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学设计 > 导航 > 小学三年级语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同时要清楚知道一份优秀教案课件,也能快速梳理各个知识点。你认为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么样的?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小学三年级语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

1 在读中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 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中表达的效果。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领会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理解小村庄消失的过程和原因。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方法:图文结合、小组合作。

四、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山谷中,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的图片。(课件一)

你觉得这个小村庄及周围的环境怎么样?用一些词语来形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二 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课文中是怎样描述这个小村庄的?引出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 画出并体会优美的词语: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

2 读出小村庄的美丽。(花样读)

过渡:是呀!多么美丽可爱的一个小村庄,那里绿树成荫,树木成林。绿茵茵的草坪上雪白的羊群撒欢地玩耍、嬉戏;牧羊人吹着笛子,悠扬的乐曲声在碧蓝的空中回荡。不远处有所小学校,从校园里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大人们都在辛勤地建造着自己的家园。整个山村充满了祥和的气氛和勃勃的生机。可是最后却消失了,什么都没有了……引出第五自然段:

(二)齐读第五自然段

(出示课件二:一片荒芜的场景)

1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 这个小村庄到底是被什么毁灭的?

(这时同学们有的说是被村民,有的说是被斧头……借此引出第2---4自然段。)

(三)请同学们默读第2---4自然段。思考: 这个小村庄到底是被什么毁灭的?

把你读懂的词、句用“﹏”画下来并作简单批注。不懂的词句用“—”画下来,可在小组学习中解决,如果小组解决不了,提到班上解决。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质疑

师: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因为村里人砍树,山坡上才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师:你从哪些句子知道是村里人砍树的?

(课件三)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2)相机指导理解用词:

A “谁”

B 理解“拎”(换词方法)

C 理解“裸露”(出示图片对比理解)

(3)句子训练

(课件四)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谁家想(做家具),谁家(想烧饭)……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砍树。

(4)小结 (板书:随意砍树)

2 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人们在拥有了房子、犁之后他们停止砍树了吗?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人们在拥有了这些东西后并没有停止砍树。课文中说: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1)(课件五)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2)理解“不断砍树” (板书:不断砍树)

(3)理解“柴烟”

柴烟是指木柴燃烧后所产生的气体。

人们把这些树木砍下来后干什么了?这里指树木被人们砍下来,用来生火做饭、取暖。

在我们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4)指导朗读

3 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我们虽然生气、我们虽然难过,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可是最后,那个小村庄却被一场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1)理解“不错”是真正的不错吗?

(2)情境再现美丽的村庄,想象: 洪水来临时小村庄什么样?洪水过后又是什么样?

(3)谈感受:

生:我知道这样不错的日子不会太长,因为在他们随意砍伐树木的同时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生:我仿佛看到了万马奔腾般的洪水把仅剩下的几棵树连根拔掉。汹涌奔腾的洪水已冲垮了他们的房屋,冲走了他们辛辛苦苦换来的一切。

生:我仿佛听到了经过这里的人们的叹息道:目光短浅也!罪有应得也!

生:他们在慢性自杀。当洪水来临时,他们来不及呼救,就已经告别了人世,告别了美好的未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 总结全文

齐读全文,说说你学习了这一课懂得了什么?

生:我懂得了我们不能随意砍伐树木。

生:我懂得了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树木。

生:我懂得了不爱护大自然,就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学习了这一课,我们知道了由于村民的无知与自私,他们过度砍伐树木,忽略了树能防风、固沙,不让水土流失的作用,造成了山坡上的植被被破坏,环境在不断地恶化,最终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一切都没有了。我们要吸取这个沉痛的教训,就让我们一起爱护森林。爱护大自然!共同来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吧!( 课件六:爱护大自然,爱护环境)

四 延伸作业

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面对如此怵目惊心的环保问题,我们小学生能做什么呢?就请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出一份“保护绿色家园”的手抄报吧!

五 板书设计:

随意砍树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什么都没有了 保护环境

不断砍树

山东省章丘市白云湖镇石珩小学 三年级 李霞

Fwr816.COm精选推荐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这篇《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复述课文内容。
 3、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4、能懂得故事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套。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试着把故事内容复述一下。先自已复述一遍,然后复述给同桌听。
二、品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课文,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认真写好批注,等一会我们交流。
三、讲述故事。
请同学们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再加进自己合理的想象,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先自己讲一遍,然后讲给同桌听。可以一个人单独讲,也可以几个人合作讲。
四、拓展阅读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它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再不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那我们将自食其果,自我毁灭。
21世纪,人类面临许多环境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这则材料,读后说说你的感受。
五、环保行动。
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面对如此怵目惊心的环保问题,我们小学生能做什么呢?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小编为网友整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5册的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村里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那个美丽而宁静的小村庄从此消失的无影无踪。它告诉了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整组课文都是围绕着“保护环境”为主题,通过质朴、深蕴的语言,优美真实的课件演示,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窗口,从这个窗口里他们看到了历史环境的巨大变迁,激发了他们内心强烈的的情感共鸣,深深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深化了主题。下面我把它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点
它采用了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我们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们综合了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下教学设计及情境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实践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在这里,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小村庄在老师的故事中娓娓而来,通过直观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首先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然后画面急剧变化,突如其来的洪水毁掉了这个美丽的村庄,从声音、画面方面激活学生潜在的情感。让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张开的状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感受到村庄从“美丽”到“毁灭”的过程给他们带来的那种震撼心灵的感觉。第一次与大自然进行心灵碰撞为他们理解村庄的消失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模拟调查,渗透新知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并且采用新颖而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课件演示让学生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情感画卷。在这个时候,学生的心里一定有很多的疑问,很多的想法,再运用模拟调查的方式,首先激起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学生通过刚才的课件观看,听老师逐步深入的引导,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学生心里那么多的“问号”就会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中一步一步的清晰、明显。
(三)自主释疑,知识反馈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这课里,要引导学生根据单元训练目标,让学生提问,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始终将“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方式。首先是讨论前——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观察思考,比如: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学生经过有目的地观察和有意识地思想,有针对性去讨论,对问题产生了独特的想法,才能充分、深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弄明白“所有靠斧头得到一切”不仅仅指前面提到的用斧头得到的房子、家具还有靠斧头得到的所有不错的生活。讨论中——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想法,有的是成熟的见解,有的仅仅是幼稚的疑问。这些想法,都使学生有一种“一吐为快”的心理需求,此时,正是讨论的时机。讨论时,引导学生有序地发言,特别注意让只习惯于说的学生有“听”的耐心,使羞于发言的学生有“讲”的信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条理地将自己的意见充分表露,使课堂讨论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讨论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对于这些意见的“联结点”,让学生从中归纳出正是因为这些村民乱砍乱伐,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由此看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四)发展思维、深化主题
孩子们对大自然总是有一种莫名的亲近,而且还有着意想不到的创造潜能。学完全文后,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古人说:“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在这种“引——放”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始终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语言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自己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
六、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非常简单但又层层进入,从直观上一目了然但又意义深远,从而深化了整个主题。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
一 引入新课

1 播放背景音乐和大屏幕(美丽的小村庄环境优美,小动物们在快乐地玩耍,人们在快乐地耕种和收割)

2 师:在这样一个鸟语花香,美丽的小村庄,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 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1 学生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 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指名回答)

3 检查自学情况,分段朗读。

4 齐读最后1段。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师相机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5 带着问题继续看课文,边读边画,找小伙伴讨论。

三 带着问题分析课文

1 师:那你们都明白了什么?

2 出示第2段,问:哪些词语表示砍的数目非常大?

(一间间 一栋栋 应有尽有 各种各样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 出示第3段,解决第①个问题。

“裸露”是什么意思?

4 出示第4段。(指名读 男生读 女生读)解决了第②个问题。

5 播放美丽村庄被破坏过程的录象,并小结,照应第2段。

师小结:

村子里住着几十户人家。家家都有把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到山坡上去,把树一棵棵砍下来,就这样树木变成了房子,变成了家具,山坡上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裸露的土地。

四 体会课文并深化主题

师:此时,你的心情怎么样?(学生畅所欲言)

师:是啊,你们的心情老师能够理解,就请你们在大 声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情吧!(集体朗读课文)

五 拓展延伸

师:美丽的小村庄因为不加节制地乱砍乱伐,就被洪水卷走了,我感到痛心,感到惋惜,同学们,你们肯定有很多的话说,就把它写在课题的旁边吧!

六 发散思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小村庄的感情和对保护环境的感想。(说 画 写 唱 等等)

附 板书

10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美丽的小村庄乱砍→树木减少土地裸露→洪水卷走了一切

问题:①人们为什么砍柴?为什么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②为什么什么都没有了呢?

小学三年级音乐教学设计:共同拥有一个家


年级:三年级
课题:《共同拥有一个家》
课时: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苏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悄悄话中的歌唱曲目《共同拥有一个家》,教学内容有:学唱《共同拥有一个家》,了解SOS儿童村,学习手语。
二、歌曲分析:
《共同拥有一个家》是电视剧《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的主题曲。歌词叙述了孩子关爱被丢弃的“布娃娃”的生动故事。歌曲为四四拍,旋律委婉。全曲分三个段落,均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段的羽调式叙述性较强,旋律围绕主音“6”展开,第二乐段则惟妙惟肖地表达了歌曲主人公对不娃娃的恻隐之心,第三乐段返回羽调式,以附点四分音符与切分节奏强化肯定语气的旋律呈现。结束句的长音更是扩大了“家”的含义,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无限关怀与温暖。
三、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共同拥有一个家》,体现孩子们对弱势成员的关爱,体验动人心弦的“共同拥有一个家”这一主题。
2、知识目标:能够以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了解SOS儿童村。
3、技能目标: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歌表演,以动作表达对布娃娃的关怀和恻隐之心;能够学会表露真情的手语。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歌曲并能够以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进行歌表演。
难点:较好地掌握歌曲中的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唱准切分节奏。
五、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多媒体、钢琴、歌谱。
六、教学过程:
㈠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㈡新歌教学
1、配乐故事:《哭泣的布娃娃》导入
(背景音乐:《共同拥有一个家》)“在一个十分寒冷的夜晚,鹅毛般的大学纷纷扬扬地下着,大家都待在温暖的家里,路上没有一个行人(停顿)。突然。路边传来了一个布娃娃的哭声,她哭得那么伤心,她为什么不回家?是不是她没有家?也没有爸爸妈妈?(停顿)如果你们遇到了哭泣的布娃娃,会怎么做呢?”
2、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3、“那歌曲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出示歌词,学生有感请地朗诵歌词,以《共同拥有一个家》为配乐,体验歌词的情境。朗诵要求:故事中的主人公看到了布娃娃的遭遇,是怎么做的呢?(学生回答:把它带回家,借给它一半妈妈。)
4、“歌曲中的主人公特别有爱心,她同情布娃娃的遭遇,并且给了她帮助,那么,歌曲中的‘我’唱出了自己什么样的心声呢?你体会到歌曲什么样的情绪?”老师范唱,边唱边做动作,真情流露,触动学生“爱”的心弦。
5、师:“同学们,你们跟着老师把自己的心声用无声的动作表示出来,好吗?”配乐,听录音范奏,老师歌唱,并请大家跟着音乐的主题律动,轻声哼唱歌曲。
6、请学生讨论:“你认为哪里最令你感动?”从而引申到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跟着钢琴练习;
7、认识切分节奏,提示大家歌唱诀窍:将歌词创编为“借 给ei 你”,突出强拍的特点,然后再将切分节奏连贯、自然地表现出来。
8、师:“在歌唱中,还有什么困难吗?”(学生提出,并在老师的指导下逐一解决)
9、完整地歌唱歌曲,注重歌曲情绪的体现。
10、进行歌表演:①跟老师模仿扮演单个的主人翁“我”的情感,主要是以独唱的形式表演;②进行情境创编,将“布娃娃”和“我”(学生扮演)角色扮演。
11、分小组与搭档进行歌表演,鼓励创新与形式多样化:一人自演自唱;一人歌唱另一人表演;一人歌唱二人表演;二人歌唱同时表演;等等。
12、讨论:你认为哪小组比较创新?哪一小组最值得你学习?哪一小组还有待改进?(学生评价并将改进的方案表演出来。)
㈡拓展知识
1、(背景音乐《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同学们,布娃娃有生命吗?她真的会哭泣吗?(学生回答)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跟布娃娃一样遭遇的小朋友,她们从小就缺少父母的疼爱,他们生活在一个叫SOS儿童村的地方。”
2、简介SOS儿童村,多媒体出示SOS国际儿童村的图片资料,触动学生心灵。
㈢拓展学习
手语学习:“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㈣课堂小结
1、学生讨论:
在本堂课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在未来的日子里,你能为身边需要关爱的人做些什么?
2、聆听《共同拥有一个家》,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体验中离开教室。
点评:本单元的设计意图是让孩子们获得情感生活的体验,并思索:自己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用怎样的行动来回报家人、朋友和社会?借“悄悄话”这一亲密的人际互动,表达人与人间的关爱,学习手语,学习与社会上的残疾儿童说“悄悄话”,更是对爱的主题的升华。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体验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力度等表现要素常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我所接触的孩子中有一些为求学背井离乡,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这么一个体验关爱,寻找真情的氛围中,学生不由得更加珍惜现在的集体,珍惜眼前相聚的机会,我从学生的真情实感出发,鼓励大家从身边做起,关爱每一个需要关爱的人。从而达到真正的“爱”的教育。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乞巧》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乞巧》是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教学理念: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

深入情境,富于节奏、有韵律的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乞巧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乞巧图片、古典音乐。

2、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自悟

1、揭示课题;

2、简介作者;

3、学生自读诗句;

4、学习生字“乞”“巧”“宵”“霄”;

5、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来解决!

三、品读鉴赏

1、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有个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第一和第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相机理解“七夕”“碧霄”)

2、要理解“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神话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同学们在课前是不是认真地阅读了老师发的故事资料呀!那我考考你们,牛郎织女每年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好的,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织女?

3、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4、是啊,在这样一个弯弯月儿高高挂在天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板书:人间

5、原来古时候的姑娘们每年都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在人间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乞巧节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什么是“乞巧”?乞巧的方式有哪些呢?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呢?

6、假如渡过河桥的织女的两个孩子想请你把人间姑娘们乞巧的情景画一幅画送给他们,你会画上一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说中体会“家家”、“穿尽”、“几万条”、动作“望秋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乞求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7、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很想读读这首诗。(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也在音乐里自由的朗诵吧!

2、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五、体验升华

1、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那古代到底是怎样的节日景象呢?我这里有一组再现古代乞巧场面的镜头,请欣赏。乞巧场面欣赏。(配文)

3、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4、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

板书设计:

天上相会

人间乞巧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三年级语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一文,希望“小学三年级语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学设计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