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策划方案 > 学校建设方案 > 导航 > 现代学校制度研究与建设方案

学校建设方案

现代学校制度研究与建设方案。

做准备是任务的首要工作,为了更轻松的工作,我们需要不断的精进我们的方案内容经常编写方案,可以让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进步。写好方案的核心要点是什么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现代学校制度研究与建设方案,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市现代学校制度研究与建设方案

**教育,正处在重要转型期。教育转型发展与现有制度之间的矛盾,已上升为**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争创制度新优势,是推进**教育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实施的重大战略行动。为稳步有序地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为引领,尊重教育发展规律,针对**教育发展中基本的、重大的、亟待解决的制度问题,采取工作与研究相结合、试验与推广相结合的思路,有效整合行政、研究与实践等各方力量,通过制度改良、制度创新等方式,持续稳步地推进**现有学校制度的优化发展,争取用2-3年时间,构建起先进教育理念,突破重大制度,基本形成现代学校制度框架,全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二、主要目标与总体部署
(一)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用2-3年时间,构建起先进教育理念,突破重大制度,形成现代学校制度基本框架,基本理顺新时期政校关系、家校关系、社校关系;基本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积极支持的办学格局,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具体目标:
1.构建起先进的制度观念基础。
形成现代民主与法制理念,形成现代教育观、师生观、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等,使现代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奠定先进观念基础。
2.部分重大制度有实质性突破。
制定**市学校规程,健全教育决策咨询制度,规范政府与学校基本关系,推进依法治教,改革政府治理结构,全面提高教育公共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规范制定各大学章程,争取制定各大学条例,有效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形成新型的政校关系,推进高校自主管理;深化改革高校教学制度、科研制度及学术管理制度等,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保障学术权力,稳步推进民主管理,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
规范制定中小学校章程,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对独立、相互支持的新型学校治理结构;推进校本评估,建立健全学校民主管理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校长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度、现代课程制度等关键性制度,全面激发学校活力。
3.现代学校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现代学校制度框架包括“两个层面、三大板块”:
两个层面:一是政府层面的制度,如现代学校的举办制度、政府对学校的管理制度等;二是学校层面的制度,指学校内部的各类制度及其与家庭、社区关系的制度等。
三大板块:一是调整政府与学校关系的制度板块;二是调整学校内部关系的制度板块;三是调整学校与家庭及社区关系的制度板块。各板块又包括各类具体制度:
——调整学校与政府关系的制度板块,主要有政府教育管理、教育投入、教育督导与评估等具体制度。
——调整学校内部关系的制度板块,包括学校组织制度、管理制度、评价制度、文化制度等具体制度。
——调整学校与家庭、社区关系的制度板块,包括家长、社区代表参与学校管理制度,推进家校合作等具体制度。
**现代学校制度基本框架结构图示如下:

说明:1.《**市学校规程 》是规范政府与学校关系的基本制度;是推进依法治教的行动纲领;是市、区教育局各部门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及各校制定学校章程的重要依据。
2.《学校章程》是规范学校内部关系及学校与家庭、社区关系的基本制度;是学校制定内部各项具体制度的重要依据;是推进学校规范管理、民主管理,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的重要制度保障。
(二)总体部署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和“行政主导、学校主动、专家引领”的工作思路,稳步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总体部署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年12月前)。成立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研究小组与专家小组等;聘请法律顾问;形成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与研究的总体工作方案;召开动员会,做好现代学校制度试验的思想、组织、人员、经费等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试验与推广阶段(2008年1月-2009年7月)。全面开展现代学校制度试验工作,突破重大制度,形成现代学校制度基本框架,并在试验基础上稳步推广。
第三阶段:总结与深化阶段(2009年8月—12月)。全面反思与总结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经验与成效,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为现代学校制度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组织架构
(一)成立现代学校制度研究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闫小培
副组长:黄国强、张宝泉、章必功
成员:卢沙、陈贤德、李长弓、唐海海、刘洪一、张基宏、邓孟忠、张儒林、王晓彬、江可志、马广明、曾令格、郑映通、臧动、陈敏锋
(二)聘请现代学校制度研究与建设工作法律总顾问与法律指导专家
法律总顾问:王璞
法律指导专家:冯文力
(三)成立现代学校制度研究与建设工作小组
组长:唐海海
成员:范志刚、赖群阳、刘颖、王小玲、吴惠琼、张光怡、邱卫思、陈耀扬、洪其华、肖胜珉、黄贵儒、范坤、徐晖、彭尧、张彦玲、叶文梓、尚强、谢华
(四)成立现代学校制度研究小组
主要成员:叶文梓、黎克林、滕峰丽、熊冠恒、洪其华、刘新生、刘力庆、黄积才
主要工作:①提出**现代学校制度研究与建设总体方案;②开展各类重大教育制度研究;③全程跟踪试验过程,开展试验指导工作。
现代学校制度研究工作由市教科所牵头。
(五)成立现代学校制度研究与建设工作专家小组
主要专家:袁振国、褚宏启、卢晓中、朱小曼、张彦玲
主要工作:对**现代学校制度研究、试验与建设进行专业指导。
专家小组工作由市教科所牵头。
四、主要任务与工作安排
(一)市教育局主要任务与工作安排
1.召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动员大会
召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与任务,部署相关工作,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
此项工作由市教科所、市教育局办公室、德育处共同负责,其他各相关处室积极配合。
2.研究制定几项重大教育制度
——研究制定《**市学校规程》。明确政府与学校的职责与权益,规范学校组织设置,形成学校合理的治理结构,规范学校管理行为,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使学校自主管理和民主管理。
——研究制定《关于制定学校章程的指导意见》。规范学校章程的基本结构、主要内容、通过程序及实施机制等,全面提高学校规范管理水平。
——研究制定《关于改革与完善中小学学校治理结构的若干意见》。抓住市委市政府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性机遇,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互独立、相互支持的原则要求,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发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学校治理结构。
——研究制定《**市中小学校本评估办法》。根据学校内涵发展与素质教育要求,研究制定中小学校本评估标准与办法,促使中小学自我约束、自主发展。
此项工作由市教科所牵头,市教育局高教处、基教处、职成教处、学前教育处、国民办、德育处(政策法规处)、组织人事处、计财审计处等业务处室共同参与。
3.确定市级试验校与试验区,协调与指导试验工作
市级试验校:以**大学、市实验学校、市外语学校、**小学、市电子技术学校、莲花北幼儿园、清华实验学校为市级试验学校。
试验区:以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为试验区,试验区内全部中小学均为区级试验学校。
试验内容:①**大学主要探讨以高校自主管理和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大学制度;②试验区主要推动政府公共治理结构变革和学校治理结构变革,促使中小学自主管理和民主管理;③市级、区级中小学试验校以建立学校民主管理制度、文化建设制度、现代课程制度、校长与教师专业化校本发展制度等为主要内容。
试验指导与协调: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各业务处室在各自职能范围内对试验工作进行指导与协调,主要包括指导试验方案制定、试验过程展开、重大制度研究等工作,保证试验工作的科学性、稳定性与持续性。
鼓励与支持非试验区、试验校结合区情、校情努力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4.开展各类专题研究
根据试验工作需要,前期开展以下主要专题研究:
——**市学校制度现状研究;
——日本、台湾、韩国学校法及其对**的启示研究;
——**市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变革与完善研究;
——**市校长、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度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市中小学课程制度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市教师海外制度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各项专题可实行委托研究,以市内外高水平研究力量支持我市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5.组织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培训工作
将培训工作贯穿到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全过程。与校长及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特别是与海外培训相结合,搭建国内外交流平台,引导校长和教师立足**,学习、借鉴国内外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先进经验,以高水平的培训工作推进我市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此项工作由市教育局组织人事处、高教处等部门共同牵头,其他相关部门积极参与。
(二)试验区与试验校的主要工作
1.研究制定试验方案
根据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作部署,结合本校、本区实际,围绕试验内容研究制定试验方案,明确试验内容、思路与保障条件。
试验方案于本学期完成,并经科学论证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2.全面开展试验工作
2008年上半年新学期开始,市级试验校和试验区全面进入试验阶段,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试验与建设工作。
五、保障条件
各区、各学校要根据试验工作需要,努力为现代学校制度试验工作提供经费、人力与时间等方面的保障,特别要保障各类研究经费与培训经费。


f132.com扩展阅读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的实施方案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课题组 2008年6月1日
《现代学校制度背景下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是按照国家现代学校制度实验区第二阶段的重点项目推进的要求,遵循《闵行区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要精神制订的一个专项方案。《实施方案》旨在阐明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路,规划未来三年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蓝图,明确实施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实验学校履行职责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编制《实施方案》的过程中,组织开展了"十五"期间闵行区学校文化建设状况的调研,吸收了各区县的研究成果,广泛听取并采纳了本市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校长教师与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考虑与国家"现代学校制度"实验区重点项目推进要求的衔接。

一、成就与挑战

(一)"十五"闵行教育取得的成就

"十五"以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下,闵行教育以为指导,在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等方面,形成了许多有效经验和新的成果。

1、教育投入逐年增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全区现有幼儿园155所,小学41所,初中2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5所,高中14所,完中5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特殊教育3所,职校4所,中专2所。全区中、小、幼、中专、职校在校生148298人。近两年区、镇两级财政投入义务教育的经费持续增长。2005年以来,我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继续保持在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2%。我区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到10年以上,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13年以上,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一个结构合理、相互衔接、立体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2、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各类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1)基本确立了"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小学初中标准化建设工程、中小学网络"校校通"工程、加强初中建设工程以及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建设等措施,缩小了区域间、学校间的办学差距,全面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2)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格局基本形成。我区现有民办幼儿园68所,民办中小学15所,在校生占学生总数比分别为幼儿园37.6%、小学9.7%、初中24.1%、高中31.4%。此外还有直属单位10家;社区学校13所,社区学院1所。目前,全区各类非学历教育民办机构101个,全年人数超过20万人次。

(3)区域推进取得新成绩。中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素质教育的实施。"新基础教育"实验有力地促进了校长、教师思想观念、思维方法、行为方式的变化。区域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改革实验正在政府和学校两个层面展开,涉及区域教育财政拨款、人力资源配置、现代教育评估以及政校关系的调整、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落实等,并成为国家实验区。

3、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成效,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目前,全区各类学校的专任教师8972人,幼儿园、小学专任老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分别为73%、82.4%,中学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为84.4%。全区有特级教师21人,中学高级教师646人、占教师总数的8%,中级教师4357人、占教师总数的54%。

4、外来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得到了解决

目前我区有48800多名外来民工子女就读,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疏堵结合,以疏为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条抓规范,块抓落实"的管理模式和控制总量、扩大规模、改善体系、提高质量的管理特色。我区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资源得到了优化,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得到了缓解。

5、教育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取得显著成绩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现有9所中小学接受境外学生,有489名境外中小学生在我区就读。另有11所国际学校,承担在沪外籍人士子女教育,在校生近8000名。

(二)"十一五"闵行教育内涵发展面临的挑战

"十一五"是闵行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闵行确定了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教育投入持续增长,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进。闵行教育发展既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闵行教育内涵发展还存在很多不适应:

1、学校办学特色不明显,优质教育资源与品牌学校短缺

作为一个教育大区,闵行区目前办学的规模达到了历史之最(中小幼250多所),但是区内办学有特色,注重文化建设的优质学校、品牌学校并不多。以高中为例:我区现有市、区重点高中仅3所,重点高中在校生仅占全区高中在校生的30%,且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及品牌学校的短缺,导致每年有一大批本区的优秀学生转入其它区的品牌学校读书。学校要实现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是必由之路。

2、部分校长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有差距

塑造学校品牌必须灌注学校文化,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文化的建设至关重要。创建学校文化,校长起着核心领导的作用。当前,部分校长对学校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上还存有偏颇:一是学校文化建设滞后,不够重视现代学校

文化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学校文化制度的建设;二是学校管理重教学质量轻文化建设;三是生搬硬套其它学校或者企业的文化建设成果,出现"文化移植"现象;四是对本校已有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疏于提炼和升华。

在实现学校转型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整体提升校长的办学理念,建设一支有智慧,能创造的创新型校长队伍是实现闵行区域学校内涵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部分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还未能在教师群体中得到认同、共识和维护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它产生于学校自身,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共识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也成为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显著特征。但是在部分学校中,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尚未在教师群体中得到认同,造成了教师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并日益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以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也是学校走内涵发展的基本保证。

二、意义与作用

闵行区作为国家现代学校制度实验区,在第一阶段,根据实验研究的需要,开展了政府部门以及学校层面的部分实验项目的研究,为区域现代学校制度的推进创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制度环境。区域学校文化建设是闵行区作为国家现代学校制度实验区第二阶段的重点推进项目,既是一项创造性的系统工程,也是全面提高区域学校办学水平的基础工程。加强区域学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巨大作用,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促进区域学校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开展区域学校文化建设是构建区域和谐校园文化的需求

《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十七大"报告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一项专题提出来,针对性很强,这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指明了方向。在学校和幼儿园中开展和谐文化、现代文化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全面发挥学校的双重功能,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不断地创造出更加符合时代精神的学校文化,用文化的力量引领人、感召人、全面塑造人。创造先进文化、丰富传统文化,是新时期学校发展所肩负的必要的文化使命。

(二)开展区域学校文化建设是构建区域学校多元文化的需求

区域学校文化是以教育价值观为核心的各种观念、制度、行为等要素的集合体,它是凝聚和激励区域全体师生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精神力量,是推动区域教育创新和学校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当前,跨文化交流日益扩大,中国教育正经历着中国教育史上最大的发展和最深刻的变革,种种思想观念的交锋,体制机制的冲撞,使学校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区域学校文化建设,能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有利于现代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学校文化建设,能促进学校主体的主动、全面、和谐、多元的发展,有利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区域学校文化建设,能引领区域文化方向,有利于建设文明和谐社区。

(三)开展区域学校文化建设是实现闵行教育现代化的需求

在2004年的闵行教育工作会议上,闵行提出了至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教育现代化需要有现代化的学校,现代化学校则要有现代化精神、现代化的观念、现代化的制度、现代化的思想意识、现代化的道德情操、现代化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一句话,现代化的学校要有现代化的学校文化。也就在2004年,闵行区成为现代学校制度研究的国家试验区。几年来,在政府层面开展了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育教学督导、教育财政拨款、校长队伍考核与选拔这五大框架制度的设计;学校层面进行了学校章程、发展规划、形象设计、民主管理制度四项核心制度建设。随着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制度背后的伦理精神、道德取向和文化价值基础,用现代学校文化统领现代学校制度的方向,通过制度建设,提炼、培养、提升、相对"固化"区域学校精神文化,提升学校的"软实力"。

(四)开展区域学校文化建设是实现闵行教育内涵发展的需求

闵行教育发展到今天,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教育改革中所面临的难题,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格局,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使闵行教育与闵行的经济实力、社会发展相适应;如何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能力;如何缩短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等等。这个需要我们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用全新的视角予以审视,用全新的思维、全新的方式去予以突破。对于学校的发展而言,其决定性作用往往不是制度,而是全体师生普遍认同的学校文化。因此,在区域范围内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符合闵行教育内涵发展的需求,它是促进闵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为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促进现代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舞台。

三、基本概念与理论依据

(一)关于"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基本概念

基于对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的认识,我们对"区域学校文化"的基本概念作如下表述:

1、关于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校文化,一般指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各种遗存。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等。狭义的学校文化,一般指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各种精神层面的遗存,即广义学校文化系统中的学校精神文化子系统。例如:学校办学理念、学校定位、学校三风、校训、校歌等。

2、关于区域学校文化。区域学校文化是指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区域层面学校群体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制度规则、行为方式及其活动结果,以具有区域特征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等为其系统表征,影响、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一种文化。

综上所述,

我们对"区域学校文化"建设形成以下几点基本认识:

1、区域学校文化建设,应以建立区域广大教职工普遍认同的教育价值观为核心。

2、区域学校文化建设,应以建立和谐的,以区域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的,既有共性与个性互相包容,又有区域特征与个性呈现相互交融的、和谐共生的学校文化为主要建设内容。

3、区域学校文化建设,应体现以人为本,以教师、学生自主发展为本,以建设与区域的经济实力、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和谐、健康、生态、精致、开放、多元"的体现生命成长的,具有闵行区域特色的学校文化为主要目标。

和谐:原意为“和睦协调”,它是自身不断发展、结构不断完善、和谐度不断增加的系统的表现。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和谐是系统整体性和多样性的表现。本项目所指的“和谐”,是不同学校文化之间、学校文化与教育之间的一种互相促进的、共同发展的协调状态。

健康:健康是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本项目所指的“健康”是相对于文化的性质和内容而言的,即学校文化应该是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学校发展的文化。

精致:原意为“精细周密”、“美好”。它表明了学校教育所应该达到的一种目标或状态。精致化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走向,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新策略,是融整合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思想,注重管理过程和管理细节,力求做到更好。本项目所指的精致的学校文化包括:精致的教育理念、精美的校园文化、精细化的管理策略、精干的教师团队、精致的课堂教学等等。

生态:原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本项目所指的“生态”意为注重教育系统中的人与文化环境的联系,并且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生态”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乃至学校的发展。

开放:原意为允许进入,也指思想的开通与解放。本项目所指的“开放”表明了我们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持有的一种态度,即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是对他人、他校以及其他先进文化成分的吸收。

多元:多元文化是针对单一(单元)文化概念而言的。它是指在一个区域、地域、社会、群体和基层等特定的系统中,同时存在、相互联系且各自具有独立文化特征的多种文化。我们认为,尽管各个学校的文化有所差异,但每所学校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是能够并存的,并且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来促进共同的发展。

(二)关于"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理论依据

区域学校文化建设是我区新一轮教育发展中提出的新课题,对它的概念、理论基础构成及其的操作定义等,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才能形成基本共识,才能寻求比较满意的结论。作为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者、设计者和实践者,我们在探索"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架构时,主要以三方面的理论作为实验研究的支撑点:

一是教育学,以现代教育基本理论作为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导向。现代教育基本理论认为,现代学校教育的核心功能是"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发展",学校的教育行为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升教师的职业尊严与内在欢乐,在成教育之事的过程中,成教育中的人,关注成各类教育之事的活动过程中的文化渗透,关注成各类教育中的人的生命价值中体现的文化因素。以学校领导和班级师生的教育行为和生存方式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并以此建立起具有共识性的个性化学校文化。

二是文化学,以当代教育文化学的相关理论作为现代学校"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文化学认为文化是个复杂整体,根据目前对学校文化的研究,可以将学校文化简单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学校行为文化和学校制度文化。学校作为以师生之间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为主的一种特殊组织,充满教育实践活动,教育作为直面人、通过人、为了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必然是一项充满过程性、关系性的人类文化事业。由此,"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将紧紧围绕学校文化建设的四大层面进行。

三是,文化根植于社会中,文化是长期积淀形成的,文化是一种力量。学校是一个社会机构,它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学校是融会知识、传播文化的场所,任何学校都通过课程设置、管理制度、评价标准和校园环境、师生活动等,将民族和社会的文化灌输进学生的头脑,再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使其理解、领悟、认同并深深地扎根于心田,使个体和社会获得持久地发展动力。因而,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功能。

四、指导思想、目标及原则 (一)"区域学校文化"建设及研究的指导思想

开展"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是区教育局未来三年中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在建立和推进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进程中,我们的指导思想是:

以、""和"十七大"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为基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在具体的实践中,结合区域文化的特点,挖掘学校文化资源,以构建和谐学校文化为突破口,促进学校的均衡发展与个性化发展。

(二)"区域学校文化"建设及研究的目标指向

Ⅰ、"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总目标:

完成"十一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文化建设的任务,完成现代学校制度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的项目任务,学校文化为学校发展服务、为社区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区域形成"和谐、健康、生态、精致、开放、多元"的体现生命成长的,具有闵行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呈现多元

、人本、开放、个性化的特征,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历练出一支有智慧、有创造的专家型校长队伍。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团结协作、并逐步形成学校独特的学生文化,在教师的建设与专业成长中能呈现继承发展、追求卓越、廉洁高效的教师文化。

Ⅱ、"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具体目标:

1、区域层面达成的目标:

总结和提炼区域范围内学校文化建设的已有经验,并针对目前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区域层面达成的主要目标:

(1)区域学校文化建设,体现以人为本,以教师、学生自主发展为本,以建设与区域的经济实力、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和谐、健康、生态、精致、开放、多元"的体现生命成长的,具有闵行区域特色的校园文化。

(2)构建开放型、多元化、个性化的具有区域学校文化(特色的)建设内容体系。

(3)形成区域学校文化建设评价体系

2、学校层面达成目标:

(1)建立学校文化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激发学校活力,调动基层学校校长和老师在创建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和服务质量,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历练出一支有智慧、善创造的专家型校长队伍。通过三年的研究,使学校文化建设呈现多元、人本、开放、个性化的特征

(2)区域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校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得以呈现,各实验校能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形成自己的特色研究项目,学校的文化建设、办学价值观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同,并体现在办学目标与办学思想之中。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团结协作、并逐步形成学校独特的学生文化。

(3)人文精神在学校的制度文化中得以呈现,在教师的师德建设与专业成长中能呈现继承发展、追求卓越、廉洁高效的教师文化。

(三)"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的原则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这个工程建设中,既要建设物质文化,又要重视精神建设;既要发挥学校校长的主体作用,更要发挥师生员工的主体作用;既要发扬学校传统,又要吸纳时代精神,目的是实现学校文化建设的宗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为此,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规划与设计过程中要体现如下原则:一是发展的持续性原则;二是发展的系统性原则;三是发展的主体性原则;四是发展的多样性原则。学校文化建设应根据自身条件,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师生智慧,充分体现多样性,丰富学校文化建设。

五、区域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结构图

六、内容框架构建

我区"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在策略上是以课题研究(理论研究)为先导,从而推动整个实验的逐步深入发展。在总体方案设计时,将采取理论研究和实践(实验)工作同时设计、同步推进的策略。因此,我们对"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内容和实验(实践)内容同步进行了初步构建,目的是为区域学校文化建设实验和课题研究明确主攻方向,为研究(实验)人员对研究(实验)的内容架构的掌握、课题组内部人员的分工合作、重点实验及研究内容的划分提供依据,这将有利于实验及课题研究的总体控制。为便于课题组对实验研究内容的把握,便于各实验校对实验研究内容的全面了解和选择,我们根据总的内容框架,初步列举了一批具体研究内容(子课题):

(一)区域总课题组研究的课题 (区域层面)

Ⅰ、理论层面:

1、文化、学校文化、现代学校文化的定义、基本特性、基本体系的理论研究

2、现代学校文化、和谐学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关系研究

3、现代学校文化的基本类型研究(含各基本类型的特点、优势、劣势、适应的学校条件研究)

4、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关系研究

5、学校文化与班级文化的关系研究

Ⅱ、实践层面:

1、区域性各类学校文化制度建设的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1)各级公办学校文化建设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2)各级民办学校文化建设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3)各级外国学校文化建设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4)各级各类学校文化建设的比较研究

(5)区域内学校文化与社区、家庭关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6)现代学校文化与"学习型学校"建设的关系研究

2、区域性各类学校文化创建中,各类(公办、民办)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研究

(1)校长办学理念与决策程序的研究

(2)现代课程体系与学校文化的关联性研究

(3)学校环境与设备与学校文化的研究

(4)学校文化创建中,现代人力资源配置的研究

(5)学校内部机构设置与学校文化的研究

3、闵行区区域学校文化特色及其体系建构

(1)区域学校文化建构目标、建构特征的研究

(2)区域学校文化构成元素的研究

(3)区域学校文化形成途径和方式的研究

4、区域性现代学校文化创建中,学校与社会、社区、家庭关系的研究。

(1)学校与社会、社区、家庭在学校文化创建中的目标关联性研究

(2)社区、家庭在教育中地位、作用的理论研究

(3)社区教育资源相互支援、开放的可行性研究

(4)学校与社区、家庭联系(协作)机制的研究

(5)学校与社区联动的理论研究及制度设计

(6)家庭教育组织形式、途径及方法研究及实践

5、区域学校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的研究

>(1)区域学校文化建设评价原则、策略的理论研究及实践。

(2)区域学校文化建设评价总标准、总指标的实践研究。

(3)区域学校文化建设各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

(4)区域学校文化建设评价方法、过程控制的实践研究。

(二)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课题(学校层面)

Ⅰ、区域学校(中小幼)文化建设研究必选项目

1、现代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 2、现代学校章程的设计与研究

3、现代学校民主管理制度文化的研究

4、现代学校视觉形象的设计与研究

Ⅱ、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招标项目

1、学校精神文化方面的子课题研究项目

(1)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综合研究

(2)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3)学校历史与学校发展的实践研究

(4)学校传统文化与学校内涵发展的实践研究

(5)学校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学校文化构建的实践研究

(6)学校办学目标(含学校的发展目标、学校的培养目标)研究

(7)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8)校训(园训)及其形成过程研究

(9)学校“三风”(校风、教风、学风,也可以拓展为“四风”、“五风”)研究

(10)学校教育信条(含教育铭言)研究

(11)校歌(园歌)研究

(12)××校师生关系研究

2、学校制度文化的子课题研究项目

(1)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综合研究

(2)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规划的关系研究

(3)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实践研究

(4)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与校本科研发展战略的实践研究

(5)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与校本课程开发战略的实践研究

(6)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的文化传承

(7)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的学校特色文化内涵的挖掘

(8)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实践研究

(9)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青年教师培养制度的实践研究

(10)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与学生行为规范的实践研究

3、学校行为文化方面的子课题研究

(1)教师日常教学行为与学校文化的建设研究

(2)学校核心文化在教师日常行为中的渗透研究

(3)学校核心文化在学生日常行为中的渗透研究

(4)学校核心文化在领导行为中的渗透研究

(5)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社团(含学生社团、教职工社团)建设的实践研究

(6)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与节日(含学校纪念日)、活动周的实践研究

(7)学校礼仪文化研究

(8)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价研究

(9)组织文化与社团文化的实践研究

(10)教研活动中的文化研究

(11)××校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的学校领导文化研究

(12)××校班级建设过程中的班级文化研究

(13)××校学生社团活动及其文化研究

(14)××校办学理念及其形成过程中的文化研究

(15)××校教育教学事件及其处理中的文化研究

4、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的子课题研究

(1)学校物质文化综合研究

(2)校标、园标的设计与使用规范研究

(3)校旗、园旗的设计与使用规范研究

(4)学校、幼儿园的象征图形(核心象征物)或卡通形象的设计与使用规范研究

(5)学校、幼儿园的人文景观小品、文化象征物研究

(6)学校教室布置文化的研究

(7)学校走廊、墙面布置文化的研究

(8)学校网络建设的文化研究

七、研究对象的选择及实验校的责任

(一)研究对象选择的原则

1、参加区域学校文化建设及研究的学校,必须有一名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具有改革精神和现代办学思想,有参加实验和课题研究自主愿望的校长。

2、参加区域区域学校文化建设和研究的学校其内部管理有一定基础和经验,并在制度安排上已含有一些现代学校制度的要素。

3、实验学校应在办学条件(校舍、教育教学设备等)及办学水平上,属全区中等以上水平,有一定研究基础和进行实验的条件。

4、实验学校应具备一定的实验研究的人员,学校与参与研究的人员应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和人缘基础,以便于对实验和课题研究的过程指导和控制。

5、学校内部的领导班子比较团结,教师队伍比较稳定,有一定抗风险能力。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类型及数量: 1、实验学校类型:以公办学校为主,并选择部分民办学校、外资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各学段都有实验学校。

2、实验校数量:第一批实验学校总共20所左右。可根据研究内容对研究对象进行选择,有的可作综合性实验(研究)学校,有的可作单项实验(研究)学校。其中参与区域现代学校制度研究的12所实验学校顺延成为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实验学校。初拟名单如下:

七宝中学、闵行中学、闵行二中、协和双语、闵行四中、复旦万科、华坪小学、明强小学、田园一小、平南小学、江川路小学、实验小学、田园高中、华漕中学、新基础实验校、交大二附中、浦江一小、梅陇小学、颛桥小学、莘庄镇小学、莘城学校、启英幼儿园、莘庄幼儿园、纪王幼儿园、启音学校、

启智学校

(三)实验校的基本任务及责任:

1、认真完成上级交给的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

2、积极大胆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制度设计和实践,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效率。

3、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形成具有学校文化建设特征,具有自己特色的校本管理制度体系。

4、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标准、技术和经验。

八、步骤与进度

(一)实验和课题研究时间:

本课题实验和研究时间拟为3年,即2008年3月-2010年12月。

(二)实验和研究步骤:

本课题实验及研究步骤拟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8年3月~4月)

2、理论假设及研究方案设计阶段(2008年4月~2008年6月)

3、实验及研究实施(实证研究)阶段(2008年7月-2010年5月)

4、课题总结阶段:(2010年5月-2010年12月)

九、推进策略

(一)项目带动策略

根据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校文化四大层面的研究内容,设计了若干个子项目在全区中小幼进行公开招标,最终选择20所学校作为项目实验学校。在区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各实验学校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各个实验学校根据自己的前期经验与基础,设计学校优先发展的实验项目,并不定期在课题组内进行,力争在年内评选出若干个学校文化建设优秀学校。

(二) 滚动推进策略

区域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所以整个实施过程也应该是一个渐臻佳境的过程。各实验校可以先从一些必须研究的项目或相对容易突破的项目入手,随着课题的深入逐年递进,2008年、2009年、2010年应该分别比上一年有所进步,在指标设立上也应该呈现出渐进的趋势。

(三)上下联动策略

在区域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联动推进策略。区域学校文化建设应体现以区域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的,既有共性与个性互相包容,又有区域特征与个性呈现相互交融的、和谐共生的学校文化。既要注重统一认识,和谐发展;又要倡导百花齐放,个性发展。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校长、中层领导、全体教职员上及学生都要共同参与,推进学校文化的发展,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鼓励家长、专家、社区人员的有效参加,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

十、机构、人员、经费安排

(一)实验和研究组织机构:

成立"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组。

(二)成立闵行区"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项目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竺建伟

副组长:朱雪平、朱越、王浩、赵建成

成员:各科室负责人、教研所、进修学院负责人

工作职责:

1、提出规划的总体思路。

2、协调规划中的各方面力量。

3、讨论工作项目草案。

4、形成工作方案正式送审稿。

(三)成立闵行区"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项目工作小组:

组长:副组长:工作人员:

工作职责:

1、制订项目工作方案。

2、组织力量进行基础调研(基础数据、各基层学校、政府各局室等资料收集)。

3、实地考察,制订草案。

4、组织专家组进行研讨论证。

5、向教育局提供项目研究草案。

(四)成立研究项目顾问组(专家指导组)

顾问组(专家指导组)由对本课题相关领域素有研究的国内著名专家、教育部相关司局的司、处级领导、市教委领导、市教科院、大专院校专家组成。

(五)成立子课题组

参与区域文化建设实验项目的学校、幼儿园一律由校长、园长兼任子课题组组长,子课题组组长为总课题组的当然成员。各子课题组务必确定一位常务工作联系人并将姓名、联系方式上报到项目研究小组。 (六)实验及研究经费:

本实验和课题研究经费按年度计划由财政划拨,三年总经费为90万。2008年度预算启动经费为30万元,具体为:

1、设备费:3万 2、资料费:2万 3、办公费:3万 4、差旅费:4万

5、专家咨询指导费:5万 6、大型活动(研讨会等)费5万

7、人员培训费:3万 8、研究专集出版发行费:3万 9、其它费用:2万


现代化班级建设实施方案


现代化班级建设实施方案

当今社会是知识和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是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时代的发展变化需要有综合素质过硬、道德品质优秀的人才,要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班级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在学生管理中落实“立德行、强素质,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关爱和发展”,努力实现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在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建设、班级规划中渗透现代化班级管理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夯实德育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

1、加强班主任培训,组织班主任开展班主任交流论坛,主题班会观摩,研讨学生自主管理的方式方法,探索学生管理方法。

2、组织班主任走出去,请进来,听取专家讲座、观看视频更新观念。按计划召开班级管理、学生管理研讨会。

3、结合我校学生管理、班级管理实际,开展相关的德育课题研究,提升班主任理论研究水平,解决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问题。

二、强化学生自主管理意识。

1、各班成立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并由班主任全权负责班级自主管理工作的开展,通过制定职责制度,划分学习小组,按照制度对班内各学习小组开展自主管理工作。

2、各班根据学校自主管理委员会机构设置班级自主管理组织机构,从纪律、卫生、文体、生活、学习等方面开展班级学生自主管理检查与督导。

3、个体自我管理:按照学校自主管理精神,以“规范+自主”为基本策略,强化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主动发展。建议学生每天记录“成长日记”,记录自己每天在学习,生活、管理中的所思所获,反思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不足,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目的。

三、“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

班主任要学会放权。责权利对等,各司其职、各尽所能,自然进入自主管理层面。班干部任用实行民主竞争上岗,它是学生自主管理班级运行的加速器。 学生自主管理常见的形式:值日班长制,小组值周制、人人岗位制。

1、班级自主管理:以班级“值日班长”制度为着力点,做好班级内部的自我管理。就是人人要当一天班长,按学号轮流,通过学生担任值日班长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班级管理的条件和空间,激发学生的自律精神和责任心,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和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管理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2、“小组值周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班级一周的工作进行组织监督评价。通过实行小组负责制,让每个组的组长负责,小组成员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对班级一日常规进行检查督导,班委会成员起配合指导作用,提高了班级学生的管理能力,减轻了班委会成员的工作负担,使每位同学都为班级管理工作做出一份贡献

3。“人人岗位责任制”就是人人是班级的管理者。每个学生都在集体中负一定的责任,既是干部,又是群众;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班级的荣辱与集体成员息息相关,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得到了普遍的增强。

4、物品承包管护责任制:对教室内的公物及班级添置物品采取学生自愿认购保管,可将班内物品落实到每一个同学,形成我为同学服务,人人为我服务,人人为集体服务的意识。

5、通过量化管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结合班级学生平时生活、学习表现对班级每一位学生进行忠恳而真实的量化考核,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

四、优化班级学习小组建设。

班级学习小组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带动作用,让学习小组成为推动课堂高效的“动车组”。

1、学习小组的成立。班级根据平时学生学习表现、平时检测成绩、各类考试成绩按A、B、C三档划分学习小组,A档属于特优生,B档属于优秀生,C档属于待优生。每组由A、B、C三档学生组成,每组由6—8人组成(6人为宜)。小组长的选拔应为B级以上,具有一定的协调组织能力,并乐于为大家服务的学生。

2、学习小组的调整。在运行的过程中,各班主任要依据个民主高效学习小组学生表现和学习成绩的变化情况,半学期或一学期调整一次,也可以依据学生在不同学科的表现和变化及时调整。

3、学习小组的培训。班主任要重视学习小组的建设,学习小组管理的关键是小组长的选拔和培训,小组长的培训可采取定期培训(学校教导处或年级组统一、科任教师协同班主任培训)和即时培训(针对小组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随时进行)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4、学习小组的考核。各班主任根据学校学生自主管理评价细则制定班务考核评价办法。由班级学生自主管理各部共同对学习小组进行考核,并根据“一绳捆”的原则把考核结果记入小组、小组长、小组成员的德育量化考核和小组综合考核评价中。

5、学习小组的评比。班级要根据各学习小组的考核结果、任课教师的反馈、学生学习成绩和班级考核等情况,按周评选出优秀学习小组、文明之星、纪律之星、展示之星、管理之星、卫生之星、学习之星、学习互助之星等等,学校将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学习小组、班级进行表彰奖励,并在学校宣传橱窗中进行学生风采展示。

五、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打造班级特色。

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点和落脚点,也是形成良好班风的载体和平台,更是学生动手操作,发展个性,创设自我教育载体的阵地和园地。在一个富有极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全体学生会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和谐风气。大力营造班级教育气息,促进学生真诚地与同学 和老师相处,友好地进行合作,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在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环境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触动学生自发的加入建设班级文化的行列,使班级文化的建设与学生的发展构成积极的互动。努力创建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学校、主动发展的高尚情操。

规范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设方案


规范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设方案

下面是我们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规范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设方案,请大家参阅!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经开区管委会,县直各单位:

为深入推进依法治县,建设法治政府,结合我县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县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是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支撑,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重要意义,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全面加强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设,不断提升法律顾问参与政府决策和行政管理事务的广度和深度,为建设法治政府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强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完善“以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为主、事后救济为辅”的法律风险化解机制,增强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为我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二)目标任务。县级法律顾问制度进一步完善,县政府法律顾问平台健康运行,镇级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在涉法事务或者专业领域发挥的作用更加充分。

镇(场)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经开区管委会整合法律顾问资源,全面建立以法制机构工作人员为主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xx年12月31日前,镇(场)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经开区管委会法律顾问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法律顾问服务向村、居延伸。

聘请法律顾问的单位于聘请合同签订之日起15日内,报县政府法制办备案。

三、政府法律顾问的选聘条件和选聘方式

(一)选聘条件。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法律实务工作经验,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热心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具有履行法律顾问职责的条件。

(二)选聘方式。政府采购。县政府法制办会同司法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和公共资源交易部门遵循公平、公开、竞争、择优原则,依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统一采购专职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法律服务。协商推荐。由县政府法制办会同相关部门,根据聘请单位的需求,择优推荐并确定在法学研究、法律实务等领域有较高造诣和社会知名度的律师、法律工作者人选,建立法律顾问库以供聘请单位选择。法律顾问库实行动态管理,并根据考核情况,由县法制办、司法局每年公布一次。各部门可结合工作实际,自行选择上述选聘方式。

聘请法律顾问的费用列入各级财政预算。

四、政府法律顾问的主要职责和履职要求

(一)主要职责。根据聘任单位的要求和委托,对重大行政决策议案进行合法性审查或者法律风险评估;对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草案进行合法性审查或者法律论证并提出法律意见和建议;为对外交往和重大经济项目谈判中涉及的重要法律问题提供咨询、论证意见以及法律尽职调查等;起草或者协助起草合同、协议以及其他法律事务文书;代理复议、诉讼、仲裁案件和其他非诉法律事务;参与信访案件的调处;协助开展法制培训和法制宣传工作;承办聘任单位交办的其他涉法事务。

(二)履职要求。受聘政府法律顾问在履行职责时,有权独立发表意见,不受任何单位或者个人的干涉;有权获得与履行职责相关的信息资料和工作必需的其他便利条件;同时,不得利用参与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所获得的非公开信息,为本人或者他人直接或者间接谋取利益;不得违反保守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规定;未经聘任单位授权,不得擅自对外透露所承担的工作内容。

五、切实加强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的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加强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设作为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积极抓好落实。县政府法制办对全县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推进工作负责统筹指导和监督。

(二)落实责任分工。政府法制机构要认真做好政府法律顾问的推荐、服务采购和管理工作,切实加强业务指导,不断提高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质量和效率;司法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优秀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推荐,加强对律师事务所、律师提供法律服务的行业监管工作;公共资源交易监管部门要做好政府采购法律服务的监管工作;财政部门要做好经费保障工作,齐抓共管。通过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三)健全管理机制。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健全政府法律顾问的选聘程序、工作职责、履职要求等管理机制,积极搭建平台,为政府法律顾问发挥作用提供必要便利、创造更好条件。探索建立公职律师制度,将其作为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有效补充。县政府法制办会同县司法局对法律顾问履行合同情况进行考核,经考核全面履行的,支付法律顾问费。同时,考核结果作为法律顾问库律师选择的条件。

(四)强化考核监督。县政府将制定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规则及考核、激励等制度,并将法律顾问工作纳入县年度依法行政目标考核范围。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政府法律顾问聘用和评优的重要依据。政府法制机构要建立完善政府法律顾问人才资源库,优化队伍结构,奖优汰劣,形成能进能出、合理更新的竞聘机制,有效发挥政府法律顾问的作用。

注意了,好的策划书不一定按某种格式,或许一篇好文案本身就是一部好的策划书。以上《现代学校制度研究与建设方案》一文能帮助您解决策划书的撰写需求,如果还想阅读关于“学校建设方案”相关内容,请访问“学校建设方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