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600字 > 导航 >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600字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

这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里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笑了。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就应减分。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样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绻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看来,我们做事情就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这样。双休日,在书店寻找辩论赛书籍时,无意中翻看到胡适文集中的一篇差不多先生传,好奇心驱使我看完了整篇文章。

差不多先生是谁?他是著名文学家胡适在差不多先生传中虚构的一个人物。文中写道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可谓无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必须见过他,也必须听别人说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忆却不很精明,思想也不很缜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文中的差不多先生直到死,都还是会自圆其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

他就是这样一个对样样事情都看得破,想得开,不计较的老好人。但这种老好人,我们真的需要吗?凡事差不多就好,后果将不堪设想。

美国总统麦金莱在一所学校演讲时,对学生说:比其他事件更重要的,是你们需要把一件事情做得尽可能完美。

每个人都拥有难以估量的潜能,万事差不多就行,等于辜负了自己的潜能。换句话说,只有以完美主义的态度投入工作,才能把自己潜在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工作上也是如此,有些人本来就有出色的潜质,却正因不具备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在工作中经常出现疏漏,结果让自己逐渐平庸下去。而另外一些人,刚开始在工作中表现得并不出色,但他们尽职尽责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工作做到自认为完美,反而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只有对自己要求严格,才能够避免自己也成为工作中的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2):

读完差不多先生传后,我觉得他真是可悲又可笑。令人哭笑不得。笑过之后,觉得这篇文章有让人回味的地方。他照出了那些有差不多来掩饰自己错误的人的可悲可笑之处。一些小差错,虽然只但是是少了几秒,小了几斤,错了一个小数点,但绝不能用差不多来敷衍。

我身边的差不多可真多!自己说,别人也说。其实,我感觉我就是名副其实的差不多先生。只但是我没有他那样严重罢了。有一次,我学会了一道炸沙丁鱼,想给大家露一手。沙丁鱼是要放盐的,我不留意放多了,自己却自言自语地说:盐差不多就放这么多吧!结果,一天晚上光让大家喝水。

不光我自己是差不多先生,就连我的同学也是差不多先生。昨日,我在做六角虫,有一个地方不会做,就请一位同学帮忙。其实,他那个地方也不会。只听他喃喃自语地说:就是这样,差不多是这样。但是,第二天早上我的六角虫就散架了。还有一次,我妈妈帮我检查作业,她说:差不多是这样吧!结果,第二天我的作业本上有好几个x。

差不多,有人把它挂在嘴边。可往往就是正因差不多,最后却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媒体以前报道,一个工程队挖隧道,承包人将水泥柱改成了木桩,以为这样差不多,可不久,隧道塌了!不光死了人,还损失了几百万元。这个差不多换来了惨重的损失。

差不多其实是差多了。差不多的思想不能要。如果你仍然把差不多挂在嘴边,那你必定要吃苦头的。作为一个国家,大家都差不多,那么,这个国家必定走向毁灭。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3):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读了《差不多先生传》后,我不禁为差不多先生感到惋惜,也觉得差不多先生十分可笑。

书中,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情都只追求差不多。他的妈妈让他去买红糖,他却买成了白糖;在学堂时,老师问他直隶省西边是哪个省,他说是陕西,实际上应是山西;有一天,他为了一件紧要的事情,坐火车去上海,结果晚了两分钟,他就骂道:早两分钟和晚两分钟有什么区别,火车公司8:30和8;32开不是差不多吧?这一次火车晚了还不说,差不多还使他送了命。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找治人病的汪医生,结果家人找来了牛医王医生,王医生用治牛的方法来治差不多先生,结果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说:人们千万不好追求差不多,正因往往是差不多,就毁了一件大事。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4):

这天,我读了作家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差不多先生传。这个题目十分搞笑,我带着一丝好奇读完了全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叫差不多的人,他看不清,听不明,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去帮妈妈买红糖,结果却买成了白糖,他妈骂他,他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上学时,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山西同陕西,不是差不多吗?

他长大后在店铺做伙计,做事总是不精细,十跟千常常写错。掌柜的生气了,骂他不仔细。他只是笑嘻嘻的赔留意道:千与十只差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嘛!

有一次,他有事要外出,慢悠悠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开走了,他不满地说:八点三十分开,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谁知家人弄错了,喊来了西街的牛医王大夫。他说:汪大夫跟王大夫不是差不多吗?就让他试试吧!王大夫走上前,用医牛的方法替他治病,不一会儿,他便一命呜呼了。他临死前,说: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就好,。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说他看得破,想得开,于是,人人都象他学习,中国很快变成了一个懒人国。

读了这篇文章,我认识到了懒惰和做事马虎的危害。我们绝不能像文中的差不多先生一样,不求上进,马虎行事,这样只会让我们一事无成。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5):

中国有名的人是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差不多先生了,他是全中国人的代表。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有精明呢?这是他做事,做人的宗旨。

小时候,他妈叫他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在学校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是山西答了陕西;他在钱铺做伙计时,十字写成千字,千字写成十字;有一天,他赶火车迟了两分钟,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有一天,他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王大夫请来了,而牛医错把人当成牛来医,结果差不多先生死了。他死后,大家都称赞他样样事情看得破,又把他叫作圆通大师,他的名声越传越远,无数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这篇文章透过刻画差不多先生的形象,批评民族性格中做事不够认真的缺点,唤起国人的注意,人人都有这种不良习惯,中国就再也没有成功,亮丽、辉煌的时刻了,而懒惰使中国的路黯然失色。

劳动,是人类的美德,有人鄙视农业劳动,觉得那是下等人干的,这种观念是不可取的,它助长了人的懒惰思想。的确,劳动过后,迎接你的是奇迹,让我们热爱劳动吧!摒弃一切懒惰思想,行为,劳动会使你的未来充满骄傲!

五千年来,勤劳的中国人民靠不懈的劳动创造了许多奇迹,而到了此刻,中国已变成了懒人国了,不再出现什么奇迹了,这样,中国会成为世界的强者吗?

醒醒吧中国人,我们要让懒人国变成勤劳国,我们要在以后的日子里再创奇迹和光辉!

评语:中国人做有一种不认真的态度,总是喜爱说差不多,一句差不多,刻画了中国人做事的马虎,民族要强大,国民素质很重要!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6):

前不久,我从三联出版社订购了一本国文百八课,并从中拜读了近代大文学家胡适先生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传,感慨万分。

这篇文章描述了中国人民的代表和榜样差不多先生的一生。差不多先生的样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但凡事不很精明,思想不很细密。他常把山西说成陕西,把红糖买成白糖,把十字写成千字,更有甚者,把这天以为成明天,把9:30看成9:32,结果误了要事。有一次,他忽得重病,叫家人去喊王医生来给他治疗,可一不留意说成了兽医汪大夫。差不多先生知道叫错了人,但他觉得汪字和王字也差不多,就叫汪大夫给他治病。汪大夫用治牛的方法医治差不多先生,结果但是一小时,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差不多先生在临死前留下了一段千古佳句:凡-凡事,只-只-只要差-差-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那么认真呢?他死后,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精细,不肯计较,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都向他学习,视他为导师。中国,就这样成为了一个懒人国。

这位伟大的差不多先生,其实就是那些不精益求精,凡事不肯认真的人。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有过当差不多先生的经历。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做数学作业,有一题要用三位小数乘以三位小数,我心想:小数和整数不就差一点吗?便把一个小数四舍五入后再相乘,结果,正因差不多的思想失去了一个得一百分的机会。我也看过身边的例子。有一天,我们篮球夏令营的一个同学为了快点打上比赛,只马马虎虎地跑了两圈就加入进来(平时我们但是要跑上十圈还加压腿的!)结果在打比赛时拉伤了背部肌肉,一个月都没能来参加训练。写作文也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以前我写作文时,总是不会的字用拼音代替,不肯花时刻查字典、打草稿,还经常虎头蛇尾,想着差不多挺好的啦,不用再改了。看完这篇文章后,我最后恍然大悟,再这样下去,我就要和差不多先生一样了。我便开始认真起来,要让好变成更好的想法也在心中浮现出来,打草稿、查字典,最后作文得了一个又一个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做到差不多就想罢手的时候,你要回忆起那些例子,那些不求甚解的后果。好和更好之间只差一个更字,但这一个字足以让我们从失败变为成功。大家就应为这个更字发奋,变得精益求精,不让中国在我们这代还是一个懒人国。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7):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这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就应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此刻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样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到达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达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200字


今天,我读了胡适先生写的《差不多先生》,觉得他实在太可笑了:红糖与白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读到这时,我已经笑得上气不接下气了。

但我又想:我不也是这样吗?考试时,我把休息写成了体息。虽然不在意的时候看上去差不多,可是汉语里面根本就没有体息这个词呀。这个差不多是多么可笑,不可原谅的错误哟!还有一次,我把机场写成了鸡场。这是两个差别多么大的地方呀!一字之差,我把飞机赶进了鸡窝,把鸡赶上了天空。文章最后写到:无数的人都成了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我忍不住惊叫道:这怎么能行呢?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算错了一个小数,又因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没飞到指定的轨道,甚至飞行途中爆炸而掉了下来。那造成的损失真是不可估量啊!

读过这本书以后,我想了好久,觉得差不多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从小一定要养成认真严谨求实的良好习惯。做事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做事只求马虎了事,以至于最终酿成不可原谅的错,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范文一

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都遵循着他的本能而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着,生命无所谓高贵与卑微,每个生命的个体都是千万年进化的产物。生命尊严的本质在与自由,在于自然而然的活着。

五柳先生虽然生活状况窘迫,但他能对此坦然自若。他曾经做过官,之所以辞官回乡,就是不堪忍受官场的腐败。他在辞官的时候就明白归隐之后自己必定是要过一种清贫的日子。但他却全然不在乎。贫穷不能改变他的志趣。更改变不了他对人生的态度。

读过《五柳先生传》后我问自己:什么是人生?人生没有轮廓,没有颜色,没有味道。这些都需要自己去创造。因为人生本自一张白纸,有些人想用线条装饰自己的人生,结果却勾画的乱七八糟。有些人认为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为了钱放弃尊严,出卖朋友,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感情。那么他的白纸上一定画了一张钞票。只有一少部分的人生,有一个诚实的轮廓。涂着简单而不是单调的颜色,散发着充满快乐的味道。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不是只有五柳先生的人生才完美,别把生活太复杂化,要求不高,容易满足,追求不多,容易快乐,很多事情换一种思维,换一种叫的去想,去看,日子就会充满阳光。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范文二

很早以前就听到过关于陶渊明的故事,他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的骄傲与潇洒让人敬佩不已,而他所开创的田园一派的诗作对后世影响更为深远。

陶渊明的人与诗在千百年后能够受到如此的推崇,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超卓的才华,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的身上体现着自古为人们所苦苦追寻的那种自由的精神,那种摆脱社会重重束缚的深深揭望。

原来,我也总以为对自由的强调只有西方的作家才有,我们自己的思想更多的是合乎道德礼法、中规中矩的含蓄深厚,从陶渊明的身上才深深地体会到其中的误差:对自由渴望的呐喊,是所有人共同的天性,何况在枷锁更为沉重的中国封建社会。陶渊明对自由的追寻,不是通过激烈的血与火的喷射,而是用一种东方式的隔绝和淡然,用在温和沉静中表现出来的卓然不群的傲骨铮铮来表现。

在人们对一件东西的渴望非常迫切的时候,恰恰说明了这种东西非常缺乏。陶渊明归隐田园,自甘淡泊,他首先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平静,而在当时那种战乱纷纷的环境,当是没有什么平静可言;而自由,无论是乱世还是和平时期,在封建的专制下面,永远都只能存在于不断的追寻之中。因为自由是站在封建思想和统治秩序的对立面的,任何追求自由的思想和行动,都难以被社会的操纵者所允许,必然都会受到若有若无然而却感觉得到的巨大压力。

但问题的关键也恰恰在于不断的追寻。陶渊明以及后来的崇仰者,尤论用什么样的方式,都不会放弃表达内心的那份渴望。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


陶渊明的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他的散文自粱代起亦受好评如潮,为后代人所效法。他闲居乡野,寄情山水,他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他一往情深地去描绘自然的世界,自然的人生。质而实绮、似癯实腴。他的散文表面清新淡雅、质朴自然。如《桃花源记》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央缤纷复行数百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廖廖几笔就将这良田、美池、桑竹之地描写得令人神往,欲居其间。在这自然秀丽的字面又缓缓流露出一股纯真诚挚之情,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态、没有错采镂金式的加工,而是有出水芙蓉般的境界。除去这层自然之美之外,还有那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社会风尚之美。黄发垂髫、怡然自得,男耕女织、相濡以沫。当有外来之客时,他们必是邀至家中,杀鸡设酒,好生款待。充分显示了村民的热情淳朴。在这里没有连年的战乱、没有沉重的苛捐杂税。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他们努力耕作,充分享受劳动和收获的欢乐;他们热情好客,始终保持着幼有所长,老有所终的传统美德。在这里没有君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到处都是和平、安宁、自由和幸福。这里不仅是隠士的小天地,也是千千万万农民的乐土,更是一个乌托邦式的人间仙境。

这种自然之美加之人性之美实则是天地之大美陶渊明的散文不缺少这样的境界,无论是对真挚亲情的描写还是对自然之景的描绘,他都能一质而不鄙、浅而能深的语言平平道出。在行云流水的字里行间时时回荡出对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讴歌。那是从诗人内心深处迸发和流淌出来的一片真情。任情自然、求真求实。平淡自然的风格就是他率真高尚人格的反应。在对待人生上,陶渊明采取一种顺应自然、任情自然的态度。从不违心矫情,也不强而后为而是处处表现出真性情、真怀抱。这一点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即充分显示了。他以自画像的方式记事立言,真实而又传神的反应了他年轻时贫寒的家境和处之泰然的情怀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你看他尽管家贫,却全然不以为怀。相反,他读书成癖,却又不求甚解,只求意会;嗜酒成性,而不能常得,逢招必醉;著文成习,又自得其乐,以明心志:一种率真、任情而又豁达、洒脱的情怀,一个不慕虚荣、忘怀得失的高士形象就这样传神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当时晋宋之交的社会充满了动乱和篡夺。他深恶这社会上的虚伪和狡诈。但与当时很多隐者负气之士又有着不同。他以豁达的胸襟来容忍自己仕途的遭遇;以真诚的人生来对抗时代的虚伪;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来抵御社会的混浊。他嗜酒,一饮必醉;他喜读书,又不求甚解;他且爱弹琴,身边的琴却又不安玄;喜与乡农话桑麻不愿对达官贵人低声下气。在他一生的性情和行事中,他的坦然与执着使他的人格显然高出时人和流辈。

走进陶渊明的散文,走进这位五柳先生平淡而真实的人生,在他的桃花林中品味自然的风采,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体味生活的真挚,在心与心交流时获取几分朴实与执着。

《马裤先生》读后感


都说读一本好书,像品一杯美酒,那老舍先生的《马裤先生》就是一杯陈年老酿,令我回味无穷。

《马裤先生》主要写了作者在火车上碰到了一位穿马裤的先生,以及他和茶房(服务员)之间发生的事。在作者的笔下,文中人物个个鲜活明亮、栩栩如生。

乍一看,整篇文章像是讲笑话一般把所有的事一笑带过,但仔细品味,又感觉像是“人生观”一样,用哲理把事情娓娓道来。

当马裤先生用像打雷一样的声音喊茶房的时候,“茶房的眉一毛一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一看,好像在说笑话、讲幽默,回头又一想,其实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将茶房的心中厌恶却无可奈何的感情淋一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再看那马裤先生忘了买报,对着茶房颐指气使的时候,“我急忙把我的报赠给了他,这是我的耳鼓出的主意”。初读,给人的感觉像是在文字的墙壁上刷了一层“幽默”的油漆,但恰恰是这种冷幽默表达了作者对像马裤先生这种趋新的市井人物的讥嘲!这种幽默化的写法既让这篇文章妙趣横生,又没有切小“哲理”的蛋糕。

在老舍先生的笔下,自私自利的马裤先生,尽职隐忍的茶房,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马裤先生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他就像是我们自身缺点的大集合、放大,我们也该观察自己、反省自己,远离虚荣和自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