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牛奶将军读后感 > 导航 > 巴顿将军简介

牛奶将军读后感

巴顿将军简介。

针对同一件事,同一部作品,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理解,可以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相信每一个人在小学和中学都写过不少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优秀有创意的心得体会要怎样写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巴顿将军简介,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巴顿将军简介

巴顿将军简介(一):

乔治巴顿(GeorgeS.patton,1885年11月11日-1945年12月21日),美国陆军的一位上将,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先后指挥美国陆军第7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而闻名。巴顿于1885年出生在一个历史悠久的军人家庭中,他先进入维吉尼亚军事学校学习,之后入读西点军校。他参加了191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现代五项的比赛,并为M1913型军刀的设计者。之后他加入了美国远征军新成立的坦克军团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间期,巴顿一向是美国陆军装甲战学说发展的一个核心人物,在全国各地出任过众多职位。他的军衔不断得到提升,并在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成为美国第2装甲师的指挥官。1945年12月21日,巴顿在欧洲发生一场车祸后逝世,享年60岁。

巴顿将军简介(二):

巴顿将军[由整理]

巴顿于1885年出生在一个历史悠久的军人家庭中,他先进入维吉尼亚军事学校学习,之后入读西点军校。他参加了191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现代五项的比赛,并为M1913型军刀的设计者。巴顿在潘乔维拉远征期间首次参与战斗,这也是最早的机械化作战实例之一。之后他加入了美国远征军新成立的坦克军团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顿在战争期间首度统领位于法国的美国坦克学校,但是到战争快要结束时因负伤而离职。在战间期,巴顿一向是美国陆军装甲战学说

说发展的一个核心人物,在全国各地出任过众多职位。他的军衔不断得到提升,并在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成为美国第2装甲师的指挥官。

1942年,巴顿带领美军将士在北非战场透过入侵卡萨布兰卡进入地中海战场,之后他在那里快速恢复了美国第2军团受挫的士气,从而建立了自己是一位有效率指挥官的名声。巴顿随1944年诺曼底战役而指挥第3集团军回到战场,他领导了一场十分成功的行动快速穿越法国。突出部之役期间,他带领第3集团军解救了被围困在巴斯通的美军,并在战争结束前率先带领自己的部队进入德国本土。战争结束后,巴顿曾短暂担任巴伐利亚的军政府首长,然后成为美国陆军第15集团军指挥官。1945年12月21日,巴顿在欧洲发生一场车祸后逝世,享年60岁。

早年经历

小乔治史密斯巴顿于1885年11月11日在他家人位于这天圣玛利诺附近的一个农场出生,父亲是老乔治史密斯巴顿(GeorgeSmithpattonSr.),母亲叫鲁斯巴顿(Ruthpatton),母亲的娘家姓叫威尔森(Wilson),巴顿还有个妹妹安妮(Anne),一家人拥有苏格兰爱尔兰和英格兰血统。巴顿的家庭有着历史悠久的军事背景,于美国独立战争普林斯顿战役中遇难的休默瑟(HughMercer)与巴顿家族有血缘关系,巴顿的爷爷老乔治S巴顿(GeorgeS.patton,Sr.)上校曾在南北战争期间统领弗吉尼亚第22步兵团并最终战死沙场,他的大伯父沃勒T巴顿(WallerT.patton)也

在盖茨堡之役的皮克特冲锋行动中丧生。但是,巴顿的父亲从维吉尼亚军事学校毕业后并没有走上军事生涯的道路,而是成为了一名律师,之后还当选洛杉矶县地区检察官。巴顿母亲一方的亲戚包括本杰明戴维斯威尔森(BenjaminDavisWilson),他曾担任洛杉矶市长,而且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巴顿家世显赫,从小就生活在约810公顷大的庄园中。

巴顿小时候在读和写上表现不佳,但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成年后也是一位众所周知的书迷。他在家中学习到11岁后进入斯蒂芬克拉克(StephenClark)的男生学校学习了六年,该校位于帕萨迪纳,是一所私立学校。根据他人的形容,巴顿天资聪颖的男孩,阅读了广泛的经典军事史书籍,个性是尤利乌斯凯撒、圣女贞德、拿破仑一世和大西庇阿的勋绩,还对家族友人约翰辛格顿莫斯比(JohnSingletonMosby)(南北战争的邦联军军官,以机动战术闻名)感兴趣,巴顿还努力学习马术。1902年随家人到圣卡塔利娜岛旅游期间,巴顿结识了比翠丝巴宁艾尔(BeatriceBanningAyer),她是波士顿实业家弗雷德里克艾尔(FrederickAyer)的女儿,两人于1910年5月26日在马萨诸塞州结婚,共育有3名子女,长女比翠丝史密斯于1911年3月诞生、长子鲁斯艾伦(RuthEllen)于1915年2月出生、幺子乔治史密斯巴顿于1923年12月出生。

巴顿从来没有认真地思考过以除军事外的任何行业为生。1902年,他写了一封信给联邦参议员托马斯

巴德(ThomasR.Bard),期望能够进入西点军校。巴德要求巴顿务必先透过入学考试。由于担心自己考试失利,巴顿和父亲向多所拥有预备役军官训练团课程的大学提交了入学申请。普林斯顿大学录取了巴顿,但后者最终决定选取就读维吉尼亚军事学校。1903至1904年在该校就读期间,他在读和写上努力挣扎,但在外表和阅兵方面表现个性优异,赢得了同级学员的敬佩和高年轻学生的尊重。1904年3月3日,由于巴顿继续向参议员写信,并且在入学考试中表现优秀,巴德推荐他进入西点军校。

进入西点后,巴顿很简单地适应了日常的学习和训练。但由于学术方面成绩实在太差,数学都没能及格,以致第一年就不得不留级。巴顿利用整个暑假进行学习,返校后学术成绩表现出了明显的改善。在他之后的学院生活中,巴顿在军事训练上较为擅长,学术成绩则持续在平均水平。大三时他成为军士长,大四则成为副官。他还加入了美式足球队,但由于手臂反复受伤而多次退出,于是他开始朝击剑和田径项目努力,并很快成为校内最优秀的剑手之一。巴顿在103名学员中以第46名的成绩毕业,他于1909年6月11日被授予美国骑兵队少尉军衔。

巴顿将军简介(三):

乔治史密斯巴顿1885年11月11日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具有文韬武略的传统家庭。18岁时进入私立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

习,一年后获得入西点军校的保送资格。1909年6月,巴顿军校毕业,随即以少尉军衔赴美国第一集团军骑兵部队服役。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美国面临战争。巴顿的军事才能得到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赏识,认为他是能在战场上战胜快速机动的德军的优秀将才。1940年7月,马歇尔批准组建装甲师,巴顿受命组建一个装甲旅,并被晋升为准将。同年,巴顿被任命为第二装甲师师长,晋升为少将。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对德日意宣战。1942年1月,巴顿升任第1装甲军军长。11月,巴顿率领美国特遣队4万多名官兵横渡大西洋,在法属摩洛哥海滨登陆,经过74小时的激战,最后迫使驻摩洛哥的德军投降。北非登陆的成功,为盟军顺利地完成北非战局部署创造了有利条件。随后,巴顿被任命为美国驻摩洛哥总督。

1943年3月5日,巴顿临危受命,接任被隆美尔击败的美第二军军长,他从到达第二军的那天起,便全力以赴地整肃军纪。迅速改变了全军涣散的软弱状态。3月17日,面目一新的美第二军向德军发起进攻,一路猛攻猛打,进展迅速,很快与英军在突尼斯北部完成了对德军的合围。

突尼斯战役不久,巴顿晋获中将军衔,升任美第7集团军司令。1943年7月9日,盟军发起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巴顿率美第7集团军攻取巴勒莫,随后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拿下了墨

西拿城。盟军占领了西西里岛,德军退到意大利本土。

1944年任第三集团军司令,作为第二梯队参加诺曼底登陆,指挥装甲兵团横扫西欧大陆,直至奥地利,9个月间,歼敌140万,解放大小城镇1.3万座,且相对伤亡最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擢升四星上将,任巴伐利亚洲军事长官,15集团军司令。

1944年12月,巴顿率第3集团军在阿登地区击退德军的大反扑,解救了被围的盟军部队。1945年3月,巴顿再次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渡过了莱茵河。1945年5月初,巴顿的第3集团军一向推进到奥地利边境方才住脚。在9个月的推进过程中,巴顿部队歼敌140余万,取得了惊人的战果。4月16日,巴顿被晋升为四星上将。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欧战结束。巴顿被任命为巴伐利亚州军事长官。

1945年12月9日,巴顿在外出打猎时突遇车祸而受重伤,12月21日在德国海德堡一家医院辞世,享年60岁。

【附录巴顿将军事迹介绍】

巴顿服役的第一站是驻于伊利诺伊州谢里登堡(FortSheridan)的第15骑兵团,他在那里树立起了一个强硬的领导人形象,他的奉献精神也给上级留下了深刻印象。1911年末,巴顿和家人一齐搬到了弗吉尼亚州的迈尔堡(FortMyer),许多军队的高层将领都驻扎在那里。巴顿在此期间结交了战争部长亨利刘易斯史汀生,并曾担任后者在社交场合的助手,他的本职工作则是自己部队的军需官。

由于在跑步和击剑

方面表现突出,巴顿获选代表军队参加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191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现代五项的比赛,现代五项也是在该届奥运中首度成为比赛项目。在43名参赛者中,巴顿在击剑项目上排行第4、骑马障碍赛上名列第6、射击上位居第21、4000米越野跑上名列第3,游泳第7,总体成绩排行第5。巴顿在射击上的成绩存在争议,他使用的是一支.38口径手枪,其他大多数运动员选用的是.22LR的枪支。巴顿声称由于自己之前在目标上打出的孔洞太大,以致之后打出的一些子弹直接穿过了那个孔,但裁判判定他有一枪完全没有打到目标。如今这个级别的现代五项赛事经常使用移动背景,用以决定这种多颗子弹穿过同一个孔的状况。如果巴顿的说法属实,那么他很有可能赢得一面奖牌。裁判维持判决,巴顿对此唯一的一次评论是:

这天军官们所表现出的这种高度的体育和慷慨精神,能够充分说明他们的人品和性格。我觉得这其中没有任何一齐违反体育精神的狡辩或争抢分数的行为,也不会对奥运会上的其他平民比赛项目构成抵毁。每个人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然后像一个真正的战士一样理解了命运的安排,最后我们都觉得更像是好的朋友和同志,而不是激烈竞争中的对手,而这种友谊的精神也不会因大家争取成功的热忱而受到损害。

奥运会结束后,巴

顿来到索米尔向M克莱里(M.Clry)学习击剑技巧,此人是一位法国兵器大师,也是当地一所骑兵学校的击剑教练。巴顿带着学到的经验回到迈尔堡后,为美国骑兵队重新制定使用军刀的教范,改采突刺而不是标准的挥砍动作,他还为此设计了一种新式军刀,之后被临时分配到陆军参谋长办公室工作。1913年,军队订制了两万把1913型骑兵军刀,俗称巴顿军刀。之后巴顿回到索米尔学习进阶的击剑技术,再将这些经验传到位于堪萨斯州赖利堡(FortRiley)的陆军骑兵学校,在那里他既是学员,又是击剑教练。巴顿是该校首位获得剑术大师称号的陆军军官,这一头衔只授予学校最顶尖的剑术教练。巴顿于1913年9月到达该校,教导其他骑兵军官击剑,这其中许多人的军阶都比他高。1915年6月,巴顿在该校毕业,他起初打算回第15骑兵团,但这将使他随该团前往菲律宾服役。由于担心这可能成为自己事业上的死胡同,巴顿休了11天假来到首都哥伦比亚特区,成功说服一些有影响力的朋友将他重新分配到驻扎在德克萨斯州布利斯堡(FortBliss)的第8骑兵团,以因应当时政局不稳定并可能爆发全面内战的墨西哥。与此同时,巴顿获选参加1916年夏季奥运会,但此项赛事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取消。

1915年,巴顿获派与第8骑兵团的一个连驻扎到德克萨斯州接近墨西哥边境的一个小镇,

并执行边境巡逻任务。在这个荒凉的边陲小镇上时,巴顿把自己的科尔特.45手枪别在皮带上而不是装在皮套里,以此来效仿牛仔形象,但是有天晚上这支枪在一家沙龙走火,于是他换了支象牙手柄的科尔特单发陆军左轮手枪,这支枪之后成为巴顿的注册商标。不久,他被短暂调至密苏里州的伦纳德伍德堡(FortLeonardWood)。

1916年3月,庞丘维拉指挥墨西哥军队入侵美国新墨西哥州,突袭了边境村庄哥伦布,杀害了多位美国公民。对此美国派兵进入墨西哥讨伐维拉。巴顿懊恼地发现自己所在部队不会参与战事,于是他找上远征指挥官约翰潘兴求助,潘兴后将巴顿任命为此战中的私人副官。这意味着巴顿能够在战斗的组织上发挥作用,而他对此项任务的热情和敬业精神也给潘兴留下了深刻印象。巴顿的领导风格很大程度上是以潘兴为榜样,后者主张强硬和果断,并会在前线进行指挥。巴顿主要协助潘兴监督后勤运输,并担任他的个人信使。[2]

4月中旬,巴顿向潘兴请求一次带兵实战的机会,他被派到第13骑兵团协助追捕维拉及其部下。1916年5月14日,巴顿首次出战,这也是之后美国军事史上的头一次的机械化作战。巴顿带领第6步兵团的10名士兵和两位平民向导坐进3辆道奇兄弟的游览车中,在维拉军二号人物胡里奥卡德纳斯(JulioCrdenas)与他两名保镖搜寻粮秣时发动突

袭,成功将其击毙。巴顿是否亲自杀死其中任何一人这点暂不确定,但他以打伤全部三人而闻名。

这次行动不但为巴顿赢得潘兴的青睐,还给他带来了媒体的关注,被誉为强盗杀手。不久,巴顿于1916年5月23日被晋升为第10骑兵团中尉,他继续留在墨西哥直到年末,但是,这次远征因政治而受阻。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禁止远征军用心深入墨西哥进行巡逻,因此军队大部分时间都在扎营等待。10月,巴顿由于被一个爆炸的气灯烧伤而短暂回到加利福尼亚州,1917年2月,他回到了远征军中。

一战期间

潘乔维拉远征结束后,巴顿预计将被派到弗吉尼亚州的弗兰特罗亚尔负责监管陆军的马匹采购,但他向潘兴求助调任他职。1917年,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潘兴被任命为赴欧远征军指挥官,巴顿向潘兴请求成为其部属加入战场,后者理解了这一要求。1917年5月15日,巴顿被提升为上尉并准备动身前往欧洲。他与180人组成潘兴的先遣队于5月28日出发,6月8日到达英国利物浦。作为潘兴的私人副官,巴顿在巴黎负责监督美国军人的训练直到9月,再前往肖蒙担任一名副官,负责指挥总部连,保卫基地安全。巴顿对这么个职位感到不满意,并开始对坦克产生兴趣,而当时潘兴也正寻求给他指挥一个营。巴顿在一间治疗黄疸的医院认识了福克斯康纳(FoxConner)上校,后者鼓

励他选取指挥坦克而非步兵。

1917年11月10日,巴顿获令组建一个培训远征军的轻型坦克学校。他离开巴黎到法国陆军的坦克训练学校报到,并曾在此驾驶雷诺FT-17型轻型战车测试其沟槽穿越潜力,他还参观了雷诺的一家工厂观察了解坦克生产状况。11月20日,英军在康布雷发动了当时最大规模的坦克战。12月1日,作为自己旅程的最后一站,巴顿到达距康布雷48公里的阿尔贝,向英国坦克军参谋长约翰弗雷德里克查尔斯富勒上校了解这场战役的结果。1918年1月26日,巴顿晋升为少校。1918年3月23日,他在上马恩省朗格勒的坦克学校收到了首批共十辆坦克。由于巴顿是当地唯一有实际坦克驾驭经验的人,因此他亲自将7辆坦克从火车上开下来。巴顿训练坦克兵进行步战协同战术,必须程度上令对坦克仍怀有疑虑的步兵军官更能理解这种武器。1918年4月3日,巴顿再获升职成为中校,并进入朗格勒的陆军参谋学院深造。

1918年8月,巴顿获命执掌美国第1临时坦克旅(后于1918年11月6日改名为第304坦克旅),这支轻型坦克旅是塞缪尔罗肯巴赫(SamuelRockenbach)领导的坦克军的一部分,隶属美国陆军第一集团军。巴顿亲自监督了美国军队首批实战坦克的后勤运输,还对其首轮攻击目标进行了侦察,他还下令任何一辆美军坦克都不准投降。巴顿从9月12日起在圣米耶战役(BattleofSaint-Mihiel)指挥美军的雷诺FT坦克,并且大部

分时间都是在前线指挥。他走在坦克的前面进入德军把守的埃塞,在进攻帕内时也坐在最前面的一辆坦克上,期望能够以此鼓励部属。

9月26日,巴顿的部队向北面进发97公里到凡尔登参加默兹-阿尔贡攻势(Meuse-ArgonneOffensive),负责支援第1军,他亲自带领坦克部队穿过浓雾,挺进德军防线8公里深。9点左右,巴顿在带领6名部下和一辆坦克进攻德军位于谢皮附近的机枪手据点时被打中左脚大腿。勤务一等兵乔安吉洛(JoeAngelo)救了他的性命,并因此获得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巴顿被转移前还在一个弹坑里继续指挥了一个小时的战斗。送医前,他先在后方指挥部停下来递交了自己的报告,随后,第326坦克营指挥官塞里诺E布雷特(SerenoE.Brett)于巴顿离开后接过其坦克旅的指挥权。疗养期间,巴顿于10月17日晋升为美国国民军坦克兵团上校。他于10月28日回到部队,但在1918年11月18日双方结束敌对状态停战前都没有过参与过其他军事行动。巴顿因在谢皮的表现获得杰出服务勋章,之后他还于1932年因在战斗中受伤而获得紫心勋章。

战争时期

1919年3月2日,巴顿离开法国前往纽约。战争结束后他被派往米德营,并在1920年6月30日回复到上尉军衔,但是次日就再次被提升为少校。同年巴顿被临时派往哥伦比亚特区,进入一个委员会任职编写坦克操作手册。在这一时期他发展出一种坦克不应只是用来支援步兵,

而是就应作为一个独立战斗力量的理念。巴顿支持了约翰沃尔特克里斯蒂设计的M1919型坦克,但是这个方案之后因财政上的考量而被搁置。1919年在哥伦比亚特区期间,巴顿认识了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后者将在他的军旅生涯里扮演相当重要的主角。自巴顿被调配到夏威夷起,他与艾森豪威尔开始频繁合作,给后者带给了许多帮忙,令其得以顺利从总参谋学院毕业。巴顿与克里斯蒂、艾森豪威尔及另外少数几名军官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里推动了装甲战更多的发展。他们的想法与战争部长德怀特F.戴维斯(DwightF.Davis)产生共鸣,但由于军事预算有限,且现行的步兵与骑兵部队仍受重视,美国直至1940年才开始大力发展其装甲部队。

1920年9月30日,巴顿不再担任第304坦克旅指挥官,而是重新分配到迈尔堡指挥第3骑兵团第3中队。巴顿对和平时期的参谋工作感到厌恶,因此花了很多时间撰写技术论文,并到总参谋学院就自己的实战经验发表演讲。从1922年至1923年中期,他在赖利堡的美国陆军骑兵学校(UnitedStatesArmyCavalrySchool)学习了实地军官课程,再于1923年中期至1924年中期到美国陆军指挥和参谋学院(UnitedStatesArmyCommandandGeneralStaffCollege)深造,在248名学员中以第25名的成绩毕业。1923年8月,巴顿在马萨诸塞州塞勒姆救下了多名划船时跌落河中溺水的儿童,他因此获得了银质救生勋章(LifesavingMedal)。之后他被临时指派到波士顿的总参谋部兵团

,再于1925年3月被派往檀香山的斯科菲尔德兵营(SchofieldBarracks)。在夏威夷期间,巴顿隶属岛上的防御部队,他还编写了一个名叫偷袭的防卫计划,其中预料了一场针对珍珠港的空袭,比大日本帝国海军于1941年12月7日发动的偷袭要早十多年。

1927年,巴顿被调至哥伦比亚特区的骑兵政务办公室,在此开始发展出机械化战争理念。但是由于联邦国会取消了拨款,将步兵、骑兵和炮兵合并为联合兵种的试验没能长久。巴顿于1931年离开那里,回到马萨诸塞州就读美国陆军战争学院(UnitedStatesArmyWarCollege),于1932年6月以优异成绩毕业。

1932年7月,巴顿担任第3骑兵队指挥官,在陆军总参谋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命令下前往华盛顿。巴顿于7月28日接过了第3骑兵队600名士兵的指挥权,麦克阿瑟命令巴顿的部下用催泪弹和刺刀对付酬恤金进军事件中抗议的退伍军人。被骑兵驱散的其中一位退伍军人正是在一战中救过巴顿性命的乔安吉洛。巴顿对麦克阿瑟的行为感到不满,他明白那些退伍军人的要求是合法的,也因此一度拒绝用武力将其驱散。巴顿之后表示,虽然觉得这一做法最惹人厌,但还是觉得务必阻止游行者继续暴动下去,以保证众人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于是巴顿亲自带领第3骑兵队到宾夕法尼亚大道驱散示威者。

1934年3月1日,巴顿被提升为常备军中校,并在1935年初调至夏威夷分部任职。由于对发

展前景感到沮丧,巴顿开始酗酒,并发生了几场婚外情,之后还与自己21岁的侄女简哥顿(JeanGordon)结婚。

巴顿在这一时期继续打马球和航行。1937年到洛杉矶休长假并航行回来后,他被一匹马踢到,导致腿部骨折。巴顿因此患上静脉炎险些丧命,差点迫使他退役,但是调动到赖利堡骑兵学校学术部门6个月后,巴顿逐渐恢复了健康。1938年7月24日,他被提升为上校,在克拉克堡带领第5骑兵团,12月他又被再次调至迈尔堡指挥第3骑兵队。他在那里认识了陆军总参谋长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后者对巴顿留下了深刻印象,思考将他荐为将级军官。但是因为美国尚处承平时期,巴顿依旧是上校军衔,仅具指挥一个团的资格。

二战期间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虽然持续中立,但军队已开始部分动员,巴顿力求建立起美国的装甲部队。1940年,巴顿在美国第3集团军的演习期间担任裁判员,并认识了之后被称作美国装甲兵之父的小阿德纳霞飞(AdnaR.Chaffee,Jr.),两人提出建立一支装甲部队的推荐。查菲被任命为这支部队的指挥官并建立了第1和第2装甲师,还建立了首个联合兵种作战教范。他任命巴顿指挥第2装甲师的第2装甲旅。这个师是当时美国少数以超多坦克构成的部队之一,巴顿负责对其进行训练。10月2日,巴顿获晋升为准将,并于11月成为代理师长,1941年4月4日升为少将

并担任第二装甲师师长。随着霞飞从第1装甲师指挥官的位置上退下来,巴顿成为美国装甲学说中最突出的人物,他举办了一次高调的大规模演习,指挥1000辆坦克及车辆从乔治亚州的哥伦布移动到佛罗里达州的巴拿马,再于1940年12月回归,一个月后全师1300台车辆又再次出发行进一个来回。巴顿拥有飞行执照,他在这些演习过程中从空中对部队的车辆、坦克进行观察,以找出实战中的有效部署方法。巴顿的功勋让他成为当年《生活》杂志的封面人物。

1941年6月,巴顿带领第2装甲师参加田纳西演习,仅用9小时就到达了48小时的计划目标。9月的路易斯安那演习期间,巴顿的部队在第一阶段隶属红军时有些失利,到了第二阶段,巴顿被分配到蓝军阵营。他的师绕过红军,行进640公里占领了路易斯安那州的什里夫波特。10至11月的卡罗莱纳演习期间,巴顿的师俘虏了对方军队指挥官休阿洛休斯德鲁姆(HughAloysiusDrum)。1942年1月15日,他成为第1装甲军指挥官,一个月后,巴顿在加利福尼亚州帝王谷(ImperialValley)建立了沙漠训练中心来进行训练。他选取了一片占地40平方公里,位于棕榈泉东南方向80公里的广阔沙漠,从1941年末开始演习,一向持续到1942年夏季。。自当上指挥官的第一天起,巴顿就极力强调装甲部队战斗时需不断打击敌人的必要性。1944年的一场记者招待会上,巴顿对一位战地记者问

题的回答即可证明他相当偏好攻势主义,记者询问巴顿:第3集团军在法国各地快速进攻时,是否就应放缓来减少美军伤亡?而巴顿的回答则是:只要有一点慢下来,你就是在谋害人命。战争期间,巴顿因其对战斗的热忱而得了一个血胆老将的绰号,在他领导下的士兵有时调侃道:我们的血,他的胆量。尽管如此,巴顿还是广受其部下的爱戴,他手下的将士之间也

以那个老家伙来称呼巴顿。

1942年夏,巴顿经艾森豪威尔指派加入了火炬行动,对北非展开登陆。他指挥24000名将士和100艘船只组成的西方特遣队于1942年12月8日在摩洛哥的达尔贝达周边地区登陆。这一行动遭到了维希法国军队的对抗,但巴顿的手下很快夺取了滩头阵地,并在激烈的交战中推进。11月11日攻下卡萨布兰卡后巴顿与法国将军查尔斯诺盖(CharlesNogus)经谈判达成一份停战协定。摩洛哥苏丹对巴顿相当赏识,之后授予巴顿一枚皇家御座勋章(OrderofOuissamAlaouite),勋章的题词说躲在巢穴中的狮子也会因他的临近而颤抖。巴顿监督了将卡萨布兰卡转为军港的工作,并于1943年1月协助卡萨布兰卡会议的运行。

1943年3月6日,由于美国第2军在凯赛林隘口战役中被非洲军击败,巴顿代替了劳埃德弗雷登道尔少将成为第2军新任指挥官,同时晋升为中将。不久,他把奥马尔布拉德利调来担任副军长。为了提升低迷的士气,让

部队在10天内恢复作战,巴顿立即对全军作出彻底调整,命令所有士兵身穿干净整洁和完整的制服、订立严格的时间表,并要求严格遵守军事纪律。透过与士兵进行交谈,巴顿将他们训练成高效率的战士,除了要求严格外,也依其表现来给予奖赏。

巴顿的训练是有效的,3月17日,第1步兵师攻下加夫萨,在爱尔圭塔战役(BattleofElGuettar)中取胜,德国和意大利的装甲部队两次被逼退。4月5日,巴顿因第1装甲师师长奥兰多沃德(OrlandoWard)表现乏善可陈而解除了他的职务。巴顿的军队朝加贝斯进军,向轴心军的马雷斯防线施压。这段时间里他向英国陆军总指挥哈罗德亚历山大报告,还曾因自己部队没有得到空军支援而与英国皇家空军少将亚瑟科宁翰(ArthurConingham)发生争执。当科宁翰派遣的三名军官在巴顿的总部劝他说,英国带给了足够的空中支援时,他们遭到了德国的空袭,巴顿办公室的部分天花板在他们周围坍塌。之后提起发动空袭的德军飞行员时,巴顿表示:要是我能找着开这些飞机的那些狗杂种,我会给他们每个人寄去一枚勋章。等到他的部队到达加贝斯时,德军已经撤离。巴顿于是将第2军的指挥权交给布拉德利,自己回到卡萨布兰卡指挥第1装甲军协助制定登陆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哈士奇行动。由于担心美军有流于边缘化的可能性,他说服了英军指挥官让

他们继续战斗到突尼西亚战役结束后盟军再进行下一步行动。

在代号哈士奇行动的西西里岛登陆战中,巴顿是第7集团军的指挥官,他带领9万名官兵在杰拉、利卡塔和斯科格里蒂(Scoglitti)登陆,并支援从北面进攻的英国第8集团军(由伯纳德蒙哥马利指挥)。巴顿的第1装甲军在登陆的1943年7月10日清晨前刚刚正式组入第7集团军,他们在利卡塔受到了风和天气的阻碍,但还是成功抢滩。然后他们击退了杰拉的反击,巴顿在战斗中亲自带领部下与德国援军战斗。

巴顿起初奉命保护英军左翼,但由于蒙哥马利的部队在前往墨西拿的路上受到德意联军的强烈抵抗而进展缓慢,因此亚历山大命令巴顿攻下巴勒莫。作为杰弗里凯斯(GeoffreyKeyes)领导下一个临时军的组成部分,卢西恩特拉斯科特(LucianTruscott)率领第3步兵师于72小时内行军160公里,于7月21日到达巴勒莫。巴顿接下来把目光转向墨西拿,原先他想迅速发动两栖进攻,但由于登陆艇不足而被延迟,手下的官兵直到8月8日才登上了圣斯特凡诺岛,此时德意军主力已撤离至意大利本岛。8月10日,他下令第3步兵师继续登陆,这引起了超多的伤亡,但也成功逼退德军,然后立即向墨西拿进军。第三波登陆于8月16日完成,到了晚上22点,墨西拿已经被攻下。在这场战役中,拥有20万人的第7集团军伤亡人数到达7500,但是他们共击毙与俘虏了

万轴心国军人、摧毁车辆3500辆,但还是有4万德国军人和7万意大利军人以及1万辆车辆逃脱。

巴顿在这次战役中的行为引发了一些争议。亚历山大曾于7月19日下令巴顿对墨西拿的进攻有所节制,但巴顿的参谋长霍伯特盖伊(HobartGay)准将声称这条信息在传送过程中遗失,直到已经攻下墨西拿后才找到。7月22日,他开枪打死了一对拉车经过一座桥时停下来的骡子。这辆车当时堵住了正遭到德国飞机攻击的美国装甲部队的去路。当骡子的西西里主人提出抗议时,巴顿用一根手杖打了对方,并把两头死骡子推到桥下。得知自己的部下在比斯卡里屠杀多位意大利和德军战俘时,巴顿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告诉布拉德利,把这些死人都说成是狙击手或是试图逃跑(的战俘)或许有点夸张,但这种事外传会让报社捅出大漏子、民众也都会发狂。不管怎样,这些人毕竟死了,那也没办法了。巴顿还多次与泰利德拉梅萨山艾伦和小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RooseveltJr.)产生分歧,并默许了布拉德利解除他们的职务。

1943年8月,巴顿掌掴了手下两名士兵,此事引发了很大的争议。8月3日,他在尼科西亚的一个后送医院打了患有战斗疲劳二等兵查尔斯H库尔(CharlesH.Kuhl)的耳光并加以辱骂。8月10日,巴顿又在另一个医院掌掴了二等兵保罗G伯奈特(paulG.Bennett),状况与几天前的事件类似。巴顿命令两人立即

回前线,巴顿严词谴责这种在他看来属于懦弱的行为,并向手下的指挥官下令对任何抱怨战斗疲劳的士兵加以管教。

有关这两起事件的言语传到了艾森豪威尔的耳中,他私下了谴责了巴顿并坚持要他道歉。巴顿分别向两名士兵以及见证过事件的医务人员道歉,还在之后向自己所有的部下发表几次相关的演说。起初,艾森豪威尔阻止了媒体报道这一事件,但到了11月,记者德鲁皮尔森(Drewpearson)将之透过自己的广播节目抖了出来。美国国内对巴顿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其中包括国会议员、退役将军、巴顿的前上司潘兴就是其中之一。公众对此事反应不一,最终战争部长亨利刘易斯史汀生表示巴顿务必留在指挥岗位上,因为在这场激烈的战斗赢得最终的胜利前,需要有他那用心进取、胜券在握的领导风范。

巴顿此后连续11个月都没有再指挥军队战斗。9月,无论在军衔还是经验上都不及巴顿的布拉德利获选指挥在英格兰成立的美国陆军第1集团军来对登陆欧洲北部的大君主作战进行准备。据艾森豪威尔所说,这一决定早在掌掴事件为公众所知数月前就已作出,但巴顿还是觉得自己是因为掌掴事件而不能担任指挥官。艾森豪威尔觉得进军欧洲事关重大,容不得丁点儿的马虎。他和马歇尔都明白巴顿是一位优秀和用心的集团军级作战指挥官,但

布拉德利却拥有两个巴顿显然不具备,但对一位战区级别战略统领十分重要的特性:冷静、理性的风范和一丝不苟并持续一致的习性。掌掴事件只是进一步确认了艾森豪维尔对巴顿身为指挥官缺乏纪律和自控潜力的印象。1944年1月26日,巴顿被正式任命为美国陆军第3集团军的指挥官,这是一支刚刚到达英国的野战军,其中大部分士兵没有实战经验。巴顿的任务是训练这支部队令其对即将到来的大君主作战做好准备,届时第3集团军将与其他盟军部队一齐发动诺曼底战役,对纳粹德国发起总攻。1944年初巴顿都一向在执行这项任务。

德军高层敬重巴顿胜过其他任何一位盟军将领,并认为他将是任何从英国进军欧洲军事行动的核心。正因如此,盟军在1944年初设计的坚忍行动欺敌计划里把巴顿设为盟军入侵欧洲的关键人物。盟军让德国情报网超多收到假情报,使其误认为巴顿已经被任命为美国第1集团军的指挥官,并且正在对进军加来海峡省作准备。但第1集团军实际上根本不存在,而是在多佛尔附近地区使用道具和无线电信号等手段做诱饵来误导德军的侦查机,让轴心国领导人相信这一地区有大批部队集结。整个1944年初,巴顿遵照上级命令持续低调,使德国人以为他人一向在多佛尔,而他实际上正在英国训练第3集团军。坚忍行动的效果卓越,德

国第15集团军一向在加来省等待着巴顿率军进攻,甚至在1944年6月6日盟军进攻诺曼底后还继续等著。一个月后,巴顿飞往法国回归作战指挥任务。

战争之后

巴顿恳求马歇尔以任何可能的方式让自己加入太平洋战区的战斗,马歇尔表示只有在中国获得一个主要港口以便他能够进入的状况下才行,但这种状况可能性很低。5月中旬,巴顿飞到巴黎,然后再到伦敦休息。6月7日,他到达马萨诸塞州的贝德福德(Bedford),打算全家一齐在那里休一段长假,迎面而来的是成千上万的观众。巴顿于是驱车前往哈奇纪念贝壳剧场向包括400名受过伤的第3集团军退伍老兵在内的约20000名群众讲话。在这场演讲中他影射死在战场上的人是傻子,真正的战斗英雄是那些伤兵,此话引起了少许争议。巴顿在波士顿待了一段时间,然后前往丹佛参观并发表了演讲,之后又到达洛杉矶,在洛杉矶纪念体育场对10万名群众演讲。他最后到达的是哥伦比亚特区,并在7月回到欧洲在指挥德国占领军的部队。

巴顿被任命为巴伐利亚军政府首长,他在那里带领第3集团军执行去纳粹化的任务。得知对日本的战争也已经结束后巴顿个性心烦,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又一场战争结束了,就像我对这个世界的作用一样。

由于对自己的处境不满,而且深为相信自己再也没有机会打另一场战争,

巴顿的行为和言辞开始变得日益飘忽不定。在这一点上,对巴顿失望背后的行为有着多种不同的解释。卡罗埃斯特写道:这看起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巴顿因为头部受了太多的伤而经历了必须类型的脑损伤,这主要是指巴顿一生中的多次与汽车、马匹有关的事故,个性是1936年打马球时的一次。巴顿的侄女又出现了,他们于1944年一齐在伦敦生活了一段时间,1945年又在巴伐利亚待过。哥顿实际上还爱上过去一位年轻的已婚上尉,但他于1945年9月回到了自己妻子身边,留下了郁闷的哥顿。巴顿一再吹嘘自己和这位年轻女子在性生活上的成功,但他的传记作者对此表示怀疑。赫什森(Hirshson)认为两人的关系只是马马虎虎[8],肖沃尔特相信巴顿在极大的身体和心理压力下,透过声称性征服来证明自己的男子气慨。埃斯特也有同样看法,他写道:他(巴顿)1936年(在夏威夷)和1944至1945年的行为都证明,年轻而诱人的简的陪伴,能够平息一个中年男子对自己男子气慨的忧虑和困扰以及对衰老的恐惧。

一些前纳粹党成员继续保留了他们在该地区的政治职位,而巴顿作为军政府首长对此的回应引起了争议。当对媒体有关这一方面的问题作出回答时,巴顿反复将纳粹与民主党和共和党比较,指出大部分拥有基础设施管理经验的人都在战争期间被迫入党,这在美国本土

引发负面报道,艾森豪威尔更是愤怒。1945年9月28日,艾森豪威尔经过一段激烈的陈述后解除了巴顿的军政府首长职务,之后又于10月7日被解除第3集团军指挥官一职,在一次指挥权交接仪式上,巴顿给出了自己的告别辞:所有完美的事情总会结束。至今为止,我所经历过最完美的事物就是曾拥有指挥第3集团军的荣誉和特权。

巴顿最后的一项任务是在巴德瑙海姆指挥美国第15集团军。这一集团军当时只有很少一部分总部工作人员负责编撰欧战历史。巴顿因热爱历史而理解了任命,但很快就对这一工作失去了兴趣。他开始四处旅行,先后到达巴黎、雷恩、沙特尔、布鲁塞尔、梅斯、兰斯、卢森堡、凡尔登以及斯德哥尔摩,他在那里与其他几位参加过1912年奥运会的运动员重聚。巴顿决定12月10日回家过圣诞节后就不再回第15集团军和欧洲了,他打算和妻子商量自己是到国内岗位任职还是退休。

因病去世

12月8日,巴顿的参谋长霍伯特盖伊邀请他到施派尔附近去打野鸡来提提神。12月9日11点45分,巴顿和盖伊一齐坐在由一等兵霍雷斯L伍德林(HoraceL.Woodring)驾驶的巴顿1938卡迪拉克75型轿车上,他们开到一个铁路路口时停下来等待火车透过。巴顿看着路边废弃的车辆,并在汽车慢慢经过铁轨路口时说:想想这些废墟,战争真是可怕。这时一辆正驶往军需仓库、由技术中士罗伯特

汤姆森驾驭的2.5吨小卡车逐渐接近,但他到了巴顿一行的车前方时突然向左急转。伍德林也猛地踩下刹车并向左急转,虽有减速但仍与卡车相撞。[2]

伍德林、汤姆森和盖伊都只是有些轻微的擦伤,但巴顿的头部撞在了后座与驾驭室之间的玻璃隔断上,头部划出的口子也立刻开始流血,并告知汤姆森和盖伊自己动弹不得而且呼吸困难。巴顿被送到海德堡的一家医院,被诊断出患有压缩性骨折,第3和第4椎骨也有错位,这意味着颈部和脊髓受伤,将导致他从颈部以下终身瘫痪。之后12天的大部分时间里巴顿都在理解脊柱牵引来减少脊柱受到的压力,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会有些疼痛,但据报告他从没抱怨过。除了从美国飞来的巴顿妻子的探视外,其他任何人的非医疗性探视都没有被获许。当巴顿得知自己永远都不可能再骑马或是恢复正常人的生活后表示:这样的死法真他妈太绝了。1945年12月21日18点左右,美国陆军上将小乔治史密斯巴顿因肺水肿和心衰竭在睡梦中去世,享年60岁。按照他与我的人埋在一齐的遗愿,巴顿将军被葬在卢森堡哈姆区的卢森堡美军公墓和纪念馆,与第3集团军的其他阵亡将士们永远待在了一齐。

人物评价

艾森豪威尔在1946年为《巴顿和他的第3集团军》中说:乔治巴顿是我们或其他任何部队中最优秀的野战集团军指挥官,但他的

集团军也是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就像他的行动也是一个更大行动的一部分。艾森豪威尔认为欧洲战场上军事行动的成功就应归功于包括布拉德利在内其他将领的规划,而巴顿则仅仅是一个优秀的执行者。艾森豪威尔曾私下写道:巴顿对这场战争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是我们胜利的一个保证。助理战争部长约翰J麦克洛伊也告诉艾森豪威尔:我不能调走这个人,他能打。巴顿去世后,艾森豪威尔所写下的致词中说:那是那种生来就是要作战的人,一个理想的战斗领袖能够毫不夸张地说,巴顿的名字会在敌人的心中构成一种恐惧。

英国指挥官大多对巴顿的评价不高。艾伦布鲁克元帅在1943年1月指出:我听说过他,但我得承认他那虚张声势的个性远超过我的想像。我对他没有什么好评价,我也没有在将来改变这一看法的理由。一个同时具备潇洒、勇敢、野性等特质的不稳定指挥官对需要进取心和冲进的行动或许有益,但在要求技巧和决定的行动中必然会失败。但是,蒙哥马利对巴顿有正面的评价,虽然他与巴顿之间有着众所周知的竞争,但蒙哥马利似乎很钦佩巴顿在野外对部队的领导潜力,在战略的决定上则不以为然。其他盟国将领对于巴顿有更好的印象,个性是自由法国。亨利吉罗将军1945年底听说艾森豪威尔解除了巴顿职务时深表

怀疑,并邀请后者到巴黎出席国宴,还理解了总统夏尔戴高乐的授勋。国宴上,戴高乐总统在演讲中把巴顿的成就与拿破仑相提并论。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显然是巴顿的崇拜者,表示红军无论是在计划还是执行上,都无法像巴顿那样快速地让一个装甲集团军跨越法国。

盟军领袖对巴顿的潜力褒贬不一,但是德军高层指挥官自1943年后倒是敬重巴顿胜过其他任何一位盟军将领。有报告显示阿道夫希特勒称他是那个疯狂的牛仔将军。随着战事的发展,许多德军战地指挥官都大方地称赞巴顿的领导才能,德国第277国民掷弹兵师作战官霍斯特冯旺根海姆男爵(Horst Freiherrvon Wangenheim)中校表示巴顿将军是整个前线最可怕的将军。(他的)战术大胆而又无法预测他是最现代的将军,也是(联合)装甲和步兵部队最优秀的指挥官。曾与苏联红军和英美坦克指挥官交手的哈索冯曼陀菲尔也有同样看法:巴顿!毫无疑问。他是一位辉煌的装甲集团军指挥官。。许多最高级别指挥官也对巴顿的潜力给予高度评价,如埃尔温隆美尔认为巴顿达成了机动战中最震撼人心的成就。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处长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大将则认为巴顿是美国的古德里安。他胆量十足,而且喜欢搞大动作。他敢冒大险而获大胜。阿尔贝特凯塞林元帅指出:巴顿已经把坦克战发展成了一种

艺术,他明白如何在战场完美地指挥坦克。因此我觉得有必要把他和隆美尔元帅进行比较,后者同样也是坦克战的大师。两人都对这种战斗有着相当敏锐的洞察力。非洲军参谋长弗里茨拜尔莱因(Fritz Bayerlein)在谈到第二次阿拉曼战役后德军撤退时说:我不认为巴顿将军会让我们这么轻易逃脱的。格特冯伦德施泰特元帅被俘后应对采访时只简单地表示:(巴顿)他是你们中最好的。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

学习总结(一):

曾国藩

中文名称:曾国藩

性别:男

所属年代:清代[由整理]

生卒年:18111872

相关事件:太平天国湘军个性名字大全

相关人物:李鸿章洪秀全

生平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著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个性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向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整理好心情再出发

学习总结(二):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

立者和统帅。清朝方法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学习总结(三):

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泰戈尔简介


泰戈尔简介

泰戈尔简介(一):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诗人、哲学家及印度民族主义者。RabindranathTagore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信息和哲学的见解,对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1913年,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Tagore)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其代表作有《吉檀迦利》、《新月集》、《最后的诗篇》、《四个人》、《家庭与世界》、《飞鸟集》、《眼中沙》、《园丁集》等。

泰戈尔简介(二):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由整理]

泰戈尔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爱国主义者。他同情苦难深重的印度农民;他热爱祖国;热爱古老的民族文化,亲自创办学校,进行民族传统教育,并投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之中,在暗夜中行路,苦苦探索着印度民族的出路;他具有开放型的眼光,不排斥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与借鉴。其创作多取材于印度现实生活,反映出印度人民在殖民主义、封建制度、愚昧落后思想的重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描绘出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印度社会的变化及新一代的觉醒,同时也记载着他个人的精神探索历程。在创作技巧上,他既吸收民族文学的营养,又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点,

,艺术成就颇高。特别是他的诗歌格调清新、诗句秀丽、想像奇特、韵律优美、抒情气息浓郁,同时又饱含深邃的哲学与宗教思想、社会与人生理想,扣动着读者的心弦。某些诗作,因受到《吠陀》与《奥义书》中宗教思想的影响而显得神秘,但仍具独特的艺术神韵。他为印度近代文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获该奖的第一位东方作家。

泰戈尔是中国人民的密友,曾于1924年访问中国。其诗风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启迪了郭沫若、徐志摩、谢婉莹等一代文豪,其中许多作品多次被译成中文。泰戈尔的《飞鸟集》影响冰心,使她写出了《繁星春水》让她在文学界上迈出了一大步。带符号网名

据说当年凡是讲孟加拉话的地方没有人不日日歌咏他的诗歌的。然而他的诗是在他自己把它们译成英文之后才获得了世界性的赞扬。

泰戈尔简介(三):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有深厚文化教养的贵族家庭,属于婆罗门种姓。读后感大全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861年5月7日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就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祖父是最早访问过英国的印度人士之一,父亲是著名的哲学家

和宗教改革者。泰戈尔在14个子女中排行最小,哥哥姐姐当中,有哲学家、音乐家、戏剧家、小说家、爱国志士等。其家庭是加尔各答知识界的中心,家庭成员几乎都参加了当时的宗教改革运动、民主主义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泰戈尔虽多次入校学习,还曾到伦敦大学深造,但始终未在学校里完成正规教育。他丰富的科学、历史知识、深厚的文学功底,得自于家庭熏陶、客观环境的影响与个人的不懈努力。

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领袖,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学识涉猎文、史、哲、艺、政、经等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现已出版了10卷本的

中文《泰戈尔作品集》。泰戈尔出生于孟加拉。但人们一致认为他是印度人。因为泰老在逝世前孟加拉还是印度的一个省。泰老的著作最初都是用孟加拉文写的。

泰戈尔简介(四):

泰戈尔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生于地主家庭。曾留学英国。

1921年在桑蒂尼盖登创办国际大学。用孟加拉文写作,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王后》等。

1903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伽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

对英国殖民统治下的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妇女的痛苦处境表示同情,谴责封建主义和种姓制度,描写帝国主义者和官僚的专横,同时也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正统的印度教的抵触。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但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还擅长作曲和绘画。

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简介(五):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

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

1861年5月7日,泰戈尔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他的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阶级,是婆罗门种姓,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时代财运亨通,成为柴明达地主。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社会活动家,在当时积极赞成孟加拉的启蒙运动,支持社会改革。他的父亲对吠陀和奥义书颇有研究,是哲学家和宗教改革者,富有民族主义倾向,由于与社会上的传统习俗格格不入,被习惯势力祝为没有种姓的外化之人。他有子女十四人,泰戈尔是家中员小的一个。就是在这个家庭,兄弟姐妹和侄辈中颇出了一些学者和艺术家。由于生长在这样一个印度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和谐交融的书香门第,因而泰戈尔从小就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

张爱玲简介


张爱玲简介

学习总结(1):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张爱玲最有名的一

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又一度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的不幸。在文坛中赫赫有名的她,却因为和胡兰成的失败婚姻,最后只得远走他乡!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两,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由整理]

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

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除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掌称赏,《十八春》则能让读者大众如醉如痴,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时无两;她受的是西洋学堂的教育,但她却钟情于中国小说艺术,在创作中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新文学作家中,走这条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学习总结(2):台词

张爱玲简介:民国才女中不得不提的一位就是张爱玲,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

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qq爱情个性签名

2009年2月22日,张爱玲16万字的《小团圆》出版,这部完成于1976年尘封33年的长篇小说一经面世,便引起了新一轮的张爱玲热。

《小团圆》出版之前,

有关张爱玲与胡兰成、桑弧、赖雅的关系就有很多种说法与猜疑,《小团圆》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给读者一种最值得信赖的张氏说法,张爱玲曾说:这是一个爱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1944年初春的一天,南京市一座庭院的草坪上,躺在藤椅上翻读《天地》第11期的胡兰成还未读完张爱玲的小说《封锁》,就已经被作者干练细腻的笔调所震惊。一回到上海,胡兰成立即去拜访张爱玲,然而,他碰了壁,从门缝中塞进了一张纸条,留下自己的电话,悻悻而归。第二天,张爱玲给胡兰成打电话,告诉他要上门拜访。就这样,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与一个汪伪政府的要员,在乱世之中,他们相识、相知、相恋,当然,不久后就分道扬镳。正是这短短的一段爱情生活,给张爱玲以后的人生染上了灰暗的色彩。

很多人一直不明白,年轻聪慧的张爱玲为什么会看上人到中年而且已有家室的胡兰成。首先,这与张爱玲的经历有关,再就是与胡兰成性格才学有关。张爱玲虽然出身豪门,由于父母的离异,自小心灵受到过严重创伤,张爱玲的性格孤寂,不爱言语,也不善与人交往。胡兰成呢,不仅风流倜傥,也很会讨女人欢心,另外,胡兰成有才气、文学修养高,

更重要的是,胡兰成对张爱玲的作品理解深刻,毋庸置疑,胡兰成对张爱玲的创作也能提供帮助,他们相爱之时,正是张爱玲创作的鼎盛期。在《小团圆》中,燕山对九莉说:你大概是喜欢老的人。九莉觉得老的人至少生活过,因为她喜欢人生。

对于张爱玲与赖雅的结合,不少人更替张爱玲感到惋惜,以为一个年长张爱玲29岁的美国三流作家,晚年贫病交加,他能给张爱玲什么呢?甚至有人说:在美国,张爱玲应该嫁个有经济实力的男人,在富裕的条件下,安心自己的创作,岂不更好?

读过《小团圆》,我们就能真正理解张爱玲两次婚姻选择的理由,张爱玲不糊涂,她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她太看重人生,她最欣赏一个男人坎坷丰富的阅历。

学习总结(3):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1944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适逢中秋节,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终年75岁,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为她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后,骨灰被撒入太平洋。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

一部分加以研究。

左宗棠简介


左宗棠简介

左宗棠简介(一):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中国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咸丰初年,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赞襄军务。1860年,太平军连克苏州、杭州等地,经曾国藩等极力保举,清廷特旨任为四品京卿,招募楚军五千人,率以援浙。后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1864年,攻陷杭州。后在福州设马尾造船厂,制造轮船。出任陕甘总督兼钦差大臣后,督办陕甘军务,镇压太平军和西北回民起义,并在兰州创办制呢局。1875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出征新疆,消灭入侵的反动政权,收复新疆,对新疆的政治、军事进行整顿和改革,推荐改新疆为行省,加强边防,兴办义塾,厘正赋税等,有力地促进了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中俄伊犁交涉中,用心备战,挫败了沙俄侵占伊犁的阴谋。1881年,调任军机大臣,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中法战争中,赴福州督办海防,用心支持台湾军民的抗法斗争,并选募恪靖军赴两广前线参加抗法战争,后病故于福州。著有《左文襄公全集》。

左宗棠简介

介(二):[由整理]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朴存,湖南湘阴人(今湖南湘阴县界头铺镇),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民族英雄。洋务派重要代表人物,湘军统帅。他青年时即注重经世致用之学。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中举人。后三次会试不第,遂为塾师。之后竟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左宗棠简介(三):

左宗棠简介

左宗棠

中文名称:左宗棠

又名:号上农人字季高字朴存

性别:男

所属年代:清代

生卒年:1812―1885

相关人物:曾国藩李鸿章胡林翼

生平简介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朴存,号上农人,湖南湘阴人(今湖南湘阴县界头铺镇)。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

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由好友胡林翼保荐,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下,为抵抗太平军多所筹划。1856年,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以夺取被太平军所占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中用。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曾在湖南招募5000人,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1861年太平

军攻克杭州后,由曾国藩疏荐任浙江巡抚,督办军务。同治元年(1862年),组成中法混合军,称常捷军,并扩充中英混合军,先后攻陷金华、绍兴等地,升闽浙总督。1864年3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论功,封一等恪靖伯。旋奉命率军入江西、福建追击太平军李世贤、汪海洋部,至1866年2月攻灭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县)。镇压太平天国后,倡议减兵并饷,加给练兵。1866年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获准试行,即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求是堂艺局(亦称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时逢西北事起,旋改任陕甘总督,推荐原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一年后,福州船政局(亦称马尾船政局)正式开工,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1867年,奉命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率军入陕西攻剿西捻军和西

北反清回民军,残酷镇压了陕甘回民起义。陕甘任间,继续从事洋务,创办兰州制造局(亦称甘肃制造局)、甘肃织呢总局(亦称兰州机器织呢局),后者为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

1864年6月,新疆库车爆发农民起义,建立热西丁政权;7月,和田建立帕夏政权;10月,伊犁建立苏丹政权;1865年1月,浩罕国(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浩罕市一带)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3月,乌鲁木齐建立清真王政权;1871年7月,

沙俄武装强占伊犁;1872年6月,阿古柏在新疆的喀什、英吉沙、莎车、和田、阿克苏、乌什、库车悬挂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国旗并发行货币;1874年,日本国入侵台湾。在这种局势下,清廷内部爆发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等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下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力表异议,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同年5月,左宗棠以64岁的高龄,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次年4月,左宗棠坐镇甘肃酒泉,收复新疆战役打响。1876年,指挥多路清军讨伐阿古柏,次年1月占和阗(今和田),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阿古柏在绝望中服毒自杀。左宗棠随即上疏推荐新疆改设行省,以收长治久安之效。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时,抨击崇厚一任俄国要求,轻率定议约章,丧权失地,主张先之以议论,决之于战阵。1880年春,在新疆部署兵事,出肃州抵哈密坐镇,命令三路大军并进,彻底击溃了阿古柏残余势力,收复

大片国土。1881年初,中俄《伊犁条约》签定,中国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和北面的斋桑湖以东地区却被沙俄强行割去)。左宗棠应诏至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左宗棠在新疆期间,为保证军粮供给,发展地方经济,

曾大力兴办屯垦业,其功绩遗泽至今。

1881年夏,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84年6月,奉召入京,再任军机大臣。时值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在福州马尾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全军覆灭,左宗棠奉命督办福建军务。11月抵福州后,用心布防,并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1885年病故于福州。著有《楚军营制》(附条规),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

左宗棠简介(四):

左宗棠我国晚清时期的重臣

晚清重臣左宗棠,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少年时屡试不第,后转而留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之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变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

左宗棠是我国晚清时期的重臣,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于1812年11月10日出生在湖南湘阴县,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曾先后担任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二等恪靖侯,为中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就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开展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民起义,收复新疆等。

左宗棠自幼随祖父和父亲学习儒家经传,十九岁求学于湖南名儒贺熙龄,一年后乡试中榜,后投身仕途,官居兵部郎中、闽浙总

督、两江总督等职。他严守御"外患"与除"内忧"的忠君爱民思想,精心求学,用心探求"上慰宸辰,下安百姓,振刷纲纪,济时匡世"的途径,先后参与和指挥了围剿太平军、陕甘捻军及收复新疆等一系列战役,并推动了洋务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在他的一生中,既有精忠报国、抵御外侮的用心一面,又有镇压农民运动的消极一面。但无论如何,他都就应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

杨虎城简介


杨虎城简介

杨虎城简介(一):

姓名:杨虎城

性别:男

出生日期:1893年11月26日[由整理]

牺牲时间:1949年9月17日

职业:军人

籍贯:陕西蒲城

杨虎城-个人概述

杨虎城,原名忠祥,号虎臣,后改为虎城。著名抗日爱国将领,1893年11月生,陕西蒲城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1916年参加陕西护国军起义,反对袁世凯窃国称帝。1917年任陕西靖国军第五路司令。1924年与胡景翼、孙岳共组国民军,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师长,曾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1925年任国民军陕北总指挥,率师自榆林南下,击败了直系军阀吴新田。这时,开始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合作,在耀县设立三民军官学校,由著名共产党人魏野畴任学校政治部主任,邀请一些共产党员教授政治课。1927年参加国民革命军。1929年任国民党第十七路军总指挥。1932年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1935年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监察委员。1936年12月12日,同东北军将领张学良一齐发动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逼迫其理解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八项救国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被蒋介石逼令离军出国考察。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即被长期监禁。

1949年9月17日重庆解放前夕,在中美合作所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时年56岁。

杨虎城简介(二):

杨虎城简介

杨虎城,号虎臣,幼名长久,被称为久娃,原名虎东,参加革命活动后,自己

己起名为忠祥,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陆军上将。1910年在家乡组织以打富济贫为宗旨的中秋会。1911年,他投身于辛亥革命运动,1915年,率众参加陈树藩的陕西护国军,参加国反对袁世凯的革命活动。1915年率众参加陕西护国军,在华县、华阴等地截击袁世凯军。次年所部被编为陕西陆军第3混成团第1营,任营长。1936年12月12日,与张学良将军一齐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西安事变的领导者之一。1949年9月6日,被蒋介石下令杀害于重庆中美合作所之戴公祠,享年五十六岁。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杨虎城简介(三):

杨虎城简介

杨虎城,汉族,中国军事将领。幼名长久,被称为久娃,原名虎东,参加革命活动后,自己起名为忠祥,字虎城,1893年11月26日,出生于陕西蒲城县孙镇甘北村一户农民家里。父亲杨怀福,母亲孙一莲,以农业为主,家境贫寒。他仅读过两年私塾,便为人佣工。杨虎城起自绿林游侠,伯父为哥老会首领。1908年,杨虎城只有15岁,父杨怀福被清政府绞杀于西安,使杨更加仇视清廷,他便联络贫苦农民,抗御暴政。1911年,他投身于辛亥革命运动,1915年,率众参加陈树藩的陕西护国军,参加国反对袁世凯的革命活动。1917年,参加陕西民主革命早期由于右任领导的仅有的一支武装力量靖国军,

后又参加国民军。1924年参加国民党,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先后担任师长、军长、十七路军总指挥、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等职。综观其一生,由蒲城起事,反清抗暴,讨袁护法,转战关中,坚守西安,出师北伐,回陕主政,被迫内战,直到呼吁抗战,张杨合作,实行兵谏,逼蒋抗日。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同其他许多人一样,经历了曲折、复杂的道路;但他也有不少超过前辈和同时代许多人的地方。他个性伟大处,是1936年12月12日,与张学良将军一齐发动了震惊中外的

西安事变,是西安事变的领导者之一,坚持把蒋中正除之而后快,但不被张学良所理解。西安事变后,他被迫辞职出国。回国后,过囚禁生活达十二年之久。1949年9月6日,被蒋介石下令杀害于重庆中美合作所之戴公祠,享年五十六岁。张学良认为这家伙简直没用,让他失望极了。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1949年12月16日致杨虎城家属的唁电中指出:杨虎城将军在1936年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推动全国一致抗日,有功于国家民族。杨将军的英名,将为全国人民所永远纪念。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