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人工造雪大班科学教案 > 导航 > 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物体间的间隙

人工造雪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物体间的间隙。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同时要清楚知道一份优秀教案课件,也能快速梳理各个知识点。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物体间的间隙,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编为网友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物体间的间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设计意图:
进入秋天,各种果实和农作物逐渐成熟,于是利用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大人们要带孩子回家团圆的机会,我们给孩子们布置了“走进田野,采集果实”的任务。节后回来,那火红的辣椒串、金橙橙的玉米棒子,还有各种各样的高粱秸、谷子穗、带荚毛豆等农作物,纷纷登上了我们班的展示台。孩子们对这个小展台情有独钟,一有空就都喜欢过来整理和摆弄。
在一次装瓶时,有个孩子偶然发现了在他装满的一瓶花生里,他竟然还能再装上半杯小米!看着小米慢慢地从花生的空隙滚过,孩子们都特别惊奇!追随孩子们的兴趣点,于是一个关于“物体间的间隙”的科学探索活动就在孩子们的激烈讨论和探索中展开了。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2、探索科学有序地合理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活动准备:
盘子、纸杯、乒乓球、玻璃球、小米、记录表、筛网、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观察实验用品,说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同?
1、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什么呀?”“谁愿意来说一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一样呢?”
2、教师小结:乒乓球大大的、圆圆的,玻璃球小小的,圆圆的,而小米又细又小,当我们把小米抓起来时,小米会从我们的指缝里流下来。
二、幼儿探索、尝试把小米、乒乓球和小玻璃球都装到一个瓶子里。
1、教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把这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都装到这一个玻璃瓶里,小朋友,你会装吗?老师看谁最爱动脑筋,能把他们都装进去!”
2、指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注意操作规则,不要把小米撒到外面。
三、说一说我的发现。
1、教师:“有的小朋友已经装完了,请你拿着记录表坐到前面来。”“没有成功也不要紧,把你怎样装的记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装的?你成功了吗?”
四、引导幼儿用筛网将掺在一起的玻璃球和小米分开,再进一步探索其它成功的装瓶方法。
五、交流和讨论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这一次你成功了吗?成功的请举手!”
讨论:“为什么先装乒乓球,再装玻璃球,最后装小米的方法比较容易成功呢?”
六、观看课件,引导幼儿懂得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要学会合理安排物体的空间。
教师:“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再放上小米,这样小米又把更小的缝隙也给填上了,所以最后它们都被装了进去。”
七、拓展幼儿对物体间间隙的理解,引导幼儿再次尝试:装满的瓶子里,还能再装上半杯水吗?为什么?
八、幼儿分享交流实验的结果,进一步感知水所占的空间。
教师:“小朋友你们都成功了吗?为什么这么满满的一瓶子玻璃球和小米,还能装上这一小杯水呢?”(因为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九、结束活动:幼儿整理材料,走出教室。
活动延伸:
把实验材料投放到幼儿的活动区中,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活动情况,可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尝试装核桃、花生、豆子,或者石头、鹅卵石、沙子等。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本着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的活动原则,一开始在出示操作材料后,教师便开门见山提出问题:你能把这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都装到这一个玻璃瓶里面吗?在这里,教师不给出假设,而是鼓励孩子们自己运用已有经的验进行猜想、假设,在活动中大胆“放手”操作,在亲自的试装中,探索和讨论如何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并进行记录、观察、比较和交流。
接下来,根据孩子们的实验记录结果,引导孩子们探索出成功的装瓶方法,并再次进行实验和确认。让孩子们在探究中,自己确立相关的知识经验,从而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更好的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我们知道,有些科学经验孩子们能够悟到,但却不能清晰、准确的表达出来。那么本节课我们设计了简单、明了的课件展示环节,以动画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明确物体间间隙的特点:在瓶中,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放上小米,小米又把更小的缝隙给填上了,所以它们都被装进了瓶子里。
在课程的最后提高难度,挑战幼儿对物体间间隙的理解,提问幼儿:装得满满的玻璃瓶里,还能再装上一小杯水吗?让幼儿充分的猜想、假设后,自己再次去验证,从而进一步巩固幼儿对物体间间隙的感知,在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本次教学的不足之处是:在幼儿的操作环节,教师对幼儿的个别指导和关注还不够及时和深入,有时不能及时发现和捕捉幼儿的积极信息,在对幼儿的语言表述和引导上,还要再努力研究。

fwr816.cOM展读推荐

大班科学教案设计:会发光的物体


小编为网友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设计:会发光的物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活动目标
1、知道许多物体能发光,了解光的用途。
2、能自己制定标准并根据标准对各种光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课件-制作光的种类手册
2、提供手电筒、电池、玩具娃娃、电动玩具、积木、塑料玩具等若干,记录单、笔。
3、幼儿用书:《萤火虫找朋友》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光源。

1、介绍材料
教师:这里有许多材料,请你们自己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会发光,它是怎样发光的,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
2、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二、幼儿讨论,扩展对光的认识。
1、教师:你发现了哪些东西会发光,它是怎样发光的?
(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表述,教师用图示记录幼儿的发现。)
2、教师:除了这些东西,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会发光,它们又是怎样发光的?
(教师继续用图示记录。)

三、引导幼儿对光进行分类。
1、教师:这么多的东西都能发光,这些光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教师:原来每种光都互不相同,那我们怎样将它们分类呢?可以怎样分呢?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讲演指定标准进行分类,如自身发光、需要电力等。)

四、师生共同讨论光的用途。
1、教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会发光的物体,光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
2、引导幼儿结合 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光的作用。
例如:光能照明,光能传递信息,光是一种信号标志。
(绿灯-前进、红灯-停止)
光能帮助人们切割和焊接、光能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感受。
3、进一步感知体验高科技带给人们的好处。

大班科学教案设计:星座朋友


【设计意图】
千百年来,广袤而又神秘的宇宙令地球人遐思和向往,所以,在幼儿期开展关于天文的科学活动,既是幼儿兴趣所向,又为幼儿自主进行探索活动打下基础。本活动把幼儿的目光从太阳系伸展到遥远的星座,让幼儿学习到一定的星座知识的同时,拓展幼儿的形象思维,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
1、知道天蝎座、狮子座、仙女座、双鱼座等星座的名称和形状。
2、掌握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命名法。
【活动准备】
1、关于“太阳系”和“星空”的flash课件。
2、操作材料:星座卡一套;星星图一份;各种星座图形。
3、水彩笔、画纸。
【活动过程】
一、科学家(教师)驾驶航天飞机(教师双手平举模仿航天飞机飞翔状)到班上接幼儿,一起去拜访太阳系的一家。
师:“科学家的航天飞机来接小小科学家喽!”(口中发出飞机马达的声音,把幼儿带入情境)。
师:“穿越大气层,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地球······”(一边把幼儿引到电视前,观看课件)。
二、引导幼儿认识新的星座。
1、观看“太阳系的一家”,引出今天的任务——与五个星座建立外交关系。
2、认识五个星座。
(1)请幼儿坐到座位上,教师出示一张布满星星的图片,并问幼儿:“这些星星这么乱,我们怎样与它们建立关系,并记住这些星星啊?”
(2) 引导幼儿回忆老师记小朋友的方法——记名字(认识新事物的方法——根据特征命名)。
(3) 播放课件星星的图形,并提问图形像什么,然后介绍星座的名称。(必须告诉幼儿,这些星座的名字是以前的科学家已命名好的)。
3、“给星座找座位”比赛。
(1)五名幼儿一组,帮星星找到座位。组内幼儿要互相帮助,在限定时间内评比计分。
(2)评比完毕,请幼儿到前面拼给其他人看,问幼儿:“为什么这样拼?”
4、“谁的眼睛转得快”比赛。
教师出示卡片上星座的名称。先单张,后同时出示两张;先定位,后一边出示,一边移动,直到移到身后。难度逐渐加大。(正确一次记一份,两次累计得分组,坐飞船的最前座)。
三、遨游太空,寻找星座。
1、师:“现在我们驾驶航天飞机去遨游太空。”绕教室“飞”一周,坐地上,问:“我们的航天飞机还能飞吗?”“为什么只能飞这么远呢?如果我们去探访那些星座,怎么办呀?”(启发幼儿大胆想象)“······现在我们发射一架遥控飞机去探索太空,你们都做驾驶员。”

大班科学教案设计:风的秘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发现风的大小、探究和判断风的方向,并尝试制造风。
2、初步了解风的利与弊,引导幼儿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蓝天山的风筝
2、物品:吹风机、扇子、风车、棉花等。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蓝天上的风筝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看天上飞的是什么?(风筝)
谁能说说怎样才能让风筝飞上天呢?
(引导幼儿说出有风的情况下,风筝才能飞上天。)

教师:我们从哪儿可以看出有风呢?你怎么知道有风?
(教师用扇子在幼儿的面前扇一扇,感受风。)

二、展开
1、感受发现风力
教师: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1)在对微风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激发了孩子关注风力变化的积极性。
(2)通过图片感受中级风、大风。
教师:风有风级,不同的风级表示风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2、探索判断风向

(1)教师:天气预报说今天是北风,这是什么意思?
(北风就是从北边来,是风向。)
用什么方法判断? 引发孩子的讨论。
(2)到户外进行观察活动。
如:观察旗杆上的国旗飘动;让孩子将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场中间,让它们随风滚动……
让孩子通过活动,真正明白“风真的从北边来”。
(3)了解风是有方向的这一特征后,鼓励孩子想办法把“风向”记录下来。
展开讨论:怎样记录风向
可以标汉字,也可以标箭头,记录不求精确,只要初步学习使用科学的记录方式。

3、尝试制造风的方法
教师:(出示风车)这些风车在活动室能玩吗?
怎样才能让风车转起来呢?

三、结束
让孩子逐步发现风能帮人类做许多事情,利用风可以发电、传播种子等等,但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大班科学教案设计:小小的苔藓


这篇《大班科学教案设计:小小的苔藓》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活动目标:
1、 知道“苔藓”这一名称和主要外形特征,了解苔藓的生长环境。
2、 乐意主动采摘苔藓,感受乐趣。
3、 丰富相应词语,如葫芦藓、地钱、墙藓等。
活动准备:教师事先找好有苔藓的花圃、田间路边等。
活动过程:
一、 出示苔藓实物样品、引出课题。提问:
——谁见过这些绿绿的小东西?它们会长在哪里呢?
——今天我们要去找找苔藓,可以采摘。
二、幼儿寻找采摘苔藓,过程中和幼儿一起观察其生长环境的特点,诱发幼儿(幼儿食品)有意记忆。
三、交流经验
——你找到了苔藓了吗?它长在哪儿?什么样子的?象什么?(让幼儿边观察边讨论。)
——请你找一找苔藓的根、茎、叶。谁也有根、茎、叶?
四、幼儿再次寻找采摘,并让幼儿摘点野花、野草,为回教室让幼儿用它与苔藓合作学习插花。
五、梳理经验:
1、苔藓它多生长在潮湿、肥肥的土地里,在住宅、田园和路旁容易找到。因为是潮湿环境,因此人们走路要小心。
2、苔藓虽小也有根、茎、叶,是植物一种。(让幼儿讨论苔藓与水和阳光的关系。)
活动建议:
可结合相应的季节和天气组织幼儿采摘苔藓(地钱),并烹饪、品尝苔藓植物(地钱),让幼儿了解其特殊的用处。
活动延伸:
1、 科学区中设置“下水石”、“上水石”、“没水石”,观察哪块石头能长出苔藓。(“上水石”总保持着潮湿的状态,所以适合苔藓植物生长。)
2、 在自然角种植苔藓。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物体下落的速度》


【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知道物体下落有直线和曲线之分,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对不同物体按下落方式进行记录。
3、探索同一物体形状不同下落情况也不同。

【活动准备】
各种糖纸、羽毛、报纸、塑料积木、球、绳、沙包等,记录纸、笔,白纸人手两张。

【活动过程】
一、引题。
秋天到了,一片片树叶落下来,树叶落下来是怎么样的?(幼儿自由讲述)
二、幼儿探索并讨论。
1、幼儿猜想并尝试:你桌上东西落下是怎么样的?每一样东西都试一试。
2、引导幼儿和同伴比较,发现物体下落时的异同。
请你找一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你们手里的东西落下来有什么不一样?
3、幼儿交流:
(1)你有什么发现吗?(幼儿自由交流)
(2)为什么有的物体落的快,有的物体落的慢?
4、小结:所有的物体都会下落的,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5、师演示一张皱纸和一块积木,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体下落路线是不一样的。
三、幼儿分组探索,按照物体下落的路线进行归类记录。
1、请幼儿分组实验,观察桌上的物体的下落方式,并商量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请你再去试一次,把你的发现记录在纸上,你这些东西按照落下的路线记在纸上。
2、每组派一个孩子交流各组的发现,并介绍自己的记录方法。
你是怎么记录的?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3、教师小结:不同物体下落的路线不一样,有的是直线的,有的是曲线的,直线的落地快,( )曲线的落地慢。
四、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同样的东西形状不同,落下来的情况也不同。
1、(出示相同的两张纸)幼儿猜想: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让他们落下的时候不一样?
2、幼儿自己尝试,教师引导幼儿将纸折成不同的形状。
3、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

【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用手帕或塑料待做降落伞,观察其与其他物体下落的不同。

大班科学教案设计:各种各样的管子


这篇《大班科学教案设计:各种各样的管子》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看到各种管子,由于幼儿天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对各种事物都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因此,我先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入手,与孩子们一起探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事物,让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认识到管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了解管子在生活中的应用,能根据管子的特点进行简单的分类,知道一些不能向带管子的通道中乱扔东西等常识。并且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造,用管子进行简单的造型,创造性地玩各种管子游戏,感受管子游戏的乐趣。
整个过程我分为三个阶段:
1、设疑激趣,巧妙导入。
我选择了在开始部分用课件的形式向幼儿展示各种用管子制成的艺术品,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2、师幼参与,探索认知。
本阶段是整节课的重点。在活动中,我坚持以幼儿为本,启发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让他们尽情发挥,积极发言。通过认一认、分一分、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认识各种各样的管子,学习对管子进行简单分类,了解管子的重要性,能爱惜管子,不向管子形状的通道中乱扔东西。
3、活动延伸,培养能力。
在活动即将结束时,我准备让幼儿大胆地想象,亲自动手制作一件管子作品,创造性的玩管子,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各种各样的管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根据管子的特点对管子进行简单的分类。
2、知道管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不向管道中乱扔东西。
3、会用管子进行简单的造型,会玩各种管子游戏,感受管子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管子(软管、硬管、可伸缩的、粗细不同的管、电线管、水管等)、管子造型、纸、抹布、管子艺术品课件。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激发幼儿兴趣,组织幼儿探究。
师:小朋友,今天书博士给大家带来了几样东西,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呀?
幼:想!
2、出示课件,师幼共同观看。(课件展示人们用管子制作的作品)
3、引导幼儿讨论,从而引出管子。
师:谁能告诉我,你刚才看到的是什么?
(幼儿的回答可能千奇百怪,教师加以引导)
师:小朋友觉得这些东西好看吗?知道用什么做的吗?
(引导幼儿说出管子)
师:它们都是用什么样的管子做的呢?
(铁管、塑料管、吸管等)
(二)探究新知:
1、摆出各种各样的管子,请幼儿参观小小展览会。
师:今天老师专门为大家举办了一个小小的管子展览会,你们想不想参观一下?
幼:想。
师:小朋友要注意,看的时候不要挤,要轻拿轻放,我们比比哪位小朋友观察得最仔细,发现管子的特点最多。
(教师引导幼儿有序地观察各种管子)
2、引导幼儿认识各种类型的管子。
师:小朋友,你们刚才看到的管子都一样吗?
幼:不一样。
师:哪些地方不一样?
(幼儿可能不是按以下顺序看出来,教师可随幼儿回答的顺序调整教学思路)
幼:有的是铁的有的是塑料的、有的是软的有的是硬的……
幼: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
幼:用途不一样。
师:刚才小朋友说的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都是一些什么样的管子?
师:这根管子我在洗手间了见过,这是一根“水管”。
师:这是什么管子?
幼:吸管!
师:是的,这是小朋友平时用的吸管!
师:小朋友,你们看看还有什么管子?你们都在哪里见过这些管子?
3、引导幼儿了解管子在生活中的应用,不往管道中乱扔东西。
师:这些管子都分别用在什么地方?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呢?
师:小朋友想一想哪些物品能很容易的通过管子?哪些物品在管子中不容易通过?(幼儿讨论回答)
师:小朋友看,老师这里有很多东西,有玩具、纸、抹布、塑料袋等等,这些东西能很容易的通过管子吗?(让幼儿动手尝试,并联系实际,教育幼儿不往管道中乱扔东西)
4、启发幼儿动手对管子进行简单分类。
师:刚才,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认识了好多的管子,可是老师有几位管子朋友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小朋友能不能帮它们找找自己的家呢?记住一定要仔细找,水管要进水管的家,吸管要进吸管的家……
(请几组幼儿到前面来分一分)
师:小朋友他们分的对不对?(请幼儿判断正误)
师:你们真聪明,一会儿就帮管子朋友找到了自己的家。其实,除了这样分外,我们还可以怎样分呢?
(引导幼儿说出根据管子的形状、颜色、质地等进行分类,并让幼儿进行简单归类)
(三)总结新知,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管子,学会了对管子进行简单分类,也看到了很多用管子做成的物品,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设计一件作品呢?
幼:想。(让幼儿闭上眼睛联想制作一件什么样的作品。)
师:你准备设计一件什么样的作品呢?(启发幼儿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想法)
师:我们还可以用管子做些什么游戏呢?比如:传声游戏……
师:现在就请小朋友一起去区角里玩一玩管子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熟知的日常生活中的管子入手,了解、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管子,知道管子不仅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而且,还可以做成很多好看、好玩的东西,为我们带来了视觉和游戏的乐趣。活动中,幼儿自主设计作品、自由游戏,不但使孩子们提高了探究的兴趣,还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

大班科学教案设计:小绿豆变变变


这篇《大班科学教案设计:小绿豆变变变》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设计意图】
绿豆芽在我们家常菜肴中并不陌生,孩子们几乎都吃过,但对绿豆变成豆芽的生长过程却知之甚少,我决定让大班的孩子们来做一次绿豆发芽的小实验,让他们多一次新奇的生活体验。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绿豆发芽的生长过程。
2.培养孩子们探索科学自然现象的浓厚兴趣。
3、初步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不易,教育幼儿要学会爱惜我们的食物。
【活动准备】
绿豆种子,绿豆芽,自带的可口可乐或雪碧空瓶子,纸杯, 干净吸水的小毛巾、温水、小剪刀、双面胶、中性笔。
活动一 浸泡绿豆
【活动过程】
1、认识绿豆种子和绿豆芽。
(1) 教师出示绿豆种子和绿豆芽,让幼儿识别并说出名称、形状、颜色。
(2) 教师引导幼儿,说说绿豆芽是怎么长出来的? 教师提问:你们吃过绿豆芽吗?好吃吗?你知道一颗小小的绿豆是怎样变成绿豆芽的? 教师提问: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发好多脆脆的绿豆芽让妈妈炒着给一家人吃啊?(激起孩子的表现欲)
2.让幼儿把绿豆种子装入纸杯(绿豆约占三分之二),倒入温水淹没绿豆。
3、在教师辅导下把饮料瓶子底下用小剪刀钻4个比绿豆小的眼(以保证每天浇的水不积在瓶子里,积水会让绿豆烂掉),把瓶口锥形部分剪掉(便于通风和生长)。
4、在双面胶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贴在瓶子上。
5、把纸杯里泡好的绿豆放入饮料瓶内,并在绿豆上面盖上干净吸水的毛巾(主要是保湿),开始第一次浇清水,多余的水会通过瓶底小眼排出。
活动二 观察生长过程
【活动过程】
1.幼儿每天观察绿豆发芽的情况,并由老师带领进行两次浇水管理(每天上午和下午浇水,绿豆芽一个星期即可长成食用)。
2.引导幼儿观察生长情况。教师提问举例: (1) )今天你看到了什么?和昨天比有什么变化?回答:绿豆皮裂开了,有个白色小芽钻出来了!………白白的身子上还有两片小叶子………
活动三 实验总结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知晓绿豆种子发芽也像小朋友一样需要呼吸,需要喝水。
2、实验总结:空气和水是绿豆种子发芽不可缺少的条件。
3、让幼儿体验收获是需要等待的,也是要付出劳动的。
4、实验总结:我们所吃的食物是来之不易的,要学会珍惜。
【活动延伸】
1.让幼儿将发好的绿豆芽带回家,让妈妈给全家炒一盘香喷喷的绿豆芽菜,
2、当一回小老师,把发绿豆芽全过程教给爸爸妈妈,让他们也学会在家里发不同种类的豆芽菜。
3、让幼儿家长给教师手写一封短信,介绍一下绿豆芽菜的口感和自己的孩子“授课”的全过程,发表一下感想,然后教师在全班一一念出。
【设计评析】
通过实际教学,我所开展的这一“小绿豆变变变”的实验活动,虽然持续时间较长,但让孩子们实际观察到了实验的全过程,初步懂得豆芽生长必需的条件,孩子们每天都有新发现,每天都有惊喜,都颇具成就感。既培养了孩子们探索未知领域的浓厚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孩子们通过做实验学会了豆芽生长全过程,让自己在爸爸妈妈面前当了一回小老师,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在家长写来的短信中,其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对孩子的赞美和喜爱,增进了家长和孩子间的亲情关系。
【活动反思】
在这次历时多天的活动中,幼儿之间的语言交流、互相合作比平常多得多,他们兴致盎然,主动参与意识很强,活动中所体验到的惊奇和乐趣让他们记忆深刻。小绿豆变变变的活动使我感到:只有精心地为幼儿创设探索未知领域的条件,用心选好题材,才能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探究活动中积累更多的知识与体验。
【不足与改进】
在这次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以下是我反思后需要调整的:如对于绿豆种子发芽也像小朋友一样需要呼吸、喝水这一知识点的解说不够详尽明朗;对为什么要先用温水泡绿豆种子、豆芽生长过程中的浇水和排水问题没有详细解说等等,如果在这些方面备足了功课可能会让孩子们理解得更明白一些。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物体间的间隙”一文,希望“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物体间的间隙”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人工造雪大班科学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