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 导航 > 高中高一历史教案: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高中高一历史教案: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那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高中高一历史教案: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第一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复习目标]
1.正确认识原始社会的历史特征,从社会组织、生产力状况、经济活动等方面掌握原始社会各发展阶段的状况。用生产力的观点分析原始社会瓦解的原因。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进步性,掌握中国奴隶社会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阶段特征和主要线索。
3.根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正确分析西周井田制、分封制、等级制等制度的特点、作用。
4.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和线索,确评价春秋战国时一系列战争的性质、特点、作用;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作用、影响。
5.掌握自原始社会末期以来,华夏族及各部族的状况,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正确评价民族融合的作用。
6.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社会生活的进步、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等方面,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7.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文化繁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把握诸子百家的基本主张和观点,正确评价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要点梳理]
本单元的断限从距今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涉及原始人、氏族公社、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几个历史阶段。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1)原始社会 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为止,历经原始人群、氏族公社(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时期。元谋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原始人类,北京人是原始人类的典型代表。从山顶洞人开始进入氏族公社,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的代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良渚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的代表,此时期,贫富分化,原始社会解体。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的情况。
遍布全国各地的原始文化表明,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中国先民的多项发明,说明中国对世界文明具有突出贡献。
(2)奴隶社会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
①夏 自公元前21世纪至约公元前16世纪,由启建立,最后国王是桀。统治中心地区,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处。夏朝是中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奴隶制开始阶段。
②商 自公元前16世纪至约公元前11世纪,由汤建立,最后国王是纣。初都城是亳,前期屡屡迁都,最后定都殷。其疆域,东到大海,西达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至长江流域,还有众多属国。商有高度的奴隶制文明,是奴隶社会发展阶段。
③西周 自公元前11世纪中叶至前771年。由周武王建立,最后国王是周幽王。都城是镐京。西周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是疆域空前的奴隶制国家,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④春秋 自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周王室衰微,周王成为诸侯的傀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加强。春秋是奴隶社会瓦解,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3)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 自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这一时期,兼并战争激烈.民族融合加强,出现了统一趋势,生产力大大提高,通过一系列变法运动,新兴地主阶级逐步取代奴隶主贵族掌握了政权,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2.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更替
(1)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氏族公社、部落联盟等几种形式,这些社会组织与原始社会的各个阶段相对应。部落联盟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是由两个以上部落为了共同利益而结成的联合组织。炎帝、黄帝、蚩尤和尧、舜、禹都是代表性的部落联盟的首领。部落联盟的选举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实行禅让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人们平等的关系被打破,出现了私有财产和氏族贵族,并逐渐形成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立阶级,部落联盟逐渐被国家取代,原始社会瓦解。
(2)奴隶社会 整个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实行的都是君主为核心的王权专制和分封贵族为主的政体。
①夏 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夏王朝建立了武装、设置了官职、监狱,制定了刑法,国家机构完备,奴隶制国家完全形成。
②商 商代奴隶制国家机器及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备。炮烙之刑、人祭、人殉,表明了奴隶制度的残酷性。
③西周 西周是奴隶制制度完备时期,通过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及等级制度,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政权机构,形成明确的等级,由各级奴隶主贵族世袭地把持着各级政权,维护着中央对地方,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和秩序。分封制、等级制、宗法制及特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④春秋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分封制和等级制受到严重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周王成为大国的附庸,出现了七国争霸的局面。
⑤战国 战国时期,周王室和诸侯的进一步败落,通过一系列变法,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制等所取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开始形成,封建官僚制度开始建立,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了。
3.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1)原始社会经济
①原始社会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被迫过群居生活,原始人群时属旧石器时代,会制造石器和使用火。山顶洞人能人工取火。
②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属新石器时代,会建造房屋,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出现,弓箭、制陶、麻纺织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成果。粟和水稻开始种植。
③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生产工具更加进步,出现小型铜器,有了养蚕缫丝业。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有了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私有制和贫富分化。
(2)奴隶社会经济
①生产力的变化 夏商西周的生产力有了进步,处于金石并用时代,除木、石和骨器外,也有少量青铜工具,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时,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铁器和牛耕,以奴隶集体劳动为主。
②经济活动状况 夏商西周的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了较大发展。青铜铸造是主要手工业部门,青铜器不再局限于礼器和武器,开始向生活化、工具化发展。纺织业、玉器加工业、陶瓷业、漆器业有了发展,后期煮盐业、酿酒业等有了较大发展。与此同时,商业、交通和城市也有了一定发展。
(3)战国社会经济 战国封建制的确立,又加速了生产力的提高。新的剥削方式和新的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人身地位的提高,大大促进了生产力水平。铁器和牛耕的普及,更是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农业、手工业都有了发展,出现了一批政治、商业中心,还出现了一批有势力的大商人。
4.民族融合的加强
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奠基时期。原始社会后期,通过战争、结盟等形式,逐步形成了华夏族。夏商西周都是由华夏族的不同部族建立的,中原华夏族与国内务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加强。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王朝同周边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关系都有了发展,在频繁的战争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中,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快,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这些为后来秦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5.科技文化成就
科技文化的发展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1)原始社会时半坡氏族的彩陶和记事符号,说明当时已出现了简单的文字和艺术形式。
(2)进入奴隶社会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促进了文化的进步:夏朝有了历法,商代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商周的青铜艺术、雕塑和甲骨文、金文达到很高水平。
(3)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思想和科技更是出现了繁荣局面。思想方面,名家辈出,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阐述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和思想解放的局面。突出反映了这一时代文化的繁盛。孔子和儒家思想及诸于思想,对中国和东方文化有着重要影响。教育方面,官府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形成。适应征战的需要,出现了一系列军事著作。天文、历法、医学和建筑等科学技术有了进步。文学艺术也有了发展。出现了标志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体现“百家争鸣”的诸子散文,影响深远的浪漫主义文学杰作《离骚》等。 [题例剖析]
[例1]促使原始人定居的主要因素是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掌握建造房屋与制陶的技术
C.饲养家畜家禽
D.营造公共墓地.
(2000年北京、安徽春季高考)
剖析:解答本题,最关键的是要准确再认原始人生产生活变化的历史阶段特征。从采集、渔猎到原始农业的出现;从逐水草迁徙到定居。从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来分析,C、D两项极容易排除,迷惑性较强的是B项。但只要弄清楚是定居的需要而迫切要求掌握建造房屋的技术,而不是掌握了建造房屋的技术才定居的。这样就可以排除B项。解本题从正面认定A项是正确选项也可以。如可以这样想,采集、渔猎的场所不可能固定,而远古居民居住的场所也就不可能固定,尤其是在原始社会那样的环境条件下。而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居住的场所就可以固定在耕种区域的附近了。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可以看出,本题避免了学生的死记硬背,更多地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代表着高考命题的改革方向,这类题目在高考试题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在练习中应予以重视。
答案:A
[例2]问答题
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1994年全国)
剖析:本题是一道材料论述题,试题引用墨子的两段言论来创置新情景,并以墨子的基本思想“兼爱”、“非攻”作为切入口,由浅入深的设置了三个问题,属“小切口、深分析”题型,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概括、分析和评价能力。试题还渗透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因素。题目的第一问,考查了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第二问较难,要求考生在课本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根据要求重新进行加工和整理,对考生的理论素质和思维品质要求较高。教材并没有直接讲述战国时期墨于思想产生的根源。只能根据教材涉及到的战国初期思想家、代表的利益,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和战乱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思维加工和理论思考,结合提问,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第三问,要求考生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当时墨子思想的地位、影响及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角度作出历史、全面的评价,肯定其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
这些言论的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
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当时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他们深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产破坏、生灵涂炭。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
墨子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安定,共同富裕,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反对掠夺战争,谴责战争对生产的破坏。这也符合人民的利益。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墨子的这些言论,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值得弘扬的。
[辨疑解难]
1.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是当时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的产物。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曾论述到:“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只有在公社瓦解的地方,人民才靠自身的力量继续向前迈进,他们最初的经济进步就在于利用奴隶劳动来提高和进一步发展生产。……甚至对奴隶来说,这也是一种进步,因为成为大批奴隶来源的战俘以前都被杀掉,而在更早的时候甚至被吃掉,现在至少能保全生命了。”
2.关子“禅让制”和世袭制问题
“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军事民主制度。适应部落战争的需要,各氏族部落彼此结成联盟,联盟的首领由议事会选贤举能产生,传说中的尧、舜、禹等部落联盟的首领的更替就是禅让的结果。实际上,“禅让”是在氏族贵族中进行的,武力在“禅让”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已预示着原始社会的崩溃。
传说中的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启凭借实力,夺取了联盟首领的职位,结束了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在整个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王位继承都实行世袭制度,通过“父终子及”的“家天下”形式,维持着王位的继承。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其原因如下:
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
第三,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四,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络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裕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
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
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4.如何评价大国的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战争,都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其实质在于相互兼并,扩张领土,掠夺财富,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但也有积极意义。
第一,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积极作用。
第二,虽以“攘夷”为号召,但对于阻止夷狄等游牧民族的入侵,保护华夏进步文化,增强各族间的融合有一定作用。
第三,争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霸主都曾进行过改革用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
第四,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第五,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
5.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其表现是:
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诸侯出”,世卿
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取代。
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民族关系方面,“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

Fwr816.COm小编精选

高中高一历史教案: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



教学目标


1.了解或掌握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洪秀全重新封王;三河镇大捷;上海战役;安庆保卫战和天京保卫战;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①通过对太平天国北伐的失败和天京事变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②利用注解,适当引入史学界的争论,使学生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
3.①通过讲述太平天国英雄们威武不屈的斗争事迹,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教育。②通过对天京变乱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地位分析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规模巨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也是中国农民运动的峰,它成为当时亚洲反对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的革命运动的一部分。太平天国的失败说明,在近代中国,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可以是一支革命的主力军但绝不能成为一个胜利的。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①通过分析天京变乱,使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事件因果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使学生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重点分析
①天京变乱是重点。因为它是太平天国由胜而衰的转折点。
②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重点。因为这是两课书最后的落脚点。而且,引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将有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重点突破方案
①天京变乱: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补充的图片和材料来介绍天京变乱的背景,然后分析其原因和危害。
②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参见“难点突破方案”。

难点分析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难点,特别是对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分析,理论难度较大,若能以通俗的语言使学生接受,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站在理论高度看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形成一种思维模式,为以后知识的迁移打下基础。

难点突破方案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教师可以结合前面对《天朝田亩制度》及天京变乱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正确地认识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为什么会产生封建特权思想?在学生的讨论(或自由插言)中,如果有的发言能提出教材未列的内容,只要言之有理,有史有论,就应当予以鼓励;而对一些立论偏颇,或过于空泛的发言,则应以启发、诱导的方式,把他们引上正轨。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①在分析天京变乱的影响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天京变乱分别给太平天国和清朝政府带来什么影响?
②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什么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正确地认识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为什么会产生封建特权思想?
③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太平天国运动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学设计示例

第六节 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

重点:①天京变乱;②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难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教学手段: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首先提问:“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是怎么样到来的”?
一、天京变乱
教师补充相应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会走上追求享乐、讲究排场、划定烦琐等级之路?这样做的危害是什么?天京变乱分别会给太平天国和清朝政府带来什么影响?
二、洪秀全重建领导核心
简单讲解。洪仁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因为后面的“新思想的萌发”中还要讲,这里只提起学生注意这个问题即可。
三、太平天国的防御战
着重指明下面几点即可:再破江北大营和三河镇大捷,使天京、安庆转危为安;再破江南大营使天京根本解围;进军苏南,给清朝的打击十分沉重,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打击最为沉重。在进攻上海的战役中,太平天国勇敢地肩起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重任;安庆失守和陈玉成牺牲,是太平天国后期极为严重的挫折,太平天国防御中的攻势结束。

四、太平天国的失败
天京陷落简单讲解。
关于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教师可以结合前面对《天朝田亩制度》及天京变乱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正确地认识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为什么会产生封建特权思想?在学生的讨论(或自由插言)中,如果有的发言能提出教材未列的内容,只要言之有理,有史有论,就应当予以鼓励;而对一些立论偏颇,或过于空泛的发言,则应以启发、诱导的方式,把他们引上正轨。
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什么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正确地认识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为什么会产生封建特权思想?
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太平天国运动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对于天京变乱原因的分析、太平天国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的分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对于相关材料的补充,

高中高一历史教案:两极世界的形成


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复习内容:从盟友到对手、美苏冷战和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影响下的国际关系
复习重点:冷战格局形成的背景和内容
复习难点:冷战影响下的国际关系
自主学习
一、美国的冷战政策
1、背景:①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达成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____________,奠定了战后世界____格局的框架。
②战后______实力、影响日益增大,引起西方国家、美国的敌视。
2、目的:_____________
3、定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______共产主义。这就是所谓的“冷战”。
4、表现:①政治上:1947年3月,___________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②经济上:实施___________,以扶持和控制__________,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
③军事上:1949年,成立___________组织,这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军事行动。
5、影响:①导致____分裂; ②爆发局部“热战”:____ 、_____战争;③使世界处于核战争威胁下(古巴导弹危机);总之,使世界分裂为两大对立阵营,使世界动荡不安。
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东欧八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亚洲四国:蒙古、_____、_____、中国。
2、苏东合作:政治上:苏联帮助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经济上:1949年初,在莫斯科成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军事上:1955年5月在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6月正式成立____________组织。
三、两极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是二战后形成的以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为中心的对峙局面,它形成于__________结束后,初期变现为以美国为首的__________阵营予以苏联为主的__________阵营之间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被__________局面所代替;20世纪90年代随着__________的解体而告结束。
合作探究
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呈现出一种迥然不同的格局。此种格局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出现了新倾向,美国抛弃了孤立主义,全面干预欧洲国家及国际事务,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基本上被纳入美国的外交战略之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固有矛盾虽未消除,但也没有发展到军事对抗的程度,因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没有战争,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平衡。 ——《当代国家关系》
材料2 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丘吉尔1946年3月5日《富尔顿演说》材料1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什么新特点?依据材料1、2分析其原因。
材料2中丘吉尔的演说表明了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材料3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在两种生活方式中选一种……集权政权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重大责任及任务落到我们头上。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比较材料3和材料2,杜鲁门和丘吉尔的演说在观点上有何相同点?
材料4 我相信美国之政策旨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摘自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4中美国的“支持”意味着什么?为实现该目标,美国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
材料5 美国应该尽全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摘自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根据材料5级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是否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
材料6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摘自《北大西洋公约》
针对材料6所反映的行动,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着什么?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伟两级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二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日益受到进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请简要概括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知识检测:
1.二战后初期,两极格局关系的突出特征是( )
a.美苏抗衡,争夺世界霸权
b.意识形态分歧,两大阵营对立
c.美苏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势均力敌
d.美国居霸主地位,苏联在政治、军事上与之抗衡
2.美国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目的是( )
a.防止法西斯势力东山再起 b.镇压各缔约国人民革命
c.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d.统一指挥西方国家的武装力量
3.“马歇尔计划不止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这是因为它( )
a.蓄意将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 b.赤裸裸地公开干涉他国内政
c.意图在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d.极力遏制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4.杜鲁门曾经说过: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 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都是为了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d.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经济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欧的表现是( )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提出杜鲁门主义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推行金元外交
6.在美苏的“冷战”中,可喻之为苏联的“马歇尔计划”的行动是( )
a.帮助东欧解放 b.成立“经互会”
c.组织“华约” d.进驻朝鲜半岛
7.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共同之处是( )
a.都是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b.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军事集团
c.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统一集团 d.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政治集团
8.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主要表现有:( )
①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 ②支持联邦德国崛起 ③出兵朝鲜 ④成立北约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针对美国的“冷战”政策,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重大举措有( )
①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 ②组织华约 ③接受马歇尔计划 ④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与雅尔塔体系形成无关的是( )
a.西欧各国普遍衰弱 b.冷战局面的出现
c.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 d.苏联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
1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 1946 年秋开始,美国发生了生产过剩的危机,而且西欧经济状况又极为严重。… …同时,严重的经济状况又引起社会动乱,法、意、英等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法、意*威信空前提高。 … … 于是在经过几个月紧张活动后,(美国政府)抛出了马歇尔计划。
[材料二]他(马歇尔)宣称:“我们的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材料三]“马歇尔计划”提出后,立刻得到西欧各国特别是英法的响应。他们还秉承美国意旨,决定邀请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前来参加讨论,这是一个有意的安排。这样既可以避免遭致像杜香门主义那样的公开号召意识形态战争的批评,又可以将参加与否的责任抛给苏联。 …… 由于英法建议欧洲各国就各自经济资源提出报告,然后拟出欧洲国家统一的经济复兴大纲,苏联代表认为,这将会要各国泄露本国的经济情报。 7 月 2 日,苏联退出巴黎会议。这样,欧洲复兴计划成了“西欧复兴计划”。
——以上材料均摘自段炳麟主编的 《 世界当代史 》
[材料四] 但是,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援助是不分意识形态,向所有国家提供的。然而,莫斯科却把这种提供说成是反*的策略,命令曾有意接受援助的捷克人和波兰人予以拒绝。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 《 全球通史 》
(1)概述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原因。
(2)评价材料四“援助是不分意识形态,向所有国家提供的”的观点。
雅尔塔体系
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乌克兰)举行的国际会议。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以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体系的合作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反法西斯战争中,美、苏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了成功的合作,两国分别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1945年10月,美、苏等50个国家共建联合国,维护了战后世界的和平。
3.战后对德国法西斯的纽伦堡审判和对日本法西斯的东京审判,也是美、苏合作的重要体现。
体系的对抗
1.1949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1955年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抗格局的形成。
2.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和马歇尔计划的制定。
“铁幕演说”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抗苏联的“冷战”政策的总构想;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关于援助西欧的实施和应用,它不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更重要的是通过经济援助达到政治控制的目的,因此它根本上讲是控制西欧的政治计划。
3.美苏争霸 20世纪5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提出一套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主世界的基本战略,形成了美苏争霸的格局。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其特征是美、苏互有攻守。缓和局势的三个标志性事件是苏联签订对奥和约,结束对奥地利的占领、苏联承认联邦德国和1959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美。紧张局势的标志性事件有“柏林墙”的修筑和“古巴导弹军事危机”。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则是转攻为守的时期。苏联于1979年出兵阿富汗表明二战后苏联对外扩张政策达到顶点。美国军队从越南撤出和中美关系正常化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调整。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代表性事件是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
体系的评价
正面评价
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雅尔塔体系促进了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
3.雅尔塔体系推动了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
负面评价
1.在世界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
2.雅尔塔体系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如外蒙古的独立。
3.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了人口大迁移,世界局势的稳定性减弱。
4.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高中高一历史教案: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教案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教案

一、梭伦改革
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2、内容: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
公民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可以入选;
建立陪审法庭,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3、影响:动摇了旧贵族的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族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二、克里斯蒂尼改革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划分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实行选举;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每一地区部落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
3、影响:基本铲除旧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扩大,标志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建立。
三、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表现
①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
②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权力机关,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③陪审法廷是法院
④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四、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的影响
雅典的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形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
1、陪审法庭制度;
2、议会制度,选举制
3、公民民主、平等的意识等等。
罗马法
1.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2.认识罗马法的作用
一、《十二铜表法》
1、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
2、背景:习惯法遭到平民的反对
3、意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二、公民法与万民法
1、公民法: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1)背景:罗马向外扩张;
公民法无法适应统治的需要,导致矛盾激化。
(2)范围: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
三、罗马法的作用
1、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2、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立法与司法有重要影响。

高中高一历史《价值规律》教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学习目标
掌握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

获取知识的过程、结果
通过了解鸦片战争前夕中外状况,使学生掌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林则徐和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的事迹,培养学生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学习献身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重点分析: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是重点。它实际上是在介绍鸦片战争的时代背景。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难点分析:
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如"鸦片贸易"、"闭关锁国"等。这些名词学生接触较少,在理解上会有些困难。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材地位的分析:
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都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教材建议】

关于"鸦片战争的经过"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首先利用《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和《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壮烈捐弃的清朝爱国将领一览表》,讲清鸦片战争的三个阶段,然后提问学生以下两个问题:如此众多清朝爱国将领在鸦片战争中壮烈捐弃,为什么最后中国战败了?在这些战败的原因之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促使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答案,并从中寻求答案。

关于"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史实,然后依次提问下列一组问题,为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创设良好的环境:首先提问英国工业革命给英国和世界带来的经济影响是什么?再问英国工业革命会给中国带来哪些冲击?然后再问此时的中国是否已经准备好?然后再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再介绍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的国情,引导学生分析这中间的矛盾冲突,对比两国实力,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原因。

关于"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首先利用扩展资料(鸦片贸易)分析英国走私鸦片与工业革命的关系,然后提问学生:鸦片走私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中国政府内部有什么反响?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响?从而为清政府对待禁烟和战争态度的两面性埋下伏笔。对比出林则徐与道光帝在对待禁烟和战争两个问题上的精神境界的区别,这样既促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这个民族英雄是当之无愧的,也有利于学生认识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观原因。

第一节  鸦片战争

重点难点:

1.重点:⑴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⑵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

2.难点:⑴鸦片战争的原因。⑵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介绍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和分期。然后提问学生:关于发生在16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我们并不陌生。中国禁止毒品输入,遭到痛打;西方贩卖鸦片,为国法所容;中国在本土作战,惨遭失败,英国海盗式袭击一举胜利;正义战争受到惩罚,殖民战争取得成功;中国社会按自身矛盾运动的固有轨迹运转,遭到历史扼制,西方社会按固有轨迹运转,却获得历史成功。正义遭到惩罚,野蛮亵渎了文明,劫掠者弹冠相庆,自卫者俯首求降。为什么会是这种结局呢?结局一定会这样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新的学习。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和中国

1.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19世纪上半期世界历史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学生能够答出是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教师再次提问学生工业革命的影响都有哪些?这其中哪些会影响到中国?关于影响,学生可能回答不全面。教师稍做补充,指出,由于生产力极大提高,产品极大丰富,这就需要不断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否则其发展就会停滞不前。英国完全征服印度后,自然就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

2.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

关于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看书,然后出示下列空白表格,由学生填写适当的内容。

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两国比较

国别

中国

英国

时间

地理位置

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

军事力量

对外政策

中英贸易

综合国力

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填写,不但能对中国的中国封建社会危机四伏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而且对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兴衰格局有鲜明的比较。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理解。

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教师通过刚才对表格的分析,引出中英贸易的不平等,提问学生英国出现贸易逆差的原因。估计学生能够说出表面原因,但是对深层次的原因概括不清。教师此时概括出两点原因,一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的工业品具有顽强的抵抗力,二是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限制,使英国不可能在中国为自己的商品打开市场。

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做出正确评价。

然后分析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会做出哪些努力?由此引出特殊商品——鸦片。

教师此时利用扩展资料“鸦片贸易”简单介绍后,提问学生疯狂的鸦片走私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中国政府内部有什么反响?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响?此问题由于学生对初中知识和现实生活的了解,可以答出危害、对策及其原因。

2.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和虎门销烟

首先引导学生看书,由学生说明林则徐在禁烟运动前的主张,然后再对比他在禁烟运动中的作法。思考下面的问题:为什么会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它说明了什么?加深学生对疯狂的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的认识,并且强化学生对中国正义立场的肯定。由此说明鸦片战争中国方面的正义性。

三、鸦片战争

1.原因

此时,由学生概括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借口)。学生应该能够说出根本原因、但是对直接原因和借口则容易混淆。教师应该加以区分:直接原因是维护罪恶的鸦片贸易,借口是虎门销烟“危害了”英国的利益。

2.过程:

学生看书,理清战争经过的两个阶段和重要事件。教师给出有关英国侵略和中国人民抵抗的材料,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

3.结果:

学生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具体原因,但对根本原因则概括不清。由教师点出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我们在思索,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也在思索:结局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结局。

板书设计:

第一章 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节  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和中国

1.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2.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

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2.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和虎门销烟:1839年

三、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1.原因:

2.过程:

3.结果: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中高一历史教案: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一文,希望“高中高一历史教案: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