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八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 > 导航 > 八年级上册历史《内战烽火》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历史《内战烽火》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不过在写时,需要充分展现教学过程的每个知识点。最好教案课件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八年级上册历史《内战烽火》教学设计》,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八年级上册《内战烽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全面内战爆发前后的基本史实,包括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的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通过思考“*为什么要去重庆谈判?”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认知《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等赴重庆谈判》《*率领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刘邓大军胜利到达大别山》四幅插图,培养学生识别图画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通过图画获取知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图画的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抗战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政权相互勾结,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的资料,能够认识到美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要在中国继续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的本质。通过阅读“蒋介石邀请*去重庆商谈和平的电报” 的内容,共同讨论、探究蒋介石邀请*赴重庆谈判的目的和*冒险去重庆谈判的原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国民党*政治欺骗的手法和独裁内战的反动本性,理解*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
了解*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思考*中央主动撤出延安和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进攻的原因,初步认识是由于*执行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方法,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取胜的法宝之一。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探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从而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的专制独裁进行斗争的史实,使学生感知和平民主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并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
通过感知在*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本课的主题在于使学生对“中国*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 的情况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第一个子目“重庆谈判”是内战烽火燃起前,国共双方在谈判桌上的政治较量。首先在“重庆谈判”这一子目中介绍了美蒋阴谋发动内战、蒋介石为赢得备战时间耍出的政治欺骗手段以及*等*领导人为争取和平民主冒风险赴重庆谈判的概况;第二个子目“转战陕北”是内战烽火燃起后的第一年,战争初期双方的军事斗争。在“转战陕北”这个子目中介绍了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中央转战陕北的概况;第三个子目“挺进大别山”是内战发生后第二年的战况。在“挺进大别山”这个子目中介绍了人民解放军由守转攻,开始外线作战的概况。
“重庆谈判”是本课的重点。在抗日战争胜利还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蒋介石连发三电邀请*赴重庆谈判,其目的是在政治上蒙骗舆论并赢得准备内战时间,掩盖他阴谋发动内战的真相。*赴重庆谈判是为了在政治上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重庆谈判是国共双方在谈判桌上的政治较量。除应注意讲清上述双方的目的,还应强调我党在谈判中,在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下,做出了一定的让步。经过43天的谈判斗争,终于迫使蒋介石在10月10日签订了国共双方“会谈纪要” 即“双十协定”。蒋介石被迫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使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充分体现了:我党在谈判中所表现出的坚定的原则性和策略上的灵活性。
正确理解“挺进大别山”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开始,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强调在解放战争的头一年,战场主要在解放区,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但我军在正确的作战方针(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指导下,英勇善战,粉碎了敌人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进攻。这样,战争的形势就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进攻的条件。*做出了英明的决策:“夺取中原,将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由守转攻,开始外线作战。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显然是在进攻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中央英明决策的结果,战场转向外线——国统区。与此同时,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转入进攻,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开始了。
二、教法建议
教师首先说明本课和下一课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使学生在整体上认识这段历史的地位。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在*“七大” 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所指出的“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有两个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等内容,使学生感知,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可采用计算机投影或播放录像*“七大”有关内容,使学生了解抗战胜利时的国内局势。
“重庆谈判”一目:使学生弄清三个问题:国民党*的阴谋;*去谈判的原因;谈判的结果。1.美蒋阴谋发动内战。建议教师通过直观手段,如计算机投影,向学生展示《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图,或观看课本插图,向学生提出问题:(1)这幅图中的内容发生在什么时间?美国的做法是什么?(2)你想想美国为什么要这么做?在启发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提供其他有关资料,使学生了解:抗战胜利后,在蒋介石的要求下,美国帮助国民党运兵,准备进攻解放区。从而认识到美国的目的是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发动内战是蒋介石的既定方针。2.蒋介石耍出政治欺骗手法邀请*去重庆谈判;3.*采取政治反击赴重庆谈判。教师可采用计算机投影展示蒋介石邀请*去重庆商谈和平的电报资料,教师在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后,提出问题:(1)从字面上看,蒋介石急于邀请*去重庆谈判。他这样做,是否为了“国家大计”“以国家利益为重”?其真实意图是什么?(2)*是否应邀到重庆谈判?(3)他为什么要冒风险去谈判?(4)*赴重庆谈判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吗?为什么?(5)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还应不应该赴重庆谈判?谈谈你的看法。建议分组讨论,每组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探究,教师结合《*等赴重庆谈判》图和《双十协定》的内容引导学生归纳。使学生认识到:*坚持内战方针,要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不可能改变既定方针;但*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揭露蒋介石假和谈的阴谋,在政治上同国民党*进行了较量,最终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使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
“转战陕北”一目,包括两个主要内容:1.全面内战爆发。教师应强调1946年6月,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是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这场战争的性质是美帝国主义出钱出枪,蒋介石出入的一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2.西北战场战况。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建议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中央主动撤出延安的原因并要求学生记忆撤出延安的时间。可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投影《*率领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图,提出问题:图上的事情发生在哪一年?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结果如何?由学生依图回答问题,用图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字所描述的西北战场战况,指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思考: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粉碎敌人的进攻?通过学生讨论得出是由于*制定并执行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作战方法的结论。从而认识到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挺进大别山”一目也是本课的重点。与前一目相衔接,可以提问:蒋介石何时发动的内战?头一年里,战争进行的地区和战争的结果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头一年,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但我军在正确作战方针的指导下,大量歼敌,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战争的形势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解放军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条件具备了。建议教师放映影片“挺进大别山”,理解我军战略进攻的主要目标选定大别山的原因。也可结合本目小字部分内容制作《解放军突进中原》三维动画演示图,得出:夺取中原地区,攻其薄弱部分,将“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由守转攻,开始外线作战的结论。教师可选用生动的材料,描述人民解放军强渡黄河的情景,或放映影片有关内容,以体现“挺进”和“开辟” 的艰辛。使学生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树立坚强的意志,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投影展示《刘邓大军胜利到达大别山》图,或结合《解放军突进中原》演示图,引导学生理解“转入战略进攻”和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的“威胁”作用。按教材说明其他各战场也转入进攻,不必补充其他内容。
本课涉及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较量。这部分内容不易理解。教师的教法尽量灵活多样,尽量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并积极运用计算机、投影、影片、录像等进行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插图的能力。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发掘本课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收集抗战胜利后,美帝国主义与蒋介石政权相互勾结,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的资料,要求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美帝国主义扶蒋反共和蒋介石积极准备内战的做法。
2.引导学生认知《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等赴重庆谈判》《*率领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刘邓大军胜利到达大别山》四幅插图,由学生识别图画的内容、事件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原因及结果等。使学生通过图画获取知识、处理历史信息,用图画的形式陈述历史问题。
3.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冒风险去谈判?”“*赴重庆谈判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吗?为什么?” 由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使学生理解*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反动本性。
4.指导学生阅读西北战场战况。引导学生思考: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粉碎敌人的进攻?通过学生讨论得出是由于*制定并执行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作战方法的结论。认识到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5.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由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
6.指导学生用图示的方法,描述人民解放战争转折阶段的战略态势。
7.指导学生做本课的大事年表。
四、问题与探究
动脑筋
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想想看,他们谁说的对?
对话:男孩:因为威胁到了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这个作用可真不小!
女孩:不对!是因为解放军开始向国民党统治区大举进攻了。
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认识。在解放战争的头一年里,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但我军在正确作战方针的指导下,大量歼敌,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战争的形势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解放军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条件具备了。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战场由解放区转向国统区,我军由守转攻,开始了外线作战,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作用相当大。同时,其他各战场也转入进攻。综上所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人战略进攻的开始。
练一练
B。
活动与探究
小讨论: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还应不应该赴重庆谈判?谈谈你的看法。
应该。国民党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的政权,为维护其阶级利益,他们必然要反共反人民,坚持独裁内战,不可能改变既定方针。但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付出了重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在日本投降以后,迫切要求重建和平的生活,坚决反对内战;强烈的希望国共两党携起手来,用和平的方法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中国*一贯代表人民的愿望,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揭露和孤立蒋介石,因此,*冒风险赴重庆谈判,在谈判桌上同国民党*进行了有力的较量,最终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使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

fwR816.cOm同步阅读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学设计


这篇《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学设计》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课文教学方案是教师自己“读”出来的,要找到自己动情的“原始心理历程”。尤其是自己读出了心得之后,教学自可达到“无案之案”的境界。笔者读《背影》,读出了“三境”:“我们的家境”、“父亲的老境”、“我的心境”。正是在这“三境”之下,自己真正体会到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依存和温暖。由此,指导学生阅读本文,重在营造出一种情绪氛围,消除学生情感上的那一层“隔膜”,变“无情无意”地读为“有意有情”地读,感受文章的真情、深情。对车站送别时父亲买橘子的细节、文中出现的几次背影描写、我的流泪、父亲的话语等,简略处理,而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对文章中其它交代背景、营造情境文字的品读上,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
课堂采用“五环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学习行为;总体目标分解到课时,在教学环节中予以兑现,追求课堂教学实效。
【教学目标】
1、准确朗读、书写和解释课文中所运用的以下字词
差使 奔丧 蹒跚 交卸 狼藉 琐屑 簌簌 迂腐 颓唐 游逛 踌躇 触目伤怀
2、朗读文中描写父亲两次“背影”的语段,能说出两次背影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能解说“我”的四次流泪和文章描写的父亲的四句话所包含的感情。
4、从课文中筛选相关信息,说明“我们的家境”、“父亲的老境”和“我的心境”。
5、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能够说清楚自己认为的文章语言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6、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评价作者与父亲之间真挚的亲情。
【教学重点】
1、朗读文中描写父亲两次“背影”的语段,能说出两次背影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从课文中筛选相关信息,说明“我们的家境”、“父亲的老境”和“我的心境”。
3、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能够说清楚自己认为的文章语言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展示——检测——评价
【教学条件】投影仪 ppT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第一环节:课堂自学
【教学目标需明确,问题目标要准确,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根据个别需求进行指导。】
一、教师简介作者的同时,导入新课,激励自学
二、出示教学目标(多媒体出示)
1、准确朗读、书写和解释课文中所运用的以下字词:
差使 奔丧 蹒跚 交卸 狼藉 琐屑 簌簌 迂腐 颓唐 游逛 踌躇 触目伤怀
2、能用一句话(简洁完整的话)准确概括文章的内容。
3、朗读课文,重点读文中描写父亲两次“背影”的语段,能说出两次背影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三、出示问题目标(多媒体出示或板书或下发自学提示单)
【组织学生自读课文,围绕问题,读、思、圈、点、勾、画、批。】
A、一般问题
1、能否准确拼读和记忆目标中所列词语?
2、是否能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蹒跚 狼藉 琐屑 典质 颓唐 触目伤怀 情郁于中
3、能够用一句话准确概括文章的内容吗?
B、核心问题
1、主干问题: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的“背影”的?有什么表达作用?
2、分支问题:
全文有几处提到“背影”?能否在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语段)并有表情地朗读?
作者写了父亲的几个“背影”?这些“背影”出现在什么背景之下?
车站送别买橘子时的“背影”为什么要着力刻画?我当时的情绪或反应怎样?
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几次“背影”描写有什么作用?
四、学生自学,查字典或辅导资料,落实一般问题。
五、对核心问题、重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形成基本思路。
第二环节:课堂讨论
【所有学习小组既针对问题又合作竞赛。学习优秀者可以引导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巡视,监控讨论过程,并预测可能解决或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在自学的基础上,轮值组长组织同组内讨论,轮值发言人记录。
讨论的重点是:
主干问题: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的“背影”的?有什么表达作用?
分支问题:
全文有几处提到“背影”?能否在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语段)并有表情地朗读?
作者写了父亲的几个“背影”?这些“背影”出现在什么背景之下?
车站送别买橘子时的“背影”为什么要着力刻画?我当时的情绪或反应怎样?
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几次“背影”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三环节:课堂展示
【1、所有学习小组思维过程展示要清晰。2、教师备课,对所有问题要有思路和方法准备。3、教师要准备展示过程调控策略:学生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予肯定;学生未解决的问题,教师点拨展示,师生共同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形成共识。】
一、教师组织交流,各组发言人按序展示:
紧紧围绕“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的‘背影’的?有什么表达作用?”这一核心展开。
二、展示过程调控策略准备:
学生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予肯定。
学生未解决的问题,教师展示。师生共同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形成结论。
【教师要准备】
1、在文中勾画出表些父亲背影的语句(语段)并有表情地朗读。
2、弄明白作者写父亲的“背影”出现的背景。
3、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这样细写父亲的背影:
(1)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写衣帽,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
(2)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4、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如何写及其作用:
父亲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写这个背影,能表现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第四环节:课堂检测
【学生当堂达标、当堂作业、当堂清;教师备课,要对所有问题进行解决并准备答案。】
一、用多媒体或题单出示检测题,学生先独立完成: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奔丧 差使 狼藉 簌簌 妥贴 踌躇 迂 蹒跚 琐屑 晶莹 触目伤怀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赋闲 蹒跚 祸不单行 情郁于中 触目伤怀
3、对下列各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设置悬念,同时又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B、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C、“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此句表达思念之情,用特写镜头细致刻画背影。
D、“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此句再现背影,照应开头,直接抒发思念之情。
4、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5、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教师要明确】
1、要纠正同学们对字词的误读。
2、要纠正同学们对字词的误解。
3、答案是C。表达的是依依惜别之情。
4、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可从“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起至“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写衣帽,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5、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父亲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写这个背影,能表现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二、轮值组长组织组内评阅,并统计检测情况。
第五环节:课堂评价
【问题诊断需准确;教师点评要到位;对困难者的帮扶落实。】
一、教师组织问题反馈,各组轮值组长报告本小组检测信息。
二、根据问题诊断,教师实施点评(再一次指导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小组内,学习优秀者展开对学困生的帮扶。教师巡视,加入帮扶,并督促帮扶落实。
四、延伸作业布置:(老师根据需求予以布置)
第二学时
第一环节:课堂自学
【教学目标需明确,问题目标要准确,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根据个别需求进行指导。】
一、导入后出示教学目标(多媒体出示)
1、能解说“我”的四次流泪和文章描写的父亲的四句话所包含的感情。
2、从课文中筛选相关信息,说明“我们的家境”、“父亲的老境”和“我的心境”。
3、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能够说清楚自己认为的文章语言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4、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评价作者与父亲之间真挚的亲情。
二、出示问题目标(多媒体出示或板书或下发自学提示单)
1、全文共有几次提到“我”流泪?能否判断其中的感情?
2、文章记叙送别过程时,写了父亲说过的几句话?能否解释其中的感情?
3、分别说说“我们的家境”、“父亲的老境”和“我的心境”是怎样的。
4、你觉得文章语言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5、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评价一下作者与父亲之间的情感吗?
三、学生自学:
1、学生自读课文,围绕问题,圈、点、勾、画、批。
2、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形成基本思路。
第二环节:课堂讨论
【所有学习小组既针对问题又合作竞赛。学习优秀者可以引导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巡视,监控讨论过程,并预测可能解决或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在自学的基础上,轮值组长组织同组内讨论,轮值发言人记录。
讨论的重点:
①四次流泪的感情,父亲四句话的特点和包含的感情。
②“我们的家境”、“父亲的老境”和“我的心境”。
③文章语言方面最突出的特点。
④评价父子亲情。
第三环节:课堂展示
【1、所有学习小组思维过程展示要清晰。2、教师备课,对所有问题要有思路和方法准备。3、教师要准备展示过程调控策略:学生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予肯定;学生未解决的问题,教师点拨展示,师生共同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形成共识。】
一、教师组织交流,各组发言人展示(或分组展示)。
二、学生展示后,根据需求,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展示。
【教师要明确】
1、关于四次流泪: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2、关于父亲四句话: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
“进去吧,里边没人。”
①句: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句: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也看在眼里,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③句: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句: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3、关于“三境”: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筛选相关信息,然后总结:
“我们”的“家境”——惨淡
观照文章交代的时间,是要将文章开头部分和文章最后一段结合起来把握的。本文开篇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表明作者与父亲最近的一次分别应该是两年前。又说“那年冬天”,查《朱自清传》,可知是1917年冬天。
文末又说:“近几年来……”“最近两年的不见……”从这些交代时间的语句中,可以推测出,“近几年来”,不仅包括自己与父亲“不相见”的两年,也还要向前推两三年。也就是说,“我们”的“家境”,在祖母病逝前几年就已经不好,出现了危局,在苦苦支撑,“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可在这样的境况下,还“祸不单行”,使整个家庭雪上加霜。父亲能够获得微薄收入的“差使”交卸了,赋闲在家;祖母死了,无钱办丧事,只好“借钱办了丧事”;还“变卖典质”,才还了家中的亏空。家徒四壁,“家中的光景很是惨淡”。按时令,时间是1917年的冬天,这不正是“我们”家庭的“冬天”、父亲精神的“冬天”吗?
没有办法,父子匆匆相见,又匆匆分别。为了生计,父亲到南京谋事;为了有个前程,我得北上读书。于是,有了在车站父亲为“我”买橘子一事的出现,也才有了让“我”感动流泪,至今不能忘记的“背影”。反过来说,作者写“背影”,把“背影”置于了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下,笼罩在了哀伤的氛围之中。
父亲的“老境”——颓唐
父亲的“老境”,文中既有明写,也有暗示。首先是人到老年。按常理,按最朴素的想法,是该安享晚年的。可家境却还如此惨淡,父亲还不得不为了生计“东奔西走”去谋事。这种生活际遇使“我”对父亲产生了难过、同情之情。
同时,作者说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这里,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父亲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发挥联想,品味“少年出外”、“谋生”、“独力”(非“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的内涵,充分认识其过程的艰辛。那么,父亲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父亲用尽一生的智慧和精力,还不就是想让“我们”的家庭好过一些吗?然而,世事艰辛,世事难料,事与父亲愿违,“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竟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还得继续“外出谋生”。这导致父亲经常心情不能平静,烦躁郁闷,生气发怒。“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一生的不易,理解了父亲的失意,不禁悲从中来,对父亲就不只是同情了,更有怜悯、怜惜了。
“我”的“心境”——悲凉
理解“我”的“心境”,对阅读本文非常重要。
首先,渐次成人成家、身为人父的“我”,为家庭变故,家境惨淡萧条,日子的艰辛、生活的艰难而心情沉重。这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我”为父亲在“我们”家遭遇不幸的时候还安慰“我”,力图减轻“我”的心理压力,“待我渐渐不同往日”,“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等等行为,生出一种真诚而沉痛的感激之情。内心还为以前没有好好理解、体谅父亲而惭愧,前边不是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不是“心里暗笑他的迂”而“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的反省吗?这是发自内心的自责,自己明白的太晚,充满遗憾和追悔莫及。
其三,之所以要写此文,作者也有交代:“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父亲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父亲的话,犹如向儿子报告了自己生命的尽头,一颗生命就要在萧条、惨淡的环境中走向衰亡了。“我”心里充满了对父亲一生不幸经历的感叹惋惜,这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怜悯,一个年轻人对另一个老年人的难过,同时,包含了自己无能为力的哀伤。
在这样的心境之下,亲人更需要理解,更需要宽慰、安慰。无论是父亲还是“我”,都产生了对对方依存和温暖的真正渴望。于是“我”结尾发出感慨:“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思念之切可见一斑,哀伤之情泄露无遗。
1947年,朱自清自述写《背影》的原因时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来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4、关于文章的语言特点
学生可以谈其中任何一点:
语言朴实,语言简洁,情感真挚,片段描写,恰当剪裁……
5、关于父子亲情的评价
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讲,不会有什么难度,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会谈,教师有点疏导就行。但教学要关注,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培养孝心。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滋润。
第四环节:课堂检测
【学生当堂达标、当堂作业、当堂清;教师备课,要对所有问题进行解决并准备答案。】一、用多媒体或题单出示检测题,小组成员独立完成检测题,轮值组长监督。
1、全文共写了“我”四次流泪,能否解释(判断)其中的感情?(请填写下表)
2、文章记叙送别过程时,写了父亲说过的四句话,请判断(解释)其中的感情(请填写下表)
3、请举例说明本文对你写作上的一两点启示。
4、下面两题,任选一题
(1)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的看法呢?可以与大家讨论一下。
(2)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为什么这么说?你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也有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三、教师出示答案后,相互核对,轮值组长统计完成情况。
第五环节:课堂评价
【问题诊断需准确;教师点评要到位;对困难者的帮扶落实。】
一、教师组织问题反馈,各组轮值组长报告本小组检测信息。
二、根据问题诊断,教师实施点评(再一次指导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要明确】
检测题1、2,参见课堂展示部分。
检测题3、《背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纪实散文。作者截取了生活中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文章语言朴实,饱含深挚的情感,只有细心玩昧才能真正有所领悟。文章精巧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学习的!
检测题4、
(1)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的看法呢?可以与大家讨论一下。
(2)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为什么这么说?你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也有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明确:第1题要结合文中交待的特定的背景来讨论。当时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失业了,这双重的打击使全家光景暗淡,大家的心情都不好受。“我”是一个20刚出头的青年,情绪上就更敏感、脆弱些。所以,文中的“我”的言行是可以理解的。
第2题体会课文中自我反省的语句,引导学生注意调整心态,体会家庭亲情,并在交流中进行口语训练。一个人小时候,觉得父亲的形象很高大,到了一定年龄段,血气方刚,又懂事又不懂事,会觉得父亲并不可敬,还以为自己比父亲强。真正成熟了,即使真比父亲强得多,也会觉得父亲可亲可敬。八年级学生在长辈面前自作聪明的心理正在萌生,谈谈这个问题是很有好处的。说“聪明过分”“太聪明”,是回想八年前在父亲面前那种心态太不应该了,父亲为自己跟人讲价钱,嘱托茶房,都出于爱心,可是自己对父爱竟麻木不仁,一味自以为是,好像比父亲还高明,实在是太不聪明了。
三、小组内,学习优秀者展开对学困生的帮扶。教师评价个体及小组学习情况。
四、延伸作业布置:
必做练习——温故知新;选做练习——挑战创新。体现不同类别不同要求。

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unit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section a 1 (1a-2d)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1) 能掌握以下单词:anyone, anywhere, wonderful, quite a few, most, something, nothing, everyone, of course, myself, yourself
能掌握以下句型:
①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i went to the mountains.
② —where did tina to on vacation? —she went to the beach.
③ —did you go with anyone? —yes, i did./no, i didn’t.
2) 能了解以下语法:
—复合不定代词someone, anyone, something, anything等 的用法。
—yourself, myself等反身代词的用法。
3) 一般过去时态的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及其肯定、否定回答。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一般过去时进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用所学的功能语言交流假期去了什么旅行。
2) 掌握本课时出现的新词汇。
2. 教学难点:
1) 复合不定代词someone, anyone, something, anything等 的用法。
2) yourself, myself等反身代词的用法。
三、教学过程
ⅰ. lead-in
1. 看动画片来进入本课时的主题谈论上周末做了些什么事情,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
ⅱ. presentation
1. show some pictures on the big screen. let ss read the expressions.
2. focus attention on the picture. ask: what can you see? say: each picture shows
something a person did in the past. name each activity and ask students to repeat:
stayed at home, went to mountains, went to new york city 6. went to the beach,
visited my uncle, visited museums, went to summer camp
3. now, please match each phrase with one of the pictures next to the name of the
activity,point to the sample answer.
4. check the answers. answers: 1. f 2. b 3. g 4. e 5. c 6. a 7. d
iii. listening
1. point to the picture on the screen.
say: look at the picture a. where did tina go on vacation? she went to mountains.
ask: what did the person do in each picture?
2.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3. play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
say: there are three conversations. the people talk about what did on vacation.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nd write numbers of the names in the right boxes of the picture.
4. check the answers.
iv.pair work
1. point out the sample conversation. ask two ss to read the conversation to the class.
2. now work with a partner. make your own conversation about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
3. ss work in pairs. as they talk, move around the classroom and give any help they need.
4. let some pairs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
v. listening
1. tell ss they will hear a conversation about three students’ conversations. listen for the first time and fill in the chart. then listen again and check yes, or no.
2. let ss read the phrases in the chart of 2b.
3.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ss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4. play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 for the ss to check “yes, i did.” or “no, i didn’t. ”
5.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s.
vi. pair work
1. let two ss read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grace, kevin and julie.
2. let ss work in pairs and try to 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
3. ask some pairs to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
vii. role-play
1. first let ss read the conversation and match the people and places they went.
2. let ss act out the conversations in pairs.
3. some explanations in 2d.
homework:
用英语询问你的一位好朋友,她(他)假期去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并将此对话写在作业上。
a: where did you go…?
b: i went to…
a: did you see…
b: yes, i did. / no, i didn’t.
板书设计:


section a 1 (1a-2d)
anyone, someone, everyone, something, anything, everything
yourself, myself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did you do anything special?
i went to new york city. did you go anywhere interesting?
where did she go on vacation? most of the time
she went to the mountains.











section a 2 (grammar focus-3c)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1) 复习所学的重难点句型及句式结构。
2)总结学习anyone, someone, everyone, something, anything, nothing等不定代词的用法。
3)练习运用所学的句型及句式结构。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一般过去时进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用所学的功能语言交流假期去了什么旅行。
2) 复习运用本课时出现的新词汇。
2. 教学难点:
1) 复合不定代词someone, anyone, something, anything等 的用法。
2) 阅读填空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
ⅰ. warming- up and revision
1. free talk: ask ss the questions: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ss try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2. review the usage of “复合不定代词”
ⅱ. grammar focus.
1. 学生阅读grammar focus中的句子,然后做填空练习。
1. 你去了什么地方去度假?
______ ______ you go on ___________?
2. 我去了纽约市。
i _______ _______ new york city.
3. 你和什么人别一起去的吗?
______ ______ go out with ________?
4. 不,没有别人在这儿。每个人都在度假。
no. ____ ______ was here.
________ was on _________.
… (其余试题见课件部分)
3. 学生们完成填空试题后,可以打开课本检查答案,对错误的句子,单独进行强化记忆。
ⅲ. try to find
一、复合不定代词总结:
1. some, any, no, every与-one, -thing可以组成八个不定代词,他们分别是:
someone,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 带some的复合不定代词常用于肯定句中;带 any的复合不定代词常用于否定句或一般疑问句中。例如:
我想吃点东西。 i’d like _____________ to eat.
今天有人给我打电话吗?
did ________ call me today?
3. 当形容词修饰不定代词时,应放在其后面。例如:这本书里有什么新东西吗?
is there __________ _______ in this book?
今天没有什么特别的事。
there’s ___________ ________ today.
4. 由some, any, no, every构成的复合不定代词作主语时,都作单数看待,其谓语动词用单数第三人称形式。例如:
something is wrong with my watch.
well, everyone wants to win.
nobody knows what the future will be like.
there is something for everyone at greenwood park.
5. 除no one以外,其他复合不定代词都写成一个词。
二、学生们读上面的探究试题,并合作探究完成。
三、看大屏幕,校对答案。
ⅳ. practice
work on 3a:
1. let ss look at the conversation in 3a. first let one student read the words in the box.
2. tell ss to read the conversatio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3. 方法指导:
首先,应通读对话,掌握短文大意;其次,回顾一下刚才学习的有关复合不定代词的用法。
然后,仔细阅读每个句子,根据空格前后的词语进行推敲。比如,第一句话是一个一般疑问句,空格前有do一词,可知空格处应填anything一词,意为“做什么事情”。其他类似。
学生们,按老师指导的方法进行阅读,并逐句推敲每空应填什么词,在实际的运用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校对答案,并对学生们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解释。
explanation : 反身代词
work on 3b:
1. tell ss to fill in the blanks in the e-mail message with the words in the box.
2. 方法指导:
首先,应通读全文,掌握短文大意;其次,回顾一下刚才学习的有关复合不定代词的用法。
然后,仔细阅读每个句子,根据空格前后的词语进行推敲。比如,第一句话是一个一般疑问句,空格前有do一词,可知空格处应填anything一词,意为“做什么事情”。其他类似。
学生们,按老师指导的方法进行阅读,并逐句推敲每空应填什么词,在实际的运用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校对答案,并对学生们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解释。
ⅴ. group work
1. work on 3c: ask your group questions about their vacation. then tell the class your results.
2.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answers.
3. try to make a report in each group. then let one student read the report to the class.
(最后,可以经学生们评议来推举最有能力的小组)
ⅵ. exercises
1. if time is enough, do some more exercises on big screen.
用恰当的不定代词填空。
_________ found mr. li’s keys and gave them back to him yesterday.
2. ─did you see ___________ in the big box?
─ no, i didn’t. there’s ___________ in it.
_________ helped the little boy. he did it himself.
4. my watch doesn’t work. ___________ is wrong with it.
5. ─hello, ___________!
─hello, mr. smith!
6. ─how’s it going, jack?
─great! ____________ is going well.
7. ─did you go to the beach with
___________?
─yes. i went there with my cousin.
homework
1. 背诵grammar focus 部分。
2. 复习复合不定代词及反身代词的用法。
板书设计


section a 2 grammar focus-3c
anyone, someone, everyone, something, anything, nothing
did you go out with anyone?
no. no one was here. everyone was on vacation.
did you buy anything special?
yes, i bought something for my father.
no, i bought nothing.
how was the food? everything tastes good.












section b 1 1a-2e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1) 能掌握以下单词:decide, try, paragliding, feel like, bird, bicycle, building, trader, wonder, difference, top, wait, umbrella, wet, because of, below, enough, hungry
2) 能掌握以下句型:
① where did…?
② what did…?
③ how was…? / how were…?
④ did she/he…?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方的人们上学的方式,了解还有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需要我们去帮助他们。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掌握本课时出现的生词及表达方式。
2) 进行听力训练,提高综合听说能力。
3)阅读短文,获得相关信息,提高学生们的综合阅读能力。
2. 教学难点
1. 听力训练
2. 阅读2b部分的短文并完成相关要求。
三、教学过程
ⅰ. warming- up and revision
1. daily greeting.
2. check the homework. let some ss report where did they go on vacation.
3. review the “复合不定代词”
4. review the “反身代词”
5. show a movie of paragliding.
ⅱ. writing
work on 1a:
1. point to the six words. delicious, expensive, exciting, cheap, terrible, boring
2. read the words and let ss read after the teacher.
3. point to the last picture and say: this is a cake. it’s delicious. then do the same thing for all six pictures.
4. let ss match each word with a picture. the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tudents.

work on 1b:
1. explain the meaning of “ j words” and “ l words.”
2. let ss discuss the words they know and write them down on the line.
3. let some ss read out their words to the class. (or let some ss write their words on the blackboards.)
ⅲ. listening
work on 1c:
1. t: now let's work on 1c. first, let one student read the questions aloud. make sure all the ss know the meanings of the questions.
2.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first time. ss only listen.
3. then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second time. ss liste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4. then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third time for the ss to check the answers.
5. s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circle the words and phrases they hear.
6. check the answers: (look at the big screen.)
work on 1d:
1. tell ss this time they have to write down what lisa said about her vacation, the people, the fun park, the food and the store.
2. then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second time. ss listen and write down the words.
3. then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third time for the ss to check the answers.
听力指导:在听时要抓重点内容。第一次听要求我们回答问题,因此在听的时候,应重点将与这些问题相关的内容方面的听清,其他作为非重点内容。另外,要注意要速记下重点内容。
在完成1d部分时要注意听的重点是放在lisa对这五个方面的事情所做评价,因此应听清楚那些形容词。
ⅳ. pair work
1. tell ss to ask and answer about lisa’s vacation. begin your questions with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for example: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i went to new york city.
did you go with anyone?
yes, i did.
2. ss work in pairs and ask and answer about lisa’s vacations.
3. let some pairs come to the front and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ⅴ. discussion
1. tell ss to work in groups. discuss the questions together.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on vacation?
what activities do you find enjoyable?
2. give ss some possible answers:
people usually go to some places of interest for vacation.
i find fishing enjoyable.
3. ss discuss the two questions. write down their answers. let some group report their answers.
vi. reading
work on 2b:
1. t: now we’ll read jane’s diary entries about her vacatio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did jane have a good time on monday?
what about on tuesday?
2. ss read the diary quickly and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3.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s.
work on 2c:
1. let some ss read jane’s diary entries again. fill in the chart.
2. let ss look at the chart first. then let them read and fill in the chart.
3. check the answers. (look at the big screen.)
work on 2d:
1. tell ss they should read the conversation about jane’s trip to penang again and use the information in the diary entries.
2. ss read the conversation about jane’s trip to penang first then try to fill in the blanks.
3. 方法指导:首先,应读通读整个对话一遍,理解对话的大意;然后,认真阅读有空格的上下句的内容,结合日记的内容,确定空格处的内容。 最后,再通读一遍对话,综合日记的内容看每个空格处是否贴切。
3. ss read carefully and try to write down the words in the blanks.
4.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class.
work on 2e:
1. 告诉学生们这篇日记是jane在七月十八日又一次参观了penang hill 后,所写的。读日记,并用括号中单词的正确形式填空。
2. 方法指导:首先,再次明确这是一篇日记,因此应用一般过去时态;然后,通读一遍日记的内容,了解大体内容;最后,综合每句的内容,用括号中动词的正确的形式填空。
3. ss read the diary and try to fill in the blanks.
4. check the answers. (look at the big screen)
5. 对动词一般过去时的规则形式与不规则形式,再复习一遍。
homework
用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my mother ______ (buy) a new schoolbag for me yesterday.
when _____ you _____ (start) to learn english?
my aunt ______ (take) us to dinner at a restaurant but the food _______ (is) not good at all.
when i _______ (am) in america, i _______ (make) a lot of new friends.
they _______ (have) a great sale last weekend.

板书设计:


section b1 1a-2e
words: decide, try, paragliding, feel like, bird, bicycle, building, trader, wonder, difference, top, wait, umbrella, wet, because of, below, enough, hungry
① where did…?
② what did…?
③ how was…? / how were…?
④ did she/he…?
did jane have a good time on monday?
what about on tuesday?













section b 2 3a-self check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1) 复习询问或谈论假期去某地旅行的经历。
2) 能够综合运动词的一般过去时形式,并能正确填空。
3) 总结回顾动词过去式的规则变化不规则变化。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方的人们上学的方式,了解还有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需要我们去帮助他们。
2)通过谈论假期旅行的经历,明白在旅行时应注意保护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能综合运用所的重难点词汇来完成相关任务。
2)能运用英语根据相关提示来记自己某次旅行的经历。
2. 教学难点:
能运用英语根据相关提示来记自己某次旅行的经历。
三、教学过程
ⅰ. warming- up and revision
1. let ss read the passage about jane’s vacation to malaysia. then fill in the blanks.
2. check the answers.
ⅱ. discussion
1. show some pictures of the some places of interest. tell ss the name of them.
e.g. the great wall, summer palace, tian’anmen square, a beijing hutong…
2. let ss discuss what they can do, eat, buy… in those places.
ⅲ. writing
1. tell ss they went to one of these places of interest last summer vacation. with the help of the words in the box, try to fill in the blanks of the diary.
2. let some ss read the words in the box.
3. ss read the diary and try to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words in the box.
2. 阅读指导:
首先,应阅读日记一遍,了解日记的大意。然后,细读每一句,根据上下文文意来确定每个空格处应填的词汇。比如:读第一行可知此处是填空记日记时的时间,空格后面有日期,因此空格处应填月份august。读第二句话,可知空格处应填写天气的词汇,故应选hot and sunny。其他类似。
3. ss read the passage then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words in the box.
4. check the answers.
ⅳ. practice
work on 3b:
1. let some ss read the questions aloud to the ss. make sure they know the meaning of the questions.
2. let ss work in pairs to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rite their answers on a piece of paper.
3. get some pairs read out their answers.
4. check the verbs forms.
work on 3c:
1. tell ss to write a travel diary like jane’s on page 5. use your notes in 3b.
2. 写作指导:
本文为写日记, 因此应用一般过去时态。应注意动词的过去式形式。
回顾一下在3b中所回答的问题的情况,然后将这些句子按恰当的逻辑顺序排列在一起,形成条理清晰的一段文字。
可以根据旅行的经历再添加一些恰当的想象的句子。
再次,阅读一遍短文,看有没有错误的句子。
3. ss write their diary by themselves. give any help they need.
4. let some ss read their diary to the class.
ⅴ. self check 1
1. 让学生们看自己的笔记,复习相关复合不定代词的用法。
2. let ss read the small conversation and choose the correct words in the box to fill in the blanks.
3.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s.
4. explain any problem that ss can’t understand.
ⅵ. self check 2
1. 让学生们看自己的笔记,复习相关动词过去式的规则变化及不规则变化。
2. ss read the passage and fill in the blanks.
3. let some ss write their answers on the blackboard.
4. check answers with the ss.
5. explain any problem that ss can’t understand.
ⅶ. group work
1. tell ss what they should in this activity. imagine you are all foreigners on vacation in china. you meet each other at the airport on your way home. talk about what you did on your vacation.
2. ss work in groups of four and ask and answer about their vacations in china.
3. let some pairs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 in front of the class.
homework
1. review section b.
2. 阅读self check 2 的短文,并强化记忆所列举动词的一般过去式形式。
3. 总结全单元出现的不规则变化的动词的一般过去式,并努力记住他们。
板书设计:


section b 2 3a-self check
3a: august, hot and sunny, a beijing hutong, beautiful, bought something special, it was interesting, beijing duck, delicious, tired
3b: where did you go? what food did you eat?
did you go with anyone? what did you like best?
how was the weather? did you dislike anything?
what did you do every day? how did you feel about the trip?

unit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section a 1 (1a-2d)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1) 能掌握以下单词:anyone, anywhere, wonderful, quite a few, most, something, nothing, everyone, of course, myself, yourself
能掌握以下句型:
①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i went to the mountains.
② —where did tina to on vacation? —she went to the beach.
③ —did you go with anyone? —yes, i did./no, i didn’t.
2) 能了解以下语法:
—复合不定代词someone, anyone, something, anything等 的用法。
—yourself, myself等反身代词的用法。
3) 一般过去时态的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及其肯定、否定回答。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一般过去时进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用所学的功能语言交流假期去了什么旅行。
2) 掌握本课时出现的新词汇。
2. 教学难点:
1) 复合不定代词someone, anyone, something, anything等 的用法。
2) yourself, myself等反身代词的用法。
三、教学过程
ⅰ. lead-in
1. 看动画片来进入本课时的主题谈论上周末做了些什么事情,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
ⅱ. presentation
1. show some pictures on the big screen. let ss read the expressions.
2. focus attention on the picture. ask: what can you see? say: each picture shows
something a person did in the past. name each activity and ask students to repeat:
stayed at home, went to mountains, went to new york city 6. went to the beach,
visited my uncle, visited museums, went to summer camp
3. now, please match each phrase with one of the pictures next to the name of the
activity,point to the sample answer.
4. check the answers. answers: 1. f 2. b 3. g 4. e 5. c 6. a 7. d
iii. listening
1. point to the picture on the screen.
say: look at the picture a. where did tina go on vacation? she went to mountains.
ask: what did the person do in each picture?
2.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3. play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
say: there are three conversations. the people talk about what did on vacation.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nd write numbers of the names in the right boxes of the picture.
4. check the answers.
iv.pair work
1. point out the sample conversation. ask two ss to read the conversation to the class.
2. now work with a partner. make your own conversation about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
3. ss work in pairs. as they talk, move around the classroom and give any help they need.
4. let some pairs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
v. listening
1. tell ss they will hear a conversation about three students’ conversations. listen for the first time and fill in the chart. then listen again and check yes, or no.
2. let ss read the phrases in the chart of 2b.
3.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ss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4. play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 for the ss to check “yes, i did.” or “no, i didn’t. ”
5.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s.
vi. pair work
1. let two ss read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grace, kevin and julie.
2. let ss work in pairs and try to 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
3. ask some pairs to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
vii. role-play
1. first let ss read the conversation and match the people and places they went.
2. let ss act out the conversations in pairs.
3. some explanations in 2d.
homework:
用英语询问你的一位好朋友,她(他)假期去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并将此对话写在作业上。
a: where did you go…?
b: i went to…
a: did you see…
b: yes, i did. / no, i didn’t.
板书设计:


section a 1 (1a-2d)
anyone, someone, everyone, something, anything, everything
yourself, myself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did you do anything special?
i went to new york city. did you go anywhere interesting?
where did she go on vacation? most of the time
she went to the mountains.











section a 2 (grammar focus-3c)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1) 复习所学的重难点句型及句式结构。
2)总结学习anyone, someone, everyone, something, anything, nothing等不定代词的用法。
3)练习运用所学的句型及句式结构。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一般过去时进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用所学的功能语言交流假期去了什么旅行。
2) 复习运用本课时出现的新词汇。
2. 教学难点:
1) 复合不定代词someone, anyone, something, anything等 的用法。
2) 阅读填空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
ⅰ. warming- up and revision
1. free talk: ask ss the questions: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ss try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2. review the usage of “复合不定代词”
ⅱ. grammar focus.
1. 学生阅读grammar focus中的句子,然后做填空练习。
1. 你去了什么地方去度假?
______ ______ you go on ___________?
2. 我去了纽约市。
i _______ _______ new york city.
3. 你和什么人别一起去的吗?
______ ______ go out with ________?
4. 不,没有别人在这儿。每个人都在度假。
no. ____ ______ was here.
________ was on _________.
… (其余试题见课件部分)
3. 学生们完成填空试题后,可以打开课本检查答案,对错误的句子,单独进行强化记忆。
ⅲ. try to find

初中八年级语文《春酒》教学设计


这篇《初中八年级语文《春酒》教学设计》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八年级语文《春酒》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春酒》是一篇通过叙述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来表达作者丰富思想情意的散文。教学本文,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民风民俗,更要让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能说出自己对作品中生活化的细节描写、人物的性格品质的感悟,获得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进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为了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教学得将学生推到“前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生成,以诵读、品读为主线,以感悟、交流、表达为重心,来安排课堂流程和教学活动。
先“读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再“读懂作者”,通过对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的品味,明白身居异乡的作者在写“喝春酒”“喝会酒”的风俗中,重点写“我”和“母亲”的表现的用意,体会作者对快乐童年的幸福回忆,对亲情、乡情的无限眷念。
在“读通课文”、“读懂作者”的基础上,还要努力地“读出自己”、“读出创新”,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领会,有自己的发现,领会课文更淳厚、更丰富的意蕴;同时还应该调遣自己的语文、生活积淀,进行有意义的言语表达。
【教学目标】
1、读通文本。整体感知,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概括文章内容。
2、读懂作者。通过品味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明白作者在写“喝春酒”“喝会酒”的风俗中,重点写“我”和“母亲”的表现的用意,体会作者对快乐童年的幸福回忆,对亲情、乡情的无限眷念。
3、读出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领会,有自己的发现;调遣自己的积淀,进行言语表达。
4、读出创新。不止于“乡愁”“思乡”的主题思考;读出更醇厚、更丰富的意蕴。
【教学重点】
1、读懂作者。在品味细节中,能够感受作者借家乡风土人情的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感悟到人性之美、人情之美、风俗之美。
2、读出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领会,有自己的发现;调遣自己的积淀,进行富有创意的言语表达。
【教学难点】
结合文章结尾部分,深入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条件】 投影仪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开课——检查预习对字词落实情况(此环节可以根据班上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层次合理取舍。)
1、读准字音:
【抽学生读,齐读。弄清加点字的读音。】
气氛(fēn) 两颊(jiá) 煨炖(wēidùn) 枸杞子(gǒuqǐ) 薏草(yì)
斟酒(zhēn) 炮制(páo) 挑剔(tī) 橄榄(gǎnlǎn) 门槛(kǎn)
过瘾(yǐn)
2、说出下列词语的含义。
【抽学生说,适当补充,订正。让每位同学都掌握。】
巴结:方言,指人做事勤快。
一马当先:策马走在最前面。形容或起带头作用。
顾名思义:顾:看。义:含义。看到名称就会想到它的含义。
如法炮制:本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后比喻照样处理。
第一环节——酝酿情绪。以品味课文结尾段为载体:
大家一边回忆预习时所了解的课文内容,一边看看课文最后两段:
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问:“家醅”如何读?什么意思?
明确:醅,读pēi ,指酒。家醅,自家酿的酒。
再问:作者亲自酿的酒,为什么不是真正的家醅呢?
学生回答后,明确:
一是因为人在他乡,新年气氛不浓;二是“我”如法炮制的,用料是美国货葡萄;三是没有道地的家乡味。
三问:那真正的家醅在哪里呢?地道的家乡味是一种什么味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跟随作者回到过去,回到乡村,回到童年的春节。让我们与作者一起,进入甜美的回忆。(引出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感受作者笔下“真正的家醅”。
【学生朗读一次课文。读后,出示问题。学生再根据问题,浏览筛选。】
1、回忆部分主要写了几件事?
学生概括。然后明确:
回忆部分写了两件事——童年时候在家乡新年“喝春酒”和“喝会酒”的习俗。
2、“喝春酒”是怎么回事?“喝会酒”又是怎么回事?
【复述课文内容。】
老师点拨:复述时不要忽视重点细节和场景。
先同桌轮流复述,或一人承担一方面内容,互相点评。目的是让大家都参与进来。
然后抽同学在班上分别复述两部分内容。师生给以评价。
(当然还可以组织学生变换角度来复述。如用第三人称或站在母亲角度等。)
3、写“喝春酒”和“喝会酒”,重点写了“我”的活动、“母亲”的表现。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形成基本共识:
写“我”的活动,是以“我”的视角来观照农村的新年,观照周围的人事,以一颗童心感悟生活的味道。表现了童年的天真可爱、无忧无虑、不受拘束以及得到的关爱和获得的优待。表达对童年快乐生活的留恋、向往和怀念。
写“母亲”的表现,是为了突出母亲这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的勤劳俭朴、聪明能干、善良大度、宽厚仁慈的性格。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对亲情的渴盼。
4、写“喝春酒”和“喝会酒”的风俗时,还出现了哪些人物?有何用意?
明确:写了阿标叔和乡邻乡亲。是为了表现村民之间的友善、和谐、亲如一家。表现作者对这样淳朴厚道的民风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小结:作者通过“喝春酒”和“喝会酒”风俗的描绘,表现了“我”童年的天真活泼,母亲的宽怀仁慈,村民的纯朴亲和。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之美、人情之美、风俗之美。
第三环节——品味细节、场景描写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意。
一、品语言,悟情意
上一环节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进入细部,具体感受作者语言文字里丰富的情意。同时,进一步认识作者是如何实现自己思想情意的表达的。
【学生先从课文中勾画圈点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然后,教师点拨诵读方法,带领学生细细读,反复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读出情感,读出情趣,读出意味。可采用学生自读自评,自读他评,师读生评,生读师评等多种方式激活学生,让他们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可能会有以下一些语句被关注:
1、写“我”的语句:
(1)“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总是”一词写出了我对春酒的期待之情,“一马当先”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不请自到”让我感受到了乡人们相处的融洽,“肚子吃得鼓鼓的”写出了一个“馋嘴”的可爱的小女孩子的特别,“蜜蜂似的”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子吃得饱饱的样子,突出了她的可爱。“捧”字写出了小女孩对吃的东西的喜爱和珍惜,也写出了村民们的慷慨大方。
(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显示出“我”的天真可爱。
(3)“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走来走去”、“捏”表明了“我”即使是只得到了一点点的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直舔”、“呼呼地睡”、“也是酒仙”表现小花猫对八宝酒的喜欢。通过写小花猫的可爱来表现“我”的童趣。
(4)“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靠”和“点”说明“我”年龄虽小但很机灵。“舔一舔”说明想喝但又不敢当着大家的面去喝,只能“舔舔”,即便如此,也让“我”很过瘾。写出了“我”当时很撒娇,很嘴馋的情态。同时让我们感受到邻里之间的亲密随和、融洽温馨。
(5)“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眼巴巴”是盼望、期待和向往的眼神,这写出了“我”企盼的神态、焦急的心情。
(6)“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写出了“我”获得优待的得意、自豪,得到两条印花手帕的开心、喜悦和幸福感。
2、写母亲的语句:
(1)“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这句话写出了母亲非常得意、自豪的心理。
(2)但是你呀,就只能添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亲切慈祥,富有爱心。
(3)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
——母亲的热情,大方。在与别人分享劳动成果中享受劳动的快乐。
(4)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喜气。
——热情好客,宽厚仁爱,慷慨大方。
(5)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两颊红红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得到别人表扬后的得意和些微的“羞愧”,一副农家纯朴妇人的样子。母亲滴酒不沾,却要酿“八宝酒”,足见母亲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自己从中获得开心、荣幸和满足。体现出人性的美丽。
(6)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她总是笑眯眯地向别人介绍做法。
——母亲的勤劳,聪明,厚道,慷慨大方。体现出人性的美丽。
3、写花匠阿标叔的语句: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兴高采烈。
——写出了花匠阿标叔的老实善良、纯朴厚道。不说话,总是乐呵呵地做事,能为很多人带来快乐,自己就非常高兴。这是故乡浓厚、淳朴人情的体现。
4、写乡邻乡亲的语句:
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
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
——这些语句表达出乡邻乡亲的热情大方,纯朴善良,和谐融洽。
二、思考讨论
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这么清楚,描写得这么细致呢?
学生交流后明确:作者对童年往事、对故乡的人事有深厚真挚的感情。作者有这样真挚的感情,需要借助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来表现。
三、小结
作者借助于细节描写、场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快乐甜蜜生活的怀念和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四、作业
课后收集积累表达思乡、思亲的古诗句。为下节课做准备。
第二课时
导入激趣:
我们在读琦君这篇美文的时候,心里时时被作者笔下的人事所感动。读到文中的某些细节,某些场景时,犹如读的是自己,读的是自己曾经相似的经历,读的是自己的亲人,读的是自己周围和谐温馨的场景。我们回忆着,联想着,眼前浮现出一幕幕充满童真和亲情的画面,与作者产生着情感共鸣,充满着无限的温暖和欢快。这就是语言的力量,是语文的魅力,是阅读的“再创造”。
第四环节——读出自己,读出创造。以激活积淀,言语表达为主。
1、调动自己的体验
说说自己体现童趣童真、亲情乡情、和谐温馨等类似的经历,对记忆中的生活细节有些描述,有些回味,有些思考,有些品悟。
【先在小组内自由交流。然后推荐几位同学全班交流。老师根据情况予以点评。】
2、结合同学们的交流表达,特别是在细节的截取、描述角度、语言运用、表述层次等方面的情况,反观课文,看看自己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发现,给以点评,或者激励其他同学评价。】
可能会涉及的内容,教师要有所思考。
(1)文章以“春酒”为线索,串联了喝春酒、喝会酒、制“八宝酒”等内容。
(2)本文作者在文章中所写内容,都是很普通平凡的,很生活化的,很细小的。这些事情虽然简单,但却像一粒粒珍珠,闪耀着光芒,让我们能品味出其中的魅力。
(3)文章以小显大,以平凡打动人心。这样的选材对我们写作有很好的启发。
(4)作者用儿童的视角来观照故乡的新年、故乡的人事,语言灵动,充满童趣,富有表现力。
(5)文章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
3、思乡之情、思亲之情,很浓醇,很缠绵,很恒久。我们有不少古诗人,吟诵过这种人心相通的感情。同学们调出自己的积淀,收集了有关这方面的诗句,请同学们展示。交流时,重在品味诗句所传达的情意。
可能会涉及的诗句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建《宿建德江》)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4、结合自己对课文的品味和诗句所传递的情意,请表达心声(读出创造)。
【学生思考,动笔表达。可以全写,也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写。全班交流,师生点评。】
有一个地,叫故乡,
有一个节,叫春节,
有一种酒,叫春酒,
有一种情,叫乡情,
有一段时,叫童年,
有一个人,叫母亲,
有一些事,叫往事,
有一种愁,叫乡愁,
有一种念,叫怀念,
第五环节——再品课文最后两段。回到第一环节的问题上,进一步升华感情,丰富意蕴。
1、问:通过我们对课文的诵读鉴赏,品出了真正的“家醅”吗?品出了“道地的家乡味”了吗?它们在哪里呢?
学生结合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和自己的发现,自由回答:
在家乡,在童年,在春酒席上,在会酒席上,在亲情里,在淳朴的民风中,在心中,在记忆里,在绵绵思念中……
2、问:有了这一层领悟,请再读最后两段文字,看情意有没有丰富?
此时,补充介绍作者,通过介绍琦君,让学生感悟作者思乡的深挚热烈和对家乡味的迷恋。
本文作者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她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就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现在已经88岁了。琦君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学生反复地、设身处地地读课文最后两段文字。教师点拨:
文章前两个场面,作者沉醉在过去的欢乐中,最后一个片断,则是回到现实。结尾的反问,寓意深长。通过今昔“春酒”(“八宝酒”)比较,内心生出无限感慨:哪里去寻那样无忧无虑的童年呢?哪里还能再感受母亲的慈祥和宽厚呢?哪里去感受那么和谐淳朴的民风呢?“春酒”不在,童趣不在,家乡不在,母亲不在,岁月不在,回忆中的美好,现实生活中的缺憾,这样的落差,就更容易让人生出对美好年华流逝的伤感,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对母亲深切的追思,对故乡深切的怀念,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和谐人际关系的期盼,对纯朴人性的追求了。真实“言近旨远”啊。
同学们要读出情感,读出领悟,读出那种追思,那种怀念,那种失落,那种惆怅,那种无奈,那种不可复得的心情,那种对人世沧桑的感慨来。
3、动心,动脑,动情,然后动笔填空,收束全文。
春酒是一种能品出 滋味的酒。
学生回味课文,回味作者的经历,回味自己的生活,组织语言,表达交流。
【相对开放的话题,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感悟。可以针对童趣、快乐、幸福、亲情、和谐、民俗、人性、光阴、期盼、失落、无奈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表达。不要求多高深,不要求超认知水平。老师要激发鼓励同学们有创意的表达。】
举例:
春酒是一种能品出农村新年热闹滋味的酒。
春酒是一种能品出童年幸福快乐滋味的酒。
春酒是一种能品出村民和谐温馨滋味的酒。
春酒是一种能品出母亲的慈祥仁爱、勤劳善良、热情厚道滋味的酒。

八年级上册历史《洋务运动》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洋务运动》导学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
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它引起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是,由于洋务运动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而且存在着各种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洋人控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虽然这次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因它而产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受过近代西方教育的人才为接下来的中国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标准
1、了解洋务派“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2、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局限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知识;通过对洋务运动的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感知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办洋务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进而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虽未达到富强,但却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一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辩证客观地评价洋务运动,培养创新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概况。
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五、 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先猜两个谜语
19世纪晚期中国上海的一则广告上写道:
“胜地无须秉烛行,圆珠替月明分明。何须浪掷金钱买,海上天开不夜城。”
“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厂,几如面话一堂中。”
教师:广告上描绘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先进的器物?
学生:洋务运动; 电灯和电话。
(设计意图: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师:洋务运动使中华民族开始了强国之梦,在中国引进了西方文明的曙光,是中国处于十字路口时历史的选择。那么,洋务运动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又是如何破产的?我们应该如何去评价它?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内容。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
播放:视频《洋务运动》。
教师: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什么样的形势?
学生:内忧: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者。
外患:西方列强侵略。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教师:假如你是当时的清朝官员,为了解除“内忧外患”,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具体怎么做的?
二、洋务运动的概况
展示: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以期永远之利。 __曾国藩
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
教师:他们的建议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师夷长技。
教师:曾国藩、李鸿章是洋务派的地方代表。首先了解什么是洋务派?什么是洋务运动?
学生: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对历史史料的解读,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自学课本内容,然后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教师:洋务派的主张和目的?
学生: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师夷长技”。
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教师: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是什么?
学生: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教师:洋务运动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口号分别是什么?
学生: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教师:洋务派的主要代表有哪些?
主要代表:中央:恭亲王奕
地方: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展示:
教师:洋务运动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师生共同完成。
(1)洋务运动前期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时间 举办者 企业名称 企业在当时的特点
1861年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洋务派兴办的
第一个军事工业
1865 年 李鸿章
曾国藩 江南制造总局 是当时规模
的近代军事工业
1866年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 远东第一大船厂
展示:前期的近代军事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洋务派第一个军事工业 的近代军事工业
福州船政局 第一批飞机
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 福州船政局制造
(2)洋务派后期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时间 举办者 企业名称 企业在当时的特点
1872年 李鸿章 轮船招商局 近代第一个轮船公司
1893年 张之洞 汉阳铁厂 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厂
1893年 湖北织布局
展示:
轮船招商局 汉阳铁厂
近代第一个轮船公司 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的钢铁厂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让学生直观洋务运动的内容,图片再现历史画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探索历史的积极性。)
(3)筹建海军: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兴办新式学堂。
京师同文馆
教师: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附属于总理衙门。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后者于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它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京师同文馆选送学生出国留学,从而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展示:
教师: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120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这是近代中国历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在这些幼童之中,不少人成为了近代中国历的佼佼者,如清末思想家严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矿冶工程师吴仰曾,民国政府第一任国务总理、复旦大学创办人唐绍仪,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
过渡:洋务运动轰轰烈烈进行了30年,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呢?——破产
展示:
材料一:视频《洋务运动》片段。
材料二:
教师:阅读材料,回答: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什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洋务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学生:标志: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
原因:(1)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
(2)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3)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4)立新而不破旧,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根本原因)
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对观看视频和对漫画的分析,培养学生学会史论结合、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
三、洋务运动的评价
展示:唇枪舌战:
辩题: 正方:洋务运动破产了; 反方: 洋务运动成功了
(提示: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去客观评价。)
学生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学生2: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3:筹划海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
学生4: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教师: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结局:失 败,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历史局限性:重军事 ;轻政治。没有革除封建专制统治的弊端。
(设计意图: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教师: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一场自救运动。在此期间洋务派兴办了许多军用民用工业,新式学堂,还筹建了三支海军,虽然最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却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洋务派把学习外国做为一种国策,虽然,他们只学了些皮毛,但开创了向外国探求富强之路的先河,为后人留下了富民强国的经验和教训。
历 史 歌 谣
洋务运动新主张, “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央代表恭亲王, 地方国藩李鸿章,
张之洞 左宗棠, 兴工业 办工厂, 建海军 开学堂, “自强”“求富”似梦乡。
洋务运动虽失败, 未使中国得富强,
但引科技和经验, 客观作用不能忘。
六、 课堂检测
检测题目一:
1、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
A.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B.发展军事工业
C.发展民用工业 D.维护清朝统治
2、“中国文武制度,事实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为此,洋务派创办了 ( )
A.近代军事工业 B.近代民用工业
C.近代海军 D.新式学堂
3、李鸿章是中国近代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镇压过农民起义,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李鸿章仍有值得肯定之处,表现在(  )
A、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B、兴办新式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C、担任钦差大臣开展禁烟运动  D、率兵收复被沙俄侵占的x疆
检测题目二:完成本课《历史助学》。
七、 板书设计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八年级上册历史《内战烽火》教学设计”一文,希望“八年级上册历史《内战烽火》教学设计”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八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