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导航 >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格式:北大荒的秋天

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格式:北大荒的秋天。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做足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写教案课件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格式:北大荒的秋天》,感谢您的参阅。

设计理念

《北大荒的秋天》以写景为主,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今天的北大荒是个富饶而美丽的地方,抒发了作者对北大荒由衷的热爱之情。根据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宜以诵读为主,通过充分的诵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和表达的情,并由此欣赏和品味作者那种简炼而又多姿多彩的表达方式。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根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1.布置预习:可要求学生自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查查字典,较长较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查阅资料或请教父母了解北大荒在哪里,北大荒是个怎样的地方。

2.教师准备有关地图和北大荒秋天的图片。

3.课前调查,选3名语文程度不一的学生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作好摘记,以备教学中有的放矢,重点指导。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读题审题:出示地图,让学生说说北大荒在什么地方,是个怎样的地方。然后教师介绍北大荒;再读题,说说“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

自读课文,了解大意:让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再读课文,可让全班学生齐读,教师可从中了解学生是否读正确读流利,有没有难读的词句;读后思考讨论: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为什么说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

学习字词,读通长句:

1.朗读带有生字的词语。

银灰 绛紫 透明 波纹

燃烧 山岭 几缕 漾起

北大荒 一碧如洗 清澈见底

读音上重点注意:紫、烧、澈、纹、岭。

词义的理解上重点注意:绛紫、一碧如洗。

2.读长句,注意合理的停顿。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3.讨论解答学生尚不理解的词、句。

逐段朗读,理清课文脉络:可以先指名读,再齐读各自然段,讨论问题: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为什么北大荒的秋天来得比较早?还可补充词语“一叶知秋”。哪几个自然段写北大荒的景色优美?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物产丰富?最后一段只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复习生字,指导书写:让学生自行识记生字字形,重点指导写好“碧、紫、燃”3个字。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读课文,赏美景: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问:你最喜欢哪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喜欢,能读给大家听吗?

读课文,悟情感,教师问:作者是那样地熟悉北大荒,热爱北大荒,你能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这种情感来?把这样的语句读一读。

重点研究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作者写“天空”抓住色彩,写“小河”抓住清澈,写“原野”抓住什么来写?默读课文。

朗读讨论“原野热闹非凡”一句:“非凡”,什么意思?“热闹”原是形容什么?课文中形容什么?此句在自然中有何作用?

朗读,讨论写“大豆”“高粱”“榛树”的句子,体会“热闹非凡”,体会农民对于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小结,这一段作者先概括写“原野热闹非凡”,然后通过写“大豆、高粱、榛树叶子”,具体描写了原野热闹非凡的景象,表现了北大荒秋天原野的美。

练习朗读和背诵。

fwR816.CoM阅读延伸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秋天的快乐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2、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3、以“秋天”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把自己在秋天里所做的事拍成照片或画成图画。

3、词语卡片。

【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

⑴语言引述: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欣赏了五彩缤纷的秋色,聆听了美妙的秋天的声音,感受到秋雨带给我们的欢乐,也体验到在秋阳中放飞风筝的乐趣。在这美丽的秋天里,你们快乐吗?让我们进行一次快乐的展示会,把所有的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⑵师生共同制订快乐展示会的规则:

把事情过程说清楚。

讲的时候要有感情,把心中的快乐表现出来,使听的人受到感染。

2、快乐展示:

⑴展示自己在秋天里所拍的照片或亲手所画的图画,可以张贴在教室四周墙上,全班学生一起观看、欣赏。

⑵分组介绍:

按不同的兴趣,同学自由组合成小组,轮流讲述最快乐的事情,与大家分享。

按照展示规则评选出代表参加课堂展示。

⑶课堂展示:

各小组代表参与课堂展示,可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照片或图画,有感情地讲解。

评选展示员。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秋天的雨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展开想象,感受秋天的美好,感悟语言的优美。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对秋天的喜爱。

重难点通过朗读,感悟语言的优美,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教师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创设情境。

2.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好“轻轻地,轻轻地”。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2.课件出示三个段首句,指名朗读。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3.指名朗读2——4自然段。

4. 小结,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指导朗读,感悟语言。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语句的生动形象,读出秋天的色彩美。

1.朗读段首句。

2.创设意境,激活学生的想象,指导朗读本段优美的语句。教师重点点拨以下几处。

①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想象句中描写的画面,读出凉爽的感觉。相机教学多音字“扇”字。

②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秋天的意境。

梳理课文脉络,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秋天五彩缤纷的色彩美,体会言语的生动形象。

创设情境,表现“你挤我碰”和“争”的情趣,再有感情地朗读本句。

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教师指导朗读,创设想象空间,激活想象,让学生看到更多的菊花的色彩。相机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3.借助小泡泡,理解“五彩缤纷”的含义。

4.词语扩展训练。

5.回顾本段,课件出示本段描写颜色的词语,学生认读并积累。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用词的形象传神,读出被香味“勾住”的感觉。

1.指名朗读本段,让老师从你的朗读中闻到香味。

2.指导读好“香香的”“甜甜的”。

3.引导学生体验并读出被香味“勾住”的感觉。

4.拓展,你还能闻到哪些水果的香味。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读出语段中蕴涵的积极情感。

1.自读本段,思考:秋天的雨吹起了小喇叭,你们听到了什么?(冬天快要来了)

2.树林里的小动物,植物听到了这个消息,它们都在忙什么呢?指名几个学生合作朗读本段。

四、回顾全文,指导书写,拓展提升。

1.教师梳理课文内容,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指导书写生字:“扇”“爽”

让学生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书写后师生共同订正。

3.课末总结。

4.拓展,发展学生语言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课下读一些有关描写秋天的文章、诗歌。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朗读体会用词的形象传神。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语段中蕴涵的积极情感。

激发学生自主识字,注意观察字形,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

五彩缤纷

香香甜甜 ______的歌

准备过冬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山行


一、教材简析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教学中,我将在以诵读为重点的基础上,利用媒体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二、设计理念

古诗学习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让学生掌握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是对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生自由谈,并说理由。)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能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和你的感受吗?

师:是呀,到了深秋,满山遍野,五颜六色,你们想不想看看这样的景色?(出示秋景图让生欣赏。)

师:你们感觉怎么样?师: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么做?让诗人看到了——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着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深秋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二)初读,感知诗意。

师:那么你们平时是怎么学古诗的?(由学生的方法自然过渡)那就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读这首诗。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生自由朗读。)

同桌互读。检查字音。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评价,校正“斜”的读音。

(三)再读,质疑解疑。

师:默读全诗,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请你圈一圈,画一画。(学生默读,思考,圈画。)

师:同学们读书真仔细,现在请你告诉我,你都读懂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生自由汇报,师相机调控。)

那么谁有不理解的字词,说一说。

(生说出不理解的字词,简单的大家说,难一点的大家一起讨论。)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提出的问题。

预设:寒山石径

生处

红于

坐爱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既然问题是大家提出的,愿不愿意集合大家的力量来共同解决呢?现在,大家就利用字典和书中的注释,同桌两个一起来商讨这些问题,争取人人都当老师,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对方。

(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时引领。)

师:想不想把自己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

(汇报时教师参与其中,适时引领。)

师:说得太好了。通过我们合作学习,已经解决了提出的问题,基本了解了诗意。现在,让我们结合对诗的理解,再来朗读这首诗。

(四)、画诗悟境。

这时在你在脑海里会出现了什么图画呢?现在就请你做个小画家,说一说,你都在画上画些什么?(生自由发言,描绘图画。)

师:看到同学们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我都不忍心打扰你们。好,谁想说出你心中的图画?

师:同学们真不愧是小画家,画出了这么美丽的画,那么,老师也带来了一幅画家为这首诗画的画。请你读一读,看一看。

(五)配乐朗读,再现意境。

配乐朗诵一:看,把这些景物合起来,多美啊。让我们配上音乐看画读诗。大家可以站起来,也可以加上动作。

配乐朗诵二:师:还想读吗?这次请同学们小声读,或者背一背,边读背边想象诗中美丽的景物。

现在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示你的理解,为画配上古诗,为画配上一段文字,为画题诗都可以。注意要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那就是

(六)拓展积累:

其实描写风景的古诗有很多,现在老师要给你一个展现的机会,请你背一背这样的诗,越多越好。

老师也送给大家四首首描写风景的古诗。请你读一读。《江南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枫桥夜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七)结语:同学们,古人云,诗中有画,我们说,画中有诗,同学们,学古诗快乐吗?老师也很快乐,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希望你们能够多积累,多背诵,请相信,将来它一定会成为你宝贵的精神财富。

板书设计:

山行

杜牧

寒山 石径

景:{白云 人家

枫林 霜叶

情:热爱 自然

小学三年级上册《听听,秋天的声音》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

【设计理念】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没必要太注重文章的内容, 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 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精读课文获得的方法,把课文读懂。本课的设计着重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象,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

1.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2.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观察秋天来了四周的变化和留意你听到的是什么声音。

老师方面:教学课件、钢琴曲《秋日私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进秋天的音乐厅──创设情景导入

1.导入语:这是一曲秋之歌,让我们一起用心聆听,听听,秋的声音!(播放课文的动画课件)

2.师:孩子们,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声音呢?(指名说)声音动听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秋天,听听,秋的声音吧!

3.指名读课题。(要求要读得美一些,提示中间的标点符号要停顿一下。)

二、聆听秋天的声音──自学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复习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①师: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在课题12的旁边有一个星号,说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略读课文呢?

②生随机回答:自学、借助阅读提示……

③师:那我们赶快来读一读阅读提示,看看提示中对我们的自学提了几个要求,并用直线划出来。

④指名说,课件出示要求。

我会自学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

(2)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查新华字典、查图解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找近义词等。)

(3)找找课文描写了秋天里的哪些声音。

(4)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2.初读课文:

①师:那我们赶快根据阅读提示的第一个要求,亲自去听听秋的声音吧!请打开语文书,翻到第12课,有感情读一读课文。

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③师:刚才,我们已经与秋天的声音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了。现在,谁愿意用你的朗读再一次带领大家去听听,秋的声音呢?(指名分小节朗读)

3.师:从同学们的朗读声中,你听到了秋天的什么声音呢?(生说,师随机板书。)

板书: 黄叶蟋蟀大雁秋风

三、品味秋天的声音──感悟诗歌语言的精练优美

1.选读课文。

师:在这些声音中,你最喜欢哪种呢?找到你喜欢的那一节,再去读一读吧(生再读。)

2.朗读交流。

(1)第一小节

①生读。

②师:能告诉大家,在你读的时候,脑海中想到了什么画面吗?

③想象说话: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黄叶说:“ -----。”(课件出示)

(2)第二小节

①生读。

②师:可爱的小蟋蟀在说什么呢?

(课件)蟋蟀振动翅膀,“口瞿口瞿”,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说:“-----。”

③师:我们和同桌一起来当当可爱的小蟋蟀吧!(同桌读)

(3)第三小节

①生读。

②体会“叮咛”。

师:在这美丽的秋天里,大雁也飞往南方过冬去了。大雁会对它的朋友叮咛些什么呢?(课件)

师:星期一早上,当你背起书包上学时,妈妈会怎么叮咛呢?(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板书“叮咛”)请大家再来看看“叮咛”这两个字,想想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一记它们?

师:是啊!用嘴巴一遍又一遍地说就是叮咛,妈妈的叮咛饱含着对你的关心和爱护,那大雁又会对它的好朋友留下些什么话呢?

(课件出示)大雁对( )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师:留在这里的朋友听到大雁的话,心里会感到多么温暖呀!这时候秋风也来了,秋风掠过田野,(课件出示田野图片)最开心的是谁啊?(农民伯伯)它又会对农民伯伯说些什么呢?(秋风会对农民伯伯说:“丰收了,丰收了,快到田里收稻谷吧!”)

④师:我们也来学学大雁、秋风和我们的朋友说一说吧!(齐读)

(4)学习第4.5.6小节

①师:在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一起走进了秋,走进了这辽阔的音乐厅。这音乐厅就是“神奇的大自然”。在大自然中,秋天的声音无处不在。我们再好好去听听,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呢?

②指名说。(课件:关于各种声音的图片)

③师:是啊,秋的声音,还有好多好多了(板书:……)秋的声音,在……(师引读第5.6小节)(课件)

3.朗读全文。

师:听听,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我们心中是多么高兴呀!让我们再拿起书,一起快乐地齐读课文,用朗读来表达我们心中的喜悦吧!(播放钢琴曲,配乐朗读全文。)

四、赞美秋天的声音──仿写诗文

1.师:秋天的声音多么美妙啊!我们都来当当小诗人!照着课文第一、二小节的样子来写一节小诗,赞美秋天的声音。(出示课件)可以想想如果你是小花,你会发出什么声音,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汗水,你会发出什么声音,你又会说些什么?或者还可以想象你是其它的景物呢。

2.学生仿写诗文。(在手抄报留空的位置上写。)(师鼓励学生可以多写几节小诗。)

3.交流。

五、作业超市

1.给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想好手抄报的解说词。(准备在“分享秋天”的活动课上,与大家分享一下你在秋天里的快乐、发现与收获。)

后记:【第三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出一份关于“秋天”的手抄报。

秋天,孩子们对她再熟悉不过了,每个小孩对于秋天的感受也都不一样。我借助第三单元关于秋天的这组课文,在班里进行了一次 “走进秋天──寻找秋天──分享秋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走进秋天,有意识地去观察秋天,也为第三单元的习作铺好垫子。我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秋景画下来,把学完课文后想说的话写下来,把在秋天里的新发现记录下来,把从课外书中找到的关于秋天的好词、好句、诗歌摘抄下来。来到第12课的学习,可以说,活动已进入了尾声。学生仿写诗文并为它配上图画后,这份关于“秋天”的手抄报就大功告成了。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山行


教材简解: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媒体选择和应用:

1、网上有关图片的下载;

2、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古诗下载;

3、古筝曲《渔舟唱晚》。

设计理念: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

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展现于我们面前。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运用不同手段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

“斜”教师用“简笔画”演示;

“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教师讲解。(从该词当中了解古诗所写的季节)

(2)出示句式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教师引导学生讲句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讲句意。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理解“远上”、“斜”、“寒山”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凝练与本诗意境。】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相机突出“生处”这个词义的难点。

(2)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三、四句。

(1)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反馈。

(2)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

4、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的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改变“讲词语——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声朗读这首诗。

(2)画一幅画。

【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

(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

【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1、学生诵读,怎样才能读得美?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读出节奏美)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宜诵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既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又可使学生情感升华至对美好景物的热爱。】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

【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

“蓝天杯”教学设计三等奖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格式: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希望“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格式:北大荒的秋天”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