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工作计划 > 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演讲 > 导航 > 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与指导思想

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演讲

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与指导思想。

如果我们想减少工作的出错率,因此,我们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制作工作计划。工作计划能帮助我们有效实现自我价值。个人工作计划书怎么写?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与指导思想”,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与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牢牢把握好新常态下文化发展大势,实施文化强区、文化兴区战略,创新文化发展理念、思路、体制和机制,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培育市场主体,优化结构和资源配置,协调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统筹好市域和乡镇文化发展,大力发展好亲民、惠民、富民、为民的**新文化。

承接“十二五”旅游业发展基础,立足旅游发展新政策、新要求、新动向,在国家促进旅游改革发展的全新历史阶段下,以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为导向,以发展新型旅游业态为重点,以强化旅游服务品质升级为抓手,以推进顶层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突破,以提升旅游经济效益、带动综合产业效益、放大社会及环境公共效益为目标,促进**区旅游业在“十三五”期间有序、高效、可持续发展,全面稳固和夯实旅游业,全面提升**区旅游地位与影响力,将**区建设成为长三角知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休闲旅游胜地。

以**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旅游+”的产业带动优势,大力促进业态创新发展,推动传统旅游业转型升级,使文化旅游业成为全区“调转促”工作的重要突破点,提升**区文化旅游发展的文化吸引力。在旅游项目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文化产业建设,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强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协同发展,实施**区文化旅游发展“129战略”方案(12大工程,99个项目),充分发挥“文化+旅游”双轮驱动力,将文化旅游打造成为**区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全面打响“诗山鳄湖醉美**”品牌,彰显**区文化旅游发展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发展原则

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原则。强化政府在政策扶持、引导、税收调节、平台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好管理和监督职能;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趋势研判、产品服务供给、融资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寻求政府与市场、文化事业与文化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最佳着力点、最适宜、最科学的运营模式。

区域联动和错位发展相结合的比较优势原则。**区毗邻南京经济圈和上海经济圈,身在**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地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核心位置,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按照“拥抱周边,承接皖江,西接合肥,东联上海,北融南京”的战略格局,区域联动、错位发展,充分发挥**区的比较优势,在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中形成独树一帜的重要一极。

统筹规划与梯度推进相结合的工程推进原则。做好**区文化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因时而动,因地制宜的培育与引进有特色、有品牌、有潜力的文化旅游项目。坚持提升一批、整合一批、新建一批、储备一批的基本准则,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又好又快地推动**区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

热点着力与均衡覆盖相结合的空间优化原则。着力对已经形成良好基础的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重点提质增效,放大空间溢出效应,辐射更大空间范围。坚持对部分文化旅游发展相对薄弱的乡镇、村进行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构建全区文化旅游发展的空间优化新格局。

彰显特色与内容创新相结合的精品创新原则。依托传统优势文化品牌,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结合现代科技、“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加大内容创新力度,积极进行跨界融合,壮大**文化旅游实体经济,推动**文化旅游事业大发展。

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相结合的可持续化原则。**境内旅游资源、文物资源丰富,科学保护、积极传承,保持其原真性、完整性,对文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活化发展,保障其充分发挥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实现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文化旅游业发展目标

在“十三五”期间,以文化旅游为主题,深化突破休闲度假旅游,以国际化、休闲化、品牌化、特色化为导向,通过进一步强化旅游休闲特色、丰富旅游产品、融合多元产业、促进城乡交融发展、完善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加大旅游市场营销、引导市民旅游休闲,塑造**区旅游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将**区打造成为高品质文化旅游目的地,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到“十三五”期末,计划新创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3家,四星级以上农家乐5家,乡村旅游特色村6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家、大型文化旅游企业15家。努力打造“泛长三角区域中心旅游目的地”,全面打响“诗山鳄湖醉美**”品牌,力争将**区建设成**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重要一极。

国际层面:“世界知名人文旅游目的地”——国际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国家层面:“国内一流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国家级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区

区域层面:“泛长三角区域中心旅游目的地”——**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重要一极

经济目标。在现有文化旅游资源条件、客源需求、市场潜力、配套设施建设等基础上,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从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向支柱产业转变,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在数量与质量上同步提高,实现全区文化旅游业健康持续稳定向前发展。到2020年,接待旅游总人数达到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0亿元。

表3-1 **区“十三五”文化旅游发展指标(20xx-2020)

20xx(基期预计)20xx 20xx 20xx 2019

2020 年均增长率

旅游总人次(万人次)409.6

471 541.6 622.9 716.3 823.8 15%

入境游人次(万人次)14.3

17.2 20.6 24.7

29.7 35.6 20%

旅游总收入(亿元)21.8

27.2 34.1 42.5

53.2 66.5 25%

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0.57

0.71 0.89 1.11

1.39 1.73 25%

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10

11.1 12.3 13.7

15.2 16.9 11%

备注:根据**区11-14年旅游数据,全国旅游发展数据及其发展趋势,以及**区文化旅游发展大趋势,综合预估。

社会目标。促进旅游业与工业、农业、林业、商贸、教育、体育、文化、金融、保险业的融合发展,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发挥旅游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有效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发挥旅游致富效应,有效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生态目标。规划统筹生态旅游发展,发挥旅游在自然水体(水阳江、宛溪河等)岸线保护、自然山地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景观质量,增强居民和游客的环境意识;在溪口镇、向阳镇等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力争创建1家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培育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带、文化生态旅游区和山地休闲度假集聚区等。

品牌目标。积极塑造**区“诗山鳄湖醉美**”文化旅游品牌,大力支持景区、旅游度假区、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打造**文化旅游著名品牌,提高整个城市品牌及附属子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依托**区特色的文化旅游要素,培育符合现代市场需求和互联网时代特征的新品牌,设计和包装要能反映**的风景名胜、人文习俗、传统工艺等。通过知名旅游企业品牌打造及特色旅游商品品牌塑造,把**区的悠久古都历史和特色山水风貌作为城市的闪亮名片,将其打造成为山水之城、文化之城、休闲之城。

“十三五”期间文化旅游目标升级具体方案:

创建1家国家5A级景区:中国鳄鱼湖,宣酒文化园,金梅岭景区等;

创建3家4A级旅游区:龙泉洞,白云洞,**木榨文化园,红太阳博物馆,水东老街等;

创建1家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在溪口镇、向阳镇等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

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家,乡村旅游特色村6家,三星级以上农家乐100家、1000张标准床位、3000个餐位,农家乐产业经济规模产1亿元;

创建3处省级旅游度假区:金梅岭军事旅游度假区,狸桥高立洪生态休闲度假区,溪口假日营地公园;力争在“十三五”末有条件的省级度假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培育一批大项目、大企业,打造龙头型景区。到2020年,引进并培育亿元以上文化旅游企业15家,推进文化旅游大项目30个,力争省级以上知名旅游商品品牌达10个以上;

重点打造文化休闲游、乡村游、养生游、研学游和生态游产品以及北部水乡休闲养生游、南部书香田园自驾游、水东古镇甜蜜风情游等精品旅游路线。

(二)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目标

依据**文化发展特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协同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新力、文化传播力、文化保障力和文化竞争力为目标,

围绕打造一个核心:**精神

全力实施双轮驱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充分依托三大抓手:文艺精品,文化品牌,文化传承

锐意推动四大动力:体制创新,创新创业,人才制胜,保障有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以传统优秀文化为主旨的**力量、**精神广为弘扬,文化软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显著提升。

——覆盖城镇村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民众能够较为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创新创业取得一定实绩,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显著提升,成长为支柱型产业。文化产品和服务多元,文化企业品牌竞争力增强。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体系不断完善,内容创新和传播能力大大增强,文艺精品力作数量显著提升,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更加完善,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保护全面落实,协调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交流取得新突破,**形象显著提升。

——力争建成**区文化产业创业园或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等文化众创空间,为中小文化企业创业提供平台支持、政策支持、服务支持。

——文化队伍素质整体提升。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基层文化队伍结构明显改善,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蓬勃发展。

主要指标:

——精神文明建设。建成国家级社科普基地1个,省级社科普基地3处,市县级科普基地10处,形成区、乡镇、街道和村三级社会科学普及网络;新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家;新建体育产业基地1家;加快推进精神文明城市、城镇和单位建设,全国文明村镇5处,全国文明单位2处,安徽省文明村镇数量15处,安徽省文明单位数量30处。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新建**文化博物馆,完成美术馆、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不低于400平方米,配备相应设施设备;建设省级农民文化乐园试点单位8处,市级农民文化乐园试点单位20处。加强农民文化乐园活动,“十三五”期间要建成30家农民文化乐园,总投资达2000万元。结合新型城镇化的需要,建成6家集镇文化广场。抓好218家农家书屋的维护与管养工作,每年要根据农民的需要补充不少于2000元/每家的书箱。抓好18家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后续建设,要将综合文化站建成乡镇文化娱乐中心。

——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建设。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和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全部建有公共电子阅览室,覆盖率达到100%;图书馆、文化馆均配有流动文化车。中心镇布局规划一家高标准互联网上网场所,一家KTV娱乐场所。

——文物保护。力争新增国保单位3处,省保单位5处,区保单位15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各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处。力争新增国家级非遗2家,省级1-2家,市级3-5家。新增1家国家级非遗传习基地,1家省级非遗传习基地。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山遗址为基础,“十三五”期间全力争取列入国家考古大遗址公园。在旅游集中区或旅游景点设立4家**文化遗产展示馆,集中展示**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文艺创作。培育5支以**花鼓戏、黄梅戏以及皮影戏为主要演唱形式的精品文艺表演团体。以文艺创研中心为基础,着力培育一批本土作家,着力办好《**文艺》,每年要创作至少一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能叫响的文艺精品。

——文化产业。力争进入全省民营文化企业100强的企业数量达到5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3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家,省“861”重点项目20个,国家级、省级金融扶持重点企业(项目)3家,省重点文化出口外贸企业5家,激励有实力的企业争创省级和国家级中华老字号品牌。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扶持优秀文化企业家20名,文化产业经营和管理人才20名,5名文化名家,30文化青年英才,50名重点文化人才,300位基层文化骨干,新增1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1000名文化志愿者。

四、发展战略

(一)“文旅强区”先导化战略

**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区位条件,“文化旅游先行”是**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现实需求。文化旅游也是城市品牌的塑造者和营销者,产业发展的先锋。**区应以文化旅游为先机,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制造业升级、农业现代化、文化保护事业发展,将**区打造成为全省一流文化旅游高地,助力提升城市品牌。

(二)“全域旅游”全域化战略

全域旅游与农业结合。将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利用田园风光、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结合农林牧副渔生产与经营,文化创意产业、观光休闲农业和旅游业三位一体,滚动发展。

全域旅游与乡村结合。明确乡村旅游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着力提升乡村旅游农家乐产业规模,着力做好乡村旅游线路规划,结合乡村旅游资源特点,按照特色发展、市场有名、服务规范的原则,重点整合区域资源,建设乡村旅游游憩带,以乡村旅游为载体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全域旅游与镇域结合。树立旅游产业全域覆盖、旅游景区全域联动、旅游产品全域优化、旅游线路全域统筹、旅游品牌全域整合、旅游市场全域营销的理念,完善和优化旅游产业要素配置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产业分工体系。全面调动全行业、全社会和全民参与旅游业发展,实现旅游全域覆盖、惠及民生。

(三)“国际**”国际化战略

结合**区旅游发展实际,顺应旅游发展趋势,围绕旅游国际化发展主线,综合考虑旅游国际化产品打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旅游管理、服务、营销国际化规划。加强与“南京都市圈”城市的耦合与协同,将**区置身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中。紧紧抓住文房四宝和唐诗的国际影响力(日、韩、东南亚等汉文化圈国家),深度挖掘旅游投资的国际吸引力,深化旅游产品国际化,进一步推进目的地服务国际化。提升**区旅游的国际化水平,发挥旅游国际化在城市国际化中的战略主导作用,增强**区国际旅游吸引力和旅游软实力。

(四)“多彩**”品牌化战略

弘扬**诗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文房四宝文化,举办一系列文化旅游宣传活动,将文化精神融入到旅游产品之中,打造文化旅游业的“文化**”品牌。

借助信息技术与信息平台,拓展营销思路与方式,突出“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四个基本功能的建设,让智慧旅游的理念、支撑系统在**区全域快速建立起来,提升与创新“智慧**”品牌。

利用**区优良的生态环境,将其作为**区旅游发展的突破点,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有效对接,推出系列生态旅游产品,打造“低碳经济旅游示范区”,实现“生态**”品牌。

结合**区本地的制造业,以旅游带动**旅游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吸引大型企业前来**落户,打造**特色的旅游装备智造业与文化创意基地,创出“智造**”品牌。

(五)“**模式”示范化战略

紧紧抓住“长江经济带”战略优势,依**国际文化示范区,创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引导县域旅游改革创新,探索制定乡村畅游、精品民宿、智慧旅游、自驾旅游等新标准,发挥“率先、特色、引领、示范”的作用,力争打造**文化旅游发展新模式,形成标杆,示范推广。

fwR816.COM小编品读

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发展规划


本页是小编最新发布的《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发展规划》的详细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

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宣传思想才队伍建设,根据《海南省中长期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发展规划(20xx—2020年)》和《xx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结合我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序言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扎实开展各项人才工作,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积极加强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全市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宣传思想文化人才数量进一步增长,人才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优秀青年人才不断涌现,为我市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繁荣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但是,与xx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我市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建设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体现在: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匮乏;人才机制缺少活力;人才流动渠道不通畅等等。

未来十年,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战略机遇期,也是xx加快建设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关键期。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是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城市软实力、实现xx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高度,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规划,改革创新,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提升xx宣传思想文化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开创充满活力、人才辈出的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工作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按照“服务发展、优化环境、以用为本、内生为主、外引为辅”的指导方针,以宣传思想文化人才整体队伍建设为基础,以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引进、积聚和使用为龙头,以人才工作的理念和机制创新为重点,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紧紧围绕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为推进xx国际海滨旅游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和改进党对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工作的领导,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努力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来。

——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和新型的人才评价观,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拘一格选人才。

——坚持改革创新原则。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使各类人才作用充分发挥、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四、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管理制度和政策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结构更加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更加优越,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我市宣传思想文化人才竞争力,使xx成为省内宣传思想文化人才的集聚地和创意人才高地。

具体目标:

——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到2020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从业人员达到6000人,增长50%左右。配齐配强镇党委宣传委员、镇(区)宣传干事和镇(区)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每个镇(区)文化中心配备1-2名宣传文化专职工作人员,加强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

――人才素质明显提高。各类宣传思想文化人才的思想素质、文化水平、业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到2020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人才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达到15%;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达到60%;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到1:2:3。

――人才结构更加优化。人才结构与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结构基本适应,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更加合理,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比例逐步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进一步扩大。

――人才工作机制更加完善。适应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深化改革的需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使用、评价激励、人才联系服务等各项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

五、主要任务

(一)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勤政廉政、创新务实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树立正确的政绩导向和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重要部门和重要岗位领导干部的选拔配备和管理监督,特别是要选好配好一把手。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尤其是按照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要求,加强干部英语、经济和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干部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综合素质。加大干部岗位交流、基层锻炼力度,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和党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年轻干部,形成年轻干部健康成长、优秀干部加快成长的工作局面。

(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高学术水平和理论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科带头人和理论骨干为重点,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构建分层分类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深化实施和完善专业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扶持高层次人才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和举办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努力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学风严谨细致、创新意识较强的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稳定和壮大基础学科人才队伍,加强与xx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急需学科、重点学科、交叉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和紧缺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加强高素质理论宣讲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培养中青年理论骨干。善于发挥离退休优秀人才的作用,继续开设“天涯讲坛”、创办学术刊物等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和理论宣传教育平台,培育发展一批能够承载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展的公益服务社会组织,推动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到2020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达到600多人,高级社科专业人才比例占全市社科人才队伍xx%以上。

(三)加强新闻宣传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高新闻传播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新闻宣传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宣传文化系统中新闻宣传人才资源从现在的30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到2020年达到500人左右。深入实施“三项教育”活动,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术教育培训,对从业人员从严管理,建立完善资格准入退出机制。加大名主持人、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播音员等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培养复合型、专家型编辑记者和媒体评论、财经宣传报道等人才。以采编、管理、技术、营销等人才为重点,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重视民族、宗教、人权等专项外宣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对中青年骨干的培养锻炼,有计划安排中青年业务骨干到基层和重要岗位锻炼;积极探索与国内知名高校、传媒集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定期选派中青年骨干走出去学习培训,增长才干。深入推进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我市各部门新闻发言人和各级领导干部的新闻素养和新闻舆论意识,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加强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高专业艺术水平和文化创新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品德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高素质文化艺术人才队伍。适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求,探索建立吸引和集聚优秀文化艺术人才的政策机制。切实加强文学创作、文艺编导、营销策划、文博等急需人才的培养,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不断提升我市文化艺术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积极发展壮大基层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培养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加强xx本土文化艺术人才培训,积极引进一批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文学艺术家。注重中小学艺术教育,夯实文艺人才培养基础。积极鼓励、扶持海棠·秀、火凤凰、xx千古情、xx艺术团、美丽之冠、海南民族歌舞团等演艺和艺术院团的发展。实施青年文艺人才工程计划,到2020年力争培养出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优秀青年文艺人才。

(五)加强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升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建设一支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企业管理、媒体经营、市场营销、资本运作等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引进国际会展、高端演艺、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动漫游戏、游艇产业、邮轮产业、国际赛事等专业人才。着眼于增强培育文化企业市场主体活力,依托国内知名企业、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大对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国有文化企业负责人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批优秀的文化职业经理人。研究制定国有文化企业领导人才培养管理意见,把管理型、业务型、经营型人才配备到文化产业部门领导岗位。完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激励机制,积极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发展搭建平台,在项目资助、财税政策、创业扶持、政策咨询、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

(六)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高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产业人才开发体系。加快培养与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充分利用教育培训资源和机构,加大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以人为本,积极营造良好环境,大力招揽、吸引各类人才,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人才的聚集地。建立健全有利于文化产业人才成长的体制,支持优秀人才创办文化企业。鼓励各单位、各部门出台政策措施激励优秀人才,综合运用各项人才优惠政策,为吸引文化产业人才、留住文化产业人才、用好文化产业人才创造良好条件,提供良好服务。

(七)加强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以增强旅游文化营销和宣传推介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文化素质高和宣传推介能力强、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突出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加快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旅游人才,积极引进国内知名的高层次文化旅游人才,提升旅游文化窗口单位行业形象。积极开拓渠道,大力支持xx“候鸟型”文化旅游人才发挥作用,为我市的宣传文化事业发展贡献经验、才智和力量。充分发挥xx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尤其是天涯文化、黎族文化,着力打造一批有地方特色的高端演艺、节庆活动等文化旅游产品。

(八)加强新媒体新业态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高利用新媒体新手段开展宣传思想文化业务的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综合素质好、创新能力强的新型人才队伍。加强互联网、移动电视、手机等新媒体人才的政治业务培训,注重培养素质良好、舆论导向正确、专兼结合的网络舆情管理人才和网络评论员队伍。加大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文化会展、数字技术、动漫等新业态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建设xx文化创意新城、省级动漫基地等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创意产业集聚区的集聚、吸引、孵化文化创意人才作用。

六、机制创新

(一)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适应xx建设国际滨海旅游城市对人才发展的需要,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健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市委宣传部统一领导、系统内各单位分级实施、各类干部和专业培训机构分工合作的培训工作体系,构建“人人能够成长、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鼓励和支持高校与文化企业事业单位共建文化人才培养基地。采取继续教育、挂职锻炼、外出考察学习、境外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人才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进一步扩大培训覆盖面,向基层人才倾斜,向新型人才、民营文化企业和民间文化人才延伸。每年根据各类人才的需要,举办不同类别人才的培训班、研讨班,鼓励人才接受继续教育,选送人才到省内外高校、党校进修深造,不断增强教育性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搭建人才参与实践锻炼的平台,广泛开展人才间的交流活动,促进各类人才协调发展。建立中青年干部对口交流、挂职机制,每年从市直宣传文化单位选派3—7名中青年业务骨干到中央外宣办、国新办、省委宣传部、省文体厅和上海、江浙等发达地区宣传文化部门交流锻炼,选派3—7名中青年业务骨干到市区镇和文化企业挂职锻炼。

(二)人才选拔使用机制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建立完善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机制。大力推行人才动态竞争机制,科学合理用人,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人才选拔使用体制,打破“铁饭碗”和职务终身制。畅通党政管理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之间的交流渠道。注重从基层和工作实践中发现和举荐人才,在重大宣传文化活动、重大文化工程和应对突发事件中考察识别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使用人才。完善和强化专业技术聘任制度,建立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的聘任机制。实行开放式人才柔性流动制度,鼓励以调动、岗位聘任、项目聘任、人才聘请、兼职、项目合作等多种灵活方式集聚和使用各种人才。进一步优化宣传文化人才的层次、类型、地区分布结构,注意吸引经济、金融、法制、外语等领域优秀人才进入宣传文化行业。

(三)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探索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特点,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激发人才活力的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机制。根据各类人才特点要求,建立党政领导群众认可、经营人才市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业内认可的分类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完善宣传思想文化党政领导人才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制度,制定市属经营性文化单位负责人业绩考核办法,完善以任期目标、经营业绩为依据的文化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领域职业资格体系建设,逐步实行相关专业职业资格制度。积极推进宣传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充分调动人才工作的积极性。规范和完善国有文化企业领导人员薪酬管理办法。研究制定特殊补贴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给予适当经济补助。建立完善宣传思想文化人才表彰制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宣传思想文化人才给予表彰奖励。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各有关部门要按规定落实、兑现人才优惠政策。

(四)人才联系服务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优秀宣传文化人才联系服务制度,加强人才动态管理,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爱护人才。建立重点联系专家名单,为高层人才创业发展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定期开展走访慰问优秀人才活动,加强跟踪了解,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结合本市文化行业特点,加快建立功能齐全、运行规范、服务优质的文化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规范有序的文化人才市场,加强人才信用体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切实维护人才的合法权益。加强人才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宣传思想文化优秀人才信息库,及时发布人才供求信息,逐步建立急需紧缺人才监测和预警机制。探索建立“职业人才诚信管理系统”,鼓励用人单位建立人才诚信档案,通过信息系统适时记录人才的职业能力、工作经历、培训记录、职业信誉,实现各种人才的诚信评价,对用人单位提供准确的人才信息服务。

七、重点人才工程

(一)领军人才培养开发工程

围绕xx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适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宣传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开发、培养、吸纳、引进宣传思想文化急需和紧缺人才,重点引进培养社科理论、图书管理、文博、广告营销、新闻传播、影视制作、文化创意、文化会展、文化贸易、动漫制作、新媒体新业态等方面领军人才。积极参与实施“文化名家工程”,培养造就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德艺双馨的文化杰出人才。加强对领军人才的扶持、资助力度,为人才营造宽松良好的工作环境。每年重点扶持资助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和文物保护、文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领军人才承担重大课题、重点项目、重要演出,开展创作研究、展演交流、出版专著等活动。深入实施我省“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选拔培养理论、新闻、文学艺术和文化经营管理等领域领军人才。到2020年力争培养选拔省级“四个一批”人才20名;推荐和培养3-5名拔尖人才,进入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行列。

(二)基层宣传文化人才工程

按照中央及省、市有关精神,加强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学习培训、交流任职、待遇保障、表彰激励等政策措施,改善工作条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基层。配强配齐乡镇党委宣传委员、宣传文化干事和行政村、社区宣传文化工作人员,加强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制定教育培训规划,着力提高基层宣传文化人才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服务管理水平,有计划地选调基层宣传文化干部到上级对口单位挂职锻炼。重视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积极支持乡村文艺团体的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养扶持工程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重视发现、培养和扶持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每年重点扶持培养3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人才。到2020年,全市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资助扶持人才达到30名。

(四)民间文化企业和民间文化人才工程

以发挥民间文化企业和民间文化人才作用为主旨,以加强团结、联系服务为重点,积极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和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健康发展。把民营文化企业和民间文化人才纳入宣传文化领域人才培养范围和服务对象,进一步优化有利于民间文化企业和民间文化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在资金扶持、财政税收、职称评定、培训资助、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开展民间文化传承人命名活动,发现培育一批民间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注重吸收优秀民营文化企业和优秀民间文化人才参与重要文化活动和项目,积极发挥其在繁荣文化市场、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八、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宣传部门牵头抓,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体系。成立xx市宣传文化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全系统的人才工作。定期研究解决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部署、督促和检查。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要相应成立本单位、本系统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积极谋划和推动人才工作。单位一把手要对做好人才工作负主要责任,认真抓好人才规划的组织实施。充分整合资源,运用全社会力量做好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工作,形成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

(二)加大资金投入

树立人才投资优先理念,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落实国家和省、市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人才工作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要根据当年市财政收入与实际发展需要,确保人才工作专项经费逐年增长,每年增长比率要高于GDp增长幅度。鼓励用人单位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建立人才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多渠道吸引和募集社会资金,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加大对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工作的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优化发展环境

积极探索宣传思想文化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工作规律,促进宣传思想文化人才评价、培养、使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积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他们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完善人才政策,要在住房保障、户口落户、家属随迁、子女入学、养老医疗保险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解决高层次人才后顾之忧。整合宣传资源,加大舆论宣传力度,积极倡导鼓励创新、积极创业、追求卓越的社会氛围,大力宣传本系统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及其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发展的良好宽松环境。

《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发展规划》是篇好,涉及到人才、宣传、文化、思想、文化人、加强、工作、培养等方面,看完如果觉得有用请记得(CTRL+D)收藏。

区服务业发展规划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全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对于实现全区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推进全区服务业快速发展,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xx服务业发展规划。

一、我区服务业发展现状

1、总体经济规模

“十五”期间,我区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xx%,增长速度超过了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及第一、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从事服务业劳动者人数年均增长速度也超过了第一、二产业劳动者人数年均增长速度。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由XX年的xxxx%提高到XX年的xxxx%,这充分表明发展服务业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增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

目前在xx辖区内从事服务业活动的单位xxxx个,从业人员xxxx人,其中市直、xx县、龙城区工商、税务管户xxxx户,从业人员xxxx人;我区从事服务业活动单位xxxx户,从业人员xxxx人,XX年实现总产值xxxx万元,营业收入xxxx万元,增加值xxxx万元,实缴税金xxxx万元,资产总计xxxx万元。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均有较大发展。

2、主要行业基本情况

(1)批零贸易业

到目前,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我区已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一定的管理水平,形成了较为开放、高效、畅通的市场体系。现具有区域特色的步行商业街xx条,全封闭市场xx座,露天市场xx座,集贸市场xx座,批发零售单位xx个,从业人员达xx人,XX年营业收入xx万元,实现税收xx万元。

(2)餐饮业

由于我区位于xx城区中心,是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此行业发展较快、较为繁荣。形成了大酒店、风味店、快餐店等高、中、低不同档次的餐饮服务体系。现有餐饮服务单位xx个,从业人员xx人,XX年实现营业收入xx万元,实现税收xx万元。

(3)社会服务业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带动了社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领域也得到不断拓宽。全区现有文化娱乐、中介服务、信息咨询等各类社会服务业单位xx个,从业人员近xx人,XX年营业收入xx万元,实现税金xx万元。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生活需要。

(4)交通运输业

随着城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路网络建设的顺畅和现代物流的加速,交通运输业发展迅猛。全区现有交通运输业户达到xx户,从业人员达xx人,年可实现税收xx余万元。(注:此行业税费由市里统征统管)

(5)房地产及物业管理业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金融政策的调整,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全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断加大。全区现有房地产及物业管理企业xx个,从业人员xx人。XX年营业收入xx万元,实现税收xx万元。

(6)其它各行业

均有不同程度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金融、保险、科技、教育、文化等产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计算机软件业和科研技术服务业也显示出了巨大潜力。

3、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区服务业有较快发展,但总体看,仍较落后。服务业经济总量仍低于省内一些先进县(市)区水平。造成我区服务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1)技术水平低,民间资本多数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行业中,从而使传统行业企业间竞争激烈。行业门类不齐全,新兴领域和知识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过小。投资水平的降低也直接导致多数行业增长方式粗放。

(2)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从行业上看,新兴行业的发展快于传统业的发展。但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仍然较低。从区域上看,各街道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同时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小企业多,缺乏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的大型服务业企业集团。

(3)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经营思想僵化,社会化、产业化程度较低,既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又缺乏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

(4)xx位于市中心城区这一地理位置,xx县、龙城区及直等有关部门争相跨区域征缴税费,职能交叉、体制不顺,造成管理混乱,税费流失。更不利于综合协调和宏观规划管理。

二、指导思想、产业定位和发展重点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城市扩容提质的重要战略机遇,牢固树立“三产立区”的工作理念,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推进城市化为主攻方向,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宗旨,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扩张发展总量,拓宽发展领域,不断增强区域辐射力,全力把我区打造成为xx服务业核心区。

2、产业定位

在“xxx”期间,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全面提升xx服务业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使之成为全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完善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

3、发展重点

结合xx处于全市中心城区这一特点和优势,“xxx”我区服务业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是:

立足市区、服务xx、辐射辽西,以确立现代流通体制和构造区域性商贸中心为目标,建设以新华广场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以珠江广场、文化广场、中山广场商业副中心为支撑,以步行街等xx条特色商业街为框架,以各乡镇集贸市场为节点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竞争力强、流通秩序规范大商贸格局。

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快速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新型营业态的流通方式,推进传统商贸业的改造和提升;形成以信息咨询、社区服务、高新科技、休闲旅游等为主导的多主体、多层次、多元化的新兴服务业发展格局。

三、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1、总体目标

到2013年末,总收入xx万元(区属指标xx万元),年均增长xx%;增加值xx万元(区属指标xx万元),年均增长xx%;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xx万元,年均增长xx%;全区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xx人,年均增长xx%。

2、主要行业发展目标及任务

(1)商贸流通业:

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要求,进一步适应城市功能转换的需要。以龙山步行商业街为龙头建设xx条以餐饮服务、休闲娱乐、电子产品销售、装饰材料经营为主题的各具特色商业一条街,逐步打造区域名街。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区发展趋势,在凤凰组团、北大街商贸区、和珠江广场以南区域建设xx个专业市场,在市区繁华地带和主要居民社区建立大型商场或超市。形成以核心商业区、各广场的副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社区商业为主的点、线、面结合的市区商业网络。

全面加强对乡镇集贸市场的指导和规划。结合商务部开展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省政府开展的“城乡万店“工程加快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引导城市连锁店和超市向农村延伸发展“农家店”。力争五年内在全区培育出标准乡镇店xx个、标准村屯店60个。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

通过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发展连锁经营、推进物流配送、探索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建立起现代流通体系。到xx年末力争全区连锁经营年销售额达到xx万元,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xx%左右。新发展城镇连锁店铺xx个(其中社区连锁店铺xx个,农村连锁店铺xx个);重点培育xx个商业物流中心,物流配送总额xx万元,社会物流成本下降xx个百分点;发展电子商务企业xx家,居民持卡消费额和网上交易额达到xx万元,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xx%。

通过现代经营方式对传统经营方式的改造和提升,到2013年,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xx万元,年均增长xx%。

(2)社会服务业:

社会服务业包括社区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按照便民、为民、利民的要求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坚持从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社区商业。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业的购物、服务、休闲三大功能。积极开展家政服务、法律咨询、医疗保健、就业指导等社区服务。依托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多功能的连锁超市、药房、便利店、餐饮店和家居用品维修店。到XX年末全区实现流通服务业规范化社区20个,省级示范社区xx个,市级示范社区xx个;到2013年,全部社区均要达到流通服务业规范化社区标准,达到市级示范社区xx个,省级示范社区xx个,国家级示范社区xx个。社区服务业增加值占三产业的比重达到xx%。

信息服务业要依托良好的信息网络基础和区位优势建立结构合理、手段先进的为管理决策和生产经营运行服务的信息、咨询综合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电脑通讯器材销售、软件制作、网络服务、辅助设计、信息咨询等信息业。拓展电子政务、远程教育和社会信用等网络增值服务。积极推广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提高信息网络的社会化、市场化服务程度。到XX年末全区党政机关要争取实现部分业务网络化办公。2013年末前完成“五一电子特色街”和“滨河电子一条街”的建设。

本着“服务全市”的理念,重点发展投资理财、资产评估、市场研究、广告策划、以及法律、公证、代理、会计、审计等中介、咨询服务。鼓励和引导以商务楼宇为载体建设成经济服务、人才交流、法律服务等中介集群。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培育和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加强对中介机构的资格认定,强化行业自律。到2013年,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功能完善、运作规范、法制健全的中介服务体系。

(3)房地产业:

要立足于我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抓住城市扩容提质的契机,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注重提高开发的质量和效益。加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开发,大力发展商工贸房地产项目和房屋装修项目。积极加入到凤凰组团、燕都组团、北大街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中去。在搞好房地产开发的同时进一步规划建设好xx服务业发展的载体,使得更多的布局和格局更合理的商业网点得到充分的利用。“xxx”期间力争完成8个城中村的改造任务,开发建设面积xx万平方米,安置居民xx户。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房地产市场开发体系和物业管理体系。使其成为全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4)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业: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重点基础产业。我区处于中心城区和全市交通中枢,客货交通运输都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强对xx余辆人力车的管理,要在积极向市里进一步争取政策的同时,加大在全省物流业建设大背景下的xx交通业的发展建设。“xxx”期间全区新铺油路里程达到xx公里,实现村村、乡村、乡镇之间的油路畅通。

精心打造物流公共基础设施,建立快速准确的信息网络。紧紧抓住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这一契机,发挥朝柴、朝重、xx电源等大、中、小工业企业集中市区及我区处于全市商业中心、交通中枢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全省物流结点城市的作用,大力发展物流业。到2013年末充分利用xx火车站和重型西厂区的设施建成以机械产品和居民生活消费品配送为主的xx个大型物流中心。物流业的发展速度适度超前于全区服务业发展速度,其增加值占全区服务业gdp的比重达到20%以上。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对全区服务业有较大的拉动,使之真正成为我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4)旅游、餐饮业

重点开发、整合、利用凤凰山风景区、桃花山景区、xx南北塔、佑顺寺、关帝庙等历史、人文景观和长宝梨花、孙家湾大枣等生态农业发展旅游业。围绕城市旅游的观光、餐饮、娱乐和休闲功能加快旅馆、餐饮、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行业的发展,并拓展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和销售,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文兴旅、以旅促文、文旅结合,以商带旅、以旅促商、商旅互动。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服务体系。

餐饮服务在根据地区特点发展不同档次的风味店、快餐城、大酒店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风味料理和吸收各种系,丰富饮食市场,以满足不同层次、品味和收入阶层的需要。加大风味小吃街、滨河烧烤街和凌河餐饮大街的建设力度。到2013年要实现就业岗位xx个,使之成为安置就业的主要渠道。

(5)其他各行业

文化、教育、体育事业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建立布局合理、门类齐全,满足群众需要的文教服务体系。鼓励以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教育培训、竞技体育为主体的产业进入市场。加快培育文化代理、文化经纪等中介组织,不断拓宽发展领域,探索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到2013年末逐步实现产业化。

金融、保险业要不断适应xx经济加速发展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搞活金融市场。开展金融创新活动,完善金卡工程,发展电子货币、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业务。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个人信用担保体系,增强融资能力。积极培育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拓宽保险服务领域,逐步完善保险业的社保机制。

农业服务业要以农业精品化为目标,积极在长宝、他拉皋、桃花吐、孙家湾乡镇和八里堡、中山、榆树林、八宝等村开展以禽畜饲养、花卉栽培和果蔬种植为依托的农业服务业。

四、主要政策措施

1、加快步伐,努力实现经济总量的扩张

把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总量扩张上。一是造就全新的市场主体和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扩张服务业民营经济总量,大幅提高民营经济所占的比重。二是与“城中村”改造“城出口”建设及北大街改造相结合,逐步形成服务业繁荣发展的“块状经济”或“带状经济”。三是“面向大辽西,建设大市场”,建设好各类专业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规模集聚效应发展服务业。四是坚持“集聚发展压缩空间,集约发展节约空间”的原则,加大楼宇经济的建设力度。不断提高空间利用率,资源收益率,要素集聚力和区域辐射力,真正实现有限空间无限发展。

2、拓宽领域、全方位发展第三产业

以现有的第三产业规模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增强第三产业各层次、各行业的发展能力,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在充分考虑财力和人力资源的前提下,重点从规模、品牌和科技三个角度出发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提高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深度和广度。对于现代物流业、计算机软件业等新兴行业在资金、技术等各方面予以扶持,促其快速发展。

3、内引外联,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放宽市场准入,打破对民营经济的各种限制。除国家明令禁止的领域外,所有竞争性领域和对外开放领域都要对民营经济开放,逐步形成准入宽松、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积极引进域外资金及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重点在信息中介、文教卫生、城市旅游等领域寻求突破。提高外贸工作水平。努力实现出口主体多元化。鼓励企业采用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方式。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4、差别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内部结构

从当前的区情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发展具有特色的新兴服务业。“xxx”期间,要大力发展以信息服务、旅游、社区服务、科技等行业为主的新兴服务业,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中心城市土地置换、“退二进三”等政策的实施力度,在第二产业有序退出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现代产业。进一步完善和扩大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对适宜规模经营的行业,引导其扩大规模,实现资本集中,提高经济效益。

5、加大投入,拓宽投融资渠道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和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投入为支撑的原则,广开投资渠道,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对重大项目,要以民营企业为投资主体,增强服务业更好更快的内生动力。对成长较快、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服务业项目给予适当扶持和激励。通过银行贷款、企业投入、社会集资、引进外资、政府贴息等手段,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投入体系,使服务业能够持续稳定向前发展。

6、加强服务,积极改善发展环境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实实在在的政策吸引和政策驱动。把改发展环境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来抓。在用好、用足国家政策的前提下,本着“符合实际、切实管用、最大从优”的原则制定具有本地特点的鼓励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增强发展服务业政策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用科学管理、真诚服务和务实作风营造良好环境。努力为经营者排忧解难,对有牵动力的项目可以采取“特事特办”、“一事一议”的办法进行办理。

7、真抓实干,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领导

全区上下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切实加强对服务业的管理和服务。各街道、各部门要成立相关组织,明确任务,密切配合,以部门、街道为基础,以各项法规制度为手段,建立条、块结合的管理服务网络。健全考核统计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反馈各行业各部门的服务业发展信息,确保服务业工作的整体推进。

『 1 』『 2 』『 3 』『 4 』『 6 』

8、加强管理、强化属地化区域经济建设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市里及xx县、xx区的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为了既得利益跨区征管,造成辖区内服务业各行业各部门管理无序,甚至使国家资源浪费,遭受损失。基于此,我区要在向市里争取政策的同时必须强化工商、税务、物价等属地化行政管理职能。以促进区域内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区“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


区“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xx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1、总体要求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教育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培育高素质教育人才为关键,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整合教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师资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办与经济强区和都市新区相适应的一流水平的教育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十一五”教育事业规划是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担负着重任,既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2、基本原则
“十一五”期间xx教育要保持协调、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发挥教育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⑴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
将教育作为关键的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优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大投入,确保适度超前发展。
⑵突出重点、打造品牌的原则
按照点校带动、特色办学的思路,重点打造一批办学条件优、办学水平高的品牌点校,以此引领全区教育的快速发展。
⑶资源优化、均衡协调的原则
加快调整校点布局和教育结构,把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和薄弱学校的改造相结合,分段分层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⑷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原则
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内容、方法、模式创新,不断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
⑸人才强教、质量兴教的原则
坚持教育发展以教师为关键,以校级队伍的建设为龙头,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强化教育内部管理和过程督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奋斗目标
按照“一年强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大发展,十年争一流,把xx建设成为基础教育强区和职业教育高地”的目标要求,到20xx年,通过扩展小学优势,提升初中实力,突破高中瓶颈,强化女职特色,做大中职规模,基本建成一个以小、初、高协调发展为标志、优质教育资源密集的基础教育强区;一个以女子职业教育为重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高地。
——名师名校名校长打造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重点打造10所市级知名学校、10位名优骨干校长、10个“名师”的“三名计划”,加快推进品牌学校建设,加速提升xx教育新形象和影响力。
——学前教育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学前1年和3年幼儿受教育率分别达到98%和85%,90%的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基本受到科学育儿的教育;4所幼儿园达到市级示范幼儿园标准,15所幼儿园达到一级标准,所有镇建成合格中心园并达到二级园标准;二级幼儿园的比例达30-35%,其余多数达到三级标准。
——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小学年辍学率为0,毕业率达99%以上,7-12周岁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9%以上,年辍学率低于2%,毕业率达95%以上;15-50周岁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2%以下;提高特殊教育办学水平,各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管理“规范化”。
——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普及性优质化发展。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其中80%以上学生接受优质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结构比例达到6: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依托上中段地区建设规模化优质化职业教育基地,在农村地区探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机制灵活、层次多样、结构多元的职业教育体系。
——初步形成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格局。建立区成人教育中心和电大分校,积极筹建社区成人学校。全面推进街、镇成人学校功能达标工作。初步构建起xx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创建学习型社会。
二、“十一五”期间xx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撑和努力,但核心在人才,关键在教育。“十一五”期间,为了满足yy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xx经济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xx教育要按照“名校带动,特色办学,质量兴教,均衡发展”的总体思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夯实基础、整体推进”为工作策略,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八项重点工作为抓手,强力推进全区教育改革与发展,以满足并能够更好地服务xx及yy都市发达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以名校建设为重点,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大力推进名校建设。通过加大争创市级以上示范校和引进名校的力度,重点建设一批“品牌”中小学、幼儿园,加速提升xx教育新形象和影响力,以此引领xx教育新发展。“十一五”期间,

区“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第2页

按重点打造“一所职高、两所高中、两所初中、两所小学”和“一学院、一中心、一集团”的名校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女职中创中华职教名校、yy18中创市级示范高中、yy字水中学创市级重点中学、建新中学和观音桥中学加快发展、新村小学和华新小学扩大办学规模、区进修学校晋升教师进修学院、五里店职中建区职教中心、新村等幼儿园组建幼教集团等工作。同时进一步巩固和深化鲤鱼池小学、玉带山小学等校的特色办学成果。力争到20xx年,创国家级示范(重点)校1所,市级示范(重点)校5所,区级示范校10所。
各校(园)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优势,结合社会需要,着力在办学理念、教育风格、校园文化、课程建设等学校内在品质方面突出特色、打响品牌,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真正在全区形成“一校一品、各具特色”的学校发展格局。把教育办成因材施教、富于个性、最适合学生需求的教育,全面彰显各自不同学校的特色和风采。各校(园)要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内容、方法、模式创新,不断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努力提升教育品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以名师培养为重点,努力造就高素质育人队伍
着力加强校级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完善教育培训、选拔任用、管理监督并重的校级干部管理体系。继续坚持校级干部任前培训、持证上岗制度;稳步实施校级干部公开选拔任用制、轮岗制、交流制;积极探索任期制、任期目标管理制。切实创新校级干部培训的方式和内容,拓宽培训渠道,提高培训质量。全面落实校长负责制。采取“名校长”、“治校专家顾问组”等多种形式,大力实施名优骨干校长培育计划。到20xx年,着力建设一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理论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高素质校级干部队伍,力争培养10名以上在全市有影响的名优校(园)长。
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科学的质量观和人才观,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努力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学校要创造条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业务进修,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立足教师进修学校,以区级培训、校本培训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要拓宽培训渠道,加大对外学习和交流力度。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到教育先进发达地区挂职顶岗学习。从20xx年起,每年在教育事业费中设立2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培训、教研、科研和优秀成果的转化推广等工作。
大力实施名优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着力创造条件,促进优秀人才和优秀群体脱颖而出、建功立业。重点建立和打造10个“名师”,积极推行“首席教师”制,充分发挥教育导师、学科带头人、国家和市区校三级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制定优惠政策,拓宽来源渠道,切实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每年引进一定数量的高中级拔尖人才。到20xx年,全区培养30名在全市具有影响的教育名师,100名市区学科带头人,500名市区级骨干教师。从20xx年起,每年在教育事业费中设立1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教师、校长的表彰奖励。
进一步改善教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对在职教职工和退休教职工分别发放工作补贴和生活补贴,逐步提高教师的待遇。实行教职工个人医疗账户注入资金制度,确保教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实行薄弱学校教师奖励福利经费最低保障制度,切实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从20xx年起对在边远的鱼、复、五地区工作期间的在岗教职工按增加一级工资的标准给予边远地区工作补贴。进一步提高退休教师的活动费,切实做好离退休教师的管理服务工作。切实关心贫困教师家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高度重视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以强化教育规划为重点,不断优化教育布局结构
完善校点布局调整方案并加快推进步伐。按照“缩点、扩面、提质、上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校点布局调整规划,并重点做好上段地区特别是滨江路内侧城市重点开发区域的校点布局和学校建设工作。抓住城市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厂办校移交的契机,大力整合教育资源,切实增加全区学校占地面积和生均占地面积,以适应我区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上段地区要进一步完善规划并确保规划的严肃性,校点布局的调整方案要与城市开发建设同步实施;中段地区要对校点进行重新规划,充分考虑城市化进程对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度提前实施部分学校建设;下段地区要抓紧制定新的校点布局调整方案和规划。在开发建设中,要优先保证教育用地,凡上一定规模需要配套建设学校的,开发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提供教育用地,以实施学校建设,不得挤占教育资源。拆迁学校必须按照“先建后拆”的原则,确保校点布局调整平稳进行。在完成全区校点布局规划方案的基础上,落实年度实施计划。
4、以“双高普九”为重点,大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
切实改善相对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按市制订的《yy市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评估标准和验收办法》、《yy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规划》和《yy市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举全区之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努力实现办学硬件和软件的标准化,切实改善相对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并按标准配置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仪设备。在20xx年完成25%的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任务的基础上,20xx年完成50%的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任务;20xx年全区基本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从20xx年开始,在保障学校生均办学经费的情况下,重点加大对薄弱和边远学校的新建和改扩建,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5、以实施“班班通”工程为重点,努力促进教育手段现代化
加大校园信息技术建设的力度。在全面建成xx区教育城域网和xx区教育信息资源中心的基础上,完善区、校两级教育信息网络系统。在实现“校校通”的基础上,启动实施“班班通”工程,再建一批市级以上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全面构建网络化教学环境。进一步强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自觉性,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和学校管理的融合。充分发挥学校信息资源的作用,学校网络设施最大限度的向学生开放并提供服务。实现教育电子政务、管理、远程教育、图书资料资源及科技信息共享、综合信息服务等应用功能。
6、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重点,积极建设学习型城区
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巩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教育和电大教育成果,力争在20xx年成立电大分校,全面提高各类成人教育注册生人数。要继续办好乡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抓好农村成人教育和“绿色证书”培训。依托中等职业学校资源,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未就业、未升学”人员的职业培训。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就业准入、持证上岗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衔接互认制度。认真指导街道和社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居民急需的教育培训活动。以社会单位和家庭为重点,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各类人群的教育培训,构建“全员、全面、全程”为特征的终身教育体系。
7、以落实“两免一补”为重点,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子女入学问题
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执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继续执行资助城镇低保户子女入学的政策。建立农民工子女就学机制,定点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助学金制度、特困大学生资助制度,广泛开展各种捐资助学、慈善助学、结对帮扶活动。“十一五”期间,在教育事业经费中,每年拨出200万元专款,专项用于中小学贫困生的教育救助。
8、以教育教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工作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巩固“德育教育示范区”创建成果,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重点加强中小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积极开发德育资源,改革德育内容、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开展理想前途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构建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社会家庭横向沟通的立体网络,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完善区域推进课程改革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积极稳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开发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改革创新新课程体系下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学习、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深化和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加快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和改革,建立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质量评估和质量监控体系。
切实抓好职业教育改革。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建立政府办精品,社会广泛参与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为社会就业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把握劳动力和市场就业需求,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办好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大力开发新兴专业,切实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努力为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发展培养实用型、服务型、复合型人才,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学校教职工编制管理,编制部门要按照编制标准调整充实学校编制。学校要严格执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教师准入制。科学设置内设机构和岗位,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合同制。加大职称评定和职务聘任改革力度,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聘分开、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机制。不断改善教师年龄、学科结构,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认真做好落聘教师的校内转岗、校际交流、自谋职业等分流试点工作。加大分配改革力度,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探索并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的能力。认真落实各街镇、区级各部门履行教育职能、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责任。完善教育监督机制,依法加强“督学”和“督政”职能。区编制、人事、教育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人事调配、招聘录用、职务评聘、继续教育、技能培训、考试考核等的管理。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学校党、政、工、团和教代会等组织的积极作用,依法保障教师教育教学权、民主管理权和学生受教育权。进一步扩大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充分发挥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把民办教育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区域教育布局要求,支持鼓励民间机构、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和举办各类成人职业培训,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保障民办学校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依法实行督导评估,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建立民办教育激励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保证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大教育的对外开放。
三、“十一五”期间xx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落实政府的责任,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政府要坚持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树立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开发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的战略思想,从抓教育就是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未来的战略高度;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强化教育发展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把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健全完善领导责任制。坚持和完善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和党政领导联系学校的制度。继续把各委办局和街镇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在制定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及年度计划、安排年度财政预算、规划城市建设、配备教职工和改善待遇等方面,要把教育作为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在优先和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党工委要切实担负起责任,抓好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切实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要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学校“一把手”工程加以强化,促使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完善教育工作监督检查机制。进一步强化教育监督工作。按市要求建立和落实区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制度。主动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定期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专题报告教育工作。主动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区委、区政府督查部门要切实加大对教育政策执行、职责履行、经费投入等方面的督查力度。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依法开展督政督学工作,确保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的实现。
2、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增加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逐步提高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财政每年超收部分(除有专项用途的收入外),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用于教育,包括政府对教育基建投入,以及教育收费、教育资源置换转让所得全额用于教育,统一作为对教育的投入。
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一费制”收费办法。建立非义务教育阶段由政府、社会、个人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机制。企事业单位应提取职工工资总额的1.5%的经费,用于职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府安排的扶贫培训等专项资金,应安排一部分用于职业技术培训。大力提倡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和投资办学。在政府统筹下,积极支持教育融资发展。积极发展勤工俭学,补充教育经费不足。凡非营利性教育设施建设项目用地依法实行行政划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渝委发[20xx]27号文件关于教育发展、学校建设中税费、规费减免等政策。
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健全教育经费预算制度、公告制度、统计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学校收费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坚持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切实治理教育乱收费。进一步规范对教育系统的收费行为,切实减轻学校负担;切实控制学校债务,逐步消化教育欠债。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和国有资产处置程序,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建设工程项目和教育资源处置的管理工作。
3、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制定与教育法律相配套的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修订《yy市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做好《yy市实施(高等教育法)办法》、《yy市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人《yy市学校安全工作条例》地方性法规和《学校收费管理办法》政府规章等立法工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权。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全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构建公共教育管理与服务体系,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把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摆在政府工作的首位,加强教育统筹与协调;加强宏观管理和政策指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管理职权,依靠法律手段实施有效监督,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水平。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建立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行政复议和行政申诉制度,及时处理行政复议和行政申诉案件。
全面推进依法治权。依法制定学校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学校管理体系,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健全领导体制和民主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党委、行政、工会、教代会 团队组织等积极作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办学活动。建立健全师生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和实行校内教师、学生申诉制度;依法保障教师教育教学权、民主管理权和学生受教育权。完善学校法人制度,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规范学校管理,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继续推进全国和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
4、落实部门责任,调动全社会力量,为教育事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区教育行政部门的综合管理职能,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编制、干部人事、教育经费、学校布局和教育教学等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区教育工委的职能作用,加强对教育系统党的工作的指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教育系统的全面贯彻落实。强化教育行政机关服务意识,把行政管理转到主要为学校服务、为学校创造良好发展条件上来,充分调动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激发各级各类学校的改革、创新、发展活力。深入调查研究,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做好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教育战线的持续稳定。
落实政府相关部门的教育工作职责。财政、发展与改革、规划、建设、国土、物价、公安、环保、卫生、科技、文化、广播电视等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把支持和发展教育作为份内职责,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支教制度,落实支教责任,努力为教育办好事办实事。简化教育办事程序,落实教育优惠政策,为教育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严禁各部门对学校的多头检查,面向各级各类学校的检查评估和验收,一般都纳入区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的督导评估范围,或由督导部门牵头组织,避免出现多头、重复、过多、过滥的评估检查,切实为基层“减负”,在机关和教育系统营造“一心一意抓教育、聚精会神谋发展”的氛围。
加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加强教育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危房当年消除,健全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学校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区公安、消防、规划、建设、交通、文化、教育等部门要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消除安全隐患。切实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切实维护学校的稳定,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发展。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牢固树立“人人出力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想观念,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健全区级部门、街镇和驻区有关单位对口联系学校,继续开展精神文明共建活动,努力为教育办好事办实事。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履行教育职责,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要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深入宣传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宣传教育战线的新成绩、新经验,宣传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的优秀品格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为教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风气,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教育、时时相关教育、尽心尽力办教育、齐心协力兴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扩大xx教育在国内市内的影响,共同营造xx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区“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区“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全区要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力推进工业驱动战略,坚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线,高强度投入、跨越式增长、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为建成经济强区和都市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XX”奠定坚实基础。工业发展规划如下:
㈠瞄准一个目标
“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布局更趋合理,工业经济规模和效益迈上新台阶,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工业经济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效应进一步增强,建成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实现“工业强区”这一奋斗目标。
㈡构建两大平台
适应工业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生产力布局结构,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和楼宇集中,构筑两大工业经济发展平台,提高土地及其他生产要素利用的集约化水平。
——园区工业。立足XX区情,超前规划,合理布局,在中下段地区加快推进港城工业园区、鱼嘴工业园区、复盛和望江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积极构建工业经济发展平台。正确处理四者关系,形成港城、鱼嘴集中带动,复盛、望江配套补充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楼宇工业。高起点制定都市楼宇工业发展规划,在西部、中部地区培育发展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劳动密集型的楼宇工业,通过利用存量空置楼宇(厂房)培育一批、规划建设发展一批,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增加就业的平台。
㈢壮大三大集群
——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依托长安公司,以建设“汽车名城”为契机,进一步发挥业已形成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集聚效应,延伸产业链条,鼓励加入全球采购体系,培育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设计、研发、制造、物流为一体的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
——电子电器产业集群。发挥YY海尔工业园区的集聚带动效应和电子电器制造业关联性强的优势,以海尔产品为核心,以其他电子电器产品为补充,拓展产品门类,形成家电及汽车电子设计、研发、制造、物流产业链,打造YY最大的电子电器产业集群。
——物流装备产业集群。以寸滩港和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发展港口经济,重点发展集装箱、专用车、机场设备、港口吊装设备制造和销售服务产业,以生产物流装备为主,培育物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㈣发展四大行业
——食品加工。依托观音桥农贸市场、商圈及物流优势,将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集中扶持一批名牌传统食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集中和规范食品加工企业,引导、推动我区农业结构调整,形成包含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包装等众多环节的完整的食品加工链条,使我区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
——生物医药。依托西部广阔的市场潜力,丰富的生物资源,巨大的成本优势,在对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生物医药科技现状、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取向等内容进行充分研讨的基础之上,采取政府积极支持,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产业。
——包装印务。适应广告、印刷、包装日益增大的市场需求,结合寸滩港现代物流中心、XX城商务中心、观音桥商贸中心建设,推动我区现有包装印务企业提档提速和新发展一批包装印务企业,做大做强包装印务产业,构建西部印务产业基地。在构筑印务产业基地的同时,通过政府引导、鼓励,积极丰富印务产业文化内涵,将发展包装印务企业与发展都市工业相结合,做大做强我区印务文化产业品牌。
——新建材、新材料。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依托科技进步,加快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升级和新型产业的发展。适应建筑行业的新需求,发展新型建材工业,不断把我区建材工业培育成为土地资源得以有效保护、工业废渣得以有效利用、能源消耗得以有效降低的新型产业。围绕我区汽车产业的优势,发展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及其配套产品。
㈤实施五大战略
——投资促进战略。开拓创新工业投资领域,努力优化投资结构,在对工业产业增加投入的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现状和资源优势,保持支柱产业投资的领先位置,加大重点产业和更新改造的投资力度,重点抓好汽车及汽摩零配件、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投入。通过有效的工业投入,促进我区工业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从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战略。工业科技工作要以工业产业技术升级为主线,从全区经济发展对工业的需求入手,围绕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凝练共性和重大科技问题,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选择一批关联度高、应用面广的先进适用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加大科技攻关、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的力度,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工业产业结构

区“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第2页

优化,提高我区工业整体的竞争能力。
——产业集聚战略。在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和布局规划中,通过政策导向,鼓励发展专业化配套协作生产体系,从而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树立产业集群理念,增强工业经济的后劲。立足于现有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长安、海尔、中集等三大产业集群,依靠三大产业强势龙头带动全区工业快速发展,通过市场对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特色鲜明、多业并举的产业集群。通过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在实施集群战略中逐步打造强大的产业链条。
——品牌带动战略。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和监督管理,培育出一批名牌企业,并以名牌企业为龙头,推动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形成,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加紧组织制定XX发展工业经济名牌的总体目标和规划;完善对名牌的评价和推荐工作;依法行政,整顿市场秩序,保护名牌,严厉打击各种假冒名牌产品的侵权行为;加强质量、标准和计量体系建设;强化名牌意识宣传,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激励区内更多的企业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增加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增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结构优化战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推进结构调整,增强企业调整结构的内在动力。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在信息咨询、市场开拓、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逐步形成我区高技术领域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把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生产力布局,逐步解决结构趋同问题,实现优势互补。以培育我区现有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严格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切实提高能源、原材料工业水平。
㈥狠抓六大举措
——改革管理体制,增强发展活力。加强领导、转变观念,理顺工业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工业管理部门从“企业主管部门”向“行业主管部门”的转变,提高工业管理部门对工业经济的管理、调控和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加大投资强度,夯实发展基础。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资,社会参与的方式切实加大工业经济投资强度。引导企业对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新产品新技术引进等领域的投资强度。引导重点企业加大自主研发资金投入,提高我区工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发展动力。引进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水平。要尽快建立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经营者市场或经理市场。解决好经营者的筛选和产生机制的问题,使企业的领导人实现从行政官员到企业家的转变,通过市场优化配置经营者资源。建立经营者享受与其奉献相对应的薪酬制度。对真正有贡献的人给予高额的回报,对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可以实行股票期权制度,也可以采取年薪制。要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制度上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
——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服务理念、服务形式,提升服务质量,主动调整工作思路,把服务企业作为自己的份内事,摒弃那种“我管企业”的旧思想,确立“我为企业”的新思维。制定推出“一站式服务”、“首问负责制”、“24小时值班联络制度”、“联系企业制度”、“项目负责人制度”、“企业维权投拆制度”等优质、高效的服务机制。尽快启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担保中心,并依托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担保中心,对于重点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要采取上门服务、跟踪服务,确保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强化政策支撑,转变增长方式。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制定适应我区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促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认真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用好用活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实行大、中、小项目并举,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举方针。尽快出台实施工业名牌带动战略和名牌产品发展规划,引导我区工业资源向名牌集中。通过强化工业发展规划,引导我区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和楼宇集中,在工业发展区域上形成合理布局,使园区间、楼宇间形成功能互补,促进全区工业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发展工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快制定工业教育发展规划,为我区实现工业强区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依托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大力发展工业教育,建立工业教育基地,培养大量专业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场地建立工业人才培训基地。采取政府牵头,企业实施,社会参与的方式,形成培养、输送、就业相结合的良好机制,同时缓解全区就业压力,实现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一、指导思想


——少先队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校少先队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理论为指导,认真学习党中央对少先队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全面贯彻全国少代会精神,继承和发扬少先队的优良传统,大力开展“新世纪我能行”为主题的体验教育活动,继续深化“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和“手拉手”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切实加强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少先队自身的建设,努力把少年儿童培养成能够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切实抓好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坚持不懈地引导少年儿童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思想和品德,勤奋学习,强健体魄,参与实践,全面发展,时刻准备为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
2、坚持爱国主义主旋律。在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始终遵循少年儿童的教育规律,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从小处入手,把爱国主义具体化、形象化,落实在爱人民、爱家乡、爱集体、爱家庭父母、爱师长同学和爱周围一切的实际行动上,启发队员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
3、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重要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公德、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4、围绕当前形势,继续深入开展“校园拒绝邪教”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科学意识,提高是非辨别能力,坚决反对迷信,反对邪教活动。
二、落实深化“中国少年雏鹰行动”,进一步实施少年儿童素质教育。 根据团中央、教育部《关于深入开展“中国少年雏鹰行动”,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的要求,我校从实际上出发,力求把奖章社会化,推陈出新,开展好“理财章”、“电脑章”等一系列特色章活动,强化少年儿童的体验教育,引导少年儿童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深刻的感受。
2、深化“新世纪我能行”主题教育活动,贯彻第四次少代会明确提出的“六个一”活动,体验教育活动。如利用学校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开展各项学农活动,培养少年儿童“争当科技小能手”的意识和创新能力。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把体验教育的思想贯彻到少先队这一主题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少年儿童在实践中体验。
3、开展 “手拉手”活动。动员我校少先队员向西部贫困地区小伙伴捐赠旧课本、文具及生活用品。从小培养少年儿童关心他人,热爱他人的美好品德。
三、积极构建少先队工作社会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少先队自身建设。继续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在原有的活动阵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校外阵地,创建网络化校外“雏鹰训练基地”,推动少先队工作阵地的社会化,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少年儿童。
2、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遵循*同志的“三个面向”指示,围绕现代化这一核心,着力加强辅导员的理论建设,更充分发挥老一辈辅导员作用,以老带新,积极参加各种理论培训班,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
3、加强少先队干部队伍建设。做好少先队干部的培训和选拔工作,成立校督导队,分开负责,广泛实行干部轮换制,为广大少先队提供平等参与,服务他人的机会,全面展开工作。
4、进一步完善少先队工作机制,推进我校少先队工作社会化,构建与社会相适应的少先队工作社会化运行机制。
四、进一步加强学校工作中的少先队工作力度。每周一及重大节庆日都举行升国旗仪式,活动程序完整,队礼规范,让每一位辅导员轮流参与国旗下讲话。
2、广泛开展主题鲜明、形势多样的中队主题会,丰富少年儿童的校园生活。
3、广泛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提高,活动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实施、有总结。
五、月份工作安排:
九月份组织入学,进行一周的常规训练。
2、制定少先队工作计划。
3、选拔培养少先队干部。
4、庆祝教师节。
十月份庆祝国庆,开展爱国主义系列教育活动。
2、建队节授巾仪式。
3、开展学科竞赛。
4、加强少先队员安全教育、法制教育。
5、争章雏鹰系列活动。
十一月份爱国主义及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2、开展科技制作比赛。
3、“新世纪我能行”中队主题会、班队会。
4、开展知识讲座。
十二月份开展读书征文比赛。
2、开展“学科学、会科学、用科学”系列活动。
2003年元月份雏鹰表章活动。
2、少先队工作总结 。

欢迎阅读范文人网《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与指导思想》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工作计划的优质专题,请访问: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演讲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