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我的成功求职之路观后感 > 导航 > 我的长征观后感

我的成功求职之路观后感

我的长征观后感。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我们可能会用到一些范文,独具匠心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我的长征观后感》,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观看了电影《我的长征》,讲述了长征经历者王瑞老人回忆自己年轻时在长征时与敌人进行生死战斗的历程。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长征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我的长征》是一部主旋律电影,影片通过长征亲历者王瑞老人的回忆,讲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雪山、过草地、解救贫苦百姓、飞夺卢定桥等一系列英勇事迹。

影片中的一幕幕场景使我记忆深刻,遵义会议后,正是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红军才能摆脱敌人的一次次围剿,红军知道了自己往哪里走——向胜利的方向走;瑞娃子和他的姐姐通过以诚待人的我军民族政策取得了彝族同胞的信任。而为了能够抢渡泸定桥,红军战士不畏艰辛,日以继夜赶赴目的地,红军组织的突击队,攀着铁索桥,冒着对面桥头堡敌人的枪林弹雨,匍匐前进,勇敢顽强的向前冲,最后勇士们冲破了敌人在桥头堡的火墙,为他们身后千万个红军战士顺利通过泸定桥铺平了道路。一个个赤血男儿怀着革命的激情和对革命胜利的渴望,克服重重困难使国家转危为安。敌人的枪炮是猛烈的,却始终打不倒战士们勇敢的心,自然条件是恶劣的,但依然撼不动他们对革命胜利的憧憬。为了革命,他们甘愿献身,为了新中国,他们不惧死亡,他们用热情和鲜血缔造了中国革命的辉煌明天。

没有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支柱,伟大的精神推动着伟大的事业不断迈向新的征程。

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改革开放以来,邓小x同志也多次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那种认为现在物质条件改善了、不再需要艰苦奋斗的想法,是完全不对的。现在我们处在和平环境之中,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我们今日为之奋斗的建设事业,是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革命事业的继续。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不断地发扬长征精神,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传统。

当前,再也不需要我们去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但是,在和平的建设年代,特别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在为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实现这个宏伟目标,任重而道远。这是新的伟大长征。

历史的红色旅程结束了,未来的红色旅程却刚刚开始,革命先烈用血肉和气魄竖起了一座万世瞩目的丰碑,英雄们的斗争精神也将靠我们这些后世子孙去延伸,我们只有从发奋学习,做一个正直、勤勉的人,才能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伟大的长征精神,我们不能忘记这种精神,要时刻牢记这种精神,更要继承伟大的长征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我们要将长征精神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柱,取得我们个人的长征的胜利,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征程的胜利!

FwR816.com小编力荐

我的长征观后感作文


“砰——砰——”猛烈的枪声把我们带到了70年前的长征。今天,在学校里,我们观看了一部关于长征的影片—《我的长征》。

这是一部非常感人的影片,红军战士的友谊、付出、坚强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们都为中国付出了许多。记得,在一个伤员昏迷时,一位小红军——王瑞的父亲伤得严重,但只有一张病床,这时那个昏迷的伤员渐渐苏醒,看见有比他伤得更严重的人,于是他便奋力一滚,滚下了病床,让王瑞的父亲躺在上面。不顾自己的危险,让别人得到安全。

记得红军战士在湘湖不顾危险,冒着国民的战火奋力走向对岸。此时此刻,许多红军战士已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湘江立刻变成了“血江”。

还记得在越过泸定桥时,他们又遇到了敌人——国民的军队。那些可恶的敌人早已知道:泸定桥上非常危险,他们居然还要把泸定桥上的木板炸掉,让红军过不来。但事实可不是这样,坚强的红军手拉铁链,一步一步艰难地爬过了泸定桥,最终夺下了泸定。

他们的勇敢、团结……为祖国付出了很多。他们意志坚强,决心创造未来,所以最后取得了不可思议的胜利。我们也应该向他们一样,向一个方向前进,最后取得胜利。

《我的长征》观后感作文


《我的长征》观后感作文

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拼搏团结、前赴后继的英雄气概,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一篇光辉的史诗,树立起一座无与伦比的伟大丰碑!

最近为结合纪念红军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教育工作,我们学校五年级组开展了观看红军长征的影片的活动,去衡山电影院观看了《我的长征》这部影片,看完后其中的“强渡大渡河”一段令我感触很深。

“强渡大渡河”是长征中一次著名的战斗。大渡河是岷江的一条大支流,由于位于高山峡谷间,高原雪水奔腾咆哮,飞泻而下,观之惊心动魄。红军就是凭他们的智慧,把蒋介石要让他们成“石达开第二”的梦想彻底破灭了。在这次战役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战士,其中,电影的主人公王瑞的姐夫令我十分敬佩。

火力布置好了,剩下的问题还是渡河。因一只船装不了多少人,必须组织一支强悍的渡河奋勇队。王瑞的姐夫就是这17名突击队的一员。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十分可惜的是,他在强渡过程不小心被敌人罪恶的子弹射中了,为了让队伍尽快赶到对岸,为了革命的胜利,当队友想来拉起他的时候,他毅然松开了抓住铁链的双手……此情此景,令我感慨万分。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啊!在红军的队伍中,像这样勇敢,这样把自己的生死完全抛于脑后的战士还有很多很多。也就是他们,红军的队伍才如此庞大,也就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使红军无往不胜!与那些胆小如鼠、贪生怕死的国民党士兵相比,国民党自然不堪一击。大渡河的急流是汹涌无情的,而河对岸敌人的枪弹更是疯狂而残忍的。怀着解放全中国这一坚定革命信念的17个红军战士,一个挨着一个、义无返顾地上了那摇晃不定的小船,枪弹在战士的耳边呼啸,河水在身边咆哮,一个个充满生机的生命被罪恶的枪弹夺去……我的耳边响起毛主席那深沉而响亮的话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种为实现全中国人民的解放而愿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的信念的光辉,使我思想的灵魂又一次得到升华!

尽管历史总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轻轻地来,又在我们不经意间轻轻走过,但烙在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国革命胜利中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史诗!和平年代的我们,不会经历硝烟弥漫的战火,但那光辉的信念,必将感召着我们,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我的长征》的观后感范文


今天的富足生活不知是多少血肉换来的,今天的宁静和平不知是多少生命换来的——有时,真的感觉我们的生活实在是过得太恍惚却又不知足了。或许我们的思想真的是需要洗礼了,而今天观赏的这部《我的长征》足够让我们恍然大悟。

硝烟战场血肉模糊,再稚嫩的生命在这样的氛围中也无不接受着熏陶——主角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来的!眼睁睁地目送着革命战士爷爷离开人世,又接连地目睹着姐姐牺牲了,姐夫牺牲了,首长牺牲了,战友们也都离开了自己,英勇的人一个个都走了,却以生命为代价,让革命走向了胜利,让中国走向了光明——此刻才知道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而那些战死在硝烟中的人是多么地伟大,给我们快乐生活的红军是多么地伟大!

在《我的长征》中,最能影响我的莫过于小主角的成长经历,虽然是新兵,但跟随着红军的他一心向着毛主席,那些搬凳子、吃年糕的镜头看来也是多么的感人,也无限鼓励着成长中的小主角,尽管硝烟和子弹吞噬着这个少年周遭的世界,他依旧试图寻找活着的意义,从送年糕时一个人打下六名敌人,到后来坚持不懈、爬山涉水地与敌人搏斗,虽战友们一一离去,但是毛主席还在,红军还在,战役还在,他的那种随经历而增长的意志力必定会随着这战火硝烟继续蔓延扩张,最后他必然是带着这种坚强的意志走向成功,就像我们的长征也走向了成功一样地辉煌——就这样,小主角成长着,这段现代人所没有的成长经历会是他一生的启迪吧!

同龄的我们,怎会体会他那时小米加步枪的艰苦生活——我们只有去追求那些高档的物质罢了,却用那些垃圾物质渐渐磨去了思想中那个叫做“意志”的东西。小主角就是凭借着在硝烟中的经历才累积起这些足以战胜敌人的精神的,而我们却无法体会彼时的氛围,但是,我们绝对可以学习那种在硝烟中的精神——不论是坚持不懈或是刚毅坚强,或是艰苦朴素,我们都得像影片中的小主角学习——硝烟不在,精神永在!长征结束了,我们虽触及不到,但我们必须要持有这种精神,那是中国的传统,也是长征的烙印,我们不能没有。

走一路,看一朵云;走遍全球,便能看到所有的天空。虽然我们不能走遍全球,赏尽全世界的云朵,但今天我仍很欣慰,因为这部《我的长征》,让我看到了这世界最漂亮的云朵,让我学到了如今的我们该做些什么!

长征观后感


篇一:《长征》观后感

《长征》观后感

看了《长征》这部电影,会让之前独断专行的人们明白集思广益的重要性,会让之前迷茫无措的人们明白信仰的重要性,会让那些遇挫而退的人们明白遇挫而进的重要性,会让之前半途而废的人们明白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或许你会问为什么?那么就让我们重温《长征》的场景,为你解惑吧。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性转移。但由于李德等三人团认为毛泽东那个在山沟里出来的人并不懂得马列主义所以没有发言权,也不接受毛泽东的军事建议,也没有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做出错误的军事指挥,让红军在湘江战役中由原来的八万之众仅剩三万余人。如果那时李德等三人团肯集思广益,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不独断专行,那或许可以避免五万左右的红军白白牺牲鲜活的生命,造成伤亡惨重的局面,让血流成河的印象深刻在我们的脑海,也不会造成士气低迷,红军疲惫不堪的局面。要想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我们要学会集思广益,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从中获取更好地解决方法。集思广益可以让你做出更好地选择,更好地收获丰硕的果实,离成功更近一点,让事情变得更加的顺利与美满。

让人印象深刻的那一幕是在湘江血战的场景。一位疲惫不堪、战血染襟的红军战士背靠在沙包前,抬头缓缓地睁开眼睛,在等待着一个时机——让敌军离自己更近些,然后趁机拉起捆绑在自己身上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然而只有拉手榴弹的镜头,却没有爆炸的镜头,这也让人们陷入了深思。是什么让他们死守最后一道防线,坚决完成党中央的任务?是什么让他们放下心底里最深最柔软的牵挂——家人?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时却没有丝毫的犹豫?是什么呢?或许是他们热衷于革命事业并为此时刻做好为革命献身的准备了;或许

是他们深刻地明白与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明白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又或许他们也向往着美好幸福的未来并为此坚持不懈的奋斗,让后来的孩子们能够生活在幸福和平的时代;又或许……这又何尝不是我们苦苦所追求的信仰呢。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是支撑人继续走下走的动力源泉,是他们追求光明与自由的源动力,是他们为革命献身的热忱之源,也为现代的人们诠释了什么是铮铮铁骨,也真正地诠释了何为中国人的脊梁。

飞夺泸定桥,那个惊人的壮举又何尝不让人动容呢?占领泸定桥,是个易守难攻的任务,但红军还是毫不犹豫地坚持完成这项艰巨而又困难的任务。那一位战士倒下又一位战士替补,不停倒下又不停地替补,靠着一位位红军战士的鲜血换来的成功,让观看《长征》的我们如何不为之心痛和动容呢?看到这样坚持不懈、遇挫而进的画面,我们有什么理由遇挫而退呢?成功永远都只会眷恋那些遇挫而进、坚持不懈的人儿们。你若不遇挫而进,何来收获成功的喜悦呢?你若不遇挫而进,哪来的梅花扑鼻香呢?你若不遇挫而进,何来的硕果累累呢?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必须遇挫而进,越挫越勇。

记得红军过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场景,这其中有多少人沉睡于雪山,有多少人深陷于泥潭,又有多少人为心中那份崇高的信仰而坚持不懈,克服生理与心理的恐惧,努力向前,坚持北上。最终1936年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达2年的长征历程结束了。长征的胜利为革命新高潮的掀起、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发展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如果没有红军对长征的持之以恒,又何来历史一大壮举之说呢?如果没有红军对长征的持之以恒,又何来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传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之赞呢?如果没有红军对长征的持之以恒,又何来现在的民主和平的幸福生活呢?如果你对任何事情

都可以保持持之以恒的态度,那你又何尝怕成功会远离你呢?如果你对任何事情都抱着持之以恒的态度,又何尝不能够收取累累的硕果呢?既然你都已经迈出了99步,为何不多迈几步,收获即将到来的成功呢?

不是所有的坚持都会有所收获,但半途而废就一定没有收获;不是所有的集思广益都能避免失误,但独断专行一定不能避免失误;不是所有的信仰都能够让你持续往下走的动力,但没有信仰的你一定没有足够支撑你持续往下走的动力;不是所有的遇挫而进都能让你走向人生的巅峰,但遇挫而退一定没有通向成功的通道。如果你拥有长征那般坚持不懈、遇挫而进、集思广益、坚定信仰的精神,那么成功定会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篇二:《长征》观后感

长征观后感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中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表现和产物。而长征文化,便是“五四”以来形成的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文化之一。“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红军长征已过去了七十年,但长征精神依然鲜活地留在人们心中,鼓舞着我们每一人。

在我青少年时期,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特别是“会泽扩红”更加耳熟能详,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结愈发强烈。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连外国人斯诺?索尔兹伯里都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 饮水思源,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也是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动力,在红军长征七十周年之际,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为了把这感动一代代人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面对自己的先辈,每一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哪里?我们有没有忘记那些为我们打天下的革命先辈?

有人可能会认为,当年穷人参加红军是为了有饭吃。确实是有这样的人,但是他们当了红军以后,其信念就不只是为了吃饭。我们在长征七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能深深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巨大牺牲,“送郎当红军”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去的,而且有一些红军将领就出身于书香门第,家里有饭吃,他们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大众的解放扛起了抢。

假如仅仅为了吃饭,你就无法解释这样的故事,红军长征到咱们云南时,有12位红军伤员被敌人抓住了。敌人说,只要你们不当红军了,就可以放你们生路,不杀你们,但是这几位红军战士个个坚强不屈,敌人没有办法,就把红军伤员带到半山腰一个深不见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两个伤员推到山洞里面,在后面的10位红军就说:“不用你们推,我们自己跳”。当地群众后来把这个洞叫“红军洞”,这个事迹刻在那个洞口的碑上。

我觉得,红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那个年代里,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这种历史责任感,最值得我们纪念,也是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需要的。

什么样的精神让我落泪?那就是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从资料上见到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队为红军垫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以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国民党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去邀功的时候,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这个故事让我流泪,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如果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拥有这种精神,那就无坚不摧了。长征精神是一个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如果要问我,纪念长征的感悟是什么?我们今天纪念红军“长征”,已经没有了战火纷飞的氛围,七十年前艰苦程度甚至超乎我们的想像,但其精神却会永远激励着我们。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我想,人生可以平谈,但不能虚度光阴。这就是我的最大感悟。我们今后要继续发扬红军长征精神。遥望着眼前的山山水水,眼前总会浮现长征中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今天的纪念活动远远无法表达出我们对红军的崇敬之情。

还记得毛泽东写的那首气势磅礴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是啊,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漫长的征途,我们的红军战士又要经历何等的艰难困苦呢?诚然,广大红军基层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路上披荆斩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血和泪谱写了这二万五千里的动人篇章。

面对山高邻秃,朔风凛冽,冰雪覆盖的高山,战士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艰辛为部队探索出一条前进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条磨炼意志的艰难之路,也是一条生命之路。遇到开阔美丽的草原,本以为有了希望,谁又能想到里面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困难。很多战士就这样倒下了,没有一句怨言。当他们把自己交给党的时候,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然而,面对粮食的短缺,环境的恶劣,战士们又何尝不是风雨前进,风餐露宿呢?

也许,我们只能从书中或电视上了解这些感人的事迹,但完全可以想象的到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阶级友爱。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同学们,我们要卧薪尝胆,急起直追,用民族的伟大智慧迎接挑战,以祖国的兴衰为己任,为祖国的强盛奋斗不息。我们丝毫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而是要自强、自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伟业。这是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当然,这需要顽强拼搏的精神。

顽强拼搏的精神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具备的。而是需要经过持久的刻苦磨炼,才能逐步形成。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好:勇敢产生在斗争中,勇气是在每天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的。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都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我们青少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顽强、坚定,就是排除一切障碍。

我们的祖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许多国家对我们国家虎视眈眈,想把我们挤兑下去,害怕我们的强大,甚至有些地方想搞分裂,搞独立。在他们进行这种丑恶行经的同时,我们更要勇敢面对。以极大的信心和毅力来面对挑战。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血肉一般不可分割。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用长征精神充实自己。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国防,提高国家的实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显示中国的世界地位,让世界人看看中国的强大,不让外敌有机可乘。

同学们,老师们。我们从红军长征中收获了坚强、智慧、勇敢、自信、顽强、团结??那么,我们就要将这些品德付诸于祖国建设中去。把自己的成长、成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立爱国之志,成报国之材。我们的国家将成为世界的强国,我们的民族将成为宇宙的骄子,让我们携起手来,书写崭新的历史,奏响未来更有力的强音!

篇三:《长征》读后感

《长征》读后感

《长征》读后感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一个伟大的奇迹,它穿越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它为中国的历史写下了一篇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史诗,它更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骄傲。

《长征》中的每个故事使我记忆深刻。飞夺泸定桥,敌人有先进的武器,坚固的碉堡,却抵挡不住红军战士们对革命激情;过草地,红军战士们面临饥饿和危险,冒着枪林弹雨,克服困难;翻越大雪山,红军战士们被饥饿和寒冷折磨,但他们以顽强的毅力、怀着对革命胜利的渴望终于成功了。在长征中他们翻过了18座崇山峻岭,渡过了24条湍急的河流,穿越了12个省,经过了62个城市。他们以一种不怕困难的精神,用自己的足迹征服了二万五千里的路途,最终成功会师。虽然前方是困难重重,炮火猛烈,但他们为了革命,甘愿献身,为了新中国,不惧死亡,他们用热情创造了中国革命的辉煌明天。正因为红军战士们这种信念,才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精神。

《长征》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教育课,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会有坎坷,会有迷茫,最关键的是让自己心中有一盏明灯,现在和平年代不需要面临枪林弹雨,不必忍饥挨饿,但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还会遇到困难,有些同学遇到难题就不再去认真思考,而是把乞求的目光转向父母,过分地依赖答案。如果照这样下去,何时才能独立解决困难,怎么做祖国的接班人,怎么做21世纪的主人呢?

我们应该向奥运健儿和航天英雄学习,发扬“长征”精神,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民族伟大智慧迎接挑战,努力学习,以祖国的兴衰为己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影片《长征》观后感


长征是一部革命影片,为了记录新中国成立60周年,拍了这部片子。整部影片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时发生的事情,像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等。

看啊,现在播出的正是红军夺桥时惊险悲壮的局面:为了能够在预定时间内到达泸定桥,战士们的鞋都走破了。夺桥时,无论这个“天险”是多么的可怕,战士们都奋勇向前,没有退缩,经过战士们的努力,泸定桥终于被毛主席踩在了脚下。这木板,这铁索,都染上各位战士的鲜血啊!

像红军那样不怕困难的人还有很多,比如张海迪下身瘫痪而自学成才;贝多芬双耳失聪,却写出《命运交响曲》等世界名曲;李时珍遍尝百草写《本草纲目》;美著名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盲、聋、哑,但她克服重重困难,学会说话,读完大学,掌握五种文字等,这些伟人的成就哪个不是历经磨难才创造出来的。

对于我来说,难题就是困难,那么我就要解决难题,努力地去克服困难。不是有一句话叫“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吗?如果你越去挑战它,努力去克服它,那么困难对你来说,根本不是一回事儿。但如果你退缩了,困难在你眼里,就像巨人般,怎么也推不倒,打不败。

[影片《长征》观后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