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读可爱的中国有感的读后感 > 导航 > 读《中国红学概论》有感

读可爱的中国有感的读后感

读《中国红学概论》有感。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读《中国红学概论》有感,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读《中国红学概论》有感

红学可谓是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现象。从它诞生之日起便一红不可收拾,到如今已是红得发紫。红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体系,是从蔡元培、胡适之先生开始的,后经俞平伯、吴世昌、周汝昌、冯其庸等大师的发展,如今已跃身于三大显学之首。研究《红楼梦》的人更是不计其数,或评、或批、或点、或续、或隐、或考、或咏、或论,形成了浩浩荡荡的研红大军。而今的《红楼梦》早已超出单纯文学的范畴而成为一种奇特壮伟的文化景观。

对百年红学的研究、梳理,可谓代不乏人,前贤的着作早已林林总总,如1966年潘重规先生的《红学五十年》;1980年郭豫适先生的《红楼研究小史稿》、《红楼研究小史稿续》;刘梦溪先生的《红楼梦与百年中国》;欧阳健等先生的《红学百年风云录》;白盾先生的《红楼梦研究史论》以及2003年陈维昭先生的《红学通史》。我曾想,如此丰富的红学史论着,《概论》还要在这个领域发掘,能写什么?怎么写?

通读《中国红学概论》,疑云顿释,愧于自己曾经的陋见。别说中国红学需要梳理,仅从书中看来,红学格局都得重新划分,红学路标需得重新标示;红学定义也得全面更新!

《中国红学概论》的论述,是建立在什么是红学的定义上。《概论》给出了有别于前贤的全新定义:

所谓红学就是研究《红楼梦》本身及其相关课题,从而达到了解、研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人明辨是非、美丑、善恶,启迪人类新思想、新思路、新视角、新方法,最终使人了解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学问。

可以说这样的定义才真正的囊括了红学研究的方方面面,突出了红学研究的意义,与红学精神。定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也是《概论》着重论述的范畴:

第一:《红楼梦》本身研究。这是以书为论,重点放在了《红楼梦》文本上,这是红学研究的起始点。近几年来,红学研究千姿百态,无奇不有,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但细想起来,似乎离题千里,竟有胡说的嫌疑。红学研究之道,各有不同,这本无可厚非,如果不以《红楼梦》文本为本,恐怕很难寻求到红学的真谛,致使红学研究也可能失去它应有的意义。《概论》始终把握住了以本为本的思想,让红学重新回归到正确的途径上。

第二:相关课题研究。区区六个字,书中竟用了二十多万字来诠释它的含义。这是《概论》的核心,也是红学的主体,更是未来红学研究的方向。什么是相关课题?用《概论》中的文字来讲就是:以《红楼梦》作为引子来诠释中华文化。目的是要达到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就这一立意本身而言,恐怕还没有哪一部红学着作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例如书中梳理《红楼梦》与哲学思想的关系,在谈到生与死的终极关怀时,《概论》认为,曹雪芹接受并化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所谓生命:就是客观事物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的时间段。这可是对生命的全新定义。因为道家思想认为:没有生命就没有形体,没有形体就没有气息,生命是天地之间,若有若无之际,聚集起来的一股气息,气息逐渐变成形体,形体又孕育出了生命,人就是这样来的,当生命又走向死亡时,随着形体的消失,生命又化成气回归于自然。贾宝玉尊崇的随风化了,就是源于道家的哲学思想。

第三:新思想、新思路、新视角、新方法。四新可谓是《概论》一书的灵魂。新在对红学格局的划分内核篇、内学篇、外学篇、红学流派篇就是最好的说明;新在阐释红学的角度以中华文化为背景,以透析文化为手段,以传承文化为宗旨;新在明确红学的意义寻求文化与社会,与人类,与生命的关系;新在倡扬红学的精神明辨是非、美丑、善恶;新在激发人的潜能了解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概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梳理红学流派。为什么要用梳理一词,这是基于《概论》的史学观。他认为所谓历史不过就是几个重要的人与更多不重要的人的一种存在形式。历史本身无法重现,千丝万缕如同乱麻,对于历史的阐述梳理应该多于议论。所以在红学流派篇中,我们很少看到作者直接的评论,但功过是非似乎又在作者的梳理的过程中潺潺流淌于字里行间。

《概论》中的外学篇,历来被一些红学泰斗标榜为真红学,致使一些红学论着偏执一端。是真是假《概论》中早已阐明。我这里需要提出的是,《概论》在梳理外学篇的时候,对于一些读者或研究者鄙视的红楼文化现象作了全新的理解。例如曹雪芹的祖籍研究,已经追溯到了十几代!这对于曹雪芹研究有意义吗?红学研究需要吗?《概论》在书中阐释道: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不能用一种实用的眼光去审视它,在红学史中这样的现象可谓随处可见,怎么去理解它,这需要我们从传统的文化基因当中去寻求变形的过程。曹雪芹祖籍的追溯完全是我国史官文化的延展,在传统文化中,研究某人的祖籍,追溯得越远,越能显示研究者的功力,越能代表这种文化现象所追求的终极旨趣。

陈维昭先生曾经在《红学通史》中说:红学具有超强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不是指它具有现代人的思想,而是指对现代人、现代社会、现代文化的一种超强的切入能力。所以红学永远处于一种待释、待考的状态。《概论》拓展了陈先生的观点,他指出:红学的魅力,除了待释待考以外,还有待辨待续。内核篇待辨;内学篇待释;外学篇待考;红楼待续。可以说四待原则才从根本上解决了为什么红学流传百年而不衰的原因。

这部《中国红学概论》在文化阐释上强调了两个字:概和论。所谓概,其精神实质在于求全,即整理、阐释两百年来,众学者研究红楼的方方面面。将前贤的研究分类、归纳、总结,构成框架,为读者展现的是一条流淌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的红流。所谓论,是以梳理为手段,以叙述为基调,以春秋为笔法,全面阐述红学史上的恩恩怨怨。

对于《中国红学概论》一书的性质,似乎很难确定,因为它既有学术史的性质,也有文学批评的性质;它既有史学的高度,也兼文学的细腻。这样的写作方法,并不是作者为显示身手而故作姿态,却是由所研究内容的本身决定,换而言之是根据红学板块的需要而时时调整叙述方法。例如,对于内核篇的分析就得使用文学般的细腻;对于内学篇的阐释必须兼顾批评的手法;对于外学篇、红学流派篇的梳理,就得站在史学家的高度。

读《中国红学概论》如同驰骋于浩瀚的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风波迭起;时而高山林立;时而荆棘丛生。一路上美不胜收;一路上叹为观止;一路上惊心动魄

我一直都敬重研究《红楼梦》的人,因为《红楼梦》是中华文明中的精灵,它上可通茫茫宇宙,下可接浩浩尘世,而研究红学的人必是游走于离恨天之外,播撒优秀文化的使者。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今天,我们需要《概论》这样的使者带着我们乘物以游心与天地精神往来。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乡土中国》有感


从土里生长出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这是书中的一句话。书中所提到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是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者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费孝通,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士学位;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193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也曾于多个高校就任重要职位,荣获多种世界级大奖,著作颇多且出名,影响深远。

正如郑杭生所评价的,《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的著作,分别从乡村社区、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利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个方面分析、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就乡土本色这方面,土是主要特色。我们的民族和泥土分不开,甚至还有一种土气的习俗。在家乡出远门时,家中的老人会用红纸包着灶上的泥土,当水土不服或想家时可将红纸里的灶土煮汤喝,这体现了土在这种文化中所占和所应占的地位了。而且乡土社会在地方xing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在乡土社会中,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是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且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xing。

就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个方面而言,愚成了城里人眼中乡下人的特色,但是城里人忽略了有些情景是知识问题而非智力问题。就如,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而不知怎么应对汽车,而城里人到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样,这是xing质相同是问题而非城里人眼中是愚。文字在乡土中国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但由于在熟人中话少了导致文字和语言在乡土社会的运用是多余的。人们在交流过程中说话不注意文法、多使用辅助表情来传达情意且在社群中产生了特殊语言,即行话。这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单从文字、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它们只是传达情意的一种工具而非唯一工具。但是,从语言语言到文字,也就是从声音来说词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但是当今在城市生活的一天到晚接触陌生面孔的人需要在袋子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而在乡村,一个村子里有一打王大哥也绝不会因之而错认,这就是区别所在。在乡土社会中,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乡村人们并不是愚到连字都不认识而是没有用字来取得社会生活的需要。

就差序格局这方面私是它的标签。正所谓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而又如格兰亨姆公律、坏钱驱逐好钱一般,功德心也被自私心驱走。在乡土中国中,私的毛病比愚的毛病更普遍,现已成为外国舆论一致攻击的把柄了。此外,中国人对世态炎凉有特别的感触,因为这富于伸缩的圈子会因中心势力变化而变化。比如,乡下家庭可以很小,但只要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家庭可以大到像个小国。

就维系私人道德方面而言,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所谓的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且这个网络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建而成的,甚至网络的每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求。而乡土中国有因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而引起不同的道德观念。特别是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算是富有政治责任的君主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就家族这个方面而言,家庭这社群与普通社群不完全一样。家庭这社群是暂时的,以生育为功能在开始时就得准备结束,而抚育孩子的目的就在于结束抚育。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社群中的分子可依需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在乡下,有说有笑、有情有义的多是在同xing和同龄集团中。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xing别、年龄间总保持着很大的距离。我认为这是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xing间的矜持和保留而非洋人般在表面流露,这或许就是在乡土社会格局中养成的xing格吧!

就无为政治和长老统治着两个方面而言,权力之所以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乡土社会是皇权发祥地,因为乡土社会并不是一个富于抵抗能力的组织,而为了皇权自身的维持,在历史经验中找到无为的生存价值,确立了无为政治的理想。社会中的规律有些是社会冲突的结果,有些是社会合作的结果。对于个人来说,个人对于假定个人意志的社会契约虽无自由解脱的权利,但此契约xing规律在形成过程中须尊重个人自由意志,民主政治形式就是综合个人意志和社会强制的结果。

就从yuwang到需要方面而言,就像亚当斯密斯说的冥冥之中那只看不见的手会安排社会秩序给每个为自己打算的人们去好好生活。在乡土社会中人可靠yuwang去行事,但在现代社会中yuwang并不能作为人们行为的指导,于是产生需要。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在重刊序言和后记中有一句相同的话这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种尝试的记录罢了。这句话我很赞同,理论创新永远不会完稿,甚至不会定稿。因为人生需要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从而不断提升。

读《美丽中国》有感


中国在不断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科技越来越先进,城市变得越来越繁华。

记得,我的家乡原本是砖头路,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终于换了一条稍微好走的路沙子路。记得有一次下雨,老爸开着摩托车带我去上学,因为那时候路滑,无论老爸再怎么小心但还是失去了平衡,差了那么一点车子就滑到水沟里面了,幸亏运气好,被老爸想办法刹住了。一年过去了,走沙子路习惯了,又换了一条新路水泥路。我九岁时我们这儿是农村,现在已经向城市发展了,一条崭新的公路惠阳路。他是按照国家一级公路标准建造的。我们的家乡几年后还会有商业街,购物天地,娱乐中心等应有尽有。到那时候,一个城市的新中心城东新区,就会展现在东台人面前。

现在,手机也越来越发达了。从功能性手机到几百元甚至几千元的智能手机。如今有手机的人非常普遍,几乎每个人都有。在马路上汽车越来越多了,几年前,我们这里很少有私家车,现在有汽车不稀奇了。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很多------每一年我都可以感觉到祖国的发展,家乡的变化。

我想当一名灾区志愿者。为灾区儿童捐书,为没有钱上学的学生伸出援助之手,让我们的祖国多几多灿烂的花朵。一名灾区志愿者虽然能力有限,但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希望能靠我们所有人的力量,还灾区一个美丽的大街小巷,让他们拥有自己爱的家园,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之中。

新中国用六十年的沉淀,铸就了今天的辉煌。展望未来,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协力,在中国成立一百周年之时,成为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祝福祖国。

读中国读本有感


刚刚翻开中国读本,我就被她深深的吸引住了。这本书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全书共分十二个章节,介绍了中华民族这个幅员辽阔的家园,它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中国对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在明清之际开始落后,受到外国列强的浸侮。到了二十世纪,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新中国成立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才翻身得到了解放。读了这本书,是我对中国这个大家庭有了更加深切的了解,是我的爱国之心油然而生。我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传统美德和优良的文化遗产而骄傲,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而自豪。同时,这本书还告诉我一个最简单的真理,国家落后就要受人欺负,只有国家强盛了才能受人尊敬。我们这麽一个文明古国,在近代由于闭关自守,生产力落后,先后受到八国联军得欺负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浸略,全国人民吃尽了苦头。有了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才是我们打败了浸略者,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华民族重新毅力在世界民族之林。放下书本,我的心情仍然久久不能平静,抚今思昔,展望未来,对我们祖国光辉灿烂的明天充满了希望。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打好基础,自强不息,练好本领,争取为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