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身份确认敏感期读后感 > 导航 >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读后感(一)

身份确认敏感期读后感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读后感(一)。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读后感(一)”,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读后感

我认真读过《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之后才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幼儿的生活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其实,读过此书之后感受颇深。很多时候成人自以为是按照成人世界的法则教导孩子,而我们并没有发现是我们有意识的闯入了他们的世界,破坏了儿童世界的法则,还沾沾自喜的认为我们是为他们好。其实,作为异物闯入幼儿的和谐世界的我们所做的不是按照成人社会的日常规律和相关法律教导幼儿要怎样做,而是要认真了解孩子的世界,读懂他们的内心,当孩子们能够安心放心的敞开心扉接纳你的时候,你才能和他们成为朋友,开始发挥你来此世界的引导者的作用和目的,而在这之前,一切都是徒劳无功。

孩子的敏感期即为关键期,而幼儿关键期的发展是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幼儿各年龄层发展关键期的方面的同时,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注意正确的引导幼儿,最大限度促进幼儿更快更好的成长。幼儿的不同年龄阶段有着相对应的发展关键期。

0--2岁:新生儿从刚刚出生就开始敏感的对待这个世界,无论从视觉、听觉、口腔、手、还是行走和语言方面,都是幼儿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关键期。当新生儿睁开眼睛的那一霎那他们就从视觉开始观察这个充满阳光的世界,这时的我们要为幼儿提供科学的视觉环境,这不仅单纯的是为幼儿锻炼眼睛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视觉敏感期的阶段的幼儿的视觉与大脑发育与治理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关系。

视觉是人脑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能显着影响脑部发育。这一时期的幼儿开始用口认识外部世界,因此吃手指的现象不断出现。当我们发现吃手指的现象在幼儿生活中发生的时候,要正视这个问题,而不是绝对性的禁止。幼儿在不会用语言表达的阶段,他们用口去探索这个未知世界,从口到手这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当我们在安全的条件下,采取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给孩子提供较硬的食物的科学方法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手及其他器官也会出现敏感期,到那时,孩子用口探索世界的方式就会悄悄的退居二线了。相反,很多幼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还是出现吃手这一现象,这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家长的制止的原因。

2--4岁:这阶段的幼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由独立个体成长到集体生活。很多时候,小班经常会出现抢玩具、在椅子上爬来爬去、从衣服、鞋子上扣亮晶晶的小亮片的这些现象,最初的我是采取制止的方法告诉孩子们这些行为时不正确的,而不没有深刻的反思到这些正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自我意识的产生、空间感、和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方面的发展。

对待什么都是我的的幼儿,我们要给他们充分的选择,不要谴责还自己的行为,若是强迫孩子归还属于自己的物品给别人,孩子会丝毫感觉不到安全感。在正确引导幼儿的同时,要给他们足够的权利自己决定。而幼儿对细小事物的观察,皮亚杰认为:儿童首先是通过简单图式发展认知和认识外在世界的。因此,儿童起初对世界的认识一定是从微观开始的,并且外在世界在他们眼里也是微观的。

亮晶晶这一现象几乎在我所在小二班每天都在上演。从开始的制止到现在的别随意丢弃孩子收集的小玩意儿,我深刻体会到观察细小事物对孩子的重要性。为孩子创造一些小玩意或是带领幼儿进行一节对亮晶晶的观察教育活动课远比经常制止孩子在生活中玩亮晶晶要更科学、实际且更能解决问题。针对每一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发展情况和哪些关键期在这阶段发展对幼儿进行了解,是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幼儿发展的一项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环节。

不仅如此,很多时候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还会出现排斥一些幼儿的奇怪现象,原来这正是孩子处在人际关系的敏感期。这时我们要正确认识到幼儿的人际交往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很好的幼儿和人际关系很差的幼儿的区别不是在他们喜不喜欢交往,而是在于他们的个人心理品质和社交能力。行为表现是一项很重要的因素,表现友好、积极的交往行为就会受欢迎,而那些抢夺玩具、推打小朋友的孩子就成了受排斥的儿童。

这时候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行为指导便显得至关重要。但很多时候,这两种幼儿都会受到老师的关注,而经常会不记得受忽略儿童,不受欢迎,也不受排斥。这时,我会经常发动全班幼儿进行记名字的游戏。那些孩子们都不记得名字的幼儿在某一阶段我会采取着重让他们进行表演、回答问题等方式使其受到关注。虽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人际交往技能,但至少用科学的方法正确的解决幼儿之间出现的问题。

年纪再大一些的儿童,比如4--5岁的中班幼儿会出现一些关于婚姻和性别方面的问题等,5--6岁的大班孩子会在秩序方面、文字符号和数的排列组合等抽象方面产生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最为儿童导师的我们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正确指导幼儿走出困惑,不进如此还要重视家园教育,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成长的沃土。但只依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很多时候,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但是当他们一旦意识到就会自己反省,他们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而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耐心的等待幼儿改正错误,这是每个孩子在成长中的必经过程。老师的耐心教导,家长的支持配合,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捕捉幼儿敏感期读后感


捕捉幼儿敏一感期读后感(一)

阅读了【捕捉儿童敏一感期】一书中的案例和孙瑞雪老师对案例的深入点评,我从中学到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想起了以前在迎宾幼儿园时发生的一些和书中案例相似的事情,那时都会错误地理解孩子的一些做法,甚至扼杀了孩子的某个敏一感期。

本学期构建区角,小朋友带了自己的玩具来幼儿园。有的小朋友,老师通知家长多次,但都没有把一玩具带来,后来一经询问才知道孩子坚决不让带。每次一妈一一妈一想偷偷带来,孩子发现后都会大哭大闹一场,一妈一一妈一还说孩子很小气,怕东西带来后别的小朋友玩,他从不让别人玩他的玩具,就算是他不喜欢的也不行,真拿他没办法,也许是独生子吧,特自私。我认同了孩子一妈一一妈一的话,同意孩子很自私的说法。

现在我明白了,这个时候的孩子跟自私毫无关系,而是自我意识逐步形成。此时的父母和老师应满足儿童的需求,不要谴责孩子的行为。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因为这是儿童建构自我的开端。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总喜欢拾地上的小一精一西,把它当成宝贝一样捧在手心,或装进口袋,被我发现后,告诉孩子们不许捡地上的东西,它不卫生,并要求孩子把它扔掉,看着孩子们扔东西时依依不舍的样子,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做法太残忍了。如今阅读了【捕捉儿童敏一感期】,便知道了一些正确的做法,那就是给幼儿自我发展的空间,给他充分的自一由。

婴儿从一出生进入了第一个敏一感期:口的敏一感期,现在我明白了婴儿最初是用口感知世界的,首先用口唤醒了自己的手,用手去探索。以前不知道孩子们专心反复地做他喜欢的事时是他的某个敏一感期到来了。自从阅读了【捕捉儿童敏一感期】,我特别喜欢去捕捉班上幼儿的敏一感期和书中对照深刻体会一下。

一天,孩子们喝完水后送水杯,把水杯摆回杯架后,其他小朋友都回座位了,只有琦琦小朋友站在杯架前边看边说。原来杯架上的数字吸引了她,想起近几天她总是喜欢问我一些字的事,我知道她认识数字的敏一感期到了。她边读边问:老师,这是8吗?那是19吗?这是什么?我依次告诉她,并一一读给她听,她边听边小声跟读,我放慢速度把每个数字读清,生怕她听不清楚读错了。

这时期的孩子对敏一感的对象因为感兴趣而投入,因为投入而专一、持久。成一人千万不要打断孩子,而是应该先观察再判断,否则会扼杀孩子敏一感期的萌芽。虽说孩子失去的敏一感期有些可以弥补回来,但毕竟有缺憾。希望老师一定要细心观察,为幼儿的敏一感期多做准备。班上已经有明显的教具:班上的物品和门窗都贴着相应的词语,还有识字家园。也可以在发作业时让识字敏一感期中的幼儿对应着小朋友的名字去识字。让儿童把文字和语言与它对应的对象在自己的生活中联系起来,以便孩子能深刻地记住并理解地识字。成一人要多给幼儿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更要给幼儿充分的一爱一和自一由。

我非常感谢王老师给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有幸阅读了【捕捉儿童敏一感期】,我感到非常幸福。这本书会让我更一爱一我的孩子,我也会把我的一爱一传递给我遇到的每个孩子。我呼吁所有父母不要光用嘴说一爱一孩子,要用实际行动来表示吧:多一抽一出时间陪孩子,多观察孩子,多给孩子自一由发展的空间,多关注并捕捉孩子的每个敏一感期,让我们的孩子在一爱一和自一由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捕捉幼儿敏一感期读后感(二)

假期读了几本关于幼儿早期教育的书,其中【捕捉孩子的敏一感期】是介绍蒙氏教育的敏一感期的一本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敏一感期这一概念。敏一感期就是在某一时间段内,孩子学习某种技能或知识或发展某种能力最为有效的阶段。说到敏一感期,不禁让我想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1920年,印救米德纳波尔小城中的人们从附近森林的狼窝中带回两个女孩,大的大约七八岁,小的才两岁左右,两个孩子一直跟着狼生活在森林里。后来,人们将两个女孩送到了小城中的孤儿院,还给她们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

人们发现这两个孩子的生活习一性一与狼一模一样。比如,她们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活动,对火、光和水极为害怕,只吃肉,吃的时候会趴在地上用牙齿撕一开肉来吃,等等。

阿玛拉在被带进孤儿院的第二年就去世了,人们随即对卡玛拉展开教育。但是,经过7年的教育,卡玛拉才只掌握了四五个词,勉强学会了几句话。16岁时,她也去世了,但直到那时,她的智力也才只相当于三四岁孩子的智力。

这是个真实的事例,卡玛拉并没有什么先天的缺陷,她的各个生理系统都是正常的。而她之所以无法真正像人那样去生活,就是因为她所有的重要敏一感期都是在狼窝中度过的。

由于长期脱离人类社会,她没有产生人所具有的脑的功能,她的语言、行为等各种表现已经在与狼共舞的阶段里,形成了稳定的狼的神经通路,以后再想改变,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敏一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孩子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当孩子顺利地通过一个敏一感期后,他的心智水平就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由此可见,孩子可能遇到的各种敏一感期,是他成长过程中最主要且最佳的推动力,一旦错过,将会给他的生长发育包括心理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科学家们将大脑在接受外部信息时具有的时间段称为机会之窗,对于孩子来说,敏一感期就是他的机会之窗,当这些窗户都打开了,他才能广泛地接受成长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他的学习也才会更加自然且轻松。

因此,孩子的敏一感期是十分宝贵的,在孩子的某个敏一感期到来时,一定要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一供与其敏一感期相适应的发展环境,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敏一感期。如当孩子到了模仿的敏一感期,我会以身作则给孩子们做一个好的榜样,同时将家里环境设立地与主题相关,同时多给孩子介绍一些身边的小榜样,给孩子提一供自一由发展的环境。

其次在任何时候,处理孩子的问题,一定要从孩子的角度考虑,用心去理解孩子,聆听孩子。相信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其发生的原因,多一点耐心,多一份包容,多一些理解。在一个充分自一由的环境中,孩子才敢于表达自我。

美国大学儿科神经生物学家哈利?丘加尼教授通过对婴儿大脑的扫描观察也发现,婴儿脑部的各个区域,在出生后一个接一个地活跃起来,并互相联系。

他的这个发现也是在提醒我们,孩子的敏一感期是一个接一个地开始活跃的,所以我们要保持耐心,更要细心、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每一个敏一感期。只有重视起敏一感期对孩子生命的影响,我们才能给予他以正面的影响,才能让他顺理成章地健康成长。

捕捉幼儿敏一感期读后感(三)

玖完【捕捉儿童敏一感期】一书后,感觉孩子简直就是一门艺术品,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地去挖掘他们的另一面,就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如打人、扔东西、执拗、咬东西

这一个个在成一人看来无法容忍的行为其实是孩子的一个个敏一感期,如果成一人不了解这些敏一感期,那么所实施的教育也只会南辕北辙,与初衷相违背,孙瑞雪的这本书可谓给婴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指明了一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向,让成一人更加了解孩子,让孩子在一爱一与自一由中健康成长。虽然通过工作实践我也了解了不少敏一感期,但这本书给了我更多的案例和启示。

敏一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一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六岁前儿童会出现的各种敏一感期,在敏一感期阶段,儿童接受某种刺激的能力是异乎寻常的。儿童对某种事物的特殊感受一性一一直持续到这种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满足为止。作为教师和父母,我们需要敏锐的把握住这些敏一感期,适时地从各方面促进儿童的成长。相反,如果忽视了幼儿的敏一感期,一味的按照我们自己的规划去安排孩子学习我们希望他掌握的知识,只会让教育南辕北辙。假如这种情况始终得不到改善,将为孩子成年后会有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埋下隐患,

驹于幼儿的一些不正确行为,我们不要一味的去指责孩子,而要深入去了解这种行为出现的原因,做好引导教育,帮助幼儿一起去改正,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因为幼儿像一张白纸一样,我们在上面画什么东西,他呈现出来的就会是什么。如宝宝从三四个月开始,就有着极强的用嘴巴来探索事物的欲一望,如果没有得到满足,会延迟到两三岁,便会出现咬人、咬手指、成一人后骂人等问题。

【捕捉儿童的敏一感期】可以说为我们教育幼儿提一供了一条好的路径,建议父母、老师们都能细细品读这本难得的好书,这将是孩子们的福音!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所编著。你知道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该怎么写吗?接下来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供大家阅读!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1

每一次读孙老师的书都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一次也不例外。之前只听说过青春期,更年期等,对于儿童敏感期还是第一次了解。原来儿童的成长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构成的,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就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而敏感期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孩子能否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优秀的人。

以下是我根据此书对哥哥的女儿睿嫣,处于儿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

进入口腔敏感期时,睿嫣喜欢在床上抱着大可乐瓶翻滚,并尝试用嘴咬开瓶盖。当时她还不到一岁,做这个动作有些费劲,但她并不气馁,可以持续做十几分钟,时常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睿嫣有一只黄色的小熊,每次给她小熊,她都会去咬小熊的鼻子。去超市看到娃娃时,也是抓过来咬一通;有一次,家里的地上放了一袋芒果,睿嫣抓起来就往嘴里送,芒果皮的味道可不好吃,她马上做出难受的表情,迅速的把嘴里的东西往外吐。哈哈哈,小家伙口的功能已经建立并独立起来,正在用口来认识世界呢!

睿嫣一岁左右时,恰好家里的沙发破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洞,她发现了,便开始用手指去抠。小洞被抠大了,棉絮露了出来,她便把棉絮往外掏,于是那段时间她总是专注于这份工作,乐此不疲。接下来我发现她对纸箱子很感兴趣,于是便把她放到纸箱子里,她时而蹲下,时而站起,有时还会扶着箱子不停地摇晃,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一不留神,箱子摇晃得太厉害了,她就面朝地板摔了个大马趴,继而哇哇大哭。无奈,我开始为她留心更安全的地方。然后我发现,每次打开洗衣机时,睿嫣都喜欢往洗衣机里扒拉,但是她个子够不着,什么也看不到。于是我把她抱进去,当然我事先拔掉了电插头。进入这个空间,睿嫣有时手舞足蹈,有时又安静得出奇,她可以自己在里面玩上30,40分钟。很显然,她对这个空间很满意,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星期左右吧。当时,我只是想带她的时候省些力气,没想到恰好满足了她在空间敏感期时对空间探索的要求。

3岁左右,睿嫣到了剪纸敏感期。每次握起剪刀,她都会拿起纸张剪个不停。我们会拿一些废报纸给她剪,有时她会要求要一些白纸,我们提供的条件应该是满足了她的需求,所以她并不会拿剪刀去剪衣服啊,窗帘之类的东西。其实,我并没有认真看过她剪的过程,只是每次剪完,她都是一副很满足的样子,我觉得这样就够了。但我妈妈是个爱干净的人,面对睿嫣剪了一地的纸,妈妈会不高兴,会不允许。但我不这么想,因为小时候我也喜欢剪纸,我喜欢把纸张先剪成一条一条的,不完全剪断,然后再一排一排的剪下去,剪得碎碎的。我喜欢听剪刀剪在纸上的沙沙声,让我觉得很舒服。我不知道睿嫣是出于什么目的来剪纸,但我看得出剪纸带给她的愉悦感。于是,为了保护我们感同身受的愉悦感,我和睿嫣约定,自己收拾掉废纸是允许她剪纸的唯一条件。睿嫣爽快答应了,也如约做到了。就这样,我俩共同帮助了她自己度过这段剪纸敏感期。

以上是我对睿嫣处于部分敏感期的一些记忆,但是当时自己是没有儿童敏感期这一概念的。完全是处于保护孩子爱好的心理。因为,小时候,妈妈总是限制我做这做那。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多痛苦,我不会忘记。所以,我不希望哥哥的女儿和我一样,在没有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于是,我会尽量满足她的想法和要求,这么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弥补自己儿童时期的遗憾。没想到,却误打误撞的帮助了睿嫣。真是让人欣喜。

很感恩能读到这本书,使自己有机会探索儿童成长的秘密。从前不明白哥哥的女儿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沙子?不明白哥哥的儿子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水?更不明白表哥的儿子为什么每天早晨起床都要看同一集奥特曼?现在总算是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了。当然这些都不足以让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去指导处在敏感期的孩子做些什么。但至少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有更多的宽容和爱意去善待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最终长成正常的,快乐的人,感恩!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2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看起来这本书很适合幼儿园的老师看,可是该书中提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而且我们会发现,自己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问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

读完书我们就可以发现,小学阶段有些孩子出现的问题都是因为他的敏感期因为被打扰所以滞后了。关系到小学阶段的有这几个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2~4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没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如果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培养孩子具有巨细无遗、综理密微的习性的好时机。儿童对某事物感兴趣的时候,如果长时间不被打扰,就能形成高度专注的品质,老师和家长不会观察孩子,不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就会轻易打断孩子的认知过程,这样孩子很难形成专注的品质。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兴趣。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书写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充满书香的居家环境,即能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文化敏感期(6~9岁)

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起于3岁;而到了6~9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因为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就会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老师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改正错误,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有时孩子会故意犯个错误,用明知故犯的方式来试探老师和承认的态度,来验证和体验爱和宽容的感觉。儿童犯了错误是很难为情的,尤其是承认错误的时候,如果能让孩子体面地承认错误并改正,那是最好的。

家校共教,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建康成长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是学校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校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书籍,我们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并充分认识孩子的敏感期。我们作为幼儿教师看了之后不但可以在敏感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过自己的经验和学识还有点欠缺,还需进一步的阅读分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3

《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是我买的第一本育儿书。吸引我的是书名,还不是作者孙瑞雪其人。第一次知道敏感期这个术语是看央视宝贝一家亲节目中了解到的。后来在当当网上看到这本书,想都没想就买下来了。六月底买的,断断续续地看,直到现在才算是看完。由这本书了解到孙瑞雪,然后是蒙氏教育,又在网上搜了几本书入货,结果麦爸笑我除了武侠书和漫画书,只有育儿书能吸引我。

这本书严格的说是由孙瑞雪编著,而不是由她写的。书的内容由200多个家长和蒙氏教育机构老师写的案例加上孙瑞雪的点评组成。案例是按儿童0-10岁的顺序编排而成。

第一次泛读的时候,我有点失望,习惯了看定义、总结的理论模式书让我想象这本书会解释定义什么是敏感期,什么年龄就会经历什么敏感期,会有什么具体表现,成人应按什么步骤来解决应付。拿到书发现不是这样的时候就有点失望。

第二次精读后,我喜欢上了这本书。其实儿童的敏感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小孩会有不同表现,出现的先后和表现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没有按传统写书模式,观点+事例+总结来传授方法。而是以丰富的案例加上就事论事的分析告诉成人如何解读儿童的行为,从而进入他们的世界,和他们一起成长。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不用按章节来读,因为都是由案例加分析组成,没有很强的连贯性,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进入来阅读,所以适合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来读。尤其适合翻阅型读者。

这本书最大的缺点也在于它的分散性特点,习惯直接接受理论,喜欢按甲、乙、丙、丁和一、二、三、四点来看书的人不适合阅读这种书,也许会觉得这本书不知所云。

总的来说,这本书看起来轻松,但要吃透其中的观点则需要靠个人的悟性。

我个人观点是这本书值得拥有,且需要反复阅读。

摘抄其中一些论点分享:

走路敏感期...成人该放弃自己走路的节奏去配合孩子。

孩子的心是细腻的,只有当我们尽可能细腻起来的时候,才会有机会感受到孩子细腻美妙的情感溪流。

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让儿童学习他年龄不能承受的东西,用成人的学习方法和强制手段给孩子灌输知识。

永远不伤害孩子,相信他们都是好样的。遇到问题就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一种人性的、科学的解决方法。

由此涉及到如何把握爱和自由的问题,这是另外一本书所谈到的,还在阅读中。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儿童早教专家、蒙特梭利教育的践行者孙瑞雪的著作,该书以儿童的年龄为基本划分标准,以大量真实案例的形式展示出06岁每个阶段当中的儿童敏感期内容以及表现形式,引领chengren了解儿童的内在成长规律。

什么是敏感期?敏感期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自发的各种能力成长的关键期,它们细微且不易察觉。如蝴蝶恋花,不容你窥视多久,便悄然消失。所以,捕捉便是唯一的方法。读这本书,我真切地体悟到儿童成长的神奇,他们遵从自己的规律,不以chengren的度量为标准也让我在带孩子的过程当中的很多疑惑得到释然。比如0到2岁半时,孩子手的敏感期到来,他们柔软的小手在第一时间去触摸嘴巴,抚摸妈妈的面颊和shenti,他们用手在感知世界,大脑也随之发育;他们从开始的满把抓、到三指抓、两指抓,他们对着一个小小的黑斑扣弄半天,逐渐又迎来自己细小事物的敏感;他们shenti、语言的模仿,一点一滴塑造着微妙的自我。

我边看边回顾着儿子周周过往的一年多的时光,我多麽庆幸,当他吃手时,我没有粗鲁地拽开他的手;当他一遍又一遍玩瓶盖时,我站在旁边静静欣赏而没有打扰他;当他拿着勺子尝试自己吃饭时,我默默地看着他在这个过程中,谁能说清楚除了我们看到的敏感期外,孩子又成长了什么?

我边看边庆幸,庆幸自己及时地学习和成长着。我知道,两岁之后,他逐渐要建立起秩序、道德、空间以及迎来各种各样的敏感期。随着一字一句的斟酌我越来越清晰,曾经让我坚定的认为是问题的问题,已经释然。我也准备好,坦然迎接他成长的时光。

孩子,他们纯净天然,竭力成长。(星辰ww)真正造成孩子各种问题的是家长野蛮无知地阻断孩子的成长,让孩子陷于困惑与痛苦而不自知。在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各色孩子,根据孩子我们就能看到父母;而仅仅看父母,也能大概揣测出孩子的情况。大多数专注力不够的孩子往往生活中被父母打断的时间比较多,而那些善于察言观色的孩子则缺少父母的关爱

为人父母,生他养他有何难?动物也可做到。真正优秀的父母,应该爱与陪伴的同时,不断学习,同孩子一同成长,尊重孩子,接纳孩子,只有这样,孩子的生命才能如期真正绽放。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愿你我都做个合格的父母。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000字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000字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所编著,该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的敏感期真实案例,通俗易懂,并针对每个不同个案例作了详细的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读了这本书后,使我清楚地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以及孩子顺利通过各个敏感期的关键所在,从而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而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孩子,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自己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为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

  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说某某幼儿难管难教。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读完书我发现,因为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就会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老师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改正错误,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有时孩子会故意犯个错误,用明知故犯的方式来试探老师和承认的态度,来验证和体验爱和宽容的感觉。儿童犯了错误是很难为情的,尤其是承认错误的时候,如果能让孩子体面地承认错误并改正,那是最好的。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000字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所编著,该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的敏感期真实案例,通俗易懂,并针对每个不同个案例作了详细的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读了这本书后,使我清楚地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以及孩子顺利通过各个敏感期的关键所在,从而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而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孩子,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自己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为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