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六年级音乐教案上册 > 导航 > 小学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设计:冬之韵

六年级音乐教案上册

小学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设计:冬之韵。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要知道一份优秀的教案课件,是能让老师课堂教学氛围大大不同。那写教案课件时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小学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设计:冬之韵,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一、教 学 目 标
(一) 以积极的态度体验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音乐家用何种音乐手段描绘冬,以及冬季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以乐观的精神对待自然、对待生活。
(二) 能够有表情地背唱《踏雪寻梅》(单声部亦可),即兴为歌曲创编伴奏。能辨认作曲家黄自的肖像,并能对黄自的创作成就列举一二。
(三) 聆听小提琴协奏曲《冬》及女声独唱《我爱你,塞北的雪》。能够领会《冬》两个乐章情绪与意境上的对比,分析乐器音色的变化。体验《我爱你,塞北的雪》歌曲基本情绪,能够说出艺术歌曲伴奏的表情作用。能辨认作曲家维瓦尔第的肖像,能举例说出其在音乐上的一两项主要贡献。
(四) 知道巴罗克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
二、教 材 分 析
(一)《踏雪寻梅》
1.作者简介:黄 自(1904~1938)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字今吾。江苏川沙人。1916~1929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其间参加学生合唱队和管弦乐队,并学习钢琴。1924~1929年赴美留学,先后在欧柏林大学、耶鲁大学等学习心理学、作曲理论等课程。1924年回国。1930 ~1938年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主任。他曾担任和声学、和声分析、键盘和声、对位法、曲式学、配器法、自由作曲、音乐史、音乐欣赏等大量深程(1937年秋辞去教务主任职务,专事编写音乐教材)。作品风格典雅细致,结构严谨;对中国音乐民族风格进行了探索。他的主要作品:管弦乐有《怀旧曲》、《都市风光幻想曲》;声乐曲有清唱剧《长恨歌》; 合唱曲有《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有《赠前敌将士》、《玫瑰三愿》、《南乡子》、《点绛唇》、《天伦歌》。歌曲集有《春思曲》、《爱国合唱歌曲集》等。他的论著有《西洋音乐进化史的鸟瞰》、《调性的表情》、《怎样才可产生我国民族音乐》等。未发表论著有《和声学》、《中国音乐史》、《西洋音乐史》等。与应尚能等合编《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6册;与萧友梅等共同主编《音乐杂志》季刊等。
  2.歌曲分析
 《踏雪寻梅》是一首欣赏冬天自然美景的歌曲。梅花不畏冬雪,傲然绽放,吐艳枝头,千百年来人们赞美这样的雪梅精神。《踏雪寻梅》表达了青少年学生骑着毛驴,踏着冬雪去欣赏梅花绽放的情景。歌曲以轻快活跃的曲调抒发了人们赏梅时的兴奋、愉快的心情,词曲并茂。这首歌曲为2/4拍,降E大调,两段体结构(带变化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 段由两个乐句构成,为方整性乐段。第一乐句由两个乐节构成,其中第一乐节 为歌曲的音乐动机,轻快、活跃;第二乐节是第一乐节的变化重复。第二乐句则是歌曲主题的伸展并结束在主音上,造成乐段终止。此段生动地抒发了人们骑驴去赏梅的兴奋心情,而铃儿的叮当响声,则形象地描绘出这一生动情景。B段的开始句则以叮当的具体生动形象,细致地描绘骑驴踏雪赏梅的情景,与A段形成对比。第二乐句则以变化再现A曲调把歌曲推向高潮后结束全曲,抒发了赏梅后得到满足的喜悦心情。合唱是以骑驴赏梅、铃儿的叮当响声为意境来编配的。在A段中,第二声部主要以叮当声为骑驴行走的背景来衬托第一声部的形象。B段的第二声部是以和声式方法配置的,它与第一声部和谐地结合,形成“如影随形”的效果,使歌曲显得丰满,加强了歌曲的表现力。   
(二)《冬》
1.作者简介:维瓦尔第 (1678~1741) 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教育家。他出身于威尼斯的一个音乐世家,从小跟父亲学习音乐,1693年进入教堂,任教堂圣职,被称为“红发神父”。后因健康原因,他辞去圣职,专心从事音乐创作和教育工作,任威尼斯专收女性孤儿的圣彼得堡学院院长。1741年他旅行至维也纳,当年在维也纳逝世。他写过众多的音乐作品,传世之作约有800余部,包括歌剧、大合唱、交响曲、协奏曲等。维瓦尔第把自己对形式的精通运用于协奏曲的发展,奠定了近代协奏曲形式的基础,写过454首协奏曲,堪称“协奏曲”。维瓦尔第的创作继托雷利之后进一步确立了小提琴协奏曲的形式,发展了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技术,丰富了管弦乐队的表现力。他是最早在创作中使用单簧管的作曲家之一。作品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作为小提琴家,他创造了新的戏剧性的演奏风格,并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小提琴家。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是他的代表作。维瓦尔第主要作品如:协奏曲《和谐的灵感》,小提琴协奏曲集《非凡》,《和声与创意的试验》12首,其中第1~4首合称《四季》,分别题为《春》、《夏》、《秋》、《冬》;西滕琴协奏曲,长笛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大管协奏曲,竖琴协奏曲,双簧管协奏曲,小号协奏曲,圆号协奏曲,曼多林协奏曲等。此外有奏鸣曲数十首。还有歌剧《罗西菜纳和奥龙塔》,清唱剧《胜利的犹滴》,以及弥撒曲、诞辰剧等。
2.乐曲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约作于1725年。它由4首乐曲辑成:(1)春,E大调, RV269(作品编号,下同);(2)夏,g小调,RV315;(3)秋,F大调,RV243;(4)冬,f小调,RV297。地球上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给予每个人以切身的体验。维瓦尔第的《四季》给人的感觉便是那四季变化分明的情景,清澄而又纯朴。在这部由4首协奏曲组成的套曲中,作者以一幅幅富有表现力的风景画,描绘了四季不同的情景。在每个乐章的前面,作者还加上了一首描写各乐章情景的小诗,对于人们理解作品的意境,确有很大的帮助。套曲之四《冬》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描绘冬天难以抵御的严寒:“北风凛冽,白雪皑皑,冰天雪地,颤栗不止,顿足奔驰路途艰,牙齿格格直打颤。”乐曲开始在大提琴声部奏出一个节奏音型,描写“在冰天雪地中颤抖”的情景。随后,中提琴、小提琴渐次加入,直至独奏小提琴和第一小提琴声部,以同样的节奏音型(仅增加了一些装饰音)进入后,像在严寒的气候中,人们抵御不住寒冷的侵袭而连连打颤;接着,独奏小提琴用快速的琶音和音阶,描绘着北风劲吹,并夹杂着人们的阵阵颤栗。紧接着的和弦与急速的三十二分音符,又描绘了人们为抵挡寒潮的侵袭,而跺脚奔跑的情景。但是,这些都无济于事,当乐曲开始的动机再度出现时,犹如阵阵的“牙齿打颤声”再次传来,乐章就在这种严寒氛围中结束。第二乐章无论是速度、气氛,还是情调、内容,都与前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熊熊炉火暖身心,室外雪下不停”。这段抒情的广板音乐,给人以温暖舒适之感。弦乐器拨奏出的分解和弦,暗示出把人淋得透湿的冬雨的景象。在这淅淅沥沥的雨声中,独奏小提琴奏出一支柔和优美的旋律,象征着屋内人们面对融融炉火的安详的生活。第三乐章以小提琴为中心,描绘出青年男女愉快地溜冰的情景:“冰上溜,慢慢行,谨防滑倒要小心,忽然急转而摔倒,爬起身来又急跑,不料滑倒冰窟边。”乐章开始时几个滑行乐句的长时间模进,就是表现人们这种既要在冰上滑行,又生怕摔跤跌倒的心情。接着,乐队全奏加入,音乐节奏缓慢坚定,恰如其分地模仿着“慢慢行”的步伐。突然出现的强奏,表示“一不小心,跌得四脚朝天”,可是转瞬间音乐又转入徐缓而柔和的段落,仿佛在即将消逝的严冬中,出现了缕缕灿烂的阳光,给人以温暖和煦的感觉。乐章的最后,小提琴的强奏快速乐句,化入乐队全奏,好像是在向人们宣告:“这就是冬,它带来了欢乐无穷”,从而结束全曲。教学中只欣赏《冬》的第一、二乐章。
(三)《我爱你,塞北的雪》
1.作者简介:刘锡津 (1948~) 作曲家。山东长岛人。1961年从事音乐工作。曾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作曲和指挥。现在黑龙江省歌舞团工作,作有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等。
2.歌曲分析
《我爱你,塞北的雪》是一首由六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歌曲。第一、二句宽延、舒展,是北国雪原的传神描绘,这里的旋律透露出一股清冷的气息。接着歌词节奏渐渐收紧,旋律渐渐扬起,在“你是春雨的亲姐妹”处形成高潮,然后舒缓地下行,用十分有特点的曲调 1 — —
结束。歌曲后面还有一个乐段结构的尾声,曲调来自开始的乐句,是它的变化发展,造成全曲的完满结束。最后全曲在如醉如梦、喃喃自语的吟哦中结束。这是一首艺术歌曲,歌曲的钢琴伴奏对塑造音乐形象起了重要作用。歌曲的开始第1~2小节在高音区出现 这样一个音型为音乐的背景,好似飘洒的雪花,把你带进一个“北国风光,万里雪飘”的意境中。第3~4小节在低音区的和声衬托下,中音区奏出歌曲的主题引子,第5~6小节后悠扬的歌声表达出对这自然美景的赞叹。这个伴奏音型烘托着歌声到第14小节,接下来伴奏音型有了变化,在乐句的停顿处,高音区出现 这样的音型,好似风将树枝上的雪花吹落一样飘洒而下。第18小节后,右手高音区又以八度形式弹出副旋律,音响丰满加厚与歌声呼应推向高潮,左手仍是和声衬托,到乐段的结尾,又回到开始的意境中,使我们感到对这样的美景赞叹不已,无限眷恋之情。
3.演唱者介绍《我爱你,塞北的雪》由殷季梅演唱。
殷秀梅 1956年出生在黑龙江省鹤岗市。自小喜欢唱歌,小学、中学都是学校的文艺骨干, 后考进了鹤岗市文工团。1976年被借调到黑龙江省歌舞团任独唱演员,后被中央广播文工团调入。1981年她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沈湘教授进修,演唱水平取得很大的提高。她在1985年春节晚会上演唱《党啊,亲爱的妈妈》和《幸福在哪里》,引起了全国听众的注目。殷秀梅的声音具有内在、含蓄、深沉、厚实的特色。她把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歌里那正下着大雪的迷茫天空的朦胧景色和孕育着春天,蕴含着希望的情感表现得十分准确。
学唱《踏雪寻梅》
学唱此歌前,一是要聆听范唱,从中初步感受歌曲的意境,把握歌曲演唱的情绪与速度。二是朗诵歌词,可以用吟诗的方法,也可以用按歌曲节奏读歌词,还可以用两个声部诵读歌词,其中一个声部按歌曲节奏读“叮当叮当”,要求咬字清晰而有弹性 ,力度适中起烘托作用。歌谱比较容易唱,可以先听教师弹或唱第一声部,特别要注意
两句弱拍起唱节奏的准确把握。教师可以用吸气控制节奏。二声部只有一句的音准较难唱,可以单练。《踏雪寻梅》的演唱要使用对比的方法,在感受的基础上把握体验速度、力度及唱法的变化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如可以变换速度唱;可以按力度记号唱,也可以取消力度变化唱;此外还可用连贯抒情的唱法和弹性跳动的唱法加以对比。总之,聆听、试唱、对比是学习歌曲增强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方法。
即兴为《踏雪寻梅》配人声或打击乐器伴奏
实际上这很有助于歌唱的表现。歌曲的二声部“叮当”声就是一种伴奏形式。如果觉得难,可以简化成一种固定旋律音型或更简单的固定如节奏音型如: 等。至于打击乐器,可以用自制的、自寻的音源如敲击玻璃器皿、瓷器、铁钉子、摇铃当……;也可以用双响筒、串铃、三角铁等打击乐器模拟驴蹄声、驴脖子上的铃声、雪花飘落的声音等。
欣赏小提琴协奏曲《冬》
维瓦尔第这首协奏曲乐章与乐章之间、乐章的内部情绪与意境上极具对比性,加之有短诗的提示,学生易于感受、体验。但是在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情绪与意境上的感受、体验,还要着重注意提高对乐器音色变化的分析,其中古键琴是平时接触较少的乐器,要稍加介绍。此外,形成音乐对比有诸多要素,要引导学生逐一聆听分析。分析的方法,如果学生能力一般可以用小组会作学习的方式,边听边分析;如果学生个人能够独立边听边分析则更好。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要以“听”为主,而不是离开音乐的猜议。实践活动中提出可以用身体动作和着音乐进行感受体验。这里的动作指和着音乐的节拍、节奏进行自然的摇摆、晃动;或者以动作区分独奏、合奏等。关于维瓦尔第的主要贡献,学生能知道他奠定了近代协奏曲形式的基础及其在小提琴演奏技术的贡献即可。关于巴罗克时代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风格,可以借助于图片 、幻灯、电脑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查找文字、图片、音响资料,以扩大其视野,提高其自学能力。
聆听《我爱你,塞北的雪》
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聆听并分析伴奏的作用。教师选择伴奏中的节奏音型单独弹奏给学生以加深印象。

fwr816.cOM展读推荐

六年级音乐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


第六单元 奥林匹克风
第一课时 唱歌《我和你》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轻柔的声音,连贯的气息,有表情地演唱《我和你》。
2.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各种音乐学习活动。
3.能认真聆听教师演唱的R
小结:音乐高亢、热烈、充满激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从音乐中能感受到世界的和谐、体育更高更强的精神与力量。
二、新课学习
1.聆听《我和你》
师:接着我们要一起走进的是2008北京奥运主题曲,由我国歌手刘欢和英国歌手莎拉·布莱曼演唱的《我和你》。《我和你》有着它独特的气质,一起静静地聆听吧!
师:歌曲欣赏完了,请思考一下,如果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描述你听完歌曲《我和你》的感觉?你会想到什么?
小结:《我和你》没有之前大多数奥运主题曲那样的激情和昂扬,取而代之的是极其简单宁静的旋律;这首歌词曲异常简单朴实、速度舒缓,唱出了家的感觉,极其优美,触动人心。
2.介绍《我和你》的创作背景
师:在北京奥运会的筹备期,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世界近九万首奥运歌曲,其中不乏那种激情热烈,高度符合奥运盛会和体育精神的优秀作品,还有很多是世界的音乐家和乐队专门为北京奥运会精心创作、演唱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首词曲极其简单平实的《我和你》从海量的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与这首歌相关的三个关键人物吧!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3.师范唱
师:接下来请大家听老师弹唱一遍《我和你》,会唱的同学可以轻声的跟着音乐哼一哼,同时注意老师的每一个换气口和强弱的变化。
4.生试唱第一次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加上歌词轻轻地唱一遍。(生试唱)
师:同学们,这首歌曲演唱起来感觉有点难度吗?
生:
师:《我和你》虽然听起来简单,琅琅上口,可想要把它唱好并不容易。关于这首歌的演唱,演唱者莎拉·布莱曼有话要说,我们来听听:
莎拉·布莱曼:这首歌的旋律是很简单的,相信在这届奥运会之后,很多人都会随口就能哼唱出来。但想要把它唱好,还是要经过专业的训练。因为气息的控制对于这首歌曲很重要。
(师指导学生如何控制气息,保持声音轻柔平稳。)
5.生试唱第二次(莎版)
师:相信莎拉·布莱曼的感受对大家的演唱有所帮助,请同学们跟着音箱的伴奏一起演唱。
6.欣赏第二版本
师:关于歌曲《我和你》,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故事,歌曲的原唱其实另有他人。最初作曲家陈其钢选了非常有实力的两位歌坛新秀来演唱,导演张艺谋认为一定要选择知名度很高的歌手,两人还因此大吵了一架,据说原唱的歌声更加轻盈,更加动听,你们想听一听吗?
7.演唱常石磊版
师:大家知道了,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这首歌的宁静简单的气质,我们的演唱要限度地轻盈、柔和,就像天使的声音一样纯净。下面该轮到同学们来演唱了。注意眼睛看老师的手势,控制好气息,有表情地演唱。
8.无伴奏演唱
师:通过演唱,同学们肯定都感受到了这首歌曲的动人之处。下面我想请同学们站起来,想像我们来到宽敞的户外,把心放在天地间,不用音箱伴奏,就用我们纯净美妙的歌声来演绎。
三、拓展
师:不同的演唱形式,不同的处理,歌曲的呈现就会大不相同。
同学们,你们知道黑人音乐吗?听说过R&B吗?没听过吧?听林老师唱唱R&B版本的《我和你》,就知道R&B这种风格是什么味道了,你们肯定是很熟悉它。
教师范唱,学生学唱。
四、课堂小结
师:在今天音乐课的最后,我请同学们一边看视频回到奥运会现场,一边演唱,再一次感受歌曲《我和你》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动吧


第二课时 欣赏《手拉手》
教学内容:
欣赏《手拉手》
教学目标:
1、欣赏《手拉手》。
2、了解汉城奥运会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奥林匹克知识。
学生汇报完后,师总结。
导入欣赏内容《手拉手》。
2、欣赏《手拉手》。
(1)初听乐曲。
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的速度?情绪?
(2)师简介作品和作者。
这首旋律动听的电子乐是历届奥运会中传唱最广的主题曲,当时萨马兰奇认为它是最成功的奥运会主题曲,甚至考虑将它定为永久会歌,好在那只是一个设想。
Korean这个临时组合算得上是实力唱将,不能忽视他们身后18000名合唱者,这给予开幕式一种磅礴的气势。
的世界杯主题曲当属1990年的《意大利之夏》,并非巧合,它也出自吉奥吉·莫洛德之手。这位意大利最的电子音乐先锋大师在1993年,也曾为北京申奥创作《好运北京》。
意大利人、美国人、韩国人共同制作了这首歌曲,是真正的国际化合作。而歌曲段落末尾又揉进了朝鲜民歌《阿里郎》里的一句咏唱“阿里郎!”一点,使这首歌在全球流行化的同时,又因这个鲜明的民族标签而极易被识别。
(3)完整欣赏。
(4)欣赏了这首乐曲后,请说一说你的感受。
3、观看录像片段:体现中外奥运健儿奋力拼搏、永不放弃的奥运精神的资料。边看边再次听赏。
4、总结

第三、四课时 《阳光体育之歌》
介绍有关歌曲知识 《阳光体育之歌》是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组织创作的一首体育歌曲,从2007年起在全国推广。《阳光体育之歌》现已制作成MTV,并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和教育部官方网站进行公布。
《阳光体育之歌》由李幼容作词,徐锡宜作曲。主旋律可以齐唱、独唱。这首歌倡导学生走进阳光、走进自然、走进操场,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加锻炼,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与习惯。
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已积极行动起来,结合多种形式的阳光体育活动,对《阳光体育之歌》进行广泛宣传、播放,积极组织学生学唱,以尽快使《阳光体育之歌》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广为传唱。它也是广播体操《七彩阳光》的背景音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欢乐、充满朝气的声音学会演唱《阳光体育之歌》。
2、知道《阳光体育之歌》是根据国家教育部推行的阳光体育活动推出的歌曲。并了解阳光体育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歌曲的学习,能积极参与歌曲的表现。
情感目标:
1、能与同学分享自己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内容。
2、通过歌曲的学习和《阳光体育之歌》MTV的欣赏,让孩子们能感受到歌曲快乐的情绪,了解更多参与到阳光体育活动中的体育活动和游戏,从而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兴趣。
教学设想:
阳光体育活动开展了几年了,但孩子们对于“阳光体育”这个词还不够熟悉。现在上级部门要求传唱歌曲《阳光体育之歌》,教育部推广第三套广播体操,又赶上第二届阳光体育长跑活动启动之时,于是,我把这首歌曲的教学插入了音乐课堂。为了方便学生的传唱,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我降低了难度,只教学了歌曲的第一声部。
由于第三套广播体操中的《七彩阳光》所用到的旋律正好是《阳光体育之歌》,于是,我就以欣赏《七彩阳光》导入“阳光体育活动”的介绍,进而导入歌曲mv的欣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后开始歌曲的教学。再以“你唱歌,我表演”的形式进行音乐课与体育课的整合,让学生对歌曲更加熟悉,同时,也巩固了刚刚学习的广播体操。最后以“阳光体育活动” 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口号,让学生伴随着《阳光体育之歌》走出课堂,进行自己的阳光体育活动。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阳光体育之歌》
教学难点:
能用欢乐、充满朝气的声音演唱歌曲《阳光体育之歌》并积极参与“你唱歌、我表演”的活动中去
教学准备:
教学音响、《七彩阳光》
教学设计:
一、 播放《七彩阳光》视频,学生进教室
二、 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现在看到的广播操吗?它和我们以前做的操伴奏音乐上有什么特点?
2、同学们平时的体育锻炼除了做操以外,还参加过哪些体育活动或是体育游戏?
3、小结:其实,除了同学们刚刚所参加过的体育活动,同学们现在在大课间操时所跳的集体舞、咱们学校举办的趣味运动会都是源于一个活动,它就是国家教育部推广的“阳光体育活动”。
三、了解“阳光体育活动”
1、什么叫“阳光体育活动”呢?(音响显示)
2、让咱们一起来喊喊“阳光体育活动”的口号“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四、学唱歌曲。
听赏《阳光体育之歌》
1、这首歌曲的旋律,你们听过吗?它就是《七彩阳光》的背景音乐,你们想学吗?
2、再听歌曲,体会演唱的情绪。(欢乐,充满朝气)
3、读歌词,体会词意,记忆歌词。
4、听老师范唱歌曲旋律,注意节奏(歌曲中的弱起部分)。
5、跟琴用 “la”模唱
6、师生接唱,师指导有困难的地方。
7、师范唱歌曲,生做口型,熟悉歌曲前两段。
8、学习结束句的演唱。
9、生完整的唱歌曲。
10、 生完整的听歌曲,再次感受歌曲。
11、 生完整的表现歌曲。
五、我唱歌,你表演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到了这首歌曲是《七彩阳光》的背景音乐,那么,现在咱们一起来边唱边来做第一节伸展运动和最后的调整运动合一合,好不好!
六、快乐结束,阳光继续
1、同学们,你们今天有哪些收获?
2、让我们再一次说出阳光体育的口号“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地快乐的参加体育锻炼,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3、现在,让我们在歌声中走出教室,进行我们快乐的阳光体育活动吧
欣赏歌曲《意大利之夏》
“意大利之夏”或许是最成功的世界杯主题曲,至今仍被资深球迷和歌迷所津津乐道。意大利人将亚平宁半岛上的海风和足球王国对足球运动的理解糅合成迷人的音乐,既悠扬动听,又振奋人心。这首歌有数个版本,英语版本名称为:To Be Number One 原唱录音版较舒缓传统;现场演唱版则加入更多摇滚节奏;因为作曲的是意大利电子乐大师吉奥吉,也有过节奏强劲的混音版。两位原唱者都是意大利最的流行乐大师,并且此歌也是两人合作写成的,英语版由意大利最的电子音乐先锋吉奥吉·莫罗德演绎。

小学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设计:神奇的童话


神奇的童话
一、教 学 目 标
(一)喜欢以音乐方式所描述的童话——《洛累莱》、《魔法师的弟子》和《黄鹤的故事》。乐于主动了解其创作过程、文化背景及表现形式。知道法国作曲家迪卡斯。
(二)能以叙述的口吻、平静的呼吸、有表情地齐唱或独唱《洛累莱》。能运用不完全小节的知识划分乐句,标记换气记号。(可用英文演唱)
(三)聆听《魔法师的弟子》、《黄鹤的故事》。能听辨《魔法师的弟子》、《黄鹤的故事》的主题及主奏乐器的音色与在音乐中的表情作用。
(四)能依据《三个小和尚》的故事,集体创编并表演,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承担任务。
 二、教 材 分 析
 (一)《洛累莱》
1.背景材料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动人的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儿子奥尔菲斯,他美丽的歌声能使猛兽俯首、顽石让路。一次,他率船队在蓬托斯海航行,遇上两座浮动的岩礁。多少年来,这岩礁上的女妖用迷人的歌声诱惑来往船只上的海员,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寻声而去,结果船被岩石撞得粉碎,人也随船葬身海底。奥尔菲斯知道这个危险,当歌声刚一传来,他便用棉球堵住了海员们的耳朵,又把自己的身子让人捆绑在桅杆上,使之无法寻声而去。奥尔菲斯弹着里拉琴,高声歌唱,终于带船队闯过了险境。这个古老的故事在欧洲广为流传,在不同国家又和本国民间故事结合在一起。《洛累莱》就是德国诗人海涅根据德国民间故事编成的一首叙事诗。在德国,这个女海妖叫洛累莱,海变成了莱茵河。歌曲《洛累莱》是海涅同时代作曲家西尔歇用海涅的同名诗谱成的一首叙事歌。《洛累莱》已成为德国最的一首艺术歌曲。
2.作者简介:弗雷德里赫西尔歇 1789年6月27日出生在沃腾堡,是19世纪德国有名的作曲家和民歌搜集家。西尔歇从小随父亲学习音乐,后师从奥伯兰学弹管风琴。1815年他定居在斯图加特,师从克罗采和赫默学习钢琴和作曲。1817年,他成为艾尔万里卡学院的作曲教师 。西尔歇的主要作品是歌曲。1860年8月26日逝世,终年71岁。
3.歌曲分析
歌曲《洛累莱》C大调、6/8拍、单乐段结构。它用三段词精炼地概括了这个古老的传说。它的曲调带有很浓郁的德国民歌特色,朴实无华。它是基于第一句的主题发展而成的,而歌曲中先后三次出现第一句的主题。歌曲为弱拍起唱、速度适中、带有叙述性。
(二)《魔法师的弟子》
1.背景材料
《魔法师的弟子》,法国作曲家迪卡斯创作于1897年。翌年5月1日在巴黎国民音乐协会管弦乐演奏会上首次演出。作者亲自指挥。乐曲以德国文学家歌德(1749~1832)的叙事诗《魔法师的弟子》为题材。情节为:魔法师的徒弟经多次窥察,从师父那里学得一句咒语,能使扫帚代人取水。一日,师父外出,徒弟趁机念起咒语,于是扫帚取水不止,徒弟乐不可支。水越来越多,徒弟忽然发现自己未学会使扫帚停止取水的咒语,眼看流水滚滚不止,徒弟惊慌失措,一斧头将扫帚劈成了两半。不料,分成两半的扫帚变成两把扫帚,轮流取水,大水泛滥成灾,徒弟大呼救命。正巧师父赶到,急念咒语,才解救了灾难。
2.作者简介:迪卡斯 (1865~1935) 法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882~1889年在巴黎音乐院学习。1888年以清唱剧《维勒达》获罗马奖二奖。1892年开始在杂志上发表音乐评论文章。1910年起,先后任巴黎音乐院管弦乐法和作曲教授;1913年起兼任师范学院教授。曾参加整理、出版《拉莫全集》和《库普兰古钢琴曲集》,校订贝多芬、D.斯卡拉蒂的作品。1934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迪卡斯的创作态度严谨,不轻易发表作品,且晚年丢弃大量手稿。从仅存作品中反映出,他遵循古典音乐传统,吸收现代音乐(特别是印象主义)的某些因素,坚持表现自己的个性,在法国被称为“独立派”。其音乐成就主要表现在大型管弦乐曲方面。例如,C大调交响曲兼有古典主义的严谨和浪漫主义的热情;交响诗《魔法师的弟子》有生动的节奏和绚丽的配器,是他独创性的作品,被德彪西誉为一部“作曲法讲义”。我国作曲家冼星海在法国曾随迪卡斯学习过理论作曲。迪卡斯创作的主要作品有:《C大调交响曲》、交响诗《魔法师的弟子》、《波利耶克特》序曲 ,芭蕾舞剧《仙女》、歌剧《阿兰娜和蓝胡子》,清唱剧《维勒达》,钢琴曲《降e小调奏鸣曲》、《拉莫主题变奏曲、间奏曲和终曲》、《悲哀的前奏曲》、《远方牧人的呻吟》等 。
 3.乐曲分析
 《魔法师的弟子》为交响诗。全曲分成序奏、谐谑曲和结尾三部分。序奏部速度较慢,9/8拍。小提琴和单簧管先后奏出的两个动机: 都描写了魔法师的弟子轻声咕哝、诵念咒语的情景。两个接连出现的动机中,乐曲对后一个动机予以强调,然后反复一遍。接着突然增 强力度,表示咒语开始生效,扫帚突然活动起来。随后,在定音鼓的猛击下结束了这一富于戏剧性的序奏部。接着乐曲进入由谐谑曲组成的主体部分。一开始由大管呈示的谐谑曲主题(见下例),由序奏部第二个动机演变而成。生动地描绘了扫帚拎水的情景。同时也使人联想到魔法师的弟子得意洋洋的神态:
紧接着出现的序奏部第一动机的变体,使人仿佛看到兴奋的魔法师的弟子更为起劲地诵念咒语使扫帚工作得更勤快些:
接着,扫帚搬桶倒水的谐谑曲主题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开,气氛越来越热烈,使人仿佛看到没有学会解除魔法咒语的魔法师的弟子在滔滔不绝的流水面前手足无措的慌张神情。这时小号猛然吹响,顷刻间乐声突然停止,象征惊慌失措的魔法师弟子猛地用斧头将扫帚劈成两半,一切骤然归于安宁。然而,稍过片刻,谐谑曲主题再次奏响,情绪更为激烈,气氛更为紧张,象征两把扫 帚同时积极行动起来,轮番取水,流水滚滚而来,不可阻挡。结尾部由铜管奏出号角性的音调,表示魔法师回来了。于是乐曲回复与序奏部一样的慢速度,象征魔法师急念咒语后,扫帚立刻停止行动,一切回归平静,最后,乐曲在安宁的气氛中结束。演奏时间约12分钟。
(三)《黄鹤的故事》
1.背景材料
这部交响诗是根据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写的。故事大意是:很早以前的江南水乡,人们辛勤地劳动着。在这些善良的人们中间,有一位豪爽乐观的民间艺人老马,他常以美妙的竹笛声为人们驱散忧愁、带来欢乐。一天老马要远去,为了不使朋友们失去欢乐,他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并唱道:“黄鹤黄鹤快跳舞,千万别去老爷府;在我的笛声下,给人们多跳舞。”老马走了,黄鹤从墙上飞下来,人们高兴地唱道:“老马老马好老马,画只黄鹤顶呱呱,黄鹤啊,给我们跳舞吧!”黄鹤高兴地为人们跳着舞。突然,丑陋愚蠢的官老爷闯进来,抢去了黄鹤。从此,黄鹤不再起舞,人们失去了欢乐。过了些时候,老马回来了, 他那悠扬悦耳的笛声,使官老爷惊慌失措。黄鹤终于迎着笛声冲出官府,与勤劳的人们一起,欢歌飞舞,共庆胜利。
2.作者简介
施咏康 (1929~ ) 作曲家。《黄鹤的故事》是施咏康1955年在上海音乐学院的毕业作品,1956年首演于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周。1957年在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奖,此后曾被一些世界交响乐团演奏。
3.乐曲分析:交响诗《黄鹤的故事》是用奏鸣曲式写成的。开始在轻柔平稳的弦乐颤音背景上,由双簧管与长笛先后奏出引子的主题平稳的和声,清淡的乐器组合,描绘出一幅秀丽的江南水乡情景。呈示部主部主题是艺人老马的主题,它优美欢快,具有浓郁的江南民间音乐风格。当清脆的竹笛(曲笛)演奏这一主题时,使人联想到这是艺人老马美妙的笛声。老马与人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乐曲在竖琴琶音与小提琴泛音的衬托上,利用乐器的变换交替,即音区音色的变换交接,由高到低,由强而弱,主部主题慢慢的消失。它仿佛在描述老马的离去。连接部的短小华彩句由钢片琴演奏,纯四度双音的连续四五度跳进,音型华丽,充满幻想。 好像黄鹤展开那漂亮翅膀,由墙上飞舞下来。呈示部副部,有两个主题,着力刻画黄鹤形象的不同侧面。副部第一主题是轻快、抒情、歌唱性的,在铃鼓固定的节奏型 伴奏下,先后由小提琴、单簧管、长笛及木管与弦乐四次重复,表现了黄鹤边唱边舞、抒情优美的动人形象。副部第二主题是由一个具有5/8特点的活泼而跳跃的动机 多次反复而成。但有趣的是伴奏的铃鼓与小鼓,却仍然是欢快而富有弹性的6/8拍子,两种节拍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我们看到了黄鹤的另一侧面——活泼欢乐的舞蹈形象,一个上下飞舞、欢腾跳跃的形象。在经过转调进一步渲染欢乐的气氛,黄鹤越跳越起劲、舞姿变化多端,副部的两个主题交融一起,使呈示部进入高潮,随后以螺旋式下行音调,使欢舞的场面渐趋平静,乐曲进入呈示部结束部。在弦乐的 旋转摇晃的拨奏上,由小提琴与单簧管,小提琴、双簧管与长笛对奏副部两个主题的变形。音乐轻柔多了,好像黄鹤又变换了一种舞姿。乐曲进入展开部。突然不协和和弦的闯入,一些不安的、紧张而惊恐的音响,预示着代表恶势力的官老爷将破坏这一切,音乐由短笛和长笛尖锐地奏出副部第一主题的动机变形,表现出黄鹤的紧张与不安,同时伴以长号演奏的老马主题动机的变形,显示了人们对老马的思念和潜藏着的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节奏逐渐紧缩,由三连音变成连续出现的十六分音符,然后自由模进倾泻而下,官老爷闯来,抢走了黄鹤,黄鹤不再跳舞了,小提琴在中低音区以不同的调性演奏黄鹤主题的变形,加深了苦难和悲剧的情调,但光明终归要战胜黑暗,音乐逐渐明朗起来,最后,通过竖琴的华彩乐段,结束了展开部。再现部是从远处传来老马悠扬悦耳的笛声开始的。官老爷愚蠢奸诈的主题动机一再出现,但黄鹤终于在老马的召唤下冲出官府,飞回人民中间,和人民一起尽情地欢乐歌唱。热烈的歌舞场面,长号与小号相互模仿黄鹤的第一主题动机,而木管与弦乐则以黄鹤的第二主题流畅地伴奏。后通过圆号的过渡,出现中国竹笛的大段华彩,描述艺人老马欢快乐观的性格与人们对他的爱戴,也象征着人们希望永远得到和平幸福的生活。最后,在十分欢腾热烈的舞蹈场面中,结束全曲。
学唱歌曲《洛累莱》
教师以良好的范唱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范唱要注意以叙述的口吻,平静的呼吸,清晰的咬字吐字,使学生对《洛累莱》的故事有初步印象。此后在学唱曲谱时先要让学生边听边分析歌曲哪几句大致相同,哪句完全不同,找出一、二、四句旋律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这样既易学又避免出现错误。学唱时还要让学生关注不完全小节与弱拍起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标出换气记号。例如第一句: 并以正误对比的方法体会只有正确的换气才能保障音乐的情感合理发展,否则会破坏音乐情感的表达。三段词应当在演唱的情感上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的音色、速度、力度。怎样调整更好,可以由学生边讨论边试唱,最终由自己决策,教师只起“点拨”作用,而不要包办代替。英文歌词可与英语课配合学习。
欣赏《魔法师的弟子》
此曲是一首深受听众喜欢的作品。学习起始可以有许多途径, 例如借助于学生对故事梗概的了解、借助于课本中的图画、借助于电脑音乐课等使学生初步了解音乐的序奏、谐谑曲和结尾三部分。通过反复听和模唱谐谑曲拎水的主题:
达到能背唱的程度。在每一遍听此曲时要提出不同的问题:如拎水的主题出现过多少次?它主要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在速度、力度、音色上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和故事情节的发展、魔法师、魔法师弟子的形象、心态有什么关系等。上述的问题应视学生的程度加以选用。切切注意音乐欣赏不需要大段时间的讨论,对于疑惑不解的问题要靠聆听解决。至于对作者迪卡斯的了解,教师可在欣赏之后,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去思考、去评论,并可提出一些指导性的问题。如:你是否喜欢这首乐曲,为什么?为什么这部乐曲被认为是独创性的?
欣赏乐曲《黄鹤的故事》
由于全部聆听这部作品需要20分钟,所占用时间较长,教师可以用节选的方法组织学生听。例如乐曲开始的引子主题、呈示部主部和副部的主题——老马、黄鹤,展开部官老爷主题等。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课后自己完整地听。当然,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学生也可以借助教材中的图及谱例更完整地听一遍。
音乐剧《三个小和尚》的创作表演
可以在第一节课上布置第二节的后半节表演,也可以第二节即兴创作并表演。可以用全班集体设计念经的节奏、挑水、抬水、没水吃的节奏,然后分组寻找适当的音源进行表演。
例如回旋曲的主部念经都用相同的节奏:
边念边敲出木鱼声。而插部可以为甲、乙、丙三个和尚 —— 一人挑水吃、二人抬水吃、三人 没水吃,设计不同的节奏,创作或选择不同的乐器音色进行伴奏,再请三位学生扮演。主部可以全班或全组伴奏,插部则可由少数人伴奏三位学生表演。音乐剧的创作与表演是艺术综合形式的学习,对学生艺术综合能力的提高极有价值,教学中要予以重视。音乐剧的创作与表演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一定要明确。不要指手划脚束缚学生的手脚。但是教师仍然要发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评价别人、完善创作及表演的作用。此外,还要注意教学节奏、秩序的调控,以使学生在创作与表演过程中全面提高。

小学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设计:多彩的美洲


多彩的美洲
 一、教 学 目 标
 (一)乐于以积极的态度体验美洲、拉丁美洲音乐的民族风格,喜爱美洲、拉丁美洲民族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 (二)能够演唱歌曲《红河谷》和《拉库卡拉查》,能表现两首歌曲的不同情绪,并能背唱其中的一首歌。
 (三)聆听《平原,我的心》、《我们坚决不动摇》和《化装舞会》,能够领会拉丁美洲音乐的鲜明民族风格和它们的节奏特点。
 (四)结合歌唱、欣赏活动,参与敲打节奏等创造性活动。
 二、教 材 分 析
 (一)《红河谷》
 《红河谷》是流传于北美洲红河一带的民歌。它带有美国北方民歌的某些风格特色,在加拿大南部也很流行,因而加拿大人认为它是一首加拿大民歌。这首歌传入我国后,有人称之为加拿大民歌,也有人称之为美国民歌。歌词为J.卫尔所填(卫尔这个人情况不详),《红河谷》的歌词有数种不同的版本,这里采用的是最原始的版本。红河因河水中含红褐色土,水色发红而得名。有两条支流,习惯上称为北方红河和南方红河 。北方红河发源于美国明尼苏达州西部的冰川湖,从南向北流,为明尼苏达州和北达科他州的界河,流入加拿大的马尼托巴省,继续向北注入温尼伯湖,全长498公里。南方红河发源于美国的得克萨斯州西北部,流向东南方,中下游经墨西哥湾低地汇入密西西比河,是密西西比河最南边的一条主要支流,河长2045公里。《红河谷》歌词表现了移居于北美红河一带人民,在这里垦荒种地、建设家园,终于将野牛出没的荒原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地方。它回顾了人民艰苦创业的经历,并展望美好幸福的生活前景。歌词富有生活气息,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歌曲为G大调,4/4拍子,歌谣体,单乐段结构,总共8小节。 有的版本以重复前面的8小节乐段作为副歌。歌曲的节奏稳健,富有动感,旋律朴实、舒展。音域不宽,两个声部的音域不超过一个八度。易学易记。在曲式结构上,歌曲由两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又由两个乐节构成。这两个乐句的节奏相同。旋律以级进为基础,间或使用跳进。在句法上采用一问一答、前呼后应的手法,第一乐句为半终止收束,第二乐句为完全终止收束。每个乐句由两个乐节构成,这两个乐节的节奏,除了结尾略有区别之外,其他部分节奏则完全相同。显示出歌曲旋律既统一又有变化的的特点。这些形成了这首歌曲的朴实无华、感情真挚而深沉的风格。
 (二)《拉库卡拉查》
 《拉库卡拉查》是一首具有墨西哥民间舞曲风格的墨西哥民歌。“拉库卡拉查”在当地的语言中是“蟑螂”的意思,在这里借用来作为墨西哥一种民间舞蹈的名称。据说这首歌起源于军队,起初没有固定的歌词,歌曲传到哪个部队,那么部队就填上各自的歌词。后来这首歌曲传到民间,并广泛流传。这首歌曲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墨西哥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歌声中我们仿佛听到人们跳踢踏舞的脚步声,仿佛看到男女翩翩热情起舞的情景。墨西哥民间歌舞,源自吉普赛舞蹈,后来又融入西班牙舞蹈的特点。各地的民间舞蹈虽有不同,但均为多组变化的男女对舞,动作以“扎帕蒂阿多”舞步为主,这是一种用全脚掌、半脚掌、脚跟和脚尖等不同部位,以各种断续节奏击地发出声响的舞蹈动作。墨西哥民间舞蹈多热烈奔放,活泼欢快,轻松诙谐 ,感染力极强。男舞者身穿传统黑色服装,头戴宽沿帽,双手自然背后,上身基本不动,突出脚下迅疾、高难的踢踏舞步,男舞者还随音乐把宽沿帽甩来甩去。女舞者的衣裙颜色绚丽,裙边宽肥。她们除双脚跳踢踏舞外,双手舞动裙子,甩出许多图案。裙花左右摆动,前后拧花,上下翻飞,与脚下矫健的踢踏舞步变化相配合。在舞蹈进行中,伴奏人员和舞者还不时地杂以即兴喊叫来为歌舞助兴。歌曲的情绪欢快、热烈,速度稍快。旋律以分解和弦进行和级进相结合为主,旋律进行波浪起伏,错落有致;节奏为连续的八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相结合,疏密相间,性格鲜明。恰当地表现了人们欢愉的心情和活泼的性格。歌曲结尾处的呼喊声、拍掌声,更加强了歌舞的热烈欢乐气氛。歌曲为F大调,3/4拍子,曲式为单二部曲式。歌曲的第1~4小节为一个乐句,第5~8小节为第二乐句,9~10小节为反复后的乐段结束句,这是第一乐段(称反复乐段);第二乐段亦为两个乐句,从第10小节第二拍弱起至14小节前半部分为一个句,第14小节后半部分至18小节为第二个乐句。19~20小节为反复后的结束句。两个乐段环环相扣,一气哈成。
 (三)《平原,我的心》
 《平原,我的心》是委内瑞拉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深受委内瑞拉人民的欢迎,家喻户晓,人人会唱,被誉为委内瑞拉“第二国歌”。歌曲赞颂了委内瑞拉的美丽风光,抒发了热爱祖国家乡的感情。歌词里歌唱浪花、棕榈、天鹭、玫瑰和太阳,太阳是委内瑞拉人民最崇敬的神,玫瑰和天鹭也是委内瑞拉人民最喜爱的花卉和飞禽,它们象征委内瑞拉的大地,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因此这首歌特别受到委内瑞拉人民的喜爱,并且流传到国外。歌曲由委内瑞拉作曲家古提埃列斯作曲,由诗人科罗纳多作词。歌曲吸收了委内瑞拉霍罗波舞曲的节奏和因素。霍罗波舞是委内瑞拉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它由西班牙的霍拉舞揉进本民族舞蹈因素发展而成。这种舞蹈的特点是3/4拍和6/8拍交替出现,节奏活泼、速度稍快,并带有一种跃动向前的气势。 伴奏乐器使用吉他、民间小竖琴、笛子和鼓等,具有浓烈的民间风格。委内瑞拉当地民族为印第安人。16世纪中叶,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又有大批黑人移入。委内瑞拉的民间音乐,既有印第安音乐、黑人音乐的因素,又有西班牙音乐的因素。西班牙音乐对委内瑞拉民间音乐的影响最深,常常表现在旋律风格和节奏上;印第安人和黑人音乐因素则多表现在打击乐器的运用以及某些切分音上面。
 ( 四 )《我们坚决不动摇》
 《我们坚决不动摇》的歌名也有译作《我们必将胜利》的。这是一首古老的、美国黑人灵歌,20世纪初曾被改为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宗教歌曲,后又改编成现在的这样的一首反对种族歧视的歌曲。20世纪40年代,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查尔斯顿的工人们进行罢工时,这首歌就在黑人中广泛流传;60年代初,黑人学生在集会*或静坐*时,也唱这首歌。此后,无论是东南部亚拉巴马州的工业城市伯明翰,或是向华盛顿进军的队伍中,美国黑人和白人手挽手、肩并肩 ,唱着这首雄壮的战歌,展开声势浩大的斗争。这首歌曲具有黑人民歌特有的旋律音调,配以浑厚有力的节奏,富有内在的力量,非常具有号召力,充分体现了黑人为争取自由的斗争精神和获得胜利的信心,故而这首歌有黑人反对种族歧视的《马赛曲》之称。歌曲为F大调,4/4拍子,音域不宽,只有七度,适合众人演唱,且这种音区更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感情。歌曲具有鲜明的进行曲特点,短小精练,易唱易记。歌曲旋律是由4个乐句构成的单一部曲式。第一乐句:  这种长短结合的节奏,特别是附点节奏的运用,非常富有气势,其音调好似浩浩荡荡的*队伍的呼声;第二乐句是这种情绪的发展;第三乐句由附点音符开始,然后停留在分解主和弦音上: ,更显得激动,是全曲的高潮,显示出不可战胜的浩大气势;第四乐句的结束: 显得自信有力。
 (五)《化装舞会》
 《化装舞会》是一首的探戈舞曲。是阿根廷家喻户晓的乐曲,被人们称作是阿根廷的第二国歌。《化装舞会》也是最早传到我国的探戈舞曲之一。“探戈”(Tango)是阿根廷的一种舞会舞蹈,也是器乐曲和歌曲的一种体裁。19世纪出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郊,最早流行于阿根廷底层人民中间,20世纪后进入上层社会,并传入欧洲,至今在世界各国盛行不衰。探戈的诞生与发展,与阿根廷社会、历史的变迁及大批欧洲移民的思乡情绪密切相关,它含有欧洲、非洲和美洲等多种音乐文化因素,而主要是受黑人歌舞影响形成的。探戈的舞蹈风格含蓄、酒脱、舞姿具有表现力。探戈舞曲的曲调为二拍子或四拍子,中速。多用切分节奏和小调式。探戈舞曲曲调优美,节奏变化多样,情绪大多深沉、徐缓,有时还带有浓重的哀伤、惆怅情绪。早期的探戈曲多由吉他、小提琴、曼多林等演奏。20世纪后逐渐确立了钢琴、六角手风琴和小提琴、低音提琴等几种乐器的组合。六角手风琴的低哑音色与探戈的怀乡、伤感情调相吻合,故至今是演奏探戈主旋律的重要乐器。作者为作曲家马托斯罗德里格斯,他生于乌拉圭,后到阿根廷定居。这首舞曲描写一家医院的大夫和病人,为庆祝狂欢节而举行化装舞会的情景。在流行中有两种不同的唱词,现在流行的多是器乐曲。《化装舞会》为g小调,4/4拍子,乐曲结构为复三部曲式。
 三、教 学 时 间(3课时)
 (一)演唱《红河谷》及《拉库卡拉查》
 1.用富有感情的范唱或录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歌曲留有完整的印象。
 2.《红河谷》这首歌的音域不宽、节奏平稳、旋律简洁朴实,学起来比较容易。引导学生用视唱法学唱。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用模唱、听唱的方法学会歌词。而后再用歌词带动学唱歌谱。
 教唱时,要注意准确起唱,不抢拍。老师可通过指挥手势引导学生。学生也可用指挥划拍的方法辅助学唱。
 教唱的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地注意情感表现问题。为了表现好歌曲的感情,要适当地引导学生解决呼吸、句法及圆润而自然的歌唱声音问题。为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可鼓励学生设计歌曲的演唱形式。如:领唱、合唱、用哼鸣伴唱等。
 这首歌曲的二部和声十分规整简洁,对表现歌曲的情绪来说很有效果。因此,要尽量唱好二声部合唱。
 3.《拉库卡拉查》具有民间舞曲的风格,要用稍快的速度和欢乐的情绪演唱。在教学方法上可参照《红河谷》的教学建议来设计。如果已经学会了《红河谷》这首歌,也可引导学生对两首歌作比较。
 演唱《拉库卡拉查》时,鼓励学生用打击乐器为其配伴奏,或模仿墨西哥舞蹈进行参与。 参与中重在学生的创造性表现,不在技术问题上过份要求。
 (二)聆听《平原,我的心》、《我们坚决不动摇》和《化装舞会》
 1.要完整的聆听音乐。要引导学生注意歌曲、乐曲鲜明的民族风格,尤其是它们的节奏特点。如:霍罗波舞节奏,可用稍快的三拍子节奏感受、体验、表现;摇滚节奏,可用课本“实践与创造”的第三题来感受、体验、表现;探戈节奏,可用下面的提示来感受、体验、表现。
 2.为导入本课课题,可让学生听几个拉丁美洲音乐片段,让学生来听辨、判断,进而深入课题。
 3.为使学生感受、体验、理解拉丁美洲民族民间音乐的特殊风格,除了认真聆听、演唱作品外,要适当地讲解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如:地理、历史、文化、习俗等。要掌握适度,讲解要少而精。

小学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设计:劳动的歌


劳动的歌
 一、教 学 目 标
 (一)能够对我国各地、各民族的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号子和劳动歌曲。积极参与结合学习号子的创造性活动。
 (二)能够演唱具有浓厚劳动气息的《军民大生产》和《翁嘿呀》两首民歌,演唱时能够表现出歌曲紧密结合劳动的特点。并表现出这两首歌曲的民族和地区特色。
 (三)通过学习、演唱《军民大生产》、《翁嘿呀》和聆听《哈腰挂》、《连连夯》、《船工号子》,体验号子和劳动歌曲的特点与风格。
 (四)知道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歌曲的关系。
 二、教 材 分 析
 (一)《军民大生产》
 《军民大生产》又名《边区十唱》、《解放区十唱》。1945年作曲家张寒晖用陇东民歌《推炒面》的曲调填词改编而成。《推炒面》是广泛流行于甘肃东部的打夯号子。《军民大生产》表现了当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踊跃投入开荒生产的热烈情景。这首歌当年在陕甘宁边区曾广泛流传。原曲有10段歌词,后被选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改为现在的5段词,歌词内容表现开荒、纺线、习武等劳动、战斗生活,歌词中还以“嗬咳”、“西里里里察拉拉拉”等富有劳动特色的衬词,渲染了歌曲热烈、欢腾气氛,特别是第5段歌词,增加了队列口号声,更显威武、雄壮,表现边区军民们的乐观精神。《军民大生产》为C商调式,由六声音阶写成。演唱形式为领唱和齐唱,具有劳动号子“一领众和”的特点。曲调健壮豪迈,多采用同音重复与跳进相结合进行,有很强的动力感。节奏坚定有力,主要由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组成,显得紧张有力量。全曲由两个乐句构成一段体(单乐段)结构。第一乐句(第1~4小节)分为两个乐节,第1、2小节采用重复主音的手法,第3、4小节强调“徵”音,形成模进。第二乐句(第5~9小节)的前三小节为快速的切分节奏及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与前面的节奏形成鲜明的对比,将歌曲情绪推向高潮。最后两小节铿锵有力,是全曲的归纳和总结。
 张寒晖 (1902~1946) 作曲家、戏剧家。河北定县人。1922年入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学习戏剧表演,1925年入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学习表演和编导。1929年毕业后在北京、西安等地从事中学教育、戏剧演出、民众教育和报刊编辑等工作。1941年8月赴延安。先后担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戏剧委员会委员等职。1946年在延安病逝。一生创作歌曲50余首, 大多自己作词。并作有配合革命斗争的秧歌剧。代表作品有:《松花江上》、《去当兵》、 《游击乐》、《军民大生产》等。他创作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朴素、洗炼,形象鲜明,语言生动。
 (二)《翁嘿呀》
 《翁嘿呀》是吉林延边朝鲜族的一首劳动歌曲,因歌中用了很有特色的衬词“翁嘿呀”而得名。朝鲜族农民在集体劳动中,合着劳动节奏,“一领众和”地歌唱,有利于调节精神,统一意志。歌词随兴而编,领唱者唱正词,众人唱衬词。表现了丰收时节的打谷场上,人们载歌载舞、喜获劳动果实的情景,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歌曲具有浓郁的朝鲜族民歌特色。歌曲为C羽调式、由 、1、2、3四个音编织而成。2/4拍子。一段体结构(单一部曲式)。歌曲节奏紧凑、规整,突出的节拍重音,有规则地进行,使大家的力量集中,情绪高涨。开始的4小节中带长音的引子由众人唱出,好像大家已经做好劳动准备,就等一声号令开始干活。接下来是“一领众和”的演唱,领唱从高音开始,以兴奋的情绪唱出第一句,众人在句尾呼应,而后是紧张的间隔一小节的领唱与合唱的交替进行,节奏紧凑,腔节短小,犹如自然的劳动呼号。到最后句尾4小节又出现了与引子相同的曲调,但与引子效果不同的是,此处已告一个段落,这样的结尾便于在持续性的劳动中不断反复演唱。这种旋律特征也是许多劳动号子所共有的。这首歌曲具有明显的劳动歌曲特点,重音突出,节奏感强,唱腔短小,近似于自然劳动呼号,而且歌词常常是即兴而编的。
 (三)《哈腰挂》
 《哈腰挂》是流行于我国东北林区的一种抬木号子。又称“吆号子”,流传较广,遍及整个东北林区。属于搬运号子类。1956年号子歌手赵希孟根据林区号子改编成男声合唱《森林号子联唱》,《哈腰挂》是其中一首,曾在全国音乐周上演出,得到好评。搬运木头时,木头两侧各站4个人,歌唱形式为一领众和,当领唱者唱出“哈腰挂呀”时(预备开始的号令),大家一起弯腰(哈腰)把挂钩挂在被抬的木头上,当挺起腰来开始起步时,左侧4人迈右脚,右侧4人迈左脚,形成相对的脚步,边走边唱,随着歌声的节奏齐步向前迈进。《哈腰挂》歌唱简便,气势雄浑,歌曲采用D宫调式。节拍采用两拍子与一拍子混合形式,其节拍规律是“强、弱、强”。曲调的基本结构是单乐句的多次反复变化,乐句的衔接不固定,也没有一定的句数,根据劳动的情况随时都可以结束。曲调起伏较小,全曲虽有一个八度,但经常用的音调只在 的五度范围内。多为依字行腔,与当地方言音调紧密结合。在抬较细的小木头时,进行的速度比较快,歌声高亢,号子的旋律性较强;如遇到沉重的大木头时,每个人肩负着几百斤的重量,精神需要高度集中,行进速度不仅减慢,而且唱时不可避免地带着粗重的自然呼喊声,领唱与和唱在接腔时常形成声部重叠。
 (四)《连连夯》
 《连连夯》是一首在打夯时唱的劳动歌曲,属于打夯号子类。多为一领众和形式(也有少数是齐唱的)。领唱者往往就是集体劳动的指挥者。《连连夯》就是连续不停打夯时所唱的号夯。词多即兴编唱,有时也引用某些戏曲唱词,唱词内容除与劳动相关外,也唱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之类的内容。节奏鲜明、铿锵活跃、节拍工整,重音突出,音调质朴开朗,雄壮热烈,高亢有力 ,与劳动动作紧密配合,展现了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图景。歌曲为2/4拍子,五声徵调式。曲式结构为变化重复的一段体结构(单一部曲式)。开始的4小节为歌曲的上句,之后有两小节的重复,其音乐主题是由动机 发展而成,嘹亮、高亢的歌声,激发起人们的劳动热情;接下来的4小节是歌曲乐段的下句,它是上句的变化发展,十六分音符的运用显得十分活跃,以流畅的进行停留在调式的主音上,构成这个乐段结束。再接下来的4小节是乐段上句的重复,曲调由音乐变化主题发展而来,前两小节在中低音区,而后八度向上大跳,使情绪高涨,最后4小节是乐段的下句完全再现,使全曲完满结束。歌曲短小精炼,适于劳动中歌唱,音乐显示出北方黄土高原高亢、开朗的特色。
 (五)《船工号子》
 《船工号子》是影片《旋涡里的歌》的一首插曲。歌曲吸收了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的音乐素材和结构特点创作而成,是一首很有特色的、表现船工劳动的男声独唱曲。廖云、孑农作词,常苏民、陶嘉舟作曲。《川江船夫号子》是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一种船工劳动号子,由8首不同特点的号子联缀而成。行船时,通过号工的领唱来指挥、协调大家的动作。领唱部分旋律婉转,装饰音较多,常用远距离音程,和唱部分节奏富于变化,常与领唱交织重叠,构成多声部合唱。每种号子有不同曲调,可以独立唱,也可以联唱。其中,有表现在平静江面上航行时唱的悠扬动听的《平水号子》和《下滩号子》;有发现险滩后,准备投入紧张战斗时唱的、坚定有力、充满信心的《见滩号子》;而在闯滩夺险与凶滩恶水搏斗时,唱近似呐喊的急促紧张、气氛强烈的《上滩号子》与《拼命号子》。这首歌曲由多段不同的号子联缀而成。号子实际演唱是“一领众和”,而在这首独唱曲里, 与独唱相呼应的是伴奏,它不仅渲染了气氛,而且起到“众和”的作用,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歌曲用了4/4、3/4、2/4三种拍子,五声羽调式和宫调式。曲式为多段联缀结构(或称多段体结构)。由羽调式开始的第1小节是歌曲的引子,它把我们带进一个宽阔江面的意境之中。接下来的5小节,由慢板转入中速,其曲调好似“平水号子”中“号工”的领唱,豪放而有气势 ,间奏好似“船工们”的呼应,坚定有力;第7小节至第10小节的曲调进行,好似《见滩号子》,它告诉我们,前面就是险滩,要做好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准备,节奏紧凑,语气刚毅;第11小节至14小节的曲调进行,好似《上滩号子》,3/4拍,歌声与伴奏紧密呼应,随着速度的加快,情绪逐渐高涨,气氛越来越紧张;第15小节至38小节的曲调进行,好似《拼命号子》,这是全曲最紧张的段落。表现船工们拼着性命与惊涛骇浪顽强搏斗的场景,造成全曲的高潮;第39小节至43小节,速度渐慢,曲调的节奏拉长,表现战胜了险滩,闯过了滩关后的胜利喜悦心情;接下来的两小节的间奏,把我们带入《下滩号子》意境之中,第46小节至62小节曲调进行流畅抒情,船工们唱起舒展、悠扬的歌,驾船在涛声中平稳地航行,曲调结束在宫调上,把我们带进这美丽的江河景色中;第63小节至歌曲终了,是歌曲的尾声,从 这个乐句起,用移位的方法,重复几次,最后停留在调式的徵音上,即: ,而最后的 这个在高音区的结束,表示船工们驾船远去,留下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景象。
 三、教 学 时 间(2课时)
 (一)演唱《军民大生产》、《翁嘿呀》
 1.学唱歌曲前应引导学生完整地聆听录音或老师的范唱,以使学生对歌曲有整体性的感受,并激发其学唱歌曲的兴趣。
 2.《军民大生产》和《翁嘿呀》都短小、易学。可用听唱法直接学唱歌词。例如:可直接整体模唱,也可分句、分段模唱,还可以跟随录音先唱衬词、再唱全歌。学唱中应随时注意激发学生的歌唱情绪、表现歌曲的情感。
 3.演唱中可鼓励学生设计演唱形式或参与表演。如:采用领唱、齐唱的形式演唱《军民大生产》;用表演唱的形式演唱《军民大生产》或《翁嘿呀》;为《翁嘿呀》编配朝鲜长鼓舞节奏,在演唱歌曲时作为伴奏。
 4.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可适当引导学生学唱歌谱。如:在唱歌过程中,利用乐谱更好地表现歌曲情感或校正不准确的唱法;唱会歌词后,返回来视唱曲谱等。
 5.演唱歌曲时要指导学生正确地歌唱,防止大声唱歌及喊唱的现象发生。
 (二)聆听《哈腰挂》、《连连夯》及《船工号子》
 1.要引导学生完整地聆听作品,使学生感受、体验、理解作品的艺术特征——特别是劳动号子的特征。
 2.条件允许的话,可用录像、电影片段一类的媒介,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作品与现实生活的直接联系。
 3.聆听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伴随音乐做表演性或模仿性动作;参与讨论、评价;搜集相关文字、图片、音响、录像资料等。
 4.对本单元的音乐作品做综合比较,进而认识劳动号子及劳动歌曲的基本特征,认识其风格上的异同。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设计:冬之韵”一文,希望“小学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设计:冬之韵”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六年级音乐教案上册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