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 导航 > 《明朝那些事儿》1000字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1000字读后感。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明朝那些事儿》1000字读后感,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明朝那些事儿》1000字读后感
在这个暑假里,《明朝那些事儿》让我明白了,其实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精彩的篇章,特别是明朝。书的作者当年明月,他以一种风趣幽默、通熟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现了500多年前的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充足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个皇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而整部书其实所给我最大的是那些人世间的事儿权势利益。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己欲)。这可以说是朱元璋同志乃至绝大多数政治家们的至理名言,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毁灭了无数其他人的理想。朱元璋成就霸业之后,假借赏功之名烧死了无数曾经为他征战沙场的大臣们。但他是成功的,并且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
欲成大事者,至亲亦可杀(背叛)。当年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投奔陈友谅,陈友谅杀了倪文俊,将其头颅献给徐寿辉,深得徐寿辉信任后,后控制徐寿辉统领其军队,最终将徐寿辉杀害。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权谋)"。 在万历那个时代,严嵩斗倒夏言,徐阶搬倒严嵩,高拱把徐阶斗倒,又被张居正斗倒。仅说张居正,其可谓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政治改革家,其考成法(考勤制度)和一条鞭法(税收制度)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至今,但他为了当上内阁首辅也是不择手段,把老同学高拱斗倒之后,还想将其致死。
无论别人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但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但也无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
而封建专治的权利又使我对那一时期感到无比的凄凉。洪武四大案每次都牵涉数万之众,斩首、抄家、充军者不计其数;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的方孝孺,因此得罪了朱棣被诛十族。北京保卫战功臣于谦,遭陷害被抄家斩首;万历新政领导人物张居正,死后被诬陷抄家。
不管怎么说,怎么想,历史已是历史,不会再回来,不会再改变,留下给我们的那就是经验和教训,历史教会给我们的我们也不能忘记,要牢记历史,反省历史。不要再让历史成为对于我们的下一个历史,这才是对历史的充分认识。
明朝那些事儿有感总结:
1、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朱棣、姚广孝)
2、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朱元璋、戚继光)
3、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朱元璋、于谦、张居正)
4、刚出道时要低调,再低调。(杨士奇、张居正)
5、相信自己的直觉。(王阳明、朱元璋)
6、一步失算,全盘皆输。(朱棣、于谦)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功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很多,并加入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被称为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这就是现代作家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记叙了明朝的辉煌历史,从建国。到兴盛。到衰败。最后被清朝爱新觉罗氏取而代之。这期间,涌现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奸臣严嵩。魏忠贤。;忠良徐阶。张居正他们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搞厚黑学,否则,你无法在官场混下去。

所谓厚黑学,就是在已有的乌纱帽上长久地保住。首先要拉帮结派,搞好同事关系,否则,你无法在这个黑暗而又不公平的朝廷斗下去,也就是看谁笑到最后。即使你再爱国,再忠心,也会被人暗地里黑了,剐了。最主要的是跟你的顶头上司皇帝大人打好关系,否则,你叫李大人。张大人。王大人等哥们儿劝皇帝,说不定皇上会龙颜大怒,把他们也剁了呢。如果你是一品大员,但是在边境,说不定会让仇人花重金把皇上的亲信收买了,在背后插你一刀,轻则休了,罢官,回家种地,重则金瓜击顶,把你脑袋当夜壶使。

也有一些人(比如严大哥)最开始是抱着为国捐躯,赤胆忠心的心愿来官场的,后来为了混呀!只得苦练厚黑学。就连小太监们也学什么葵花宝典,坑七大妈八大姨的钱。

我看完《明朝那些事儿》后,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张居正,他的厚黑学那个牛,在人家徐阶面前装愣头青,等徐阶把严嵩搞下去,再和高拱搞关系把徐阶搞下去,再和兼笔太监冯保搞关系,斗倒了高拱,最后解决内阁,当上了唯一的内阁人士,首辅。甚至还坐32人抬的轿子,比万历皇帝的规模还大。

张居正如此,我为什么不可以如此?

记得一天傍晚,我在乒乓球桌上打球,恰巧李晨熙。吴竞泽也在场,此时我和李晨熙闹过几次矛盾,现在我们又和好了,原因就是吴竞泽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吴竞泽叫我也不理睬,不屑地把手插在口袋。

那天风吹得大,我刚好打了个擦边球,没想到李晨熙却嘀咕了一句:切!运气好!仅此而已。我听了以后很不爽,冷冷地说:运气也是要技术的!

我当时也没多想,就打起了球。没想到旁边的吴竞泽冷笑了几声。然后李晨熙打赢了就说什么好球,说我烂,菜鸟之类的;打输了还装模作样地教,什么上转要往下压,还做手势。

结果,原本李晨熙是约我来打球的,经他这么花言巧语一哄,叫我时就说他。这家伙一类陌生的词语;又对吴竞泽说:老吴,我请你x元。然后天黑了和吴竞泽一起有说有笑地回家了,都不睬我一声。

我一个人,站在原地,寒风凛冽地吹着,我默默地收起了球拍,t贴上膜,两眼流露出愤怒的神情,心想:虚伪的家伙,平时和我说和吴竞泽玩是为了打球,都是借口。

回家后,我不经意间瞥了一眼爸爸书桌上的《明朝那些事儿》,心中想起了张居正的厚黑学,心理逐渐平静下来,想:不能这样便宜了吴竞泽,如果和李晨熙绝交,那就正中了他的下怀!

于是我发挥了我的智慧细胞,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第二天,我刚好看见了李晨熙,便强压心中的怒火,得意洋洋地对李晨熙说昨天我表演得不错吧!我还假惺惺地说:要多在吴竞泽面前说我的好话哦!

什么叫厚黑?这就叫厚黑!毫不经意间化解了一场危机,绝吧!

如果想在大家心中的印象好些,便和我学习厚黑学吧!在我这儿还有专门培训哦!学费不贵,事成之后30元就够了。什么?不值?值了!30元保你终生,你这条贱命不可能就值30元吧?要想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为师眼中留个大富大贵的形象,便多加学费酬劳吧!(乃激将!坑人钱喽!)

其实,虽然张居正精通厚黑学,但在他斗倒了一代代牛人豪杰们后,还是为百姓们着想的,他深知平民百姓的疾苦,他憎恨一些贪官污吏,所以创立了鞭法,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改革(王安石可供参考),最后却落了个被贵族们抄家的凄惨。悲观的下场。

插个话外题,还得赞颂一下张居正的伟大贡献,所以今日赋词一首,表达我对张居正的敬意:

声声慢明贤

昏昏暗暗,兢兢业业,繁繁荣荣和和。正值罢手时候,告老还乡。太后苦苦相求,怎拒绝、体虚却旧。欲去也,正无奈,只是天命难违。北风呼吹啸也,憔悴损,高官俸碌奈何?独自支垮,已是无力回天!逝前遥望星空,忆往事、含笑而逝。这一生,怎一个凄字了得!

译文::原本昏暗的朝政,在张居张居正的努力改革下变得繁荣起来,乃大明鼎盛时期!看到这些,张居正也就知足了,想告朝回家养老。可是太后却力挽张居正,怎么能不给太后面子呢你?但是体质却大不如以前。已经准备好告老还乡了,却又无可奈何,他想,这都是天命啊,干了吧。北风寒冷地吹着,张居正身体已十分衰弱了,此时再大的官,再高的薪水对张居正来说,已经都不重要了。张居正实在不行了,终于有一天,他再也不能力挽狂澜了。死前,他远远地看着夜空,回忆起经历的事儿,终于笑着离开了这个世界。张居正这一生,实在是太悲惨了!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400字: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400字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我是一个酷爱历史的小孩,家里的历史书当然也多的数不清,比如:《汉朝那些事儿》、《唐俗》、《中国上下五千年》但我最喜欢的还非《明朝那些事儿》不可。

在老师的极力推荐下,我经不起诱惑也去买了一本《洪武大帝》。 买回家后,我以惊人的速度一天就读完了,对明初的历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本书主要讲了1344年朱元璋出生,到1403年靖难之役结束,历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朱棣即位。本书已开始介绍了元末时,百姓生不如死,各种宦官贪污现象十分严重,将皇帝发下的粮食贪了一大半,朱元璋全家就只剩下了他和他的哥哥,其余人全部被饿死。最后,朱元璋出家当了和尚。 童年时的阴影笼罩着朱元璋,他对元朝有着深仇大恨,后来在好朋友汤和的介绍下起义。

他占据南京,不断扩大势力,除掉张士诚、陈友谅,并进攻北京,灭了元朝。他死后,建文帝即位,朱棣极其不满,因为它比朱允炆强得多,他开始造反,打退铁弦、盛庸等人,攻入首都南京,定年号永乐,即皇位。

这本书的语言描述十分生动形象,并且加入了小说成分,使整本书都增加了趣味性。来吧,你也来读一下《明朝那些事儿》吧,那荡气回肠的文字,定会让你欲罢不能!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今年假期,选择了读《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不过只是粗读,并没有仔细推敲,也只能算是读个热闹,作者把明朝的历史用或调侃,或闲聊的方式记录下来,说给我们这些不太懂历史的人听,就像饭后与亲朋好友悠闲地谈天说地一样亲切。该书语言流畅,时不时的调侃一下,真可谓是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比如:作者在描述朱元璋在常觉寺里的悲惨生活时这样写道:朱重八一直忍耐着,然而除了要做这些粗活以外,他还要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长明灯)。又例如:作者在描述朱元璋派其侄子朱文正镇守洪都,其侄子竟能让捉襟见肘的兵力安排的井井有条时,这样写道:朱文正可能是学会计出身的,他在安排好防守兵力后,居然还能剩下两千人(怎么挤出来的),用来随时支援各门。诸如此类的幽默风趣的语言在本书中俯拾皆是,我想正是幽默风趣的行文风格,使得这本书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创造出500万德销量不错的成绩。

这本书主要写明朝的兴起、兴盛、衰落,直到灭亡的整个过程。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到末代皇帝崇祯皇帝200多年的历史,第一部从明太祖朱元璋写起,直到永乐帝朱棣登基为止,算是一部朱元璋传和半部朱棣传,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他刚开始只是一个为一口饭吃而流离颠沛的,他做过乞丐,当过和尚,然后参军当上将军,一步步往上走,最后到达了顶峰。朱元璋生于乱世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北京,也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多够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掩埋占有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他没受过教育,但却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人才。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员的腐败,大之所以能在乱世中称雄,我想除了他自己的能力之外他的精神力量更加强大,永不言弃。所以文中这样写到:朱重八一直忍耐着,然而除了要做这些粗活外,他还要兼任清洁工,即使这样,他还是经常挨骂,在那些和尚喝酒吃肉的时候,他还要擦洗香客踩踏的地板,每一个孤独的夜晚,他只能独坐在柴房中,看着窗外的天空,思念着只与自己相处了十余年的父母。命运之神其实并不存在,在哪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他告诉我们,执着的新年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朱元璋那个时代有无数厉害的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当然,朱元璋身边的出谋划策的人也是必不可少的,刘基就是他身边的一名得力助将,虽然一开始他只是沉默寡言,但在关键时刻,他为朱元璋提出了关键的战略计划。书中说:刘基站了起来,长时间的等待和倾听已经消磨了他所有的耐心,他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不再是个好好先生,是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刘伯温!他用轻蔑的眼光俯视着这些平日自视甚高的所谓才子们,用一种几乎歇斯底里的语气大声说道:那些说要投降和逃跑的人应该立刻杀掉!你们就这么胆怯 吗!现在敌人虽然强大,但却骄横,只要我们诱敌深入,使用伏兵 攻击,打败陈友谅是很容易的!一味只想着逃跑的人,难道也有脸自称为臣吗?! 他训斥了那些懦弱的人,并详细分析了局势。是啊,有这样一位敢怒敢言的志士在朱元璋身边,还怕打败仗吗?

除了有军事才能的朱元璋让我敬佩外,书中也有许多喜欢的仁人志士,其中最让人敬佩的就是于谦。他在祖国饱受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当时面对皇帝被俘,京城被破之难,满朝文武大臣都人心惶惶,有的主张迁都南京,有的人认为求和,这时于谦站了出来,毅然决定守住城池,抵抗到底,最终在于谦的领导下,成功的阻击了敌人的入侵.这就是历史上那个著名的京城保卫战。然而于谦的人生结局是十分悲惨的,令人叹息,被小人诬陷后含冤而死,但他的精神时刻影响着后人,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他的精神写照。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当年明月这句话是《明朝那些事儿》的结束语,也是作者当年明月在全书中想表达的最后,最重要的一样东西,是一部近百万字著作的点睛之笔。这本书让我都会了历史,历史教会了我们许多东西,历史是明镜,用过去指引未来。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为我们揭开明朝的神秘面纱,用幽默的笔法写有趣的历史,还原了一个不同于电视剧的真实的明朝。

我印象中的明朝是黑暗的,暴力的,专制的,但是这不是明朝的全貌。明朝的言官有极大的发言自由,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一个民主的朝代。经济上恰逢资本主义萌芽,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尤其东南一带。然而也有很多黑暗的时代,比如嘉靖王朝,万历后期,天启年间等,有奸相当权,宦官专政,党争互戕但是总的势头是向前的,是发展的。

历史趋势不可违。明朝建立是历史趋势,由盛转衰是历史趋势,气数已尽走向灭亡也是历史趋势。朝代的更替,王朝的兴衰,历史的演进有一条看不见的线,就算你知道结局也无法改变。现实如斯,历史如此。

盛衰荣辱一场空。哪怕你权倾天下,史书的上一页飞黄腾达,位极人臣,荣宠一时,下一页已是墙倒人推,人走茶凉,兔死狗烹。历史的结局很少不是悲剧,不是悲剧的可能是惨剧。世事实如白云苍狗。

翻开书目,在风起云涌的战场上,在尔虞我诈的权谋斗争中,在幽默的历史故事背后,我看到的是情怀、风骨、气节。总有一些忠义死节之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总有一群舍身保国的志士牺牲小我换取大我。他们不为浮华所动,不贪眼前利益,不信回天无力,甚至有些不自量力,以卵击石。在黑暗的现实前,他们受得住考验,耐得住苦难,守得住底线,只是因为他们坚信为国为民这四个普通的字眼,相信太平盛世总会到来。

剥开书目,那些宁折不弯的脊梁穿越历史时空,拂开历史风尘,主宰着历史脉络,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让千百年前的故事熠熠生辉。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2000字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功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很多,并加入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被称为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这就是现代作家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记叙了明朝的辉煌历史,从建国。到兴盛。到衰败。最后被清朝爱新觉罗氏取而代之。这期间,涌现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奸臣严嵩。魏忠贤。;忠良徐阶。张居正他们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搞厚黑学,否则,你无法在官场混下去。

所谓厚黑学,就是在已有的乌纱帽上长久地保住。首先要拉帮结派,搞好同事关系,否则,你无法在这个黑暗而又不公平的朝廷斗下去,也就是看谁笑到最后。即使你再爱国,再忠心,也会被人暗地里黑了,剐了。最主要的是跟你的顶头上司皇帝大人打好关系,否则,你叫李大人。张大人。王大人等哥们儿劝皇帝,说不定皇上会龙颜大怒,把他们也剁了呢。如果你是一品大员,但是在边境,说不定会让仇人花重金把皇上的亲信收买了,在背后插你一刀,轻则休了,罢官,回家种地,重则金瓜击顶,把你脑袋当夜壶使。

也有一些人(比如严大哥)最开始是抱着为国捐躯,赤胆忠心的心愿来官场的,后来为了混呀!只得苦练厚黑学。就连小太监们也学什么葵花宝典,坑七大妈八大姨的钱。

我看完《明朝那些事儿》后,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张居正,他的厚黑学那个牛,在人家徐阶面前装愣头青,等徐阶把严嵩搞下去,再和高拱搞关系把徐阶搞下去,再和兼笔太监冯保搞关系,斗倒了高拱,最后解决内阁,当上了唯一的内阁人士,首辅。甚至还坐32人抬的轿子,比万历皇帝的规模还大。

张居正如此,我为什么不可以如此?

记得一天傍晚,我在乒乓球桌上打球,恰巧李晨熙。吴竞泽也在场,此时我和李晨熙闹过几次矛盾,现在我们又和好了,原因就是吴竞泽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吴竞泽叫我也不理睬,不屑地把手插在口袋。

那天风吹得大,我刚好打了个擦边球,没想到李晨熙却嘀咕了一句:切!运气好!仅此而已。我听了以后很不爽,冷冷地说:运气也是要技术的!

我当时也没多想,就打起了球。没想到旁边的吴竞泽冷笑了几声。然后李晨熙打赢了就说什么好球,说我烂,菜鸟之类的;打输了还装模作样地教,什么上转要往下压,还做手势。

结果,原本李晨熙是约我来打球的,经他这么花言巧语一哄,叫我时就说他。这家伙一类陌生的词语;又对吴竞泽说:老吴,我请你x元。然后天黑了和吴竞泽一起有说有笑地回家了,都不睬我一声。

我一个人,站在原地,寒风凛冽地吹着,我默默地收起了球拍,t贴上膜,两眼流露出愤怒的神情,心想:虚伪的家伙,平时和我说和吴竞泽玩是为了打球,都是借口。

回家后,我不经意间瞥了一眼爸爸书桌上的《明朝那些事儿》,心中想起了张居正的厚黑学,心理逐渐平静下来,想:不能这样便宜了吴竞泽,如果和李晨熙绝交,那就正中了他的下怀!

于是我发挥了我的智慧细胞,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第二天,我刚好看见了李晨熙,便强压心中的怒火,得意洋洋地对李晨熙说昨天我表演得不错吧!我还假惺惺地说:要多在吴竞泽面前说我的好话哦!

什么叫厚黑?这就叫厚黑!毫不经意间化解了一场危机,绝吧!

如果想在大家心中的印象好些,便和我学习厚黑学吧!在我这儿还有专门培训哦!学费不贵,事成之后30元就够了。什么?不值?值了!30元保你终生,你这条贱命不可能就值30元吧?要想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为师眼中留个大富大贵的形象,便多加学费酬劳吧!(乃激将!坑人钱喽!)

其实,虽然张居正精通厚黑学,但在他斗倒了一代代牛人豪杰们后,还是为百姓们着想的,他深知平民百姓的疾苦,他憎恨一些贪官污吏,所以创立了鞭法,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改革(王安石可供参考),最后却落了个被贵族们抄家的凄惨。悲观的下场。

插个话外题,还得赞颂一下张居正的伟大贡献,所以今日赋词一首,表达我对张居正的敬意:

声声慢明贤

昏昏暗暗,兢兢业业,繁繁荣荣和和。正值罢手时候,告老还乡。太后苦苦相求,怎拒绝、体虚却旧。欲去也,正无奈,只是天命难违。北风呼吹啸也,憔悴损,高官俸碌奈何?独自支垮,已是无力回天!逝前遥望星空,忆往事、含笑而逝。这一生,怎一个凄字了得!

译文:原本昏暗的朝政,在张居张居正的努力改革下变得繁荣起来,乃大明鼎盛时期!看到这些,张居正也就知足了,想告朝回家养老。可是太后却力挽张居正,怎么能不给太后面子呢你?但是体质却大不如以前。已经准备好告老还乡了,却又无可奈何,他想,这都是天命啊,干了吧。北风寒冷地吹着,张居正身体已十分衰弱了,此时再大的官,再高的薪水对张居正来说,已经都不重要了。张居正实在不行了,终于有一天,他再也不能力挽狂澜了。死前,他远远地看着夜空,回忆起经历的事儿,终于笑着离开了这个世界。张居正这一生,实在是太悲惨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