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警钟观后心得体会 > 导航 > 《法治中国》观后心得

警钟观后心得体会

《法治中国》观后心得。

针对同一件事,同一部作品,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后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写作训练中有一项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重点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心得体会书要如何规范的书写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法治中国》观后心得,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法治中国》观后心得》,感觉写的不错,改掉错别字就发到了小编,觉得好就请收藏下。

小编精心推荐

| |

近日,六集政论专题片《》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全景展现依法治国恢弘篇章,引发大家强烈共鸣,深受鼓舞。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治中国》观后心得”,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文章在小编栏目,希望您能关注与阅读。

《法治中国》观后心得【一】

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正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展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变革和辉煌成就,广大干部群众收看后反响强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蹄疾步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臻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顺利推进。改革开放以来,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法治,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保障人民幸福的重要手段,“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蹄疾步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臻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顺利推进。

回顾这五年来,我深深的感受到中国立法的铿锵脚步。无论是加强重要领域立法,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还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对现有进行修订完善;无论是打破部门利益藩篱克服立法部门化倾向,还是最大限度地开门立法,以最大诚意汇聚民意,这五年,中国立法越来越适应时代发展,越来越满足现实需要,越来越体现党心民意,越来越展示中国特色。扎实的立法为法治中国奠定坚固基石,各种日常写作指导,教您怎样写范文 提供重要支撑。

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

《法治中国》观后心得【二】

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全面总结和展示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变革与辉煌成就,其中第二集为《大智立法》。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古往今来,成功的执政者,无不视立法为治国之要务、理政之圭臬。在实现法治中国的伟大道路上,党员干部要当坚定的“践行者”。

坚持立法为民。“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则不威看。”立法要坚持以民为本,党员干部要常怀对群众的敬畏之心,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立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维护权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与国家前途、最全面的写作网站 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看法治中国。宪法法律权威得到有效维护,才能保障国家根本的长期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党员干部要当宪法权威坚定的维护者,自觉按法定权限、规则、程序办事,决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违规干预。

强化法制意识。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是新时期机关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素养和能力,也是其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干部要不断强化规则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程序意识,把内化为心,外化于行,积极主动遵守宪法和法律,尊崇宪法、敬畏法律、信仰法治,自觉为全社会做出表率看。提高法治思维既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由内而外地自觉养成,也需要各级党组织由外而内地持续培育,内在同向发力,才能促使党员干部不断加强法制学习,从而使法制思维成为党员干部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坚持依法用权。法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范文写作 党员干部要树立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的理念,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树立共产党人良好形象。领导干部是法治实践的引领者、示范者,带动全体人民弘扬法治精神,积极投身法治中国建设,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法治中国》观后心得【三】

近期,身边观看在央视隆重上映《法治中国》的同志颇多,成了近期大家茶饭之后的主要讨论话题。这不是一步普通的专题片,而是对一种治国方略的重申和肯定,是一种增强人制和道德观念的宣传向导,更是对依法治国的制度自信。

开篇讲到“法者,治之端也。法治,就是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一个现代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无法则乱;民,无法则贫。人民群众应尊重法律,崇尚法治,将法律当成自卫的武器,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家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切勿以身试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职务多高,只要违反法律、破坏法律都要受到党纪国法的严肃惩处,毫不姑息。

回顾历史,古语云“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我国坚决地选择了依法治国这一伟大策略。我们就是要通过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来规范经济活动的各个主体,进而引导市场经济的良性竞争;要通过依法治国实现政治,进而实现人民民主自由;要通过依法治国巩固改革发展成果,进而铺就小康社会建设大道,实现“中国梦”。

近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制定了有关政治生活、写作网,教您怎样写范文 民事活动、经济活动、生态保护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使国家管理有了一整套有章可循的法律依据。随着时代的推移,新兴领域的法律空白也不断被填补,整个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同时,全面深化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的司法实践活动不断得到全国人民的肯定,我国依法治国的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依靠国家法律规范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总之,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形成全民参与、全面信法、全面守法的社会风气。只有大家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决捍卫者,才会赋予法治强大的生命力,进而谱写全面依法治国的崭新篇章。

《法治中国》观后心得【四】

法制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其中“全面依法治国”扮演着为其他三个“全面”提供法制保障的重要角色。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是维护国家稳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武器,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也是捍卫人民群众权利和利益的工具。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法治国家、法制政府、法制社会一体建设,大到国家《宪法》,小到《地方性法律》都是约束人民群众行为准则及保障自身权利和利益的规范性法律,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正如《法制中国》专题片所说的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弘扬公平正义,切实保障人民权利和利益。

“道德法律共同治理提供最新和免费范文模板参考 ,道德引导民心、导民向善,法律规制社会、调整行为。”这是《法制中国》里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话。这是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总结,也是当代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体现了中国特色法制道路,需要法律与道德相结合、法制与德治相结合、扎根现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从现实中来,再回到现实中去,以现实中得出的结论,制定符合现实国情的法律制度。发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精神。

收看了专题片《法制中国》,对我很受、深受鼓舞。法治与改革发展互相促进,沿着中国特色法治条道路全面依法治国,结合全民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法治中国》观后心得【五】

法者,治之端也。

法治,就是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想要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就必须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一个现代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

和谐、幸福、美丽、平安,小编 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温馨词汇,千百年来,既是治国者的信仰追求,也是老百姓最朴实的精神理想,莫不心向往之。在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要让这些理想照进现实,法治才是可靠现实路径!

国泰民才安,有稳定才有发展。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履职成效使社会更加安定有序、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得到增强。要实现法治中国,保障人民权益,既要“眼睛向外”,警惕和打击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又要“眼睛向内”,依法惩防各类刑事犯罪,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还要“眼睛向前”,对影响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的新型案件特点加强研究和应对,最大程度防止和减少群众的损失。

百姓萦怀,万事不难。对国家执法机关而言,法治中国是最大的民心工程、暖心工程;对群众而言,他们的合法诉求能得到公正对待,公平正义能在每一个案件中得到体现,就是法治中国的“最大实惠”。因此,国家执法机关在公正办案的同时,还要放下架子与身段,公正司法,听一听群众在法律诉求方面需要什么、盼望什么、心事有哪些,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完善执法办案和法律服务举措,方便群众合法诉求的解决,提升通过执法办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能力。

岁月静好,时光荏苒,回首以往岁月的坎坷与艰辛,我们不禁感慨,有一种信仰叫法治中国,有一种精神叫法治中国,有一种力量叫法治中国。在法治中国的引领下,依法治国,团结民心,共建中国的辉煌法治!

《法治中国》观后心得【六】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制定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法治中国展开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统筹推进的壮阔画卷。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要被遵守、被信仰的前提是法律能够真正凝聚共识、反映人民的意愿。只有让法治落实到百姓生活的细枝末节上,用法律来回应这些“小事”,才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才会积极树立起法律意识,从而奠定法治建设的根基。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只有法治才是现代化治理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强调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治理。法治,一头连着公共权力,一头连着公民权利。只有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步履,恪守权责法定,特别是加强行政程序法制建设,才可能避免或防止钓鱼执法、养鱼执法、野蛮执法和暴力执法的现象不断发生,屡禁不止,政府才能更加廉洁高效。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地各部门正在把“法治获得感”滴灌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的庄严宣示,到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设立国家宪法日;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深刻认识,到完善党内法规体系、推行权力制度;从“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明确要求,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修改法律61件,国务院制定修改行政法规73件……一系列理念和实践,无不彰显“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说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改革规律、法治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了新飞跃。

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人民群众对法治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小康社会的蓝图下,人民的生活会更美好,我们的事业会更进步,我们的国家会更强大。而毫无疑问,法治中国依然是推动所有这些梦想照进现实的伟大力量,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为法治中国而歌!

《法治中国》观后心得【七】

法治作为社会文明的体现,不管是我们每一个人,还是大到一个国家,都需要在法治的环境下运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各项法律法规得到不断完善,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环境、食品、教育、网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得到进一步完善,使我国各方面都实现了有法可依。在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民主立法、科学立法,不断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是时代的要求,也为我国社会和经济保持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坚强的权益保障。

当今的中国,无论是国际地位,还是国际影响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国内社会环境和谐稳定,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这都离不开一个法治的中国;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坚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法治体系会不断得到完善,人民幸福指数会不断地提升。身为一名普通的组工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让自己更好的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法治中国》观后心得体会十篇


《法治中国》观后心得体会十篇

篇一

近日,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专题片播出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各地党员干部群众纷纷表示,从中看到了中央对于依法治国的决心和担当。作为领导干部,是各项事业发展的“主心骨”和“指挥官”,在依法治国和依法办事的道路上,一定也要当好“排头兵”。

学法懂法,远离法律红线的“警示牌”。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根本战略,是推进“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的重要环节,坚持依法治国就是坚持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领导干部,不仅要当行动上的“先导”,也要做精神上的“模范”。要坚持把学习法律知识作为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根本要求,要将学习法律知识作为日常学习的重要环节,自觉做到学法、明法、懂法。基层有的干部“目无法纪”,并不是他不敬畏法律,也不是明知故犯,而是真的不懂法。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意识到依法治国和依法办事的重要性,将法律法规作为日常行事的“警示牌”,切莫因为不懂法而越过“法律红线”。

秉公执法,坚持以法服人的“策略论”。古人云:“小智者治事、大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法律不仅是社会治理的标尺,同时也是协调各方的轮盘。若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来约束,人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办事,那么社会将会变得毫无秩序可言,若有了法律的规定,却不严格执行,那也会使他人不服,破坏了公平正义。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要想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高地,就要坚持秉公执法,不因为某一人而放低标准,也不因为任何因素而改变条件,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将“暗箱操作”和“特权思想”通通挡在门外,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心服口服,才会使社会发展和谐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发挥法治的“利器”作用,不仅要“刀刃向内”警醒自身,同时也要“挥剑而出”,维护好社会的公平正义。

篇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六集电视政论片《法治中国》,全面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将法治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历程。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现代文明国家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站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科学决策部署,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转型、社会转轨、利益多元、矛盾多发,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正本清源,厘清法治要义,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推动国家和社会各项工作法治化。

一个人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造就优良的素质,并有执着的追求,在正确的生活目标,他才不会被生活所拖累,不会被不幸所压倒,他才会在苦难的熊熊烈焰中坚强起来,成熟起来,去热爱生活,去充实自己,迎接美好的明天.当今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从国际社会来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国际围绕经济和科技展开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着眼于抢占21世纪发展的制高点,这就使我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中国赶上时代的步伐正在加快,这就使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着走向全面振兴的机遇和挑战。国家需要学识渊博、意志坚强、处事果断、敢于创新的人才。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是跨越知识的坎坷,勇往直前!

篇三

“‘法者,法之端也。法治,就是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一个现代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

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从近年来法治的建设看,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全面推进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新的十六字方针’。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统一整体,如车之四轮,任何一个方面不可或缺,不可削弱。这些足以证明,法治中国建设是中国长治久安之大策。

迎接党的十九大重点电视专题片《法治中国》专题片充分展现了我们国家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加深了对全面依法治国重大意义的认识和内涵的理解,而且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法治中国》第一集《奉法者强》重点关注顶层设计,追根溯源,引出党的十八大之后为什么要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问题,从时代发展和世界潮流以及历史变迁、经验教训的层面系统给出答案,最终回答,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作为青年工作者,我感到肩负重责,大有可为。

在我国,“法治中国”首先是作为学术概念提出来的。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 “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自此以后,法治中国成为主流的政治命题。其主要意义在于:

首先,“法治中国”作为政治命题,有助于向国际社会表明作为共同体的

“中国”实行依法治国的自信,同时传递一种信息,即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法治对话与交流的勇气与理念。

其次,“法治中国”作为政治命题,具有综合性、历史性与动态性。

再次,“法治中国”作为政治命题,旨在维护法治的“国家”权威。

因此作为青年工作者,我们应该不遗余力的支持和拥护法治中国。

篇四

什么是法治?英国思想家洛克说:个人可以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禁止;政府不能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许可。长期艰苦的努力,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让我们经历了从“法制”到“法治”,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的飞跃。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开启建设法治中国的新征程,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法治中国建设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实现依法治国,关键靠党。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推进科学立法,建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制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的内在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法治中国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最重要的是严格政府依法行政。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这就要求政府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法治理念,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法治中国建设是十三亿中国人的共同愿景,最主要的是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党的十八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就是用法律的准绳规范引导社会生活。对人民群众而言,要知法,只有知道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才能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得懂法,法无禁止即自由,我们要懂得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需守法,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殉情,守法的人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篇五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蹄疾步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臻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顺利推进

这几天,随着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的热播,法治再次成为社会热议的高频词。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障。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蹄疾步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臻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顺利推进,放眼神州大地,一幅五彩斑斓的“法治中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这五年,人们感受到中国立法的铿锵脚步。无论是加强重要领域立法,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还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对现有法律进行修订完善;无论是打破部门利益藩篱克服立法部门化倾向,还是最大限度地开门立法,以最大诚意汇聚民意,这五年,中国立法越来越适应时代发展,越来越满足现实需要,越来越体现党心民意,越来越展示中国特色。扎实的立法为法治中国奠定坚固基石,提供重要支撑。

这五年,人们感受到法治政府的高效务实。无论是大刀阔斧地推进“放管服”改革、刀刃向内开展政府“自我革命”,还是下大力气推进政务公开让政府与百姓零距离;无论是扎实推动电子政务发展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还是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让权力不再“任性”,这五年,权力运行日渐步入法治化轨道。“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从理念到行动, “法治政府”骨架更加稳固,气质更加从容。

这五年,人们感受到司法改革的执着坚毅。无论是排除困难推进员额制改革,把优秀人才吸引到办案一线,还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无论是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立案难”,还是打出组合拳让“老赖”寸步难行,破解多年未解的“执行难”,这五年,司法改革向深水区迈进,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这五年,人们感受到法治社会的深入人心。无论是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推动领导干部成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还是将法治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无论是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还是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这五年,法治社会建设扎实推进,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正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上下同欲者胜”,在法治中国的征程上,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正是因为党始终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才能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法治中国的明天必将越来越美好。

篇六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就是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一个现代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

翻开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厚重历史,既有强汉盛唐的雄风、大国盛世的荣耀,也有外敌铁蹄下的山河破碎、军阀割据中的民不聊生,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

法治国家建设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建设法治社会需要法律,需要良法为人们行为提供规范,确立社会关系准则,而建设法治社会所需法律,所需良法,需要法治国家供给。没有法治国家,没有人大的科学立法为法治社会建设提供良法基础,法治社会不可能生长、存在。尽管建设法治社会所需法律,所需良法并非完全由人大立法供给,社会自治过程中形成和产生的软法也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法源,但人大立法毕竟是基本法源。

建设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条件。法治国家建设的主体是人民,而人民是生活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共同体之中的,他们同时是各种不同的社会共同体的成员。各种不同的社会共同体的成员的素质就是人民的素质。建设法治国家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民,高素质的人民只能源于各种社会共同体的供给,源于法治社会的供给。没有法治社会培养、锻造高素质的各种社会共同体成员,高素质的人民就没有来源。而没有高素质的人民,就不可能,或至少是难于建设法治国家的。

社区作为法治社会的基层单元和“末梢神经”,其治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社会治理的整体成效。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手段。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一项基础性工作是聚焦社区治理中的矛盾与问题,提升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将社区各项事务纳入法治轨道,实现规范运行。

社区治理处于社会治理前沿,直接面向群众。随着城镇化和信息化的推进,社区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在新形势下,以管为主的传统社区管理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合作治理为理念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在新型治理模式中,法治尤为重要。引导民众参与社区治理,需要依靠法治形成基本治理规则,进而构建社区居民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

从具体实践来看,社区治理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符合依法治国要求的突出问题。如在社区事务讨论中,一些居民不遵守议事规则,法治意识还有待加强,法治风尚还没有形成;部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居民除非涉及自身利益,对社区公共事务并不关心;小区物业公司向居民隐瞒小区公共收益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我们应该树立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培育法治意识,营造法治氛围;坚持良法之治,建构治理良序;坚持依法而治,强化程序规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震撼世界的姿态大踏步行进民族复兴的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我们比近代以来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

篇七

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第三集《依法行政》将视角投射到政府,通过展示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探索实践,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法治政府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百姓在法治渐接地气过程中得到的实惠。

过去,部分政府机关因为高看自身权力,更有一些干部无视权力来自于人民,不惟法,只惟己,不按规章程序办事,却私设“关卡”,

拿了“好处”才办事,刻意刁难群众。政府权责不清晰、程序不规范、公开透明不够,“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逐渐垒起了和百姓之间的“柏林墙”,干群关系一度紧张,百姓强烈渴望政府能够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科学高效。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遵循“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建设基本标准,不断换挡加速。各级政府科学制定职能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逐步明确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积极优化工作流程,开展窗口式办公、一站式服务,让百姓“少跑腿”,尽力提高行政效率;严格规范工作标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依法依规开展工作;注重提升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加强法治教育培训,督促严格遵守规章程序,一套标准量到底。我们也切实体会到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带来的变化。

社会管理的能力不断增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不断探索尝试加强规范执法、严明执法的措施。诸如工商检查、城管执法、交通安全检查等领域,我们看到滥用职权乱作为的越来越少,规范用权、谨慎用权的越来越多;听到的民怨控诉声越来越少,为执法者点赞叫好声越来越多。社会管理正向着更科学、更精细、更公正、更和谐的方向进步。

社会监督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各地积极打造阳光党务、政务、村务,民主管理越来越规范,群众参与民主决策和评议越来越广泛,党务政务财务公开公示越来越及时,权力越来越在阳光下运行。百姓期待政府更好地为民服务,因此就会更加关注政府的一举一动、干部的一言一行,从而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政府对社会公开透明度越高,群众参与监督自觉性和积极性越高,政府法治化建设能力和水平就越高。

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现在,无论是制定决策,还是落地实施,无论是工作程序,还是工作效率,都能够感受到依法依规办事的积极影响,百姓得以放心、安心地走进政府办事,也能够顺心地办成事。百姓对政府的偏见逐渐消除,政府公信力不断提升,干群关系越来越融洽,形成公共权力服务公共权利的良好发展局面,人民群众获得感越来越高。

政府,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人民,公共权力的赋予者、公共权利的享有者。政府只有始终坚持依法行政,致力维持公共权力和公共权利的平衡,法治中国才能行稳致远。

篇八

以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成就为主线的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集与第二集。该片内容涵盖法治建设主要方面,既有权威、严谨的理论阐述,突出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有丰富、生动的案例故事,体现人民群众因法治进步而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依法治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很长的时间是权大于法的历史,是一种人为控制的法制与封建帝王权力制度相结合的管理制度。但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前行,这种制度的弊端逐渐的显现出来,严重的阻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在今天这样的全球信息化、全人类都向往着公平、公正、民主的时代,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套体系健全的法律(宪法),如果没有依法、遵法的制度和理念,那将是不可想象的。而我国正恰逢其时,适时提出依法治国,是中华民族之幸事、是中华崛起之基石、是历史发展之必然。

依法治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成功。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的变法。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并取得了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就了一个秦帝国的诞生。而后的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都没有成功,其原因主要是触动了当时上层官僚的利益,不仅没有推动社会发展,而且造成了社会的混乱甚至倒退。而我们党是代表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在中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我们国家唯一的有着强大执政能力的执政党,因此,依法治国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成功。

依法治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国家建国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要想实现体系完备的依法治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四中全会能够响亮地提出来,表明我们国家已经向法制国家迈出了一大步。因此,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不断的学习,不断提升政治思想觉悟,要用科学的思维来理解现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不要当愤青,不要轻信他国的不良言论,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不必要的的麻烦。

依法治国要求每一个公民要学法、知法、懂法、依法。

依法治国首先得知道什么是法?法有什么作用?如何使用法。因此我们每个公民都必须把学法作为必修课程、知法作为权利义务、守法提上品德层面、用法成为维权利器、护法成为基本职责。不要去触碰法律的底线,都要站在国家宪法的框架下,利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权利,不要轻易用私权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依法治国顺利推进。

篇九

法治中国

砥砺前行 《法治中国》专题片充分展现了我们国家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加深了对全面依法治国重大意义的认识和内涵的理解。“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几年来,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法治建设的节拍越来越清晰,脚步越来越坚实。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集体、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规矩的约束作用,而法便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规矩。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保障。造福人民,依靠人民,是法治始终鲜明的旗帜。现如今,中国法治建设的每一步前行,都在让公平正义更加可见可感,让法治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群众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热情高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法治不仅是约束公权力,私权力也应受到规范。依法治国不是抽象的口号,不是水中花镜中月,而是一种治理模式。它要求我党在执政时要守住制度的红线,保障公民的权利。同时,依法治国也要求群众提高法律意识,转变法律观念,自觉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我们既是践行者又是推进者,肩负使命。全国上下同心,攻坚克难、砥砺前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越走越宽。

篇十

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法治中国》专题片在无数国人的期待中上线了,我作为一名国家干部,一名兢兢业业的国税工作者,备受鼓舞。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党的十八来以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贵州”由决策到落地实行,全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被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依法治省工作向全域纵深推进。作为一名执法者,我深知依法行政,执法公平的重要性,片中权威、严谨的理论阐述,丰富、生动的案例故事,让人振奋,备受鼓舞。作为一名从事从事执法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更要依法严格要求自己,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为依法治省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法治中国》专题片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视角,通过对依法治国理论的深入阐释和相关案例的形象展示,反映出人民群众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不断增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有幸亲历和见证这段伟大历史,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片中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党的十八大报告就鲜明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于不遵守法律甚至严重违反法律、破坏法治的害群之马,不论其职务多高,都要依法严惩、毫不姑息。

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法制中国,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

《法治中国》观后感


《法治中国》观后感

近日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法治中国》,对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锐意进取的精神感染,对自己的祖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感到自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成为“四个全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观念的进步,标志着我国的现代化治理又有了一个新的突破。

自两千多年前的秦王朝奉行商鞅变法开始,人们就明白奉法者强的道理。“法”是一种公权力,从国家层面国家政策的制定,到微观层面一个地方、一个机构对某件事情的建章立制,无不体现着“法”的精神。奉法,就是要遵循既定的规章制度,而不能以个人的喜好、偏见行事,既要有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又要有理性的判断。比如,当面对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时,任何人都无权利剥夺他的生命,只有法律能够宣判他,这就是对法律的敬畏,就是奉法的精神。一次看似公道的“行侠仗义”,一句权威人士的话语,都有可能使法律的尊严受到侵犯,导致人们不相信法治而信人治。

一百多年前,清王朝被推翻,皇帝走了。然而,两千多年形成的奴性思想、官本位思想并没有随着封建王朝的消失而彻底消除。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法治国家,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如果某位小学校长的一句话可以决定一个孩子的入学资格,某位领导的一张批示可以决定一个人就业的去留,当托关系、走后门被认为是合理合法时,人人都将取媚于私权力,在不麻烦法律、不相信官方规则的情况下运用自己手中的资源、用尽身边的关系网去办事。

武侠小说中往往有一些侠客,行侠仗义、劫富济贫、为民除害,看起来是大快人心。然而愈是这样,愈显示当时社会法治的落后,政府的无能。社会要走向公平正义,靠的不是这些少数的侠客,而是一个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它是集合了人类社会治理思维结晶的,是融合今日高科技手段的,是能够笼罩整个社会的。单个人的能力再强大,也不可能、更没能力保证整个社会的公平。在一部香港电视剧中,一个警察因苦苦找不到犯人的犯罪证据而刻意制造伪证,以使犯人尽快罗网。这样看起来好像是为社会尽早清除了危害,省却了警方的人力物力,但是这种靠造假而维护社会正义的方式,本身造成了个人英雄主义的膨胀,导致自己知法犯法。失去了对法律的敬畏,违背规则去做事,即使局部的正义得以伸张,也将使多数人的权益蒙受损失。

在理想的法治里,那些地位卑微的人,生命垂危的人,职业特殊的人,犯错入狱的人,都将被当做平等的生命体对待,每个生命的尊严都将得到保障。每个人都相信能得到法律的平等对待,相信可以通过正规渠道解决个人的事情。人们将对政府有信心,对陌生人有信任,对自身有安全感。人们相信政府和组织编织的巨大的正义之网能笼罩在每一个人身上,而不再将希望寄托于关系网、人情网,不再取媚与私权力。这样,多数弱者的权益才得以保障,多数公平正义才得以伸张,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才得以实现。

法治中国观后感


法治中国观后感

法治中国 人民的呼唤

《法治中国》之“公正司法”,强调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健全司法保障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抉择,不断开辟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新境界,显著增强了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和治理国家的能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能够有效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维护者,党的决策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一步发扬了人民民主,严格了依法办事程序,深得群众拥护和支持。从依法治国当前所产生的效应来看,党的领导得到了很大程度地强化,人民群众越来越对党的领导深信不疑。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标志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执政兴国需要法律的支撑,社会的发展需要法律的护航,群众的福祉需要法律的保障。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让呼格吉勒图在蒙冤十几年后重新得到正名,让社会的不公正事件大幅减少,让亿万普通群众从此有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实现公正司法,不仅要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目标要求,还要受各方监督;还要防范犯错、主动纠错,让人民群众从中感受党中央建设公正司法的决心。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进步,国家的腾飞,社会的日益向前行进,有了法律的保驾护航,未来百姓的生活将越来越美好。

法治中国观后有感


法治中国观后有感

抡“法治之槌” 铸“复兴之梦

一杆不偏不倚的天平、一把坚硬厚实的法槌,正式拉开了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的恢弘序幕。回首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这小小器物承载着的法治精神神圣不可侵犯。面对当今时代各式命题的“拷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史为鉴,坚持奉法为重,以“力拔山河兮”的气势抡起“法治之槌”,以饱满的自信带领亿万中国人民同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治国无法则乱”,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执政兴国,社会发展,百姓福祉,都离不开法治的支撑和保障;反之,若是无规矩可循,整个国家必会纷争四起,陷入混乱无序之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法治融入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当中,这不单单意味着法治中国是一种国家战略,更是一种国家信念。信念的力量不容小觑,只有法治信念深植于百姓骨髓,渗透入血液,那么国家才能在深化改革的险滩急流中奋勇向前,安然航行。

有了法,切莫让它成为“一潭死水”,“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以法治国,视为圭臬。但也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中国国情,回应现实需求,这是决定一部立法成败的关键部分,是永葆法律生命力的秘诀。何以让法律“长生不老”?一切都应该回归最原始的“源头”,要紧紧围绕建设法治中国的总体目标,聚焦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好基层最后一公里的法律服务需求,唯如此,法治的地基才能风雨不倒。

有法而不循法,那法律的存在等同于没有法律,毫无价值可言。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遇事若不严格执法、不公正司法、不自觉守法,弃法律如草芥,那依法治国只是“纸上谈兵”,徒留空谈误国的祸患而已。在法治中国建设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奉法者,法治进程的推进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全面提升政府法治化水平,以司法为民为宗旨,公民尊法、用法、守法,将法落实到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中,汇聚磅礴力量,共同创造和谐平安的生存空间。此番铸梦征途虽任重道远,但前途一片光明,我们要时刻行走在路上。

法治中国观后感言


法治中国观后感言

法治中国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

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全景展现依法治国恢弘篇章,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依法治国的辉煌成就令人振奋、催人奋进,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科学立法顺民意。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着力推动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解决,使法规成为维护群众利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的最大公约数。从今年的两高工作报告可以看出,截至2018年6月底,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20件,通过修改法律的决定39件、涉及修改法律100件。颁布民法总则,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预算法等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法律法规,司法与民意的契合度越来越高,从依法严惩校园暴力、暴力伤医,到严惩电信诈骗、互联网金融犯罪,再到对失信被执行人宣战,解决判案容易执行难等,都是民众十分关切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让人们感受到了司法的实效,感受到了法治中国的力量与温度。严格执法解民忧。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严格执法是实现法治社会的必要保障,没有严格依法执法和规范文明执法,社会就难以有序运转,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也就难以得到维护,法治社会建设也就无从谈起。2015年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桥梁,全国已建成省级反诈骗中心32个,地市反诈骗中心206个;全国公安机关通过打拐DNA信息库比对方式已帮助4761名被拐多年人员与亲人团聚。打击电信网络犯罪方面,公安部先后18次组织赴亚洲、非洲和欧洲等10余个国家开展工作,捣毁窝点60余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500余名;2016年,全国共缴获“黑广播”设备3520套,打掉利用“伪基站”犯罪团伙1060个。通过严格执法,充分保证了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公正司法暖民心。形象系于公正,法威存乎民心。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活动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掀起了一轮纠正冤错案件的高潮,依法纠正重大冤假错案34件,聂树斌案、陈满案、呼格吉勒图案等一系列冤错案件得以昭雪,这些冤错案件的纠正,让正义最终得以实现,充分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深化司法改革的成效。司法机关认真推动纠正冤假错案,构建冤假错案的防范机制,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公平正义感,提升了司法公信力,这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很重要的来源。全民守法促和谐。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推进全民守法,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以江苏省泗阳县为例,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长廊、法治阅览站等特色法治宣传教育场所随处可见,普法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新媒体载体方兴未艾,崇尚法律、尊重法律、依法办事的观念正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在这里,法治精神渐入人心,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学法用法守法蔚然成风,崇尚法律、尊重法律、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当前,法治正在成为13亿多人民的共同信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已经开启新的航程。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必将不断谱写全面依法治国的崭新篇章,带给人民群众更多获得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