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400字 > 导航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900字2024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400字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900字2024。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900字2024》,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今天,终于把《明朝那些事儿》又通读了一遍。

说来,我与这本书的缘份实在太过巧合:在大学某一天下午,想着去图书馆借本插科打诨的书来消遣无聊的晚间生活,谁知一见如故,至今无法割舍。而我的读书笔记生涯,亦从此书开始。

我还记得当年第一遍读完之后,浑身畅快淋漓,但回头想想却没记住几个人名,历史事件也忘对一干二尽。说实话,当时的感觉就是自己糟蹋了这本旷世奇书。

于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罪恶感,我给自己定下了第一个读书指标:把《明朝那些事儿》中所有搞笑的段子全部摘抄下来。

现在想来有点贻笑大方。但的确这就是那时的我最简单的初衷。如果大言不惭,其实那应该就是我个人的第一本读书笔记段子集。

半年后,随着大学毕业,我来到了工作岗位。闲暇之余,我又想起了这位老友,当然,这次依然是带着任务去读:记人名和相关的历史事件。

这是一项极为艰难的工作字数太多。于是乎,我不得不开始训练起我的总结归纳能力,力图用短小精悍的语言去描述每个大人物的生平事迹。起初,对于语文不好的我来说这简直是一场灾难,随着不断深入,jing发现越写越顺手,同时,我的概括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随着这两次的深入阅读,我尝到了甜头。而更让我惊讶的是,我所用的方法竟然与苏轼先生所创的八面受敌读书之法有神似之处,虽然格局距东坡先生远矣,但这已是对我读书的最好鼓励。

在如此的激励之下,我开始了第四次的阅读,这次我把目标锁定在了大局观。

于是乎,我再次翻开这厚重的历史,把目光从某几个人的身上转向了整个国家的格局,我紧盯书中每一处描写政治、经济、文化、战争的段落,反复研读,细心琢磨,力争从最高的视角去描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这次的第五遍,我没有给自己定下任何具体方向,仅仅看书而已。只是在读至某一些段落时,我会把自己置身于场景中,幻想自己会作何处置。久而久之,我的思维方式也在潜移默化的提高,并最终形成了只属于自己的逻辑框架,这是一种极大的精神满足感。

《明朝那些事儿》,它给予我的似乎已经超越了知识的范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想对我来说,这本书做到了。

如果你要问我,以后是否还会这样深入的去读其它书,我想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当然,如果你要问为什么,那我想用《明朝那些事儿》最后的一句话回答:因为,它就在那里。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3000字2024


我是一个很喜欢读历史的人,之前很小的时候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华上下五千年》之类的历史名著。这些名著为我们讲述了历史事件,虽然历史书籍未必百分百真实,不过倒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且我从中总能找到所谓的忠诚,正义以及勇气等诸多高贵的品质,总能够发现人xing的光辉。

高考结束,我的高中同桌送给了我这套完整的《明朝那些事儿》,如今一年过去,想起这套书中的许多字句,我情不自禁再次拿起了它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这套不一样的历史书,享受再一次被其中的文字感动的感觉。

本书的作者是当年明月,一个我不知道真名真姓的人,不过他的笔名倒是挺有意境,仿佛这位作者就站在明月之下,为我们讲述明朝的历史故事,并且他也不遗余力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本书未必客观,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情感,但是作者努力陈述事实,为我们还原历史的真相。

这套书讲述了明朝从1344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功权贵及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且这套书语言简洁,没有像历史教科书般枯燥无味,用及其精彩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最精彩的明朝。

这套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人,也是我最欣赏的两个人,这一将,一帝,我认为是精彩的,值得我说一说的。

第一个我要说的,是于谦。第一次接触这个名字,不知道他的身世,不知道他的人生历程,只知道他的一首诗,《石灰吟》,当时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反正背下来就可以了,然后考试的时候能写出来就万事大吉了。直到,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知道了这个人,知道了他的传奇一生。于谦,生于洪武三十一年,于谦自幼苦读诗书,他虽然是一介书生,但是他的偶像,是文天祥。于谦通过科举考试,顺利考中进士,走上了青云之路,但是,能人也会遭遇挫折,很快,他离开了京城,开始了地方官生涯,这一干就是十九年。十九年里,他深受百姓爱戴,威望很高,并且十分清廉。但是这显然还不够考验这位未来的帝国拯救者,于是,他被人诬陷,被关押了起来,但是凭借良好的品行与德行,有人帮助他在阴暗的朝廷中活了下来,并且保他出狱。出狱后的他依然清廉如故,这无论是在当时的社会还是现在,清廉的官员,都是十分难得的。但是这都不足以让于谦名垂青史,让他名垂千古的是一句话:建议南迁者,该杀。正统十四年,明朝所有精锐部队命丧土木堡,北方的也先率领军队血洗这支看上去无比强大,却被庸人指挥的军队,连御驾亲征的皇帝也做了也先的俘虏,也先率领着他的骑兵大军,直指下一个目标:京城。也先的目标是攻占京城,恢复大元王朝,只是,这个时候的明朝比当时的宋朝,多了一个人,所以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当时朝中,大多数人都像宋朝一样,建议迁都南京,这样的话明朝就会像北宋一样失去在北方的半壁江山,大明的命运也即将被改写,这时一个人站了出来,说了一句话,建议南迁者,该杀。这个人,就是于谦。于谦是一个很强势的人,也很有骨气的人,在他当官的时候,他不贿赂奸臣,他怒斥想叛乱的藩王,他知道迁?a href='/zhuanti/jiazuo/zhuanti/jiandan.html' target='_blank'>简单的事,真正要面对的,是也先的几万骑兵大军和京城士气低落的明军,这么一个烂摊子,他选择了承担,于是,大明的国运正式yazai了他瘦弱的肩膀上。何为英雄?

当年明月说的好:敢为人之不敢为,敢当人之不敢当,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坚强刚毅,屡败屡战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要能够战胜内心的畏惧。于谦正式接管京城布防工作,上任之后他四处调兵,调整军心,训练士兵,不浪费一分一秒准备着,等待敌军的到来。终于,他等到了他的敌人,决战,即将上演。这个从未打过仗的人,在面对如虎狼的敌人时,显示出了他最坚强的一面,他没有选择固守,他选择将大军开出城门之外,列阵迎敌。坚固的城墙不守,非要出城和敌人决战,我相信,此时的于谦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可以摧毁敌军,为死在土木堡的明军报仇。于是,北京保卫战一打响,胜利的天平就已经确定了方向,一方面是誓死保家卫国的守卫者,一方面是烧杀抢掠的侵略者,最终,于谦击败了侵略者,保护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当所有人都想放弃的时候,是于谦挺身而出,担当重任,挽救国家危亡,当形势危急的时候,是他一个人苦苦支撑,熬过最黑暗的日子,最终等到了胜利的到来,于谦用他的信念和决心告诉我们:无论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坚持下去,就能够创造奇迹。

于谦的这一生是精彩的,他光明磊落,不向恶势力低头;他清正廉洁,不收取任何贿赂;他勇敢坚强,在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站了出来,挽救了国家的命运。他的一生,就像他的那首《石灰吟》一样: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接下来,我要说的一帝,他是一个不一般的皇帝,他虽为亡国之君,但我却十分敬佩,因为他的坚持,因为他的不妥协,足以成为历史上闪烁的明珠。他就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他的一生一直在斗争,从他上位开始,朝中所有的人都不听他的,而听从于一个太监:魏忠贤。魏忠贤控制了朝廷,于是他忍了几个月,找了个机会,处理了这个死太监,他特别痛恨手下的大臣结党营私,魏忠贤倒台后,东林党再次兴起,于是一番党争再次上演,后来他开始肃贪,但是没能成功,因为朝廷中大大小小的官员都是贪官,让一个收了人钱的人去抓给他送钱的人,怎么会成功?边疆也开始烽火连天,皇太极数次进犯中原搅得朝廷手忙脚乱,更加不幸的是,灾荒导致民变,民变就开始有了起义军,有了起义军,就要开始镇压。

崇祯坐在他的皇位上,似乎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然而他不是个昏君,他想有一番作为,于是他拼了命的干,大臣有问题,就撤职杀头,换有能力的人上来,边疆打仗就开始调兵防御,民变四起就派人镇压,他不逃避,他只想解决问题,但是,他的努力,并没有收到他想要的结果。有大臣很感动,比如杨嗣昌,虽然他的父亲被崇祯处罚,但他还是很努力为崇祯卖命,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还有卢象升,曹文诏都以身殉国。但是陈奇瑜,熊文灿这种庸人他也用得不亦乐乎,直到大错酿成,他才明白过来,还有温体仁,(星辰ww)这种只考虑自己前途不关心国家前途的人虽然耀武扬威了几年,但最终还是被崇祯赶回了老家。崇祯犯了很多错,用错了很多人,但是,他只想让这个国家变好,他也想创造一个太平盛世,像他的祖先一样,国家强盛到能够保卫自己的臣民,但是,他最终没能看到。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大明终于只剩一口气,人们说:嗟尔明朝,气数已尽。我想,也许就是这么回事吧,气数。崇祯不想输,他一直坚持着,虽然他也知道,自己可能注定失败,但是他还是坚持着,他没有和皇太极议和,不妥协,不退让,这就是崇祯代表大明最后一任皇帝的作风。

今年暑假我去了北京,去到了景山公园,看到了明思宗殉国处,简简单单的一个景点,没有多少游人,但就是这个地方,我驻足沉思,我想起几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皇帝,他虽然是失败的,但是,他的气节,却代表了明朝的国威:不妥协,不退让。作为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他以身殉国,体现了作为大明帝国的尊严。在这之后还有一个朝代,它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它在即将亡国的时候,却有了不一样的表现。我想作为中国人,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一个强硬的政府,是一个内心强大,不惧生死的君王。

我想,当年明月虽然尽量为我们陈述一个客观的明朝,但是他难免会被自己的主观情感控制,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在冷冰冰的历史面前,人们很容易带着有色的眼镜去看他们,历史遗留下来的东西,未必都是精华,有些糟粕,需要去除,但只要是对个人正常发展有益的,能够提升个人人格的,能够对人类向前发展有所贡献的,就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这,也是我们看历史,读历史的原因。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100字2024


这学期,不知不觉与历史成为了好朋友,准确来说,我是想要提升历史成绩。因为自己从小就对明朝的朱元璋感兴趣,所以,我抽空读了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节。

他,从穷苦卑贱的放牛娃,因为家庭某种原因,被迫送进寺庙里,当杂差,再到成为统领百万人马的元帅,再到即吴王位,建立大明帝国,万人之上。朱元璋,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一个军事、认识管理天才!

他的童年没有什么生气,感觉像是混日子,为了吃饭,从小便要去给地主放牛;他出自佃农之家,他们家里人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可亲人死后,竟没有一块土地可以让他们入土为安。为了吃饭,他跑去当了和尚,做小行童,做杂役,做那些没人愿意去做的最苦最累的活,去最贫瘠的地方化缘。直到他被逼上了绝路,参与了造反。

他本想安安稳稳的度过这一生,而一封信,却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因为那封他儿时的兄弟的信,他被逼上了绝路,走投无路之时,他投奔了濠州城池的守卫者郭子兴,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他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才能,历经坎坷,当上了元帅,胜仗无数。通过连年征战,灭掉了元朝,即吴王位,建立了大明,从放牛娃变成了万人之上的皇帝。

其中,我最讨厌的人是陈友谅,他开始只是一个渔夫,后来他参加了徐寿辉的起义军,因为他本人也是足智多谋,英勇作战。迅速地被徐寿辉和倪文俊器重,可是他却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倪文俊躲到了陈友谅那里,陈友谅应该诚心诚意的接待他,没想到他却把他本来应该感谢的人杀了,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倪文俊是想谋反,自己当天完政权的主宰者,他逃到陈友谅这,作为臣子自然要杀他;为了自己更好的上位,没有业绩,不被徐寿辉重视,这个时候最能获得徐寿辉的信任。

在基本控制了天完政权时,我本以为他只会把徐寿辉给关起来,或者叫他走的远远的,可没想到他却把徐寿辉这个空壳司令也杀了。我觉得自己只能用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来形容他了。

我虽幼时对朱元璋感兴趣,但是,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刘基,他在情况危急的情况下选择了一站到底,最后他们胜利了!我喜欢他的临危不惧,喜欢他的为人处世,知道他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知道他被称为后朝军师刘伯温。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就连朱元璋这样的君王都称赞刘基为:吾之子房也。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看完书后,我认识到了明朝后期是有多腐败,连吃都吃不饱,穿都穿不暖。同时也告诉自己,不要做和陈友谅一样的人,我们应该懂得感恩,应该重情重义,我们应该学习刘伯温,像他一样的绝顶聪明!向他一样的临危不惧!更要像他一样去,爱我们的国家!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400字: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400字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我是一个酷爱历史的小孩,家里的历史书当然也多的数不清,比如:《汉朝那些事儿》、《唐俗》、《中国上下五千年》但我最喜欢的还非《明朝那些事儿》不可。

在老师的极力推荐下,我经不起诱惑也去买了一本《洪武大帝》。 买回家后,我以惊人的速度一天就读完了,对明初的历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本书主要讲了1344年朱元璋出生,到1403年靖难之役结束,历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朱棣即位。本书已开始介绍了元末时,百姓生不如死,各种宦官贪污现象十分严重,将皇帝发下的粮食贪了一大半,朱元璋全家就只剩下了他和他的哥哥,其余人全部被饿死。最后,朱元璋出家当了和尚。 童年时的阴影笼罩着朱元璋,他对元朝有着深仇大恨,后来在好朋友汤和的介绍下起义。

他占据南京,不断扩大势力,除掉张士诚、陈友谅,并进攻北京,灭了元朝。他死后,建文帝即位,朱棣极其不满,因为它比朱允炆强得多,他开始造反,打退铁弦、盛庸等人,攻入首都南京,定年号永乐,即皇位。

这本书的语言描述十分生动形象,并且加入了小说成分,使整本书都增加了趣味性。来吧,你也来读一下《明朝那些事儿》吧,那荡气回肠的文字,定会让你欲罢不能!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700字2024


明朝起起伏伏三百多年,多少不老传说谱写成章?这个由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明朝,在作者当年明月的笔下,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朝那些事儿》当中,使人读了不仅感叹历史的沧海桑田,统治者的智慧和艰辛,乱世之徒的阴险狡猾,更赞叹作者的妙笔生花。

这是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文讲述明朝真实历史的大型史学读本,记叙了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并通过不懈努力建立明朝,至崇祯皇帝殉国的三百年精彩传奇历史,描述了那时期朝廷里、军事上、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故事。

通过这本书,我清晰地了解了明朝的历史,也体会到各个优秀君主、将领、首辅给我所带来的震撼,更是对所有奸臣深恶痛绝。我感慨明太祖朱元璋对工作的兢兢业业,对贪官的嫉恶如仇;我也赞美大将常遇春的yong猛精进;我欣赏朱棣对帝王之位的执着,也佩服他治理国家的诸多锦囊妙计;我喜欢明英宗朱祁镇在经历北猎后仍有重回朝廷夺政权的勇气,也对其妻子孝庄皇后的不离不弃深受感动;我不解朱翊鈞深居宫中不理朝政的原因,痛恨着官宦魏忠贤被重用却贪婪奸诈不知悔改的作为;最后也对崇祯皇帝拼尽全力试图力挽狂澜却也无奈亡国感到惋惜

都说明朝是一个神奇的朝代,却也是一个复杂、混乱的朝代其中多少人在岁月的冲刷,时间的飞逝中开始变得见异思迁;多少人从简简单单的一片忠心变得虚伪圆滑,唯利是图;又有多少人为了金钱与权利而丧失人性,泯灭了基本的良知;当然,在这乱世之中,仍可以看见一群这样的身影,他们不畏流言蜚语,也经历痛苦变得遍体鳞伤,却坚决与黑暗抗争到底,有追求,有信念,选择了正义,坚持了理想

所以从这本书中,我饱览明朝的传奇与精彩,去细品作者想传达的那句话学会在乱世中不忘初心,成为一个正直无私的人。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今年假期,选择了读《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不过只是粗读,并没有仔细推敲,也只能算是读个热闹,作者把明朝的历史用或调侃,或闲聊的方式记录下来,说给我们这些不太懂历史的人听,就像饭后与亲朋好友悠闲地谈天说地一样亲切。该书语言流畅,时不时的调侃一下,真可谓是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比如:作者在描述朱元璋在常觉寺里的悲惨生活时这样写道:朱重八一直忍耐着,然而除了要做这些粗活以外,他还要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长明灯)。又例如:作者在描述朱元璋派其侄子朱文正镇守洪都,其侄子竟能让捉襟见肘的兵力安排的井井有条时,这样写道:朱文正可能是学会计出身的,他在安排好防守兵力后,居然还能剩下两千人(怎么挤出来的),用来随时支援各门。诸如此类的幽默风趣的语言在本书中俯拾皆是,我想正是幽默风趣的行文风格,使得这本书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创造出500万德销量不错的成绩。

这本书主要写明朝的兴起、兴盛、衰落,直到灭亡的整个过程。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到末代皇帝崇祯皇帝200多年的历史,第一部从明太祖朱元璋写起,直到永乐帝朱棣登基为止,算是一部朱元璋传和半部朱棣传,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他刚开始只是一个为一口饭吃而流离颠沛的,他做过乞丐,当过和尚,然后参军当上将军,一步步往上走,最后到达了顶峰。朱元璋生于乱世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北京,也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多够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掩埋占有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他没受过教育,但却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人才。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员的腐败,大之所以能在乱世中称雄,我想除了他自己的能力之外他的精神力量更加强大,永不言弃。所以文中这样写到:朱重八一直忍耐着,然而除了要做这些粗活外,他还要兼任清洁工,即使这样,他还是经常挨骂,在那些和尚喝酒吃肉的时候,他还要擦洗香客踩踏的地板,每一个孤独的夜晚,他只能独坐在柴房中,看着窗外的天空,思念着只与自己相处了十余年的父母。命运之神其实并不存在,在哪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他告诉我们,执着的新年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朱元璋那个时代有无数厉害的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当然,朱元璋身边的出谋划策的人也是必不可少的,刘基就是他身边的一名得力助将,虽然一开始他只是沉默寡言,但在关键时刻,他为朱元璋提出了关键的战略计划。书中说:刘基站了起来,长时间的等待和倾听已经消磨了他所有的耐心,他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不再是个好好先生,是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刘伯温!他用轻蔑的眼光俯视着这些平日自视甚高的所谓才子们,用一种几乎歇斯底里的语气大声说道:那些说要投降和逃跑的人应该立刻杀掉!你们就这么胆怯 吗!现在敌人虽然强大,但却骄横,只要我们诱敌深入,使用伏兵 攻击,打败陈友谅是很容易的!一味只想着逃跑的人,难道也有脸自称为臣吗?! 他训斥了那些懦弱的人,并详细分析了局势。是啊,有这样一位敢怒敢言的志士在朱元璋身边,还怕打败仗吗?

除了有军事才能的朱元璋让我敬佩外,书中也有许多喜欢的仁人志士,其中最让人敬佩的就是于谦。他在祖国饱受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当时面对皇帝被俘,京城被破之难,满朝文武大臣都人心惶惶,有的主张迁都南京,有的人认为求和,这时于谦站了出来,毅然决定守住城池,抵抗到底,最终在于谦的领导下,成功的阻击了敌人的入侵.这就是历史上那个著名的京城保卫战。然而于谦的人生结局是十分悲惨的,令人叹息,被小人诬陷后含冤而死,但他的精神时刻影响着后人,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他的精神写照。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当年明月这句话是《明朝那些事儿》的结束语,也是作者当年明月在全书中想表达的最后,最重要的一样东西,是一部近百万字著作的点睛之笔。这本书让我都会了历史,历史教会了我们许多东西,历史是明镜,用过去指引未来。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为我们揭开明朝的神秘面纱,用幽默的笔法写有趣的历史,还原了一个不同于电视剧的真实的明朝。

我印象中的明朝是黑暗的,暴力的,专制的,但是这不是明朝的全貌。明朝的言官有极大的发言自由,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一个民主的朝代。经济上恰逢资本主义萌芽,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尤其东南一带。然而也有很多黑暗的时代,比如嘉靖王朝,万历后期,天启年间等,有奸相当权,宦官专政,党争互戕但是总的势头是向前的,是发展的。

历史趋势不可违。明朝建立是历史趋势,由盛转衰是历史趋势,气数已尽走向灭亡也是历史趋势。朝代的更替,王朝的兴衰,历史的演进有一条看不见的线,就算你知道结局也无法改变。现实如斯,历史如此。

盛衰荣辱一场空。哪怕你权倾天下,史书的上一页飞黄腾达,位极人臣,荣宠一时,下一页已是墙倒人推,人走茶凉,兔死狗烹。历史的结局很少不是悲剧,不是悲剧的可能是惨剧。世事实如白云苍狗。

翻开书目,在风起云涌的战场上,在尔虞我诈的权谋斗争中,在幽默的历史故事背后,我看到的是情怀、风骨、气节。总有一些忠义死节之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总有一群舍身保国的志士牺牲小我换取大我。他们不为浮华所动,不贪眼前利益,不信回天无力,甚至有些不自量力,以卵击石。在黑暗的现实前,他们受得住考验,耐得住苦难,守得住底线,只是因为他们坚信为国为民这四个普通的字眼,相信太平盛世总会到来。

剥开书目,那些宁折不弯的脊梁穿越历史时空,拂开历史风尘,主宰着历史脉络,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让千百年前的故事熠熠生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