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 导航 >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观潮

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观潮。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要在教案课件中可以体现出教学过程中智慧与创造性。你是否在为不会写教案课件而烦恼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观潮”,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这篇《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观潮》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板书设计◆


Fwr816.COm精选推荐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观潮


观 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预习: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课文五遍以上,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字词和优美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地点”。 )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②同桌交流。
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板书: 1、观潮

潮来前 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
潮来时 远 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
近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潮过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草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中国结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学会写3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中国结的寓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中国结的寓意。
 2、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
教具准备
 中国结的饰物多媒体课件有关中国结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年春天张老师回来的时候,我们每个女生都收到了张老师送的一个礼物,请同学们来猜一猜。
 一屡红丝线,交错结龙凤。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出示:中国结,然后板书:中国结
 你对中国结有哪些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中国结的课文。
 中国结是一种装饰物,以它为题,如果你是作者朱杰人,有可能写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可能是:为什么喜欢中国结?样子?作用?历史?特点?种类?……)
 同学们想到的内容真不少,现在老师就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的想法和你们一样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2、检查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3、说一说作者在课文安排了哪些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从课文中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自学,寻找答案。让学生作好批注。
 2、第二、六自然段:从哪里可以看出中国结特别受宠?
(如果学生没有说出第六自然段的前几句,就放在后面讲解,如:讲完“寓意丰富”一段,可提出:如果中国结挂在外国的朋友家中,有什么寓意?)
 3、第三自然段
 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中国结是民间艺术的杰作?
 (巧夺天工变化无穷叹为观止)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词语的意思。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结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一代有一代的中国人也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寄予其中。引读:他们或象征幸福——
 过渡、拓展:
 中国结不仅外形变化无常,而且寓意极其丰富。现在在很多的家庭中都挂着中国结,这有什么寓意?你还看见哪里挂着中国结,他有什么不同的寓意?
 4、第四、五段:
 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
(1)学生自读、再指名读。
(2)指名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小组讨论: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
让学生自由表达,各抒己见。
指导学生画出书中的相关语句。
小结:这个“头”就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因此中国结又被称为“同心结”。
板书:同心结
(4)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播放课件:各种各样的中国结。
五、作业。
 1、摘录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附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散落的钞票


【教材分析】
《散落的钞票》是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金钱”主题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根据真实事件编写的记叙文,叙述了地铁站立明为代表的众人捡拾散落的钞票,物归原主的故事,赞美了人们拾金不昧真诚互助的品质,歌颂了在金钱的诱惑面前人们重义轻利的道德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是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很好的一课。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讲述在车站发生的故事。
3、感受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刻画性格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刻画性格的语句。
2、感受路上行人真诚相助的好品德。
【教具准备】
1、搜索乐曲:《一分钱》《爱的奉献》
2、重点语句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一分钱》……
2、导语激趣:这首歌同学们都很熟,同学们你们捡到过钱吗?能告诉老师你都是怎么做的吗?假如你捡到百元大钞会不会动心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散落的钞票》一文。
3、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由学生熟悉的歌曲和新颖的小调查环节导入课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一谈,这样很自然就导入了课文。导入课题后我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目的在于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学会提问题,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阅读课文,自己在课文中找答案,从而把学习和思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二、预习检测:
1、昨天晚上大家都预习了吗?通过预习谁来说说立明和“我”没吃麦当劳,也没买到《丁丁历险记》,为什么“特别高兴”?请把你的预习成果汇报给大家。
2、学生回答。(指名说)
生1、因为他们做了一件好事。
生2、因为他们做了一件助人为乐的事。
生3、因为他们帮助了别人,快乐了自己。
生4、因为他们做了一件拾金不昧的事。
……
3、师板书:拾金不昧 助人为乐
4、理解“拾金不昧”的意思。“昧”是什么意思?(查字典)生说。
“昧”从字形上看是一个会意字,从日从未,表示太阳还没有出来。表示光明被遮住了,在这里“昧”的意思就是:隐藏,隐瞒,昧心。“拾金不昧”就是拾到钱财不藏来占为己有。
[设计意图:一方面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预习来检测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引出人物的品质并理解“拾金不昧”的意思]
三、交流释疑:
那么课文那些人做到了拾金不昧?让我们到地铁站再次感受这拾金不昧的感人一幕。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去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2、感受人与人之间真诚友爱的美好品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3、能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讲述在车站发生的故事,并缩写这个故事。
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1)、默读课文4----6自然段,想一想那些人做到了拾金不昧,请把有关的句段用“~~~”划出来,并批注感受。
(2)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这是初读课文,让学生用默读的方式读书便于画句子。读后的讨论交流是学生自己交流学习收获的好机会。新课标指出,应充分引导学生以小组交流的形式来感悟课文,进行讨论式的学习和建设性地学习。教师的提问能检查小组交流的学习效果,以“文中的那些人做到了拾金不昧”提问来引导学生发表读文后的个性化见解,从而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学生汇报交流
1、生:文中的服务员做到了拾金不昧。
师: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生汇报句子:
一位女服务员跑过来大声喊:“把钱交给我!请把钱交给我!”
服务员迎上前去,把一沓百元钞票交到他手里,说:“数数,看少没少?”
(出示句子)生齐读。
师:你从文中服务员的做法中体会到这时一位怎样的服务员?
生:体会到了这是一位敢于负责的服务员;是一位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组织能力的工作人员;还是一位敢于主持正义的服务员;是一位遇事能沉着冷静的服务员…….
师总结:如今,难免有人见钱眼开,动了别的心思,但负有责任心、有耐心、有爱心的服务员在这样的情况下能站出来号召、组织大家捡钱、交钱,才是大家的心没有乱,把我们的体会送到句子中去。
师指导读:
这是一位面对金钱,能坚决抵制诱惑的服务员(读一位女服务员跑过来大声喊:“把钱交给我!请把钱交给我!”服务员迎上前去,把一沓百元钞票交到他手里,说:“数数,看少没少?”)。
这是一位负有责任心和爱心的女服务员(读一位女服务员跑过来大声喊:“把钱交给我!请把钱交给我!”服务员迎上前去,把一沓百元钞票交到他手里,说:“数数,看少没少?”)。
这是一位沉着镇定的服务员(读一位女服务员跑过来大声喊:“把钱交给我!请把钱交给我!”服务员迎上前去,把一沓百元钞票交到他手里,说:“数数,看少没少?”)。这时一位急旅客所急,为旅客着想的服务员(读一位女服务员跑过来大声喊:“把钱交给我!请把钱交给我!”服务员迎上前去,把一沓百元钞票交到他手里,说:“数数,看少没少?”)。
学生继续交流。
2、师:文中还有谁也做到了拾金不昧?
生:文中的“我”和立明也做到了拾金不昧。
师问: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生汇报句子:
我捡到一张,交给服务员。
立明手疾眼快,捡了三张,也交给了服务员。
师:那么从“我”和立明的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谈体会。
师指导读:
正是有了服务员的组织,“我”和立明的主动,有了他们的爱心,于是,站台乱了,可人心没乱。你看(生指读:我捡到一张,交给服务员。立明手疾眼快,捡了三张,也交给了服务员。)四百元钱呀,可以买多少套《丁丁历险记》,又可以吃多少次麦当劳?但是(我我捡到一张,交给服务员。立明手疾眼快,捡了三张,也交给了服务员。)没有犹豫,甚至连想都没有想(我捡到一张,交给服务员。立明手疾眼快,捡了三张,也交给了服务员。)这就是急人所急,想人所想(我捡到一张,交给服务员。立明手疾眼快,捡了三张,也交给了服务员。)
学生继续交流。
3、师:文中还有谁也做到了拾金不昧?
生:文中的老人、孩子、青年、解放军战士、孩子也做到了拾金不昧。
师问: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生汇报句子:
一时间,老人、孩子、青年、妇女、解放军战士,人们纷纷把捡起的钱交到她手中。
师:那么从“我”和立明的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谈体会。
同学们,闭上你们的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站台上是一个怎样的场面?
师创设情境,学生体会当时的画面。
你看,对面走来了两位大学生,他们看见地上的钞票主动捡起来交给了服务员;一位驼着背的老人走过来,看见地上的钞票主动捡起来交给了服务员;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走过来,看见地上的钞票弯下腰捡起来交给了服务员;一个三岁的小孩跑过来,捡起地上的钞票也交给了服务员;一位正在打扫卫生的清洁工人也捡起地上的钞票也交给了服务员。同学们睁开眼,你们看到他们不约而同、迫不及待地、连续不断地把钱纷纷送到服务员手中的场面了吗?你们感动吗?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样做?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人们之间拾金不昧和助人为乐的品质,从而感化学生。]
师指导读:
多么令人感动的一幕,(读一时间,老人、孩子、青年、妇女、解放军战士,人们纷纷把捡起的钱交到她手中。)多么温馨的一幕,(女生读一时间,老人、孩子、青年、妇女、解放军战士,人们纷纷把捡起的钱交到她手中。)多么难忘的一幕呀(男生读一时间,老人、孩子、青年、妇女、解放军战士,人们纷纷把捡起的钱交到她手中。)
同学们,这捡回的不仅仅是一张张钞票,更是一种品质(拾金不昧),是一种精神(拾金不昧)一种风气(拾金不昧)
正是有了拾金不昧这种品质、精神、风气,所以当站台上乱起来时,人心没有乱。(齐读第四自然段)
4、师:文中还有谁也做到了拾金不昧?
生:文中的那位壮汉在立明的帮助和教育下也做到了拾金不昧。
师问:立明是如何帮助他的?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生汇报句子:
这可怎么办呢?如果指出来,这人会不会打我们?
立明却好像没想这些,他走到那人面前说:“叔叔,您好!您脚底下好像还踩着钱呢!”
师:此时,从“我”和立明的做法中,你又体会到了他们的什么品质?
学生谈体会。
师:通过立明行为与“我”的对比,是我们看到了立明更高的思想境界,他不但能做到拾金不昧,而且能见义勇为、维护正义,表现了他的机智。(师板书:正义勇敢智慧)
把“我”的胆小、怕事,立明的机智、勇敢送到句子中去。
指名读,生评价。
再指名读。
分男女生读。
立明的机智、勇敢让那位壮汉,(读,在众目睽睽下,他挪开脚,把钱捡起来,交给走过来,交给走过来的服务员。)释义“尴尬"“众目睽睽”“遗憾”。
正义、善良、宽容,使那位壮汉(读;在众目睽睽下,他挪开脚,把钱捡起来,交给走过来的服务员。)
5、隆、隆、隆隆-----对面的列车载着那位丢钱人进站了,结果怎么样?齐读第六段。
学生谈结果。
6、从地铁站出来,生接读最后一段。
7、这一段的环境描写在这里起什么作用?(渲染气氛的作用)
8、带着高兴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
9、学完了这篇课文,大家再来说说立明和“我”没买吃麦当劳,也没买到《丁丁历险记》,为什么特别高兴?
10、生谈。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也体现了阅读课学习的层次感,由初读到精读到指导有感情地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真正体现了有层次地阅读,通过不同层次地读让学生由初步感知逐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中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具体语境来理解一些词意,自己体会写得好的句子。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这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而这样真实的故事还有很多,谁来讲一讲我们身边拾金不昧的事例。
2、学完这篇课文,听完这些感人的事例,此刻,你的心中也一定有所感悟吧!(学生谈感悟)
五、当堂检测:
1、学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这个故事,然后写下来。
先概括出事情主线:掉钱——捡钱——护钱——归还。
2、缩写《散落的钞票》故事。(150字左右)
六、总结升华,齐唱歌曲: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时代在发展,千百年来老祖宗留下的优良传统不能丢。是的,金钱固然很可贵,但是有很多东西比金钱更可贵,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爱心。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都真诚地去帮助别人,我们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一个美好的人间,一个和谐的社会。我们社会需要这种爱心的回归,需要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同学们让我们用正义、用勇敢、用智慧来呼唤道德的回归,呼唤爱心的永恒,人间处处有真情,只要心有一份爱,这世界便会充满阳光,希望同学们都能拥有拾金不昧的高尚品质。
[设计意图:结尾教师充满人情味的结束语正是对人文教学的诠释,齐唱歌曲《爱的奉献》,体现了艺术学科和语文学科整合的理念,并使这一课主题在歌声中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
拾金不昧
散落的钞票 正义 勇敢
助人为乐 智慧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蟋蟀的住宅


这篇《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蟋蟀的住宅》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①学习课文,认识“蔽”、“慎”等7个生字,会写“蔽、搜”等13个生字,正确理解“慎重、搜索、随遇而安”等词语的意思。
 ②抓住蟋蟀住宅的特点,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5、6自然段。
B案课前准备:
 ①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蟋蟀生活习性、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②放大的蟋蟀图片。
 ③每生准备一张白纸。

第一课时
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①(师拿出准备好的蟋蟀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
师板书:蟋蟀(生书空)
②这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了,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吗?(好斗、唱歌、建住宅)。
师板书:住宅
③今天,我们就跟着文中的作者去参观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好吗?
范读课文
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①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是不是也很想亲自去参观一下啊?请你自由地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边读边想: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②学生试读
③检查自学情况:
a、你看到了蟋蟀的住宅了吗?指名分读相对应的自然段。
b、教师相机出示几个难读的生字、新词,正音、巩固。慎(sh n)重、选择(z )、洞穴(xu )、隧(su )道、挖掘(ju )、倾q ng)斜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哪几方面的内容?(选择住址、住宅的特点、怎样挖掘)
②生找出相对应的段落
③指名读蟋蟀选择住址的小节。(第2小节)
a、板书:随遇而安懂它的意思吗?
b、随遇而安,从字面看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c、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谁不喜欢随遇而安?请勾画出重点词语。
别的昆虫:临时隐蔽所
蟋蟀:慎重选择不肯随遇而安
d、读了这一段,你喜欢上蟋蟀了吗?是文中的哪些词让你喜欢它的?(不肯随遇而安、常常、一定要、一点一点……)
同学们,如果你是蟋蟀,天下雨了,当看到别的昆虫还在为寻找住宅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个非常好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自豪、骄傲)
e、带着这种心情朗读这一节。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又是怎样挖掘的?让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巩固字、词,指导写字。
①指名读生字、新词。
②指导书写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指导:蔽、毫、抛
b、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①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掌握情况。
 ②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蟋蟀选择住宅的时候,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现在让我们到蟋蟀的住宅去作客,去看看这住宅究竟是什么样的。
精读住宅特点,加深感悟
 ①自由读3—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住宅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②反馈交流,并指名在黑板上板书。(向阳、倾斜、隐蔽、像隧道、弯曲、九寸深、一尺宽、有“门”、有“平台”、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③这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就有这么多的名堂,怪不得这么出名呢!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④现在,我们就来当蟋蟀的建筑师,为它画一张住宅剖面图吧!(把画好的图贴在黑板上。)
 ⑤你怎样评价蟋蟀的住宅?带着赞赏的语气读3—6段。
转换角色,练习说话
 ①现在,你们就是蟋蟀工程师本人,要去参加昆虫建筑经验交流大会,请你们马上做好准备,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建筑住宅,你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自由准备后发言
 ③有感情地朗读5、6两个自然段。
学习挖掘部分,体会蟋蟀的工作艰苦
 ①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吗?(因为它的挖掘工具太简单了!)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指名分节读7—9小节。
画出蟋蟀挖掘动作的词。
 ②它用前足挖巢穴容易吗?巢穴挖好了还要干什么呢?(整修)
 ③齐读,读出蟋蟀的工作艰苦。
阅读资料,深入认识蟋蟀
 ①看资料(课前同学们搜集的有关图片及其他资料)谈体会。
 ②看了图片、资料,你又懂得了哪些不知道的知识。
总结全文
 ①齐读全文
 ②读了蟋蟀的住宅的介绍,你喜欢蟋蟀吗?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赞美它吗?
 ③练写
 ④交流
安排课后作业
 ①把你认为最喜欢读的句子抄一抄。
 ②看谁先把5、6两节背出来。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观潮”一文,希望“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观潮”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