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 > 导航 > 六年级上册语文《秋思》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

六年级上册语文《秋思》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要写好教案课件,才能更加清楚教学的重点难点。那撰写教案时需要考虑的几大因素?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六年级上册语文《秋思》教学设计,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2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今天,我们切合时宜地来学习一首和秋季有关的诗——《秋思》。
2、板书:秋思。齐读。
3、释题:说说你对“秋思”的理解,再带着你体会到的感情读题。
4、质疑:对了这一诗题,你又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评读。
3、反复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互动交流。
三、品读,感悟情感。
1、默读,思考:你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会出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互动交流:(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又开封)
3、带着自己的体会,感情朗读。
4、指名读。
四、回读,总结、积累。
1、回忆诗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片断,反复朗读。
2、背诵古诗。
3、师总结:《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五、拓展延伸。
1、搜集其他写“秋天”、“思乡”的诗词、佳句。
2、给家人写一封信,传达你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fwR816.cOM品读分享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这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1)掌握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12~16自然段。(2)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掌握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巧和表达的形象与力量。

2.感悟文本主题:

在朗读、品析中感受安塞腰鼓表演中的气势之美,感受黄土高原生命的力量之美和黄土高原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之美。

3.培养语文品质:

(1)在排比句式中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准性。

(2)在比喻句式中体会作者联想的丰富性。

(3)在“好一个安塞腰鼓”内涵的追问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在感情朗读与感想诗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板块设计

(一)了解课文结构特点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课文中出现了四次,每次出现,代表不同的含义,并且层层递进,表现出作者思想和情感的逐步升华。教师要根据课文描写的这四个层次,逐一引导学生朗读、想象与感悟。

第一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火烈的舞蹈。

第二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沉重的鼓声。

第三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强盛的生命。

第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蓬勃的想象。

(二)充分领略文字的表现力

文中的很多句子和段落运用比喻、排比,写得很有想象力,也很有气势,与安塞腰鼓的艺术表演结合得非常完美。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1)假如变成规范的表述,应该是:

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2)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原句在表达上的急促有力,符合当时表演场景的气氛。

(3)还可以排列成诗句的样式: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2.上述这一段话,描写了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既关注了物,又关注了人。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想象基础上谈谈感受。从而加深对下一句话的理解: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3.……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首先,要让学生找出这 两段中的比喻句,然后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要把山崖和观众的心比作牛皮鼓面,这样比喻贴切吗?从而切身体会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对大山,对人心的强大震撼力。最后通过朗读体会。

4.第12自然段,可以通过填空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习体会文字表达的特点,在熟读体悟中指导背诵。

(1)后生们的( )、( )、( ),( )地搏击着,( )地搏击着,( )的搏击着。

它( )着你,( )着你,( )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 )、( )和( )。

它使你惊异于那( )的躯体,那( )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 )的能量。

(2)上述四句话都是排比句,可以选择一句重点句引导学生体会排比的特点与效果。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让学生了解到这时作者的独特感受,结合前句理解,到底是什么震撼着我们,是什么烧灼着我们,又是什么威逼着我们?(依次是:声音、热情、气势)

(3)最后一句话含义深刻,值得学生体味: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要在引读中追问:从“农民衣着包裹”体会到什么?(朴素)从“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体会到什么?(艰苦)从“居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可思议,敬佩)

5.第15自然段,也可以通过填空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习体会文字表达的特点,在熟读体悟中指导背诵。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是(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 ),使人( )。

还可以变成诗歌排列的形式:

每一个舞姿都( ),

每一个舞姿都( ),

每一个舞姿都( ),

每一个舞姿都是( ),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 ),

使人( )。

(三)以诗的形式写几句感受

安塞腰鼓赞

安塞腰鼓,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火烈的舞蹈

沉重的鼓声

强盛的生命

蓬勃的想象

六年级上册语文《了不起的女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给课题添加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18个词语的意思。
3、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感受李欢战胜疾病和学习上的困难的拼搏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用给课题添加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感受李欢战胜疾病和学习上的困难的拼搏精神。
学法指导
初步学会用给课题添加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小黑板、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目标: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第一段。
过程: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看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把课文读通顺,
(3)不理解的词句划出来。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随时指正。
二、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你认为应该怎样分段?
2、讨论。
三、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节,质疑。
2、讨论:“绝症”什么意思?联系课文下面的哪两句话理解?
3、理解“他们是来参加‘给孩子一个世界’的国际慈善活动的”这句话的意思。
----让全世界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地,都能得到成长。表达了活动发起者唤起人们关心孩子,特别是哪些残废的、身患绝症的孩子的愿望。
4、“意蕴深刻”什么意思?
指名读第二节,思考:这件作品蕴含着什么意思?
4、概括段落大意。
四、作业指导。
1、书写:亨瘫彰
2、组词:亨( )瘫( )彰( )
享( )摊( )章( )
第二教时
目标:
学习课文第二、三段,感受李欢战胜病疾和学习上的困难的拼搏精神。
过程:
一、朗读1、2两节课文。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思考:为什么说李欢是了不起的女孩?
2、讨论并板书:
与病魔作斗争
(1)顽强的毅力 完成作业困难,从不要求照顾
长期住院,坚持学习
(2)热爱和平的诚心
3、李欢为什么会有如此非凡的表现?
4、自由读第四节,思考上面问题。
5、“铁着心”是什么意思?妈妈的用心何在?
6、“苛刻”什么意思?“殊荣”呢?
7、从第9节中,你读懂了什么?(李欢平时练习剪纸)
8、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思考:老亨利为什么命令在儿童村升起中国国旗?
2、指名读,质疑。
3、
4、讨论:(1)李欢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练就一套出神入化的剪纸技艺。(2)李欢有一颗热爱和平的诚心。
5、如果你是李欢,看到国旗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儿童村升起,心里会怎样想?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完成部分作业。
第三教时
目标:
概括段落大意,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质疑。
二、讨论学生的问题。
三、概括段落大意。
四、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这篇课文不同于第1、2篇记事的课文,记事的课文,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比较清楚,而这篇课文主要是写人的,因此,在给课题添加内容时,要按怎样的思路想:谁是“了不起的女孩”?
她怎样了不起?她在什么事情中得到谁的表彰?
2、讨论:
李欢是西安一所小学的学生。她身患绝症,但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疾病和学习上的种种困难,成了一个三好学生。1992年5月应邀参加“给孩子一个世界”的国际慈善活动。临行前李欢用无力的小手,剪了一份精致的礼物送给活动发起者亨利。亨利命令在儿童村升起中国国旗,以表彰这位了不起的中国女孩--李欢。
五、完成作业本上其余作业。

六年级上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小编为网友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
 2、学会“磅、赌”两个生字,理解“威胁”等11个词语。
 3、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4、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课时安排:三教时:
 第一教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在词语中的读音。
3、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4、理解第一段比喻句的意思,概括段落大意。
5、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安排:

一、解题激疑,揭示新课
1、“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劳动的开端》。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2)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2、根据“决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四、自学字词,读通课文
1、指名认读生字新词。
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煤藏( )  宝藏( ) (cang  zang )
挑( )战  挑( )脚 (tiao  tiao )
半夜得( )动身 得( )了吧  (de  de dei )
降落( )  落( )在后头 ( luo   la )
五、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先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再写萍乡煤矿挖煤、运煤情况;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
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①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变,还可以怎样说?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
 ②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好?为什么?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③有感情的朗读。
(2)“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①变换说法。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趴在地上爬进去挖煤,又趴在地上把煤挖出来。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
 ③感情朗读
(3)“得了吧……把你压扁了”
 ①变换说法
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你这么瘦,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当时身体瘦小,无法承担挑煤的中获,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③感情朗读
3、概括第一段的段落大意。
六、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比一比,在组成词。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比喻句的作用,概括段落大意。
2、根据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3、深入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安排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挑煤是一项艰难的劳动,作者又像个瘦猴子,为什么还要去挑煤呢?
二、细读课文,深化认识
1、听课文第二段录音,根据课后习题3中的提纲给课文分层,用竖线在文中标出,并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2、课文中那些词句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睡的正熟……浑身疼痛”
①变换说法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浑身疼痛。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进一步说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这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孩子到处受欺侮。
③感情朗读
 (2)“肩上的煤筐……打秋千”
①变换说法
 肩上的煤矿来回晃荡,一会儿往前,一会儿往后。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人小体弱的吴运铎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劳动的艰难。
③感情朗读
 (3)“红肿的肩头……一样疼”
①变换说法
 红肿的肩头很疼。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肩头疼痛难忍的程度,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苦。
③感情朗读
3、根据提纲概括第二段的段落大意。
4、按照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三、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指出下面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个写了什么。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概括第三段段落大意。
2、初步了解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3、进一步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安排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新词
 2、根据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二、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听课文第三段录音,思考:课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第二天挑煤劳动的艰难?
 2、为什么作者的肩膀又红又肿,第二天还去挑煤?
作者年龄虽小,但意志坚强,困难再大也吓不倒它,一定要用劳动来解除一家人受到的饥饿威胁;可以看出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确实没法活,作者虽是一个孩子,正是在校读书的年龄,但也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
 3、读读“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说说“从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第一次挑煤称作“劳动的开端”?
因为挑煤是作者参加的第一次劳动,而且又以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所以把这件事叫做劳动的开端。
 4、概括第三段的段落大意。
三、读懂“提示”,分辨详略
 1、指名读“学习提示”,思考:“学习提示”共几句话?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写得最详细,因为这是文章的重点,最能够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够反映出作者挑煤的艰难、意志的坚强和旧社会的黑暗。写作者家里穷、矿工工作条件差及第二次挑煤较简略,因为这些是次要材料。
四、总结全文,扩展阅读
 1、谈谈读了《劳动的开端》一课后的感想。
 2、推荐课外读物《把一切献给党》。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把课文缩写成100字左右的短文。
 2、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六年级上册语文:《明天更辉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
 3.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陆和香港血浓于水的亲情。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
 2.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陆和香港血浓于水的亲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教具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重点语句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文题目
 1.(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你们谁能找出香港的位置?你们知道香港是哪一年回归祖国的吗?
 2.是的,1997年7月1日,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一天是举国欢庆的时刻,(出示欢庆场面的图片)人民群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心情,你能想到什么方式?
 学生甲:**,看升旗。
 学生乙:载歌载舞,放鞭炮。
 学生丙:写文章、作诗。
 ……
 3.板书课文题目,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为了纪念这一时刻而写的诗。
 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4.老师出示香港的资料和图片,学生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学生自渎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学生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3.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
 耻辱寻觅点缀乳汁荆棘步伐
 4.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自强不息:自己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
 炎凉沧桑:指事物很大程度的改变。
 曙光:一是指清晨的日光;二是比喻已经在望的美好的前景。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
三、整体感知,划分段落
 1.本文是一首现代诗歌,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赞歌。请试着给它划分段落。
 2.学生讨论,划分段落。
 全诗共三节,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了祖国对香港的思念之情,盼望着香港能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二部分:回顾了香港人民饱受的沧桑,讲述了祖国对香港的关心与帮助,体现了祖国内地与香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第三部分: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祝愿香港明天更加辉煌。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香港饱受沧桑的关爱之情,赞扬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并祝愿香港明天更加辉煌。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节,画出重点词句。
 2.你从“漫长的岁月”里读出了什么?
 漫长的岁月指香港自19世纪中期至20实际末一百多年的日子,从后面的“一串串故事”可以看出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发生了好多的事情。
 3.出示句子:
(1)你被迫离开母亲的怀抱,骨肉分离撕断肠。
(2)滚滚黄河为之怒号,不尽长江为你悲伤。
从这两句话里,你又读出了什么?
学生甲:香港离开了祖国的怀抱,人们无比悲痛。
学生乙:写长江、黄河,其实是在表现举国上下的愤怒与悲痛。
师小结:香港离开了祖国的怀抱,骨肉分离,我们怎能不悲痛,怎能不愤怒呢?香港的回归成为了举国上下共同的努力和期待。
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
 2.了解香港回归这段历史,激发爱国情感。
 3.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陆和香港血浓于水的亲情。
教具准备
香港相关资料,重点语句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听写词语。
 1.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明天更辉煌》。
 听写词语:
 耻辱寻觅点缀乳汁荆棘步伐
 2.学生互相检查,不会写的练习巩固。
 3.你们课下搜集了哪些资料呢?
 学生甲:香港在**战争后被英国占领,还有一段时间被日本占领。
 学生乙:香港自秦朝起明确成为当时的中原领土。
 学生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的地区之一。
 学生丁:香港被人们称为东方之珠。
二、学生课文第二部分
 1.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
 香港饱受了屈辱和苦难,那香港人民又是怎样做的呢?
 出示句子:
 在苦难和机遇中,你寻觅着生存的曙光。
 你把滴滴汗水,点缀在东方之珠上。
 香港人民在艰苦的环境里利用一切机会改造自己的生活,寻找着自强不息的道路,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把香港建设成为“东方之珠”,这都是几代香港人用辛勤的汗水凝聚成的。
 3.不管香港被分割多久,它都是祖国母亲的一部分,香港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祖国的帮助,是全国人民对香港的关心和爱护,才使香港有了今日的辉煌。
出示句子:
不管你离开多少岁月,母亲的血在你身上流淌。
在你的发展和繁荣中,融进了母亲的泪水、乳汁和力量。
学生齐读这段话,感受祖国内地与香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在香港回归祖国的过程中,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学生:*,在他的领导下我国启动了同英国政府的谈判,并最终签定合约,规定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
出示句子:
在亿万炎黄子孙中,有一位伟人永志不忘。
他用超人的智慧和胆略,为你绘制了回归的航向。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它表达了作者对*同志的赞颂,说明*同志为香港回归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是啊,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将更加繁荣、昌盛。
出示句子:
百年之梦终相圆,拥抱时的泪水中充满希望。
回到母亲怀抱的香港啊,明天更加美好、更加辉煌。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表现了作者无比激动的心情和对香港明天的美好祝愿。
四、背诵课文第三节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的第三节。
 3.课下搜集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香港》

板书设计
祖国的思念期盼归航
香港百年回顾 受辱的历史 血脉相连 明天更辉煌
伟人的胆略香港回归

备课资料
香港香港自秦朝起明确成为当时的中原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对外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0年代,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香港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历史的变迁,让香港从一个当年只有五千人的小渔村,演变成今天有「东方之珠」美誉的国际大都会。

香港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林海》教学设计


这篇《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林海》教学设计》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课前三分钟:按点:判断:“火海,林海,云海,五湖四海,人海,灯海,辞海,花海”这些词语中的“海”字意思是一样的,都比喻数量多的人、事物像海。1、正确 2、错误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大兴安岭以其丰富的森林资源著称于世,被誉为"林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这是老舍先生1961年的作品,当时正值我们的国家百废待兴,老舍和一些文艺工作者来到内蒙参观访问,随笔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节选于此。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浏览课文,把老师出示的三个句子在书上划出来:

1、我总以为大兴安岭是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进到原始森林里边去,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2、它的美丽就与建设结为一体,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2、思考:这三句话中都用到了一个词语“亲切舒服”,

关于这三处句子的描述,第个是错误的。

1、“亲切、舒服”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成为了文章的主线。

2、“亲切、舒服”是老舍先生来到兴安岭的所见、所闻、所感。

3、“亲切、舒服”虽不是文章的中心,但它将原本不相关的段落联系起来,使文章自然顺畅。

预设一:既然同学们的观点是不一致的,那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分析学习课文。

老舍笔下的大兴安岭到底是怎样的?由此他又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呢?

预设二:二是错误的,学生选择答案基本正确。

那么,大兴安岭是怎样的美丽,它的景物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三、学习写“岭”“林”“花”部分。

1、默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的方法表现了“岭”的特点,作者运用的方法表现了“林”的特点,作者运用的方法表现了“花”的特点。划出相关语句,在书上做好批注。

2、研读“岭”部分:

①.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

②“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在去掉句中的“点”字后的比较朗读中,体悟这里的“岭”是温柔的;在与秦岭的对比中,突出“岭”的温柔。

按点1、图片的比对。

③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上至山脚……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孤峰和每条岭形成对比)

④.“多少条岭啊……也看不厌。”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爱得多深!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课文。

3、放手让学生自读自品描写“林”与“花”的两层。

①作者运用的方法表现了“林”的特点,朗读,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把群岭比作波浪)

“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把林比作海洋)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1、 把青松比作白桦。

2、 把白桦比作浪花。

3、 把白桦比作银裙。

配一张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目之所及:及,到。指眼睛所能看到的。

②作者运用的方法表现了“花”的特点

(出示)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4、小结,理清“岭、林、花”的特点,以及与题目的关系,理解林海。

①按点:判断,下面说法哪一种是错误的:

1、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岭的多而温柔,与险要的秦岭对比是为了突出岭的线条柔和。

2、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林绿而广阔,把大片的落叶松比作大海,把四周的白桦比作海边上的浪花。

3、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花的多而绚丽,更加突出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②我们从文本中感受到了大兴安岭的美丽,现在我们亲眼目睹一下林海美丽的景色。

看录像,教师介绍:多而温柔的岭上长满了珍贵的林木,林木之间还开满了各种野花。作者写岭的多而温柔,写林的绿而广阔,写花的多而绚丽,都是为了表现林海的广阔、美丽。看到这些,老舍想到了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四、学习“联想”部分。

1、读书第六自然段.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可爱,就在于它美得并不空洞”?

学生紧扣第六自然段回答。

按点:

下面哪句话和文中“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兴安岭美得不空洞”相矛盾?

1、没有多少省份没有用过这里的木材。

2、没有几个省市的建设与兴安岭有关系。

2、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体现在哪里?

“一手砍,一手栽”“人住进山,人与山关系密切”

3、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大兴安岭的名字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出示:1、大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2、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在这里进行着愉快的劳动。

3.抓三处“亲切舒服”,使学生联系上下文体悟到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作者感情的升华。

再次出现写有三句话的文字片:

1、我总以为大兴安岭是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进到原始森林里边去,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2、它的美丽就与建设结为一体,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教师总结:这篇文章,老舍先生细致地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并由此产生联想,文中三次提到的“亲切、舒服”虽都有心情愉悦、舒畅之意,但其中的差别还是明显的。第一次是在看到了林海的大而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是由“景”而发,表现的是他对祖国秀美山川的无比热爱;第二次是因为看到了大兴安岭木材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作用时发出的,是由“物”而发,反映的是作者对国家建设的关心:第三次是当他了解到当地人既用林又护林的做法时发出的,是因“人”而发。在六十年代,当看到人们不仅关注生产建设,而且还造林护树的时候,老舍先生前瞻性地想到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表现了他强烈的人文情怀。

景色美丽

林海 与建设结为一体 亲切舒服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六年级上册语文《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小编为网友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少年闰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力目标:快速阅读课文,能用讨论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目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分析: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媒体:
硬件媒体:计算机、扫描仪、投影仪、录音机、录音带。
软件媒体:文字、图形、音乐。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1)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含苞欲放的早字。图1(略)
教学策略设计:用“早”字引出作者,简介作者,为学生了解闰土后,从鲜明的对比中体会社会的不平等,以为后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埋下伏笔。
2、学习课文。
(1)教学过程与内容:听录音。
策略设计:纠正生字读音,感受语音变化;认读生字新词。
(2)教学过程与内容:
 ①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图2(略)、图3(略)
A:脸——紫色
B:头——小毡帽 健康
C:颈——银项圈 活泼
D:怕见人 怕羞
策略设计: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讲述闰土的新鲜事,了解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图4(略)、图5(略)、图6(略)、图7(略)。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说说讲了哪些事?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讲给同学们听。
教学策略设计:体现自主学习,结合口语交际,力求读写合壁。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和我都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提问)
和闰土相比,“我们”的知识太少了,目光太短浅了,写出了作者不满现实,追求自由生活的心态。
 ④惜别
作者:大哭。
闰土:躲在厨房不肯出门。
策略设计:从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作者与闰土的浓厚情谊。
3、课外延伸:(图书室或网站)
向同学们推荐《中年闰土》、《故乡》,交流读书体会。

六年级语文《灯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灯光》是一篇凝聚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文章。该文通过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提醒我们要建设好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创建的伟大祖国。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绝大部分写往事。开头写由*广场的灯光勾起往事的回忆。结尾照应开头,从“我”在璀璨的华灯下回忆牺牲的战友,可以体会“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不忘过去,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学情分析

文中所写的战争年代与学生所处的和平环境相去甚远,学生知之甚少,可能无法体验当时的处境,因此,课前要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第一课时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知道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大致了解内容。第二课时引导学生以“多好啊”和“灯光”的描写为线索抓住课文重点探究,先独立阅读,再小组交流,最后进行阅读汇报。此时,老师要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从中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三、教学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郝副营长及先烈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倍加珍惜。

2、结合课后练习中的问题,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方式。并结合语言环境,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课文中部分词句在表达意思及反映人物思想感情方面的意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6—9自然段。从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中,体会郝副营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美好生活而献身的精神,是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直入重点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灯光》。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学习情况。1、谁来读?

*广场 赞叹 沉入回忆

千钧一发 点燃 回忆往事

*前 华灯 怀念战友

你能根据上面的词语快速完成填空吗?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作者漫步在( ),听到一声( ),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1947年初秋,激烈的围歼战打响了。在( )的时刻,郝副营长( )一本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却牺牲了自己。很久以后,在*璀璨的华灯下,又一次( )。

2、仔细观察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课文的线索)

沉入回忆

回忆往事

怀念战友

(二)走近文本,感受英雄

课文的题目是“灯光”,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的灯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前的灯光吧!(出示课件1,生谈感受)是啊,看到这明亮温暖的灯光,听到这一声赞叹,让作者想起一位故去的战友,他就是——

我们知道作者是一位战地记者,战争已离我们那么久远了,他又采访过很多的人,为什么唯独郝副营长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郝副营长是一个( )的人。出示课件

下面就让我们深入地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3——11自然段,画出描写郝副营长的语句,并

做简单的批注。出示课件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做批注,教师巡视。)

全班汇报交流 :

①体会郝副营长是一个年轻有为,英勇善战,热爱学习的人。

读中感悟,悟中促读

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指名汇报。

老师特别注意到你刚才说到的“注视、沉思”,从中你又感受到什么?到底是一副怎样的画吸引着他,并引发他无限的遐想呢?看插图,(出示课件4)就是这样一幅图,引出了作者与郝副营长的一段对话。(课件5出示)

同桌合作读一读。谁愿意来展示?

这段话中“多好啊”反复出现两次,每次出现郝副营长都格外动情,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你找出并作简单批注。指名汇报谈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汇报: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该多好啊”这句话,他那么希望孩子们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可自己却没有见一见电灯,我很难过。师:你能联系整篇课文去体会,这很好。谁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生:我感受到郝副营长特别想见到电灯。这是郝副营长的心愿。

师:是吗?老师在读这段话的时候心里百感交集,我想用我的朗读来表达我读完这段话的感受。(师配乐朗读,乐曲:《雨的随想》)

师:谁还想读一读郝副营长说的话?(指名3名学生读)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让我们一起来接读这段话。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生:齐读“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师: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憧憬”是什么意思?他向往、憧憬什么?

灯光他只在图片中见过,灯光有多亮他也只能从别人的只言片语中想象,但是我们分明从中感受到他对灯光强烈的渴望。

②体会郝副营长是一个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人。

还有哪些描写郝副营长的语句?

课件出示10自然段

从中你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词体会出的?“划着、点燃、举得高高的”体会出他不怕牺牲、机智勇敢。你抓住他的动作来体会很棒,但我们还要考虑当时的情形如何,为什么迫使他做出这样的举动。

理解“千钧一发”, 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请你找一找相关的语句。读一读,体会当时的情况危急。

体会到了吗?能通过你的朗读再现这个场景吗?把你的感受送入文中读一读。(3人)

千钧一发 如果找不到突破口。突击连的战友就会( );如果再找不到突破口,我军所精心部署的计划就会( );如果还找不到突破口,这场战役就会( )。

这真是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生死攸关之时啊!就在大家万分焦急,束手无策的时候——突然,黑暗里出现了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但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了。此时此刻,这燃烧的书还仅仅是一星火光吗?它是什么?这就是胜利之光,这就是希望之光。

课件出示插图 孩子们,看,郝副营长高高举起了燃烧的书,这意味着什么?是这样的,对于一个打过许多胜仗的战斗英雄他怎会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11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

孩子们,为了挽救更多战友的生命,郝副营长高高举起了燃烧的书,但是他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为了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郝副营长高高举起了燃烧的书,但是他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为了更多的人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郝副营长高高举起了燃烧的书,但是他却一眼也没看见过今天的幸福。

是啊,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却没来得及见一见渴望的电灯,想一想,除了电灯,还有什么他再也看不到了?(幸福的生活、美好的未来)郝副营长就这样放弃了幸福的生活,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再读这句话。(11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

(三)对比感悟,领会写法

课文学到这里,我总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课文以“灯光”为题,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前的灯光,这是为什么?去掉行不行?

汇报:①不行,因为只有看到*前璀璨的灯光,路人才会说“多好啊”,才会引起作者的回忆。

我倒觉得可行,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回忆郝副营长的英雄事迹,去掉开头和结尾还是一篇完整的课文。生在思考。

我们还是回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段话。(投影出示: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生小声读完

郝副营长憧憬的是什么?

憧憬将来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灯光底下学习。

是啊,现在呢?

明白了,现在我们能够在明亮的灯光底下学习了,而且还有这么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的愿望实现了。

*前明亮的灯光似乎在告诉郝副营长,您的梦想实现了,您可以安息了。

过渡:这种写法就是首尾呼应,其实我在平时的习作也经常用到这种方法。

孩子们,郝副营长憧憬的仅仅是电灯吗?

生:不是

师:他还憧憬什么呢?

生:他还憧憬未来

生:他憧憬美好的生活

生:他憧憬他的后人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师:说得真好(板书:幸福生活)此时的灯光已不再仅仅是“灯光”了,而是一种幸福的生活啊!同学们,再读一读课题,你的感受一定会更深刻的。生深情地读课题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①郝副营长为了心目中美好而神圣的憧憬,不惜献出了年轻而又宝贯的生命,却没来得及看到一眼他一直深情憧憬的灯光,这是多么令人遗憾啊。可他为了革命胜利,不惜壮烈牺牲而又感到毫无遗憾。作者王愿坚在《后记》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走着的这条幸福的路,正是这些革命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给铺成的;他们身上的那种崇高的思想品质,就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②其实,不仅仅是郝副营长,为了新中国,为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还有无数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也许平时你并不觉得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但是就是这样的生活,却是革命先辈梦寐以求的理想。此时此刻,面对无数的革命先烈,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③英雄,应该铭记,历史,更不能遗忘,为此老师向你们推荐下列读物(投影出示:推荐阅读)

(五)课堂检测

1、根据理解填空。

郝副营长是一个 、 、 的人。

2、根据自己的习惯选做不同的笔记。

摘录笔记(至少摘录6个词语,2个句子。)

心得笔记(100字左右)

(六)回归单元主题,结束全课(两幅图)

漫漫黑夜中,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带了希望的火苗,战火纷飞中,是无数的革命先烈为我带来了幸福的曙光,让我们铭记英雄,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五年级上册语文《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今天,我们切合时宜地来学习一首和秋季有关的诗——《秋思》。

2、板书:秋思。齐读。

3、释题:说说你对“秋思”的理解,再带着你体会到的感情读题。

4、质疑:对了这一诗题,你又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评读。

3、反复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互动交流。

三、品读,感悟情感。

1、默读,思考:你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会出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互动交流:(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又开封)

3、带着自己的体会,感情朗读。

4、指名读。

四、回读,总结、积累。

1、回忆诗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片断,反复朗读。

2、背诵古诗。

3、师总结:《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五、拓展延伸。

1、搜集其他写“秋天”、“思乡”的诗词、佳句。

2、给家人写一封信,传达你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2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六年级上册语文《秋思》教学设计”一文,希望“六年级上册语文《秋思》教学设计”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