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高中高一德育自我鉴定 > 导航 > 高中高一历史《鸦片战争的影响》教案

高中高一德育自我鉴定

高中高一历史《鸦片战争的影响》教案。

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写好教案课件,也能让老师及时去总结和反思教学情况。那写一篇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高中高一历史《鸦片战争的影响》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学习目标

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
获取知识的过程、结果:分析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重点分析:
①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重点。《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开创了侵略者在中国获得割地、赔款、开口通商的恶例,使中国的领土、关税、司法等主权遭到破坏。
②鸦片战争的影响是重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难点分析:
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半殖民地"、"半封建"等。这些专有名词学生平时接触较少,在理解上会有一定困难。

教材地位分析:
鸦片战争后,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都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进行逐项分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推理的方法,从不同领域探究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剧变,得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quot;这一论断,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更利于把握时代特征和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学建议】
关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的教学建议:
为便于学生理解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在讲授《天津条约》时,建议教师采取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把《天津条约》与《南京条约》进行比较,教师提出下列问题:
(1)有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相似的内容?
(2)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

(3)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然后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二是再按照教学参考书的提示分别分析这些增加的内容有什么危害。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此外,还应该强调战争再起的原因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以激发学生对西方列强野蛮行径的憎恶感。《北京条约》的讲授同《天津条约》。关于"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简单讲完两国趁火打劫的目的后,直接提问:美法两国从这两个条约中又得到了什么新的权利呢?英国是否同时享有这些权利呢?为什么?从中促使学生学会比较的能力,也促使学生正确认识"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危害。
关于"中英《南京条约》"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讲完《南京条约》的签订后,指导学生看书,依次分析以下三个问题:《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所有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国什么权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然后利用扩展资料,给出相关专有名词的定义。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影响


重点:(1)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2)鸦片战争的影响。
难点:(1)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 (2)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其原因。
一、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首先介绍条约签定情况,然后学生看书,分析《南京条约》内容有什么?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国什么权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对前两个问题能够回答完整,但对后两个问题回答不完整。根据情况加以补充如下: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香港岛由一个荒凉的渔村变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货物转运站和海军基地。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开口通商,损害了中国贸易主权,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协定关税,表明关税税则中国不能自己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教师首先介绍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这两个《南京条约》的附件的内容,并加以简单概括,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危害。学生由于对《南京条约》的分析刚完成,所以对附件的分析较为简单。教师稍微做出补充即可。
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阅读课本内容,分析下面的问题:美法两国从这两个条约中得到的新的权利呢有什么?英国是否同时享有这些权利呢?为什么?学生回答较为容易。
教师强调,在中美《望厦条约》中不仅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对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等问题的规定比英国的条约更具体,更多的损害了中国主权。《望厦条约》成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的范本。以加深认识。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师提出下列思考题: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性质是什么?第二,鸦片战争前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第三,鸦片战争后政治、经济方面有何变化?由学生分析。题目较难,学生说不到之处,由教师视情况加以补充说明并简单介绍"半殖民地"和"半封建"这两个名词如下:
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政治上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战后,国家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第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中国的大门后,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的侵略特权,疯狂的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原有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标志有两个:其一,在外国大量倾销商品的过程中,家庭手工业破产,造成耕与织的分离;其二,使中国的生产、贸易服从于世界市场的需要,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开始遭到破坏,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这样的社会还能说是封建社会吗?下面介绍两个概念:"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资本主义的发展。"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从这个概念出发,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这个变化就是由鸦片战争开始的。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教师提出思考题:鸦片战争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鸦片战争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学生回答较为容易,但对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理解有些困难。教师应加补充。
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教师提出下列思考题:人民的革命任务在鸦片战争前后有何变化?学生回答较为容易。
最后教师小结。

Fwr816.COm精选推荐

高一历史《鸦片战争的影响》教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学习目标

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
获取知识的过程、结果:分析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重点分析:
①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重点。《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开创了侵略者在中国获得割地、赔款、开口通商的恶例,使中国的领土、关税、司法等主权遭到破坏。
②鸦片战争的影响是重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难点分析:
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半殖民地"、"半封建"等。这些专有名词学生平时接触较少,在理解上会有一定困难。

教材地位分析:
鸦片战争后,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都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进行逐项分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推理的方法,从不同领域探究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剧变,得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quot;这一论断,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更利于把握时代特征和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学建议】
关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的教学建议:
为便于学生理解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在讲授《天津条约》时,建议教师采取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把《天津条约》与《南京条约》进行比较,教师提出下列问题:
(1)有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相似的内容?
(2)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

(3)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然后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二是再按照教学参考书的提示分别分析这些增加的内容有什么危害。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此外,还应该强调战争再起的原因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以激发学生对西方列强野蛮行径的憎恶感。《北京条约》的讲授同《天津条约》。关于"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简单讲完两国趁火打劫的目的后,直接提问:美法两国从这两个条约中又得到了什么新的权利呢?英国是否同时享有这些权利呢?为什么?从中促使学生学会比较的能力,也促使学生正确认识"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危害。
关于"中英《南京条约》"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讲完《南京条约》的签订后,指导学生看书,依次分析以下三个问题:《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所有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国什么权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然后利用扩展资料,给出相关专有名词的定义。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影响


重点:(1)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2)鸦片战争的影响。
难点:(1)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 (2)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其原因。
一、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首先介绍条约签定情况,然后学生看书,分析《南京条约》内容有什么?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国什么权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对前两个问题能够回答完整,但对后两个问题回答不完整。根据情况加以补充如下: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香港岛由一个荒凉的渔村变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货物转运站和海军基地。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开口通商,损害了中国贸易主权,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协定关税,表明关税税则中国不能自己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教师首先介绍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这两个《南京条约》的附件的内容,并加以简单概括,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危害。学生由于对《南京条约》的分析刚完成,所以对附件的分析较为简单。教师稍微做出补充即可。
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阅读课本内容,分析下面的问题:美法两国从这两个条约中得到的新的权利呢有什么?英国是否同时享有这些权利呢?为什么?学生回答较为容易。
教师强调,在中美《望厦条约》中不仅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对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等问题的规定比英国的条约更具体,更多的损害了中国主权。《望厦条约》成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的范本。以加深认识。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师提出下列思考题: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性质是什么?第二,鸦片战争前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第三,鸦片战争后政治、经济方面有何变化?由学生分析。题目较难,学生说不到之处,由教师视情况加以补充说明并简单介绍"半殖民地"和"半封建"这两个名词如下:
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政治上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战后,国家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第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中国的大门后,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的侵略特权,疯狂的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原有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标志有两个:其一,在外国大量倾销商品的过程中,家庭手工业破产,造成耕与织的分离;其二,使中国的生产、贸易服从于世界市场的需要,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开始遭到破坏,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这样的社会还能说是封建社会吗?下面介绍两个概念:"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资本主义的发展。"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从这个概念出发,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这个变化就是由鸦片战争开始的。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教师提出思考题:鸦片战争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鸦片战争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学生回答较为容易,但对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理解有些困难。教师应加补充。
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教师提出下列思考题:人民的革命任务在鸦片战争前后有何变化?学生回答较为容易。
最后教师小结。

高中高三历史复习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1、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是第一课内容,是教材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的开篇章。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完成关于鸦片战争爆发背景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爆发及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弄清楚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之间的辨证关系。②特别要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①以生活化事件及战争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②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③指导学生分析课本中的信息资料,培养其动脑思考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战争造成中国损失的调查讨论,引导学生痛则思恨、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和国土资源意识。②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美的集中体现。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的悲剧。③联系香港地区割失和今天重回祖国怀抱的历史,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林则徐虎门硝烟;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如何认识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说学生情况

本课由于没有简单重复初中历史的学习内容,没有列出军民反抗的事迹,而以引导分析战争的起因、后果、战败的原因为目的,这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创设情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三)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生情况的了解,我依据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接受性和探究性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情景设置、体验感受的模式以及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说学法:在学法指导方面,主要通过给学生观察一些图片、文字资料、实物等,引导学生发现其特点、反映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内容联系,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特别是学生主动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手段

A、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正确、恰当、清楚地说出教学手段的选择、分解、组合和应用的先后顺序,特别要说出教学手段应用的使用和作用时机。

B、教学手段的使用原因

1.电脑平台,投影,音响设施;2.教师准备关于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视频、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播放《鸦片战争》部分视频。(设计意图)用视频播放,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达到了记忆的效果,体现了时代性、新颖性和趣味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讲授新课

【板书】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师活动】顾名思义,这场战争是因为鸦片引起来的。展示罂粟花图片,并作介绍:鸦片俗称大烟,

原产于南欧及小亚细亚由罂粟果内乳汁制成,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早在七八世纪,阿拉伯商人已经将它带入中国,但只为药用,不知吸食。后葡萄牙人曾向中国贩卖过鸦片,但数量有限。19世纪中期后,英国大量向中国输入鸦片。

【板书】一、鸦片战争的起因

1.背景

播放视频:纪录片《晚清悲歌》有关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两国概况的介绍。

【设计意图】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没有详尽介绍,留给学生一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通过播放相关资料片,创设情境,烘托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阅读与思考”材料题,思考: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是由什么引发的?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鸦片战争前的中英概况如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活动】共同讨论,小组共同解决,并由小组代表回答。由于中国社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加上政府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和防范的闭关锁国政策,英国商人未能在中国为自己的商品打开市场,因而出现贸易逆差,也就是英国商品在中国滞销。为了扭转这种情况,英国开始向中国出售鸦片。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特点,强化以学生为主题的意识,发展学生智能。

【活动】巧填数字游戏: 参阅教材,将下列选项 ①虎门销烟 ②倾销鸦片,烟毒肆虐③吏治腐败,军备废弛 ④“弛禁论”与“严禁论”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填写至图表内的空格内,填写时宜细心组织整个过程。

【设计意图】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将原本枯燥的历史通过游戏的形式,经过推理、分析、判断,最后得出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打开中国市场。

【板书】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

【教师总结】从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军事力量、对外政策、中贸易综合国力方面步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深刻背景。

【板书】2.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教师活动】鸦片对中国造成了什么样的危害?请同学阅读课本材料,分析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学生活动】英国掠走中国大量白银(20年间流失1亿元以上,为流通总额的1/5),并严重摧残着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吸食者达200多万人、数十省,有官员、绅士、幕僚、兵丁和太监),导致了军队战斗力的下降,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展开禁烟运动。

【教师活动】当时哪位政府官员最先意识到鸦片对中国的危害?在禁烟运动中,作为中国人,你最感到扬眉吐气的事情是什么?(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生活动】林则徐、虎门硝烟。

【教师活动】播放林则徐和虎门销烟相关的背景知识,给学生直观的认识和理解;【教师活动】有见识的林则徐开始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那道光帝会采纳林则徐的请求吗?如果会的话,请思考道光帝为什么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
【学生活动】会的。道光帝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才会那样做的。
【教师活动】林则徐到达广州后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和主张?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看出林则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活动】采取的措施有收缴鸦片、严惩贩运、虎门销烟。主张合理;不禁止中外正常贸易。可以看出林则徐禁烟坚定,而且有远见、不盲目排外。
【教师活动】林则徐到达广州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最终在虎门海滩成功销毁鸦片,禁烟运动取得了伟大胜利,面对这种情况,英国政府作出了什么样的反应?
【学生活动】他们悍然决定发动战争。
【教师活动】很好,从刚才一位同学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禁烟运动点燃了鸦片战争,成为了它的导火线。我们该如何评价领导了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学生活动】中国近代历第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教师活动】有人说如果林则徐不领导禁烟运动,战争也就打不起来了,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理由是什么?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 “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影像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置争议问题.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让学生思辨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
【教师归纳并板书】
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原因
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直接原因
【板书】二、鸦片战争的进程
【活动】以下是电影《鸦片战争》中的几个片段,你熟悉这些场面吗?你可以将它们按一定的顺序准确排列吗?
【设计意图】教材并未详细介绍鸦片战争的经过,但它又是揭示中国战败原因的铺垫,利用同学熟悉的看电影的形式,让学生在排列电影场景顺序中回忆初中学过的内容,既节省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介绍战争的三个阶段及路线图)
第一阶段:1840年6月英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战争爆发——1840年8月英舰队北上天津大沽口,英军提出割地、赔款、通商要求,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
第二阶段:1841年1—6月,英军攻占香港岛;
第三阶段1841年8月—1842年8月英军从广东海面北上南京,迫使清政府签署《南京条约》。
【设计意图】演示动态地图,巩固刚才学过的知识,尤其是鸦片战争两个阶段英军进攻路线和几个主要战场位置,强化学生的空间概念。
【过渡】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板书】三、鸦片战争的结果及中国战败的原因
1、战争的影响
【教师活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主要内容逐条分析《南京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以及为什么从鸦片战
争开始了中国近代的历史。经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经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从此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师补充】《南京条约》中割让的是香港岛而不是香港地区,因为今天的香港地区包含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和新界地区三部分。后两部分,英国分别在1860年割占和1898年租借。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已成功收回香港主权。(幻灯片播放“香港割让历史”的资料介绍)
【教师活动】讨论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学生活动】学生分析讨论并积极发言。
【教师总结】中国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武器落后,道光帝战和不定、举止失措等,并指出中国封建制度腐朽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然后引导学生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使他们树立为祖国富强而奋斗的信念。
【拓展提升】假如我是一个法官,我将怎样审判鸦片战争罪犯?(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英国为打开中国的市场,向中国倾销鸦片,鸦片有危害,出现了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直接引发的鸦片战争;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求和签订了《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近代史由此开始。
3、总结:(借助动态图示小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权力机构开始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进行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4、课题延伸(献计献策):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中国的官僚士大夫阶层。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位清政府的官员,你对中国当时的危局有何良策?(分组讨论,每组可找一人中心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六)说板书设计:
一、鸦片战争的起因
1.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
2.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二、《南京条约》以及战后的中国
1.鸦片战争的进程
2.《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3.中国战败的原因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2.战争的危害及影响

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学习目标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性质和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获取知识的过程、结果
分析《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重点分析: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是重点。资本主义列强所获取或扩大的侵略权益正是通过这些条约而得到的。应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推理的方法,分析条约的内容,弄清列强又获取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难点分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学生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应帮助学生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要求的角度去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继续的认识。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50年代,西方主要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进行逐项分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

教学建议
关于"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建议:
教师可利用教材13页表格和14页图,制成电子课件,以增强形象性,使学生对俄国的贪婪有更深刻的印象。

关于"鸦片战争的影响"的建议:
因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高一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建议教师以中国性质的变化为重点,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由(学生能够概括的)历史表象到(学生不能够概括的)历史实质的提炼过程。

关于"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建议:
要注意让学生理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借口的区别。关于根本原因,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19世纪5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特点,指出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美法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然后利用教材小字内容整理成相应的表格让学生分析英国商人和政府的感想及要求。这样使学生很自然的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关于借口,学生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只要强调一下它只是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重点:
(1)战争的根本原因。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3)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难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
教师提问:①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迅速提高的生产力驱使资产阶级向全球扩张,寻找更为广阔的市场。英国侵略者满以为中国广阔的市场为他们敞开了。但是结果非常的却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讲授鸦片贸易的背景时教师有所交代,所以学生回答此问题比较容易。

②既然结果不理想,英国采取了什么补救办法呢?其结果又是如何呢?学生回答此问题比较容易。教师此时简单介绍一下"修约"的内容,以强化学生的感情。
③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请你们概括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与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比较,是否一样呢?
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教师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还可以从战争的手段上来比较。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导出 "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阅读教材中《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下面三个思考题:
①有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相似的内容?②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③与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
学生经过分析思考,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关于战争再起,教师首先提醒学生关于世界历的两个值得注意的事件:一个是1857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再一个就是英国于1859年刚镇压了它的殖民地--印度的反英大起义。以使学生对战争再起有较清醒的认识。
关于《北京条约》的签订,由学生看书,掌握《北京条约》内容既可。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师首先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俄两国的不同表现,然后由学生分析美国只是帮凶的原因。再分析俄国此时侵略中国的特点是什么?表现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由学生回答。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此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做出相应补充。

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学习目标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性质和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获取知识的过程、结果
分析《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重点分析: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是重点。资本主义列强所获取或扩大的侵略权益正是通过这些条约而得到的。应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推理的方法,分析条约的内容,弄清列强又获取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难点分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学生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应帮助学生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要求的角度去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继续的认识。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50年代,西方主要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进行逐项分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

教学建议
关于"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建议:
教师可利用教材13页表格和14页图,制成电子课件,以增强形象性,使学生对俄国的贪婪有更深刻的印象。

关于"鸦片战争的影响"的建议:
因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高一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建议教师以中国性质的变化为重点,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由(学生能够概括的)历史表象到(学生不能够概括的)历史实质的提炼过程。

关于"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建议:
要注意让学生理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借口的区别。关于根本原因,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19世纪5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特点,指出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美法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然后利用教材小字内容整理成相应的表格让学生分析英国商人和政府的感想及要求。这样使学生很自然的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关于借口,学生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只要强调一下它只是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重点:
(1)战争的根本原因。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3)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难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
教师提问:①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迅速提高的生产力驱使资产阶级向全球扩张,寻找更为广阔的市场。英国侵略者满以为中国广阔的市场为他们敞开了。但是结果非常的却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讲授鸦片贸易的背景时教师有所交代,所以学生回答此问题比较容易。

②既然结果不理想,英国采取了什么补救办法呢?其结果又是如何呢?学生回答此问题比较容易。教师此时简单介绍一下"修约"的内容,以强化学生的感情。
③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请你们概括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与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比较,是否一样呢?
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教师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还可以从战争的手段上来比较。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导出 "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阅读教材中《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下面三个思考题:
①有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相似的内容?②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③与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
学生经过分析思考,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关于战争再起,教师首先提醒学生关于世界历的两个值得注意的事件:一个是1857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再一个就是英国于1859年刚镇压了它的殖民地--印度的反英大起义。以使学生对战争再起有较清醒的认识。
关于《北京条约》的签订,由学生看书,掌握《北京条约》内容既可。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师首先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俄两国的不同表现,然后由学生分析美国只是帮凶的原因。再分析俄国此时侵略中国的特点是什么?表现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由学生回答。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此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做出相应补充。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中高一历史《鸦片战争的影响》教案”一文,希望“高中高一历史《鸦片战争的影响》教案”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高中高一德育自我鉴定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