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高中政治教案 > 导航 > 高中高一政治教案: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高一政治教案: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要在教案课件中可以体现出教学过程中智慧与创造性。那好的教案课件怎么写?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高中高一政治教案:财政税收和纳税人,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经济常识第五课复习教案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执教:张 轶 2005-12-5
一、知识结构


1.国民收入的分配
(1)国民收入的含义。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2)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只有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广泛地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一方面大力增加产量,一方面尽可能地降低消耗,从而实现国民收入的迅速增加。
(3)国民收入的用途。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
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包括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三方面内容。
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方面内容。
2.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具有相互促进的—面,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首先,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积累的最低限是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积累的限是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片面的高积累、低消费,或者只看眼前,不看长远,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都是有害的。
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在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的价值形式称作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一方面,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另一方面,消费基金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
再次,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总之,国民收入的分配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而要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
3.财政、预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
(1)财政: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2)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它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
(3)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
(4)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
4.我国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范围
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分配的一个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组织收入、筹集资金的过程。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从国家取得收人的形式来看,财政收入可以分为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也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种形式。
财政支出作为财政分配的另一个方面,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过程。国家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就是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按具体的用途,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
5.财政的作用
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6.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1)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①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而强制征收的。
②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的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③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在征税之前就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相连的。首先,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其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
7.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1)性质: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在我国,税收所体现的分配关系不是剥削关系,而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个人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的关系。
(2)作用:第一,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第二,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第三,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8.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
(1)纳税人的基本含义。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作为缴纳税款的主体,可以
是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
(2)我国的主要税种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①有偷税等行为的人,不仅是违法的人,更是缺乏责任心的人,是不讲道德的人。
②公民在依法纳税的同时,还应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③人人都应该具有“纳税人”意识。
二、重点难点
1.积累与消费
(1)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即统一的一面。因为积累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同时,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并且对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积累的扩大。但是,积累和消费之间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积累代表社会利益、长远利益,消费代表个人利益、当前利益。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即对立或不一致的一面,所以才需要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2)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必须坚持的原则。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2.国民收入的分配与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1)联系。
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国民收入的分配的继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化,而个人消费的多少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分配。
(2)区别。
①分配的对象不同。国民收入的分配是对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新价值进行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对国民收人中用于消费的那部分进行分配。②分配的形式不同。国民收入的分配首先在物质生产部门进行初次分配,然后再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而个人消费晶的分配在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③分配的原则不同。国民收入的分配遵循维护劳动者的利益,统筹兼顾,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的原则;个人消费品的分配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3.正确认识财政的本质
(1)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运用国家政治权力而进行的分配。也就是说,在财政分配中,国家是作为政治权力的化身和社会代表的面貌出现的,它不同于凭财产所有权所进行的分配。
(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一部分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m)。因为社会产品的其余部分(c+v)是对生产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补偿,是维持社会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满足国家和社会的整体需要,只能建立在剩余产品分配的基础上。
(3)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下,财政反映不同的国家分配关系。一切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财政实质上是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一种剥削关系,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则体现了国家与社会各方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分配关系。
4.企业是否纳税不取决于其经营状况
有人把企业是否纳税与企业经营状况好坏联系起来,认为企业经营状况好的就纳税,经营状况不好的则不纳税,这是错误的。企业向国家纳税和企业上缴利润是不同性质的经济行为。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依靠法律而取得的收入,不论企业是否盈利都必须纳税,税款有相当一部分不受企业经营成果好坏的影响。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都不受企业盈亏的影响。同利润相比,税收可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使国家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显然,以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来决定是否应该纳税是错误的。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区别。
①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控来影响供求,是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②内容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与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③政策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过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2)联系。
①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方式。②在一般情况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不相同,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通过扩大财政赤字来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批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财政政策不具备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及时性。
6.深刻理解税收的作用
(1)税收的作用与财政的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我们在复习税收的作用时可与财政的作用联系起来,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进一步把握税收的作用。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财政的作用中包含着税收的作用,税收是财政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形式或重要工具。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财政的作用包含财政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的作用,而且直接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而税收的作用主要着眼于税收的特点和征收的过程所能发挥的作用,以及对整个财政收入的影响。税收作为财政收入进一步所发挥的作用,应当包含在财政的作用当中。
因此,税收的作用虽然与财政的作用有密切联系,但又属于两个层次,不能完全等同。
(2)税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这一作用是税收的基本作用,也是税收一出现就具有的作用。对于这一作用主要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我国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二是税收可以使财政收入得到切实保证。
第二,税收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不是运用行政手段,而是通过市场和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经济利益的调节实现的。其中,税收就是重要的调节手段之一。以税收为手段,通过纳税人、纳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具体的税收征管,可以促进生产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把握税收的这一作用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广义方面:税收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据此,国家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例如,从各地个人所得税缴纳的状况,可以大致了解地区之间的收入水平的差距,从而采取必要的调节政策和措施,防止地区间的收入过分悬殊。狭义方面:国家各级税务部门通过征管工作,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和防止企业违反税法的行为,促进企业正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7.税收与罚款、没收财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税收与罚款、没收财产都可以形成国家的财政收入,且都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
(2)不同点:①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而以罚款、没收财产取得的财政收入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形式,加强对经济和社会生产的监督、管理,因此,具有很强的政策性。②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自觉纳税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而罚款、没收财产是以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过错为前提的,是对公民非法行为的一种惩罚手段。③税收是国家税务机关依据税法进行征收;而罚款、没收财产除国家税务机关依法执行外,还可以由其他国家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依法执行。
8.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税收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紧密相连,因此公民应自觉纳税。自觉纳税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
(1)社会主义国家各种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做物质保证。在社会生活中,每个公民都享受着国家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享受服务就必须承担义务。
(2)税收具有强制性,任何偷税、欠税、骗税、抗税行为都是违法的。
(3)在依法纳税的同时,还应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的权利。每个公民都应该以纳税人的高度责任感,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
(4)每个公民不管是不是直接纳税人,都应该具有“纳税人”意识。
三、时政链接
(一)财政政策由积极到稳健转变
时政回放:
2005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北京举行。
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第一、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第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
第三、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第四、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五、继续推动东中西良好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六、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第七、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对开放水平
第八、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关键是要努力扩大国内需求,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
2004年12月3日至5日,*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0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时提出,2005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所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一重大政策的调整,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分析点拨:
经济常识
(1)这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新举措,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要求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弥补,把“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煤电油运形势趋紧,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续多年减产,粮价攀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扬,通货膨胀的苗头开始显现。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动向,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把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财政政策是加强宏观调控的新举措,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体现了财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增有减、有保有压、松紧适度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实际上就是通过对财政支出的数量、方向的控制,对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国债资金投向的调整,来抑制某些方面的经济过热,以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全面、协调发展。
哲学常识
(1)这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体现。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财政政策从积极到稳健的调整。是根据我国经济形势所作出的重大决策,真正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也是在具体地分析了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后所采取的对策,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现在,又要预测未来。稳健的财政政策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后作出的与时俱进的决策。
(3)这是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的体现。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稳健的财政政策的核心是松紧适度,这样不会造成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不会影响社会稳定。
政治常识
(1)体现了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主持召开的,明确提出2005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是我们党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坚持党对国家政治领导的体现。
(2)体现了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使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增强。
(3)体现了国家的经济职能。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国家主要履行经济职能,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财政政策从积极到稳健是国家履行经济调节职能的体现。
(二)适时调整税收政策
时政回放:
材料一:2004年,中央决定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从2004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5年内取消农业税。
材料二:1998年,我国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大幅度下跌,为此提高了出口退税率,由原来的6%提高到15%。2004年由于出现了经济局部过热,出口欠税严重,国家决定适当降低退税率,由15%调整到12.5l%。
材料三: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办法是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以月收入800元为起征点,在当时收入较低的情况下是合适的。而今社会收入有了普遍提高,地区间存在收入差距,收入来源也日益多样化,这就需要适当地进行调整。如,北京市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到1 200元。
分析点拨:
经济常识
(1)税收具有固定性,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便改变,但这是就税法不变的情况而言的,国家可以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
(2)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是对农村分配制度的变革,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步骤,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它有利于维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保持农村长治久安。
(3)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重要的调节手段。材料中的措施都是通过税率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4)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税费改革增加了农民收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减少了消费者收入的支出,它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5)农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调整,体现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哲学常识
(1)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税收政策,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国家要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地调整税收政策。
(3)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国家对税收及其作用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
政治常识
(1)进行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是国家行使经济职能的体现。
(2)调整税收政策,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坚持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利益。
四、课堂训练(略)
五、复习后记*

fwR816.COm阅读欣赏

高中高一政治教案:货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货币的职能;阐释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世界现行货币的调查、了解并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应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和辨证的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我国纸币的爱护及正确对待货币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关于货币的本质,教师可以结合对货币产生过程的分析来说明其本质。教师在解释本质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货币的含义。从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货币首先是一种商品,其次要看到货币还有和其他商品不同的地方是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而其他商品不具有这种属性。

2、货币和其他一般等价物又有着不同。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有很多商品,但这些都不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只有当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才产生了货币。

3、从货币的作用来看,货币可以和其他商品相交换,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关于货币的产生教师主要讲清以下几点:

1、货币产生的原因: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交换越来越频繁和复杂化,这就需要一个交换的中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货币逐渐产生。

2、货币产生的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的出现、货币的产生。
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以具体的事例并结合书中的图片来进行说明。

三、书*讲到了货币的五种职能,其中前两种是最基本的职能,即从货币产生时就具有的职能。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主要抓住前两种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这一职能指的是用货币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一问题主要讲清楚:

第一,货币为什么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有价值。所以货币的这一职能实际上是用货币的价值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第二,商品的价格。在这里应该弄清楚价格是用货币表现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因此,价格的变化要以价值为基础,用一定量的货币单位来表现。

第三,价值尺度职能中,人们无须拿现实的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只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比较即可。因此,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职能。

第一,这是指用货币作为媒介来进行买卖商品。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简单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这时候,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买和卖往往相分离,这就给买卖双方造成一定的困难。货币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交换媒介的作用。由于货币的出现,买卖不再是直接的从商品到商品的直接交换,而是从商品到货币再到商品。这个交换过程叫做商品流通。

第二,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

第三,货币的这种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人们不可能用观念上的货币来购买商品。

3、贮藏手段职能。由于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所以可以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在这里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贮藏手段并不是指储蓄。

4、支付手段职能。这一职能是随着赊帐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教师只要讲清楚这一过程中货币的支付和买或卖并非现场交易,而是相分离即可。

5、世界货币的职能。这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兴职能,它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起作用。

四、关于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公式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公式是什么?它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2、什么是通货膨胀?它是怎么引起的?通货是指流通中的货币,膨胀是指纸币太多了超过了实际需要的数量。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实际需要的数量时,就表明用更多的纸币代表一定量的商品价值量,也就是说单位纸币所代表的商品价值量减小,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减少;反过来意味着商品的价格上涨即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

3、纸币的发行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商品价格总额上涨,纸币的发行量也要增加。因此,当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时,商品的价格总额在上升,纸币的发行量也要相应增加,而一旦增加额超过了增长额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纸币的发行量与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和商品价格总额保持不变,而加快货币流通次数也会引起通货膨胀。


5、如何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关于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关键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考虑到我国经济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应道学生根据公式来进行推论。从纸币的发行量上看出要控制纸币的发行,要使纸币的发行量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从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次数上引导学生明白要大力发展经济,并且应该采取必要措施使经济尽量作到良性发展。


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时,由于比较抽象,教师可以进行实例说明,这样让学生更能接受。


五、关于正确对待货币。


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对金钱的看法可以说是千奇百怪,更加重视金钱的作用。而学生在社会的影响下对金钱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可以预先对学生进行思想调查或者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想教育。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可以与学生进行谈心、开主题班会、带领学生参观革命伟人的故居等。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关键要把握住两点:


首先,应该认识到金钱的重要作用。尤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应该看到在今天金钱也有着一定的消极作用。那种一味追求金钱,为了金钱可以出卖良心、道德、民族的、国家的利益的做法是不应该的。我们不可忽视金钱的消极作用。


在此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


六、关于纸币


首先,讲清楚纸币是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弄明白纸币的含义。在理解这个含义时应该清楚:


1、纸币是一种符号,它是货币的符号,代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2、纸币本身并没有价值,它只是代表着金属货币的价值。


3、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能发行纸币。


第三,讲明纸币为什么会代替铸币。即纸币和铸币相比较有哪些优点。这让学生看书即可。


最后,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纸币情况以及当今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的纸币。


七、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书*讲到了货币的五种职能,其中前两种是最基本的职能,即从货币产生时就具有的职能。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主要抓住前两种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这一职能指的是用货币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一问题主要讲清楚:


第一,货币为什么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有价值。所以货币的这一职能实际上是用货币的价值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第二,商品的价格。在这里应该弄清楚价格是用货币表现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因此,价格的变化要以价值为基础,用一定量的货币单位来表现。


第三,价值尺度职能中,人们无须拿现实的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只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比较即可。因此,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职能。


第一,这是指用货币作为媒介来进行买卖商品。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简单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这时候,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买和卖往往相分离,这就给买卖双方造成一定的困难。货币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交换媒介的作用。由于货币的出现,买卖不再是直接的从商品到商品的直接交换,而是从商品到货币再到商品。这个交换过程叫做商品流通。

第二,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

第三,货币的这种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人们不可能用观念上的货币来购买商品。


2、货币与纸币比较表

区别

货币

纸币

定义

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

职能

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只是代替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即只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

是否有价值

货币是商品具有价值

纸币只是货币符号,无价值。

高中高一上册政治教案:商品


商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比较说明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联系和区别;举例说明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是商品的属性,却一不可;区别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说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结合实例,说明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亲自调查、研究,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商品经济意识,树立起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贡献力量的爱国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关于商品概念的教学建议:对于商品的概念,学生容易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品相混淆。对此,教师应该把握两点:

(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非劳动产品不是商品。因为只有有了人的劳动才有价值,人们才会有了交换的尺度。

(二)、商品还必须是用于交换的。没有交换就不能进行比较,也无法体现出人的劳动的意义。对于这个概念教师可以用书上的图形来说明,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哪些是商品,哪些不是商品并说明原因。使学生能够将商品与其它各种物品、劳动产品相区别。

二、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一)、商品的价值量即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用人们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计算的,而劳动时间又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时间之分。教师在讲述这一点时,应该讲清楚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时间的区别和联系。并且要说明为什么价值量应该要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

(二)、讲清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要将清其含义主要弄清楚两个概念: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关于这两个概念可以以某一个部门或行业为例并可以结合马克思的话来讲述。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某一行业、某一部门大多数的生产条件,例如某一部门大多数都是手工劳动或者都是电气化作业。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指的是大多数生产者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三、关于商品的价值。

(一) 讲清楚商品价值的概念。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个概念学生很难理解,教师首先要说明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进行交换不是因为它们使用价值相同。因为不同的商品有着不同的使用价值,因此无法从量上进行比较。要进行比较就必须找一个质上相同的东西进行比较,而人类的劳动虽然量上不同但是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都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付出。而这些是可以从量上进行比较的。

(二) 要说明商品交换实际上体现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的是人和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例如:1把斧子=15千克大米。说的是人们在1把斧子上所付出的劳动和生产15千克大米所付出的劳动相等。因此,二者的交换实际上是劳动的交换。

(三) 要讲清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人们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上,商品即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但价值本身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必须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表现,而这另一种商品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例如在:1把斧子=15千克大米中,15千克大米就是1把斧子的交换价值。

四、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一)、讲清楚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的劳动效率,它可以用生产某一件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或一定时间内生产出的劳动产品的数量来表示。相对于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时间来说劳动生产率有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

(二)、当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社会劳动生产率一般保持不变。这样劳动者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仍然按社会平均价格来计算,这样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

(三)、由于不同的劳动生产者生产同一件产品其耗费的劳动时间不同,因此劳动生产率不一样。而劳动者要想获得很高的利润就必须尽量在一定的时间内生产出比别人更多的产品,这样劳动者要降低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即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个别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者的利润越大。

(四)、一旦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就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时间减少即价值量下降。同时也意味着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即使用价值增多。这样,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小,而使用价值增多,价值总量就保持不变。

(五)、这样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五、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首先,教师要讲清楚商品使用价值的含义。说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是由商品本身的物理或化学属性等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一种需要。这体现了人与物的关系,而并不体现社会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但同时还要说明,除了商品以外其他的物品也可能有使用价值,所以使用价值并不是商品的特有的属性。

六、关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主要讲清楚以下几点:

(一)、对于一个商品来说,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没有使用价值就不能进行交换因而不是商品,没有价值就缺乏交换的比例也不是商品。

(二)、作为商品,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因为价值是抽象的东西,它不能自己独立存在,必须依赖于有形的东西。而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总是征对一定的有形物体。所以,价值不能离开使用价值而存在。

(三)、作为商品,使用价值也不能离开价值。因为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很多,但它们并不一定都是商品,因为有些物品如自然存在的阳光、水分、空气等都由于没有凝结人类的劳动而不是商品。所以,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不能进行交换不是商品。

(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是,对于商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来说,却不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生产出使用价值,目的是要实现在商品上所耗费的劳动即价值,而要得到价值就必须让渡出使用价值。这样,生产者出让使用价值得到商品的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他购买商品的目的是因为商品对自己有用,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说他所要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要得到使用价值就必须对生产者的劳动支付报酬即让渡出价值。这样,消费者出让价值而得到使用价值。

七、教学重点、难点

(一)商品的概念

商品的概念是本课乃至全书的最基本的概念,它是以后教学的基础。对此,应该把握两点: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凡不是劳动产品就不是劳动产品,当然也有例外,但这不能否定商品是劳动产品。第二、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教师为了讲清这个问题可以利用书上的图,还可以以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区分出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及非劳动产品的联系和区别。表格如下:

比较

商品

其他劳动产品

商品

其他非劳动产品

区别

1、 商品用于交换

2、 商品有价值

3、 商品是个历史范畴

1、 不用于交换

2、 没有价值

3、 劳动产品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范畴

1、 商品是劳动产品

2、 商品用于交换

3、 商品是个历史范畴

1、 不是劳动产品

2、 不用于交换(特殊情况除外)

3、 物品是个永恒的范畴

联系

1、 二者都是劳动产品

2、 二者都有使用价值

3、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二者都有使用价值

(二)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

主要讲清楚两个问题:

1、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来进行讲述。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原始社会没有商品经济,而末期却出现了商品经济。

例如: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两个条件。经过上面的分析学生不难理解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是商品经济出现的条件。同时教师还要讲明,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也越来越复杂化,因此商品经济越来越发达。

(三)、商品的基本属性

1、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首先,教师要讲清楚商品使用价值的含义。说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是由商品本身的物理或化学属性等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一种需要。这体现了人与物的关系,而并不体现社会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但同时还要说明,除了商品以外其他的物品也可能有使用价值,所以使用价值并不是商品的特有的属性。

2、关于商品的价值。

(1) 讲清楚商品价值的概念。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个概念学生很难理解,教师首先要说明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进行交换不是因为它们使用价值相同。因为不同的商品有着不同的使用价值,因此无法从量上进行比较。要进行比较就必须找一个质上相同的东西进行比较,而人类的劳动虽然量上不同但是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都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付出。而这些是可以从量上进行比较的。

(2) 要说明商品交换实际上体现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的是人和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例如:1把斧子=15千克大米。说的是人们在1把斧子上所付出的劳动和生产15千克大米所付出的劳动相等。因此,二者的交换实际上是劳动的交换。

(3) 要讲清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人们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上,商品即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但价值本身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必须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表现,而这另一种商品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例如在:1把斧子=15千克大米中,15千克大米就是1把斧子的交换价值。

(4) 关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主要讲清楚以下几点:

①对于一个商品来说,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没有使用价值就不能进行交换因而不是商品,没有价值就缺乏交换的比例也不是商品。

②作为商品,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因为价值是抽象 的东西,它不能自己独立存在,必须依赖于有形的东西。而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总 是征对一定的有形物体。所以,价值不能离开使用价值而存在。

③作为商品,使用价值也不能离开价值。因为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有 使用价值的东西很多,但它们并不一定都是商品,因为有些物品如自然存在的阳光、 水分、空气等都由于没有凝结人类的劳动而不是商品。所以,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 价值不能进行交换不是商品。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是,对于商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来说,却不 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生产出使用价值,目的是要实现在商品上所耗 费的劳动即价值,而要得到价值就必须让渡出使用价值。这样,生产者出让使用价 值得到商品的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他购买商品的目的是因为商品对自己有用, 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说他所要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要得到使用价值就 必须对生产者的劳动支付报酬即让渡出价值。这样,消费者出让价值而得到使用价 值。

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1)商品的价值量即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用人们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计算的,而劳动时间又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时间之分。教师在讲述这一点时,应该讲清楚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时间的区别和联系。并且要说明为什么价值量应该要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

(2)讲清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要将清其含义主要弄清楚两个概念: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关于这两个概念可以以某一个部门或行业为例并可以结合马克思的话来讲述。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某一行业、某一部门大多数的生产条件,例如某一部门大多数都是手工劳动或者都是电气化作业。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指的是大多数生产者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4、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1)讲清楚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的劳动效率,它可以用生产某一件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或一定时间内生产出的劳动产品的数量来表示。相对于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时间来说劳动生产率有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

(2)当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社会劳动生产率一般保持不变。这样劳动者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仍然按社会平均价格来计算,这样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

(3)由于不同的劳动生产者生产同一件产品其耗费的劳动时间不同,因此劳动生产率不一样。而劳动者要想获得很高的利润就必须尽量在一定的时间内生产出比别人更多的产品,这样劳动者要降低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即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个别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者的利润越大。

(4)一旦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就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时间减少即价值量下降。同时也意味着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即使用价值增多。这样,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小,而使用价值增多,价值总量就保持不变。

(5)这样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教师还可以以下面的简图进行说明:

教法建议

1、商品的概念:教师可以列举各种物品让学生分辨哪些是商品或者让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分辨出商品,然后将商品与劳动产品和物品进行比较分清它们之间的界限。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会议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然后结合这个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3、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与自然经济相比较,得出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

4、使用价值:教师可以通过设疑问,列举各种商品,让学生明白人们为什么要买这些商品,这依据的是商品的什么内在属性。

5、价值:通过事例分析两种商品为什么能够相交换,这种交换的本质是什么?

6、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这个关系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逐步引导,如:“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是不是商品?废品或变质、卖不出去的是商品吗?商品的价值体现在哪儿?没有价值的商品存在不存在?物美价廉是指的什么?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否可以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等等。”并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说明,然后让学生讨论、思考并总结二者的关系。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这个问题可以针对某一件商品的生产,让学生对不同生产能力的企业进行调查,让学生明白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及为什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8、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这个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说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成反比例,以及与价值总量的关系
商品的基本属性

教学过程

提问:

1、商品和商品经济是不是同时产生的?

2、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为什么不同?

3、商品经济的类型有几种?

上节课我们讲了商品的定义,一件物品要想成为商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是劳动产品,其次用于交换。那么成为商品后,世界上的商品成千上万,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和属性,但是它们都有两个最基本的属性,那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 商品的使用价值

1、商品的使用价值(定义)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商品的使用价值。(让学生看视频《商品的使用价值》)

通过这一段视频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物对人的需要的一种满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种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举出一些例子。

学生举例略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了解到了:商品是包含在物品里面的。既然物品具有使用价值,那么作为物品一部分的商品当然具有使用价值,而作为商品却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因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耗费了大量的劳动,但是由于对人们没有用处,所以不会有人买它。这样,这种物品不可能进行交换因而不是商品。例如:买粮食是为了吃,买衣服是为了穿,买花是为了观赏等,每一种商品都有一定的有用性,粮食能满足吃的这种需要的属性就是粮食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没有用,是没有人愿意交换的,不是商品。

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同的,所以二者才需要交换。使用价值也不能比较大小,你不能说,是一根绣花针使用价值大,还是一列火车使用价值大,因为它们的用途是不一样的。你不可能用绣花针来运输,更不能用火车来绣花。

作为商品,它是为了满足人们某一种需要,有特定性;而作为一个物品,它的使用价值可以是多方面的。如粮食,我们买粮食是为了吃,而粮食用途是多方面的,既可食用,也可用作酿酒,还能制作工艺品,还能造纸,织布等用途。

2.商品使用价值所体现的关系

既然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下面就让我们来进一步思考一下: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人类所赋予它的吗?

不是,如粮食,最初我们只认识到它能吃,那这时,是不是它就没有别的用途呢?

显然也不是。它的使用价值是生与俱来的,是由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组织结构等决定的。

所以: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这种能满足人们特定需要属性与人的需要是一种物与人的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具体的,如一件商品,你能观察到它的结构,物理性质,质量等内容。

3、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除了商品以外,其它非商品的劳动产品,也有使用价值;与人有关的一些物品,也有使用价值,如阳光哺育万物成长,空气供人呼吸等等。

二、 商品的价值。

1、商品的价值(定义)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播放视频《商品的价值》)

这个定义可以分析为“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劳动是一个抽象的字眼,我们不能看到劳动,只能看到具体的劳动方式或劳动动作,所以价值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看不到,摸不着,那价值是怎样体现的呢?这就需要交换价值来表现。

⑴交换价值

是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例如:

1把斧子=====15千克大米

这15千克大米就是1把斧子的交换价值,15:1就是这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由于这两种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它们需要交换,那又是什么东西决定它们能够划等号的呢?这就是价值。

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还拿这个等式来说,生产1把斧子和生产15千克大米的生产工具,生产对象,生产过程,生产方式是很不一样的,这是有差别的人类劳动。但人类劳动既有差别又无差别,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不管差别有多大,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人类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这就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这个等式说明,生产1把斧子和生产15千克大米的劳动量是相当的。

⑵交换价值与价值有区别,但也有联系。

①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②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要根据价值的大小来决定,价值变了交换价值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2、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价值是抽象的,我们也可从等式中得到,表面看是两种商品在进行交换,实际上人与人在交换劳动。价值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3、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本质属性。

只有商品才有价值。自然物品,不凝结人类劳动,形不成价值;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虽然也在上面付出了劳动,但不用于交换,这个价值就不能表现出来,就没有价值。所以价值是商品特有的,而且是商品的本质。

三、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这二者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两者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请大家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播放完视频后)下面请大家将视频上所讲的内容和书本结合起来,思考并讨论一下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学生讨论总结并回答)教师归纳: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作为物品来说,可能具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而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从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联系和区别这两个方面来看一看。

1、区别

这些结论是我们从上面分别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析中得出来的。商品既然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那么,它们还有着联系:
2、联系

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播放视频《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购买商品的时候,大家都喜欢买到既便宜而质量又好的商品。也就是说大家都希望以较低的价格买到质量高即“物美价廉”的商品。“物美”是人们对商品质量的期望,也就是希望商品能够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体现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廉”是人们对商品价格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商品的价格要低,这体现的是商品的价值。从人们的这种心态我们可以看出:

① 价值离不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A、 一件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不会成为商品。当然也没有价值。

B、 商品的价值是抽象的,而使用价值是具体的,抽象的东西必须依附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上。

C、 使用价值的好坏,直接影响商品价值的实现。

举例:现在重视产品质量就是为了价值的顺利实现

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砸冰箱。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使用价值的重要性,而作为一个国家或企业也必须非常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即质量。产品质量不好必然要影响企业的信誉和效益。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产品的质量。所谓“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与此同时:

② 使用价值离不开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用于交换,价值就不能表现出来,就不是商品。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了价值说明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了商品交换,因为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既然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了商品交换,这就说明商品对人们有用,这样它就是一种商品。所以,有价值的东西说明它是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人们总是把商品看作一个二因素的东西,希望找到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结合点。

如“物美价廉”“货真价实”这都是从二者结合的角度考虑的。

⑵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刚才我们是从商品本身来谈商品的两个属性,看到商品应该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也会看到使用价值和价值经常相互分离的情况,例如商品生产者和商品消费者就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不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谁也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那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在生产者和消费者手中是怎样分离的呢?

学生回答略
商品生产者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价值,而消费者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使用价值即将自己生产的产品卖给消费者;消费者为了获得使用价值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须用钱来购买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即向商品生产者支付价值。商品交换一旦成功,二者就分离了

板书设计:

一、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2、商品经济的含义

(1)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

(2)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二、商品的基本属性

三、 品的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的含义

2、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

(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3)个别劳动生产率对商品生产者的影响

(4)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反比例

高中高一上册政治教案:货币


货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货币的职能;阐释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世界现行货币的调查、了解并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应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和辨证的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我国纸币的爱护及正确对待货币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关于货币的本质,教师可以结合对货币产生过程的分析来说明其本质。教师在解释本质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货币的含义。从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货币首先是一种商品,其次要看到货币还有和其他商品不同的地方是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而其他商品不具有这种属性。

2、货币和其他一般等价物又有着不同。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有很多商品,但这些都不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只有当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才产生了货币。

3、从货币的作用来看,货币可以和其他商品相交换,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关于货币的产生教师主要讲清以下几点:

1、货币产生的原因: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交换越来越频繁和复杂化,这就需要一个交换的中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货币逐渐产生。

2、货币产生的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的出现、货币的产生。

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以具体的事例并结合书中的图片来进行说明。

三、书*讲到了货币的五种职能,其中前两种是最基本的职能,即从货币产生时就具有的职能。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主要抓住前两种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这一职能指的是用货币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一问题主要讲清楚:

第一,货币为什么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有价值。所以货币的这一职能实际上是用货币的价值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第二,商品的价格。在这里应该弄清楚价格是用货币表现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因此,价格的变化要以价值为基础,用一定量的货币单位来表现。

第三,价值尺度职能中,人们无须拿现实的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只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比较即可。因此,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职能。

第一,这是指用货币作为媒介来进行买卖商品。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简单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这时候,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买和卖往往相分离,这就给买卖双方造成一定的困难。货币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交换媒介的作用。由于货币的出现,买卖不再是直接的从商品到商品的直接交换,而是从商品到货币再到商品。这个交换过程叫做商品流通。

第二,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

第三,货币的这种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人们不可能用观念上的货币来购买商品。

3、贮藏手段职能。由于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所以可以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在这里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贮藏手段并不是指储蓄。

4、支付手段职能。这一职能是随着赊帐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教师只要讲清楚这一过程中货币的支付和买或卖并非现场交易,而是相分离即可。

5、世界货币的职能。这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兴职能,它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起作用。

四、关于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公式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公式是什么?它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2、什么是通货膨胀?它是怎么引起的?通货是指流通中的货币,膨胀是指纸币太多了超过了实际需要的数量。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实际需要的数量时,就表明用更多的纸币代表一定量的商品价值量,也就是说单位纸币所代表的商品价值量减小,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减少;反过来意味着商品的价格上涨即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

3、纸币的发行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商品价格总额上涨,纸币的发行量也要增加。因此,当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时,商品的价格总额在上升,纸币的发行量也要相应增加,而一旦增加额超过了增长额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纸币的发行量与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和商品价格总额保持不变,而加快货币流通次数也会引起通货膨胀。

5、如何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关于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关键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考虑到我国经济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应道学生根据公式来进行推论。从纸币的发行量上看出要控制纸币的发行,要使纸币的发行量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从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次数上引导学生明白要大力发展经济,并且应该采取必要措施使经济尽量作到良性发展。

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时,由于比较抽象,教师可以进行实例说明,这样让学生更能接受。

五、关于正确对待货币。

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对金钱的看法可以说是千奇百怪,更加重视金钱的作用。而学生在社会的影响下对金钱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可以预先对学生进行思想调查或者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想教育。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可以与学生进行谈心、开主题班会、带领学生参观革命伟人的故居等。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关键要把握住两点:

首先,应该认识到金钱的重要作用。尤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应该看到在今天金钱也有着一定的消极作用。那种一味追求金钱,为了金钱可以出卖良心、道德、民族的、国家的利益的做法是不应该的。我们不可忽视金钱的消极作用。

在此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

六、关于纸币

首先,讲清楚纸币是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弄明白纸币的含义。在理解这个含义时应该清楚:

1、纸币是一种符号,它是货币的符号,代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2、纸币本身并没有价值,它只是代表着金属货币的价值。

3、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能发行纸币。

第三,讲明纸币为什么会代替铸币。即纸币和铸币相比较有哪些优点。这让学生看书即可。

最后,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纸币情况以及当今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的纸币。

七、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书*讲到了货币的五种职能,其中前两种是最基本的职能,即从货币产生时就具有的职能。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主要抓住前两种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这一职能指的是用货币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一问题主要讲清楚:

第一,货币为什么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有价值。所以货币的这一职能实际上是用货币的价值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第二,商品的价格。在这里应该弄清楚价格是用货币表现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因此,价格的变化要以价值为基础,用一定量的货币单位来表现。

第三,价值尺度职能中,人们无须拿现实的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只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比较即可。因此,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职能。

第一,这是指用货币作为媒介来进行买卖商品。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简单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这时候,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买和卖往往相分离,这就给买卖双方造成一定的困难。货币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交换媒介的作用。由于货币的出现,买卖不再是直接的从商品到商品的直接交换,而是从商品到货币再到商品。这个交换过程叫做商品流通。

第二,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

第三,货币的这种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人们不可能用观念上的货币来购买商品。

2、货币与纸币比较表

区别

货币

纸币

定义

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

职能

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只是代替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即只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

是否有价值

货币是商品具有价值

纸币只是货币符号,无价值。

教法建议

1、货币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个问题教师主要通过分析历史得出它们的发展阶段,另外教师也可以结合视频文件进行说明。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不同阶段出现的货币分析其缺点并弄清楚为什么,然后将金银的优点与之相比较,得出货币的概念和本质。

3、货币的五种职能: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调查,看一看在自己的周围,人们平常是怎么使用货币的。上课时,针对学生所搜集上来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分类。然后结合课本的内容进行讲解。

4、纸币的含义: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纸币和金属货币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5、世界上的各种纸币: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设计表格,让学生调查当今世界市场上的主要纸币名称及与人民币的兑换比例,从而加深印象。

6、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公式和通货膨胀:教师可以搜集通货膨胀时商品的价格及国家的纸币发行量来让学生分析比较,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特别是国民政府时期的通货膨胀更是典型事例。

7、关于正确对待货币的态度: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当今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反面事例,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者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正确态度。
货币的职能

复习提问
1. 什么是货币?
2. 货币是一般商品的共同点和区别点是什么?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在明确了什么是货币、货币的本质以后,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货币的职能。

讲授新课
一、货币的职能(板书)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6页第2自然段后回答:
1)什么是货币的职能?
2)货币有哪些职能?其中哪个是基本职能?
 

同学回答:

1)“货币的职能就是指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教师:回答正确。货币的五种职能是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具备,其中从产生时起就具备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下面我们来分别研究一下货币的五种职能。第一个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
1. 价值尺度(板书)
提问:一种商品价值的大小能由自身来表现吗?在货币产生以前,商品价值的大小是怎样表现的?
学生回答:一种商品,它自身是不能表现自己价值大小的,只有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例如,在货币产生以前,2只羊换1把斧子,2只羊的价值是通过1把斧子表现的,1把斧子是2只羊的交换价值。
教师设疑:在货币的产生以前的物物交换阶段,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另一种商品来表现的。那么,货币产生以后,用什么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呢?
学生回答:货币产生以后,可用货币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教师:同学们回答正确。货币产生以后,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货币的成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也就是说,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功能。
(1)、定义(板书)
“货币 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2)、货币为什么能充当价值尺度(板书)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货币之所以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具有价值,因而就可以以自己的价值作为尺度来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这正如尺子可以衡量物品的长短是因为尺子本身有长度一样。
现实生活告诉我们,纸币虽然不具有价值, 能直接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但是通过纸币的媒介,不同商品的价值就可以互相比较其大汴,在这里,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起到了间接价值尺度的作用。

例如:1件衣服50元、1件毛料衣服500元,说明1件毛料衣服比1件衣服和价值大。(因现产生活中人们都用纸币购买商品,故这里应给以说明,但又因为还没有讲“纸币”的知识,所以只讲到此程度即可。)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教师:大家走进商店购买商品的时候,也许对于商品的标价习以为常,。但是,如果哪一天商店里不再标出商品的价格,而是将一叠纸币放在旁边,人们又会作何感想呢?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商品的标价说明了货币仍然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而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要实实在在的货币,只要让人们明白某一种商品值多少钱即可。

(4) 、价格(板书)
① 价格定义(板书)
教师:每当我们走进商店,都会发现每一种商品(或每一类商品)旁边(或贴在商品上)都有一个说明商品价值大小的价目表。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价格。换句话说:“价值是价格的货币表现。”

货币的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如1kg猪肉值16元、1kg鸡蛋值6元等。
提问:既然价格是以价值的货币表现,那么,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② 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板书)
学生回答: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
教师:回答正确。例如: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价格的高低,一般地说与商品身价值大小成正比。”

再如:买一件衣服需要花50元,50元是衣服的价格,它必须以衣服的价值为基础。即:1件衣服=50元 50元是1件衣服的价格 价格要以价值为基础

提问:看书第17页的“议一议”,从货币的产生过程来看,商品的价值有哪几种表现形式?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
A、简单的价值形式:一咱商品的价值个另地、偶然地表现在别种商品上。
B、扩大的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其它一系列商品上。 
C、一般价值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共同表现在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物的商品上,
D、货币价值形式(价格):货币成为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固定的一般等价物。

那么,在这些阶段都是怎样来表现商品的价值的呢?

教师设疑:为什么在商店里,说明商品价值的大小只要摆放在一个小小的价目表、写出它的单价即可,而不用摆放在它所值的货币?
学生回答略

教师: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在货币,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下面看货币的第二个基本职能:
2、流能手段(板书)
 什么是商品流通(板书)
教师:货币产生以前,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它的公式是:商品──商品(W──W)。在这种物物交换中,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同时进行的,用不着什么媒介。
提问:货币产生以后,一个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另一个商品生产者和商品怎么办?
学生回答:货币产生以后,商品所有者首先把商品换成货币,再用货币换商品,货币成了商品交换的媒介。
教师:回答正确。“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作商品流通。”它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 G──W)。

人们日常从商品买卖中所看到的货币的作用,就是流通手段的职能,所以这种职能又叫作购买手段。
提问:商品流能与流通手段这两个概念,有联系,容易混,谁能认出二者的区别?
学生议论后教师归纳:“流通手段”是从货币职能的角度上讲的,强调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用图表示:
流通手段:商品──货币──商品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板书)
“商品流通”是从商品交换的形式上讲的,为的是区别于物换物的直接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用图表示;
商品流通:商品──货币──商品
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板书)
这两者的关系我们可以以一个简图来表示:

提问:直接的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有什么区别?
学生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物换物的直接交换中(商品──商品),买和卖是同时进行的,不需要媒介;而在商品流通中(商品──货币──商品)买和卖成为两上不同的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以分离。这一方面打破了商品直接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必须同时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克服了商品交换的障碍,有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

但同时,商品交换的内在矛盾也随之进一步发展。买、卖脱节,商品所有者在这里卖、到那里买,今天卖、以后买,其结果,必然有人的商品卖不出去。因此,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已包含着发生现实性,还必须有中外一系列关系起作用,这种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才会存在。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生活中,由于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也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如供求关系、经济结构不协调致使一些商品滞销、积压等问题。
提问: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也是观念上的货币,行吗?
学生回答: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因为任何一个商品所有者都决不会允许有人凭空话拿走其商品、侵害其利益的事发生。
教师:回答正确,这是我们理解流通手段要明确的第三点: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其形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是不断发展的。那么,其演变过程是怎样的?请阅读课文第17页下段~第18页第1段,并归纳出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同学阅读后归纳:足值的金、银条块──富商打上印记的金、银块──国家制造的铸币货币。
 以上我们学习了货币的基本职能。这两种基本职能应该牢牢掌握。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货币的其它三种职能。(注:以下三种职能不必展开讲,把教材的观点提炼出来即可)
3、贮藏手段(板书)
什么是贮藏手段(板书)
教师:由于货币是由一般等价物,有了货币,就可以买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满足个人物质和精神上的消费需求,所以,人们常把货币发作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
“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就是货币的贮藏手段的职能。”

提问: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用纸币行吗?
学生议论略
教师归纳 :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
(注:第18页第3自然段关于黄金饰品与黄金的不同,以及我国法律禁止金银在市场上流通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阅读即可。)
4、支付手段(板书)
 什么是支付手段(板书)(请同学们阅读第18页第4段)
“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就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

支付手段的产生条件(板书)
“支付手段是随着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
教师:货币出现以后,人们购买东西都是用现金支付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赊账买卖,在赊购到期,以货币偿债款时,货币便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还可以用来支付租金、利息、工资和税款等。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可以在缺乏现金的情况下,使商品得以流通,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由于有些债务可以互相抵销,不再需要以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这就可以节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同时,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也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在存在支付手段的条件下,许多商品生产者以赊账买卖的方式发生了任务关系,例如,甲欠乙的钱,乙欠丙的钱,丙欠丁的钱,如果其中任何一个人因故未能按期偿还债务,那就会影响其他一系列人支付欠款,而由此引起的连锁瓜,会使许多商品生产者因缺少货币而无法继续生产。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企业之间的“三角债”就是这么产生的。只有通过改革,发展生产,按期清偿债务,才能从“三角债”的连环锁中解脱出来。
5、 世界货币(板书)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的范围越出国界,货币的作用也扩展到世界市场。(注:因此较简单,故采用连读边议法。)
  什么是世界货币(板书)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怎样充当一般等价物呢?主要有:

(1)、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
(2)、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
(3)、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国际贷款、转移财产、战争赔款等。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

世界货币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作用(板书)

请同学们看书第19页第3段,注意世界货币的特殊要求:
1. 一般说来,只有黄金或白银才能作为世界货币,铸币和纸币都是不行的;但是,随着货币的发展,一些国家的纸币也具有某种世界货币的职能,如美元、马克、英镑、法郎、日元等。
2. 在国际贸易的购买和销售的金额,一般都通过银行结算:只有不能抵销的那一部分差额,才需用金、银来支付
提问:请同学们看书第19页“想一想”所提问题:货币具有五种职能,它们共同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货币的五种职能都说明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是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正因为作为一般等价的货币是从其它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它才可以成为衡量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过功能;能与任何商品相交换,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也因为货币在本质上是一般等价物有了它就可以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才能把当作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将来需要进入流通时,仍可以换得其它一切商品;并能在赊账买卖中成为支付债务的手段;在世界市场具有充当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货币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它们是在商品交换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具备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一产生就具有的两种基本职能。货币之所以具有五种职能就因为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复习题
1. 货币的职能是什么?其中哪几个是基本职能?
2. 什么是价值尺度?货币为什么能充当价值尺度?
3. 什么是价格?价值与价格有怎样的关系?
4. 什么是商品流通?什么是流通手段?二者的区别在哪里?
5. 最初的货币形态是什么?后来有哪些发展?
 

高中高一政治教案范文:市场配置资源


【教学设计】
山东省临清市高中政治教案:第十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
一、教材分析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前三个单元分别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角度,阐述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第四单元探讨了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经济生活基本背景.本框题主要分析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市场秩序的规 范和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市场调节的不足,与下一框题有着内在的联系,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第九课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解释市场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2)说明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及优点。
(3)分析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辨证的、全面的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树立合理利用资源观念,自觉维护市场秩序,以公正、公平态度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观念,以及诚信为本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缺点,以及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
难点:市场配置资源的手段。
四、学情分析
学生平时对这一框题的内容有所接触,但知之不深,因 此会感兴趣,会产生一种深入求知的欲望,通过对前几课知识的学习,又为本框题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从能力方面看,高一学生 独立思考能力不断增强,开始留意的关心身边的社会生活.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这种分析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渐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看,高一学生开始思考一些为人处事的问题.因此,可结合本课内容,教育学生树立学法,懂法,守法观念,培养学生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个人习惯。
五、教学方法
1.事例探讨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相互交流,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不自觉到自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并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2.自学引导法。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引发思考。
3.探究性学习法。组织学生课后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爱学、乐学”,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
4.理论联系实际法。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六、课前准备
1、市场经济热点材料搜集与整理
2、导学案的印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ppt图片展示,兰州物价部门考察了兰州拉面的成本后首次限定:凡兰州市普通级牛肉面馆,大碗牛肉面售价不得超过二点五元,小碗与大碗差价为零点五元,违规者将严厉查处。此规定一出,立即引起了争议。(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假如你是市民,你有什么看法?假如你是牛肉面老板,你有什么看法?专家学者等会有不同的看法?学生活动:在图片情境中,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程度和思维水平,进行分析思考画面所反映的问题,并且在更广泛的领域思考更多的类似问题,比较不同群体对兰州拉面的反应,使学生体会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自然地、自主地进入课堂的探究性学习中。运用直观的图片情境,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问题。
教师: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照目标,理解学案的有关要求,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其预习情况解决疑惑。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自主学习
本课涉及的3个概念:计划的方式,市场的方式,市场经济。学生独立查找

高中高一政治教案: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课标要求
○ 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
○ 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剖析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引出了纸币及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而货币与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因此本框还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
三.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 知道商品的含义
○ 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 理解货币的本质
○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 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 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2)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公平竞争等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2.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五. 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得买东西,我们拿什么买东西呢?钱。钱是俗称,在经济学里我们称之为货币(教师展示100元的人民币)。一张小小的纸片为什么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可以购买各种商品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来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一.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板书)
(一)货币的本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钱也就是货币买来我们需要的东西,比如同学们需要的书、本、电脑,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商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它们和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有什么不同?(可参考“教材p4探究活动一”)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作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要用于交换。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
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购买商品呢?(有用)我们买东西要考虑哪些因素呢?(便宜、质量好等)所有这些因素用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物美价廉。这就涉及到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引导学生学习“教材p5探究活动一”)
在现代生活中,购买商品需要货币,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并不是从古到今人们都用货币购买商品,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货币产生的历史。
2.货币的产生(板书)
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4探究活动二”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当时的交换非常偶然,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物品品种很少。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换难度也越来越大,经常出现“教材p4探究活动二”所描述的情况。
为了克服这些弊端,人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先把自己的物品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这些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被称作“一般等价物”。在历,曾经有过许多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如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等。
但问题又出现了,如贝壳,比较小,容易碎,大宗交易非常不方便;牲畜会老,会死亡;布帛容易污染破碎,携带不方便。后来,金银由于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优点,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副板书)
3. 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板书)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为什么那么神奇,可以换回我们需要的任何商品呢?这就使我们有必要了解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的作用。我们通过设计一个情景解决这一问题:
【情景】七年后,你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假设每个月工资XX元。201x年8月,在你努力工作了一个月后,你拿到了你人生的第一笔工资XX元,说说你的打算?
【学生答1】交给父母
【师点评】这类同学是很典型的中国式孝顺子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相信他们一定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学生答2】自己放家里存起来,以备需要
【师点评】这类同学应该是对生活很有计划的人,相信他们的人生道路会在平稳中前进,但要注意钱的安全性。
【学生答3】买一点股票,开始投资实战
【师点评】这类同学很有投资头脑,相信他们在生活中能抓住属于你的机会。
(买股票的问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酌情处理,也为第二单元《投资与理财》知识的教学做好铺垫)
【学生答4】到市场享受用自己赚来的钱购物的乐趣(为家人和自己买礼物)
【师点评】这类同学是生活的乐观派,也是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
【问题】 到市场买什么?大概花多少钱?
【学生答4续】300元给爸爸买一块手表,200元给妈妈买件衣服,100给自己买一件衣服,还剩1400元。
【问题】如果你在离开市场时,又发现了一个自己梦寐以求的笔记本电脑,标价3000元,你怎么办?
【学生答4续】下个月再买;如果有信用卡,现在就可以先透支1600元,下个月再还钱……
【师归纳】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在同学们的这些选择中货币分别发挥了它的什么职能:
(1)XX元存起来——退出流通领域,作为财富保存起来——贮藏手段>
(2)买一些股票,300元买手表,200元给妈妈买件衣服,100元给自己买一件衣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流通手段(实实在在的钱,即现实的货币>
(3)标价3000元——标明笔记本电脑价值大小——价值尺度——观念中的货币(4)工资XX元、透支1600元——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支付有时间差——支付手段
【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交易范围越来越大,慢慢超出了国界,这是货币产生了另一种职能——世界货币。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教材p5-7

高一政治教案:财政的巨大作用、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

财政的巨大作用;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税收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举例说明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表现,明确这些行为都是违法的,应负法律责任。并从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发展科、教、文、卫事业、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和巩固政权等方面,说明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财政的巨大作用

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具体内容见表格

通过财政的作用说明增加财政收入的意义。

在社会生活中,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

二、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1、税收

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分析如下:

2、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也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主要标志。集中体现了税收的性。

(1)税收的强制性

指税收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而强制征收。

强调两点:①征税必须有法律依据 ②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将受到法律制裁。

(2)税收的无偿性

把握两点:

①国家取得的税收收入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特指具体的纳税人)

②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3)税收的固定性

指在征税之前就通过了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 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相连的,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首先,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其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3、违反税法的表现

在教学中,应使学生对违反国家税法的行为有深入了解,懂得:无论任何人,藐视对抗国家法律,都要受到惩处。

重点、难点解析

财政的作用

财政作为国家参与的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在我国的社会财富总量中,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所占比重过低;在财政收入中,中央财政集中的收入所占比重过低。中央财政同中央应承担的任务不相称,会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此要使学生加深 对财政作用的理解。如何突破这一重点?必须明确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对财政的作用逐条深入分析,通过财政的作用说明增加财政收入的意义,详见要点大揭密。

高中高一政治教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课标与教学要求
1、课程标准
描述几种消费心理;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 消费心理,如从众心理、求异心理、追求时尚等;
* 针对消费观念的变化和冲突,讨论“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意义”。
* 主张“量入为出、理性选择、转变观念”的意义。
2、教学目标
1.识记:主要的消费心理
2.理解:怎样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
准确理解四大消费原则的含义
二、教材梳理
1、知识结构
从众心理
求异心理
消费心理面面观 攀比心理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求实心理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做理智的消费者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2、知识要点
人们的消费行为受_______的影响。这些消费心理主要有:
消费心理的表现 具体特征 评价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追随____,追随_____。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追求________ 、________ 的效果。
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出于“_______ ”、“_______”的炫耀心理
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讲究_____ ,根据_______选择商品。
做理智的消费者:
生产方式的变化推动着人们_______的更新,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不同_______之间的激烈碰撞。我们做理智的消费者,就是要践行以下四项原则:
四项原则 具体要求
量入为出,________ 在自己的_____________之内进行消费。
________,理性消费 要避免跟风_______,避免______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__________的倾向。
保护环境,_______ 5r:①节约___,减少____。②绿色生活,_____选购。③____使用,____利用。④分类_____,循环_____。⑤保护_____,万物共存。绿色消费的核心是:___________;主旨是  。
勤俭节约,_______ 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和;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____大国,更要________;③艰苦奋斗作为一种______,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3、解疑释难
1.教学重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教学难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3.误区警示
区分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和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的不同点。
(1) 内涵不同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是指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不由自主地加入。他们的消费往往受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指一些人出于“向上看齐”“人无我有”的炫耀的心理引发的消费,而不在于商品的实用价值和所带来的乐趣。
(2)消费者应该采取不同的态度
对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要具体分析,不可盲目从众;而由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不健康的消费,消费者要理性对待。
三、问题探究
情景设置:心理测试 
一群人走进了世外桃源,景色优美。现在让你选一个地方,在那里建一幢房子住下来,你会选择在哪里?
a:看看大多数人在哪里建,我就建在哪里,大家在一起热闹,房子式样什么要和别人差不多,不要太突出。
b:大家在起没有意思,瞧他们都建在山脚下,我这么有个性的人怎么能和他们一般,我要建在山腰上。
c;我的房子地段肯定要比别人的好,房子造型……要有新意,不能让别人看贬了。
d:看看家里的存款有多少,再根据地段方便与否选一个地方。
四、联系实际
lg空调让“黄金周”变成“健康周”
据卖场促销人员介绍,“消费者现在对空调消费更加理性了,尽管lg空调的价格与其它一些正在降价的产品相比价格略高,但是并没有影响到消费者的选购热情,以其突出的健康功能博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已经成为我们卖场里空调销售区域里的焦点了。”消费者王先生的观点也反应出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空调是夏季生活的常用品,而且是在封闭的环境中使用,产品的健康功能肯定是我首先要考虑的。选择lg空调,就是由于它健康功能很强大,我们全家都觉得买空调就是要选的,不能因为价格便宜就选择差的产品。”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消费者更加关注生存环境,注重提高生活质量,落实到家电消费上,便是选择好品牌、好技术,这在“十一”期间老百姓的消费心理变化已显露无疑。

高中高一政治商品和商品经济知识教案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
教学目标
本课是全书的起始课和理论基础。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了解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和理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打下理论基础,也为以后各课的学习作好知识上的准备。
具体要求
知识要求
识记以下知识:
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存在条件和类型。
货币的职能。
人民币的主币和辅币;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纸币名称。
理解以下知识:
商品的含义;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和联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生产率成反比。
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以下问题;
结合现实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
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由已知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新判断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运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以及党的经济政策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思想觉悟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时间观念、效率观念,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正确认识和对待货币的作用,破除“金钱万能论”。
第一节 商品
1. 什么是商品
“凡是用钱买来的东西就是商品”,这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现象上看问题,我们要求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给商品下个科学的定义。
“概念”是对于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的特性的反映。我们要给“商品”这个概念下个科学的定义,就必须从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具体商品中概括出它们的共同本质。
我们可归纳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凡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
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
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二者可以转化。商品一旦离开流通领域,就成了消费品或待消费品了。
商品作为劳动产品,可以说自从有人类社会时就有了,但用于交换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下面我们要研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2.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1)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
在原始社会的很长时期内,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不可能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劳动生产率有了明显提高,产品有了剩余,于是农业部落和畜牧部落之间把公有的多余产品进行交换。不过,此时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还没有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人们使用的劳动工具也由石器过渡到金属工具。劳动效率的提高和金属工具的使用,使得个体劳动成为可能。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盛行后,生产资料就由原始公社所有逐渐变为个体家庭私有了。私有制产生了。
这时,商品生产就不仅在原始公社之间进行,而且在原始公社内部开始盛行。手工业者用其生产的手工业品,同农业生产者交换粮食,同畜牧业者交换肉类、毛皮,以维持自己的生活。这些手工业者的生产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是真正的商品生产。有了商品生产,必然有商品交换,于是商品经济问世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2)商品生产
“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即商品生产”。
3)商品经济
请同学们注意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商品经济三者的区别:
商品生产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生产。
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者相互让渡和买卖商品的行为。需指出的是:出现在原始部落间、由部落首领出面进行的剩余产品的交换,是最初的商品交换;商品生产出现以后经常出现的商品交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4)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
社会分工使得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只能生产某种或某些产品。为了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要求和他人交换劳动产品。私有制表明,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劳动产品不是属于大家共有。这样,一方要获得另一方的产品,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因此,商品经济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这两个条件下产生的。
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
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划分第7页第3段)
因为有了社会分工,不同的生产者各自生产出不同的劳动产品,同时又都需要别人的产品,所以才需要互相交换。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分工越细,要求交换的范围越广,次数越频繁,商品经济就越发达。因此,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客观需要。
生产资料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出现,使得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
由于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谁也不能无偿地取得对方的产品,只能通过自愿互利的平等交换,才能获得自己的产品。可见,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使商品交换成为必须。
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与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能划等号吗?
商品经济的生产条件和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分工,既是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又是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因为有社会分工,才产生了交换的客观需要,而且社会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高,交换的范围越广,次数越频繁,商品经济就越发达。但私有制只能是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而不能说是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因为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既包括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也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公有制存在着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它们作为生产资料的不同所有者,有着各自的物质利益,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只能通过买卖关系,在相互转让产品时必须实行等价交换;集体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也是相互交换产品的关系;全民所有制内部不存在生产资料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关系,但存在各个企业有各自独立的物质利益的一面,因而不能搞无偿调拨,它们之间也需要等价交换各自的产品。此外,我国还存在非公有制商品经济,这些非公有制经济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之间,在互相转让产品时,也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社会,虽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但都存在社会分工,存在着生产资料不同的所有者,因而都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我们懂得了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为了进一步认识商品的经济的本质及其规律,我们必须认识“商品”这一商品经济细胞的基本属性。下面我们来学习商品的基本属性。
3.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1)商品的“有用性”,即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商品以外的其他物品也可以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它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
还应说明的是,一种物品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如牛,让它耕地,是生产资料;宰杀供人食用,是生活资料。而且,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人们还会逐渐发现同一种物品可以有多方面的效用。人们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这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那么,不同的商品之间为什么能互相交换呢?这涉及商品的另一个基本属性:价值。
2)商品的价值
商品价值的概念:“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商品以外的其他物品都没有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着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即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此也就不能成为商品;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是商品
总之,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这个观点,应包括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以上我们分析说明的是使用价值与价值二者的统一,二者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地统一在商品这个统一体中的。其对立的方面应作如下理解:
作为生产者或消费者,谁都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生产者,有的是使用价值,他要得到的是商品的价值和获得利润,但他要得到的价值,必须让渡出使用价值;消费者要得到的是使用价值,但他必须付出价值。
重点知识讲解:
1、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物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特有的属性和本质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3、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注意;不能说使用价值决定价值;使用价值决定价格。)无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无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无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无使用价值。
【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1. 商品生产者想方设法提高产品质量,更新产品品种,这种做法的最终目的是
A. 为了消费者的需要 B. 为实现商品的价值
C. 取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D. 适应追逐市场变化的需要
2. 人民币在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中,发挥着①流通手段的职能 ②支付手段的职能③贮藏手段的职能 ④世界货币的职能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
3. 小张在某超市购物,选购了18元零7分钱的商品。当时她身上恰好有7张1分的纸币,于是在付账时就递给收银员20元人民币和7张1分的人民币纸币。不料,收银员怎么也不肯收这7分纸币,双方还发生争执。最后在小张的坚持下,收银员还是收下了这7分纸币。这是因为,1分纸币与其他人民币同样
A. 是商品流通的产物 B. 用来衡量商品的价值
C. 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D. 有法律强制通行力
4. 在计算机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日本东芝、索尼等依然昂贵。有人由此得出结论:商品的价格是由质量决定的。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 否定了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B. 否定了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
C. 否定了使用价值决定价格
D. 否定了劳动生产率影响价格
5. 2005年6月2日,康佳再度率先发力,在国美、苏宁、永乐、易好家等各大商场掀起了平板彩电降价风暴,7折起销售,降幅达10 000元。从15英寸到50英寸,总体降幅达30%。平板彩电的降价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 某些平板彩电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 平板彩电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 平板彩电在目前还供不应求
D. 平板彩电的个别劳动时间降低
6. 下面是某地鞋厂出现的三种情况:①某鞋厂劳动生产率率先提高,该行业劳动生产率未变;②制鞋行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某鞋厂劳动生产率未变;③某鞋厂与本行业劳动生产率同等程度地提高。在上述三种情况下,某鞋厂每双鞋的价值量依次产生的变化是
A. 提高、不变、降低 B. 降低、提高、不变
C. 不变、不变、提高 D. 不变、降低、降低
7. 某市就水价召开居民听证会,并形成了阶梯水价,消费如果超过规定水的吨位,就要多花钱。目前影响我国水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
A. 水的需求量不断增长
B. 生产水的劳动生产率日益低下
C. 人们节水意识淡薄
D. 我国的水资源面临枯竭
8. 双星集团的“双星”鞋、“双星”轮胎全国闻名,先后获得“全国驰名商标”和“中国”殊荣。双星集团总裁汪海说:“越是,越要重视质量,制造时尚产品,引导时尚潮流。”双星集团重视商品质量,是因为
A.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 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 使用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
D.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9. 双星集团看重“时尚”,是因为
A. 价格影响供求关系
B. 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
C. 消费心理决定商品的价格
D. 新式商品一定畅销
10. “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疲软的市场”主要说明
A. 产品质量影响产品的销售量
B. 产品质量决定市场的占有率
C. 产品质量决定商品的价格
D. 产品质量决定供求关系
11. “只有淡季思想,没有淡季市场”,开发市场,必须
①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②生产高质量的产品
③搞好售后服务 ④提高商品的价值量
A. ①③④ B. 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
12. 价值规律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A. 价格的不断上涨
B.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C. 生产和消费的相互制约
D. 价格的持续下跌
13. 许多企业为了开拓国际市场,靠的是低价格竞争;而海尔不是靠低价格竞争,而是靠产品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在国际竞争中取胜。这是因为
A. 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
B. 商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受技术影响
C. 商品价格由使用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
D. 商品价格由技术决定,受质量影响
14.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时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一般来说,在通货紧缩期间
A. 物价上涨,收入上升
B. 市场扩张,货币升值
C. 生产投资减少,失业增加
D. 生产投资增加,生产扩大
15. 在一家相机商店,一台数码相机标价5 000元。这表明
A. 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
B.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C.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D. 货币充当价格手段的职能
16. 马克思指出:“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足够了,货币作为商品价格的转瞬即逝的客观反映,只是当作自己的符号来执行职能,也能够由符号来代替。”这一论断主要说明了
A. 纸币是没有价值的观念货币
B. 纸币能充当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C. 纸币能够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D. 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二、非选择题
1. 俗话说:“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可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为什么总是选购“物美价廉”的产品?
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低价竞争已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运用经济学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包括哪些?
(2)价格竞争对买卖双方和社会的发展将带来哪些影响?
[参考答案]
www.DearEDU.com
一、选择题
1. 解析: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不是为了个人消费,而是为了赚钱,取得价值。B是正确选项,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B
2. 解析:人民币是纸币,它本身没有价值,它只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符合这一规定性的有①②。执行贮藏手段的货币只能是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一般来说只有黄金或白银才能作为世界货币,只有少数国家的纸币具有某种世界货币的职能。因此,③④不选。所以该题选C。
答案:C
3. 解析: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因此D是正确选项。纸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但这不是构成题干要求的原因,因此A不选。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不是商品,因此,B、C与题干不符,不选。
答案:D
4. 解析:选择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商品价格决定因素方面的知识。商品价格是由质量决定的,实质上是认为使用价值决定价格,而使用价值是千差万别的,是无法比较的。优质商品之所以比同类商品价格高,主要是因为在同等条件下使用了更多的劳动时间。题中的观点否定了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没有否定A、D两项。
答案:B
5. 解析:平板彩电降价的根本原因是行业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因为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B是正确选项。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个别劳动时间降低,不能直接影响整个商品的价格。C项不符合目前的市场实际。
答案:B
6. 解析:正确解答这一问题的前提,是要正确认识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行业劳动生产率未变,商品价值量不会变;行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商品价值量降低。不管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只要行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商品价值量一定降低。D是正确选项。
答案:D
7. 解析:影响我国水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A项,因为供求与价格是相互制约的。提高水的价格,有利于控制水需求量的增加。B项表述错误,D项表述不准确,C项不是主要的、直接的原因。
答案:A
8. A 9. B
解析:在第8题中,双星集团重视商品质量,这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只有具有高质量的使用价值,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A是正确选项。B项内容与试题没有直接关系,因为是属于使用价值范畴的问题。C、D两项表述错误,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在第9题中,所谓“时尚”就是人们新的需求,而看重“时尚”就是看重商品的供求关系。而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B是正确选项。A项与试题的角度相反,C、D两项表述错误。
10. A 11. D
解析:选择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市场经济方面知识。在第10题中,着重说明产品质量对市场销售的影响,A是正确选项。其他选项表述不准确,产品质量对市场占有率、价格和供求关系起影响作用,不是决定作用,还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在第11题中,①②③从不同角度正确反映了试题内容。④是错误的,提高商品价值量一般来说意味着价格的提高,不利于开发市场。
12.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的理解。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A、D表述片面;C观点错误;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13. 解析:海尔依靠产品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在国际竞争中取胜,意味着产品在同等条件下包含着更多的劳动时间,而且具有很高的质量,能够得到人们的青睐,这说明价格不仅由价值决定,而且受供求关系影响,A是正确选项。B、C、D表述错误。
答案:A
14. 解析:通货紧缩时经济发展不景气,生产下降,产生失业现象。C是正确选项,其他选项不准确。
答案:C
15. 解析:一台数码相机标价5 000元,这表明货币是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B项正确,其他选项不准确。
答案:B
16. 解析:货币能够由符号代替,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C是正确选项。A表述错误,纸币不属于观念货币;B、D不符合题意。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 解析:“物美价廉”体现了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物美”是消费者对商品使用价值的要求;“价廉”是消费者对商品价值的要求。在“物美”的同时,要求“价廉”,这是因为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可能实现“物美”和“价廉”的统一。
答案:(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物美价廉”是商品两个基本属性的反映。
(2)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不同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时间不同,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因此,具有相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价格可能不同。
(3)人们在选购商品时有可能找到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理想结合点,选购“物美价廉”的产品。
2. 解析:第一设问,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和纸币发行量的影响。分清决定作用和影响作用。第二设问,价格竞争直接影响生产者的利益,这就要求不断地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能给消费者带来一定实惠,对于整个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答案:(1)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一是商品的价值。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决定价格。二是供求关系。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三是受纸币的发行量的影响。纸币的发行量
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2)第一,直接影响商品生产者的经济效益,能够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使消费者购买商品支出减少,直接获得利益。第三,促使整个国民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中高一政治教案:财政税收和纳税人”一文,希望“高中高一政治教案:财政税收和纳税人”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高中政治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