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阿尔芒丝的读后感 > 导航 > 《阿纳丝塔夏》读后感

阿尔芒丝的读后感

《阿纳丝塔夏》读后感。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阿纳丝塔夏》读后感”,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这本书是参加漂书活动的来的,偶然加了个群,里面有好人都在讨论这本书,说是神作,随后问了一下,她发来个漂书活动地址,我报名就免费获得了这本书,看完再寄给下一个人。

书中内容是一个俄罗斯企业家偶然在森林里听说鸣响雪松的事情,第二次去认识了一个生长在丛林中的女孩、自然的女儿阿纳丝塔夏。阿纳丝塔夏给他讲述了很多人与自然合一的理念,并且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然力量的神奇,颠覆了主角基于现代工业社会的认知体系,之后阿纳丝塔夏带着他们的孩子shenru森林,让主角将她的故事写成书传播给全世界,说是信的人越多,就越能改变世界。所以我这书就是一群群坚信阿纳丝塔夏是真实的人流传出来的,我还加入了一个微信群,唉,只能说里面的气氛更像是邪教,就是神神叨叨、玄而又玄的养生学邪教的那种感觉。

我不反对别的读者相信,但是在我看来,她主张的宇宙能量、黑暗能量、赤脚从大地汲取能量和排放毒素、植物听从人的思想之类的原旨自然主义主张实在是缺乏基本的科学根据,是违反基本唯物主义逻辑的,阿纳丝塔夏这个纯洁的自然主义者或是德鲁伊的形象确实很好很动人,但是个人形象好不等于理论也要无脑相信啊。

我觉得有这么多人信这本书中的理论,原因和近年来天然养生、天然即最佳之类反智思想横行的原因一样,是出于对工业高速发展影响社会、以及工业发展严重影响环境而产生的恐惧,以及以此而生的抵制意识。发现了科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后,并且科学可能有害时,人们心中的信赖被击碎,不知道该信什么,于是只相信自古以来的东西了,毕竟验证了上千年了....问题是,现代人类都有十万年的历史了,几百年上千年的东西,可不算是自古以来啊,那相对于人类的历史可是相当新的,再说了,验证上千年后被淘汰的东西也不少啊,觉得古老的是最好的,为什么不拒绝卫星定位呢,坚持天圆地方啊?为什么不去住茅草房而要赖在混凝土房间里呢,为什么要用电而不用萤火虫呢?

技术发展超过了人的思想发展时,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但不是说它就是正确的。我不是说科学万能,毕竟也可能千百年后的东西让现在的我们看就是神话,但坚持科学的方法总是没错的,你一个事物无法清楚地表述、无法系统地验证、论证,无法完全地重复,又怎么能让人信服呢?

书最后最后我漂给下一个读者了,因为书中第一页写着可以在里面写感想,我就在这本书里一边看,一边分析和评价,等书看完,已经满本都是字了,其中大半是反对意见,希望下一个收到书的不要上门砍我...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乌塔》读后感


我今天学了汪晓洁写的《乌塔》,这篇课文让我深有感触、受益匪浅。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德国十四岁的小女孩乌塔,通过自己的努力,独自游遍欧洲的故事。

说起乌塔,我感到很惭愧。同样都是孩子,我已经九岁了,可是日常生活还要父母帮忙打理,而乌塔却已经可以自己打工挣钱游历欧洲;我上学回家都要父母接送,而乌塔一个人游遍欧洲却镇定自若我觉得乌塔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说:她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生活能力,自己挣钱去旅游,却不找父母要一分钱虽然我暂时不能跨国旅游,但是我们一定要学习乌塔独立的品质。

我认为:乌塔有这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外国的小朋友敢于离开父母,思想独立,敢于挑战;第二是外国的父母愿意放手,并鼓励自己的孩子培养自理能力。但是我们中国的小朋友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父母一直庇护孩子,根本就不放心孩子独自生活。要不就是父母很愿意让我们学习自理能力,但我们不敢面对和尝试。

所以我希望中国的父母要适当放开自己的手,让孩子们自己做自己的事。我也希望我们小孩子要向乌塔学习。

《道士塔》读后感


看到了吗,那西边凄艳的晚霞?那是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当那几车、几十箱、几百卷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各国时,孰知,那是我们中国延续到现在的伤口。

那愚笨的道士总是自作聪明,当他把洞窑壁画涂成自己觉得漂亮的样子的时候,他不知道,他损害的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古迹;当他把那些婀娜的雕塑砸到他满意为止时,他不知道,他丢弃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古物;当他以贪图小利送出洞窑里所有东西后,他更不知道,他已成了一个千古罪人

仅仅一个道士,就毫不吝啬地把我国千古文明送了出去,我们是该批判他的愚蠢,还是该批评当时统治者的短浅目光?一个金光闪耀的石窟,怎会让一个道士看管?还有那些文人竟然知道这些文物的价值,又为什么单单吝啬于那点运费?就像作者说的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相比较外国的那些学者冒着生命危险前来征集的精神,这又是何等的令人悲哀!

当看到我国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国时,我的感情不单单可以用愤怒来形容,那种是感情高于怒与恨的。

当日本学者说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时,中国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对啊,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可那些文物却不在中国。当自己的东西到了别人手里,自己研究时还需经过别人的同意,且要用照下来的胶片去研究。这可谓只是心酸所能概括的?

伤口总会被抚平的,可那个疤痕,却无法抹去

《阿迅》读后感


《阿迅》是央视主持人朱迅出的一本类似于自传的书。好像是上了瘾,一连读了三本央视主持人的书,且都是自传性质的。我想,自己是不是有点追星啊!喜欢窥伺名人的生活,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一点,跟零零后孩子喜欢看明星真人秀没有什么区别。鸡汤喝多了会腻,所以决定,《阿迅》是我看的最后一本现代名人自传书。

朱迅少年成名,后去日本留学数年,学成后因为父母年迈,回国在央视供职。从书中描写得知,朱迅没有权贵家庭支撑,一切靠自己努力打拼得来。她很坚韧,在别人眼里过不去的坎儿,在她这儿也能挺过去;她又很脆弱,有着所有女人都有的敏感,细腻。她是个很接地气的名人,成名时有过飘飘然,但很快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她善良、热情,有冲劲儿、敢冒险,激情四射。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没有任何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大多数人看到的都是成功人士光鲜的一面,他们背后付出的艰辛与血泪却很少人知。

很喜欢书中的一些话,比如:抉择人生中一件重大的事情,往往在一瞬间。但事实上,在之前或之后,会经历漫长的考虑。向多数人征求意见,与少数人商量,然后自己一个人决定。这个过程纠结而孤独。这段话我深以为是。再比如:听到骂声就憎恨对方的人很容易成为虚荣的俘虏。最好的报复就是原谅,只有原谅别人,才能放过自己。还有:所谓尽人事,听天命,每次我会扪心自问,我是否已经尽了我的全部力量?与困难正面对峙,把自己逼进极限,拼死努力,最后老天爷会出手相助的。人到极致,必是素与简。经历越多越了然,人不需要太多,过度的拥有不会给生命添彩反而会不堪重负。等等,深入我心!

与优秀的人为伍,会增长你的心智,拓宽你的视野,令你看到生活的喜悦与希望,这是我读这本书最深的体会!

《阿莲》读后感


正好是清明,路太远,没有回家,坐在图书馆看完了《阿莲》。

一个小女孩的童年,故事的基调是哀伤的。故事一开头,我便看到了一个不被母亲重视的孩子。断奶后就跟着阿婆,母亲从不抚摸她,也不会在意她的感受。我们常说,再好的童年也比不上母亲的怀抱,这样的一个孩子,她的童年本该是不幸的,可我觉得,她是一个幸运的孩子。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会想到自己的童年,不是故事不够吸引人,恰恰是故事中的某些场景总让我不自觉的联想到自己。为什么说阿莲是幸运的呢?在我看来,阿莲拥有了我小时候渴望的一切。

阿莲的母亲也是一个不幸的女子。从小就没有母亲,继母对她也不好,她根本就不知道怎样去关心自己的孩子。丈夫对她又冷淡,嫁过来的时候又还很小,这所有的一切导致了阿莲的母亲不知道如何表达爱,她内心应该是爱阿莲的,但是怨恨和惶恐使她不知如何去爱。

有这样一个母亲再加上阿公时不时的提起的对女孩的偏见,阿莲一开始就是卑微的,不被家人认可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是可悲的,内心极度敏感。可阿莲并没有长成这个样子,在我看来她有主见,自信,向上。她是幸运的。她的生活中有阿婆,明亮,梅伯伯等,这些人是她生命中的阳光,丝丝缕缕的照亮了她心中的阴霾。

阿婆。在这个故事里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其实是阿婆。她生长在深山里,一个平凡的妇道人家,但却偏偏懂得人生的大智慧。懂得宽容,懂得豁达。伯母菊香时不时的发难她从不在意,反而宽慰阿莲,你伯母是刀子嘴豆腐心,她说说也就过去了。

阿莲生气,想要给阿婆讨回公道,长大了要给阿婆报仇,阿婆严厉的喝止了她,你一个小孩子家,脑瓜子别记这些不好的事情,什么长大了报仇,一家人报什么仇。

阿婆的宽容让我很受触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可大多数家长怎么去教导孩子呢,你要记住,以后见了他绕道走这样的教育我们习以为常。我们大多数人学不会宽容,更做不来豁达。

一个孩子的童年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是内心的阳光,这是我小时候可望而不可及的。这位善良的阿婆总是会让我想到自己的母亲,她的一生多灾多难,但她很爱护我,把我当成唯一的支柱。可她也经常咬牙切齿的跟我提起人生的不公,她总是告诉我,我还小,长大了一定细细的都告诉我。

那时候,每每听到母亲说这些话我都很害怕。我很排斥听母亲说这些,可我又知道,她只能跟我说。母亲很宠爱我,我拥有大多数孩子所拥有甚至更多的的母爱,但我却总是缺乏安全感,生怕得不到他人的肯定。我总是在想,将来我有了孩子,不管物质条件如何,我一定会给他一个满是爱的童年,没有阴霾,没有恐惧。

阿莲是幸运的,她有一个宽容善良的阿婆。除了亲人的宽容和善良,阿婆所给予阿莲的,还有一样最重要的东西自我。从上学到过继给丁老师做女儿,每一件事,阿婆都很尊重阿莲自己的看法。她从不强迫阿莲,她要阿莲自己拿主意,自己只是默默的支持,这对于一个孩子是多么的重要啊。每个孩子都渴望被认可,被赞同。一个从小在认可中长大的孩子才会是自信勇敢的,阿莲很幸运!

明亮和梅伯伯。如果说阿婆在阿莲的人生中承载了亲情,明亮和梅伯伯则代表了友情和启蒙。在看到小说最后,阿莲没有收到一中的录取通知书,只能去八都中学时,明亮稚气的话语,那我也去八都中学读书时,我几乎落下泪来。

人生有这样一个愿意陪伴你的朋友是多么幸福的事情。或许他们当时还小,不懂得人世的艰难和离别,但那一瞬间的追随和陪伴足以铭记一生,那将会是阿莲一生的底气。

还有梅伯伯,小说对梅伯伯着墨不多,但我觉得他也是一个对阿莲而言非常重要的人物。她间接地给了阿莲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没有梅伯伯,也许阿莲也会热爱学习,但她的内心世界定然无法如此充盈,这是知识的力量。所以,尽管丁老师待她很好,她却更喜欢梅伯伯,愿意做梅伯伯的女儿。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阿莲很可怜。作者在用一种哀伤的基调叙写一个女孩不幸的童年,她没有母亲的疼爱,不被封建的长辈重视,还有许许多多成长的惶恐和烦恼。可是越往后读,我越觉得不对,不是这样的。

在阿莲的成长过程中,有诸多的烦恼,也充斥着愤恨和不公。但这不正是我们的生活吗?生活本就是这个样子的,没有人能够一帆风顺,我们总会经历一些磨难。在这个故事里,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有的只是生活本来的面目。脆弱,挣扎,渴望,离别。所有的这些,我们都将经历。生活虽芜杂,但生命当坚强。

阿莲的童年其实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童年,我们都曾被宠爱,我们也都曾被伤害。但我们终要乐观与坚强。人生是一个不断告别的过程,故事中的阿莲,她的外婆,梅伯伯,妈妈,弟弟,甚至明亮,好的坏的,都终会与她告别。但我们要记住,那些曾经感受过的温暖与陪伴。当我们遭遇人生的低谷,面临无法忍受的痛楚时,它们会是我们的勇气和力量。

我想,这大概就是童年和成长的价值吧。读《阿莲》,想起了很多小时候的事情,阿莲的故事也使我很受触动。那个敏感脆弱的阿莲好像小时候躲在门后看着妈妈和奶奶吵架的我,走过了那段岁月,我才能够正视当时的自己。

我没有阿莲幸运,没有豁达的外婆。我又比阿莲幸运,我拥有她渴望的母爱。但是那个时候,我特别渴望有一个人可以和我一样,不单单只有我的童年是这样的。渴望陪伴,害怕孤独,甚至会在某个时刻质疑自己的存在。但黑暗终会过去,我们终将坚强。在孤寂中走过来的灵魂会异常坚韧,无所畏忌。

愿我们每个人都是阿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