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策划方案 > 计划生育工作计划 > 导航 > “十一五”时期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新机制建设规划

计划生育工作计划

“十一五”时期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新机制建设规划。

我们应该在工作中定目标,做计划。根据企业发展的新方向,写方案的时候要运用专业知识去进行研究解析。制定工作方案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您知道方案的大体框架是什么样的吗?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十一五”时期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新机制建设规划,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推动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上新水平,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健康稳步发展,结合**基层计生工作实际,制定以下工作机制:
一、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为指导,坚持 重心下移,突出村级抓基础,坚持依靠村级组织实施,依靠群众管理的新理念,大力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着力构建“县指导,乡为主,村落实,户配合”的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基层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能力,
二、总体目标:
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实施综合改革,完善各项制度,逐步建立起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基层管理服务体系,形成调控有力、管理有效、服务优质、群众满意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新格局。
三、具体要求与措施:
充分结合**基层工作实际,重点建立基层领导决策、宣传教育、优质服务、利益导向、村(居)民自治、经费保障、考核奖惩七项工作新机制。
(一)建立基层领导决策机制。
1、总体要求:各乡(镇)场党委、人民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摆上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2、目标与措施:
⑴建立集体决策制度。各乡(镇)场每年至少要召开四次专题会议,研究人口计生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本辖区内的人口计生工作重大事项进行重点研究决策。
⑵建立“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制度。各乡(镇)场党委、政府“一把手”要高度重视本辖区内的人口计生工作,克服盲目乐观、麻痹松懈情绪,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人口问题,亲自抓,负总责。
⑶建立人口理论学习制度。各乡(镇)场党委、政府要把人口计生政策及法律法规纳入领导干部教育内容,制定完善学习计划和制度,强化人口理论学习,提高领导人口计生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⑷建立调查研究制度。各乡(镇)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要经常深入基层各村各农户家中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本辖区范围内的社情民意,随时掌握基层人口动态,做到自己心中有数。
(二)建立宣传教育机制。
1、总体要求:紧紧依靠基层各族人民群众,以“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行动”等实实在在的活动为主要载体,实践新举措,创造新经验,形成新闻媒体宣传、社会舆论宣传、理论知识宣传的新格局,建立新型人口和生育文化,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一样好的婚育新观念,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2、目标与措施:
⑴营造宣传大格局。各乡(镇)场要把人口计生宣传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广泛造势,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把人口计生宣传纳入乡(镇)场精神文明建设整体规划,在党员干部、农民群众中宣传新型人口和生育文化;要以专题、专栏的形式,对人口计生理论、政策进行新闻宣传;要做好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的宣传咨询服务;要通过农村现代化远程教育媒体传播新型婚育观念和科普知识。
⑵开展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宣传。各乡(镇)场党委、政府要牵头,各基层站(所)要配合,各乡(镇)场计生办、计生指导站为主力,依托各村和各族人民群众的力量,以“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行动”等实实在在的活动为载体,按照“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要求,坚持“为群众所好、所乐、所需”抓宣传的新思路,不断深化计生宣传教育内涵。一方面,精心制作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计生宣传册或宣传品进行载体宣传。另一方面,在宣传内容上,侧重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知识,在宣传范围上,不仅向已

婚育龄群众宣传,还要向未婚青年、男性朋友进行宣传。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服务,使服务双方明确“八个知情”,即:医技人员对服务对象知情程度知情,服务对象生育意愿和选择知情,服务对象婚育情况和健康状况知情,自身能给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能力和质量知情,群众对自身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和义务知情,避孕方法的种类、适应症和禁忌症知情,避孕和生殖健康方面的实际需要知情,可供选择的避孕方法和可以获得的渠道知情。
⑶强化人口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人口学校阵地作用,各乡(镇)场要在醒目位置设立固定式的宣传板报、广泛进行宣传,要利用好“世界人口日”、“男性健康日”等重要纪念日,把人口计生宣传教育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宣传中,营造多层面、立体化的人口计生宣传新格局。
(三)建立计生优质服务机制。
1、总体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计生优质服务为重点,以巩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活动为载体,全面实施“三大工程”,为群众提供便捷化、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殖健康服务需要,达到“领导重视好、政策导向好、依法行政好、服务质量好、民主管理好、队伍作风好”的标准。
2、目标与措施:
⑴开展避孕节育全程优质服务。做到“四个规范”:一是规范术前知情,实行避孕节育手术前同意书制度;二是规范手术规程,手术过程中,做到稳、准、轻、细,避免手术事故发生;三是规范术后指导,建立生殖健康档案制度;四是规范术后随访,统一避孕节育手术随访表,将随访情况作为考核基层工作人员的重要内容之一。
⑵开展生殖道感染干预优质服务。把常见妇女病,尤其是生殖道感染普查作为优质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制定妇女病普查工作规划,与县计生指导站取得联系,组成下乡服务队,常年巡回开展“四个一”服务,即:进行一次妇女常见病普查普治,发放一套计生宣传品,开展一场生殖保健讲课教育,开展一次面对面咨询服务,做到免费普查,优惠治疗。
⑶开展出生缺陷干预优质服务。以乡、村两级人口学校为依托,对参加培训的新婚夫妇讲述优生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生育夫妇实现由“要我参加优生监测”到“我要参加优生监测”的转变。同时,加强在持证对象以及早孕对象中大力推广服用“叶酸”计划,预防胎儿畸形的发生,有效地降低出生婴儿缺陷的发生率。
⑷开展贫困群体优质服务。针对本乡(镇)场贫困群众缺医少药的现状,以开展下村技术服务活动为契机,组成“计生爱心服务队”,深入各村组的贫困农户家中,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上门,为育龄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使本乡(镇)场范围内的贫困育龄夫妇免费享有基本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⑸开展男性健康优质服务。以每年的10月28日“男性健康日”为切入点,实施“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男性健康”活动计划,广泛开展男性健康服务,使男性参与生殖保健一年上一个新台阶,把“关注男性健康”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的一个亮点。
(四)建立利益导向机制。
1、总体要求:以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为龙头,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免、扶、助”等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助推和利益激励,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2、目标与措施:
⑴认真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严格按照国家和**规定标准,确立奖励扶助对象。对符合奖励扶助条件的要保证奖励扶助金及时、足额、安全地发放到对象手中。
⑵兑现独生子女和父母光荣证家庭优先优惠政策。对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每月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落实率要达到100%;认真落实《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优惠证》规定的优先优惠政策,确保独生子女家庭真正得到实惠。
⑶建立奖励优惠政策,实施困难家庭救助制度。各乡(镇)场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台一些切合实际、便于操作兑现的奖励优惠政策,出台并落实可行的扶助政策措施,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户给予优先扶持救助,以优惠政策引导其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确保农村计生家庭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医,子女不因贫困而失学。
(五)建立村(居)民自治机制。
1、总体要求:以推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评议”为核心,依法建章立制,调动各族群众计划生育“四自”(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工作重心下移到各村各组。

2、目标与措施:
⑴实行自管。成立由村两委干部、各组组长、群众代表组成的自管小组,每月定期召开计划生育工作例会、总结、安排计划生育工作事宜。
⑵突出“村”管理。每季度召开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群众代表会议,就计划生育的重大事务发表意见,按多数的意见做出决定,直接参与管理。
⑶制作户外公开栏,推行村务“四公开”。一是政务公开,公开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以及村里制定的。二是事务公开,公开本年度符合生育政策的夫妇名单、《计划生育服务证》的办理、发放结果、人口出生情况等。三是财务公开,公开涉及独生子女优惠奖励落实情况,计生贫困户扶持情况等。四是计生协等群众组织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计划生育细则公开。
⑷做好随访服务,建立流动人口综合服务机制。坚持“以人为本、以家庭为中心”,提高群众的满意程度,达到计生村民自治工作的目的。计生宣传员要随时掌握育龄妇女所有手术情况,术后一周内主动上门访视,告知注意事项,征求服务建议,实现全程跟踪服务。积极帮助新婚夫妇办理《计划生育服务证》,对推迟生育的要宣传避孕药具知识等。
凡是流入本辖区范围内的已婚育龄妇女,村计生宣传员要积极主动上门开展宣传咨询服务,并查验“四证”即:合法的结婚证、身份证、暂住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免费享受避孕药具服务并且在大型技术服务活动期间可免费享受B 超查环、查孕、查病(肝、胆、脾、肾、子宫附件),做乳腺扫描、妇检、宫颈涂片等,流动人口怀孕妇女免费享受B超监测等出生缺陷服务。
(六)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1、总体要求:建立以乡级财政投入为主渠道的体制,规范计生经费转移支出,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2、目标与措施:
⑴建立投入机制。切实把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纳入乡级财政预算,按月均衡拨付到位,无挤占、挪用现象发生,并按标准逐年有所增加,增长幅度要高于本乡财政收入增长幅度。
⑵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人口计生规章制度,严格预算执行,确保免费技术服务经费、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村级计划生育宣传员工资报酬等专项经费足额发放到位。
(七)建立考核奖惩机制。
1、总体要求:完善基层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监督考核与评估,建立科学、公正、公开的人口计生考核评估监督体系,正确发挥目标考核的导向作用,推动基层人口计生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2、目标与措施:
⑴强化督导检查。县级计生部门要做到每一季度对各乡(镇)场的计划生育工作督导检查一次,各乡(镇)场计生办要做到每月对包村计生助理员和村级计生宣传员进行检查考核一次,确保各项人口计生工作措施得以全面落实。
⑵强化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对乡村两级严格按照制定的各项计划生育督导考核方案进行考核,综合评估,实行“一票否决”;对各乡(镇)场计生办主任、计生助理员和村级计生宣传员分别按照各自的岗位职责进行考核,严格兑现奖惩。
⑶完善考核办法。主要采取平时调研督导、半年检查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辅助实施全面考核与重点考核、入户调查与听取汇报查看资料、明查与暗访、平时掌握情况与群众反映问题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力求考核评估结果客观、公正,切实反映基层工作实际。
为指导好基层基础工作,并能取得实效,各乡(镇)场要结合自身特点,根据以上新机制的具体内容,明确工作职责,全面落实**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各项指标要求,积极推进我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F132.com精选阅读

“十一五”时期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新机制建设规划



为进一步规范人口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全面推进新机制建设,深化综合改革,深入贯彻落实上级计生部门有关精神,结合我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际,对“十一五”时期**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新机制建设作如下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为指导,以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切实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作风,合理利用和配置技术服务资源,充分调动各族群众自觉实行并参与计划生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满足广大育龄群众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全面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和质量。
二、总体目标: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标,建立起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与满足群众计划生育、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保健等需求相结合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新机制,实现对上级负责与让群众满意的有机统一,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三、基本要求与措施:
今后我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工作重点:结合自身技术服务特点,为各族育龄群众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提高广大育龄群众对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满意程度。围绕这一重点,就需要在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上予以转变,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强化措施,抓好落实,切实落实好“四个关注”:
(一)关注群众意愿,务求优质服务成效。
坚持把群众的需求与意愿作为优质服务的导向,把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生育需求作为优质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坚持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二次育龄群众需求调查,务求优质服务有目标,工作有成效。
1、调查主要内容:一是调查目前各族群众急切需求的计划生育服务;二是调查基层落实上级计生部门有关要求和精神的情况;三是了解当地基层亟需改进的技术服务工作和难点问题。
2、调查基本方法:以县、各乡(镇)场、各村(居)三级计生工作人员开展群众需求调查为主渠道,借助公安、基层派出所、综合治理等有关部门开展本职工作调查为辅渠道,同时利用好手术服务记录、随访服务记录、悄悄话室咨询记录、避孕药具发放等实实在在的技术服务为补充渠道,科学的收集群众需求信息。主要以设立意见箱、发放问卷调查表、走访了解、座谈交流、总结分析各类报表、学习吃透上级文件等方法进行。
3、调查运行方式:每个月末村(居)级计生助理员或宣传员将收集到的群众需求信息一一汇总后,及时上报各乡(镇)场计生办,各乡(镇)场计生办每季度将村(居)级上报的汇总表进行三个月一汇总,再将汇总表及时上报到县计生办和县计生指导站。
4、调查反馈利用:县计生办和县计生指导站对采集到的原始信息进行认真筛选、整理、归纳与分类,并结合法律法规有关规定进行综合分析,了解目前群众的需求到底有哪些,是否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分清群众需求的重要程度与层次,提炼出群众的核心需求、主要需求和一般需求以及潜在的要求,查找出当前优质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差距,找准当前的主要矛盾,对群众提出的需求、意见或建议,合理利用,认真解决。一方面,将分析后发现的共性问题及时反馈给各乡(镇)场计生办和服务站,指导其及时对现行技术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方法加以调整,如涉及到其它相关部门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加以处理;另一方面,对一年来采集到的群众需求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用于制定下一年度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二)关注服务阵地,优化优质服务环境。
良好的服务环境是开展计生优质服务的前提条件。按照“环境优美、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秀、群众满意”的要求,到2010年,要在全县形成“以县站为龙头、乡中心站为骨干、乡服务站为依托、村服务室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总体格局,力争到2008年达到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标准。
1、房屋建设
房屋面积:

按照**县“十一五”总体规划,“十一五”时期**县境内将迁进2个团场,根据**县人口机械增长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测算,到2010年**县总人口预计将达到**万人,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育龄群众逐渐增加,我县现有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将无法适应各族育龄群众生殖健康需求,要实现对各族群众优质服务的目标,我县县乡服务阵地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①县计生指导站:现有建筑面积**平方米,通过改扩建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县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A级,即**平方米。
②乡中心服务站:**乡中心服务站现有建筑面积**平方米,通过扩建要达到国家规定的乡级中心服务机构的A级,即**平方米;**乡中心服务站现有建筑面积**平方米,通过扩建要达到国家规定的乡级中心服务机构的A级,即**平方米。
③一般乡服务站:**乡服务站现有建筑面积**平方米,通过新建要达到国家规定的一般乡服务机构的B级,即**平方米;**乡计生服务站现有建筑面积**平方米,通过新建要达到国家规定的一般乡服务机构的B级,即**平方米;**乡、**乡、**三乡计生服务站现有建筑面积均为**平方米,通过新建要达到国家规定的一般乡服务机构的B级,即**平方米。
资金情况:
通过预算,到2010年,要实现国家规定和群众需求有机统一,我县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共计需要资金**万元,为了将此项工作做成民心工程,今后我县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逐步自筹**万元,剩余的**万元将积极争取上级计生部门补助支持(详见:**县“十一五”时期计划生育县乡服务站建设项目规划表)。
建设年度:
为了使我县县乡服务机构按时按质量完成并交付使用,经过统筹规划,县计生指导站定于2006年改扩建竣工;**乡、**乡两乡中心服务站分别定于2008年和2009年扩建竣工;**乡、**乡两乡服务站定于2007年新建竣工;**乡计生服务站定于2008年新建竣工;**乡、**乡两乡计生服务站定于2010年新建竣工(详见:**县“十一五”时期计划生育县乡服务站建设项目规划表)。
2、医疗设备
全面落实政府采购机制,实行公开招竟标,积极争取国家、**、**的大力支持,不断巩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对医疗设备的甲级标准要求,进一步配齐配全各种医疗设备,全面提高我县县乡两级计划生育服务装备和技术服务能力。
到“十一五”末,通过全面建设,我县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基本上要达到以宣传教育、技术服务、信息咨询、人员、药具发放“五位一体”的功能需求。
(三)关注干部素质,夯实优质服务根基。
干部队伍素质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高水平的优质服务。
1、基本要求:
人员配备:按照人口数量与服务半径之间的要求,到2010年,我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应达到**人,县计生指导站应达到**人以上,乡中心服务站达到4人,一般乡服务站达到2-3人。
学历结构:大学本科学历人员不得少于技术人员总人数的20%,大学专科学历人员不得少于技术人员总人数的30%,其他人员应具备中专以上学历。
职称结构: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不得少于技术人员总人数的10%;中级技术职称人员不得少于技术人员总人数的30%。
医学人员结构: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应不得少于70%。
执业资格结构: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以上的人员不得少于5人;其他人员应取得相应的专业资格。
专业结构:妇科、B超、检验、护理、药管、宣传教育、财务人员应配备合理,基本满足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需要。
2、具体措施:
①人员和学历。根据服务机构岗位的需要,继续在全县范围内公开招考不同类别(如妇科、B超、检验、护理、药管、宣传教育、

等)的大专学历以上医学类的专业技术人员,以此逐步提高学历人员比例,优化专业结构,确保技术服务岗位有岗也有人。
②职称和执业资格。及时与*计生委、县人事局、卫生局等部门取得联系,吃透职称申报和执业资格准入相关文件,及时组织计划生育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和执业考试与注册。
③抓好干部培训。一是结合群众实际需求调查结果,实施对症下药,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人员培训计划,按照能服务、想服务、会服务、服务好的培训要求,有目的性的进行技术人员培训;二是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多渠道引进骨干人才,加强计划生育骨干技术队伍建设。三是加强与上级计生医疗服务部门交流与合作,每年坚持选送2至3名计生专业骨干到区、州两级计生医疗服务部门跟班学习与培训,同时也邀请上级技术服务专家到我县来讲课指导;四是按照制定的培训计划具体内容,每月坚持组织县乡两级服务站人员到县计生指导站进行集中培训。
④坚持综合测试。根据制定完善的综合测试制度,每月集中培训时对计生技术服务人员进行理论知识闭卷考试和实践技能操作训练。测试时应当有所不同,要针对群众需求调查,进行有目的性测试。
⑤强化岗位练兵。切实在全县形成比、学、赶、超学业务讲能力的良好氛围,促使计生技术服务人员互相学习,不断提高适应育龄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殖健康服务需求的能力。每一季度要坚持开展一次岗位练兵大比武知识竞赛,通过岗位练兵大比武活动,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氛围在计生系统广泛形成,有效的提高为育龄群众服务的质量。
⑥落实奖惩考核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考核制度,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坚持绩效考核原则。将每次考试成绩和知识竞赛成绩,记入个人考核和集体考核中,与个人绩效挂钩。二是坚持奖罚分明原则。每月坚持一次考试,一年12次考试中,2次考试不及格者,扣除3个月的岗位津贴,3次不及格者扣除1年的岗位津贴,6次不及格者建议人事部门年终考核按不称职定职,无故不参加考试者每1次扣除1个月岗位津贴,并以零分记入本单位集体成绩。一年12次考试中,8次不及格者进行学岗或待岗,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考试设集体奖和个人奖,集体奖:按妇科、B超、检验、护理四个专业分别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集体平均80分以上(包括80分)为一等奖,奖励500元;集体平均75-80分(包括75分)之间为二等奖,奖励300元;集体平均70-75分(包括70分)为三等奖,奖励200元,12次集体平均成绩在65分以下的按专业不同各罚款500元。个人奖:妇科设一等奖1名,奖励200元;二等奖1名,奖励150元,检验、B超、护理共设一等奖1名,奖励200元,二等奖1名,奖励150元,三等奖1名,奖励100元,12次考试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者才有资格参与个人评奖。同时全县所有的计生技术服务人员凡参加州上的各种业务考试,成绩在85分以上者每人每次都给予200元的现金奖励,对考试不及格者将不予报销差费或扣除岗位津贴。
(四)关注人性化服务,全面实施“三大工程”。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实施人性化服务,不断提高群众满意程度,全面实施“三大工程”,积极开展“八项优质服务”:
1、开展宣传教育优质服务。核心是开展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宣传,强化计划生育科普知识宣传,增强各族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以“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行动”等实实在在的活动为载体,按照“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要求,坚持“为群众所好、所乐、所需”抓宣传的新思路,不断深化计生宣传教育内涵。一方面,精心制作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计生宣传册或宣传品进行载体宣传。另一方面,在宣传内容上,侧重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知识,在宣传范围上,不仅向已婚育龄群众宣传,还要向未婚青年、男性朋友进行宣传。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服务,使服务双方明确“八个知情”,即:医技人员对服务对象知情程度知情,服务对象生育意愿和选择知情,服务对象婚育情况和健康状况知情,自身能给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能力和质量知情,群众对自身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和义务知情,避孕方法的种类、适应症和禁忌症知情,避孕和生殖健康方面的实际需要知情,可供选择的避孕方法和可以获得的渠道知情。
2、开展避孕节育全程优质服务。做到“四个规范”:一是规范术前知情,实行避孕节育手术前同意书制度;二是规范手术规程,手术过程中,做到稳、准、轻、细,避免手术事故发生;三是规范术后指导,建立生殖健康档案制度;四是规范术后随访,统一避孕节育手术随访表,将随访情况作为考核基层工作人员的重要内容之一。
3、开展生殖道感染干预优质服务。把常见妇女病,尤其是生殖道感染普查作为优质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制定妇女病普查工作规划,由县计生指导站牵头,乡级各站予以配合,组成下乡服务队,常年巡回各村开展“四个一”服务,即:进行一次妇女常见病普查普治,发放一套计生宣传品,开展一场生殖保健讲课教育,开展一次面对面咨询服务,每年在全县巡回一遍,做到免费普查,优惠治疗。
4、开展出生缺陷干预优质服务。要以县、乡、村三级人口学校为依托,对参加培训的新婚夫妇讲述优生监测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生育夫妇实现由“要我参加优生监测”到“我要参加优生监测”的转变。同时,加强在持证对象以及早孕对象中大力推广服用“叶酸”计划,预防胎儿畸形的发生,有效地降低出生婴儿缺陷的发生率。
5、开展不孕不育症诊治优质服务。积极解除不孕不育症患者的痛苦,实施人文关怀,以县计生指导站为基础,选派专业骨干外出学习取经,成立专门的不孕不育症诊治领导小组,全面开展不孕不育症的诊治服务。
6、开展贫困群体优质服务。针对全县乡(镇)场较为分散、贫困群众缺医少药的现状,结合“三下乡”等服务活动,组成“计生爱心服务队”,深入全县各乡(镇)场、各村组的贫困农户家中,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上门,为育龄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使全县贫困育龄夫妇免费享有基本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7、开展男性健康优质服务。以每年的10月28日“男性健康日”为切入点,实施“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男性健康”活动计划,广泛开展男性健康服务,使男性参与生殖保健一年上一个新台阶,把“关注男性健康”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全县优质服务工作的一个新亮点。
8、开展流动人口优质服务。突出对流动人口的政策宣传和优质服务,建立完善流动人口相关管理制度,实施与常住人口同管理、同服务计划,每年要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进行四次(每季度一次)“三查”(查环、查孕、查病)服务,针对流动人口生育需求及时开展各项优质服务,扩展服务项目,满足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需求。
四、实施方法与步骤:
1、统一思想认识。各乡(镇)场计生办、计生服务站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积极争取乡(镇)场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主动与相关部门进行研究配合。把握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新机制的精神实质与基本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建立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新机制重要性、必要性的思想认识。
2、制定实施方案。县计生指导站要站在全县大局的高度,尽快制定出具体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实施方案,乡中心服务站要先行一步做好试点,探好路为一般乡服务站提供经验借鉴。
3、认真组织实施。县计生指导站在实施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要把握全局,乡中心服务站要根据实施方案,进行具体落实,广泛发动,落实必要的措施,强化培训,带动一般乡服务站以群众需求调查结果有针对性的开展优质服务。
4、全面推行不断充实。本着边运转、边总结的原则,在全县范围内稳步推开,并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教训,完善工作措施,加以巩固,不断充实提高,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新机制,依靠新机制自身运转,推动我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健康持续的发展。
5、建立考核评估体系。坚持实行考核与评估相统一,考核评估结果作为兑现奖惩、评先选优的主要依据。考核评估坚持实行“三个结合”:一是自查与县级抽查相结合;二是县级考核评估与群众自评相结合;三是年终考评评估与平时考核评估相结合。


“十一五”时期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面临新问题的主要时期,为了适应新世纪新阶段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全面提高我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能力,根据上级计生部门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经深入调研,制定本规划。
一、计生资源状况:
**县辖1个镇、11个乡(8个农业乡、3个牧业乡)、1个良种场、2个国营牧场、2个农业综合开发区,县境内驻有*师*支队。全县现有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1个,乡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2个,一般乡计划生育服务站5个;全县从事计划生育的专(兼)职人员118名,其中:县计生办8人,乡计生助理员81人,县计生指导站14人,乡级技术服务人员15人,基本保证了乡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技术服务人员4人,一般乡服务站2-3人。
截止2005年9月30日,全县总人口为62583人,其中:汉族总人口为18737人,少数民族总人口为4384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45‰,已婚育龄夫妇免费享有基本的计划生育服务率为100%,术后和药具随访服务率达98%以上。
二、指导思想:
以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广大育龄人群避孕节育和生殖保健需求为目标,全面提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能力,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健康、可持续协调发展,使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真正成为造福于民的事业。
二、达到目标:
按照“四优一满意”:即“环境优美、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秀”、“群众满意”的要求,2005年到2010年,使县计生指导站服务能力达到国家计生委确定的县(市)级服务机构技术装备标准的甲等,乡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达到乡级技术服务装备的甲等,一般乡计划生育服务站达到乡级技术服务装备的乙等,在全县形成“以县指导站为龙头、乡中心服务站为骨干、乡服务站为依托、村服务室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总体格局,在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障群众生殖健康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争创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创造条件。
三、规划思路及设想:
(一)房屋面积:根据**县“十一五”总体规划,“十一五”时期**县境内将迁进2个团场,按照**县人口机械增长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测算,到2010年**县总人口预计达到8.6万人,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育龄群众逐渐增加,我县现有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将无法适应各族育龄群众生殖健康需求,要完成“十一五”总体目标,我县的县乡服务机构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1、县计生指导站:现有建筑面积1267平方米,通过改扩建达到国家规定的县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A级,即1740平方米。
2、乡中心服务站:**乡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现有建筑面积252平方米,通过扩建达到国家规定的乡级中心服务机构的A级,即800平方米;**乡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现有建筑面积178.87平方米,通过扩建达到国家规定的乡级中心服务机构的A级,即800平方米。
3、一般乡服务站:**乡计生服务站现有建筑面积152.22平方米,通过新建达到国家规定的一般乡服务机构的B级,即383平方米;**乡计生服务站现有建筑面积154.28平方米,通过新建达到国家规定的一般乡服务机构的B级,即383平方米;**乡、**乡、**三乡的计生服务站现有建筑面积均为30平方米,通过新建达到国家规定的一般乡服务机构的B级,即383平方米。
到“十一五”末,通过全面建设,我县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基本达到了以“宣传教育、技术服务、药具管理、人员”等一体的功能需要。
(二)资金情况:通过预算,到2010年,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服务机构标准,我县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共计需要资金629.95万元,为了将此项工作做成民心工程,我县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自筹188.97万元,剩余的440.98万元恳请上级部门补助支持(具体见附表)。
&

nbsp; (三)建设年度:为了使我县县乡服务站建设能按时按质量完成并交付使用,经过统筹规划,县计生指导站定于2006年改扩建竣工;**乡、**乡两乡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分别定于2008年和2009年扩建竣工;**乡、**乡两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定于2007年新建竣工;**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定于2008年新建竣工;**乡、**乡两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定于2010年新建竣工。
四、组织和实施:
1、积极争取上级计生部门和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支持,将其纳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抓出成效,改善服务环境。
2、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其纳入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管理目标,严格考核和评估,确保规划尽早实现。
3、做好与相关部门的配合,力争通过五年共同努力,使我县县乡两级服务站达到国家规定的服务装备标准要求,促进我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体系的全面形成和发展。


公安局“十一五”基层基础建设规划


公安局“十一五”基层基础建设规划公安局“十一五”基层基础建设规划
 公安局“十一五”基层基础建设规划
按照管理局党委、管理局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山领导干部大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我山公安工作正规化、规范化建设,现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公安机关“基层基础建设年”为契机,以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正规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通过抓基层、打基础、练内功,使我山社会防控体系建设、公安基础建设、公安科技建设、交通安全设施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构建文明平安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庐山作出贡献。
二、公安信息系统基础建设
1、网络基础建设。充分利用庐山智能集成中心光纤资源,四级接入覆盖面达到100,实现数据、语音、图象三网合一,传输速率达155m,开通350兆无线集群通信,进一步完善局域网建设,全局所有科所大队逐步实现电子政务系统,实现网上公文流传达。
2、应用系统建设。以公安信息网络为依托,加强各类公安信息的综合应用,实现公安信息跨地区、跨部门、跨警种的共享,逐步实现日常管理、实战、指挥决策的信息化和科学化。同时,完成包括派出所在内的综合信息、违法犯罪、国内安全保卫、网络安全监察、队伍管理、人事信息等六大查询系统建设。建立我山人口基本信息、中外公民出入境信息、警员基本信息、安全重点单位信息、违法犯罪人员基本信息、在逃人员信息、被盗抢汽车信息、机动车和驾驶员信息八大基础性、共享性信息资源库,初步建成一个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信息应用种类较齐全的公安信息应用系统。
3、指挥系统建设。在“三台合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庐山公安智能集成中心在信息处理、传输、监控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协调、指挥、决策水平。加强与上级公安机关指挥中心网络链接,建立公安指挥系统网络,在安全、保密、快捷的基础上实现公安指挥信息的资源共享。
需要资金50万元。①指挥系统建设。每年投入资金10万元分五年完成。资金来源财政拨款。建设地点庐山公安局指挥中心。
三、大力加强基层所队装备建设
1、公安分局和公安派出所建设。
1)人口管理。完成人口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常住人口管理、重点人口、居民身份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暂住人口管理信息化,在派出所、刑警队建立活体指纹采集系统,逐步建立指纹数据库。
2)安全防范体系建设。加强安全技术防范的推广应用工作,以重点单位、要害部门、重点场所和居民区安全技术防范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加大金融、文物、加油站、液化气站、首脑机关、室内景点、社区的安全技术防范的投入。
3)公安分局和公安派出所办公用房。根据庐山体制改革、机构改革,随着“两场两所”划归,需要在山下增设公安分局和公安基层派出所,解决基层派出所办公用房建设,十一五期间将对庐山园门派出所以及其他新建派出所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以上三项建设项目初步预算1235万元。①人口信息系统。需要资金20万元,分三年完成,资金来源为财政拨款;②全山安全防控系统。需要资金200万元,分五年完成。资金可采取财政拨款和受益单位出资,其中,受益单位出资100万,配套平台建设由财政拨款100万;③公安分局和派出所建设。需要资金共计万元。分三年完成。今年在山下设立公安分局和派出所,需要开办费为50万元。2016至2018年全面完成在通远建立公安分局和山下管辖范围内派出所办公楼建设,其中分局办公楼在2017年前完成,需要资金500万元。三年内全面完成赛阳派出所、莲花洞派出所、通远派出所、威家派出所办公楼建设。四个派出所按照每个派出所需要80万元投入计算共需要320万元。其中争取中央、省财政配套资金40万元。④装备建设。2016年给分局配备3000型桑塔纳1台,分局办公室、治安队、刑警队和南北山治安卡口配普桑车辆5台,四个派出所配备4台普桑车辆共需要资金100万元(每台车10万元)。此外,各种警用装备建设20万元。⑤园门派出所办公楼建设。将园门派出所办公楼租金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拨款5万元,共需资金25万元。
2、看守所建设。
1)监所技术建设。加强和完善监所的技术装备,建立看守所在押人员信息系统;完成看守所多媒体监控设备的安装和更新;逐步实现监管工作信息化和技术防范智能化。
2)场地建设。对看守所全面改造,扩容。进一步完善监区内设置围墙和周界电网;更新监区电视监控和报警系统;购置一台押解人犯的专用囚车,改善监室内生活设施,使庐山看守所达到二级所标准。
 公安局“十一五”基层基础建设规划

公安局“十一五”基层基础建设规划 以上两项所需资金共335万元。①在押人员信息系统建设。2016年完成在押人员信息系统,需要资金15万元,资金来源由财政拨款;②囚车。2016年购置一台囚车20万元;③场地监所改造、扩容。需要资金3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100万元,庐山管理局配套资金200万元。2018年前全面完成建设项目。
3、刑警队建设。
刑事技术室建设。加强现场勘察取证、物证鉴定技术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现有三级技术点建设,力争达到二级技术点。
以上建设项目需要资金25万元。①初步建设。2016投入资金15万元,对庐山公安局刑事警察大队三级技术点进行全面升级初步达到二级点目标。②全面达标建设。2017年、2018年投入资金10万元,全面完成二级技术点建设。资金来源财政拨款。
4、巡逻警察大队建设
1)训练基地建设(兼全局训练基地)。按照正规化、军事化的要求,加强训练基地建设,增添必要的训练器械和教学设备,建设培训和训练场地。
以上建设项目需要资金122万元。①训练基础建设。分五年实施,购置练兵器械,每年投入资金4万元,资金来源由财政拨款。②培训和训练场地的建设。从2016年至2018年,分步实施,每年投入资金34万元,建立练功房、教室、训练场、靶场。资金来源财政拨款。
2)巡逻警察大队办公楼建设。将庐山公安局巡逻警察大队办公楼租金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拨款6万元,共需资金60万元。
5、交警大队建设。
1)交通科技建设。进一步完成现有我山机动车/驾驶员管理信息系统和交管查询信息系统的改造更新,实现机动车/驾驶员信息共享。加大对科技执法设备投入,增添一台车载雷达测速仪。
2)加强交警中队建设。对“两队一室”(即:事故处理中队、外勤中队、办公室)进行整合,按照建设标准化、执法规范化、勤务科学化的总体要求,实行等级化管理。
以上二项所需资金58万元。①车载雷达测速仪。今年为交警大队增添一台车载雷达测速仪,所需资金8万元整,由财政拨款。②两队一室建设建设。2017年前完成两队一室标准化建设,所需资金50万元,上级公安机关争取3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20万元。
四、大力加强基础业务建设
1)加强人口管理。辖区常住人口底数清,《常住人口登记表》项目登记齐全规范;16周岁以上公民照片采集率达80;掌握实有人口中16至45周岁男性和有违法犯罪经历女性的现实表现;换发新版户口簿达100,使用全省统一的《户籍证明》,户籍档案规范。辖区暂住人口登记率达95以上,符合发证条件的办证率达90以上;对辖区租赁房屋底数清,逐户建档,与房主签订治安责任保证书达100。责任区民警每月对租赁房屋进行一次检查。对辖区重点人口底数清,按规定及时列(撤)管,列管率达100,控制率达80以上;逐人建立重点人口档案,档案齐全规范;掌握辖区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和劳动教养所外执行人员的底数和基本情况,落实管控措施,有效监控率达90以上。
2)深化社区警务战略。所有社区都要设立警务室,并建立科学、规范、有序、高效的社区警务工作机制,对社会治安实现动态控制;社区民警每人建立5名以上治安耳目,10名以上信息员,发挥作用要达80以上,民警人均收集的敌社情信息要在10条以上,提供破案线索不少于5条;全面加强社区治保组织建设,建立治安巡防队、社区保安队、楼院守护队等群防群治组织,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
3)加强刑侦三大支柱建设。建立布局合理,覆盖全山社会面的刑事特情网络,每名刑警要建立3名以上的刑事特情,发挥作用要达到80以上,刑事案件通过特情提供线索破案率不少于30;规范刑嫌调控档案,提高对刑嫌人员调控水平,人均调控刑嫌人员达2名以上,通过刑嫌调控破案占破案总数8以上;严格规范阵地控制,全面部署阵地控制工作,人均控制阵地达2处以上,通过阵地控制破案占破案总数10以上。
4)加强车管所规范化建设。办理程序科学规范,按照《机动车登记工作规范》、《机动车驾驶证业务工作规范》设定工作岗位和业务流程;公示收费标准、业务流程、岗位职责等;车驾管业务部门装备按部交管局印发的《车管所等级评定方法与标准》的相关规定配备;机动车登记率、检验率、注销率、报废率和监销率均按《车辆管理所等级评定方法与标准》要求在合格的百分率以上;规范车管部门的管理权限和工作职责,严格岗位设置,简化工作程序,落实岗位责任;机动车档案数据重新整理、补录和更正。
5)强化交通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强化路面巡逻管理,加强威家、通远两服务站工作,突出管理重点,抓好重点车型、重点地段、重点时段和重点违法的交通安全整治工作。落实中队职权,以交警中队为依托,建立车驾业务窗口,加强源头管理,对辖区机动车和驾驶员实行户籍化管理,建立规范的台帐。深入开展“五进”活动,增加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并积极主动参与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6)强化其他基础业务建设。建立健全毒情排查机制,深化“无毒社区”创建工作;健全帮教机制,按照就亲、就近、就熟的原则落实帮教,帮教率达95以上;健全完善执法质量考评机制,执法监督机制,执法责任制、执法办案审核制,依法办案公开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加强国保档案建设,建立情报信息报送处理制度,拓宽情报信息报送渠道;建立经济犯罪案件信息数据库;从事侦查破案的民警每人物建特情不少于2名,调控经嫌人员不少于2名,阵地控制不少于2处;建立规范高效的窗口服务和外管工作机制,实现护照按需申领。
五、大力推进队伍正规化建设
1)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正规化建设。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切实提高全局民警的政治素质。大力弘扬以执法为民为核心,忠诚可靠、秉公执法、务实创新、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的警察精神。推进公安文化和人才建设,及时表彰宣传先进典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优化警察社会形象。坚持从严治警和从优待警方针,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民警,切实维护民警合法权益,保障民警执法权益不受侵害。
2)组织机构管理体系正规化建设。进一步理顺组织体系,按照明确职能、明晰责权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局党委对各基层单位各项工作的领导和指挥关系,形成结构合理、运转高效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考试制度,认真落实省级统一考录民警制度,严格按照“凡进必考”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统一考录公安民警。进一步完善统一招警的实施办法和工作程序,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建立与统一考录制度相协调的吸纳优秀专业人才机制。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统筹规划、科学安排检查、考核和评比活动,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建立健全公安民警考核激励机制,制定民警实绩考核评价标准,建立离岗培训机制,切实把考核结果作为公安民警调整使用、记功嘉奖、职务升降和离岗培训的主要依据。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努力形成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拨任用机制、干部考察考核机制、干部交流机制、干部管理失察失职责任追究机制,全面推行领导职位竞争上岗、民警岗位定期轮换制度,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制度化。
3)教育训练体系正规化建设。进一步完善训练体制,建立完善的训练激励机制,将民警训练情况纳入考评内容,与评先评优、晋职晋级挂钩。建立训练经费保障机制,把训练经费列入年度公安业务经费预算,不断加强民警训练工作。坚决执行“三个必训”制度,建立民警训练档案,保障每位民警每年参加不少于半个月的训练。坚持岗位练兵与集中强化训练相结合,采取“战训合一”的模式,开展集中强化训练,做到以练促战。
4)内务管理体系正规化建设。切实加强民警的养成教育,规范民警的警容风纪和行为举止。全面落实“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要和气,办事要公道”的四句话要求,保持民警的良好形象。
5)执法工作体系正规化建设。进一步规范执法主体,严格执法程序,依法、公正、公开办案。严格执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加强执法制度建设,明确各警种、各单位的工作程序,规范执法执勤工作。经常开展执法质量检查活动,及时发现和纠正执法违法问题,杜绝执法办案中的程序违法问题。
6)监督制约体系正规化建设。坚持不懈地抓好“五条禁令”、??“三项禁止”等各项规定的贯彻落实。认真抓好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与警务监督制约机制,逐步实现纪检、督察、审计等部门合署办公,形成公安内部大监督的格局。健全执法责任制,完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推行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制度,全面推行办理重大刑事、治安案件责任倒查制度。
7)警务勤务正规化建设。按照年轻化、知识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基层一线警力投入,十一五期间要保证所有基层所队人员足编到位,确保我局156名编制到位。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将庐山公安工作经费保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按照一类地区经费标准,进一步加大公安经费的投入,保证2.6万元/人/年经费足额到位,进一步增加投入达到3.2万元/人/年。加快配备以个人防护、执勤装备和群体作战装备为核心的现代警察装备,不断提高公安警察装备的水平,积极开展警用枪械、营救、阻截和排险等新型装备器材的应用。
江××公安局办公室
公安局“十一五”基层基础建设规划

关于加快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的实施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工作标准〉的通知》(豫办1号)精神,在4年内全市基本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建立新机制的紧迫感 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是稳定低生育水平,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全国要在2010年基本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机制。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批准印发了豫办〔2005〕1号文件,明确了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基本建立新机制的36条工作标准。市委、市政府对建立新机制高度重视,作为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市,在2003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中,就已经提出了“通过3至5年努力,基本建立起人口和计划生育新的工作机制”的奋斗目标。近年来,我市把推进综合改革、探索建立新机制摆上重要位置,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呈现出领导高度重视,改革逐步深化,工作逐项突破,机制不断创新的良好发展势头,工作思路和方法发生重大转变,初步形成了具有鹤壁特色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决策机制、依法管理机制、宣传教育机制、优质服务机制、利益导向机制、经费投入机制、队伍建设机制、考核评估监督机制、政府和社会群团齐抓共管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加快建立新的工作运行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这与全面建立新机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各级党委、政府,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把加快建立新的工作运行机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明确目标任务,严格工作标准 我市基本建立新机制的目标任务是:在4年内基本建立新机制,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方法实现“两个转变”,各县区基本达到《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工作标准》要求,形成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计生工作运行机制。总体规划是:2005年,全面启动建立新机制工作,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在整体推进的同时,每个县区抓2至3个乡镇(办事处)重点指导,培育典型,交流经验,稳步推进。2005年底,国家级优质服务先进县要率先建立起新机制;2006年底,省级优质服务县要达到新机制工作标准要求;2007年底,一类县区要达到新机制工作标准要求;2008年底以前,全市要基本建立起新机制。 按照建立新机制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要求,各县、区要认真调查研究,结合实际,理清思路,对建立新机制工作做出全面部署。要严格对照新机制工作标准,认真分析本地区在工作上、观念上的差距和不足,抓紧制定建立新机制工作意见,制订规划,细化措施,完善政策,分类指导,逐步实施。各县、区在加快推进新机制建设中,要严格标准,牢牢把握四点:第一,建立新机制的首要任务是稳定低生育水平,不能让人口出生出现反弹,要通过建立新机制使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第二,建立新机制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满意。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依法维权,优质服务,群众知情,群众参与,利益导向,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第三,建立新机制要坚持协调推进。建立新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依法管理是保障,村(居)民自治是基础,优质服务是手段,政策推动是关键,综合治理是核心,要坚持这五个方面协调推进,按照36条工作标准逐项落实,形成有机整体,发挥综合效益。第四,建立新机制要有可持续性。各县、区要在“机制”二字上下功夫,注重完善政策,健全制度,把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宏观性要求具体化、制度化,解决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全局性问题,真正实现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不让人口计生工作出现反复和曲折。 三、加强组织领导,实施综合治理 建立完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事关人口计生工作全局,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一领导,主动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党政领导,部门联动、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主动地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做好规划部署,抓好协调督查。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建立人口计生工作机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从领导决策、部门协调、政策导向,经费投入、网络建设、干部配备、制度建设、资源整合等方面,为建立新机制提供有力保障。 四、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总结提高 建立新机制的根本动力是综合改革,要坚持继承创新,边改革、边总结、边提高、边推广。认真对照36条工作标准,逐项查找不足,制订措施,抓好落实。要立足实际,着眼发展,对已成熟的经验作法进行整合,使之规范化、制度化。要认真学习借鉴外地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做法,对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工作思路、方法进行改革创新;要培育自己的先进典型,每一个县区都要在2到3个方面实现单项突破,从而带动整体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把重点工作和经常性工作结合好,不断加强基层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 五、选好抓好载体建设,不断巩固新机制效果 各级要

正确处理机制与载体的关系,创新工作机制是核心,创建优质服务先进县区活动、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小康工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等,都是创新工作机制的重要载体。要把载体建设与机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工作机制提出的各项任务、目标和要求,通过各种载体在基层加以贯彻落实。用制度和机制固定下来。要善于总结基层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而形成机制。不但要用好现有的载体,还要不断创新载体,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实践、检查、完善和提升,保证机制建设取得实效。 六、加强指导督查,确保如期实现 要把建立新机制内容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评估。市委、市政府每年要对各县区、乡镇建立新机制的工作进展情况列入“三到位”目标进行综合评估,对率先建立新机制的县区、乡镇办事处给予表彰,对工作滞后的实行重点管理,批评惩处。市人口计生委要加强协调,分类指导,及时总结经验,推进建立新机制健康发展。

市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


市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

**市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
人口问题是**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的重大问题,也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为正确把握我市人口变动趋势及其发展规律,综合治理人口问题,实现我市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规划执行情况
“十五”期间,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始终坚持”一高一低”战略目标,完善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推进综合改革,强化党政领导、部门指导、各方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坚持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大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力度,全面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加强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各级的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技术服务、群众工作“三位一体”工作体系,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取得新成就。
(一)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十五”期间,我市妇女生育水平始终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总和生育率在1.5左右。20xx年全市自然增长率4.9‰,总人口533.8万,圆满完成了“十五”人口计划。
(二)人口素质明显提高,群众生育观念发生深刻变化。20xx年—20xx年婴儿死亡率由11.89‰降低到11.51‰,其中,城市由10.25‰降低到9.38‰,农村由14.59‰降低到12.47‰。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深入贯彻,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正在形成,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观念已基本被群众接受。“十五”期间我市政策生育率保持在了90以上;反映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指标的一孩妇女比由“九五”末期的40.1上升到了20xx年的45.02;“十五”期间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稳定在90左右。
(三)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十五”期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xx年的5737元提高到20xx年的882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的2222元提高到20xx年的3220元。
(四)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投入逐年提高。“十五”期间,我市计划生育经费投入体制发生根本变化,为切实解决经费投入问题,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安发〔20xx〕3号)中明确提出要将计划生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切实保证了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全市经费投入由20xx年的人均4元提高到20xx年的19元。
(五)基础工作得到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得到巩固完善,技术人员素质明显提高,技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截止到20xx年末,我市所有县(市、区)和乡(镇)都建立有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服务机构;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42.6以上,58的技术人员取得了《计划生育技术人员合格证》;县站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达到24以上。全市计生服务网络承担了计划生育手术量的90以上。全市普遍开展了育龄妇女的生殖保健服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市、县两级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信息传输网络化,所有乡(镇、街道)建立了已婚育龄妇女信息管理系统。计生干部队伍素质得到加强,村级计生管理员基本达到了35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女性为主的要求。
(六)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局面正在形成。建立了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初步形成了党政领导、部门指导、各方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有效地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技术服务、群众工作“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利益导向工作全面展开,为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家庭少生快富的示范作用,市政府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优惠政策的意见》(安政〔20xx〕67号)文件,使越来越多的计划生育家庭得到更多的实惠,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不断提高。
(七)深入开展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活动。20xx年以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更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能力,深入开展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活动。20xx年林州市成功创建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20xx年内黄县、北关区成功创建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通过开展“创优”活动,带动和促进了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十一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受人口惯性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市面临的人口形势依然严峻。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以及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也将日渐突出,给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巨大的挑战。
(一)人口总量持

市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第2页

续增长。20xx年底,我市总人口已达533.8万人。“十一五”期间,我市将迎来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每年进入婚育期妇女人数平均在6万人以上,远远高于“十五”
期间的人数。按照总和生育率1.50预测,我市20xx年人口总量将达到552.3万,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对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将带来巨大压力。
(二)人口总体素质偏低。我市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20xx年“五普”时,我市大专及以上人口12.24万人,占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2.53,比全省低0.35个百分点,高中和中专人口有48万人,占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10.01,比全省低0.78个百分点。人口健康素质较低,残障人口数量较多,20xx年,我市有各类残疾人数29万余人,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5.77。目前我市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1.5‰,即在每年出生的5万人口中,出生缺陷的婴儿总数高达575人。此外,人口素质城乡差异较大,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远远低于城市人口。据“五普”资料显示,我市农村具有大专以上人口2.17万人,占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0.45,文盲人口为20.1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3.80。一些偏僻、落后、人口素质低的地区,多生现象较为普遍,这将使得我市人口素质不高的状况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
(三)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老龄化问题。我市已步入老年型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预计20xx年我市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41.7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7.6。在我市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老龄人口的迅速增长,将大大加重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制约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的问题。据“五普”资料显示,20xx年我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4,近几年出生人口性别比呈现持续上升趋势,20xx年性别比已达129以上。由于当前我市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村居民面对生产、生活、养老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希望多生育和生男孩的家庭还占相当比例,加之人为鉴定胎儿性别因素,治理性别比偏高问题难度很大。三是劳动年龄人口过于庞大的问题。据预测,
20xx年我市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最高峰值418.35万人,20xx年我市劳动年龄人口为417.86万,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将对我市的就业带来巨大压力。
(四)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尖锐。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工农业用地大幅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据统计,从1949年—20xx年,我市人均耕地从2.99亩/人减少到1.15亩/人,持续增长的人口,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经营,对环境的破坏性开发,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加剧,人的生存环境质量下降,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
(五)流动人口的无序迁移给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20xx年我市流动人口为20.42万,
20xx年上升到21.29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还会有更多的流动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由于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相对滞后,庞大的流动人口在给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带来巨大冲击。流动人口的就业、计划生育、子女入学、就医看病、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流动的无序性又造成了城乡和部分区域劳动力分布不平衡。一些流出地劳动力严重失衡,加强农业生产和基层基础建设的措施难以落实。一些地方滞留着大量盲目流入的流动人口,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不安定因素。
(六)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的综合决策、综合治理机制尚未完成。一是一些地方的领导对人口发展的思路不清,对稳定低生育水平的艰巨性认识不足,工作措施不硬,责任不到位,经费不落实,致使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一些政策措施在当地棚架。二是一些相关部门责任意识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对一些亟需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重点、难点问题,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性别比升高的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的落实等,没有认真履行职责。三是一些地方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技术服务机构设备简陋,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四是一些计划生育干部思想素质、法制观念、业务知识、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还适应不了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想服务、会服务、能服务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三、“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十一五”时期,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积极探索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模式,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制度创新,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区域人口安全,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优先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核心,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问题。对我市来说,解决人口数量问题是根本,稳定低生育水平是重点,提高人口素质是关键,解决人口结构问题是长期的任务。在未来人口发展中必须立足根本,抓住重点,攻克难点,解决关键问题,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2、以人为本,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确立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更有效地惠及人的发展,将公共资源优先安排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重点加强对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的投入,把人口发展投入纳入公共财政,建立优先投资于人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切实维护好弱势人群的发展权利,促进人口问题的平稳解决。
3、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建立新的工作机制,加快创建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根据新时期人口发展的特点和重点,我市要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重点,率先在全省建立“依法行政、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创新服务理念,培育新型生育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生殖健康需求,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把我市创建成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
(二)发展目标
——发展重点: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重点,抓紧抓好人口总量控制,重视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改善人口结构,积极应对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人口合理流动。
——人口发展目标: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到20xx年末,全市总人口控制在552.3万以内,年人口平均增长率为6.38‰,确保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大力提倡优生优育,人口素质明显提高;群众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出生缺陷发生率逐年降低,婴儿死亡率降到2.38‰以下,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16.1/10万以下;基本普及高中教育,15岁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以上;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降低贫困发生率;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生婴儿性别比趋于正常;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目标:严格执行现行生育政策,政策生育率稳定在95以上;技术服务基层网络得到加强,大力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初步形成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基本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转变,20xx年末,全市基本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国家和省优质服务县(市、区)要率先建立起新的工作机制;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渠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投入体制,
20xx年各级财政投入达到人均22.5元,确保各项奖励优惠政策的落实;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奖励扶助和小康工程全面推开;不断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提高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建成人口计生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逐步建立调控有力、管理有序、政策法规完备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保障体系。
四、主要任务
(一)运用经济、法律、政策、行政等多种手段,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1、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机制。继续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事业的利益导向政策,进一步落实《河南省人口与计生育条例》规定的奖励优惠措施,在全面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同时,逐步建立起以“奖、优、免、扶、保、助”为主体,以农村计划生育小康工程为载体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新机制。进一步规范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和奖励费发放。开展给农村独生子女和计生双女家庭送健康、送技术、送希望、送温暖活动。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与“三农”问题相结合。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充分利用相关社会经济领域的发展成果,组织和督促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制定和落实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优待、减免、帮扶、保障、救助政策和措施。增加各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十一五”期间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重点项目和政策措施。

2、加强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强化计划生育“三位一体”的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探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与服务模式。“十一五”期间严格按照国家《县、乡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设置标准》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评审基本标准》的要求,利用国家专项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配套,对县站、乡所进行扩建、改造,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装备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县、乡技术服务体系。搞好村室规范化建设,村村建有为育龄群众服务的场所,力争到20xx年形成具有严格质量保证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技术服务网络,确保覆盖全市98以上的人群。进一步强化县、乡服务机构技术服务、宣传咨询、人员培训、药具发放“四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增强依法执业和依法服务的意识。积极稳妥地推进县、乡服务站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合理配置人员结构,加强人员培训。发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健全的优势,做好艾滋病预防工作,提高群众的生殖健康水平。
3、强化宣传教育工作。构建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理论宣传、群众宣传、互联网宣传、新闻宣传和社会宣传的系统框架。初步建立新型生育文化理论体系。根据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需要,不断拓展充实宣传内容。不仅要开展计划生育“一法三规一条例”的宣传教育,还要开展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我国三代领导人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论述、国情与市情、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及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以落实优惠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关爱女孩行动”。育龄群众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基本知识普及率达到93以上,接受率达到88以上。不断巩固广播、电视和党报等经常性的专题栏目,栏目开办率达到95以上,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新闻舆论宣传氛围。
4、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以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提高群众满意度为出发点,实现部门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全面贯彻落实“一法三规一条例”,大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努力实现计划生育工作的“两个转变”,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实行农村村级计划生育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在全社会形成综合治理、依法管理的局面。对政策外生育对象依法落实处罚措施,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继续完善和规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制度。
5、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在20xx年末基本建立起“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基本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进一步加强基层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巩固和完善依法管理、宣传教育、优质服务、队伍建设、考核评估等经常性工作机制,不断在领导决策机制、利益导向机制、经费投入机制、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政府和社会群团合作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带动整体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6、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各级信息技术机构和队伍建设。各级人口计生部门都要设置信息技术机构或岗位,安排专职人员从事信息化工作,稳定信息队伍,加强信息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20xx年,初步建立人口宏观管理和决策信息系统,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系统和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全市人口计生系统数据集中管理,达到实时在线操作和全市人口计生系统业务数据自动分拣交换,实现人口的综合管理和全市人口数据完全共享,向全社会提供人口信息服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20xx年,优化整个网络,实现与政府其他系统网络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二)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1、提高人口身体素质,首先要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大力加强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重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利用计划生育网络优势,以农村地区为重点,以可以预防的严重、高发的先天性疾病为突破口,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开展优生咨询服务。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高县乡服务机构的装备水平,到20xx年,全市县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全部具备常见遗传病和生殖道感染及导致出生缺陷的其他环境因素的筛查能力,开展相关咨询和产前筛查工作,积极预防影响出生人口素质的疾病。
实施儿童与青少年健康促进计划。给孩子提供合理的膳食营养和适宜孩子身心发育的良好空间。关心贫困地区少年儿童的营养不良状况,降低农村5岁以下因营养不良患病率。关注部分少年儿童营养过剩问题,定期开展儿童营养改善和营养监测工作。在青少年中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改变目前少年儿童体能下降的状况。特别要重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子女的身体健康,从经济上、生活上给予帮助。
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努力控制各种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和地方病。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继续推行爱心四项行动,实行100安全套工程,对患艾滋病的妇女实行母婴阻断。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体质。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农村医疗保健制度,解决农民基本医疗和保健问题。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行为,提高健康素养,引导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开展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服务。依托计生网络,对育龄妇女宣传普及保健知识。有效整合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资源,形成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的防治体系,开展以生殖道感染为主的妇科病普查普治,到20xx年,85以上的育龄妇女得到相关服务。全面推进优质服务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以长效避孕措施为主的避孕方法知情选择,保证避孕措施及时有效,减少非意愿妊娠,降低人流发生率,手术并发症控制在1‰以下,维护育龄群众身心健康。加强计划生育药具的管理发放工作。进一步健全发放网络,确保药具免费发放的渠道畅通,努力提供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安全、有效、适宜的计划生育药具产品。健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手术并发症和事故报告制度,逐步建立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制度。
2、全面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重视一切形式的教育,包括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短期教育和临时教育,电视网络、扫盲、知识下乡等。重视发展中小学教育,提高儿童入学率,加强扫盲工作。大力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科技素养和职业技能。加强对科技人员、在职职工以及农村人口的培养和教育。着力提高妇女的文化素质。改善目前流动人口无一技之长或技能低下的状况。
3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健全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和信用体系。完善公民基本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体系建设,建立全民的法律普及与法律援助系统;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实施劳动技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增强青少年道德修养,注重防止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关注人口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矫治各种心理疾病。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结构性矛盾
1、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开展出生性别比专项治理。继续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转变群众生育观念。财政、农业、教育、劳动、民政、扶贫等部门要制定和落实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的利益导向政策和社会保障措施,给女孩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关爱女孩的氛围。建立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领导责任制,把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纳入目标责任管理。对符合法定条件生育(重点为二孩)的实施全程管理。建立出生死亡报告制度、孕情检查和访视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对B超操作医务人员严格管理,并严格执行在医院出生婴儿的统计和婴儿死亡登记、报告制度,及时与人口计生部门沟通信息。严肃查处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非法进行选择性引流产、溺弃女婴、虐待妇女的案件。
2、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逐步建立国家、家庭、个人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营造一个尊老敬老养老的社会环境。加快社会保障法规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制定同解决老龄化问题相配套的经济社会政策,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通过培育民间组织或自愿延长劳动年龄等方式,发挥老年人才优势,鼓励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以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为突破口,继续发挥家庭赡养和土地保障这两种养老方式,逐步探索农村养老保险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农村贫困老人医疗救助制度,逐步解决农村老有所医问题。
(四)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和合理分布
消除人口流动的制度和政策障碍。进一步深化户籍、劳动人事、教育、卫生及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促进人口与劳动力在地区间、城乡间的合理、有序流动。建立以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为主、现居住地与流出地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积极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他们享有与户籍人口、产业工人同等的公共服务、发展机会和公正待遇,充分享受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成果。进一步拓展计划生育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功能,建立与就业信息平台、劳动资源管理平台的对接,实现信息共享,对城乡、区域间人口分布与生产力布局进行动态分析,及时为政府出台政策提供依据,继而实现人力资源在城乡、区域间的有效配置。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综合治理人口问题提供坚强保证。
1、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人口发展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将人口发展问题摆到首要位置,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将人口发展事业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党政主要领导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认真研究人口计生工作,听取人口计生工作汇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坚持把人口计生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经费投入水平,使计划生育事业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改革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考核评估办法,坚决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实行离任时人口审计制度,把领导干部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的情况作为衡量政绩、奖惩任用的重要内容,任期内逐年考核,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3、完善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各级政府要协调有关部门,认真落实部门对人口发展的职责,动员全社会力量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行综合治理。建立在市政府领导下的部门协调机制和人口发展规划机制,形成多部门通力合作综合治理人口发展问题的工作局面。公安、卫生、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治理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财政、金融、涉农、扶贫开发、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各司其职,落实好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利益导向制度;宣传、教育、科技、文化、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大力开展人口发展和新型生育文化的宣传工作,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要办好专题栏目,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人口发展事业的良好氛围。各级人口管理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组织、协调和指导人口发展的管理、服务工作。
(二)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人口发展的公共管理服务体系
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和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要求,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建设,建立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的机制,形成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的复合型、管理型人才结构。要选配好人口管理职能部门的领导班子,尤其要选好配强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对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的干部,要放到重要的岗位上使用。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绩效联酬、末位淘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加大对人员的服务、管理、业务培训力度、增强服务理念,提高依法行政和服务水平。
(三)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建立稳定可靠的经费投入机制
深化政府投资体制改革,优化公共财政投资结构,进一步加大对计划生育、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人口发展领域的投入。建立财政投入的基础福利个人帐户制度,解决流动人口在计生、卫生、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的国民待遇问题。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渠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投入体制。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加大市、县两级投入比重,确保经费投入总体水平逐年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增长水平,确保各项奖励优惠政策经费落实到位,确保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工资报酬拨付到位。加强支出管理,优化支出结构。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公益基金。建立多渠道的筹资体制,鼓励民间捐资、社会募捐和国际捐赠。各级政府要按照上级下达的当年计划生育人均事业费标准,将流入人口计划生育经费一同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投入到位。
(四)创新机制,为规划的全面实施提供保障
按照“有限政府,责任政府”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政府管理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推进制度创新,促进人口管理部门的职能整合和合作,减少制度运行成本。完善人口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加快构建人口安全预警制度,完善人口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建立人口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互联互通、综合分析和科学决策。


策划方案,是策划成果的表现形态,通常以文字或图文为载体,策划方案源自于提案者的初始念头,终结于方案实施者的手头参考,其目的是将策划思路与内容客观地、清晰地、生动地呈现出来,并高效地指导实践行动。《“十一五”时期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新机制建设规划》如果还没解决您的需求,请访问我们为您2024准备的“计划生育工作计划”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