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郑成功读后感250字 > 导航 > 郑成功简介

郑成功读后感250字

郑成功简介。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想法自然不一样。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后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无论在生活还是社会里,要用到心得体会的情况还是蛮多的,写心得体会目的是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指导我们的实践,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心得体会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郑成功简介,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郑成功简介

郑成功简介(一):

郑成功,是明朝末年的著名军事将领,民族英雄,曾横渡台湾海峡,击败荷兰在台湾的驻军,成功收复台湾,关于这位民族英雄,这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他。

郑成功简介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由整理]

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有《延平王集》行世。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陆续建立庙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为重要。

郑成功简介(二):

郑成功简介

作者:

郑成功

(1624~1662)明清之际抗清名将,民族英雄。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今福建

建南安东)石井乡人。本名森,字名俨,号大木。父郑芝龙到日本经商,娶田川氏(一作翁氏)为妻。郑成功于明天启四年(1624),在日本平户(今长崎县松浦郡)出生;七岁时返国,在安平(今福建晋江安海镇)从师学习。自幼才思敏捷,聪明过人。崇祯十七年(1644),在南京国子监读书。南明弘光覆亡前夕,郑成功回到福建。时南明唐王朱聿键建都福州,建元隆武。郑芝龙领郑成功晋见隆武帝,隆武帝见其少年英俊,便赐姓朱,封忠孝伯,人称国姓爷。又令挂招讨大将军印,镇守仙霞关等军事重地。郑成功于顺治五年(1648)四月率军攻克同安县。七年,计杀盘踞厦门的郑联,遂以厦门为抗清基地。八年,郑成功率兵南下广东,清兵乘虚偷袭厦门。郑成功星夜赶回,处死留守厦门失职的堂叔郑鹏,复踞厦门。十年五月,清军攻海澄,郑成功率军死守,击退清军。十一年二月,清廷遣使携海澄公印招抚郑成功;八月,又遣使者及其弟郑渡、郑荫前来劝降;郑成功均坚决拒绝。十四年,南明永历帝册封郑成功为延平王、招讨大将军。十五年七月,郑成功率兵十余万,大小战船数十艘,联合鲁王部将张煌言的抗清队伍,开始北伐。八月间,船队在舟山以北的羊山

海面遇风,回舟山修整。翌年五月,再率兵由舟山出发,连克瓜洲、

镇江,进逼南京。张煌言和杨朝栋率领的水师前镇,还上溯芜湖。长江下游的太平、宁国、池州、徽州等四府三州二十二县纷纷归附,江南、皖南地区再次燃起抗清烽火。驻南京的清朝总督郎廷佐见势危,便利用郑成功屡胜后滋长麻痹轻敌思想,写信要求暂缓攻城,待一个月后自动开城投降。郑成功轻信答应,清军却暗中部署。七月下旬,清将梁化凤率精兵突然袭击,郑军大败,甘辉等将领阵亡。郑成功见大势已去,只好退出长江,回到厦门。十七年,清廷派达素为大将军,调集三省兵力,进攻厦门。郑成功奋起反击,守住厦门。此时,清朝在全国已逐渐构成统一局面,清廷可集中更多兵力围剿郑成功。应对这种局势,郑决定收复台湾,以作为长期的抗清基地。台湾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和1626年先后遭到荷兰殖民者与西班牙殖民者入侵。1642年,荷兰打败西班牙,占领全岛,实行殖民统治。郑成功于顺治十八年三月,率领两万五千名官兵,大小战船数百艘,从福建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到达台湾西南沿海。在赤嵌(今台湾台南)附近的禾寮港登陆。在海战中,郑军用火船击沉荷兰主要舰只赫克托号船;在陆战中;又击毙荷兰侵略军头目汤玛斯贝德尔和一百一十余名官

兵。郑成功挥师围攻赤嵌城,用断水办法逼迫荷军守将描

难实可于五月四日率军出降。郑成功进而炮攻荷兰殖民者首府台湾城(今台湾安平)。荷兰殖民总督揆一利用城高炮烈顽抗,攻城未下。郑成功遂一面指挥军队围困台湾城,一面在已收复地区加强政治、经济建设。荷兰殖民者在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长官和总评议会,得知郑成功率军在台登陆消息后,派遣一支由雅科布考乌率领的援军,有十二艘战船和七百二十五名士兵,于九月驶靠台湾城,与该城荷军联合进攻台湾街和附近的中国战船。在郑军坚决反击下,荷军进攻失败,考乌借口配合清军打击大陆上郑成功军队,擅自折经暹罗(今泰国)逃回巴达维亚。郑成功在围困台湾城八个多月后,于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初,用火炮轰击台湾城东的乌特利支堡,占领该堡后,逼攻台湾城。十三日,揆一献城投降,荷兰殖民者最后签订有十八条款的投降书,不久即率残部离开台湾。郑成功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盘踞近四十年的台湾岛。郑成功到台湾后,按大陆政制,改赤嵌地方为东都,设立承天府和天兴县、万年县,分管南北路,改台湾城为安平镇,后又在澎湖设立安抚司。他在经济上实施屯垦,鼓励寓兵于农。注意发展对外贸易和民间贸易,并奖励大陆东南沿海人民迁台定居,以参

加农业生产,推广先进农耕技术。由

于军队和移民的开垦活动,不久后台湾西部出现了新建的村镇,文化教育也有了发展。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四个多月后,于康熙元年(1662)五月初八病逝。他在台湾一年又两个月的时间中,为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作出了巨大贡献。

郑成功简介(三):

郑成功简介,郑成功的故事

时间:20xx-11-16职责修改:中国历史故事网点击:次

郑成功(1624-1662年),祖籍中国福建南安人,是一位民族英雄。但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母为日本田川氏,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后由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国姓朱,名成功,故又称国姓爷。郑成功为明朝最后一个强调反清复明的官员,并透过实质的武力攻击让当时占领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之人员撤退,而流传下了众多极富传说色彩的活动遗迹和传奇故事。

反清

郑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拢络,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学士洪承畴的招抚下,郑成功的父亲认为明朝气数已尽,不顾郑成功的反对,只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军在这时掠劫郑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为免受辱于清兵,切腹自尽。国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起兵,旗帜上的

称号是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永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历年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后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率兵约3万入闽,会同驻闽清军,进攻郑军。郑成功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在起义后的16年间,郑成功据地在现今小金门和厦门(当时为一小岛,并没有和大陆连在一齐)一带的小岛,完全控制了海权,以和外国人做生意收集资金,筹备军力,并且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收集许多有关清军与朝廷的情报,以前

几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议和以争取时间恢复兵力。期间,降清的郑芝龙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写信给郑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诏册封郑成功为靖海将军海澄公,郑成功坚辞不受;顺治十四年(1657年),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被清廷截获,以通敌罪流徙郑芝龙于宁古塔。

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17万北伐,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后因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十七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

驱荷复台的立场和

功绩

永历六年九月,台湾发生郭怀一齐义,郑成功多方支持台湾人民这一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被忽视的福摩萨》有如下的记述:岛上中国居民认为受公司压迫过甚,渴望自由。他们受到国姓爷方面的鼓励,认为能够得到国姓爷的支援,于是举行了一次危险性的暴动。中国人民的叛乱虽然很快被镇下去,地方秩序也已恢复常态;但公司仍然怕中国人会再次发生叛乱,甚至取得更大的成果台湾人民也期望郑成功能早日赴台,赶走荷兰殖民者;郑成功也更坚定驱荷复台的决心。

对于收复台湾的任务,郑军诸镇的看法很不一致。为了统一议取台湾的决心,郑成功于永历十五年正月,召集各镇畅开门路,议取台湾:吴豪、黄延等人认为台湾航行险恶,台地又多瘅疬,居住困难,而且红夷[指荷兰人]船坚炮猛,很难取胜,因而反对东征;陈永华、马信、杨朝栋等人则极力赞成东征,收复台湾,认为这是一项正义的举措。在经过一番辩论之后,高瞻远瞩的郑成功庄重声明:本藩矢志收复台湾,故冒波涛进取不服之区,非贪恋海外,苟延安乐。并坚决地宣布:台湾非吾亲征不可!经过一番议率之后,最后取得一致的意见,决定东征复台。

郑成功率将士二万五千多人,战船数十艘,于当年三月二十三日,从金门料罗湾誓师东征。四月初一

日船队驶达台湾鹿耳门港外,郑成功鼓励将士说:尔等从征诸提镇营将,勿以红毛火炮为疑畏,当遥观本藩益首所向,衔尾而进。于是郑军从禾寮港与北线尾登陆,进攻赤嵌城[荷人称为普罗文查堡],事载江日升《台湾外纪》。

下面引录一些函牒和文献,略加论证:

在围攻赤嵌城同时,郑成功向荷兰当局发出通牒,勒令荷兰人投降。如果胆限拒绝,定将屠杀无遗。荷兰总督揆一多次遣使者来,妄图以十万两银要求郑成功退兵;后又要求保台湾城[荷人称为热兰遮],允许荷兰人自由出入。郑成功对荷兰使者义正辞严地指出:该岛一向属于中国的。在中国不需它之时,能够允许荷兰人借居;此刻中国人需要这块土地,来自远方的荷兰客人,自应把它归还原言,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事载甘为霖前揭文]。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巴达维亚日志》中,记述1661年12月21日郑成功的表态写道:我此次是为索回原属泉州,现应当归我领有的福摩萨土地和城堡而来。你们务必立即将城堡交出

郑成功又警告使者,要荷兰人立即离开台湾,允许将枪炮、财物,运回巴达维亚,并宽怒其敌对行动。并且指出:如果你们仍旧不可理喻,违抗我的命令;如果你们一意孤行,自取灭亡我的健儿便会向它指赤嵌城进攻,加以占领,并把它夷为平地。我大军一动,能够翻

天复地;我军所向无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你们要听从我的警告,对此加以好好思考。

四月初六日,赤嵌城荷兰守将描兰实叮,在城孤援绝的困境下献城投降,郑军取得东征复台的第一大胜利。

于是郑军开始进攻台湾城,把台湾城围得水泄不通;又挖深壕沟,切断城内水源;同时又在海上击退巴达维亚的援台舰队。至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揆一在无粮、无水、又无援兵的困况下,被迫投降。郑成功以明招讨大将军名义,理解荷寇投降。揆一等二十八人代表荷兰政府的在和约上签名后,带领残兵败将离开台湾,回到巴达维亚。

郑成功最后打败了当时号称海上霸王的荷兰侵略者,取得了光复台湾的最后胜利。连横在《台湾通史》中写道:是役也,陷围七月,荷兵死者一千六百人。自天启四年至永历十五年(16241662),荷兰据有台湾凡三十八年,而为成功所逐,于是郑成功之威名,震于寰宇。

对海外华人的保护

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起兵抗清后,于转战中国大陆东南部期间,多次帮忙明室宗族与民众渡海定居台湾及东南亚各地。抗清期间,郑成功为了筹备粮饷而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当时荷兰人常劫夺郑氏和海外华人商船,郑成功多次派出水军打击荷兰舰队,并于1656年到1660年期间两次警告荷兰人,郑氏将不会与荷兰贸易,除非荷兰

人停止劫夺华人的商船。另外,郑成功让华商领取郑府令牌和国姓爷旗号,以帮忙保护华人在海外经商时的安全。当时确有很多海外华商采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经商。

评价

郑成功接收父亲的兵力,成员多是盗贼出身,于是郑成功一向是强人统治,严刑峻法,极少理解属下的意见。然而他的文人背景却也能让他以德服众,同时也有助于他对商业方面的经营,创造出胜过他父亲的局面。

因郑成功为汉和混血,日本人亦视之为大和英雄,如今日本平户(今长崎县平户市)海滨尚有儿诞石,相传郑成功即在此出生。日本作家近松门左卫门曾写了一部名为《国姓爷合战》的净琉璃剧,风靡一时。

台湾日治时期,日人拆除为数不少的汉人庙宇。但位于台南,清代设立祭拜郑成功的延平郡王祠所幸被保存。并另在旁兴建和风建筑开山神社,亦供奉郑氏,构成双庙格局。直至战后,开山神社遭拆除,延平郡王祠则将原先闽式建筑整修为北方朝廷式。

中国把郑成功看作从荷兰人手上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日本则把郑成功看成第一个日裔子孙经营台湾的例子,而台独分子则把郑成功看成汉人脱离中国统治,移民台湾,建立新天地的典范。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宾馆简介



××宾馆是××市成立最早的涉外星级宾馆,位于××,××广场西侧,地处××市最繁华的中心商务区——人民路的东端。距××港客运站0.3公里,距火车站2.5公里,距飞机场15公里,公交线路四通八达。

高雅的品味,完美的服务是友谊宾馆的特色。宾馆环境幽雅,内装精美,设施先进,功能齐全。中央空调,24小时热水,有线电视,国内外直播电话,自动保安消防系统,微机管理使您尽享舒适快捷的个性化服务。

宾馆内设单人间、标准间、豪华套房,附设能容纳50人的标准会议室及可容纳120人的餐饮大厅。联合××店、××美食广场、××咖啡西餐厅倾情打造集餐饮、住宿、会议、购物、娱乐于一体的星级宾馆,是旅游度假、商务洽谈的理想场所。

××宾馆愿以舒适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合理的价位,赢得您的信赖。真诚欢迎朋友们光临。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

学习总结(一):

曾国藩

中文名称:曾国藩

性别:男

所属年代:清代[由整理]

生卒年:18111872

相关事件:太平天国湘军个性名字大全

相关人物:李鸿章洪秀全

生平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著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个性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向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整理好心情再出发

学习总结(二):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

立者和统帅。清朝方法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学习总结(三):

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泰戈尔简介


泰戈尔简介

泰戈尔简介(一):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诗人、哲学家及印度民族主义者。RabindranathTagore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信息和哲学的见解,对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1913年,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Tagore)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其代表作有《吉檀迦利》、《新月集》、《最后的诗篇》、《四个人》、《家庭与世界》、《飞鸟集》、《眼中沙》、《园丁集》等。

泰戈尔简介(二):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由整理]

泰戈尔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爱国主义者。他同情苦难深重的印度农民;他热爱祖国;热爱古老的民族文化,亲自创办学校,进行民族传统教育,并投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之中,在暗夜中行路,苦苦探索着印度民族的出路;他具有开放型的眼光,不排斥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与借鉴。其创作多取材于印度现实生活,反映出印度人民在殖民主义、封建制度、愚昧落后思想的重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描绘出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印度社会的变化及新一代的觉醒,同时也记载着他个人的精神探索历程。在创作技巧上,他既吸收民族文学的营养,又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点,

,艺术成就颇高。特别是他的诗歌格调清新、诗句秀丽、想像奇特、韵律优美、抒情气息浓郁,同时又饱含深邃的哲学与宗教思想、社会与人生理想,扣动着读者的心弦。某些诗作,因受到《吠陀》与《奥义书》中宗教思想的影响而显得神秘,但仍具独特的艺术神韵。他为印度近代文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获该奖的第一位东方作家。

泰戈尔是中国人民的密友,曾于1924年访问中国。其诗风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启迪了郭沫若、徐志摩、谢婉莹等一代文豪,其中许多作品多次被译成中文。泰戈尔的《飞鸟集》影响冰心,使她写出了《繁星春水》让她在文学界上迈出了一大步。带符号网名

据说当年凡是讲孟加拉话的地方没有人不日日歌咏他的诗歌的。然而他的诗是在他自己把它们译成英文之后才获得了世界性的赞扬。

泰戈尔简介(三):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有深厚文化教养的贵族家庭,属于婆罗门种姓。读后感大全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861年5月7日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就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祖父是最早访问过英国的印度人士之一,父亲是著名的哲学家

和宗教改革者。泰戈尔在14个子女中排行最小,哥哥姐姐当中,有哲学家、音乐家、戏剧家、小说家、爱国志士等。其家庭是加尔各答知识界的中心,家庭成员几乎都参加了当时的宗教改革运动、民主主义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泰戈尔虽多次入校学习,还曾到伦敦大学深造,但始终未在学校里完成正规教育。他丰富的科学、历史知识、深厚的文学功底,得自于家庭熏陶、客观环境的影响与个人的不懈努力。

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领袖,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学识涉猎文、史、哲、艺、政、经等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现已出版了10卷本的

中文《泰戈尔作品集》。泰戈尔出生于孟加拉。但人们一致认为他是印度人。因为泰老在逝世前孟加拉还是印度的一个省。泰老的著作最初都是用孟加拉文写的。

泰戈尔简介(四):

泰戈尔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生于地主家庭。曾留学英国。

1921年在桑蒂尼盖登创办国际大学。用孟加拉文写作,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王后》等。

1903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伽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

对英国殖民统治下的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妇女的痛苦处境表示同情,谴责封建主义和种姓制度,描写帝国主义者和官僚的专横,同时也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正统的印度教的抵触。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但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还擅长作曲和绘画。

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简介(五):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

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

1861年5月7日,泰戈尔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他的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阶级,是婆罗门种姓,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时代财运亨通,成为柴明达地主。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社会活动家,在当时积极赞成孟加拉的启蒙运动,支持社会改革。他的父亲对吠陀和奥义书颇有研究,是哲学家和宗教改革者,富有民族主义倾向,由于与社会上的传统习俗格格不入,被习惯势力祝为没有种姓的外化之人。他有子女十四人,泰戈尔是家中员小的一个。就是在这个家庭,兄弟姐妹和侄辈中颇出了一些学者和艺术家。由于生长在这样一个印度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和谐交融的书香门第,因而泰戈尔从小就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