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科学发展观 > 导航 > 金融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科学发展观

金融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我们不用去强求别人的想法跟我们一样,人是复杂的动物,是有感情和有思想的动物。在学习中,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尝试过写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写好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做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融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金融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发展观要阐明的就是两个命题: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这两个命题看似简单,但人们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趋向科学,并不是从经院式的研究中得出的,而是经过一个漫长的,甚至是充满失败、痛苦、灾难的历史过程,在总结教训中得到启示并深化的。所以,要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首先要了解这一问题提出的历史背景。
一、国际社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过程
(一)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对发展战略认识的片面性和狭隘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类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都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把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实现工业化当作发展的主要内容,采取了一种片面的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把注意力集中在投资上,认为资本不足导致投资不足,进而造成增长不足;并且认为随着增长而带来的社会收益会逐步惠及一般民众,普通民众会因经济增长得到工作和其他经济机会,从而带来更多的收益分配,即形成所谓“渗透效应”。
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传统工业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占据着主导地位。自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西方各国沿用传统工业的生产模式,其特点是资源和能源的高投入和高消耗,以及对环境的高污染。发达国家只占世界人口的20%左右,长期以来消耗着世界70%以上的资源和能源。随着经济增长,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日益暴露。与传统生产模式密切联系的是浪费性的消费模式,以鼓励浪费性消费来刺激生产,大量的产品经过短暂消费后很快转变为生活垃圾,加快了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的退化进程。
这种发展战略的缺陷在于:一是关注发展的手段而忽视了发展的目的,无视普通民众的需要;二是把环境当作可无限获取的资源,而没有意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得以延续下去所必须的外部条件,以及其作为生产资料的有限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工业化战略的确获得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也引发了一些严重的问题,主要有:资源耗竭、粮食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社会贫富悬殊等。值得注意的是,后来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的过程中,基本上沿袭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和曾经走过的道路。
(二)联合国体系关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传统发展战略的缺陷日益暴露,迫使人们反思自身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到20世纪70年代产生了历史性转折,即由单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逐步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公平分配的、在环境上和社会上可持续的发展。联合国体系在全球范围倡导和促成可持续发展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针对发展战略的第一个缺陷,人作为发展的核心逐步得到承认,发展的首要目标不再是物的增长而是人本身的发展,发展的目的就是使社会全体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鉴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但却没有使这些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得到普遍的提高,在很多情况下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联合国体系对发展作出新的阐释。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了第一个人文报告,认为“发展的基本目的,就是创造一种能够使人长期地享受健康和有创造性的生活。”在1993年的人文报告中,开发计划署进一步明确阐明发展的含义:发展是“人的发展,为了人的发展,由人去从事的发展”。
发展战屡的第二个缺陷,则更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968年,西方一些知识分子成立了罗马俱乐部,促使人们关注人类社会面临的困境和危险。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指出传统方式的增长已经达到极限,提出保持人口和经济零增长的主张。进入70年代,联合国体系逐步将环境因素引进了发展过程并最终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上,发布了《人类环境宣言》,强调环境与发展的密切关系,指出为了人民的利益,各国政府有责任将发展同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协调起来。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委托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第一次正式使用可持续发展这一提法。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给出了一个普遍可接受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思想和要求逐渐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国家所普遍认同。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作为发展的核心,是关于人类社会现在与未来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强调以未来的发展规范现在的行动,使发展不仅在今天是现实的、合理的,同时又能使明天的发展获得可能的空间和条件。因此,可持续发展也是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的发展。
在联合国体系中,可持续发展并不单纯是关于或侧重资源与环境的理论与战略,它是一套全球性的、综合的、长期的关于人类现在与未来的发展思想与发展战略,反映了人类社会为了维护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解决全球性危机所作出的空前努力。可持续发展问题涉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贯穿于人类社会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以及自然的生态环境体系

金融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是从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及其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去探寻和实现人类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1994年,中国政府在世界上率先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对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庄严承诺。
二、党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2003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接着,中央党校改变以往春季开学的惯例,提前于2004年2月中旬,以中共中央的名义举办了包括部分政治局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参加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专题研究班,温家宝总理出席了结业式,作了题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这是国内目前对发展观最权威的定义。同时,温家宝总理指出我国在发展思想和战略上存在的偏差: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如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像有些国家那样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负效应实际上已经不单纯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而越来越成为国际问题。一个国家的资源有限,当资源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时,必然要寻求全球范围的资源渠道,国际争端、战争等等通常由此引发。而且世界资源同样有限,据专家测算,如按美国的主要资源人均消费水平,全球能源和石油储量只够我国消费66年和30年。近年来,我国资源进口和对外资源性投资的增加,引起世界资源分配格局的变化,实际上已经成为某些国际势力制造“中国威胁论”的口实。同时,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国受到的国际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
党中央审时度势,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温家宝总理所说的,发展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党中央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看到并提出这一问题,表明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而直接的原因应当是2003年爆发的全国性非典疫情所暴露出来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以及党中央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正如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是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三是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四是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说的是四个方面的含义,实际上还是两个命题: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与联合国体系所阐释的发展理念在实质上是一致的。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必须明确几个观点:
首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以人为本”,把整个发展的理念和发展的框架由过去注重物的增长转向注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从根本上说就是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物之间关系总体性和谐发展。这里所说的“人”是普遍的个人。
其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这是强国之本,立国之基。发展经济是国家全面发展的基础,不发展经济就没有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物质基础和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就没有全面、协调的问题,所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对发展的要求。全面、协调的基本要求是一样的,指的是发展不能片面或畸重畸轻,主要指的是“面”上的含义。全面、协调发展要通过实质性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来实现,通过建立有效的体制和制度来解决各种不协调的问题。必须强调的是: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协调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来理解,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协调是第二位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指的是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而使发展难以为继,主要指的是“线”上的含义。可持续性要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大力运用现代科技来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习惯于靠盲目扩大规模、重复建设、透支资源来扩大经济总量,这是造成经济效益差、经济结构不合理和资源浪费的根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通过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实现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的统一。
第四,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普适性的理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涉及经济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大到国家,小到每个部门、单位,都有自己的发展问题,都要有自身对发展模式的选择。当然,具体的部门、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要求与经济社会的不完全一样。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的任务。当前,农发行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有助于我们研究和选择正确的改革模式和发展战略,实现农发行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农发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几点思考
农发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仍然是两个问题,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
(一)几个基本认识。1、对以人为本的认识。从农发行角度谈以人为本,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宏观层面,农发行的办行方向和经营活动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以人民群众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这个目标相一致,从农发行的业务特点看,更直接的是保护和满足广大农民的利益需求。二是微观层面,农发行的运作和管理应当使全体员工得到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使员工得以发展的空间、机会和条件,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2、对核心问题的认识。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和核心问题是发展问题。发展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不仅要按照职能定位努力拓展业务,延伸业务链条,而且要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管理,改革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二是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以防范信贷风险为前提,强化资产管理,提高资产质量;要努力增收节支,实现有良好效益的速度。三是点上突破与全面协调的关系,既要有针对性地解决本单位、本部门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争先创优取得比较优势,还要注重辖内各单位和单位各项工作的均衡发展。3、对可持续性的认识。从银行经营的角度,可持续性应指的是银行长久和稳定经营的基础品质和所有能力,包括经营基础的稳定性、体制和机制的完善程度与自我调整能力、创造盈利的能力、创新的能力等等。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以完成国家为落实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方针、政策而赋予农发行的任务、要求为目标,从实质上说,农发行是执行和落实国家农业和农村政策的信贷工具。因此,农发行的可持续发展,应指的是农发行执行政策、履行职责能力的持续性。这种能力不是当前的、现实的经营管理状况或成果,而是对未来经营和发展可能产生影响的全部因素。同时,国家政策是变化的,具有阶段性特点,所以农发行的可持续发展还应包含对变动着的政策要求具有较强适应能力这一层含义。4、对政绩观的认识。正确的政绩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条件,二者必然要求协调一致。评价政绩的标准不仅是发展观的反映,而且会对发展观的落实产生影响,是方向和“指挥棒”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所决定的正确的政绩观,不仅要看发展的量,还要看发展的质;不仅要看突出的优势,还要看均衡发展的状况;不仅要看眼前所取得的成绩或当期任务完成情况,还要看所在单位或部门长远发展的空间和条件;不仅要看物的发展,还要看人的发展。因此,要正确把握经营管理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不能短视,不能急功近利。同时,正确的政绩评价标准必须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正确的导向,通过考核评价体系引导领导干部真正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
(二)在农发行的各项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正确理解农发行的办行主旨和基本职责。为什么要成立农发行?农发行要做些什么?这是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农发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市场配置资源已经成为主要形式。与此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作用,以及专业银行的迅速商业化,必然产生出弥补市场配置资源缺陷或不足的迫切要求,农发行就是在农村资金资源配置中解决市场机制缺陷的重要的非市场手段。资源配置的“两只手”并存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将长期存在,这是农发行存在的客观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是决定农发行这个非市场手段长期存在的现实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成立农发行的主旨就是要在农业、农村以及相关领域范围内,配合和落实国家宏观政策这一只“看得见的手”的调控。农发行基本职责应当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不能或难以发挥作用,而国家应当予以重视、加强、保护的区域、产业、项目等所涉及的资金配置活动。2、要把支持粮食流通作为第一要务,在国务院界定的业务范围内做大做强。从中国国情、解决“三农”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农发行实际状况等因素看,支持粮食流通和粮食安全体系建设将是农发行基础的和长期的职责。国务院第57次常委会明确要求农发行要在做好粮棉油收购、储备、调销贷款的供应和管理基础上,根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新情况,审慎调整业务范围,适当增加对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扩大中间业务。所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发行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做好粮食收购、储备、调销信贷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首先要积极支持继续按照封闭管理方式运作并带有政府指令性的粮食储备、调销业务,确保储备粮食增储、轮换、调控任务的完成;其次要适应粮食购销形式变化的特点,制定科学的信贷管理政策,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努力做大在国家政策框架内按商业性原则掌握的贷款,大力支持粮食收购、调销、加工业务;第三,按照审慎的原则,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具备条件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粮食企业的贷款业务。3、提高规范化管理的水平。几年来,农发行都在探索建设具有农发行特色的现代银行制度,目前推行的规范化管理工作实质上是制度建设范畴的延伸,是程序性规范要求在经营过程中的遵守和实施,是制度对人的行为约束。几年来,农发行在推进规范化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农发行朝着现代企业制度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但规范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会受到条件和环境、目标任务要求、业务活动特点等动态因素的影响,所以,管理的规范化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当前必须关注和强调的是全行员工对规范化管理的认知程度,要使规范操作成为每个员工高度自觉的行为,养成毋须通过强制性约束就能较好地实现规范要求的良好习惯。
4、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盈利能力。盈利能力的大小是企业实现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决定因素。农发行是一个特殊的金融企业,但其同样具有银行经营的本质特征。长期以来,农发行由财政根据全行的贷款规模和经营费用,以及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给予合理的利益补偿,在这一基础上,努力实现经营的“保本微利”。这一机制从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的角度看,是完全合理的,也应与农发行的政策属性共存。但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两类贷款的分别管理、核算、考核,以及财政补贴约束机制的进一步强化,使农发行经营目标产生了质的变化,农发行原有意义上的政策性亏损将逐渐减少,因自身经营性因素形成亏损的可能性将逐渐增大,因此,农发行要逐步从“保本微利”走上有较强的利润创造能力的道路。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办行的思想,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和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费用管理,努力实现经营成本的最小化。
5、加强员工队伍的素质建设,增强创新能力。农发行的改革与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去实现。但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说,更强调的是员工队伍结构合理,年龄梯次清晰且连续,持续的教育培训活动和有计划的人才培养,并有制度和机制保障进退交替顺畅,以保证在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连绵不断和充分利用。其次,队伍状况的要求是必须拥有一定品质的人才,使企业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核心能力是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创新能力则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与商业银行不同,农发行特有的政策属性带来业务范围、对象、金融品种等多方面的限定性和排他性,所以,农发行的创新虽然也应有如金融产品开发、金融服务形式变革等内容,但更重要的应当是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政策要求而进行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操作程序、经营方式等方面的调整和改善,通过创新不断地适应形势、任务、政策变化提出的新要求。所以,要下大力气抓好员工长期的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激励高层次人才的涌现,鼓励各类革新创新活动。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科学发展观意义所在


根据党的十七大的部署,中央决定,从XX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院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在我院开展了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这又在更一步地说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所在。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二、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和开放三十年来经验教训的最精辟的总结

三十年来,党中央有效地制服了1998年的特大洪水,顺利地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成功地发射了神舟六号、七号,战胜了XX年南方的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成功举办了XX年奥运会……所有的这些都是有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三、科学的发展观,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时代要求

建国初期人民的利益主要是当家作主和吃饱肚子,六、七十年代人们渴望有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可现在和今后人民的利益是要享受小康社会给人们带来的高质量的生活、更加优美的生存、生活、工作条件和环境,如果不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人民的这些根本利益就得不到保证。特别从现阶段,从我们从事的各行各业的工作,不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不与时俱进,怎么能满足人民对我们党的期望和要求。因此科学发展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我们党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上仅是我近段时间的学习所得,在今后的时间了我还要继续学习。

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模范实践科学发展观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

5年前,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在广州酝酿,开启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5年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科学发展观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基本共识和自觉行动,越来越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与此同时,科学发展观本身也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入点是学习,落脚点是实践。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今年上半年进行的思想解放学习讨论活动本质是基本一致的。解放思想,就是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转变那些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观念,为科学发展扫除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则是站在理论高度,更全面、准确地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把握实质、融会贯通,通过学习统一思想、提高素质,真正用扎实的理论武装全党、指导行动。

学贵致用。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效的唯一标准。在学习掌握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之后,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成了学习实践活动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突出实践特色,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让科学发展观落到科学发展的实处。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广州市制定了指导思想明确、目标清晰、重点突出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意见。紧紧围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这个主题,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使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力争在广州科学发展、全省“首善之区”建设和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转变等方面取得进展。在前一段的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中,广州紧密联系城市发展实际,查摆出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扩大等十大突出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与对策,许多政策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在接下来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广州将通过更深入的学习调研、分析检查与整改落实,进一步查找妨碍科学发展的问题,细化解决问题的举措,努力在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等几个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新突破。

与此同时,要能够用学习掌握的科学理论来推进改革创新,构建适应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并着重突出惠及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以科学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是一部快速发展的历史。党中央在总结我国实践、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在“发展观”前面冠之以“科学”,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最新的发展理念。今天,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不是别的什么发展观,需要首先问一问,我们的做法是否符合科学精神,是否具有科学态度,是否掌握了科学方法。

科学诞生于西方,进入中国也就一百多年。古代的中国,有技术、有发明,但没能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从古希腊开始,西方科学家逐步形成了“为科学而科学,为思想而思想的”的传统和习惯;中国历史上不乏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英雄,但鲜有为科学献身的志士。科学精神的缺失是中国思想领域的基本国情。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十分重视发展科学事业。遗憾的是,反右斗争扩大化使科学精神被无情地抛弃。在大跃进期间,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等赤裸裸的唯心主义口号。一些著名科学家也丧失了崇尚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这些观点论证作注。“文化大革命”期间,唯心主义横行,形而上学猖撅,个人崇拜登峰造极。这一时期,科学事业在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中缓慢前行,不时也迸发出耀眼的光芒,“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大庆油田的自主勘探开发等,正是其中辉煌的例证。但在这些科学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并没有成为中国那个时代的核心价值。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弘扬科学精神成为时代进步的需要。但是,由于我国教育科技文化水平比较低,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平衡,加上长期存在的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封建愚昧落后的东西在干部群众中还有一定的市场,新形态的迷信、伪科学时有泛起。在工作中不讲科学甚至违背科学原理和规律行事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尽管我国的科学事业取得了较大成就,在某些方面、某些项目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从总体上看,科学创新还很薄弱,科学精神还非常欠缺。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大都还是建立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基础之上,在强调科学的工具性的同时,往往忽视了科学精神的存在,基本上停留在“有用即科学”的认识水平上。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精神也被不断赋予丰富的内容。今天我们所说的科学精神,基本上包括了七个方面涵义,一是勇于探索求知、敢于超越前人的探索创新精神;二是以事实为依据、努力揭示未知奥秘的唯实求真精神;三是坚信客观规律、遵从思维法则的崇尚理性精神;四是自由探讨、相互争鸣的平等宽容精神;五是热情严谨、刻苦坚韧的执著敬业精神;六是大力协同、密切配合的团结协作精神;七是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科学精神作为一种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探求客观真理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诞生于科学领域,但已不局限于科学领域。科学精神的形成和传播,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需要的。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科学超出了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给发展赋予了新的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也就是说,科学发展中的科学,不仅提供关于客观世界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性知识,还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科学发展观必将成为新时代一种重要的价值观。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一个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科学精神欠缺的国度里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十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把握科学发展观内涵。科学发展观所说的发展,不应是孤立、片面、不计代价、竭泽而渔的发展,而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为此,必须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二,坚持科学态度。科学问题的证实和证伪,都应当通过实践去解决,实事求是的态度是最重要的科学态度。不但在自然科学中是这样,在社会发展领域也是如此。历史经验表明,什么时候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们的事业就会取得成功;相反,什么时候我们背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会受到挫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对待成绩,勇于面对问题,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第三,提高科学素质。发展观是一种认识论,是一种发展理念。把这种理念贯彻到实践中去,还有赖于广大干部群众科学素质的提高。一个人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还不能说他具备了科学素质,而是要把行为方式、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纳入科学的轨道上来,才算是具备了科学素质。只有这样,科学发展就不会是一句口号,而会变成每一个公民的自觉意志。

第四,运用科学方法。科学家在长期的科学探索中,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包括归纳、演绎、实验、统计,等等。大量事实证明,只有运用科学方法,才能不断深化人们对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这些方法既适用于科学研究,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手段。只有依据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进行决策,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才能使发展真正走上科学的轨道。

第五,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不仅是科学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保障,而且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近代以来,科学精神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文化价值,成为影响社会其它各领域的重要精神资源。在科学精神深刻内涵中,科学家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执著探索、忘我献身的品质,宽容合作的团队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我们真正解放思想,用科学的眼光审视我们既有的观念、行为、政策、措施,以科学的标准衡量发展的成就和问题,使发展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作者:范必)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抓


一是学习型机关建设。人大工作政治性、业务性都很强,光有敢想敢干的工作热情还不够,还要有能干事、干成事的能力和水平,只有认真地、经常性地加强学习,学政治、学法律,吃透政策和法律精神,才能履行好职责。为了提高机关干部的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区人大机关党委坚持抓读书活动,注重发挥机关中心学习组的作用,通过制订中心组学习计划,引导干部职工学政治、学法律法规、学人大业务、学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电子政务等知识。在学习方式上,坚持个人自学与专题辅导相结合、研读原文与撰写心得体会相结合、专题调研与集中研讨相结合、专家授课与参观学习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通过座谈会、演讲会、报告会、党员组织生活会、中心组学习会、举办墙报、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观看电教片等方式进行,常委会领导精心选题,认真准备,轮流上阵为党员干部作专题学习辅导;各委室负责人按照学习计划分别主持中心组学习并辅导发言;干部登台演讲并积极撰写理论文章和学习心得。通过举办各种学习活动,机关党员、干部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氛围浓厚,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二是服务型机关建设。人大机关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应当树立高效、为民、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区人大机关以“创新服务、促进发展”、“解放思想、扩大开放”主题活动为契机,通过领导点、群众帮、自己找,梳理出人大机关存在着机关建设力度不够,部分干部工作激情减退,自律不严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区人大机关积极抓整章建制和机关规范化管理,从工作纪律、公文运行、文档管理、学习培训、财务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人大机关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机关干部勤奋务实,真抓实干,进一步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百姓的贴心人,作风上的正派人,工作上的实干人,廉政建设的清白人,做万州建设和发展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三是和谐型机关建设。区人大机关有办公室、各工作委员会等7个正处级部门,各部门工作比较独立,如果不加强沟通,则会出现各唱各的调、老不往来,更谈不上互相支持,因此坚持“一盘棋”思想,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断形成工作合力尤为重要。为此,区人大在机关中大力提倡友谊和谅解,坚持委室主任联系会议制度,定期互通工作,同时坚持开展“送温暖”活动“暖”人心,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聚”人心,进一步增强了构建和谐机关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努力营造除了心齐气顺的,团结、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四是实干型机关建设。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要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必须汇聚全区人民的力量。区人大机关党委要求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去年3月,区人大机关党委与新田镇天德村党支部结为“城乡支部手拉手”的对子。为深入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通过城帮乡,城带乡,实现城乡基层党组织共同进步,农村经济得发展,城市党员受教育,城乡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区人大机关真心帮、真诚扶、见实效。结对以来,组织40名农村党员参观了万州工业企业和城市新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情感;“七一”组织开展了城乡党员共同参加的“党在我心中”朗诵比赛,城乡党员共庆党的生日,共同过了一个极有意义的组织生活;慰问了2名特困老党员;带领村负责人和重专大户到成渝两地实地参观了成都锦江区的“五朵金花”、温江区特色农家乐、全国农家乐的发源地县农科村和锦江区彭镇的葡萄种植园,学习了先进的农业产业经营理念和富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经验;开展了“送知识、送温暖、听民声”活动,聘请专业人士向村民宣讲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对党的惠农政策进行了解读;开展了村民们提出的生产生活情况的调研活动,送去了办公桌椅、文件柜、电脑和1000册图书,帮助该村公共服务中心完善功能,进一步加强了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

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质量工作


我局是全省首批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部门之一。这次省委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在全党范围内,将用一年半的时间,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一学习活动的开展,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通过省局党组的发动及近前的封闭式学习、听辅导和自学,自己对这次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了深刻的认识。

通过学习对这一理论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更加深刻感受到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不仅仅是我党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要把科学发展观理解为,是“我党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是在我们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遵循的原则。

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我国要富强,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只有遵循一个原则即科学发展,这些目标才能实现。

全党必须要统一认识,共同努力,步调一致去完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做为一名中共党员,质监系统的一员,质量管理战线的一名工作者。必须时时刻刻跟党走,坚定不移的听党的话,紧紧团结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周围,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认真真的完成好党组织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这是一名普通党员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做人的准则。暂短的学习,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些初浅的体会和认识。

一、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关键在实践

科学发展观的产生,是我党在多年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得出的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而谋发展,促进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这次学习中,要深刻理解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三个发展之间的关系和内涵是关键所在。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践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久持续的健康发展。

只有认真的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才能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永不迷失方向,在处理、协调各类问题和矛盾中,坚持党的原则,一切从党的事业,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为全省经济建设服好务

几年来我局党组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提高对产品质量控制力为主攻方向,以技术创新,监管方式创新为突破口,以全面加强能力建设为重要保证,为促进黑龙江全面振兴,推动全省质监事业科学发展施展作为,尽全力促进黑龙江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职能作用,在标准化建设、节能减排、认证认可、法制建设、市场监管、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等各各方面,积极、勤奋、扎实、有效的开展着工作。

今年省局党组在部署全年工作任务的同时,总结了质监系统30年的发展历程,30年的光阴虽然暂短,但它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是它使我们质监系统一天比一天成熟,一年比一年壮大,这些经验必将在我们事业今后的发展中起到不可估量作用。质监事业要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其实质就是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围绕着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党和政府的支持,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发展,有所前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质监系统的工作职能,就必须以这个为轴心,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协调配合各有关部门,解决民所需,人所求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赢的党和政府的肯定,赢的社会各界的赞誉。实践证明我局应对水污染事件、春雷行动、新农村建设、抗震救灾、政务大厅的启动等等,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政府的肯定。

关注民生、必须有科技作为保障,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检验检测水平的提高,先进检验设备仪器的引进及使用,两个前移监管模式的推进,这些都为构建和协社会起到了保障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促进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才能够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企业服务,不断提高我们的监管能力和控制水平。

实践证明经济建设与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是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的根本要求,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和改进工作方法、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才能满足新形势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履行我们质监部门的职责。

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好本职工作

今年省局党组结合全省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我局职能,向全战线提出了八项具体工作任务。我们质量工作也紧密围绕这一部署,拟定了工作计划,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在主管局长亲自挥下,在各地市局、有关处室、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全体质量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基本上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我个人认为今年的质量工作给省局党组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通过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我处职能,更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本职工作。

1、在全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我们还要进一步充分发挥质监系统的职能优势、装备优势、人员优势,为农民兄弟办好事、办实事。同时还应协调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参与到我们系统护农、爱农的行动中来。对支持并愿意参与我们这项活动的企业,我们要为它们创造条件,让它们同质监人一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力、献策。

同时我们质量工作应当围绕着省局党组的要求和部署,认真分析乡办、村办、县办企业的现状,寻找出一条符合我省省情的帮扶途径,特别是针对这些中小企业技术力量缺乏,管理水平低下,设备落后,检验检测设备能力不足等情况,我们要进一步研究落实为这些企业服务的具体方案,争取在为我省乡镇企业服务方面有所突破。

2、对国家实施生产许证管理的行业,作为我们主管部门,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引导、帮助企业按照国家生产许可证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办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使其合法生产,规范经营。我们力求做到,凡是到受理大厅或来到我处办事的部门或企业,要热情周到,百问不凡,一次告知,使外来人员真正体现到温暖、舒畅。地、市、县质量工作者,要在帮助企业申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方面主动上门服务,指导企业填报生产许可证申请表,帮助企业掌握了解国家产业政策,避免由于盲目投资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我们规范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今年全省有519户企业申请办理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其中已获得许可证企业180家,占全省2301家的7.8%,其它正在申报、审查过程中,许可证收费108万元。

通过生产许可证的管理,使我们的企业基本达到并满足了生产条件的规定要求,使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产品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对获证企业的证后监管,我们以引导、帮教为主,让企业理解支持我们的工作,使获证前与获证后管理水平不降低,设备条件不变化,产品质量有保障。

3、全力支持“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在摸清“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规划及现状的基础上,省局党组又提出了为全省373个大项目的服务方案。自今年7月以来,全省质监系统行程62万公里,走访各级政府、部门、大项目办等有关部门528次,深入企业1392次,为大项目工程建设单位免费培训各类人员2180人次,修改制定标准52项,办理生产许可证75份,免费检定、校准各类仪器、设备4070件(套),减免费用232万元。这些数字的展现,说明质监系统上上下下在行动,时时处处在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了更好的发挥质量职能,利用设备监理协会、质量管理协会,帮助企业在项目建设期间,设备选型、设备制造、设备安装调试等全过程实行监管。

在企业管理方面,特别对较优秀的企业,加强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和六西格玛管理模式的推广,使其在项目建成投产后,企业管理上更加规范合理,上档次上水平,早日跨入国际化管理的先进行业。

4、在全力支持新型工业化建设方面,帮助企业做强做大,树立品牌意识,抓住有利时机快发展、大发展,使龙江的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多创几个中国名牌产品乃至世界名牌,协调地方政府将品牌扩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从2季度质量分析情况来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728亿元,同比增长15.4%,有29种重要工业产品不同程度的上升,有11种产品有所下降,据100户大型企业统计来看,等级品率82.1%,其中优等品率26.39%,一等品率达到57.69%,达到全国中等水平。

做好质量分析,坚持把质量分析搞得更加准确、更加完善,将此项分析真正作为各级政府评价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可靠依据。

5、加强对各有关企业领导者、检验化验人员和质量管理工作者进行培训3COME文档频道,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及时传播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经营理念,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今年全省成立QC小组200多个,开展活动节约各种资金2亿多元。

对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行业,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夯实基础,搞好培训,提高管理水平,确保管理先进,经营一流,产品试化验数据准确无误,产品出厂批批合格,完全达到标准要求,使消费者买着安心,用着放心。

6、在全省积极推动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推广先进的质量兴市经验,争取在一、二年内全省各市县普遍以政府的名义开展这项活动,为省政府决策在全省开展质量兴省打下基础。

自己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只是一个小学生,对有些精神、观点消化理解的还不深、不透,有不对的地方请领导和同志们给予批评。谢谢。

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实践科学发展观,群众利益


实践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本源,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我们基层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关键就是要实践好“群众利益无小事”。是否认真实践“群众利益无小事”,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程度,关系到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深度,同时也关系到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可以说,能否实践“群众利益无小事”,是一块试金石,是检验我们的宗旨意识强不强,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高不高,工作作风实不实的重要尺度。

群众小事系大事。我们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的事情虽小,但事事牵动人心,件件关乎百姓,对于全局来说可能是小事,对于群众来说就是天大的事情。我们领导干部必须树立一种观念:群众的一桩桩、一件件具体困难和问题,都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全局利益;群众的小利益就是党和国家的大利益;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领导干部认真解决群众的小事,就是在干大事,谋大利益。

小事同样出政绩。实际上,人民群众往往就是从一件一件的小事、实事中来评判我们的工作、认识我们的干部的。今天,人民生活虽然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相当困难的群众还很多,特别是城乡低收入群体还缺衣少粮、缺钱治病、生活无着落等,直接危急群众的生存,非常需要我们的干部作为十万火急的事情予以争分夺秒地予以解决。什么样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什么样的工作措施是正确的,评判和检验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民群众的态度。因此,我们必须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问题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要求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只要从改善人民生活的一桩桩具体事情做起,从自己实际工作的一点一滴做起,就能真正赢得群众的拥护。谁丢掉百姓这些小事,谁就要被百姓丢掉。

办好小事须务实。有一句古话: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说明从小事做起的重要性。而小事也往往因其小容易被忽略,难以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面对群众的不同要求,时时了解群众缺什么、少什么、愁什么、盼什么,真正把好事、实事做在群众所需之时、所盼之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进作风,务求实效,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身子沉下去,把感情注进去,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一些实事。更为重要的是,要把群众的一些小事做好,不能光凭一时的热情,仅靠临时的突击,更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讲,为群众办好小事就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期的首要任务。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