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高中高一德育自我鉴定 > 导航 > 高中高一政治下册教案: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高中高一德育自我鉴定

高中高一政治下册教案: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是充分,老师的教学质量相对也会提高。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写教案课件呢?也许以下内容“高中高一政治下册教案: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合你胃口!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国际竞争的实质,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以及国际竞争的实质,体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国际格局相应的发生重大变化。各国之间将呈现怎样的关系呢?下面就学习这方面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十七、 透视世界若干力量中心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4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正在形成的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反映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与二战后形成的美苏对峙两极格局有明显不同。这种局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
(2)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105-106页内容,思考所提出的探究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欧盟成员国的增加,有力的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使欧盟成为多极化力量中头等实力单位,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俄罗斯当今的实力虽有所削弱,但仍具有巨大的经济科技潜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其大国地位不容置疑;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目前正在保持经济大国基础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目前世界正在形成的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4)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2、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国际竞争
(1)伴随着世界多极化进程,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调整目标,力图为自己确立有利态势。美国极力维护其世界超级大国地位;日本和德国正努力跻身政治大国行列;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竞争的意义: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总之,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国际竞争及其实质
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国目标的调整,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各国人民要求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
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专家点评”内容,了解什么是综合国力?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其中,经济力和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文化、经济、政治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相关链接”内容,了解各国是如何展开竞争的?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制定发展战略,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2、加快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7页图表,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当前,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学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以及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对于维护和实现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等,有重要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 )
CC. 两极格局,两强争霸 B. 美国一极独霸世界
C. 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D.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答案:D
[例2] 当今世界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危害上升,世界各国纷纷谴责并携手打击各种恐怖活动。这表明 ( )
① 和平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② 恐怖主义是和平的主要障碍 ③ 国际社会在反恐上存在共同利益 ④贫困国家的经济发展日趋重要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 ③④
答案 A
[例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 和 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
① 经济实力 ② 国防实力 ③ 科技实力 ④民族凝聚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 ①③
答案 D
课余作业
分析讨论,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Fwr816.COm小编精选

高中历史高三级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战后多种新兴力量崛起的情况,知晓两级格局受到来自多种力量的有力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从多层次、多角度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2)通过对本课历史史实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概括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分析日本战后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探究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国际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经济与政治之间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欧洲的联合过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横向比较中国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

(2)以合作学习的“创设情境—目标显示—自学尝试—合作学习—成果汇报—总结评价”模式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来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创设重大国际事件的情境,让学生亲自探索各个主要国家对朝鲜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立场和态度的决策,培养学生解读历史信息能力,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正确应对重大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运用经济与政治之间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欧洲的联合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弥补了国内资源的不足,使日本迅速崛起;

(3)提高学生对二战后美苏两极以外的各种政治经济力量增长的认识,初步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及影响,树立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价值判断标准。

(4)分析欧共体兴起的原因和过程,体会“人类从对抗走向对话,从单赢走向共赢”过程中的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日本战后经济的发展,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难点:欧洲走向联合的背景分析和艰难历程。

在欧洲国家一体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即是如何化解积怨已久的法德矛盾。而“煤钢联营计划”的提出不仅促进了法德关系的改善,还为西欧国家的联合铺平了道路。其处理国际关系的方式与途径引人思考。日本为谋求大国地位所采取的措施,教材中没有具体涉及,这样就不容易正确认识和评价日本谋求大国地位。

教学方法:

对于本课学习的方法可采用谈话法,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丰富的录像资料,用事实说话,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还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资料补充,运用典型史料对于重点问题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解读史料能力,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1】

创设情景导入:出示两组图片

第一组:(雅尔塔会议三巨头,古巴导弹事件,柏林危机,肯尼迪与赫鲁晓夫角力的漫画)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知识,进一步认识“冷战”对战后两极格局背景下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第二组(欧盟旗帜,日本富士山下飞驰的新干线列车,不结盟运动的标志,中国的葛洲坝水利枢纽)

对比前一组图片,让学生说出这组图片反映了国际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入课题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指出欧共体的出现,日本的经济腾飞与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的振兴与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就是世界多激化趋势的重要表现。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教案 - 碧涢老仙 - 碧涢老仙的博客

【导入新课2】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

(欧洲联盟的旗帜)

法国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维克多·雨果的理想已经变为现实。大家再数一数上面有多少颗金黄色的星?(12颗)知道为什么有12颗吗?欧洲联盟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哪?由此导入新课。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欧共体形成的背景:

(1)思想源流:欧洲统一思想源远流长。实现欧洲各国的联合,建立统一的欧洲——这是欧洲早已存在的一种思潮。

近现代欧洲历众多学者、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如但丁、卢梭、伏尔泰、康德、雨果、丘吉尔等,都主张欧洲统一的理念。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类灾难后,欧洲最终丧失了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心的地位,所以,欧洲各国只有加强联合,实现一体,才能重新走上世界政治舞台,发挥重要的作用。于是,支持欧洲统一的舆论重新兴起,为欧洲一体化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条件。

出示材料:

材料1: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我们就必须从起了变化的形势中作出必要的结论: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一旦潜在的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的紧张局势,在面临这种威胁时,为了维护和平,它可以在天平中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 ——《阿登纳回忆录》

材料2:“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 维克多·雨果

(2)政治安全:两级格局竞争中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各国的国家实力日益增强,因此对美国持续不断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越加不满。加之美苏在欧洲的尖锐对峙,使得欧洲的自身安全常处在无法保障的境地。因此,要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间保证自身的安全,并进一步提高国际地位,西欧各国之间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

(3)经济发展:自身经济发展的需求。

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即在于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西欧各国只有加强联合、协同利益,才能共同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增强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也才能扭转与经济、政治大国竞争过程中的不利地位。

2、欧共体形成的过程:

(1)1951年,欧洲六国签署《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备课资料】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欧洲煤钢联营计划”(即“舒曼计划”),建议愿将本国经济中的煤钢部门管理权委托给某一独立机构的国家成立煤钢共同市场。此后,法、西德、意、比、荷、卢等6个西欧国家开始在此计划基础上进行谈判。1951 年4 月18 日,在美国的支持下,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根据“舒曼计划”在巴黎签订了为期50 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条约确定共同体的基本任务是建立煤钢单一共同市场,取消有关关税限制,对生产、流通和分配过程实行干预。

1952年7月25日该条约生效,宣告了欧洲煤钢共同体【英语: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ECSC)】的建立,正式成立超国家的权力机构——高级机构。高级机构由九人组成,掌握煤钢共同体的大权,负责协调各成员国的煤钢生产,保证共同体内部的有效竞争。它拥有共同体内部的生产、投资、价格、原料分配,以至发展或停闭某些企业或某些部门的大权,并掌管共同体同第三国和有关国际组织的关系。该机构作出的决定,各成员国必须执行。此外,欧洲煤钢共同体还设有部长理事会、共同体议会和法院等机构。

舒曼计划及由此产生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是西欧国家联合道路上的一次创造性实践,一次质的飞跃,它开始了一体化合作形式的零的突破。正如美国前驻欧共体大使巴特沃恩在1962年7月为《通向欧洲联盟的道路》一书写的序言中所言:“欧洲煤钢共同体是先驱者。它开创了主权成员国的统一先例。它提供了密切联系西德与西方的最初手段,为法德永久和解奠定基础。它带来了作为共同市场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楷模的共同机构的新形式。毫无疑问,历史所记住的,不是欧洲煤钢共同体为煤钢工业做了些什么— 当然,这可能也是有意义的— 而是开辟了通向统一的欧洲目标的道路。”

(2)1958年,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

【备课资料】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

又称欧洲共同市场。1957年3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成员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通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条约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同时成立。总部都设在布鲁塞尔。

《罗马条约》规定其宗旨是:在欧洲各国人民之间建立不断的、愈益密切的、联合的基础,清除分裂欧洲的壁垒,保证各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和就业的条件,并通过共同贸易政策促进国际交换。

(3)1967年,以上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备课资料】欧洲共同体

1965年4月 8日,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 六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 。欧共体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1991年 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 ,(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2年2月1日,各国外长正式签署马约。经欧共体各成员国批准,马约于 1993 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欧共体开始向欧洲联盟过渡。

宗旨是促进:①取消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②建立一个单一的对非成员国的商业政策;③最终协调成员国之间的运输系统、农业政策和一般经济政策;④取消私人和政府所采取的限制自由竞争的措施;⑤保证成员国之间劳动力、资本和工商企业家的流动性。

欧共体是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12国面积为236.3万平方千米,人口3.46亿。1992年欧共体12 国国内生产总值为 68412 亿美元(按当年汇率和价格)。欧共体是世界上的贸易集团,1992年外贸总额约为 29722 亿美元,其中出口14518.6亿美元,进口15202.7亿美元。欧共体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发展了关系。至1993年,已有 157 个国家向欧共体派驻外交使团,欧共体委员会也已在 107 个国家及国际组织所在地派驻代表团。欧共体同其中的绝大多数国家缔结了贸易协定、经贸合作协定或其他协定,并与一些地区性组织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关系。欧共体于1975年 5 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关系。

3、欧共体形成的影响:

(1)西欧国家联合成为一个政治集团,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立的作用。如法国于1964年冲破美国设置的反华阵线与中国建交;1966年跟唔哦正式推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

(2)西欧国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1)原因:①战后进行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②美国的扶持,包括减免战争赔款、提供资金和物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时美国的特需订货等;

③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④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如重视教育、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口号等。

(2)表现:1956年—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日本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要与时俱进对生产关系作到适时的改革和调整;要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要重视科技和教育;要抓住机遇。

2、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1)原因: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2)表现:

①20世纪80年代,中曾根首相开始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参见“学思之窗”)

中曾根前首相提出了“战后政治总决算”口号,其核心思想是克服战败国心态,培养国民的大国意识,提高日本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主要目标一是与西方大国平起平坐,扩大在国际社会的发言权;二是在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三是成为新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通过联合国来维护日本自身的利益。

②2003年9月,日本派出1000人自卫队远赴伊拉克,参与战后的伊拉克重建;

③2004年8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表示,他将出席联大会议期间要求联合国考虑吸收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原因:

①二战后,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②新独立的广大亚非国家为了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互相支持,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标志:1961年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的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首脑会议

【备课资料】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1961年9月1日,25个不结盟国家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第一次正式会议,通过宣言。战后初期,国际上形成了分别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军事集团对峙局面。一些中小国家,尤其是新独立国家,为摆脱大国控制,奉行独立自主、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1956年7月,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举行会谈,提出不结盟主张,随后又与苏加诺、恩克鲁玛进行磋商,为不结盟国家开展国际合作奠定基础。在铁托、纳赛尔、尼赫鲁、苏加诺和恩克鲁玛等人努力下,1961年6月在开罗召开由20个国家发起的不结盟国家会议筹备会议,规定了与会国的五项标准:奉行在和平共处和不结盟基础上的独立政策,至少应采取符合这种政策的态度;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不参加大国军事集团;不同大国缔结双边军事联盟,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

961年9月第一次会议上,与会国一致要求立即无条件地、彻底地和最后废除殖民主义,同意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宗旨,支持为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而斗争的各国,要求撤除设在别国领土上的军事基地,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把世界划分为集团和冷战的政策。

1964年10月5日至10日,在开罗举行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和平和国际合作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

第三次首脑会议,1970年9月8日至10日在卢萨卡召开,通过《卢萨卡宣言》,强调超级大国之间的均势没有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安全,矛头指向美苏超级大国;同时通过《关于不结盟和经济发展宣言》,谴责不平等的世界经济体系。

1973年9月5日至9日,在阿尔及尔举行第四次首脑会议,明确提出“反对霸权”的口号。

第五次会议于1976年8月16日至19日在科伦坡召开,强调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的关系,提出“集体自力更生”的战略思想,提倡“南南合作”。

1979年9月3日至9日,在哈瓦那举行第六次会议,有95个国家参加,铁托出席会议,并作长篇发言。通过《政治宣言》,强调坚持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原则。第七次会议于1983年3月7日至12日在新德里举行,100个成员国出席,讨论世界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及不结盟运动面临的任务,通过《新德里文件》、《集体自力更生宣言》、《经济合作行动纲领》等文件。

1986年9月1日至7日,在哈拉雷举行第八次会议,成员国增至101个。1989年9月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九次会议。不结盟运动不设总部,无常设机构,无成文的章程。

成员国每3年召开一次首脑会议和外长会议。不结盟国家已成为国际社会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中国一贯支持不结盟运动,高度评价它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作用。

(3)特点;奉行非集团、不结盟政策

(4)任务: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5)行动纲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6)影响:

①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推动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级格局。

2、中国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及应对措施:

(1)关系:中国一贯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与不结盟运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

(2)措施: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应对当前局势?

①重视以科技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

②加强区域的团结合作;

③第三世界国家对内要制定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外要立足第三世界,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同时也要和发达国家加强经贸合作和政治对话。

课后研讨

20世纪70年代,世界已经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随着冷战的终结,对21世纪地缘政治格局前景的预测成为热门课题。当前,在有关未来国际政治格局演变趋向问题上,有三种主要的地缘政治观盛行于美国,并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三种地缘政治观是:⑴单极论;⑵多极论;⑶文明冲突论(如欧洲文明、俄罗斯文明、中华文明、北美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以及非洲文明等)

你认为地缘会对未来国际政治格局演变产生决定性影响吗?对这三种地缘政治观,你的观点和看法是什么?谈谈你的理由和看法。

思路:此题的第一问可借鉴前面所学的古希腊主政治产生与其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加以理解。片面的夸大是不对的,尤其是在当今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今天。至于对这三种地缘政治观的看法,你可以就一种观点阐述你的理由,也可就这三种观点从总体上既不是“单极”结构,也不会是“多极”结构,而是全球一体化趋势下的多元化结构阐述自己的观点。理由和看法可以结合本节课和下节课讲述的有关内容,密切联系当前的国际形势的现状与现实来进行分析。

本课小结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经济迅速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格局由美国控制变为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局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第三世界的不断崛起和中国的振兴,冲击着二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国际关系格局是一种不稳定、充满矛盾斗争的国际关系状态,其演变是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世界多极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多种国际力量的出现,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课后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联系今年来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谈谈你如何认识中曾根康弘的这句话?

答案提示:

(1)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

内政方面:日本国内修改1947年和平宪法的浪潮;

军事方面:2001年,日本政府借“9·11”事件之后的反恐名义通过《反恐特别措施法》;2003年,利用朝鲜半岛核问题通过“有事三法案”,规定在发生可预测的对日本的武力攻击事态时,首相可不经内阁会议而直接下令调动自卫队、警察和地方政府力量,采取“先发制人”的战争手段,自卫队由“防御型”转向“进攻型”;2003年还通过《支援伊拉克重建特别措施法》并在年底向伊拉克派兵,这是日本首次向处于战争状态下的国外地区派兵,实现了行使“集体自卫权”的突破,日本开始跨入“从依靠别国建立世界秩序”,到向“虽有风险,也要参与维护世界秩序”阶段;日本安全保障会议和日本内阁会议还决定建立导弹防御系统,使日本自卫队攻防兼备,并修改《防卫计划大纲》,大大地提高自卫队武器装备的攻击性能和远投能力。

外交方面:日本与韩国因“竹岛”(韩国称为“独岛”)的主权问题关系恶化;日本与俄罗斯因北方四岛的主权归属问题导致两国关系前景暗淡;钓鱼岛问题困扰中日关系发展。

文教方面:由日本文部省审定,“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撰完成新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严重歪曲历史,美化侵略,引起亚洲邻国的极大愤慨。

(2)关于日本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

2005年5月,日本、德国、巴西和印度组成的四国联盟向联合国成员国散发了一项决议草案,要求增加包括以上四国在内的六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根据有关规定,成为常任理事国,需要得到191个会员国中的2/3多数票、5个常任理事国全部赞成票,然而由于中国等国的反对,日本入常问题无果而终。日本新一届安倍政府表示仍继续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资格。

日本的诸多外交政策与态度激起国际社会、特别是亚洲地区国家的反对:日本首相频频参拜靖国神社伤害亚洲人民的感情;遗留化武问题;慰安妇问题;2006年,全球2012万华人大签名反对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本课测评: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是在怎样出现的?

答案提示:

①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大,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展开竞争,在外交上逐渐做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②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经济上形成了美、日、西欧鼎力的局面。日本以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展开“经援外交”,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级格局。

④新中国建立后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逐渐加强,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实力的迅速提升,使得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渐重要。

总之,两级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经受越来越大的冲击,因此,两级格局之中,政治势力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学习延伸: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尼克松这段话的认识。

答案提示:

尼克松的这段话比较准确地反映了美国和世界局势的变化。

二战后初期,字母过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是世界第一强国,尤其是在核武器的垄断时期,这种地位牢不可破。但是因为在越南战争的泥潭越陷越深以及与苏联的军备竞赛,再加上60年代美国经济增势趋缓,美国的综合实力相对衰落了。

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这两个以前美国的盟友因自身利益的需要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另外中国作为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不结盟运动关系紧密,在国际上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两级之一的苏联当然还是传统强国。

尼克松是用发展的眼光,从经济角度分析世界局势的发展趋势,得出世界将向多极化发展的结论,这样为其任内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

高中高一下册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课题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重点

*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

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课时

二课时

使用时间

2010-4-6

制作者

庄义章

教学设计: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

①表现: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②原因: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

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2)措施:

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②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③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④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

(3)结果:到1952年,仅用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4)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6)

(1)“一五计划”实施背景: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

(2)目的: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3)任务:优先发展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5)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3、社会主义改造

①时间:1953一1956年底。’

②过程

a.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b.手工业:手工业者加人手工业者生产合作社。

c.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的高潮。

③实质: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意义: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中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成功探索

(1)*八大

A、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B、规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评价: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大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确定都是十分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后来的历史,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八大的路线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坚持贯彻八大的正确路线,留下了历史遗憾;

(2)国民经济调整

①目的: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

②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③成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探索失误

(1)1958年总路线

①内容:1958年,*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影响: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2)“大跃进”运动

①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②工业上制定出几年内产量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

③农业上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

④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②许多地方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3.失误影响

(1)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2)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期间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

(1)原因:1966年,*爆发,不久,这场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2)表现: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一千忆元。

(3)教训:正确分析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从国情出发,事实求是;

2、*对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1971年9。13事件后,*对*有所控制,让*主持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使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但是由于*患重病,也是由于“四人帮”的阻挠,使周恩的调整工作被迫中断。

3、*的全面整顿:

*病生后,*恢复了*的工作。*上任后,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实质是全面系统地纠正*的错误),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但不久,*再次被*,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入混乱。

发展的原因:正确 认识国情,出现错误及时纠正

曲折的原因: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

高中高一政治教案:货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货币的职能;阐释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世界现行货币的调查、了解并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应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和辨证的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我国纸币的爱护及正确对待货币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关于货币的本质,教师可以结合对货币产生过程的分析来说明其本质。教师在解释本质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货币的含义。从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货币首先是一种商品,其次要看到货币还有和其他商品不同的地方是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而其他商品不具有这种属性。

2、货币和其他一般等价物又有着不同。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有很多商品,但这些都不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只有当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才产生了货币。

3、从货币的作用来看,货币可以和其他商品相交换,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关于货币的产生教师主要讲清以下几点:

1、货币产生的原因: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交换越来越频繁和复杂化,这就需要一个交换的中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货币逐渐产生。

2、货币产生的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的出现、货币的产生。
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以具体的事例并结合书中的图片来进行说明。

三、书*讲到了货币的五种职能,其中前两种是最基本的职能,即从货币产生时就具有的职能。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主要抓住前两种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这一职能指的是用货币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一问题主要讲清楚:

第一,货币为什么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有价值。所以货币的这一职能实际上是用货币的价值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第二,商品的价格。在这里应该弄清楚价格是用货币表现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因此,价格的变化要以价值为基础,用一定量的货币单位来表现。

第三,价值尺度职能中,人们无须拿现实的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只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比较即可。因此,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职能。

第一,这是指用货币作为媒介来进行买卖商品。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简单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这时候,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买和卖往往相分离,这就给买卖双方造成一定的困难。货币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交换媒介的作用。由于货币的出现,买卖不再是直接的从商品到商品的直接交换,而是从商品到货币再到商品。这个交换过程叫做商品流通。

第二,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

第三,货币的这种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人们不可能用观念上的货币来购买商品。

3、贮藏手段职能。由于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所以可以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在这里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贮藏手段并不是指储蓄。

4、支付手段职能。这一职能是随着赊帐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教师只要讲清楚这一过程中货币的支付和买或卖并非现场交易,而是相分离即可。

5、世界货币的职能。这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兴职能,它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起作用。

四、关于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公式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公式是什么?它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2、什么是通货膨胀?它是怎么引起的?通货是指流通中的货币,膨胀是指纸币太多了超过了实际需要的数量。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实际需要的数量时,就表明用更多的纸币代表一定量的商品价值量,也就是说单位纸币所代表的商品价值量减小,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减少;反过来意味着商品的价格上涨即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

3、纸币的发行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商品价格总额上涨,纸币的发行量也要增加。因此,当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时,商品的价格总额在上升,纸币的发行量也要相应增加,而一旦增加额超过了增长额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纸币的发行量与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和商品价格总额保持不变,而加快货币流通次数也会引起通货膨胀。


5、如何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关于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关键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考虑到我国经济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应道学生根据公式来进行推论。从纸币的发行量上看出要控制纸币的发行,要使纸币的发行量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从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次数上引导学生明白要大力发展经济,并且应该采取必要措施使经济尽量作到良性发展。


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时,由于比较抽象,教师可以进行实例说明,这样让学生更能接受。


五、关于正确对待货币。


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对金钱的看法可以说是千奇百怪,更加重视金钱的作用。而学生在社会的影响下对金钱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可以预先对学生进行思想调查或者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想教育。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可以与学生进行谈心、开主题班会、带领学生参观革命伟人的故居等。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关键要把握住两点:


首先,应该认识到金钱的重要作用。尤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应该看到在今天金钱也有着一定的消极作用。那种一味追求金钱,为了金钱可以出卖良心、道德、民族的、国家的利益的做法是不应该的。我们不可忽视金钱的消极作用。


在此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


六、关于纸币


首先,讲清楚纸币是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弄明白纸币的含义。在理解这个含义时应该清楚:


1、纸币是一种符号,它是货币的符号,代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2、纸币本身并没有价值,它只是代表着金属货币的价值。


3、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能发行纸币。


第三,讲明纸币为什么会代替铸币。即纸币和铸币相比较有哪些优点。这让学生看书即可。


最后,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纸币情况以及当今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的纸币。


七、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书*讲到了货币的五种职能,其中前两种是最基本的职能,即从货币产生时就具有的职能。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主要抓住前两种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这一职能指的是用货币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一问题主要讲清楚:


第一,货币为什么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有价值。所以货币的这一职能实际上是用货币的价值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第二,商品的价格。在这里应该弄清楚价格是用货币表现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因此,价格的变化要以价值为基础,用一定量的货币单位来表现。


第三,价值尺度职能中,人们无须拿现实的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只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比较即可。因此,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职能。


第一,这是指用货币作为媒介来进行买卖商品。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简单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这时候,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买和卖往往相分离,这就给买卖双方造成一定的困难。货币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交换媒介的作用。由于货币的出现,买卖不再是直接的从商品到商品的直接交换,而是从商品到货币再到商品。这个交换过程叫做商品流通。

第二,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

第三,货币的这种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人们不可能用观念上的货币来购买商品。


2、货币与纸币比较表

区别

货币

纸币

定义

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

职能

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只是代替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即只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

是否有价值

货币是商品具有价值

纸币只是货币符号,无价值。

高中高一下册政治教案: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全章概述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我国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发愤图强,坚持正确地对外政策,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本章可分为3个框题
一、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三、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新课程学习

9.1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的主题,危及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理解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和平与发展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联系有关历史地理知识和实例,让学生感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代主题,以及世界人民如何维护和平,促进发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经常从报刊、电视中看到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发生冲突,甚至战争,导致社会混乱、人民流离失所,不得安生。也看到各国人民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协调下,解决了一些国际冲突、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问题。这说明当前的国际社会仍然是十分复杂的,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的总体形势?我国如何面对这一现实,开展对外交往,以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这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十六、 历史的沉思,时代的启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1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20世纪下半叶,世界和平形势有了很大变化,避免了世界性战争的发生,这是世界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世界并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问题仍然突出,战争的隐患依然存在。
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可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
(1)含义: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
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世界和平的维护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2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上述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世界各国人民的努力,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
起来。因此,要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
(3)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2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战后虽没有发生大的世界战争,但局部冲突不断,世界仍很不安宁。
但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有的大国常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西方一些国家插手和利用这些纠纷,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贫困、毒品等问题更加突出。
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仍是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世界人民还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艰巨任务。
2、发展问题
(1)含义: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2)追求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以往的历史。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世界经济发展趋于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追求发展也成为时代的主流。
(3)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3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仍是贫富悬殊的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地存在贫穷和饥饿现象。落后、贫困、危机、债务这些挥之不去的阴影仍然与人类相伴随。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4)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和平就谈不上发展;发展是和平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
三、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3页内容,思考分析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指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的霸主地位的行径。
强权政治,指超级大国以强凌弱,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任意宰割别国人民,侵害他国利益的政策和活动。
当今世界正是由于少数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才使世界和平受到威胁,使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受到阻碍。因此,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建立国际新秩序
(1)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这是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每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3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世界发展的主体是世界各国人民。世界的管理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参与。这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声。
(2)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是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3)中国政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3页内容,思考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中国提出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赢得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赏和支持。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充满复杂斗争的过程。中国政府多次声明,愿意同各国政府一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含义及其现状,知道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要从中体会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 )
①环境问题 ② 和平问题 ③ 资源问题 ④ 经济问题
A.① ② B.① ④ C.② ④ D.② ③
答案:C
[例2] 当前,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 ( )
BB. 资源枯竭 B. 地区冲突 C. 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 D.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答案:D
[例3]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 )
A.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B.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 坚决反对干涉别国内政
D. 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答案 B
课余作业
结合教材内容,分组收集材料,讨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现状,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9.2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国际竞争的实质,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以及国际竞争的实质,体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国际格局相应的发生重大变化。各国之间将呈现怎样的关系呢?下面就学习这方面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十七、 透视世界若干力量中心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4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正在形成的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反映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与二战后形成的美苏对峙两极格局有明显不同。这种局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
(2)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105-106页内容,思考所提出的探究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欧盟成员国的增加,有力的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使欧盟成为多极化力量中头等实力单位,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俄罗斯当今的实力虽有所削弱,但仍具有巨大的经济科技潜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其大国地位不容置疑;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目前正在保持经济大国基础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目前世界正在形成的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4)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2、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国际竞争
(1)伴随着世界多极化进程,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调整目标,力图为自己确立有利态势。美国极力维护其世界超级大国地位;日本和德国正努力跻身政治大国行列;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竞争的意义: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总之,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国际竞争及其实质
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国目标的调整,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各国人民要求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
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专家点评”内容,了解什么是综合国力?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其中,经济力和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文化、经济、政治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相关链接”内容,了解各国是如何展开竞争的?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制定发展战略,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2、加快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7页图表,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当前,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学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以及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对于维护和实现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等,有重要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 )
CC. 两极格局,两强争霸 B. 美国一极独霸世界
C. 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D.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答案:D
[例2] 当今世界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危害上升,世界各国纷纷谴责并携手打击各种恐怖活动。这表明 ( )
① 和平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② 恐怖主义是和平的主要障碍 ③ 国际社会在反恐上存在共同利益 ④贫困国家的经济发展日趋重要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 ③④
答案 A
[例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 和 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
① 经济实力 ② 国防实力 ③ 科技实力 ④民族凝聚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 ①③
答案 D
课余作业
分析讨论,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9.3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的对外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我国以和平方式实现发展,为和平而发展。
2、理解我国为和平与发展作出的贡献。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也在加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面对这一形势,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对外政策,迎接挑战?下面就学习这方面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十八、 中国外交的累累硕果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8页内容,思考其中的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累累硕果,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1)外交政策含义: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外交政策是国家对外职能的体现,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在对外关系中的反映,是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外交活动的形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国家的外交活动有哪些表现形式?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
(3)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除了我国百年来屈从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亟须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绝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也绝不侵犯别国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
2、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1)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二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国家自立于世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条件。在对外关系中,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2)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0页内容,思考我国在对外活动中是怎样坚持独立自主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涉及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问题上,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独立自主的处理对内对外事务,决不允许别国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联合一国反对另一国家;根据国际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等等。这些都是坚持独立自主的表现。
(3)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三、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的贡献
1、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0-111页内容,思考、讨论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完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1)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外交。
新中国建立之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主席形象地提出三条外交原则:“另起炉灶”,就是与旧中国“屈辱外交”彻底决裂,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一边倒”,就是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国家一边。1953~1954年,*总理在对外交往中系统地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以此作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由此翻开中国外交的崭新篇章。
(2)反苏反美阶段,主要特点是“两个拳头打人”,既反苏又反美。
(3)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大发展阶段。特点是“一条线、一大片”,为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结成一条线,团结这条线内的一大片国家。
1964年中法建交,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建交的大门;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访华,签署联合公报;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等等。这些都是新中国外交的重大事件。
(4)成熟、完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的科学论断,对我国外交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一是提出不结盟战略,二是确定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使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成熟和完善。我国对外活动进入了更为活跃的时期。
2、中国外交政策的作用和贡献
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随着在国际舞台上肩负的责任日益重要,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3、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1页内容,思考讨论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外交成就的取得有许多条件,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发展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关系,与他们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积极寻求共同利益,坚持大局求同存异;全面实行对外开放,促进交流与合作等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主要学习了我国的外交政策,认识了我国政府在对外关系上的基本政策和立场观点。通过学习,要明确我国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以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基本目标,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实例探究
[例1]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 决定的 ( )
DD. 当前的国际形势 B.我国的军事力量状况
C.我国的综合国力 D.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利益
答案:D
[例2]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 )
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②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③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④ 坚持独立自主,不搞国家联盟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 D.①③
答案:C
[例3] 下列能体现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立场的是 ( )
①在涉及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问题上,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②处理国际问题根据是否符合我国利益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③决不允许别国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 ④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 B
[例4]为解决朝鲜核问题,中国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斡旋,成功举办了朝鲜核问题的两轮会谈,并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这说明我国 ( )
①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 ②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③ 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的贡献 ④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高中高一政治下册教案: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的对外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我国以和平方式实现发展,为和平而发展。
2、理解我国为和平与发展作出的贡献。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也在加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面对这一形势,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对外政策,迎接挑战?下面就学习这方面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十八、 中国外交的累累硕果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8页内容,思考其中的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累累硕果,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1)外交政策含义: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外交政策是国家对外职能的体现,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在对外关系中的反映,是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外交活动的形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国家的外交活动有哪些表现形式?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
(3)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除了我国百年来屈从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亟须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绝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也绝不侵犯别国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
2、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1)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二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国家自立于世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条件。在对外关系中,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2)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0页内容,思考我国在对外活动中是怎样坚持独立自主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涉及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问题上,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独立自主的处理对内对外事务,决不允许别国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联合一国反对另一国家;根据国际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等等。这些都是坚持独立自主的表现。
(3)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三、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的贡献
1、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0-111页内容,思考、讨论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完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1)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外交。
新中国建立之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主席形象地提出三条外交原则:“另起炉灶”,就是与旧中国“屈辱外交”彻底决裂,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一边倒”,就是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国家一边。1953~1954年,*总理在对外交往中系统地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以此作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由此翻开中国外交的崭新篇章。
(2)反苏反美阶段,主要特点是“两个拳头打人”,既反苏又反美。
(3)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大发展阶段。特点是“一条线、一大片”,为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结成一条线,团结这条线内的一大片国家。
1964年中法建交,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建交的大门;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访华,签署联合公报;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等等。这些都是新中国外交的重大事件。
(4)成熟、完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的科学论断,对我国外交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一是提出不结盟战略,二是确定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使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成熟和完善。我国对外活动进入了更为活跃的时期。
2、中国外交政策的作用和贡献
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随着在国际舞台上肩负的责任日益重要,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3、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1页内容,思考讨论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外交成就的取得有许多条件,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发展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关系,与他们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积极寻求共同利益,坚持大局求同存异;全面实行对外开放,促进交流与合作等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主要学习了我国的外交政策,认识了我国政府在对外关系上的基本政策和立场观点。通过学习,要明确我国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以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基本目标,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实例探究
[例1]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 决定的 ( )
DD. 当前的国际形势 B.我国的军事力量状况
C.我国的综合国力 D.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利益
答案:D
[例2]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 )
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②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③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④ 坚持独立自主,不搞国家联盟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 D.①③
答案:C
[例3] 下列能体现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立场的是 ( )
①在涉及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问题上,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②处理国际问题根据是否符合我国利益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③决不允许别国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 ④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 B
[例4]为解决朝鲜核问题,中国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斡旋,成功举办了朝鲜核问题的两轮会谈,并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这说明我国 ( )
①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 ②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③ 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的贡献 ④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课余作业
分组讨论、综合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中高一政治下册教案: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一文,希望“高中高一政治下册教案: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高中高一德育自我鉴定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