始自己的人生。

阿甘的一生中有一种爱支撑着他,那就是母爱。阿甘的妈妈为阿甘争取到了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机会,她让阿甘懂得了他和别人一样,她不许别人嘲笑阿甘。母亲是阿甘的榜样,母亲也从未放弃过,是她让阿甘不放弃他的人生。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阿甘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在指引着他,他也为此而不懈地奋斗,直到目标的完成,新的目标的出现,这就是所谓的不放弃的人生。

漫漫人生路,我们需要像阿甘一样豁达、坦荡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只要我们不放弃,每个人都有可能像阿甘一样取得成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