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 > 导航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云南的歌会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云南的歌会。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要知道高效教学水平可以体现在老师写的教案课件里面。如何根据课件写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云南的歌会”,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这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云南的歌会》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
 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课前准备
 1.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如《阿诗玛》《五朵金花》以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的云南民歌片段等等)、流行歌曲演唱会及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的音像资料。
 2.教师与部分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整理、剪辑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并学习本文的人物描写。
教学设计

播放剪辑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资料并导入
 1.趣味竞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
 (如:《阿诗玛》片段——彝族,《五朵金花》——白族,等等)
 2.学生根据搜集资料的过程和欣赏到的音像片段谈感受。
 3.教师导入: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云南的歌会》。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要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通过本文对云南的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本文以老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这是读者初步感知课文就可以获取的信息,大多数学生也不会例外。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应引导大家注意每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并总结归纳:□教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
 金满斗会——民歌传承。
 2.学生根据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结构:
 总起全文(1)
 山野对歌(2~3)
 分写三种场合的歌会(2~5) 山路漫歌(4)
 金满斗会(5)
 3.学习“山野对歌”。
a.指名朗读2~3段,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并做批注。
学生不难看出“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地点和内容,然后主要通过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的动作、神态、外貌来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快。教师在组织学生研讨时应引导大家注意“山野对歌”的民族特色,比如,南方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的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参与对歌的多是年轻男女,所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不少年轻人还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文中对唱歌的女子的描写,特别是对她的衣着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聪明、开朗、勤快的少数民族农家女子。
b.比较阅读,交流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二:沈从文的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开放性,只要学生能看到两处人物描写的差异在于第一段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真实细致,第二段着力描绘人物的神韵气度,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就可以了。(至于学生喜欢哪一种写法,只要言之成理,都应肯定和鼓励)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小结)人物描写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描写,可以间接描写;语言可以朴素自然,也可以浓墨重彩。选择哪一种方法,全看表现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让人物符合人物的特点,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集体朗读2~3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文的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并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设计

研读品味4─5段
 1.学习“山路漫歌”。
a.默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并与同学分享。
 学生勾画出的好词好句大多是文段中的环境描写,如“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等等。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赏析好词好句,如:
 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的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了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
 教师在让学生说得尽兴时提醒学生注意:本段要表现的歌会形式是什么?写人们唱歌的有几句话?写环境的又有几句话?目的是引入下一环节的讨论。
b.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c.齐读第4段。
 2.学习“金满斗会”。
a.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默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金满斗会”与前两种歌会形式相比,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场面盛况空前 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传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汇集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b.齐读第5段。
拓展探究
 本文对云南歌会的介绍,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让我们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欢乐,有歌就有美。而人们用歌来表达生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请欣赏和比较以下三种歌会,你能发现它们各自的特色吗?
 播放电影《刘三姐》片段、流行歌曲演唱会片段和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片段。
 师生交流讨论,不要求统一看法,也不要求谈得很专业,目的只是让学生对民族音乐、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并借音乐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fwR816.cOm同步阅读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春酒


这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春酒》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深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2.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重点
配乐朗读、默读课文,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
课前准备
 学生
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搜集古今中外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文学作品,准备与同学交流。想一想自己过年的故事和体会,讲给同学听。查阅有关琦君的生平,课外阅读她的作品《琦君说童年》。
 教师
准备思乡的音乐。准备古今中外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文学作品。
教学内容
 《春酒》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作者对童年、对故乡、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课文中的细节写得很有情趣,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文中的人情民风之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1.导入建议
 学生谈自己过年的故事、感受,或说一说当地有哪些民风民俗;或教师谈自己小时候在家乡过年的故事……
 2.导语示例
 青岛的啤酒不仅是青岛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每年的青岛啤酒节都迎来许多国内外的客人,这在当地已经成为一种民风民俗。每逢过节,人们也都要喝啤酒以示庆祝。好多离乡在外的青岛人总是忘不了啤酒的滋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今天学习《春酒》一文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启迪。
 3.教师投影学习目标和字词
 学生自查“读一读,写一写”,根据查找的资料交流琦君的事迹。教师或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思考问题。
 4.教师投影出示思考题
a.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哪几件事?表达怎样的感情?
b.课文题目是“春酒”,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5.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本文记叙了作者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表达作者对故乡民风、人情的赞美。就像琦君曾说过的一样:“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作者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渗透在本文的字里行间。
6.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旨。
研读赏析
 1.教师引导学生精读课文
 优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构思的结果。本文围绕“思乡”的主旨,穿插了许多有“家乡味道”的细节、关键词语,使文中几个人物生动形象,尤其是对母亲的描写极为传神。
 2.教师投影出示思考题
 请同学们朗读或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有情趣的细节或词语,与同学们合作交流,以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学生阅读,小组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
 精读文章,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情感和趣味,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才能提升自己的美好的生活情趣。
 4.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通过对细节和词语的品味,加深对文中作者情感和课文主旨的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思考,提高阅读的质量。
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
 古往今来,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写过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你读过这些作品吗?把课前准备的文学作品与同学们交流一下,看谁积累的资料多,交流得好。
 (学生小组交流,推举1~2名班级交流。学生可以吟颂诗歌,也可以以唱诗的形式)
 2.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积累知识,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3.延伸练习
 把与同学交流的作品摘抄到练笔本上,并试着仿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吆喝


这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吆喝》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

 学生模范吆喝

 今天我们走进萧乾的《吆喝》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萧乾的《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了。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这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回忆的时候。

 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清纯悠扬的叫卖声似乎还包含着创作者的个性:有朴素的有华丽的。具有不同的风格:有简的有繁的;有写实的,有夸张的……

 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囿(yòu) 钹(bō) 招徕(lái) 铁铉(xuán)

 饽荠(bí qí) 秫秸秆(shú jiē ɡǎn)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作者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总体上是充满了怀念之情的,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3、理清思路
课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介绍繁复多样的吆喝声的?
1)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时,一定要注意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语句,它们像路标一样,标示作者的思路。阅读时要搞清楚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如本文衔接过渡的语句有: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基于以上分析,课文的总体思路是这样的:课文先从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写起,转到口头叫卖,第4段总领全文,“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一句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脑”。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经过作者的精心组织,纷纭杂乱的吆喝声顿时“秩序井然”。

三、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教师提示: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仔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教师可就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也可播放影视作品中有关吆喝的片断供学生观摩。

 学生自由表演,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选课文中的例子示范,如“馄饨喂——开锅!”“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卤煮喂,炸豆腐哟”……

2.品味本文语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

 学生自选例品评。

 如:“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

 “‘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理。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风趣的言语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顽皮和幼稚。

四、课堂小结,迁移拓展

 同学们,听冯骥才先生这么一介绍,还真让我们咂摸出吆喝声的一些味道来。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文化,请大家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开展对街头吆喝声的调查记录工作。然后对所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端午的鸭蛋


这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端午的鸭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2.阅读指导:
a.写了什么?
b.为什么写?
c.怎样写的?
检查预习
腌门 楣苋菜 籍贯 城隍庙 囊萤映雪 肃然起敬
教师小结:
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这是文章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
 ——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的现代口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d.适当地运用方言。
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几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表现。
体验
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总结全文
(略)
布置作业
 1.完成字词练习。
 2.将“体验”的内容写成一篇600字的文章,要求说真话,诉真情。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旅鼠之谜


这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旅鼠之谜》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设计思路:本文是一篇融科学知识于记叙之中的科学小品文。作者巧妙构思,运用平实的语言向我们介绍旅鼠的三大奥秘,读来富有情趣。教学中先引领学生明确旅鼠的奥秘,从文章中提取相关信息;再通过比较明确作者运用了“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手法,理解科学小品文的精妙之处;然后学习并掌握本文运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旅鼠的三大奥秘。
 2.学习作者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手法。
 3.理解并掌握本文运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究课文解答旅鼠之谜,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①查阅有关作者生平的资料。
 ②搜集有关旅鼠以及其它动物奇异现象的资料。
 ③分角色朗读课文。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有许许多多奇怪的现象,有的已经被人们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有的至今仍是一个谜团:在北极生活着一种被人们称之为旅鼠的老鼠,每对一年竟能繁殖后代967118只!一旦旅鼠多了,它的毛色就会发生变化,灰黑色变成鲜艳的橘红色,好像是在吸引天敌的注意;如果死不成,他们就会聚成几百万只的大军,浩浩荡荡直奔大海,集体自杀。这些行为究竟是为了什么?科学家们绞尽脑汁,研究了好几个世纪,至今也没有解开这个谜团。今天,我们就与位梦华先生一起走进旅鼠世界,详细了解旅鼠的奥秘!(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画出生字词,运用工具书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
②思考并概括旅鼠有哪些奥秘?
 2.质疑交流
①词语重点:神秘莫测媲美膨胀滑稽道听途说繁衍
②作者简介:
 位梦华: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1982年10月去南极考查,1991年六月位梦华独闯北极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主要著作有《奇异的大陆──南极州》《北极的呼唤》等。
③旅鼠的奥秘:北极旅鼠繁殖能力超强;旅鼠超出一定数量,它的毛色由灰黑色变成鲜艳的橘红色,以吸引天敌;如果死不成,几百万只旅鼠直奔大海,集体自杀。
 3.探讨:旅鼠的奇特行为给对人类有何启示?
(文字资料:美国科普作家、未来学家阿西摩夫在1972年就人口的未来写道:“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日20万或每年7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着……完全有理由担心,如果地球人口继续像现在这样,每过35年就增加一倍,那么,到公元2570年人口将增加10万倍;到公元3550年,人类机体的总质量就会等于地球的质量;到公元7000年,人类的质量就会等于已知宇宙的质量!看来很明显,如果不加以控制,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
启示:(1)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作用,一旦打破生态平衡,就出现向新的平衡转化的趋势;
 (2)从自然界的调节中人类应当觉悟:人类也应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3)科研过程要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解开大自然之谜。)
三、赏读分析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知识?
简要回顾本文内容。
 2.作者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准确说明旅鼠的这些奥秘?请举例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后,列提纲回答。
教师总结: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
 3.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知识巧妙的介绍给大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课文中的例子加以分析。
教师先将本文的概括介绍投影显示,学生在对比中明确:
①作者运用记叙的方式,采取对话描写的方法,生动形象的介绍科学知识;
②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
③寓知识于叙事之中,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总结科学小品文的写法特点。
①作者运用灵活的方式,采取多种描写的方法,生动形象的介绍科学知识;
②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
③寓知识于叙事之中,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通俗易懂。
四、积累拓展
 1.请用二、三百字将本文介绍的知识概括出来,然后小组交流,选出两名代表在班内交流并评价。
 2.除了旅鼠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动植物的奇特行为,请将课下搜集的相关知识讲给同组同学听。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及其查阅的资料,全班交流,注重找出动植物的奇异表现及原因。
五、课下作业
运用本文的写法,将你最感兴趣的一种动植物的奇异行为写成一篇科学小品文。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云南的歌会”一文,希望“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云南的歌会”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