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高中语文教案 > 导航 > 高中语文教案:《拿来主义》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拿来主义》。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什么样的教案课件才是好课件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高中语文教案:《拿来主义》,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这篇《高中语文教案:《拿来主义》》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教学设想:

1.以本文作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重点放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使学生弄清楚什么是“拿来主义”;

2.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不在个别实例和语句上纠缠;

3.重要段落加强朗读背诵,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

1.由课外阅读引入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半学期以来,据初步统计,全班看的杂志多达六十七种。书也读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说,中外文学作品,也有二百七十多本,平均每个同学课外书籍看五本左右。有个同学连杂志带书籍看了四十多本。书的种类也较多,有唐宋诗词、《三国演义》、《水浒传》、明清笔记小说选译,还有同学看《西厢记》。外国作品也看了不少,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总之,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

古代和外国的这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从中可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2.解题:

请同学看课文注释①,回答《拿来主义》一文选自何书。

针对学生回答,指出: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师生共读:且介亭杂文。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就是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3.讲读课文前半部分。

文章前半部分是第一节到第四节。请同学们阅读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同学阅读、思考、回答,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懂得文章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

(1)同学细读第一节,思考回答:什么是“送去主义”?鲁迅摆了哪三件事实来揭露的?三件事都着眼在一个什么字上面?“别的且不说罢”,“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语句在揭露中起什么作用?

要求学生条理清楚地口述三件事,明确:举的三件事都着眼于一个“送”字,“先送”,“捧”中寓“送”,“还要送”,虔诚恭敬之态可掬。批判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利用这几件事大叫什么“发扬国光”、“催进‘象征主义’”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

“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用反语进行强烈的讽刺和鞭鞑。“后事”是盗卖文物,盗卖古代珍宝。以展览古董为名,行盗卖古董之事。鲁迅明知,却说“不知”,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反用“进步”,起同样作用,实质是堕落、无耻,字里行间充满了憎恶与鄙视。

学生齐读第一节,思考、议论、回答“别的且不说罢”的作用,明确:这一句非常严密地把所要揭露的、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单讲文学艺术上的东西。其实,国民党*搞“送去主义”,何止只是“学艺”上的问题?何止只是文化领域的事情?当时是一九三四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反动政府推行卖国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

(2)第二节以朗读过渡,讲述“礼尚往来”的含义。

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媚外,只送去,送去,送去,不拿来。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怎样呢?

(3)学生默读第三节,要求找出说明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语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

学生默读巡视、指导,辨别“诩”、“炙”的字形、字音,讲述“自诩”、“残羹冷炙”的含义。

学生议论、回答,明确: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头贺喜”、“讨”等词语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绘出了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情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论述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鞑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指出“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最后,举开掘地下的煤矿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既深刻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又辛辣地嘲讽了国民党*的奴才相。笔法曲折,解剖入木三分。

学生朗读第三节,体会内容与写法。

(4)学生朗读第四节,思考回答:这一节中区别了哪两个词?为何这样区别?对“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应怎样理解?

学生回答,要求明确:特地区别“抛来”与“抛给”,讽刺国民党*不过象叭儿狗得到主人“抛给”的骨头一样。“抛给”,贬义,用鄙视的目光。洋大人不会发慈悲心,他们以主子自居,把中国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掠夺去的财富,吃剩下来,抛一点儿给走狗,以作为进一步榨取的诱饵。“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这样写既对卖国政策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4.指着板书小结

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揭示了反动统治集团由“闭关主义”变为“送去主义”,由“惧外”到“媚外”的发展逻辑,着重批判了“送去主义”,把它的内容,特别是“学艺”方面的具体内容、反动实质、恶劣后果揭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破得彻底。而且,把问题放到了总结近百年历史教训的广阔背景上来论述,运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句表达,既深刻,又有战斗力。

学生自由朗读1至4节,认真体会其内容与语言的表现力。

5.作业:

(1)给加黑的字注上汉语拼音:礼尚往来 自诩 残羹冷炙 冠冕

(2)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要求仔细读两遍,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1.检查复习:注音:礼尚(shàng)往来 自诩(xǔ) 残羹(gēng)冷炙(zhì)

2.讲读课文后半部分。

(1)指名朗读第五、六、七节。注意对“吝啬”、“为”、“髓”正音。吝(lìn)啬(sè)为(wéi)髓(suǐ)

(2)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作者批判了“闭关主义”,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哪些词语饱含了讽刺的意味?“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为什么要把“送来”和“拿来”加以区别?

(3)学生讨论后,明确:先用“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一句推开上文,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先破后立。前半部分着力批判“送去主义”,破得彻底,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就立得鲜明。“摩登”,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用“吝啬”与上文的“大度”进行强烈的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一步讽刺。

作者用列举的方法一针见血地阐明“送来”的实质,揭露帝国主义企图亡我的罪恶野心。从经济、军事到文化,所谓“送来”,就是贪得无厌的侵略、掠夺。“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送”一“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将二者严格区别,既可明辨是非,澄清人们“吓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4)齐读、背诵第七节。

(5)指导阅读第八、九两节,要求弄清楚:作者以什么作比方来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了哪三种错误倾向?表现这些倾向的关键词语是哪些?“拿来主义”者采取怎样的态度?整个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法,起什么作用?

(6)学生回答,教师择要板书:

(7)学生讨论回答时,除明确上述破与立的内容外,还须强调,对待文化遗产,“占有”的前提,“挑选”是关键。“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语气斩钉截铁。“挑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标准在是否对我们“有营养”、有“用”,从而区别对待,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萝卜白菜”、“鸦片”、“烟枪烟灯”及“姨太太”等当时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方,具体、通俗、形象,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破立鲜明,取舍清楚,不仅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而且漫画式地勾勒“孱头”、“昏蛋”、“废物”等形象,语言生动,妙语横生。

(8)齐读最后一节,指出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是全文思想和语言的精华所在。

(9)要求学生逐句讲述含义,明确:第一句重申“拿来”的主张,既紧扣题意,又收束全文。第二句承接前一节的“挑选”,根据对我有用的原则,对文化遗产区别处理。(在板书“吃掉”“存”“走散”后面分别写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第三句阐明“拿来”的目的是推陈出新,创造无产阶级新文化。第四句与前文斥责的“孱头”、“昏蛋”等照应,提出在对待文化遗产上辨别真假革命者的标准,明确论说只有“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工作者,才能担当起破旧创新的艰巨任务。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所在,用排比的手法,双重否定的句子强调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言简意赅,感情真切。

(10)自由朗读最后一节;教师提问,学生背诵: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背诵第一句。怎样“拿来”?背诵第二句。“拿来”的目的何在?背诵第三句。怎样的人能真正担当起“拿来”的任务?背诵第四句。全文的主旨是------师生一起背诵文章的最后一句。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这篇文章至今仍放射着思想的光辉。就其见解来说,仍有现实意义。作者所论证的“拿来主义”的主张,跟马克思、列宁、*同志所讲的对待文化遗产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吻合的,一致的。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仍不能忽视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文化艺术中一切好的东西。

写作方法有什么特色?要求学生回忆前一节课的板书,运用这节课的板书,L扼要说明先破后立、有破有立的方法,说明运用贴切的比喻、幽默的语言阐明抽象的深奥的道理的特色。

指名学生朗读全文,集体背诵第十节。

4.布置作业:

①“思考和练习三”,课后完成。

②运用“拿来主义”观点,写一篇分析课外阅读的古代或外国文学作品的短文。

附“思考和练习”参考答案:

练习一:“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一句话强调指出了“拿来主义”的两个基本目标,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了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把本文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中有关论述(对待外国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化应持的态度)作比较,可以看出本文多用形象比喻,讽刺性反语,表现出冷嘲热讽的语言风格。《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一文则采用论证式的语言,准确、严密、平实。虽然也用了生动的比喻,但并不改变文章的基调,它主要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手段,来进行抽象的说理。

练习四:①“捧”,表现了奴颜婢膝,毕恭毕敬的神态。“挂”,刻划了卖力献媚的丑态。“发扬国光”,辛辣讽刺“送去主义”者取悦洋人,宣扬国粹主义的卑鄙行径。

②“一点进步”是反语,送古董去展览和派活人去传道,目的一样,有什么进步可言,何况故意“显出”,更加令人恶心,所以前面加了个“可以算得”以示轻蔑。

③“丰富”“大度”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作者对他们给予有力鞭鞑。

④“摩登”是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

练习六:这段话运用了不相容的选言推理。以不相容的选言判断为前提的选言推理,如果否认前提中的一个选言肢,就要承认另一个选言肢;如果承认了前提中的一个选言肢,同时,就可以否认另一个选言肢。这段话的推理过程如下:①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社会实践中来,就是从天上掉下来;(大前题)②人的正确思想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小前提)③所以,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结论)

附 参考资料:

《鲁迅作品教学初探》(山东师院聊城分院中文系编)

《<拿来主义>注析》(《语文教学通迅》1978年第2期)

fwR816.cOm同步阅读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
1. 理解文意。揣摩语言内涵,分析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旨。
2. 培养学生“杂文语感”。
3. 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1. 重点:“”的内涵分析。
2. 难点:(1)“送去主义”的内涵分析。
(2)作品语言的内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冯先生发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多方启发,让学生进入角色)冯先生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是的,冯先生的意思是说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继承文化遗产和我们的改革开放一样,只要我们坚持“”的原则,就一定成功。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这正是我们今天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复习旧知,补充新知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笔名。
他的作品集主要有:
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一部:《故事新编》
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
诗文集一部:《野草》
杂文集十六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本文选自于1935年结集的《且介亭杂文》。当时鲁迅寓居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是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以外修筑马路的区域,俗称“半租界”。“且介”就含“半租界”之意。“且介亭杂文”即指在半租界亭子间里写的杂文。
本文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之后,又企图吞占中原地区,但国民党政府却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外出卖主权,对内军事围剿。同时,一些御用主义则大力鼓躁“尊孔读经”“全盘西化”“少谈主义”等,鲁迅先生在此加“主义”二字就含讽刺之意。而进步文学在探讨文艺大众化时,又对旧形式采取全部否定的态度,这又涉及到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则以“拿来”进行了分析阐释。
针对以上介绍,鲁迅先生此文一方面揭露国民党丧权辱国的同时,阐明了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三、文章导析:
1.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提问:什么是?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来的?
答:“”就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主张。是针对“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争论而作,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2. 全文写“”为何又从“闭关主义”起笔?
答:第一段主要写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两种“主义”都是错误的,“闭关主义”是盲目排外的,与世隔绝的保守政策,而“送去主义”又是卖国求荣的奴才政策,这是鲁迅先生树的靶子,否定这两者才能让“”的出现有理有据,这是“先破后立”的写法。
(分析:“送去主义”的本质和“闭关主义”是相同的,都是国力虚弱,而又自以为是的,实际又是无知和愚昧的,而正确对待问题的态度应是正视现实,取长补短,以求文明与进步,这就应实行“”)
3. 根据课下注释,分析作者举三个“学艺”上的例子的作用。
答:是为了论证“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为本文着重讲文化继承的问题,所以文章用了“别的且不说罢”转到“学艺”方面,紧扣文章主题。同时讲此三例还意在揭露反动政府媚外卖国的丑行。
(分析:A“近来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一句,用反语进行了强烈的讽刺与鞭挞,“后事”批借展览一事行盗卖之实。B“以催进‘象征主义’”一句,根据课下注释,“催进”一词应无从谈起,因“象征主义”在苏联已趋没落,可“催进”的实则“全然是旧社会的维护者。“送去主义”已无真正的艺术贡献于世界。)
4. 如何理解第3段中“要不然……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一句的含义?
答:这实际上是实行“送去主义”的后果。一味“送去”只能是亡国灭种,祸延子孙。“磕头贺喜”嘲笑了反派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残羹冷炙”则生动描绘了做了奴才的人受到的必然待遇。当我们的财富被掠夺殆尽的时候,只能仰人鼻息,靠列强的所谓“援助”过活了。
(分析:尼采的例子和掘煤的事,都意在论证一味的送与只能让自己“发疯”毁灭,让子孙后代受累,这都是切切实实的后果,从而使“讨一点残羹冷炙”的悲惨结局更加警人深省)
5、揣摩课文前半部分语言:在对各种“非”概念的清理和清算中,一面认识它们的实质,一面去发现“”的立场怎样在文章的论述过程中逐渐浮现出来,使学生看到课文清晰的思路,使语言和思维能力同步得到提高。
如果把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分为同意交往和拒绝交往两大类,那么,“闭关主义”代表了拒绝交往的态度。但是,自从枪炮打破了国门以后,“闭关”的道路(或选择)已不复存在,因此中国人只有学会同外部世界交往而别无他途。
如果把交往分为“输出”和“引入”两种方式,“送去主义”是只包含“输出”内容的单一交往方式。一味送去的后果是恐怖的,将来,终于无物可送的子孙只能仰人鼻息,摇尾乞怜。于是,交往中必须包含“引入”观念成了不言自明的道理。
如果再把“引入”分成主动和被动两类,那么自己主动去拿叫“拿来”,被动接受外国的给予叫“送来”。当鲁迅指出了“送来”总是不怀好意后,“拿来”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人对外交往中无可逃避和惟一可能的选择,文章确立了鲜明有力的观点。鲁迅先生就是用这种不断两分和排异的方法彰明“”立场的,逻辑极为严谨。
6、“占有”和“挑选”是的精髓,阐示此中道理时,鲁迅巧设比喻,语言生动形象。对继承来的“宅子”只有占有一途,经过前半篇的论证应不再有疑义,故此有了对“孱头”“昏蛋”的指斥,这“宅子”唯其大而旧,才需要占有和挑选,所以“废物”也就丧失了存在的理由。要“挑选”就必须有对象,作者将“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和“姨太太”一一排出,既然它们价值不同,作用各异,照单全收诚不可以,慎重挑选以趋利避害也就顺理成章。教学这一部分可以充分利用作品用相互联系的一组比喻说理的特点,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联想到新主人和旧家当的矛盾,想到最符合新主人利益的解决办法只能是对旧家当来一番清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有助于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成一个简单的、经验性的问题,而且学生在品读中还可以获得语言艺术的享受。
7、对文章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可以集中在两点上。一是作品将准备批判的观念形象化,然后着意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否定,如描写徘徊的孱头、放火的昏蛋和欣然入室吸鸦片的废物,就是用了这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将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如描写捧着古画挂过去的大师,让人忍俊不禁。对讽刺语言的揣摩让学生了解鲁迅辛辣的笔触和风格,更要让学生在笑过后感悟鲁迅无情的战斗精神。至于对徐悲鸿、梅兰芳的评价,教师可参读鲁迅《花边文学》中《谁在没落?》和《略论梅兰芳及其他》等文,但一般无须给学生深讲。
板书
闭关主义
↓ ┏行为、表现(①②)
送去主义┃
│ ┗实质、后果(③④)
│ ┏“送来”X(吓怕)(⑥)
↓ ┃ ┏不敢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 ┏错误态度┃放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 ┃ ┃ ┗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 ┗拿来!┃ ┏或存放
│ ⑦ ┃ ┏占有┓ ┏方针┃或使用
│ ┗正确态度┃挑选┃总之,┃ ┗或毁灭
│ ┗区别┛要拿来┃ ┏沉着勇猛
│ ┗条件┃有辨别
│ ┗不自私
└───────────────────结果:新
四、熟读课文

苏教版高二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的]
1、把握文章的思路、观点;
2、品味、学习形象生动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总体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教学过程 ]
一、检查《荷塘月色》的背诵
二、导入 新课
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睡着。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死窗子。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拿来主义》。
三、朗读课文
四、梳理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讨论: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请从文中归纳几个原因。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这实际上涉及到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目前,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有人认为谈的是对待本国文化遗产,第三类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我认为,第一意见比较对,因为文章从“闭关主义”极其变种“送去主义”说起,都是从中国与外国关系的角度谈的,提倡除给外国人“送去”之外,还得要从外国那里“拿来”。但是,本文论述的,通常也完全适用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所以,有人干脆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这是文章第7段提出来的。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如果对待文化遗产,就是要有批判地去继承。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第7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来拿”的原因。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呢?
(1)第1、2段所论,“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经,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2)第3、4段所论,“送去主义”必然要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用《友邦惊诧论》中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这刻不容缓了。
(3)第6段所论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 (板书有关内容)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文章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第9段阐明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品质要求、和重大意义。
五、总结
文章先重点批判“送去主义”,从而揭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文章后半部分,着重阐明“拿来主义”。全文采用的是因果论证方法。
换一种角度看,全文采用的是破立结合的论述方法。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在“立”。如果进一步研究课文,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方法实际是贯穿全文的。第1段破,第2段立;第3、4段破,5段立;第6段破,第7段立;第8段破,第9、10段立。。从这具体的行文布局来看,先破后立,边破边立,一破一立,一反一正,一步一折,一折一景,相互穿插,呈S状。既相对,又错综;既整齐,又变化。这种正反流水穿插结构确实是一种创造,鲁迅先生的超群绝伦,不仅表现在他的思想深邃,也表现在他随意挥洒、不拘一格的文章艺术。这样精湛的艺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板书)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破) 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吸取现实教训
错误的做法(破)
(立)
正确的做法(立)
六、布置作业
学习文章前半部分,着重思考:1、作者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2、第3段用了那些论述方法?3、几个概念有何不同?4、“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什么好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前半部分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
二、学习课文前半部分
(一)学生朗读课文1——7段
(二)讨论:
1、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2、“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只把锋芒指向学艺方面的几件小事,而不去揭露出卖领土和资源的重大罪行呢?
3、第3段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4、“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
5、文章“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何好处?
6、有关重要词语、句子的咀嚼(即捧、挂等)
(三)明确
1、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明确: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何为之?见注释。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结果怎样?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 再看“送---”,“到现在”,自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闭关自守”的“大门”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由“闭关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送---”。从历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1)二者是血脉相承、衣钵想继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板书)
2、老蒋的送去主义表现在很多方面,如27年其上台后,不断出卖主权;“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投靠、讨好美英帝国主义,更是拱手相送国土,由美英操纵着中国经济命脉,控制中国的军事力量,这些都是“送—”的具体明证。但是作者没有举这方面的事例,而是列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事例。
这是因为本文论述的中心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所以用“单是”一词将其他尽人皆知的事实一笔推开,从而将批判的重点更集中,这样选材才更准确,与中心一致。
列举的是:送古董、送画、送活人。要说明的是,送这些东西,不一定得扣上卖国的帽子,但这决不是正常的文化交流,而是媚外求荣。这里也没有非议梅兰芳的意思,而是斥责国民党利用梅去苏联一事欺世惑众、向西方献媚取宠。这里,我想起一副对联。这是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赴日本求和时与日本外相伊藤博文所对下的,上联是伊的:“朝无相,边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将来怎样?”下联是李的:“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量亦无妨。”这可以作为“送去主义”的一个绝妙的注释了。作者在列举这几个事例时,字里行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无情的嘲弄和深刻的批判。
板书: 送古董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送画 媚外求荣
衣钵相传 送活人
落后反动
3、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请将类比的内容填上:
尼采:自诩是太阳 中国:——
光热无穷 ——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
他发疯而死 ——
答案是:自诩地大物博;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送去,不拿来;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一、二没有现成的句子,但自己可以概括出来)“送---”的危害性不是很可怕吗?
4、几个概念的区别。(略)
板书:抛来=|抛给=送来=“奖赏”=侵略
(冠冕些)(本质)
5、破字当头的好处
全文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却用了五分之二的篇幅批判送去主义,这种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什么好处?
明确:1)使论述有历史的深度,它是在总结近百年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立论的。作者从广阔的背景上,点明了从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是从一个极端到另有个极端,反动落后的本质一脉相传。清政府,搞闭关主义,落后挨打;蒋介石,搞送去主义,丧权辱国。出路在哪里?只要实行拿来主义!这种立论,站得高,看得深,有历史深度。2)从对比中分析问题,有说服力。3)先破后立,相得益彰。前者破得越彻底,后者立得越有力;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因此,从揭批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显得水到渠成,立论更鲜明有力。
6、重要词句的理解。(略)幽默、讽刺,是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嬉笑怒骂皆文章”。这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显示了作者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
三、布置作业 :分析文章后半部分。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后半部分及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二、导入 新课
作家冯骥才出访法国时,曾发生一件趣事你们知道吗?他一次出席法国人欢迎他的宴会上,许多西方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他提一些问题。其中一个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如果你是冯,该怎样答呢?冯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冯的回答博得了众人的喝彩和掌声。冯说的是什么意思?(略)冯回答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能够获得满堂的叫好声?(用的比喻。用比喻说理的妙处就在于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道理,诙谐幽默。这就叫作家!而作为语言大师、幽默泰斗的鲁迅,也是一位善于使用比喻的高手。今天我们就来见识一下吧。
三、学习文章后半部分。
讨论:1、第8段阐述了哪三种错误态度?这是哪三类人?填表。“大宅子”比喻什么? 2、第9段中的“鸦片”等分别比喻什么? 3、各用两个字概括末段5句话的内容。
明确:1、第8段
文章接着就进入中心。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当然是“拿来”,但历来就有“左”和“右”的主张。如果不给予分析、批判,不但对“拿来”的正确性仍可能产生怀疑,甚至还会成为坏事。因此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鉴别。文章8、9段就从正反两方面做了阐述。
第8段开头“譬如吧”,表明这儿是比喻说理。“大宅子”比喻什么?(略,也可讲一下它的多种理解)对于这样的“大宅子”是用什么方法接受,这且不管。这里作者顺手一枪(鲁迅杂文的一特点),讽刺了邵之流(诗人)。对这“大宅子”怎么办?是“不管……”,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表现了无产阶级的气魄,随即列举三种错误态度。填表:
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
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




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
废物 羡慕欣欣然蹩进 全盘接受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十足的懦夫)
浑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左得出奇)
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右倾投降主义者)
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
2、第9段。
真正的怎样?——“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这话虽然极其确切、简练,但毕竟抽象(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完成表格。
喻体事物态度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使用)
鸦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趋利避还(使用)
烟-- (略)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姨太太 (略) 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色情文化等)剔除(毁灭)
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提问:“鱼翅……”这些东西,同学们见过吗?
我觉得大家见过的。同学们看过反映二三十年代的一些电影:那些达官贵人吃的是山珍海味,吃完后就吸鸦片,吸鸦片就用烟枪烟灯,而旁边就站着个姨太太。(这样,就把抽象的概念组合成一幅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见得着,思路开阔,兴趣盎然)
此外,作者还用“抛在……化”,表现所谓“平民化”的虚伪;用“当……里”状写所谓彻底革命的极“左”面目;用“背着……世界”,讽刺以“国粹”炫耀于人的可笑。用“像萝卜一样的吃掉”说明吸取精华应该有利于“大众化”,用“不用……宾”比喻不能只供少数人享有。鸦片虽然有毒,但可用,然而又不可以因其有用而故弄玄虚,招摇撞骗。所有这些,都将如何挑选讲得浅显易懂。
鲁迅善用比喻,我们也能用。同学们来共同创设一个比喻,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学习外国的东西必须“拿来”,好吗?
如果把我国比喻成一间大教室,我们要开放学习可用什么作比?(打开门窗)
打开门窗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呼吸新鲜空气)
进来的只是空气吗?(还可能有苍蝇、蚊子等)
怎么办?先说说错误的做法有?(1、有愤然关上窗子)
这行为象鲁迅批判的什么?(孱头、混蛋)
(2、有不理不睬的,象废物)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安上纱窗)
如果在我们写作中,也运用这样的方法,定会文采斐然,妙趣横生。
3、第10段:总结全文。
每句话,每个层次。其内容是:态度,方法,结果,条件,意义。
第1句,照应文题。总结全文。第2句,照应上段内容。那么,按照这分类鱼翅等,该怎么分?(鱼翅、鸦片属于使用,注意之间用的是分号。另一分法也可:1/2/3、4。即有益无害/利害均有/有害无益)第4句照应第7段。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熟悉并掌握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论证技巧。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
论证艺术;
3、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为什么要拿来
2、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
3、理解破与立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送去主义”是难点。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对文章的背景不熟悉,文章中有些词语比较费解。所以讲解时要适当介绍背景,把费解的词语作重点讲解。
2、反语的运用
3、理解鲁迅杂文的特色,进而理解杂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唐诗宋词,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看了不少,每天我们也进行交流,但对于这些文学作品,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接受它呢?
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
二、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
[作品出处]
1、阅读注释①
2、补充: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发表于1934年6月7日的《中华日报》副刊上。课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三、文章研读:
读标题
1、拿来主义中的“主义”是什么含义?
——一种重大的原则或主张(板书)
2、议论文的标题有两个大类:论题型的和论点型的,本文的标题是哪一类?
——论题型
3、从这个标题中可以看出,本文应该着力解决(或论述)哪几个问题?
A、什么是拿来主义?
B、为什么要拿来?
C、怎么样拿来?
这是一个标准的三段论模式,是我们写议论文时的一个很好的法宝,依照这样的思路去结构文章,非常的安全保险。
带着这三个问题,请同学们将文章浏览一遍。
插入杂文文体介绍

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文章
讨论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拿来主义”?(回顾“主义”一词的含义)
1、明确文章哪些部分涉及到“拿来主义”这一观点
明确:第6-10段
2、这几个段落中哪一个语句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第七节: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主张)
注意,本句中有一个词:“所以”——表明这是作者得出的结论,那么这一结论是在什么基础上得出的?(也即作者为什么提出该论点)
排除法的引入(ppt展示)
快速阅读课文的一到七小节,用排除法的方法,理出1-7小节的论证思路。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
非闭关主义
非送去主义
非送来主义
——————————
所以,要“自己来拿”
——这是什么样的逻辑论证?因果论证
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是以笔锋犀利著称,在这里他又是以怎样的一种表述来否定并批判这三种“主义”的呢?
1闭关主义
实质——明清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的政策
做法——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
 碰了一串钉子(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2送去主义
实质——国民政府的卖国政策
做法——只是送出去
①送了什么出去呢?
一批古董→几张古画和新画→梅兰芳博士
从数量上来看是变少了,反映出一味的送去,最终会无物可送,
②而鲁迅先生却把这说成是“也可以算得显出一些进步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反语,讽刺国民党政府在欺世惑众、媚外求荣方面的花招愈演愈烈
③文章开篇,鲁迅先生即向我们展示了他那深厚的笔力,请大家注意文段中用红色标记的字词句,分析其深刻内含。
后果——亡国灭种,祸延子孙
作者在这里并没有非常直白将这种后果表述出来,那他是怎么说的呢?
①“尼采就自诩他是太阳……做奖赏。”
分析:尼采自诩是太阳,实际不是,最后疯了
中国自诩地大物博,实际不是,最后灭亡
运用类比手法,讽刺盲目自大者,告诫人们一味“送去”,只能沦为乞丐。即使自己这一辈沦落不到,子孙后代呢?——讨一些残羹冷炙作奖赏。
3送来主义
在提出这一主义的时候,作者用了四个意思较接近的词语,我们有必要辨析一下
送去:指国民党政府所奉行的媚外卖国政策和出卖领土主权等罪恶行径。
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掉或送人,一般没有恶意。
抛给: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等的阴谋罪行。(“给”字表示是怀有企图,非要你接受不可的)
送来:自欺欺人的说法,批判国民党政府奴性十足的嘴脸
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
做法——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的一概排斥
小结: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看出,鲁迅先生对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礼尚往来(板书),没有往来不行,光有往也不行,必须得有来,但来的也不是随便的东西,必须是好的,有用的,但是我们不能控制这一点,所以,作者提出了他的主张——拿来主义。
按照我们写议论文的思路,在文章第一部分就应该将自己的观点亮出来,而这篇文章的观点到第七小节才提出,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立论:议论文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叫“立”;驳论:可以批驳别人的观点,叫“破”;本文先驳后立(先破后立)。
讨论解决第三个问题——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拿,带有主观能动性,既然是主观的就会受到自己和他人思想的影响,当时有些思想清醒的青年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不敢拿来,这不好;随便乱拿,没有原则性也不好,到底该怎么实行这一主义呢?
1、仔细阅读8-9节,理清思路(板书)
这里主要理清穷青年和拿来主义者的不同做法
大宅子穷青年徘徊不敢进门孱头
(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放一把火烧光昏蛋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废物
拿来主义者占有
挑选鱼翅吃掉
鸦片送药房,供治病
烟灯和烟枪送一点如博物馆,其余毁掉
姨太太各自走散
2、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3、穷青年的三种做法又具体指什么呢?
孱头――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废物――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4、“拿来主义”要求我们对待这些事物要各持什么样的态度?
①“鱼翅”――吸收――“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②“鸦片”――批判地吸收―――“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③“烟枪和烟灯”――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④“姨太太”――坚决抛弃――“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5、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
明确:(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条件?)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5、这告诉我们“拿来主义”的最后一步该怎么做?
明确:创造
6、由此,请我们总结: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明确:占有→→挑选→→创造(板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归纳本文中心。要求内容完整,语言通顺。最后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①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②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①比喻论证
第8、9两段
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②类比论证:
第3段
明确: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板书)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二者的区别一定要弄清。
③对比论证:
8、9、10三段
明确:“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与“新人”的表现对比。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板书)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板书:本文的论证艺术:
①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②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③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讽刺、幽默、犀利
教学方法:请学生在原文中找自己觉得很有意思很有特色的语言,并加以评析。如:
①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②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③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④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接着要求学生再尽自己所能举出课文的其它例子。


教师小结

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思考探究

本文中所列举的现象,在我们当今社会是否存在?作者提出的观点,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请同学们联系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想一想。
学生讨论,列举类似现象,教师引导作分析。
(如果学生提出的材料较多,且分析言之成理,那么,按本文形式,以“新拿来主义”或“的拿来主义”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列出论证的提纲。如果提出的材料不丰富,则提供以下材料,请学生作评析,而后作文。)
1、中国的宣纸制造工艺失密。
2、来自日本的访问学者庄严舜哉说,中国目前流行的日本动漫作品,很多在日本市场都是不出版、不播放的,因为其中充满了暴力、色情的成分;而真正好的作品在中国却看不到。
3、东芝笔记本电脑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在美国及西欧,该产品被招回,而在中国,仅提供了一两个补丁软件。
4、日本的汽车制造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一流产品出口欧美,二流产品国内用,三流产品送中国。(本田的安全气囊问题,三菱的排气管设计缺陷问题)
5、法国的电影人抵制美国大片进口。
6、中法合资的广州雷诺公司,因生产的标致汽车国产化率太低,最终不欢而散。
7、摩托罗拉在中国设厂,但几年下来,中国所掌握的仅是该公司硬件生产技术,核心技术却得不到。
8、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镇设厂……

仿写
提供一篇例文,学生阅读,谈感受:
足球中的拿来主义
中国足协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职业化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技术上的东西,很早就有人出去了,从最早的古广明、迟尚斌,再到职业化初年把整个年轻的健力宝送到足球王国巴西,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流洋的球员,杨晨,李金羽,谢辉,孙继海,李铁,邵佳一他们,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把杜威送到哪哪。我在这里不想讨论他们出去对提高中国足球有什么关系,总之,现在出去的人是越来越年轻化了,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是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礼仪,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夸过他是太阳,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终究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中国足球的水平连中国人自己都看不好,外国人能把中国出去的球员当盘菜吗?(就是菜的话,出去的球员都是大咸菜)。外国俱乐部夸中国的球员有潜力。他们的拿不出东西,大腕球员不来,只好夸咱们的球员。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说的冠冕些,可以称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其实甘肃天马的加扎就是一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瞎怕了。先有英国的足球流氓(中国有了),东南亚的赌球开盘,意大利的黑哨(中国裁判学会了)。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我在这里说得似乎有些勉强)。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原话。低素质的中国足球人很难领悟)
假如我们有幸学会了“巴西”(中国队会成为亚洲的巴西队吗???),或者学会了南斯拉夫(中国队会成为亚洲的巴尔干雄鹰吗???),我们不思进取,照样玩儿完。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学巴西,学南斯拉夫必须要超过他们,变成自己的。首先要咱们的中国足球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足球不能成为新足球。

初中语文《拿来主义》说课稿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拿来主义》,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册第三单元(议论文)的第二篇。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拿来主义》一文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一篇杂文。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语言特点。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是其突出的论证方法。另外本文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作者写此文有极强的针对性,这与今天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半个多世纪之久。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懂得“拿来主义”基本精神在当前改革开放中的现实意义(教育目的)。
2.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升入高中的一年级学生,对议论文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1.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2.尤其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这两点在下面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将得到详细阐述)。其次采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预习。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学习依次安排第一、第二两课时中,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串讲、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第四,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微机等辅助教学手段。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理清文章层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论证的内在逻辑性。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兴趣是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条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即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故我决定从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问题: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第1题的设置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2题的提出做铺垫;第2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高度的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什么是“闭关主义”?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2.作者对“ 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步:课堂训练、巩固成果〔出示微机图片(一)〕
(说明:如此设计训练题的原因在第二课时中,我将详细阐述,这里不赘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识台阶,由教者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在此主要体现教师为旨的原则。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别各设置这样两个问题: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1.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2.“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步: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
问题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第四步: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为了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设置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也应是多层次、多结构的。训练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巩固练习,而应是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教师连贯、准确、富有逻辑论证性的讲述本身就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讨论题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课堂上知识进行形成性训练,及时巩固教学成果。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训练题。〔出示微机图片(二)〕
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题目。第一道题目面全体学生特别是程度稍差的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论证方法。这是知识的内化、熟化过程。
第二梯度:设计辨析型题目。第二道题目面向大多数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深入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训练2使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辨析能力。这是知识同化过程。
第三梯度:设计思考性、创造性题目。第三道题目有一定难度,面向程度较高同学,同时使其他人得到启迪。通过训练1进一步完成知识迁移、培养程度较高同学的应用能力,训练2进一步培养其他同学的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3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这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
第五步:回到课本中,学生讨论分析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训练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课外训练题
我校是首批办好的重点校,现在招收的学生,学习程度差异较大,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布置分层次作业。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按下列观点,写出论证提纲。
第一层次:在上述观点中可选其一。
第二层次:今天我们一方面要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步子迈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
在上述教学中,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由于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的积极性,又以训练为主线,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微机图片(一)
一、字词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自诩、吝啬、国粹、残羹冷炙
2.根据拼音写汉字:bié进、脑suī、càn头
二、选择判断正确的一项:
1.第3自然段运用的说理论证方法主要是——
a.比喻论证b.类比论证
c.对比论证d.因果论证
2.第4自然段“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
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
b.“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
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一样
3.第5段中有5处引号,对后4处引号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处表示否定,第2处表示强调,第4处表示特指
b.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强调
c.第1、2处表示否定,第3、4处表示特指
d.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特指
4.3~7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对比论证b.类比论证
c.因果论证d.举例论证
微机图片(二)
一、思考回答:
1.“大宅子”、“孱头”、“鸦片”、“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2.比喻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二、选择题:
如果以“思想上应该装上‘窗纱’”为题,下面哪些论据采用了较适合的比喻论证方式——
a.江河横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b.生活中的窗纱是为了防止苍蝇、蚊子、灰尘…
c.一切人都有爱美之心,西装革履、烫发口红,是时代的美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 (2)铁杵磨成针
观点: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高二语文说课稿:拿来主义


这篇《高二语文说课稿:拿来主义》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说教材课文: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生动而透彻的阐明了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的问题,批评了种种错误的思想,指出了批判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文章艺术特点突出,语言深刻、犀利,一直是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必选篇目,现见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并入选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而且均为这两个杂文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由此可见,《拿来主义》一文在杂文单元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典范作用。
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单元教学重点以及学生对杂文学习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领悟鲁迅先生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2.理清本文论证的思路;3.赏析本文写作的艺术特点;4.揣摩本文生动、诙谐、犀利的语言。
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理清思路,学习杂文形象说理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准确把握文意、领悟文章深刻内涵。
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拟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领悟文章的深刻内容。第二课时,赏析、学习本文形象说理的艺术特点和深刻、犀利的语言特点,并进行适当地拓展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具体到论述类课文教学时,又指出:“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文章的内容难度,在本课的教法上,我采用介绍有关背景、师生共同研读、互相研究讨论、适当点拨启发等方法进行教学;在学法上,我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通过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理清思路、领悟内容、欣赏写作艺术,培养学生阅读杂文的综合素养。
三、说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熟悉文体。
1.导入新课。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联系现实生活,我将新课导语设计为:同学们,面对现在开放的社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流行风尚和生活作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呢?鲁迅先生早在30年代,就写了一篇《拿来主义》的杂文,专门论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相信一定会对我们有所启示和帮助的。
2.介绍背景。给学生简介本文写作的背景,有利于学生对文意的把握。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维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写了《拿来主义》这篇的杂文。
3.了解杂文文体。介绍杂文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根据文体特点去探究和赏析。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究,进而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论述的思路。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明确要点:论点是“拿来主义”。先针对“送去”,提出“拿来”;再辩明“跑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2.全文破中有立、立中有破,说说全文是如何又破又立的?
明确要点:前半部分重在“破”,着重揭露“送去主义”的种种丑恶行径,同时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后半部分重在“立”,着重指出“拿来主义”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同时也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三)深入研读,领悟内容。
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通过下面几个问题的讨论、探究,正确领悟课文的深刻内容。
1.“拿来主义”的要旨是什么?
明确要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对待文化遗产三种错误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要点:害怕,不敢继承,“是孱头”;全部毁坏,“是昏蛋”;全部继承,“是废物”。
3.文化遗产有哪几种类型?“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
明确要点:以下三种。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对有益无害的(鱼翅),拿来使用;对既有害处又有益处的(鸦片),清除有害的方面,使用有益的地方;对于人民根本不需要的东西(烟枪、烟灯及姨太太),原则上“毁掉”(只给博物馆留少许)。
4.对文化遗产实行拿来主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要点:批判地继承,是为了推陈出新,创造新文艺。
(四)学习写法,揣摩语言。
在理清思路、领悟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学习本文形象说理的特点和深刻、犀利的语言。
1.本文如何使说理形象化的?
明确要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复杂的说理变得形象具体。
2.结合实例,说说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要点:语言深刻、犀利、讽刺、幽默。
(五)总结全文,拓展训练。
对全文的内容、写法、语言进行重点小结,课堂上完成练习:面对社会上流行的形形色色的“时尚”、“潮流”,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请谈谈你的看法。课后,请依此为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高中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本单元也是高中必修的五册教材中的一篇杂文,地位重要又特别,承接着第三册“表达交流”单元学过的有关议论文常识,又要为如何学习同单元的随笔三篇摸索道路。主要学习递进式因果论证思路,理解破立结合方法和论证方法,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能力,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创新和宏扬祖国优秀文化,树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关注并能正确评价社会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良知,富有创新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当代学生是伴随着多元文化成长起来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使他们的视野拓宽,见识大大超过了前代人;社会流行的短平快浅的阅读,使他们追求怪异离奇的情节和搞笑的戏谑语言,而对于真正纯唯美或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反倒缺乏审美能力和兴趣。而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有着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文中针对的背景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远,不利于学生解读文本内容;论述的方式和逻辑层次较有深度;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历来是众说纷纭。高中生正处于文学鉴赏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提升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如何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在教学设计中,确定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赏鉴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掌握层进式因果论证思路是重难点。

三、设计思想

1.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2. 教学应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有侧重。注重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查阅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关注学生能力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引导的作用,并恰当使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3. 阅读鉴赏,“读”是前提。“读”中“探究”问题,“读”中“赏鉴”语言。特拟本文第一、二课时的教学方法分别为:读——探究;读——赏鉴。

四、教学目标

理解批判中的立论方法和论证方法,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创新和宏扬祖国优秀文化,树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赏鉴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

难点:掌握层进式因果论证思路。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递进式因果论证思路 2.批判中的立论方法和论证方法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以下内容(选自教参中《拿来主义》“整体把握”)

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提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2)全体齐读屏幕上的内容。

(3)快速阅读全文,准确地标出各段段序,整体把握全文的段落大意及结构。

(4)“拿” “因为……所以……”的句式拟出本文的论证思路或图表。也可以分组讨论,小组解决。(教师巡行,倾听。)

(5)分类活动:能参考选段内容,“拿”文本中的语言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拟出一种论证思路的同学请举左手,“拿”自己的语言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拟出论证思路的同学请举右手;直接“拿”屏幕上内容加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而拟出论证思路的同学请举双手。

(大概估计一下人数,对参预活动的同学予以肯定)

(6)同学们“拿”出右手或“拿”出左手或“拿”出两只手,出现频率的字或举动就是“拿”,“拿”的意思尽管丰富多彩,此“拿”非彼“拿”,但同学们在学习本课之初已经实践着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也即占有、挑选和创造。让我们“拿” 出热烈的掌声来祝贺和鼓励我们将深入鲁迅的杂文力作《拿来主义》,去感受“拿来主义”对我们当代人思想的冲击力!(多媒体逐层展示“课文题目及作者、出处、体裁,见“板书一”)

2.探文章背景、出处的来由

模拟解说员的身份就着板书讲解。(多媒体逐层展示内容,见“板书一”)

参考: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统治时期,继承他们的衣钵,反共反人民,奉行卖国主义政策,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利用各种场合向帝国主义献媚讨好,以达到维护其反动统治的罪恶目的,同时又恶毒攻击苏联社会主义的文艺政策。如何对待外国文化呢?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对此,1943年,鲁迅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写了本文,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又要分清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的素质,创造民族的新文化。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来由: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了“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可根据需要,让学生预习、思考后解说,教师予以相应的评价、点拨、补充。)

3.探究论证思路

(1)初探论证思路

①针对上述“分类活动”结果,“拿”出右手或“拿”出左手或“拿”出两只手的分别选派代表汇报结果,展示其个性化解读。

(教师巡行倾听,对交流结果进行评价、点拨。多媒体逐层展示,语言可以与学生表述的不一致,见“板书二”)

②师:课文的第七段是一个醒目的独句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劈头一个关联词“所以”,诱惑了同学们的思维,让我们认为前面所论,都属于“自己来拿”的原因。那就请同学们共同将思路图(见“板书二”)转用“因为……所以……”的句式串读一遍。

因为一味送去,有往而无来;一味送去,必沦为讨残乞丐;听凭“送来”,受恐吓怕,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二探论证思路

①师:同学们,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在游记散文《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的同学们准备好了吧?我们要继续在《拿来主义》中探奇。

(多媒体展示“板书三”)

②用“因为……所以……”的句式串读一遍“板书三”。

参考:因为一味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一味送去,必沦为讨残乞丐,亡国灭种,所以,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因为听凭送来,盲目接受,深受其祸害,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因为我们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所以,主人就是新主人,宅子就会成为新宅子。

(3)三探问题

①《拿来主义》论证思路到底是什么?

(学生比较、讨论、归纳。教师巡行,倾听)

师补充:初探二探两相比较,前者只体现因果论证,后者不仅体现因果论证,还能更深层次的展示了层递式说理,层层推进,环环连扣。二者孰浅孰深,自然彰显。对《拿来主义》论证思路、结构的分析和理解,只要尊重文章事实和观点,都是仁者之见,智者之识,没有绝对的对错之界线。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收集更多人对本文思路、结构分析的不同看法,互相交流,凭自己的“志”,“拿”他人之石来攻己之玉,深入“险远”探得新的合理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思路。

②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学生比较、讨论、归纳。教师巡行,倾听)

师补充:我们把目光再次聚集到教参中《拿来主义》“整体把握”的选段内容(回放多媒体),请同学们在“揭露”“批判”二词下注上“破”字,在“提出”一词下注上“立”字,看看变化,可以自由讨论、交流、整合对本问题的看法。

(多媒体逐层展示关键词:先后、铺垫、对比、衬托、破立等。见“板书四”)。

小结参考:一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否定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表面上绕了个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以立为主,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拿来主义”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二“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4.课堂延伸,拓展思维

如果我写《拿来主义》,我会怎样构思?请拟出写作提纲,详略不限。

(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创新意识。)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朝阳产业”“快餐爱情”“海选”“超女”“黄金周”等等之类的词,我们是多么的熟悉啊!可我们不曾思考过,它们是在两条思路的交汇中产生的。有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脑可以同时在几条线或几个方面进行多路思维,如果几条线路一旦交汇,就会在交汇处产生出新的思想火花,萌发出新生事物。文学创作亦如此,如散文与诗交汇出散文诗,小说与网络结合成网络小说。杂文是文学形象性与议论哲理性立体交叉出的文艺性的社会评论,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具有针砭时弊,短小、活泼,战斗性强,犀利、幽默或隽永等特色。上一节课我们主要是从论证思路的角度探“奇”,思冥想深;本节课我们将从文艺角度赏“美”,怡心悦情。

2.学生齐读第1—3段,赏析论证艺术之多样。

(1)赏析 怎样论述“送去主义”的?

①第1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哪些表现?

(学生思考,回答,交流,教师予以相应的评价、点拨)

参考:送古董、送画、送人,这是抓事实,摆事实的论证方法。

②第3段怎样展开论证的?

(学生思考,回答,交流,教师予以相应的评价、点拨,多媒体展示)

尼采——只给不取——发疯而死 类

送去主义者——只送不拿——磕头讨残 比

补充:类比与对比、比喻不同。同类相比,比出不同点是对比;比出相似之处是类比。比喻是用不同类事物打比方。(不展开引述他例,学生能理解即可,如果多数学生不理解,可适当举学过文章之例来加深)

③小结 :举例、类比论证,通俗浅显、生动形象地阐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说服力胜于雄辨。加上后将赏析的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本文论证方法较多样。

3.学生齐读第7—9段,赏析论证艺术之形象美。

(多媒体展示填空型板书,见“板书五”)

(1)赏析 怎样论述“拿来主义”的?

①第8段围绕对一所大宅子的态度展开讨论,设想了对宅子的几种态度?作者分别作了怎样的评价?

②进一步引导学生赏析:这些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对不对?这些对大宅子的处理各自比喻了当时哪一种对待文化遗产的思潮或观念?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交流,补充板书上留白的内容,多媒体逐层展示,见“板书五”。)

(2)赏析 第九段列举了哪些东西?文段中说应怎样区别对待?

①本文要谈的是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第9段也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同学们想想能不能把它们同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联系起来。

②这些区别对待文化遗产的方法,用一句成语或用哲学术语表达,分别叫什么?参考:取其精华、剔除糟粕;批判地吸收。

③如果用第9段中的两个现成词语来概括,是哪两个词语? 参考:占有、挑选。

④追问:这是哪一部分人的态度? 参考:他——拿来主义者。

⑤小结 第9段阐述“拿来主义”者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论“拿来主义”应当怎样;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说不能怎样,一正一反,构成了正反对比论证。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交流,补充板书上留白的处,多媒体逐层展示,见“板书五”)

4.品味比喻论证的生动美。

(1)本文谈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第8、9段却只字未提,而是大谈对大宅子、鸦片、姨太太等的态度处理,但我们读后又能明确感受到他是在谈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而且感到生动有趣,这是为什么?

参考:因为作者赋予了大宅子等比喻意义,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这种把比喻用作证明手段的方法叫作比喻论证。

(2)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呢?

①全体同学齐读第8、9段。

②全体同学齐读对第8、9段改写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改写的内容)

但是,逃避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拒绝,虚无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毁灭,投降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继承。“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对那些有害也有用的,就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很小的一部分作为反面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

③比较感受。(学生自由讨论,交流,请学生代表整合)

5.鉴赏论证语言之美 ,深化“拿来主义”的旨趣。

(1)师:有人说:“先生的大愤怒、大慈爱、大悲悯就尽在先生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想见先生的‘哀’与‘爱’、‘痛’与‘通’。”

可见,当我们触及到鲁迅先生的委婉反语、冷言讽刺、诙谐幽默这些文字时,大可不必动辄就搬出标准答案,我们应该发扬文本中倡导的“拿来主义”精神,去感受先生那颗跃动的热心。

(2)学生自选喜爱之处,自由品读、交流,然后选择一部分,大家共同赏鉴。(品味本文的用语,丰富学生的词汇和表达。)

如:①鉴赏句子“几位大师们捧着……挂……‘发扬国光’。”(“捧”写出了“送去主义”者的郑重恭敬,媚外求宠的姿态;“挂”用得很准确,显得寒伧可怜;“发扬国光”活画出自欺欺人,非常可笑的嘴脸,有讽刺意味。)

②鉴赏句子“代替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不是进步,是倒退,反语,增强了讽刺效果,它不是讽刺梅兰芳,是讽刺揭露国府在媚外求荣方面又出新花招,愈演愈烈。)

③鉴赏句子“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

大度。”(“丰富”和“大度”是说东西多而又慷慨大方。鲁迅在这里是尖锐指出某些人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可笑的自诩,也带有讽刺的意味。)

④鉴赏句子“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 “抛来” 指

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来”字表示甩过来,无不良动机、企图。“抛给”是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等的阴谋罪行。“给”字表示是怀有企图,非要你接受不可的。)

⑤鉴赏句子“……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时髦的意思,含蓄地表示所揭

露的正是事实,所批判的正当要害,都是国民党政府非常害怕的,也启发读者去广泛联系现实,进一步认清国民党政府的媚外卖国的本质。有深意,耐人寻味。)

⑥鉴赏句子“……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蹩”,蹑手蹑脚,放轻脚步小心翼翼地走进去,拿起烟具大吸鸦片,形象地写出了哪些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的丑态。)

(3)师小结:“先生的文字是活的文字,就好像蚯蚓一样,任意宰开一截,都是先生的文字,都流淌着先生的血和泪,都透着先生的智慧和冷峻,都挥洒着先生的通达和幽默。天下文章可谓多矣,然而能把血泪和通达、冷峻和幽默融通于文字中,可见先生的智慧精深与灵运。”鲁迅先生的文章,的确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让我们努力成为文章结尾所说的“新人”——沉着,勇猛,有辨识,不自私。(以上变换角度鉴赏,为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力求突破重难点)

6.课堂延伸,拓展思维

(1)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敏锐的视觉关注社会生活。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课外去收集信息,或处理一些信息,并仿照本文因果思路构思一篇现代版的《拿来主义》周记。

(2)根据第7—9段的内容,尝试哑剧表演。

七、教学反思

(一)特色与亮点

1.根据文本的诙谐生动的语言特征,用一种类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风格从事教学设计,对它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尤其是采用“解说词”的形式来适当串接过渡上下文,突出本文的散文般活泼的说理特点。

2.类似白描手法,把深奥抽象的段落语言简化为直观的图表,寓道理于图中,言简意赅,浅显易懂,而且耐人寻味,留白处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图文并行,全课程贯通。

3.导入的创设有突兀感,又直切教学重难点,能掀起高中学生内心的不平静,为进入文本对话作铺垫。如第一课时用造句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无意的情境下进入文本的重难点——论证思路的探讨,深入但浅出。更妙的是学生已经在活动中身体力行的解释并拓展了“拿来主义”的意旨,接着巧妙地介绍了课题、背景、出处来源。第二课时从两种思维交融可以创造新事物的常见现象切入,将杂文知识点的介绍自然带出,又巧妙透露本课时的学习重难点是赏“美”,符合杂文的文艺性特征,同时比较出前一课时的重难点是探“奇”,符合杂文的议论性特征,说明课时安排的内容、容量和顺序是有其道理的,是从高二学生心理认同、知识水平创设的。

4.“读”衔接全文。第一课时内容虽重在理性的分析思考,但顺之以道,激之以趣,读声仍繁,齐读、串读让探理在深沉严肃过程中,闪现出活泼快乐的审美体验。第二课时内容重在艺术美品赏,读是自然的,是审美式地品读,细读,在美中品出“理”趣,让每一个学生思想深刻。

(二)反思

1.根据课文不难填出图表上的内容或回答出问题,有些学生会大段地抄录原文,但要做到语言简明,提高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不是一篇文章的教学就可以提高的,平时就要强化训练。

2.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鲜明的时代特征,文本针对的背景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远,不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论述的方式和逻辑层次较有深度,对文章主旨、结构的解读众说纷纭,在语文教学中是很常见的,参考材料也很多,人教社的教参只是其中的一种意见。笔者的理解也未必都对,就当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以促进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3.议论性文章文体的杂文化,语言的文艺化,是当今媒体的倾向,高考作文的写作和评判也明显受到影响。教授本文如能结合高考作文,信息量会大些,知识会丰富一些。只是课时内容、时间等要重新调整、安排。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熟悉并掌握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论证技巧。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
论证艺术;
3、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为什么要拿来
2、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
3、理解破与立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送去主义”是难点。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对文章的背景不熟悉,文章中有些词语比较费解。所以讲解时要适当介绍背景,把费解的词语作重点讲解。
2、反语的运用
3、理解鲁迅杂文的特色,进而理解杂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唐诗宋词,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看了不少,每天我们也进行交流,但对于这些文学作品,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接受它呢?
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
二、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
[作品出处]
1、阅读注释①
2、补充: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发表于1934年6月7日的《中华日报》副刊上。课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三、文章研读:
读标题
1、拿来主义中的“主义”是什么含义?
——一种重大的原则或主张(板书)
2、议论文的标题有两个大类:论题型的和论点型的,本文的标题是哪一类?
——论题型
3、从这个标题中可以看出,本文应该着力解决(或论述)哪几个问题?
A、什么是拿来主义?
B、为什么要拿来?
C、怎么样拿来?
这是一个标准的三段论模式,是我们写议论文时的一个很好的法宝,依照这样的思路去结构文章,非常的安全保险。
带着这三个问题,请同学们将文章浏览一遍。
插入杂文文体介绍

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文章
讨论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拿来主义”?(回顾“主义”一词的含义)
1、明确文章哪些部分涉及到“拿来主义”这一观点
明确:第6-10段
2、这几个段落中哪一个语句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第七节: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主张)
注意,本句中有一个词:“所以”——表明这是作者得出的结论,那么这一结论是在什么基础上得出的?(也即作者为什么提出该论点)
排除法的引入(ppt展示)
快速阅读课文的一到七小节,用排除法的方法,理出1-7小节的论证思路。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
非闭关主义
非送去主义
非送来主义
——————————
所以,要“自己来拿”
——这是什么样的逻辑论证?因果论证
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是以笔锋犀利著称,在这里他又是以怎样的一种表述来否定并批判这三种“主义”的呢?
1闭关主义
实质——明清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的政策
做法——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
 碰了一串钉子(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2送去主义
实质——国民政府的卖国政策
做法——只是送出去
①送了什么出去呢?
一批古董→几张古画和新画→梅兰芳博士
从数量上来看是变少了,反映出一味的送去,最终会无物可送,
②而鲁迅先生却把这说成是“也可以算得显出一些进步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反语,讽刺国民党政府在欺世惑众、媚外求荣方面的花招愈演愈烈
③文章开篇,鲁迅先生即向我们展示了他那深厚的笔力,请大家注意文段中用红色标记的字词句,分析其深刻内含。
后果——亡国灭种,祸延子孙
作者在这里并没有非常直白将这种后果表述出来,那他是怎么说的呢?
①“尼采就自诩他是太阳……做奖赏。”
分析:尼采自诩是太阳,实际不是,最后疯了
中国自诩地大物博,实际不是,最后灭亡
运用类比手法,讽刺盲目自大者,告诫人们一味“送去”,只能沦为乞丐。即使自己这一辈沦落不到,子孙后代呢?——讨一些残羹冷炙作奖赏。
3送来主义
在提出这一主义的时候,作者用了四个意思较接近的词语,我们有必要辨析一下
送去:指国民党政府所奉行的媚外卖国政策和出卖领土主权等罪恶行径。
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掉或送人,一般没有恶意。
抛给: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等的阴谋罪行。(“给”字表示是怀有企图,非要你接受不可的)
送来:自欺欺人的说法,批判国民党政府奴性十足的嘴脸
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
做法——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的一概排斥
小结: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看出,鲁迅先生对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礼尚往来(板书),没有往来不行,光有往也不行,必须得有来,但来的也不是随便的东西,必须是好的,有用的,但是我们不能控制这一点,所以,作者提出了他的主张——拿来主义。
按照我们写议论文的思路,在文章第一部分就应该将自己的观点亮出来,而这篇文章的观点到第七小节才提出,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立论:议论文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叫“立”;驳论:可以批驳别人的观点,叫“破”;本文先驳后立(先破后立)。
讨论解决第三个问题——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拿,带有主观能动性,既然是主观的就会受到自己和他人思想的影响,当时有些思想清醒的青年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不敢拿来,这不好;随便乱拿,没有原则性也不好,到底该怎么实行这一主义呢?
1、仔细阅读8-9节,理清思路(板书)
这里主要理清穷青年和拿来主义者的不同做法
大宅子穷青年徘徊不敢进门孱头
(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放一把火烧光昏蛋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废物
拿来主义者占有
挑选鱼翅吃掉
鸦片送药房,供治病
烟灯和烟枪送一点如博物馆,其余毁掉
姨太太各自走散
2、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3、穷青年的三种做法又具体指什么呢?
孱头――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废物――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4、“拿来主义”要求我们对待这些事物要各持什么样的态度?
①“鱼翅”――吸收――“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②“鸦片”――批判地吸收―――“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③“烟枪和烟灯”――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④“姨太太”――坚决抛弃――“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5、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
明确:(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条件?)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5、这告诉我们“拿来主义”的最后一步该怎么做?
明确:创造
6、由此,请我们总结: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明确:占有→→挑选→→创造(板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归纳本文中心。要求内容完整,语言通顺。最后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①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②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①比喻论证
第8、9两段
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②类比论证:
第3段
明确: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板书)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二者的区别一定要弄清。
③对比论证:
8、9、10三段
明确:“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与“新人”的表现对比。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板书)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板书:本文的论证艺术:
①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②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③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讽刺、幽默、犀利
教学方法:请学生在原文中找自己觉得很有意思很有特色的语言,并加以评析。如:
①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②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③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④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接着要求学生再尽自己所能举出课文的其它例子。


教师小结

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思考探究

本文中所列举的现象,在我们当今社会是否存在?作者提出的观点,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请同学们联系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想一想。
学生讨论,列举类似现象,教师引导作分析。
(如果学生提出的材料较多,且分析言之成理,那么,按本文形式,以“新拿来主义”或“的拿来主义”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列出论证的提纲。如果提出的材料不丰富,则提供以下材料,请学生作评析,而后作文。)
1、中国的宣纸制造工艺失密。
2、来自日本的访问学者庄严舜哉说,中国目前流行的日本动漫作品,很多在日本市场都是不出版、不播放的,因为其中充满了暴力、色情的成分;而真正好的作品在中国却看不到。
3、东芝笔记本电脑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在美国及西欧,该产品被招回,而在中国,仅提供了一两个补丁软件。
4、日本的汽车制造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一流产品出口欧美,二流产品国内用,三流产品送中国。(本田的安全气囊问题,三菱的排气管设计缺陷问题)
5、法国的电影人抵制美国大片进口。
6、中法合资的广州雷诺公司,因生产的标致汽车国产化率太低,最终不欢而散。
7、摩托罗拉在中国设厂,但几年下来,中国所掌握的仅是该公司硬件生产技术,核心技术却得不到。
8、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镇设厂……

仿写
提供一篇例文,学生阅读,谈感受:
足球中的拿来主义
中国足协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职业化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技术上的东西,很早就有人出去了,从最早的古广明、迟尚斌,再到职业化初年把整个年轻的健力宝送到足球王国巴西,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流洋的球员,杨晨,李金羽,谢辉,孙继海,李铁,邵佳一他们,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把杜威送到哪哪。我在这里不想讨论他们出去对提高中国足球有什么关系,总之,现在出去的人是越来越年轻化了,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是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礼仪,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夸过他是太阳,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终究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中国足球的水平连中国人自己都看不好,外国人能把中国出去的球员当盘菜吗?(就是菜的话,出去的球员都是大咸菜)。外国俱乐部夸中国的球员有潜力。他们的拿不出东西,大腕球员不来,只好夸咱们的球员。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说的冠冕些,可以称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其实甘肃天马的加扎就是一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瞎怕了。先有英国的足球流氓(中国有了),东南亚的赌球开盘,意大利的黑哨(中国裁判学会了)。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我在这里说得似乎有些勉强)。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原话。低素质的中国足球人很难领悟)
假如我们有幸学会了“巴西”(中国队会成为亚洲的巴西队吗???),或者学会了南斯拉夫(中国队会成为亚洲的巴尔干雄鹰吗???),我们不思进取,照样玩儿完。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学巴西,学南斯拉夫必须要超过他们,变成自己的。首先要咱们的中国足球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足球不能成为新足球。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中语文教案:《拿来主义》”一文,希望“高中语文教案:《拿来主义》”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高中语文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