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表格 > 导航 >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给助人老人的回信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表格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给助人老人的回信。

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按质按量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怎样的教案课件算为优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给助人老人的回信 ”,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给助人老人的回信

教材说明
本次写话的内容是以帕特鲁普的身份给帮助他的老人写回信。教材由四段文字构成。第一段指出本次训练是以本单元课文《购买上帝的男孩》为基础,并简介了这篇课文的内容。第二段文字是提出本次写话的要求:以帕特鲁普的身份写回信。第三段文字是提示动笔之前该怎么做,第四段文字提示注意书信的格式。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能站在帕特鲁普的角度给助人老者写回信。信的内容是对帮助了自己的人表示感谢。
2.要注意表达清楚帕特鲁普内心的感受和应该表示的感激之情。
3.要注意书信的格式。
〔教学重点、难点〕
1.要学会站在帕特鲁普的角度思考问题,写出他内心应有的真实感受和对老人的感激之情。
2.书写格式要正确。
〔教学准备〕
《购买上帝的男孩》原文和《爱的奉献》歌曲。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⑴放《爱的奉献》这首歌曲,听了这首歌想到了什么?说一说。
⑵你都知道哪些无私奉献的人和事?
⑶还记得这位老人吗?出示《购买上帝的男孩》,配乐朗读文章。
⑷读本次习作要求,明确写作内容。
2.讨论写话内容。
⑴假如你是帕特鲁普,收到老人的来信后你会想些什么?想对老人说什么?自己想一想。
⑵说给同组同学听一听。
3.全班交流,互相评议。
自愿说给全班同学听,同学互评,注意感谢是否诚恳、发自内心,感谢的语言是否得体。
4.动笔习作,个别指导。
⑴明确书信格式。
⑵动笔写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朗读欣赏,评比奖励。
⑴各组推荐佳作,逐一朗读,主要围绕是否表达出真情实感,感谢的内容是否表达清楚,使用的语句是否得体来评价。
⑵对照佳作,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fwr816.coM编辑分享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生


人 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作成就。
能力目标
1.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写一段比喻性文字,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
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3.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宋。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勃兰克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瞻(zhān)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攫(jué)取:掠夺。
臆(yì)测:主观的推测。
馈(kuì)赠:赠送。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2.学生交流初读文章的感受。
生1:作者能把“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四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连缀成文,并和“人生”联系起来,这是我不曾想到的。
生2:有些语句比较深奥,我不太能读懂。
生3:全篇都在探讨人生问题,使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
生4:文章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人的活动景象,我觉得还应该有更多的场面和更多人的形象。
……
教师总结:看来,中外语言表述的差异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障碍,不过只要我们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是不难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的。
四、理清思路,探明主旨
1.提问: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生1:我觉得非常恰当。人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了成长奋斗的历程。每前进一步,就好像爬上了一个台阶,我现在正在攀登这座高塔的阶梯。
生2:我同意这种观点。我们在攀登最初几级阶梯时,是比较轻松快乐的。但越往上,攀登的难度就会越大,或是体力不支或意志不坚定使然。所以“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生3:我觉得人生就如同爬山,“无限风光在险峰”,高塔的顶端肯定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生4:把人生比作高塔,这个比喻一般,还有许多别出心裁的比喻,比如冰心把人生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就很新颖。
……
教师小结:文学欣赏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家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会对人生作出不同的诠释。
2.归纳概括描述的四个场面。
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个组负责概述一个场面,由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第一个场面是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这是对立统一的。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心理感受是新鲜,带着留恋,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再后来攀登就艰难许多,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
第二小组:第二个场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他们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并乐此不疲,非常快乐。
第三小组:第三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主要运用简练的笔法,描写他们的性格和情态,辛劳和勇敢。
第四小组:第四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琐碎、微小,但他们是那样专心、细致、勤奋,工场不大.但生活的空间很大。
教师小结:作者描写了人类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及几种人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奋斗、劳作的场景。这样看来,作者把“人生”理解为“奋斗”和“劳作”。
3.分析三类人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念。
学生按刚才的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是第一小组体会“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教师随机点拨。
成果展示:
第二小组:挖掘坑道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复杂而简单。他们有忧伤有快乐,甚至还有幼稚的幻想,就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为了工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我们认为他们指的是从事研究工作,像阿基米德这样的科学家、脑力工作者。
第三小组:征服广阔领域的人,他们有宽阔的视野,丰富的经验,有征服欲,爱冒险,爱生命,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是属于开拓进取的人。
他们是军事家、政治家之类的人,像恺撒大帝、秦始皇等。
第四小组:在工场劳作的人,他们虽然工作琐碎,但持之以恒,或许会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或许会成为大师级别的人。要想成为后者,除了有天赋的才能以外,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超常的忍耐力和辛勤的劳动。
他们指那些发明家、工艺师、设计师之类的人。
第一小组:从他们刚才的分析概括中,我们感觉到作者肯定对时光珍惜,热爱生命的人赞扬他们勤于劳作、辛苦探索、勇敢倔强的精神。
教师小结:分析讨论至此,我想大家已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念和人生观,那就是珍爱生命,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让生命更有意义,更为光彩。
五、深入研讨,问题探究
1.难句释疑。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整体把握,探明了主旨,但有没有理解得还不透彻的难句。请摘选出来,互相讨论交流。 成果展示:
(1)“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生1: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的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
生2: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老年人更留恋生命,对生命有更深的感悟,黑格尔说过:“同样一句话,出自老年人之口要比出自年轻人之口厚重百倍。”
(2)“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生:它指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之类的东西不会改变。
(3)“那像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生1:联系上下文,“一只可爱的手”是不是指上文提到的“一切亲切的思想”呢?
生2:我觉得它指的是思想馈赠给他的东西。
生3:至于沙漏计延缓转动,它指的是忘记了时间忘我工作,所以好像延长了。
生4:我认为它指的是在同一段时间内,自己能做很多事情。而别人只能做一件,收获甚丰,过得充实,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小结:这是开放性的问题,看法见解不必拘泥于一致,大家只要能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2.写法探究
提问:作者只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群,便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叫什么写法?
明确:按说还可以描写更多的人的生活场景。作者只是举例性作简单概述,突出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
六、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1.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面对苍穹,叩问心头,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屈原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明他坚贞的志向,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发其人生苦短的慨叹。你会对人生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会把人生比作什么?请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
成果展示:
对于远古的人,它是一部扑朔迷离的神话。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皆成沧海桑田,神话注解。
对于政治家,它是一局下不完的棋。雄关危塞,龙楼凤阁;阿房宫冷,铜雀名荒,古今多少事,都在棋盘中。
对于文学家来说,它是万宏不息的鸿篇巨制。楚辞汉赋,关曲曹梦;李杜诗歌,韩柳文章,皆成绝版经典,千古传唱。
对于农民来说,它是一方凝重的田园。暮云春树,沧桑几度;春耕夏耘,汗滴干土,赢得稻花飘香,粮粟盈仓。
对于学子,它是一曲寒窗数载,苦读成名的歌。悬梁刺股,映雪囊萤;凿壁偷光,程门立雪,换来金榜题名,振国兴邦。
七、课堂小结
冰心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但不流动的一定会成为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但不生长的种子一定会成为空壳。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形式,珍惜才是对生命最有价值的修饰,珍惜自己,你就能挟卷滚滚沙石,快乐勇敢地奔流,投进大海温馨博大的怀抱;珍惜自己,你就会从地下破土而出,长成一棵小树,听到黄莺的歌唱。人生是寂寞的,犹如寂然无声的荒野;人生是永恒的,犹如奔流不息的逝水;人生也是辉煌的,如果我们轰轰烈烈地走过一生。让我们走好每一步!
八、布置作业
1.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概括较为丰富的人生。
2.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出塞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适当拓展,引申探究
 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活。其实,有许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你收集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读诗谈体会、合作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不同的形式汇报。
 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大家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来谈谈呢?
六、教学小结,结束授课
 1、师:网上有一位朋友读了现代诗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声唱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番。
 2、演示课件,结束授课。

《出塞》教学点评

本节课教学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思想。尊重学生差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教学时既尊重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找到文本学习与生活世界的结合点,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课堂学习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和创新欲望,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三性两化”――自主性、互动性、创造性,动态化、生活化。
这样设计把学生看作有个性的认识主体、看作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本课采用的是以“精心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状态,让学生能够学得有趣、有效。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现简单举例如下:
1、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生动、精彩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思维活跃起来。因此,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习的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
2、加强教学评价,让创新更具理性
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应当有意识的建立发展性的评价观,这个评价应当是多元的。教学中,教师给与学生的评价将打破教师主观评价的形式,以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每个学生都参与评价,既评价别人,也评价自己,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实现评价过程的多为互动性。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把课堂上一闪即逝的创新火花,作出良好的评价,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春


这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课文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卖弄”、“抖擞”等词语的意思。
 3、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1.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体验春天带给人们积极向前迈进的力量。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知全文,感受春天的气息,有感情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有关词语。
 3.认识"春",明白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描绘春的美丽景象的。
教学过程:

引课:
 1、说一说带有“马”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马到成功”。
 2、说一说带有“春”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春暖花开”、“春意盎然”。
一、初读,感知课文
 1、示课题“春”。
 2、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气息。
二、再读,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地向我们传递春天的气息的,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1)理清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描绘春的美丽景象的。
(2)初步体验春天的美。
三、精读,体味课文,学习第一段。
 这段讲什么意思?出示灯片和课文第一段比较。
 “东风来了,人们盼望的春天也到了。万物苏醒,山青了,水满了,太阳也变红了。”
 这灯片上的句子和第一段的内容差不多,但读起来的感觉为什么会差多了?(突出拟人的写法的生动形象,更好表达作者盼春之情。)
 自由读——指名读——试背——齐背。
四、作业。
(1)作业本第1题,修改课内组词。
(2)朗读课文3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春景中体会春的无限生机和希望,激发热爱春天之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摘录好的词句。
教学过程

1.检查。
看拼音写词;根据意思写词。
2.研读。
 (1)齐背第一段,说大意。
 (2)学习第二段。
①自由读,思考:第二段作者写了春天哪几方面的景物?
(小草、花、风、雨。)
②指导读“小草”部分。
 ③伙伴互学“花”、“风”两个自然段。
 春花和春风各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句写出这特点?最喜欢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喜欢?
 用自己的朗读读出春花的多、美,春风的柔和,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④独立自学“春雨”自然段。
 回顾前面的学法:划找——思考——朗读体味——汇报交流——训朗读。
按此法学习。
⑤课内做作业本3、4、5题。
 (3)学习第三段。
这段讲一个什么意思?在用词上有什么新特点?(AABB式和ABAB式的使用。)
 (4)学习第四段。
   这三句各告诉我们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句顺序能改变吗?
为什么?
 这三句采用什么写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要一句比一句加强语气?
3.作业。
(1)修改课堂上的作业。
(2)准备背诵课文,有能力的先背诵四两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交流积累词句的方法,摘录课文好词句。
教学过程

1.导入定向。
读了朱自清的《春》,当你听到“春”这个词时,你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图画?“春”又意味着什么?出示本节目标灯片。
2.指导背诵。
 (1)检查个别学生四段背诵,并让学生谈谈背诵的方法与经验。
 (2)重点指导背诵第二大段。
 按“小草”“花”“春风”“春雨”的顺序打出四幅彩色灯片,让学生借助灯片中之图及图边上的重点“词语”自由试背——全班试背——指名背——齐背。
 (3)出示第三大段关键字词,让学生借助词语背诵。
 (4)出示全文背诵的板书灯片,指导背诵。
 盼春
东风脚步
 一切都山水太阳
 绘春
 小草偷偷嫩嫩满是的轻悄悄软绵绵
 花赶趟儿像……仿佛野花遍地是
 雨寻常像……树叶儿傍晚在乡下
 迎春风筝孩子舒活抖擞一年之计
 赞春像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
3.学会积累。
 (1)重读“学习提示”,交流各自积累的办法。
 (2)《春》哪些词句特别精彩?该如何积累?
 (3)延伸练习,听《草原》第一段的配乐朗诵,出示《草原》第一段课文灯片。让学生试摘录,并说说积累的理由。
4.训练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6题的连词成段。
 (2)摘录《春》的好词5个以上,好句3句。
 (3)任选1、2题作业。
①模仿朱自清写春雨的句子选一件事物写一两句(如西北风、雪花、溪水、怪石等)。
②模仿课文写野花的句子写写夜空中的星。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神鸟


这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神鸟》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认识生字7个,会写生字14个,掌握词语11个。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3、引导学生体会“既……也……”的用法并造句。
 4、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戈尔可汗那里逃脱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从神鸟讲的3个小故事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善良愿望表达出来的。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认识生字7个,会写生字14个,掌握词语11个。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结构,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一、解题,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许许多多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内蒙古的山林里,去看看那美丽的“神鸟”,去听听那动人的故事。
 2、齐读课题
 3、揭示课题:“神鸟”“神”是什么意思?
 4、默读课文,神鸟神奇在哪儿呢?为什么称它为神鸟,说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生字
 1、汇报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同学间互相解决。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如“伶、淙”字的读音;区分多音字的读音。指导学生区分“燥、躁”“婉、碗”等相近字的用法。
 3、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读一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字幕出示新词并出示含有新词的语句。)读词、读语句。
 4、小结:
 指导学生在理解词语意思时要注意把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不要就词解词。有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如“包袱”一词在本文中的意思是“用布包起的包。”而在“我们要放下包袱,轻装前进。”这句话中指思想负担,“抖包袱”又是指相声快书等曲艺中的笑料。因此,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区别这些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意思,扩大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三、自读全文,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看全文有几个故事,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提出不懂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
 3、小结:故事中有故事,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请在下节课和同学们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积累新的词语
 2、带着课后思考题再次读课文。

板书设计:
生字(略)大故事小故事
多音字(略)狗
神鸟猫
乌鸦

   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2、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既……也……”的用法并造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蒙古族的山林里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它就是——“神鸟”。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吗?
 1、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理清文章结构。
二、读中感悟,体会情感
 1、指名读1—3自然段。
(1)神鸟的神奇之处体现在哪儿?
(2)想象着神鸟聪明伶俐的样子,自己读一读。
 2、默读4—16自然段,出示自学提示:
 3、全班汇报
步骤一:解决自学提示第1题
 (1)小声读一读第4自然段
 (2)出示
 ①这句话写的是可汗的()活动。
 ②从“非……不可”这组关联词中你看出了什么?
 ③读出这种决心与信心。
 ④说一说这一自然段与下边内容的关系。
步骤二:解决自学提示第2题
 (1)读相关段落请同学说一说,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逃脱的?
 (2)为什么神鸟能一次又一次地逃脱?
 要点:①两人有约定
 出示:
 A、自读语句,“既……也”这组关联词前后的意思有什么关系?
 B、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用“既……也”说一句话。
②故事中猫、狗、乌鸦被猎杀令人同情
③可汗富有同情心,被打动,叹了气,违背了约定
步骤三:解决自学提示第3题
 (1)分别读3个小故事,画出故事中的人物、动物。
出示:
 (2)请你谈谈对他们的看法?
 (3)为什么好人也会办错事?
步骤四:解决自学提示第4题
 (1)表达的情感
 ①表达了对聪明伶俐的神鸟的喜爱之情。
 ②表达了对狗、猫、乌鸦忠于职守,勇于救人的品质的赞美之情。
 ③表达了对可汗富有同情心、善良之心的赞扬。
以上内容就是文章要表达的美好心愿。
 (2)是怎么表达的
 通过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通过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来表达的。
 4、学习课文第17自然段
(1)指名读第17自然段
(2)可汗说“确实没办法捉它回家了”与课文开头中哪句话完全不同?为什么这么说?
(3)能结合全文说说神鸟聪明在哪儿吗?
回读课文,概括回答
要点;①人们捉不到它②捉到后与人们的约定③用惨遭错杀的故事打动人心,使人违背约定④知道有同情心的人都会被打动,一定会叹息。
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什么教育?
 2、你怎么评价课文中的各种人物、动物?
 归纳板书:

可汗捉神鸟讲猫
乌鸦
善良聪明忠于职守
同情心智慧勇于救人
 3、总结:
神鸟以其聪明才智,使得可汗不得不打消了捉它的念头。这是贯穿全文的大故事。而神鸟讲的3个小故事却是课文真正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表达方式是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
 4、请你向文中的人物说一句话。或赞美,或批评,或劝诫。
四、布置作业:
 1、完成造句
 2、积累词语
 3、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4、小练笔:选择课文中的一个人物或动物进行评价。以ⅹⅹ我想对你说为题或自拟题目。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给助人老人的回信”一文,希望“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给助人老人的回信”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表格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