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实习报告 > 实习报告范文 > 导航 > 香港实习总结范文

实习报告范文

香港实习总结范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大学生参加实习工作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当我们结束实习工作后,我们需要写一份实习报告,实习报告中可以汇报我们的工作内容,工作进度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优秀的人是怎么写实习报告的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香港实习总结范文》,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香港实习范文

一、香港消费文化考察报告奖

香港消费文化考察报告奖这次实习,我经历的所有都缘于它,同时,也围绕着它。因为香港消费文化考察报告奖,我得到了去香港的机会;因为香港消费文化考察报告奖,我可以幸运地来到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教育部学习;因为香港消费文化考察报告奖,我的人生历程中增添了特殊的一个月。看到以前所不曾看到的,想到以前所不曾想到的。

小眼睛,大世界。通过在香港观察、学习、协助筹办香港消费文化考察报告奖,我感悟良多。

首先,我看到了一个专业的团队如何兢兢业业地筹备一个专业的颁奖典礼。领导团队既坚定了主办方的立场,有原则,有目标,有坚持,同时又体贴地考虑到不同参与者的需求,做到宾尽其欢。他们时而是意味深长的教育人士,时而又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们用知识、经验和态度碰撞出成功的火花。给参赛者提供广阔的平台,让观众体会思考的乐趣,让工作人员全情投入、忘我工作。这是一场多功能盛典,亦是一场多赢的颁奖会。

其次,不少人以计划赶不上变化为借口,作为其没有目标、没有安排的理由,但是,这一次的实习,让我看到一份专业的、细致的、完备的计划如何付诸实践,如何解决突如其来的变化。20xx年7月18日,香港消费文化报告奖拉开帷幕,我很庆幸,我能以一个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其中。我们手上拿着详细的,有条不紊的布置会场、彩排、迎宾、维持会场秩序直到结束、清理会场。一切仿佛不是第一次,却毫无疑问又是第一次。以前也参加过学校的社团组织,相比较而言,这次的经历让我震撼、让我佩服、让我尊敬。

再者,在去香港消委会之前,我曾看过一些师兄师姐往届的实习总结,有一个师姐提到:台上的时间是以秒计算的。我从7月6日check in,到颁奖典礼结束,看到幕后人员为舞台上的细节反复确定,看到王先生及其他工作人员对表演剧本的琢磨、修改、升华,我感到忏愧。因为我年轻、按理说应该有活力、有激情,但是跟他们相比,我看到自己在投入度、在状态上的欠缺。我很感谢这次实习、消委会的前辈让我认识到这些,让我知道要改变什么。

最后,通过了解这次报告奖的作品,我了解到了很多香港的信息。免费报纸、离岛发展情况、旺角、老年人的生活等等。参加报告奖的都是香港的一些中学生或者是第三龄人员,他们给我平凡的但却不是小小的触动。王先生说过:有些人很矛盾,太重视伟大的东西,面对生活却手足无措。有位教授也在讨论作品时说过:车站的设计是为了让你等,而不是把你运走,因为月台和等的地方远远多于交通运输工具所占的空间。我当时就在想:我从小到大,很多次站在车站,却从来没有想过这些。这次的经历让我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想我的生活,我知道了消费的不同含义,我知道去思考消费,我知道去观察和体味生活。

二、看书、游戏

这次香港实习,很幸运我遇见了王先生。他让我们看书,而且鼓励我们看英文书,并且送了他喜欢的书给我们。他说过:不要告诉自己习惯什么,你就不会不习惯什么。这些让我获益良多。王先生为我们开了很多扇窗,让我们看到异彩缤纷的风景,就如其所说:接触不一定要喜欢,教育的理念和过程就是让人发现自己那些好或者怎样更好。

在实习第一天,王先生就推荐我们很多游戏。我长这么大,没有玩过什么游戏。我以前以为是我对游戏不感兴趣,并且认为玩游戏很浪费时间。但是,这次的尝试改变了我的看法。其实人生需要一种游戏的态度。要启动游戏的心情,要有认真、有童心、有赤子之心,要投入、忘我、进入角色,要精益求精、寻求进度、超越难度、掌握并苦练闯关秘笈,要熟悉游戏规则,要享受、要胜负欣然。

通过玩游戏,我了解游戏设计者的意图。体会到生活中复杂的事物在游戏中简化的模样。比如玩同盟国与协约国那个游戏。我感觉我学到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活了,以前学的文字理论不是夸夸其谈、空穴来风,而是现实的反映。我以一个国家的立场进行着战争,走一步都要权衡利弊,考虑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游戏过程中,时间过得很快,大家不仅玩的开心,而且玩得用心。我突破了我自己的天地,尝试着以前不尝试的、不愿意的、不敢的。

三、Workshop

香港之行丰富多彩,除了日常工作,五花八门的Workshop更是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首先是A先生在7月20日的讲座。这天的讲座很丰富,以蝙蝠侠剧情为引子,分析当今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下的社会现象和人文心理。第一次,我接触到伪善的特殊含义和状态。然后分析楼市的膨胀问题。最令我感悟深刻的是A先生说了这么一句话:自己的价值是富于外在,而不是存于内心。并不是总是demand determine supply。事实却是如此:人不能总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同时,也要认清自己的价值。就像一张100元钞票,就算有100人向这一张钞票践踏、吐口水,仍然改变不了它的币值,仍然改变不了它在市面上的流通价值。原因就在于它的价值存在于它本身,而不在于别人对它做了什么。

A先生还给我们做了一个大脑神经与消费之间密切关系的一个讲座,从生物反应、自然科学的角度给我们阐述了消费行为是怎样形成以及怎样被影响的。这个更拓宽了我们的视角,更懂得了要研究一个问题,是永无止尽的,是多彩的。

再者是B先生的讲座,他告诉我们:如果只是用视觉或单独一种感官去观察、去接收,我们所得到的信息将是片面的。而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很多,总是用自己最习惯的(也就是表面上最强的)能力去面对社会。我们要做一个主动的接收者。他还告诉我们:创意与观察紧密相连,我们要设置环境、要设身处地、要转换思维、要多问为什么。我想,这也就是王先生经常说的同理心或者是他的理念吧。同时,他教到我们,在做presentation时,就要运用这些方法,多角度表达,多考虑接受者的状况。

还有C先生的讲座,介绍了更多香港的东西。告诉我们香港消费文化的状况:细致到橙汁、店铺招牌的排版等等。浩瀚博大。他告诉我们:当有的选择的时候,要懂得选择,而不要别无选择。

最幸运的是,王先生运用一天的宝贵时间,做了大量准备,跟我们分享他多年丰富而宝贵的经验的作品:教育的、体育的、游戏设计的等等。我在越来越敬佩这位老师的同时,也在想,人生太广阔了,我应该努力去追寻,去挑战自己。王先生说:不要总以我们为出发点。不要以无知当无能,以无能当无知。这些都不断地冲击着我,不断地感动着我。

四、其他

在实习期间,我们收到香港消委会教育部内部员工的照顾,特别是和我们一样在教育部实习的香港中文大学的T同学,她很和善,帮了我们很多。她带着我们去参加香港消费者文化委员会北角总部的新闻发布会,带着我们以及汕头大学消费文化考察报告奖的同学去离岛长洲观光,她带着我们去欣赏海潮大师的沙画作品沙兵马将。工作上,生活上,她耐心解答我们不懂的一些问题。

总而言之,这是我第一次实习,也是我难忘的一次学习经历,更是一段和同事及老师共同努力的回忆。

F132.cOm更多精选实习报告阅读

新闻实习报告--香港《盛世》杂志


实习单位:香港《盛世》杂志
实习时间:20xx.8.1~20xx.9.1
 
香港实习侧记
作为一名来自大陆的学生有幸能来到香港实习,确实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而难忘的一笔。幸而在整个实习过程当中得到了老师和同事们的大力帮助,我在短短的实习时间里学到了很多“实地作战”的经验。
关于《盛世》
《盛世》杂志创刊于20xx年12月,是一本香港较年轻的月刊杂志,由澳门赌王何鸿燊投资创办。杂志以整个大中华地区的高档次受众为主要读者群,发行方式以赠送和定购为主,少量在报摊出售。
杂志固定栏目有封面专题、企业专题、盛世人物、神州专题盛世脉搏等。发行至今,已成功撰写香港潮商会、免费报纸时代、迪斯尼创千五亿商计等封面专题,在香港上层商业人士里面引起了一定影响。
目前《盛世》共有采编部、销售部、市场部、财务部四个部门。公司人员流动性较大,采编部现行人手也较为紧缺。经营状况正在逐步改进,近期新调任一新行政总监对公司运作进行全面改版。
公司整体企业文化较为温馨。最开始创办《盛世》杂志的人同时也是香港壹传媒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创办《盛世》之初就把壹传媒的管理理念带到了这里。除了编采人员可以采用弹性安排自己的上班时间,所有工作安排、任务完全网络平台化,在公司还为员工提供了微波炉、电冰箱这些常用的家电,时刻为员工供应饮料、零食和方便面,员工可以自由拿取,每天下午五点左右,还会有专人为大家送上新鲜面包当下午茶。对于这种“家”的理念,员工们都表示非常满意和享受。据说,这种公司文化是从外国引进的,通常在外资或合资企业才会出现,在香港的媒体中并不多件,像星岛、文汇这些老报来说是并不存在的。
实习感言
1、学会“偷听”整个实习,自己接触最多、跑得最多的可算得是大大小小的“记招”了。过去的我一直天真地认为这样的活动太没有挑战性,只是坐在位子上听演讲者们预先准备好的“通告”,哪不知原来一个简简单单的“记招”也有很大的学问。
每次当记招开始前后,香港同行的记者都喜欢围成一堆,互相“对稿”,确保大家听的信息准确无误。如果你因为晚到而错过了“记招”过程中的某些环节,也可以在这个时候向“行家们”打听回来。
在香港,记者们相互之间共享信息来源的情况非常普遍,虽然各个报刊杂志都在为了争夺读者而争得面红耳赤,但是私下记者同行们却是好朋友,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对稿”行动并不会使他们丧失某些争取独家的机会,相反让大家掌握的资料都准确无误,显然这一点跟大陆的记者反差极大。
老道的同事告诉我,这个时候身为“新兵”的我们最好也上去“凑一凑热闹”,因为这样可以让自己不至于漏掉一些重要而大家彼此关注的信息。当看到“行家”们围着演讲者进行小范围的“私访”,也最好学会“偷听”,因为这样会让自己得到一些“记招”以外的新讯息,比通稿上的内容更有意义。
2、建立人脉关系来到《盛世》的第一天,公司就为我们制作了300张名片,与其它实习单位的同学比起来,让我们觉得无比自豪。同事说,名片对于记者来说非常重要,就算出席的“记招”非常沉闷,没有拿到什么讯息,留下名片也对自己建立人脉关系有很大好处。特别因为我们本身杂志特色的原因,出席各类型的“记招”很多时候并不像其它报纸同行那样,需要分分秒秒地“抢”新闻,而更多是通过这样的场合,来扩大我们的人脉关系,为我们的人物专访等实质性工作打下铺垫。
而我自身也真真正正尝到了留名片的“甜头”。因为香港很多公司都有请公关公司替自己处理公关业务的习惯,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与公关们交换名片以后,很可能意味着她以后接手的公关业务都会把自己列入被邀请的角色里面。我自己其实也记记不清是在哪一场“记招”上留下了名片,但“无心插柳柳成荫”,自此以后我的邮箱便经常出现了某家公关公司给我发出的“传媒邀请”,主动地给我提供了很多新闻来源。
当然,跟公关公司们打好关系还有助于我们得到一些独一无二的讯息。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大陆招商团来港招商的晚宴,出席当晚的记者只拿到了公关公司提供的通稿资料,对于具体的招商企业名称、数额等重要讯息全无涉及,却唯独《东方日报》的记者手里拿到了这样一个版本。在跟其记者交谈的过程中我才明白,原来这个记者跟负责本次活动公关工作的公关小姐事前是认识的,在她的帮忙下,记者也就得到了这份“特殊”的资料。身边的同事告诉我,这样的情况在香港非常普遍,不少公关公司都会主动向一些熟悉的报社提供新闻讯息,甚至提前向他们透露相关的内容,借此在其报纸上做提前的宣传。
不过,当你发现这样的情况也不用太过担心,别忘了,香港的记者们私下都是互相合作的伙伴,他们会非常乐意地把手中的资料给你参考,这个时候你只要利用手中的相机把它拍下来,就一样可以掌握这份“珍贵”的资料了。
3、早点到,晚点走其实这个道理在我们学新闻采写的时候,老师就已经教过了,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最好的方法”,这次的实习让我实实在在地明白了这句话的“真髓”。
实习的第二周,我们很幸运地安排到珍宝海鲜舫参加“浙港澳厨艺文化交流”活动,原本海鲜舫给我们各位记者安排了试吃活动,但因为部分参加活动的记者是报纸记者,需要回去赶稿的缘故,最后参加试吃的只剩下我们和另外一家报社。人丁单薄地坐在餐桌前,刚开始还有一点“不好意思”,当同桌的另外一家报社“同行”也提前离开,就让我们更加“难堪”了。不过在这个时候,竟然让我们发现,主办方的餐桌上出现了美食家蔡澜先生。其实在我们刚刚开始签到入场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发现嘉宾牌上有他的名字,但一直没见他的出现,以为他不会来了,但没有想到“晚点走”竟然让我们碰上了这样一位“贵客”。
我们自然是没能放过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在活动结束后跟他做了一个专访。当其时,我们还抱怨我们是月刊,如果服务的是报纸,明天这样一条新闻登出来,肯定是“与众不同”,成为“行家”中的“头条新闻”。
4、一种来源,不同写法还是来自上面的珍宝海鲜舫,虽然我们很幸运地拿到了一个“独家”,但是因为杂志出版周期的缘故,让我们不能像报纸那样对这一次活动做一个具时效性的报导。在编辑的指引下,我们尝试着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来报导这个活动。而事实上,在其它当天去的报纸“同行”写的稿中,不少同行也采用了另一种方法报道了这则新闻,使得一个简单的活动,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版本,不但有几百字的短新闻、副刊里的专版,还有一些被列入了旅游版面当中。采访者的生平,小到他在过去的公开场合所说的每一句话你都要有所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这样才能让你在采访过程当中更加容易地与被采访者发生共鸣,让他们觉得你对他有充分的了解,对这个专访非常地重视,自然而然,被采访者也就会非常默契地与你一道完成整个采访任务了。
与一般的被采访者不同,《盛世》杂志所专注的都是一些总裁、名人,他们接受采访的时间并不是可以由记者自己挑选的。这个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不断地联系他们的公关,不时地提醒他们为自己安排采访时间,确保能赶在截稿时间前完成。因为公关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我们一家媒体,他们不会一直把我们的采访计划放在心上,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醒他们。
至于采访所涉及的问题我们也要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防出现冷场的现象。我曾经对美食家蔡澜先生所做的小访问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因为是偶遇的关系,事前自己并没有对蔡澜先生以及他的一些情况进行了解,以至于在整个访问过程中我只能提一些较为“客套”的问题,虽然心里知道这样一个机会是非常难得,但是却因为事前准备太少而使整个访问出现了几次冷场的情况,颇为尴尬。
此外,我们还要做到“不懂马上问”,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因为当你行文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对于某个讯息不太肯定而打电话向被采访者询问,这样就会让对方觉得你太不专业,给人以不好的印象。哪怕自己在采访过程中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切记一定要在现场“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要担心这样会让对方觉得自己的领悟能力太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你对于被采访者所说的全部内容完全消化,不会在文章中出现“失实”的情况。
7、大陆人的“优势”与香港土生土长的记者相比,我们这些大陆来的新闻记者显然在处理内地新闻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在语言还是背景资料的了解上,我们都会比他们更加容易上手。
记得我曾经参加的一个广西“港澳招商周”晚宴上,与一席操着不咸不淡的普通话的香港记者采访梧州市委书记。在采访中,我这个大陆人的普通话明显在提问过程中引起了在场记者的“刮目相看”,而市委书记对于我的问题也显得格外的感兴趣和配合,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在众多记者中当“主角”的滋味。
采访过后,一位同是实习的文汇报记者还向我询问了整个招商活动的背景讯息,包括什么是招商,为什么要招商,市委书记接受采访中所提到的个别名词概念,让我这个“蹩脚”记者也有了一个充当“顾问”的机会。
8、穿装打扮合时宜我们这次的工作虽然属于“实习”性质,但是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却决不会因为你是实习生而放松对你的要求,特别在香港这个“时间等于金钱”的地方,公司根本没有时间给你重新学习,一到公司他们就马上把你当成了他们的员工,与其他正式员工一样对待。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也要以同样的标准去要求自己,不要一味地觉得自己只是实习生,所作所为还与在校一样,包括我们的穿衣打扮也要与在学校有所区别。记得学院的外教Nicole在安排学生到上海采访世乒赛的时候,一直严格要求出行的同学要穿着成熟,此行的实习让我深切明白了这个道理。
开始实习的前一天,在院长的指引和帮助下,我们精心准备了各自第一天上班的“战衣”,虽然对于一身OL的打扮我们还不是非常地适应,但这样的装扮却让我们在用人单位里留下了较好的印象。一开始我们还很不能理解,总是认为当记者的要四周围跑,穿成这个样子怎么能工作。到了《盛世》,经过副社长的解释我才明白原来记者也要分场合穿衣服。特别对于我们这样一本高档次的财经类杂志而言,更多出席的是一些高档场所,见的是一些商界名人,对于穿衣打扮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了。在公司,我们永远都能发现一些记者的位子旁边挂着一套笔挺的西装,目的就是用来应付突如其来的采访任务。
而作为我们这些还在学校生活的实习生来说,穿着成熟、职业一些,能给人一个干练、稳重的印象,而不会让人因为你的实习身份而觉得你没能力、难挑大梁。记得有一次在街上,我们如此成熟的打扮还让一个路人误以为我们是公务人员而不断地游说我们加入公务员协会呢!
9、多主动,多成绩与大陆不同,香港人会非常愿意与你一同分担自己的工作,只要你有这样的意愿,他们就会很乐意为你提供这样一个工作的机会,让你学到更多的东西。
我们在《盛世》的一个月实习主要以编辑分派的任务为主,所以在没有分配到任务的时候我们通常只会呆在公司里面。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一定要主动地向同事要求,是否能带我们一同出席相关采访活动,通常我们的要求都能得到同事的欢迎,而相反,如果我们保持缄默,那就意味着我们要呆坐在公司,白白浪费一天的实习时间。
关于香港媒体
香港新闻崇尚自由,只要你有钱和人手就可以自己动手创办一份报纸,不需要经过太多复杂而严格的审批程序。如此的商业社会,让媒体也染上了不少商业化的特色,当也因为如此,使它具有了不少大陆媒体所缺乏的灵活性和科学性。死女友后跳楼自杀的新闻。第二天,香港所有的报纸清一色都用了案发现场的图片作为头条。但对于受害者的受伤图片,报纸并没有经过什么特殊的处理,就这样血淋淋地把整个案发现场的情况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星岛日报》登出的头条照片更是没有对受害女友的脸部进行任何的处理,虽然东方、苹果这两份大报有对受害者的脸部进行“打格子”,但是读者还是很清楚地可以辨别出受害人及死者的样貌。我曾就这样的行为是否有违新闻伦理道德询问过不少老道的记者,但他们都认为这是报纸吸引读者眼球的有效方式,可以理解。
7、报纸内容同质化香港人平常看的较多的报纸大多是苹果、东方、星岛、明报、成报、文汇和大公这几份报纸,但作为同派系的几份报纸其同质化程度经常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譬如说苹果、东方两份报纸,每天的新闻大到头版头条,小到“豆腐块”,大部分内容都差不多,市民通常看其中一份报纸就可以了解到两份报纸的新闻。亲公的文汇报和大公报在新闻的选材上和苹果这些报纸虽然也有区别,但是作为“姐妹报”之间的区别就不太明显。
8、报纸表面销售与实际发行间的吊佹走在香港的街道上,不难发现街边卖报的摊档上《苹果日报》是销售得最快的,下午四五点的时候,各大摊档上的《苹果日报》专栏都已经是空空如也,相反其他报纸的专栏就还有所剩余,让人觉得苹果的销售是要比其他报纸成功的。
但事实上,《东方日报》才是香港报纸的销量冠军,苹果日报紧追其后。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大的程度上是发行商自己限制了自身的销售数额,在读者观念中造成一种“抢手”的感觉,从而刺激报纸的销售数额。
9、记者稿件数量不与稿费挂钩香港记者所发表的文章并不像国内的报刊杂志这样,有稿费这另一个收入来源。记者所写的文章都属于记者工作以内的工作,不会因为记者所写的稿件质量或数量不同而导致工资水平的不同,完全没有稿费一说。
10、新闻发布会准时不晚点在香港,时间就是金钱,记者每天都有好几个的记者会要跑,不可能在任何一个场合呆过久的时间。也因为这样,所有要求记者采访的记者招待会基本上都会准时出席,不会延迟太久,这与国内习惯把活动推迟或晚点不同。有记者告诉我,如果主办方特意把活动延迟而耽误记者的时间,记者们是可以集体“示威”,带队离场表示抗议的。
11、罕见的“红包”香港的媒体并不存在“红包”这样的尴尬,自从70年代以后,香港设立的廉政公署,开始对在职人员的薪酬收入有了法律监控以后,香港记者界就很少存在收受被采访者利益的现象了。很多时候,被采访者只会以赠送纪念品这样的隐性形式向记者“表示感谢”,但极少会出现“红包”这种赤裸裸的利益交换现象。
当然,在实习的过程中我还是“有幸”经历了一次“红包”现象。在参加一个广西玉林在港招商的记者恳谈会上,主办方在结束的时候给我们每一位记者递上了一个小小的“红包”,说是我们的“车马费”。第一次经历这样的情况,的确让我懵了眼,当我明白了意思以后立即向同行的记者投去了求助的目光。在这一情况下,同行记者的回绝方式让我佩服不已。他把我们两个的红包一并拿着,借着跟主办方握手道别之际,不动声色地把“红包”交回到了主办方的手中,不但回避了这样一个利益冲突问题,同时也让在场的主办方不至于如此“丢脸”。
结语
在香港的这一个月生活中,我被香港人彬彬有礼的待人方式深深感动,为香港人极具创意的广告头脑和宣传手段大为惊叹,对香港人“上班时全情投入,下班后彻底放松”的心态深表佩服,替众多伤残人士能够在这样一片各国文化汇聚的地方寻找到他们的价值所在而不遭任何歧视而高兴,对香港人英语水平的普及和普通话的欠缺甚微不解……一切都将成为我这段实习经历中永远回味的乐章。

新闻实习报告--香港《文汇报》


实习单位:香港《文汇报》
实习时间:20xx.7~20xx.8


香港暑期实习报告
踏上香港之前,自己一直想知道自己能走多远,离开香港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成功的定义并不是你能走多远,而是你离目的地还有多远。
――-题记

准备篇:了解香港传媒
申请这个实习机会时,心里一直希望的是可以去到香港的电视台增长见识。当得知学院安排我是去《文汇报》实习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很大的压力。由于自己在校期间比较注重的是电视媒体方面的学习和实践,平面媒体方面并不是自己的强项,担心自己不能胜任。但是转念一想,既然是实习,就应该在不同的媒体中多积累经验,新闻的本质在不同媒体中总是一样的。于是我着手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香港的平面媒体。一开始我在7-11便利店买5元一份的《文汇报》,后来觉得有些贵,就去图书馆看报,大陆的图书馆一般可以看见香港的《文汇报》,《大公报》,《商报》等,这样既可以省钱,又可以将几份报纸做比较。
香港平面媒体有两个基本的特色,一是商业竞争激烈,二是多元化。
香港历来被认为是传媒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虽然早在六十年代就开始普及电视,电台,但繁忙的香港人总是无暇看电视,一般是通过上班下班时在地铁或巴士上看报纸了解新闻,所以报章杂志始终是香港人获取咨询的主要来源。大陆通常是一城一报,发达的城市最多也是两三种,对于香港这么一个670万人口的城市来说,维持近二十中报纸无意意味着极其激烈的竞争。现在香港报章日销量最高的三份报纸分别是《东方日报》,《苹果日报》,《太阳报》,占领了超过八成的报业市场。其中95年创办的《苹果日报》以其迎合市民的感官趣味,资讯娱乐化,大标题大图片的煽情效应,文字不追求深度和“狗仔队”手法,成为香港竞争力急剧上升的报纸,其他报纸也纷纷效仿,至今“苹果风”越刮越盛。
而多元化则既是香港社会的特色也是香港报纸的特色。报纸通常被分成左中右三大派,三派的代表分别是《大公报》,《明报》,《苹果日报》。不同派别的报纸对同一新闻事件有着不同的反应,这于大陆几乎所有媒体都统一口径的做法相差甚远。香港新闻自由也由此得到极大的体现。
实战篇:你就是记者
1.《文汇报》简介
我所在的实习单位《文汇报》是一份面向香港全社会以精英为读者定位的综合报纸,平均每日出版60版左右。除了在香港地区发行以外,还在中国内地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销售。创刊五十七年的《文汇报》以爱港爱国为办报宗旨,立足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以对中国内地新闻报道的权威性而称誉香港社会,成为密切内地与香港交流的重要桥梁。
我和立坚被安排在了港闻部。《文汇报》的港闻部并不是很大,编辑加上记者一共不超过60人。港闻部主要负责的是一些香港本地的新闻。港闻部里也分了许多不同的版块,包括时政,民生,教育,医疗等等。而按新闻的种类来分,分为静态新闻突发新闻。做静态新闻的记者一般会在前一天晚上12点左右接到报社的电话安排采访任务,记者第二天到场采访后,就会立刻打电话报料给报社,回到报社后与编辑商量一些新闻点后就开始写稿,晚上11点前截稿。而做突发新闻的记者则是每天10点从报社开车出发,根据电台广播,警察内部的电台以及一些同行的消息前往事发地点采访,拍照。也就是做突发新闻的记者是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司机三个职能为一体的记者。《文汇报》突发组的记者分两组,一组是上午10点到下午6点,一组是下午4点到深夜12点。《文汇报》港闻部内有10多人是专门负责突发新闻的,而《东方日报》和《苹果日报》仅做突发新闻的记者就超过了100人。
报社里白天一般安静,因为大部分记者都出去采访了,一到傍晚,整个办公室就开始沸腾起来,记者忙着查阅资料,赶稿,摄影记者忙着弄照片,编辑忙着与记者沟通和催稿,每个人都是半跑着在办公室里出入,说话的速度也是平时语速的2倍快。这样的状态会一直维持到晚上11点前,也就是DEADLINE。11点后就是编辑修改,排版,一般凌晨2点开始印报纸。凌晨4点就可以运往各个销售点准备发售了。
我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做关于民生的静态新闻,也有幸在实习的最后两天跟着做突发新闻,感受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做新闻的方式。
2.采访:
抓住新闻点
来到《文汇报》的前一两天,报社安排了记者带我出去采访。来到采访现场,就切身的感觉到香港的媒体真的非常之多,即使一个小小的记者会也有十多间媒体参加。我原以为记者之间一定竞争激烈,但发现每个在场的记者都相互很熟稔,他们会互相对稿,互相讨论,一起吃饭,关系非常友好。同行的记者告诉我,香港媒体间的竞争确实很激烈,但是记者之间却很友好,他们一般不会介意把得到的资料共享,这是生存潜规则,互利互益;但是如何把得到的相同资料做出不同的新闻,才是较量之处。我意识到抓住新闻点就是他们所说的“point”是非常重要的。之后我每天阅读了大量不同的报纸,发现同样的事件不同报纸报道出来果然角度都不相同。不同的报社有不同的读者群,我们不能断然认定哪一个更优,但重要的是这让我看见了香港这个包容开放的社会如何提供多角度的视角让人看待事物,同时提高我辨证思维的能力。
到报社的第三天我就正式开始独力采访了,总编没有把我当一个学生看,可是一个真是的员工,这让我又兴奋又有压力。通常做采访前要了解背景资料,但是由于每天晚上回到宿舍已经是深夜,然后才接到采访通知,没有电脑也无法查阅相关资料。于是我通常会在第二天早上吃早餐和坐公车的时候听电台,了解今天的新闻,然后提前一个小时到达采访地点,一方面是由于不熟悉香港,怕找不到地方,另一方面我认为提前到了可以先熟悉环境或者和其他人先交流一下,近一步了解情况。经过3个星期的训练,原本连地图都看不懂可以称做“路痴”的我已经成了“路路通”,只要地图在手,没有不懂去的地方。采访的时候,我一边记笔记,一边留意记者的提问。一开始两天自己的速记能力真的很差,什么都记,或者记得东西自己都看不懂,这可能是由于在学校时依赖了录音笔的后果,提问时也由于担心自己不熟悉这里的情况不敢问。几天下来之后,总结出一些经验,记录时抓住重点,得心应手了很多,也敢大胆的提问了。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何一间中学采访。8月10日一早8点,我来到香港的一着名中学皇仁书院等待会考放榜结果。8点45分,学校开始派发考试成绩单,校方有消息传来本校今年出了四个10A状元,我立即把消息报告给报社总指挥,总指挥交代我务必要照到相和拿到考生的基本资料。发成绩的过程中,校方暂时无暇安排我们采访状元,我们一群记者就自己纷纷到处在学生中穿行,听其言,观其色,确保尽快找到那四个状元,时间一分一分的过去,有同学已经拿着成绩单离开校园,如果我们再找不到那四个状元他们就有可能失去这条新闻。突然我抬头看见几个电视台的记者和摄影师匆匆从后门离开大礼堂,我连忙叫上旁边的行家快速奔跑过去,后来在礼堂外一间小的接待室里发现了四个学生和几个记者,原来他们已经暗中安排了状元在此采访,幸好我们赶到的时候他们才刚开始采访第一个状元,没有错过重要的内容,而等我们采访到第三个状元时,一些后来的记者才纷纷赶到。在我就快采访完第四个状元的时候,接到报社的电话要我马上去到另一间中学有新的采访任务,幸好之前有把握好时间完成了四个状元的采访,否则此时就无法去完成新的任务。做记者真的需要眼,耳,口,手,脑一刻都不能松懈,稍不留神,就会错过良机,失去新闻。
做记者,你什么都要懂
在《文汇报》实习的一个月中,我接触到香港社会方方面面,包括签名游行,就业调查,粤剧发展,美体修身,抗日纪念,邮票发行,按摩大赛,月饼展销,环保论坛,医疗设备,中药保健,会考放榜,地铁调查,香港迪士尼等等,这些不同采访事件所需要的不同的背景知识都是记者需要了解的。记得有一次我完成了采访任务之后,报社突然打电话给我,说今日突增一条关于全港中药材可能含农药超标的重要新闻,让我去了药店了解关于人参当归田七等药材的一些资料,并需要拍照。我走到一些大药店想做采访,但所有的大药店都表明没有经过上级批准不接受任何采访。而我是连田七当归长得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想偷拍也不行。后来几经周折,终于在一间较小的药店与老板沟通成功,他同意让我在那里拍照并给我讲解了一些关于药材的知识,最后顺利完成采访任务。这让我越发感觉到记者应该是通才,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时时留心身边事物,积累不同的知识。
突发新闻:等待8小时为了8秒
在报社的最后两天里,我跟随突发新闻组做突发新闻,包括去慈云山派米现场,火灾现场,树木倒塌现场采访和拍照,不过时间做得最长的就是在医院门口等新闻。香港8月其中一个比较大的新闻就是“七岁男童贤仔被斩案”,引起香港社会的极大关注,而我的任务之一就是在被斩伤男童医院病房的门口等新闻。在狭窄的病房走廊里,你可以看见约二三十个记者,有的摄影记者抱着相机蹲在门口,有的电视记者穿者西装革履手拿话筒靠在墙边休息,有的一手捧着饭盒,另一手还忙着打电话报料,还有的干脆坐在地上,把摄象机放在身边。身边的记者告诉我,他们已经在这里等了整整三天了。由于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被斩伤的男童的健康状况和案件进展,所以记者们每天都必须守在医院和现场随时报道最新情况。我于是也和其他记者一同在病房门口等待。几个小时过去了,病房没有一点动静,我开始有点待不住了,旁边的记者看出来了,笑着说:“闷不闷啊,有时做记者就是这样的。上次我们等了一天什么新的进展也没有,突然歌手陈慧琳探访贤仔,我们啪啪连忙照了几秒钟相,于是成为头条,有时候新闻是等回来的,等了八小时只是为了八秒钟。”原来除了抢新闻,等新闻也是记者应具备的能力。
3.写稿
实习的一个月中,我平均每日完成1-2篇稿件,一共发表了30多篇稿件和10多张照片。稿件一般不会要求很长,大概600-700字左右。看似工作量不是很大,但只要时间允许,我会花很多时间去构思和修改的。大部分稿件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改动第二天就上了报。但是也有编辑退回稿件让我自己修改的时候,通常都是因为导语。
沟通
采访过后要及时和编辑沟通。当我把收集到的料报给编辑听后,他们一开始会告诉我,一篇稿应该怎么写,捉住什么point。几次之后,他们会问我你觉得这篇稿应该怎么写,要写哪个piont。当听到编辑说,对,我也觉得应该这样写的时候,我会觉得很高兴,当有时编辑会指导我说其实另一个点会更好一些,我也会虚心听取编辑的意见,想想为什么别人想到的我没有想到。
导语
我导语写的不好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过于冗长,没有突出新闻点,二是找错了新闻点。经过几次编辑的指导,自己才慢慢有了进步。写导语时一定要想着读者最想知道什么,读者觉得什么对于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读者是否看完导语即使不看全文是否可以了解新闻内容。香港报纸的导语在排版上是一般是和下文区别开的,用较为醒目的字体显示,除了读者有兴趣的新闻,其他新闻读者通常就只看导语,所以导语非常重要。
准确性
在报社刊登文章不同于你在学校交功课,学校或许可以蒙混过关,但你真正成为记者的时候,你就应该承担记者的责任,有一次的教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天晚上凌晨时我突然收到编辑的电话,问我文章中一个数字是否确切,我心里一害怕支支吾吾打不上来,说应该没错的。编辑立刻说我们报纸的是要对读者负责的,如果出了错,会被人告的。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认真查阅的自己的笔记后,给了编辑一个明确的回答。第二天报纸出版后证明我确实没有出错。虽然如此,但是这个经验也给了我一个教训,就是新闻的准确性是最重要的,容不得半点含糊。
感受篇:酸甜苦辣
香港热情友善,也是让我非常感动和印象深刻。在路上问路,人们总是很有耐心的回答你,甚至带你去到目的地。这和人们认为香港人势利自私截然相反。在公共场合,大家一般总是相互礼让,人很多的地方也井然有序。
香港社会的自由是香港人最引以为傲的地方,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自由意味着更多的包容和选择。特别是电台的一些节目,有来香港可以带上一个小收音机,你会听见真正言论自由的声音。说到选择多,举个简单的例子,来到香港想买一张电话卡,发现有很多的电讯公司,很多种的服务,我这些在大陆一贯只是知道“移动”和“联通”的人竟然一时间不知怎么挑选哪个最适合自己,突然发现没有选择的我们早已丧失了选择的能力。
香港节奏快,虽然平时在一些香港的电视剧看到过,但当你真正处在站在错综复杂的街头,看见身边行色匆匆的人擦身而过,在电梯上快跑,在地铁里狂奔,你才会真正感叹这个走在时钟上的城市。在香港的一个月,是我非常辛苦的一个月,一个月只有6天休息,每天工作时间一般在10个小时左右,也曾试过一天工作15个小时上,同事经常也是废寝忘食的赶稿,晚饭常常是11点后才吃,一开始我会对此感到惊讶和不解,但当他们和我谈论起这些的时候,流露出来的自豪神情让我感受到到这也就是香港人独有的拼搏精神。但对此我持有怀疑态度,如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真的值得吗?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好的才是应该追求的,否则这种“搏”也会变成一种盲目。
香港东西贵也是众所周知的。出门在外实习要学会照顾自己。为了省钱,我们常常是一天一顿面包,一顿饭,一顿泡面。由于平时吃蔬菜非常贵,我们就周末有时间的话就去市场买点青菜用水烫熟蘸酱油吃。
这么样一个月也过来了。一个月前我带者从大陆买的《文汇报》怀着兴奋踏上香港,一个月后,当我捧着最后一份有着我的名字的《文汇报》走出报社大门时,不知不觉间,泪留满面。庆幸自己,再苦的再累的我也坚持下来了。一个月的实习,一个月的成长,一个月的艰辛,一个月的收获,这一切都成为了我大学生涯中最难忘的一个暑假。

寒假香港协青社实习报告


今年寒假我们班同学踏入香港这片美丽的阳光海岸,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业实习。这次实习经历让我从各方面对香港做了一次大体上的了解,包括其城市的发展历程,市政建设,社会生活状况,社会福利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工作的开展状况。通过这次实习,我的眼界得到了拓展,思想也经受了洗礼。


一、城市之峰专业历奇


在大学三年时间里,我们参与过数次素质拓展活动。这次在香港,我们也参加了一项类似于素质拓展的活动,不过在香港他们有另一种称呼历奇。目前协青社已经在全港打造出了专业历奇的品牌城市之峰。


协青社的城市之峰项目是由专业的临床心理学家以及资深的社工设计的活动训练,它的重点在于让参与者对这一活动经历进行体验,在体验中获取积极的情绪,释放心理能量,以求加深对自己的认识,挖掘自身潜力。机构之所以聘请并训练青年成为专业历奇工作人员是因为其所服务的对象也是青年人,青年人之间较有共同话题和亲切感,有利于团队关系的建立。专业历奇以积极的文化项目和历奇特有的专业技巧培育青年。其项目内容主要包括地结构挑战网阵、缘绳下降、攀石场和独木舟等。


这次我们班20位同学分成了两个小组,分别由协青社工作人员Joey和Leo带领,志伟则担任我们团康工作(香港的团康工作就是我们内地的小组工作)的总指挥。我被分到了由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女生Joey所带领的乌龟组,另一个小组则被称为猴子组,由Leo带领。小组活动持续了一天的时间。上午我们参加了很多游戏项目。一开始我们与工作人员并没有相互介绍,而是直接参与了一项新奇小游戏。通过这么一个小游戏,我们之间很快的消除了陌生感,后面我们又进行了许多团队合作的游戏项目。这些游戏当中的大部分是我们在内地所没有接触到的。


我们这次历奇的重点则是下午的高空挑战项目high-V,这个项目不仅能培养团队意识,还能促进对自身的认识和潜力的挖掘。站在10米高的位置上走钢丝,需要两个人之间相互的搀扶,而且两条钢丝越隔越远,更需要partner之间的相互信任、步调一致和密切协调,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时刻也是对我们自身勇气与毅力的挑战。


协青社的这个项目就是让青少年能够认识自己,体会团队的力量,学会与他人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挖掘自身潜能,对自我进行重整,做好人生规划。作为活动的参与者,这一次我们又得到了一个自我成长的机会。


二、男女中心


协青社作为为边缘青少年提供危机介入的机构,其重要的一个部门便是男女中心。男女中心专门提供危机介入住宿服务,将通宵流连在外、无家可归或离家出走的青少年接回机构居住。中心的专业社工不单单为青少年提供个人及小组辅导,而且会尽快接触家长,一了解和处理年轻人离家的原因,好让他们能重返家中过正常生活。当他们离开中心以后,社工仍然会做六个月的跟进。


我们是分成四人一组去男中心实习的。刚到男中心,感觉那里就像一个家一样,有十几个8到18岁的青少年在那里住宿,还有几名社会工为其提供服务。


在这儿这群孩子们必须完成家务,并有规律的生活和上学。社工跟据其表现和态度进行打分并记录在案,然后决定给与奖惩和处罚。这种机制依据的是行为主义,其效果是可以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有效的矫正,培养其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作息规律。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工作人员的办公室与中心是连为一体的,这样有利于社工仔细准确的把握孩子的现实状况和变化,及时对危机进行干预,更加深入的促使其发生改变。


通过向机构社工了解情况并在与这群孩子的接触中,我们初步了解了成员的基本状况。他们虽然存在各方面的问题,但其在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依然表现的天真纯朴,眼神中流露出与人交往需求和对于进步的可望。他们的问题并非只是个人原因,更多的是社会和家庭造成的,因此,这里的社工在进行工作时不仅针对青少年个人,还充分调动了其他各方面的资源,着重协调其家庭关系和社交关系。


经过两晚的短暂实习,从总体上感觉到协青社危机干预中心的体制建设和工作技巧是我们内地所不能企及的,这是我们需要学习和迎头赶上的地方。


三、深宵外展


协青社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便是外展工作。协青社的深宵外展对每年365天都有活动其足迹遍布全港。从晚上十时到翌日早上六时,深宵外展队便会出动数量外展车,在街上搜寻那些18岁以下不能回家或不愿一回家的青少年,并将他们带回协青社男女中心或蒲吧进行辅导跟进。


我们有幸能随机构社工做了一个晚上的外展活动。在出发之前,社工们对前一天晚上的外展工作做了一个简要的分享与总结。虽然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是感觉到做分享与总结是我们社工开展工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外展中我们主要巡逻的地方有青年常去的公园,7-eleven,和麦当劳快餐店。在此期间社工们给与我们极大的支持,他们积极的引导我们与香港青年们交流,并耐心向我们讲解。经过这次外展工作我懂得与人建立关系和运用建立关系技巧的重要性。与人初次见面,最重要的是找到交往的突破口。


四、蒲吧


协青社有一个类似于内地青少年文化宫的的蒲吧。蒲吧又给种各样的供青少年娱乐休闲的措施。蒲吧所针对的对象不仅有问题青少年,一般的青少年只要办一张会员卡便可以在24岁之前在里面享受服务。


蒲吧与内地文化宫最大的不同是它里面有专职的社工对青少年进行辅导。青少年如遇到任何困惑,可以向当职社工寻求协助。


协青社蒲吧吸引了远近众多的青少年,青少年在这里可以得到身心的放松,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结交朋友,而协青社便可以以此盈利来充作机构运作的一部分资金,而且可以将更多的青少年纳入其服务干预的潜在对象,并提高机构的知名度,宣传期服务理念和服务内容。


既然蒲吧与文化宫如此相似,那么我们内地便可以将蒲吧的模式灵活的移植过来,增进青少年福利。


五、机构参观


作为实习内容的一部分,协青社青年学研究中心带我们在香港数个历史、文化、社区、公益机构进行参观。


这次机构参观不仅让我们对香港的历史文化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还见识了香港的社会福利事业和居民生活状况。


在整个旅途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及其现代化的城市。温和的阳光,湛蓝的天空,清爽的海风,怡人的空气令人赞叹。绿色装点了整个城市,人性化的基础设施令人羡慕。海路空交通四通八达。


从北京到香港令我感受到了历史和现代,中国与外国的文化差别。香港就像我们内地未来的一幅美好蓝图,浏览了这幅蓝图,令我对中国未来的信心与期望。


几年的专业学习让我懂得知识、科教、文化的重要性,肩负起历史交给我们的责任,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为我们身边的人牟取福利才是生命的重要意义。


香港的今天就是我们内地的明天,我们也可以将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好。

《香港实习总结范文》由范文资讯网f132.com编辑整理精选推荐,并且我们还准备了大量的优质实习报告范文专题供您参考和写作帮助,请访问实习报告范文的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