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生物基本特征教案 > 导航 > 高一政治教案:财政的巨大作用、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生物基本特征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财政的巨大作用、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只有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这样心中对于各种可能的情况胸有成竹。那撰写教案时需要考虑的几大因素?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高一政治教案:财政的巨大作用、税收及其基本特征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教学内容

财政的巨大作用;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税收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举例说明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表现,明确这些行为都是违法的,应负法律责任。并从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发展科、教、文、卫事业、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和巩固政权等方面,说明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财政的巨大作用

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具体内容见表格

通过财政的作用说明增加财政收入的意义。

在社会生活中,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

二、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1、税收

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分析如下:

2、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也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主要标志。集中体现了税收的性。

(1)税收的强制性

指税收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而强制征收。

强调两点:①征税必须有法律依据 ②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将受到法律制裁。

(2)税收的无偿性

把握两点:

①国家取得的税收收入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特指具体的纳税人)

②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3)税收的固定性

指在征税之前就通过了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 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相连的,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首先,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其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3、违反税法的表现

在教学中,应使学生对违反国家税法的行为有深入了解,懂得:无论任何人,藐视对抗国家法律,都要受到惩处。

重点、难点解析

财政的作用

财政作为国家参与的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在我国的社会财富总量中,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所占比重过低;在财政收入中,中央财政集中的收入所占比重过低。中央财政同中央应承担的任务不相称,会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此要使学生加深 对财政作用的理解。如何突破这一重点?必须明确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对财政的作用逐条深入分析,通过财政的作用说明增加财政收入的意义,详见要点大揭密。

fwR816.cOM品读分享

高中高一政治教案: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经济常识第五课复习教案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执教:张 轶 2005-12-5
一、知识结构


1.国民收入的分配
(1)国民收入的含义。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2)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只有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广泛地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一方面大力增加产量,一方面尽可能地降低消耗,从而实现国民收入的迅速增加。
(3)国民收入的用途。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
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包括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三方面内容。
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方面内容。
2.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具有相互促进的—面,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首先,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积累的最低限是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积累的限是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片面的高积累、低消费,或者只看眼前,不看长远,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都是有害的。
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在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的价值形式称作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一方面,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另一方面,消费基金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
再次,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总之,国民收入的分配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而要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
3.财政、预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
(1)财政: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2)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它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
(3)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
(4)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
4.我国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范围
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分配的一个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组织收入、筹集资金的过程。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从国家取得收人的形式来看,财政收入可以分为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也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种形式。
财政支出作为财政分配的另一个方面,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过程。国家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就是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按具体的用途,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
5.财政的作用
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6.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1)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①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而强制征收的。
②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的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③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在征税之前就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相连的。首先,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其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
7.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1)性质: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在我国,税收所体现的分配关系不是剥削关系,而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个人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的关系。
(2)作用:第一,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第二,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第三,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8.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
(1)纳税人的基本含义。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作为缴纳税款的主体,可以
是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
(2)我国的主要税种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①有偷税等行为的人,不仅是违法的人,更是缺乏责任心的人,是不讲道德的人。
②公民在依法纳税的同时,还应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③人人都应该具有“纳税人”意识。
二、重点难点
1.积累与消费
(1)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即统一的一面。因为积累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同时,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并且对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积累的扩大。但是,积累和消费之间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积累代表社会利益、长远利益,消费代表个人利益、当前利益。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即对立或不一致的一面,所以才需要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2)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必须坚持的原则。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2.国民收入的分配与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1)联系。
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国民收入的分配的继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化,而个人消费的多少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分配。
(2)区别。
①分配的对象不同。国民收入的分配是对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新价值进行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对国民收人中用于消费的那部分进行分配。②分配的形式不同。国民收入的分配首先在物质生产部门进行初次分配,然后再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而个人消费晶的分配在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③分配的原则不同。国民收入的分配遵循维护劳动者的利益,统筹兼顾,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的原则;个人消费品的分配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3.正确认识财政的本质
(1)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运用国家政治权力而进行的分配。也就是说,在财政分配中,国家是作为政治权力的化身和社会代表的面貌出现的,它不同于凭财产所有权所进行的分配。
(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一部分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m)。因为社会产品的其余部分(c+v)是对生产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补偿,是维持社会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满足国家和社会的整体需要,只能建立在剩余产品分配的基础上。
(3)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下,财政反映不同的国家分配关系。一切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财政实质上是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一种剥削关系,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则体现了国家与社会各方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分配关系。
4.企业是否纳税不取决于其经营状况
有人把企业是否纳税与企业经营状况好坏联系起来,认为企业经营状况好的就纳税,经营状况不好的则不纳税,这是错误的。企业向国家纳税和企业上缴利润是不同性质的经济行为。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依靠法律而取得的收入,不论企业是否盈利都必须纳税,税款有相当一部分不受企业经营成果好坏的影响。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都不受企业盈亏的影响。同利润相比,税收可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使国家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显然,以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来决定是否应该纳税是错误的。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区别。
①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控来影响供求,是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②内容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与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③政策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过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2)联系。
①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方式。②在一般情况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不相同,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通过扩大财政赤字来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批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财政政策不具备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及时性。
6.深刻理解税收的作用
(1)税收的作用与财政的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我们在复习税收的作用时可与财政的作用联系起来,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进一步把握税收的作用。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财政的作用中包含着税收的作用,税收是财政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形式或重要工具。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财政的作用包含财政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的作用,而且直接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而税收的作用主要着眼于税收的特点和征收的过程所能发挥的作用,以及对整个财政收入的影响。税收作为财政收入进一步所发挥的作用,应当包含在财政的作用当中。
因此,税收的作用虽然与财政的作用有密切联系,但又属于两个层次,不能完全等同。
(2)税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这一作用是税收的基本作用,也是税收一出现就具有的作用。对于这一作用主要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我国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二是税收可以使财政收入得到切实保证。
第二,税收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不是运用行政手段,而是通过市场和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经济利益的调节实现的。其中,税收就是重要的调节手段之一。以税收为手段,通过纳税人、纳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具体的税收征管,可以促进生产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把握税收的这一作用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广义方面:税收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据此,国家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例如,从各地个人所得税缴纳的状况,可以大致了解地区之间的收入水平的差距,从而采取必要的调节政策和措施,防止地区间的收入过分悬殊。狭义方面:国家各级税务部门通过征管工作,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和防止企业违反税法的行为,促进企业正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7.税收与罚款、没收财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税收与罚款、没收财产都可以形成国家的财政收入,且都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
(2)不同点:①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而以罚款、没收财产取得的财政收入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形式,加强对经济和社会生产的监督、管理,因此,具有很强的政策性。②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自觉纳税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而罚款、没收财产是以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过错为前提的,是对公民非法行为的一种惩罚手段。③税收是国家税务机关依据税法进行征收;而罚款、没收财产除国家税务机关依法执行外,还可以由其他国家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依法执行。
8.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税收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紧密相连,因此公民应自觉纳税。自觉纳税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
(1)社会主义国家各种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做物质保证。在社会生活中,每个公民都享受着国家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享受服务就必须承担义务。
(2)税收具有强制性,任何偷税、欠税、骗税、抗税行为都是违法的。
(3)在依法纳税的同时,还应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的权利。每个公民都应该以纳税人的高度责任感,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
(4)每个公民不管是不是直接纳税人,都应该具有“纳税人”意识。
三、时政链接
(一)财政政策由积极到稳健转变
时政回放:
2005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北京举行。
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第一、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第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
第三、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第四、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五、继续推动东中西良好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六、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第七、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对开放水平
第八、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关键是要努力扩大国内需求,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
2004年12月3日至5日,*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0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时提出,2005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所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一重大政策的调整,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分析点拨:
经济常识
(1)这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新举措,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要求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弥补,把“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煤电油运形势趋紧,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续多年减产,粮价攀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扬,通货膨胀的苗头开始显现。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动向,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把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财政政策是加强宏观调控的新举措,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体现了财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增有减、有保有压、松紧适度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实际上就是通过对财政支出的数量、方向的控制,对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国债资金投向的调整,来抑制某些方面的经济过热,以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全面、协调发展。
哲学常识
(1)这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体现。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财政政策从积极到稳健的调整。是根据我国经济形势所作出的重大决策,真正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也是在具体地分析了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后所采取的对策,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现在,又要预测未来。稳健的财政政策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后作出的与时俱进的决策。
(3)这是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的体现。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稳健的财政政策的核心是松紧适度,这样不会造成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不会影响社会稳定。
政治常识
(1)体现了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主持召开的,明确提出2005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是我们党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坚持党对国家政治领导的体现。
(2)体现了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使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增强。
(3)体现了国家的经济职能。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国家主要履行经济职能,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财政政策从积极到稳健是国家履行经济调节职能的体现。
(二)适时调整税收政策
时政回放:
材料一:2004年,中央决定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从2004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5年内取消农业税。
材料二:1998年,我国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大幅度下跌,为此提高了出口退税率,由原来的6%提高到15%。2004年由于出现了经济局部过热,出口欠税严重,国家决定适当降低退税率,由15%调整到12.5l%。
材料三: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办法是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以月收入800元为起征点,在当时收入较低的情况下是合适的。而今社会收入有了普遍提高,地区间存在收入差距,收入来源也日益多样化,这就需要适当地进行调整。如,北京市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到1 200元。
分析点拨:
经济常识
(1)税收具有固定性,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便改变,但这是就税法不变的情况而言的,国家可以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
(2)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是对农村分配制度的变革,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步骤,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它有利于维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保持农村长治久安。
(3)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重要的调节手段。材料中的措施都是通过税率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4)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税费改革增加了农民收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减少了消费者收入的支出,它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5)农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调整,体现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哲学常识
(1)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税收政策,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国家要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地调整税收政策。
(3)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国家对税收及其作用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
政治常识
(1)进行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是国家行使经济职能的体现。
(2)调整税收政策,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坚持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利益。
四、课堂训练(略)
五、复习后记*

高中高一政治教案:国家财政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的内容。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但是,社会创造出来的财富不能全部由个人支配,为了使政府能够顺利地承担自己的各项职能,政府必须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一般知识,并且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财政在我们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这些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对于顺利引出下一框筹集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渠道-----税收,埋下了伏笔。强化国家财政相关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加强对财政的巨大作用的理解,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税收的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学生更好地树立依法纳税的意识。由此可见,学好本框内容极为重要。
本框的逻辑思路是:国家必须履行对内对外的职能,因此国家必须占有和消费一定的社会财富,进而由国家参与社会财富的必要性,引出了财政、国家预算、国家决算以及财政的基本作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财政的含义和实质;了解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财政的作用;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具体获取渠道,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和具体用途;了解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理解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能力;初步理解根据政府职能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的能力;能够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培养学生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监督政府对财政使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感受我国国家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关心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的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上一节课学生学习了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对于初次分配中的个人消费品分配的方式已经有所了解,而对于政府的再分配只是稍有所了解,因而学生对政府如何参与社会分配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但是,另外一方面,由于财政是从国家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讲政府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由于高中学生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了解尚不多,因而理解这部分内容难免有些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入知识,使学生对财政的作用有深刻的理解。此外,在讲解财政预算和决算这些抽象的概念时,教师还可以从各类新闻媒体上搜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政府预算和决算报告的相关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财政的含义、国家预算和决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选择多媒体教学,因此教师的职责只是展示材料、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学生自己讨论并归纳总结,再由教师简要点评并归纳总结知识点。关于重难点知识点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所以,教师在本课中主要起着创设情境启发、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策略很好地践行了新课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本课在教学的设计上着重由教师扮演学习材料提供者,问题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探究思考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财政收入的来源和影响因素;财政支出的用途(教学重点)
财政的作用(难点)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多媒体展示)图片:上海徐家汇地铁站
材料: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的动脉,以其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的优势,成为许多大城市缓解道路拥堵的重要手段。但是地铁建设投入大,成本回收周期长,使得很多城市望而却步,望“铁”兴叹。
(师)仅仅依靠个人能建成地铁吗?为什么?
(师)那么修建地铁应该由谁来办?
学生回答:
不能由个人修建,而应该由政府修建。
因为地铁是公共物品,盈利小,但是建设成本高,建设周期长。
设计意图
联系生活,从身边的实例导入,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财政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通过对财政作用的初步感受,有利于学生在随后更好的理解财政的作用
师(提问):什么是财政?国家为什么需要财政?国家财政的运行需要经过哪些法定程序?
学生讨论问题,并找出答案。
财政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在我国,国家为了履行对外对内的各项职能,必须占有一定的社会财富。
财政的运行需要经过预算和决算两个程序。预算是决算的前提,决算是预算的执行结果,预算和决算都需要经过过全国人大的审核批准,并接受其监督、
设计意图:让学生首先弄清楚基本概念,这样有利于后面对财政职能的理解。
(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2011年,我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税收收入89720元,增长22.6%。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状况的对比以及这两个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状况。
材料三:1974年,美国经济学家拉弗在一次午餐中向当时的一位白宫官员解释税率和税收的关系时,在餐桌上画出了拉弗曲线,如下图:

请同学们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思考:
(1)什么是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有哪些来源?其中,最重要的来源是什么?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具体是如何影响财政收入的?
思维拓展:政府应当如何增加财政收入?
学生分组讨论,并得出结论:
(1)财政收入是指国家通过各种渠道集中起来的资金。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是税收。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材料二说明分配政策会影响税收,进而也会影响财政收入。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
(3)增加财政收入:首先,要努力发展经济。其次,政府还应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
设计意图:事实胜于雄辩。运用视频展示历史资料,具有真实性,是教学内容有利的论据,对学生也更有说服力。
此外,通过顺势利导,提出“政府应该如何增加财政收入?”使学生学以致用,顺利解答这一问题。
师(多媒体展示):
我国在许多贫穷落后的乡村建立了希望小学;近几年,因为钓鱼岛问题中日关系紧张,我国进行了军事防御演习;我国花巨资建立了世界上规模的义务教育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我国在21世纪建立了四大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青藏铁路工程;我国前不久刚刚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开会的花销;2013年12月2日凌晨1点30分,耗资数亿元研究开发的嫦娥三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请回答:什么是财政支出?上述材料分别属于我国哪些领域的财政支出?学生阅读课本68页分组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财政支出的用途”这个问题较为简单。本环节直接设计成小测验的形式,可以快速有效的检验学生自学理解的效果。同时,可以使学生处于竞争答题的状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
师(提问):财政收入是不是越多越好?财政收入和支出有哪几种关系?财政盈余是不是的财政收支状况?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交流思想。
通过辨析,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府要合理安排财政,更好地发挥财政为社会和人民造福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
图片一: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家安排上亿元用于灾民救治、购买帐篷及食品药品、生活补贴等
图片二:展示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三峡工程。
图片三:2008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波及世界各国。我国国务院于2008年11月宣布实施两年新增4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在较短的时间内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
思考:上述材料分别说明了财政具有什么作用?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财政在我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并讲解关键点。
财政的主要作用:
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近几年的历史资料的展示和学生自己举例,让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国家财政在社会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师(总结):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主要有税利债费这些渠道,其中最重要的是税收。财政支出有经济、行政军事、教体文卫科技、社会保障事业以及债务支出等。收入与支出就像天平,像杠杆。在这里,引用*总理的一句话来总结本课,“我们面临一系列两难问题。经济发展慢了不行,那样就业压力会更大。发展过快也不行,那样经济紧张,难以为继。摆在政府面前的第一任务,就是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是税收,税收也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那么到底什么是税收?税收有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哪些特点?咱们下节课专门学习。通过总结提升知识,研究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一、国家财政
1.含义、本质
2.实现:预算和决算
3.财政收入
(1)含义
(2)渠道:税、利、债、其他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a.经济发展水平;b.分配政策
2)财政支出
(1)含义
(2)具体用途
二、财政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课后研究性学习
1、结合我们本课所介绍的拉弗曲线,请分析思考拉弗曲线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2、请结合我国当前的国内经济形势,说明我国政府在2013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依据何在?
九、教学反思
本堂课在教学内容上力图让学生知道财政及其运作的程序。财政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收入和支出,财政收入的来源和影响因素,财政支出的含义及用途,以及财政收支的三种对比关系。通过对财政收支的初步感受,让学生根据资料以及自己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到财政在社会中的巨大作用。在教学效果方面,本课的教学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了大量的教学资料,并通过合理设疑和引导,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课堂探究知识的热情。特别是本课对财政作用的介绍,能够很好地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增强学生支持国家财政工作的意识。
财政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通过引用大量的历史资料,使得学生将抽象的财政的作用很好地理解了。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成为材料的提供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将课堂还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积极性很好地调动了起来,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课堂气氛很好。教师适时的的点拨与总结很好地升华了知识。在随堂练习中也证明,这节课的效果是好的。
这节课是一节展示课。在后来的评课中,教师们指出,这节课的亮点就是资料非常丰富,学生参与非常积极。不足之处是教师在某些方面没有给予学生探究以很好的指导,应当使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引导、点评和讲解很好地结合起来。
合作探究式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但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课堂主导者的作用,提供探究的材料,巧妙地设计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并且在学生探究问题受主观知识水平制约无力解答时,应该给予帮助和启发。对于学生的答案,教师要给予积极鼓励,同时还要分别给予点评,并且有针对性地补充,对于重难点知识要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深入详细地讲解。

高一政治教案:货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的职能;阐释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世界现行的调查、了解并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的不同看法,从的起源和本质说明应正确认识的作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和辨证的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我国纸币的爱护及正确对待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关于的本质,教师可以结合对产生过程的分析来说明其本质。教师在解释本质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的含义。从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是一种商品,其次要看到还有和其他商品不同的地方是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而其他商品不具有这种属性。

2、和其他一般等价物又有着不同。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有很多商品,但这些都不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只有当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才产生了。

3、从的作用来看,可以和其他商品相交换,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关于的产生教师主要讲清以下几点:

1、产生的原因: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交换越来越频繁和复杂化,这就需要一个交换的中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产生。

2、产生的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的出现、的产生。

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以具体的事例并结合书中的图片来进行说明。

三、书*讲到了的五种职能,其中前两种是最基本的职能,即从产生时就具有的职能。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主要抓住前两种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这一职能指的是用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一问题主要讲清楚:

第一,为什么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是因为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有价值。所以的这一职能实际上是用的价值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第二,商品的价格。在这里应该弄清楚价格是用表现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因此,价格的变化要以价值为基础,用一定量的单位来表现。

第三,价值尺度职能中,人们无须拿现实的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只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比较即可。因此,只需要观念上的。

2、流通手段职能。

第一,这是指用作为媒介来进行买卖商品。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简单的物物交换,出现后,商品交换开始以为媒介。这时候,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买和卖往往相分离,这就给买卖双方造成一定的困难。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交换媒介的作用。由于的出现,买卖不再是直接的从商品到商品的直接交换,而是从商品到再到商品。这个交换过程叫做商品流通。

第二,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以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

第三,的这种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人们不可能用观念上的来购买商品。

3、贮藏手段职能。由于本身具有价值,所以可以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在这里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贮藏手段并不是指储蓄。

4、支付手段职能。这一职能是随着赊帐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教师只要讲清楚这一过程中的支付和买或卖并非现场交易,而是相分离即可。

5、世界的职能。这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兴职能,它是指在世界市场上起作用。

四、关于流通中所需量的公式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流通中所需要的量的公式是什么?它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2、什么是通货膨胀?它是怎么引起的?通货是指流通中的,膨胀是指纸币太多了超过了实际需要的数量。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实际需要的数量时,就表明用更多的纸币代表一定量的商品价值量,也就是说单位纸币所代表的商品价值量减小,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减少;反过来意味着商品的价格上涨即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

3、纸币的发行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商品价格总额上涨,纸币的发行量也要增加。因此,当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时,商品的价格总额在上升,纸币的发行量也要相应增加,而一旦增加额超过了增长额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纸币的发行量与流通次数成反比。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和商品价格总额保持不变,而加快流通次数也会引起通货膨胀。

5、如何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关于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关键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考虑到我国经济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应道学生根据公式来进行推论。从纸币的发行量上看出要控制纸币的发行,要使纸币的发行量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从商品价格总额和流通次数上引导学生明白要大力发展经济,并且应该采取必要措施使经济尽量作到良性发展。

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时,由于比较抽象,教师可以进行实例说明,这样让学生更能接受。

五、关于正确对待。

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对金钱的看法可以说是千奇百怪,更加重视金钱的作用。而学生在社会的影响下对金钱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可以预先对学生进行思想调查或者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想教育。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可以与学生进行谈心、开主题班会、带领学生参观革命伟人的故居等。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关键要把握住两点:

首先,应该认识到金钱的重要作用。尤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应该看到在今天金钱也有着一定的消极作用。那种一味追求金钱,为了金钱可以出卖良心、道德、民族的、国家的利益的做法是不应该的。我们不可忽视金钱的消极作用。

在此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

六、关于纸币

首先,讲清楚纸币是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弄明白纸币的含义。在理解这个含义时应该清楚:

1、纸币是一种符号,它是的符号,代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2、纸币本身并没有价值,它只是代表着金属的价值。

3、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能发行纸币。

第三,讲明纸币为什么会代替铸币。即纸币和铸币相比较有哪些优点。这让学生看书即可。

最后,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纸币情况以及当今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的纸币。

七、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是的两种基本职能。书*讲到了的五种职能,其中前两种是最基本的职能,即从产生时就具有的职能。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主要抓住前两种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这一职能指的是用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一问题主要讲清楚:

第一,为什么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是因为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有价值。所以的这一职能实际上是用的价值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第二,商品的价格。在这里应该弄清楚价格是用表现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因此,价格的变化要以价值为基础,用一定量的单位来表现。

第三,价值尺度职能中,人们无须拿现实的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只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比较即可。因此,只需要观念上的。

(2)流通手段职能。

第一,这是指用作为媒介来进行买卖商品。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简单的物物交换,出现后,商品交换开始以为媒介。这时候,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买和卖往往相分离,这就给买卖双方造成一定的困难。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交换媒介的作用。由于的出现,买卖不再是直接的从商品到商品的直接交换,而是从商品到再到商品。这个交换过程叫做商品流通。

第二,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以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

第三,的这种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人们不可能用观念上的来购买商品。

2、与纸币比较表

教法建议

1、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个问题教师主要通过分析历史得出它们的发展阶段,另外教师也可以结合视频文件进行说明。

2、的含义及本质: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不同阶段出现的分析其缺点并弄清楚为什么,然后将金银的优点与之相比较,得出的概念和本质。

3、的五种职能: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调查,看一看在自己的周围,人们平常是怎么使用的。上课时,针对学生所搜集上来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分类。然后结合课本的内容进行讲解。

4、纸币的含义: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纸币和金属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5、世界上的各种纸币: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设计表格,让学生调查当今世界市场上的主要纸币名称及与人民币的兑换比例,从而加深印象。

6、流通中所需量的公式和通货膨胀:教师可以搜集通货膨胀时商品的价格及国家的纸币发行量来让学生分析比较,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特别是国民政府时期的通货膨胀更是典型事例。

7、关于正确对待的态度: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当今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反面事例,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者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正确态度。

高中高一政治教案:货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货币的职能;阐释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世界现行货币的调查、了解并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应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和辨证的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我国纸币的爱护及正确对待货币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关于货币的本质,教师可以结合对货币产生过程的分析来说明其本质。教师在解释本质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货币的含义。从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货币首先是一种商品,其次要看到货币还有和其他商品不同的地方是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而其他商品不具有这种属性。

2、货币和其他一般等价物又有着不同。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有很多商品,但这些都不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只有当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才产生了货币。

3、从货币的作用来看,货币可以和其他商品相交换,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关于货币的产生教师主要讲清以下几点:

1、货币产生的原因: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交换越来越频繁和复杂化,这就需要一个交换的中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货币逐渐产生。

2、货币产生的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的出现、货币的产生。
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以具体的事例并结合书中的图片来进行说明。

三、书*讲到了货币的五种职能,其中前两种是最基本的职能,即从货币产生时就具有的职能。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主要抓住前两种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这一职能指的是用货币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一问题主要讲清楚:

第一,货币为什么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有价值。所以货币的这一职能实际上是用货币的价值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第二,商品的价格。在这里应该弄清楚价格是用货币表现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因此,价格的变化要以价值为基础,用一定量的货币单位来表现。

第三,价值尺度职能中,人们无须拿现实的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只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比较即可。因此,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职能。

第一,这是指用货币作为媒介来进行买卖商品。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简单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这时候,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买和卖往往相分离,这就给买卖双方造成一定的困难。货币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交换媒介的作用。由于货币的出现,买卖不再是直接的从商品到商品的直接交换,而是从商品到货币再到商品。这个交换过程叫做商品流通。

第二,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

第三,货币的这种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人们不可能用观念上的货币来购买商品。

3、贮藏手段职能。由于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所以可以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在这里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贮藏手段并不是指储蓄。

4、支付手段职能。这一职能是随着赊帐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教师只要讲清楚这一过程中货币的支付和买或卖并非现场交易,而是相分离即可。

5、世界货币的职能。这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兴职能,它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起作用。

四、关于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公式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公式是什么?它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2、什么是通货膨胀?它是怎么引起的?通货是指流通中的货币,膨胀是指纸币太多了超过了实际需要的数量。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实际需要的数量时,就表明用更多的纸币代表一定量的商品价值量,也就是说单位纸币所代表的商品价值量减小,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减少;反过来意味着商品的价格上涨即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

3、纸币的发行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商品价格总额上涨,纸币的发行量也要增加。因此,当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时,商品的价格总额在上升,纸币的发行量也要相应增加,而一旦增加额超过了增长额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纸币的发行量与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和商品价格总额保持不变,而加快货币流通次数也会引起通货膨胀。


5、如何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关于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关键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考虑到我国经济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应道学生根据公式来进行推论。从纸币的发行量上看出要控制纸币的发行,要使纸币的发行量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从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次数上引导学生明白要大力发展经济,并且应该采取必要措施使经济尽量作到良性发展。


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时,由于比较抽象,教师可以进行实例说明,这样让学生更能接受。


五、关于正确对待货币。


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对金钱的看法可以说是千奇百怪,更加重视金钱的作用。而学生在社会的影响下对金钱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可以预先对学生进行思想调查或者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想教育。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可以与学生进行谈心、开主题班会、带领学生参观革命伟人的故居等。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关键要把握住两点:


首先,应该认识到金钱的重要作用。尤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应该看到在今天金钱也有着一定的消极作用。那种一味追求金钱,为了金钱可以出卖良心、道德、民族的、国家的利益的做法是不应该的。我们不可忽视金钱的消极作用。


在此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


六、关于纸币


首先,讲清楚纸币是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弄明白纸币的含义。在理解这个含义时应该清楚:


1、纸币是一种符号,它是货币的符号,代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2、纸币本身并没有价值,它只是代表着金属货币的价值。


3、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能发行纸币。


第三,讲明纸币为什么会代替铸币。即纸币和铸币相比较有哪些优点。这让学生看书即可。


最后,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纸币情况以及当今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的纸币。


七、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书*讲到了货币的五种职能,其中前两种是最基本的职能,即从货币产生时就具有的职能。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主要抓住前两种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这一职能指的是用货币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一问题主要讲清楚:


第一,货币为什么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有价值。所以货币的这一职能实际上是用货币的价值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第二,商品的价格。在这里应该弄清楚价格是用货币表现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因此,价格的变化要以价值为基础,用一定量的货币单位来表现。


第三,价值尺度职能中,人们无须拿现实的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只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比较即可。因此,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职能。


第一,这是指用货币作为媒介来进行买卖商品。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简单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这时候,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买和卖往往相分离,这就给买卖双方造成一定的困难。货币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交换媒介的作用。由于货币的出现,买卖不再是直接的从商品到商品的直接交换,而是从商品到货币再到商品。这个交换过程叫做商品流通。

第二,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

第三,货币的这种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人们不可能用观念上的货币来购买商品。


2、货币与纸币比较表

区别

货币

纸币

定义

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

职能

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只是代替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即只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

是否有价值

货币是商品具有价值

纸币只是货币符号,无价值。

高一政治教案:市场配置资源


这篇《高一政治教案:市场配置资源》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及基本手段;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及局限性;健全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与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全面认识市场配置资源优缺点的辨析能力。

(2)针对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初步提出合理化的政府干预与宏观调控对策的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自觉遵守、维护市场秩序与规则的观念,抵制一切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市场调节如何配置资源及其优点。

(2)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和措施。

2.教学难点

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

三、设计思想

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创设家乡关口葡萄为教学情境,并以介绍关口葡萄发展为主线采用对话式、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落实教材基础。同时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获得情感体验。

四、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班有没有建始县的同学,来为大家当一回小导游,你会带他们去看什么?去吃什么?去体验什么?(学生回答导入关口葡萄,引出话题)你对关口葡萄了解多少,不妨给大家介绍一下。(3——4分钟)

第一环节:创业小试——初尝甜头(ppt展示)(10——15分钟)

老师:市场经济发展浪潮中,关口农户刘某转变观念发展,葡萄种植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ppt展示)

学生讨论:

1.办葡萄种植园需要哪些资源?

2.农户刘某捕捉到哪些重要市场信息做出创业决策?假如你是刘某,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你又该怎么办?

(根据问题1)学生回答并总结:劳动力、原材料、技术、信息等,经济学上把这些称为资源。

老师继续提问:这些资源是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呢?

学生回答:不是的。

老师问:那怎么办,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老师总结: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因此需要对有限的资源做出合理的安排,经济学上把这称为“资源配置”。配置资源的方式有两种:计划和市场。我们重点讨论市场如何配置资源。

(根据问题2)学生回答:关口葡萄名声提升,价格高,发展前景好,要扩大生产规模。

老师提问:许多农户也是这么想的,他们纷纷扩大生产规模,葡萄行业竞争激烈,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你又该怎么办?

学生总结:提高科技水平,改善管理,开发新产品……

师生共同总结: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这支无形的手始终在指挥着每一个参与者。市场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使人财物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老师提问:市场通过这种方式配置资源,相比于计划经济有何优点?

学生回答:价格变动能准确、及时、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从而调节生产,优化资源配置,促使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

老师过渡: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关口葡萄取得了日益骄人的成绩和长足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同学们,你们了解到哪些问题,不妨说出来我们讨论一下。

老师发言:老师通过调查也收集了一些问题(ppt展示)

第二环节:走入困境——寻找原因(15分钟)

讨论:上述反映出市场调节具有哪些缺陷,是如何体现的?

关口葡萄经营中这些现象的出现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

(问题1回答)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自发性——自发追逐利益,为了自己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不择手段;盲目性——人们不能完全掌握生产各方面的信息及其变化趋势,以至于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决策盲目;滞后性——事后调节,从价格的形成、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具有一定的时间差。

(问题2回答)

老师总结:关口葡萄经营中出现的现象有哪些?这些现象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

后果: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企业发展成败、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经济波动和健康发展……

通过上述探究,我们已经找到了关口葡萄经营存在的问题,同时我们还知道了市场经济是一个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大舞台,那么如何帮助关口葡萄从困境中走出来……

学习了经济学知识的同学们请你支招,让关口葡萄做大

做强……

第三个环节:请你支招——做大做强(8——10分钟)

从国家、企业、消费者三个角度分析,老师总结。

高一政治教案:我国的宗教政策


我国的宗教政策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能力目标

26、 领会我国的宗教政策遵循了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7、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宗教信仰自由时宪法赋予公民基本权利,是保护和尊重人权的表现,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弘扬科学,树立科学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的宗教政策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多宗教国家。我国信仰宗教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虽然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因此,正确处理宗教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进行新课

十三、 我国宗教具有爱国主义传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3页内容,思考两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教材用三个镜头展示了我国的宗教现状。我国各种宗教千百年以来和睦相处,宗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爱国的传统,都倡导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也为增进国际宗教交流,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二、全面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3页“相关链接”内容,思考宗教的产生、与消亡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有它自身的发生、发展、消亡过程。我国现阶段,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还没有消失,宗教还将长期存在。这种现状决定了我们还不能用行政手段取消宗教,只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含义: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2)实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这说明,公民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加干涉。

(3)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4)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4页“专家点评”内容,思考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在宗教问题上要坚持权利义务的统一,宗教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利用宗教损害国家、社会的利益,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1)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指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2)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简单讲就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可见,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对立的,而是为了更好的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4页“专家点评”内容,思考宗教与邪教的区别。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3)邪教不是宗教。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旗号,神话首要分子,宣传迷信邪说,蒙骗群众,非法聚敛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邪恶势力。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

3、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长期以来,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和破坏活动,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我国政府既要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又要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呢?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不是。是尊重公民的信仰权力,维护民族团结。因此,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含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做贡献。

(2)原因: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我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都是国家的主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宗教团体是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宗教界成为国中国*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教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二、以科学态度对待宗教

1、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1)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的用行政力量去消灭或发展宗教,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遵循宗教发展规律,科学处理宗教问题。

(2)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加强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团结,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弘扬科学精神

我国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逐步消除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何认识根源,在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创造宗教消亡的条件,这是解决在教问题的根本途径。

3、中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主义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世界观,承担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历史使命。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主要了解了我国的宗教状况,认识了我国政府在宗教问题上的基本政策和立场观点。通过学习,要明确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而是遵循宗教发展规律,科学处理宗教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逐步创造宗教消亡的条件。

(四)实例探究

[例1]下列对宗教信仰自由的理解正确的是 ( )

X.宗教信仰自由是对信教者而言的

Y. 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

C. 到各种场所宣传宗教教义符合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D. 宗教信仰自由也包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答案:D

[例2]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是指 ( )

① 要求宗教信徒放弃宗教信仰 ② 要求信教群众爱党、爱国、爱教结合起来 ③ 宗教活动要遵守宪法和法律 ④ 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取代迷信思想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 D.①③

答案:C

[例3] 我国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因为它 ( )

① 符合宗教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②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 ③ 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④ 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 B

[例4]弘扬科学精神的意义是 ( )

① 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 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③ 有利于树立科学世界观 ④ 有利于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课余作业

分组讨论、综合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高一政治教案: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三个代表”的内涵及主要内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2、理解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二)能力目标
18、 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9、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中国*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明确了中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并知道了中国*执政的方式,。这节课是上节课内容的深化,就是从指导思想方面了解执政的中国*。
(二)进行新课
九、*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6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的先进性决定了它能得到长足发展;中国*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作为*人应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中国*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为领导核心。
教师活动: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中国*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教师提问:什么是“三个代表”
学生回答:中国*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三个代表”的内涵?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指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指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中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体现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进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它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走进新时代》《先锋颂》的有关片段和任长霞、牛玉儒等事迹。
提出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应该怎样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
(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它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它是具体的、历史的。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党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继续成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就必须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三、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中国*的性质决定了它决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也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执政的权力来自人民,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广大人民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2、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师活动:请结合自己知道的实例来印证以上观点。
学生发言: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同志从警20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登封人民称为“女包公”“任青天”。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幸因公殉职,群众自发为其送葬,人数达10几万人。
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在担任领导职务的20多年里,心系群众,勤政为民,于2004年8月因病去世。群众自发为其送葬,沉痛悼念这位优秀人民公仆。
教师活动:对以上实例,你有何感受?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作为青年学生,以模范人物为榜样,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结合党的发展历程和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理解了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四)实例探究
[例1] 中国*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 ( )
S.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理论
C. 马列主义基本理论
D.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答案:D
[例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
① 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②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③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④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 A
[例3]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_________,核心是坚持_________。 ( )
A.与时俱进 执政为民
B.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C. 立党为公 与时俱进
D. 与时俱进 党的先进性
答案 D
[例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 ( )
A.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B.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C. 执政兴国 与时俱进
D. 与时俱进 坚持党的先进性
答案:B
课余作业
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和采访,了解当地*员的工作,从而感受中国*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三个代表”的本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高一政治教案: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这篇《高一政治教案: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说教材:

1、本课题在课程标准中的规定:

本课题要求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学习这一框是我们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的前提,同时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2、教学目标: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高中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以及学生认知的规律,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民族概况、懂得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理解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巩固新型的民族关系。

(2)能力目标: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认识问题,评价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逐步自觉地承担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使命。

3、教学重难点及其依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把它当作重点是因为只有了解了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才能更好的理解国家在民族地区实行的大政方针,才知道在生活中运用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来处理民族问题。

把它当作难点是因为我们班的学生几乎没接触过少数民族,学生即没有理论基础,又没有实践基础上讲解,学生较难理解。

二、说学情

我认为,要做到教学相长,实现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就必须准确地分析学情。

本课内容所教授的对象是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的思想活动具有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并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地理和政治基础等方面的知识,认知能力和水平处在不断上升的阶段,并且在长期的培养下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强,善于独立思考和有较好的团结协作精神,这些学情为学法的指导奠定了基础。

三、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促进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本节课以讲授法为主,因为讲授法能最广泛地面对全体学生,保证学生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辅之以情景导入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等。

情景导入法有助于学生较快的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说学法

学法指导上我主要是突出“实践”和“实用”两个原则。因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而方法的价值在于运用。

因而在学法的指导上,主要是着眼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指导学生遵循认知的规律,通过自主探究法,讨论学习法和分析归纳法来掌握知识。

自主探究法:在做课前准备工作时,寻找日常生活中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实例,对其进行探究。

分析归纳法: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普遍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结论。

总结反思法:将自己的探究成果与教师课堂上的点拨相结合,再次归纳总结并加以反思,使认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层次。

五、说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5分钟左右)

在上课前让同学们看《走进西藏》的视频。视频展现了建国前贫困落后的西藏和建国后现代的西藏的对比,让同学们思考“西藏实现历史性跨越说明了什么?”

导入设计的依据:让学生更快的进入课堂,思考题设下悬念,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讲授新课】(34分钟左右)

一、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6分钟左右)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通过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各少数民族的图片,接着提出一个讨论题:“汉族人口占了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我们的祖国是汉族人的祖国。”后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历史、地理和政治等相关知识分组讨论来反驳这个观点。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概括出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提示:●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了祖国辽阔的疆域

●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

●各族人民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

●各族人民共同参加了*“三座大山”的革命,创立了新中国。

设计依据:通过图片展示,学生直观的了解我国的民族概括,加深印象。通过问题的讨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和所学内容的掌握。

(二)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

通过一个问题“我国在长期的民族融和中形成了什么样的民族关系呢?”引出这个知识点,再通过展示图片(旧社会、新社会民族关系对比),让同学们了解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

设计依据:问题引出知识点,设下悬念,过度自然。通过新旧社会民族关系的对比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有利于加深理解,易于掌握。

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24分钟左右)

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要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一)民族平等 (8分钟)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先对其含义、原因和地位等进行讲解,然后通过展示参加全国人大的少数民族代表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少数民族代表的图片及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在全国所占的比例来体现我国的民族平等原则。最后,通过对“在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原则与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采取特殊支持和帮助是否矛盾?”问题的回答加深学生对这一原则的理解。

设计依据: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后用两个事例让学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以便于更容易地掌握这个知识点,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对一个具有争议性问题的回答,巩固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我国的大政方针。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实际。

(二)民族团结(8分钟)

这是本节课的又一重点,先对民族团结的含义、原因和地位进行简要讲解,然后通过时任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同志与南昌十七中的藏族同学一起喜迎藏历木鸡新年和各省市对西藏对口支援的材料加深学生的深刻印象,最后一个思考题“我们怎样看待拉萨3#8226; 14*和乌鲁木齐7 #8226; 5事件?”结束本知识点的学习。

设计依据: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后用两个事例让学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以便于更容易地掌握这个知识点,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通过最后一个问题分析以便于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从而正确认识这一问题,理解国家对这一民族分裂活动采取措施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将所学运用于生活。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8分钟)

这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重点,与前面类似,先对其含义、原因和地位进行讲解,然后通过一组西藏自治区统计局的数据和我省帮助畲乡发展的事例让我国加深对这一原则的了解,最后,通过“探究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这一问题加深我们对西部大开发这一政策的了解,同时加深了我们对各民族共同繁荣这一原则的理解。

设计依据: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后用一组数据讲解非常直观,同时具有很好的说服力,而我省帮助畲乡发展的事例也是结合我省实际,较贴切我们的生活,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通过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巩固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我国的大政方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生活。

三个原则之间不是孤立的,因此我们应该强调三原则间的关系。以便更好的了解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同学们综合运用三原则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

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三、珍惜、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4分钟左右)

这主要是使学生能将所学转化为所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作为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各应怎样珍惜、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让学生寻找日常生活中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实例,对其进行探究。将所学用到生活中,转化为所用。让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最后有老师总结,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应该怎样做。为学生一个系统的认识。

【课堂巩固】(2分钟左右)

用两个练习题来巩固今天的所学内容,借助习题,对习题加以适当引申,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句歌词表明我国( )

A.各民族的独特文化都得到尊重

B.当前已不存在民族问题

C.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清除

D.各民族完全平等

2.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这句话不能反映的是 ( )

A.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利益

B.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C.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

D.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每个公民的职责和义务

【课后思考】(2分钟左右)

针对西藏民族改革50年这一契机,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结合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分析正确地处理民族关系在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的贡献。

【课堂小结】(2分钟左右)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所学归纳总结,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整体的认识。最后在一首《爱我中华》的音乐声中欢快的结束本课的学习。

七、说教学效果预测

在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上,我都使用了大量的素材,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还会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时地调整和修改预设内容。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一政治教案:财政的巨大作用、税收及其基本特征”一文,希望“高一政治教案:财政的巨大作用、税收及其基本特征”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生物基本特征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