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演讲稿 > 农商银行以案促改心得体会 > 导航 > 做好促农增收的“加减乘除”

农商银行以案促改心得体会

做好促农增收的“加减乘除”。

昨日之深渊,来日之浅谈。当你准备开启一场演讲时,演讲稿的作用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演讲稿像议论文一样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富有特点,但它又不是一般的议论文。写演讲稿时有什么我们会疏忽的地方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做好促农增收的“加减乘除”,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做好促农增收的“加减乘除”

最近,我们到 县,围绕我市农民收入的构成、制约因素和增收潜力等方面展开调研,从中获得了一些促农增收的启示。
一、我市农民收入的变化特点
从我市农民收入的整体现状看,总体水平偏低、收入差距拉大、增长幅度减缓、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矛盾仍十分明显。其变化趋势和特点是:
(一)农民收入低位运行,城乡差距扩大。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353元,与全省平均2458元相比,相差105元;与省会南昌市相比,相差455元;仅相当于抚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0元的34.5%。近几年的城乡居民收入比,2001年为2.77:1,2002年为2.81:1;2003年为2.89:1,说明城乡收入差距呈逐步扩大的趋势。
(二)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增幅差距拉大。2003年全市gdp总量为168.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人均gdp4478元,比上年增长11.9%;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3.5%。农民收入增幅与gdp增幅的差距已扩大到8.4个百分点。
(三)农民收入的区域特征明显,呈不均衡分布。调查显示,沿公路或城镇中心周边的农户人均纯收入要明显高于边远山区的农户。市区城郊的孝桥镇2003年的农民人均收入,要高于临川西北部山区大岗镇610 元,高于金溪县左坊镇750元。而同一区域间的农户,由于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劳动力结构和产业投向不同,收入也有很大的差异。左坊镇农村居民中有70%左右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平均水平,其人均纯收入为1960元,而平均水平以上30%高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2790元,是低收入农户的1.4倍。
二、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
(一)从农业的投入产出结构看,种养业成本偏高,使农民增收效益“缩水”。去年粮价上涨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农资价格的强势上涨。据测算2003年11月份金溪县农资价格,尿素、碳铵、农膜涨幅分别达16%、28%、8%。今年开春以来,农资价格虽受到涨幅限制,但影响仍大。以金溪县为例,按农资投入保持去年水平、农资涨幅10%计算,今年农资上涨将使全县农民减收2890万元。即农民从粮价上涨(按早、晚稻均价75元/百斤计)增加的3328万元收益中,因农资价格上涨就冲销了86%。在养殖业方面,据对部分养鸡户调查,今年2月份抚州市场平均鸡蛋价格每斤 2.5元,平均每斤饲料价格0.8元。而据农户经验:当1斤鸡蛋的价格低于3斤饲料的价格时,养鸡业便处于无利或微利状态。这种农产品价格与价值的经常性相背离,使农户往往无所适从。
(二)从农民的群体构成看,纯农户、低收入户等“弱势群体”是增收的主要掣肘。对左坊镇的调查,全镇纯农户3500户,2003年人均收入1876元,低于镇平均水平334元;人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农村家庭有362户,这些低收入户人数总量占10.3%,而收入份额只占3.8%。而且,较长时间以来,他们的家庭人均收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主要原因是他们在人力资源、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等多方面均处于劣势,落后的生产技术条件使他们从事的劳动效益低下。如果这些农民群体收入不能加速提高,缩小与中高收入者的差距,将会继续拖整个农民增收的后腿。
(三)从生产要素利用效果看,要素投入的不平衡,影响了农民增收作用的全面发挥。土地、劳动力、资金和信息是农民获取收入的重要来源。这些要素中,对我市农民增收的贡献主要依靠的是土地及劳动力要素,而运用资金信息等其它手段获得的收入则十分不足。2003年,我市农民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占56.4%;工资性收入占29.7%,其它收入则不到14%。全省平均每户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为3115元,比上年增长8.4%;而我市只有2698元,比上年减少4%。在资金利用方面,据对大岗镇10户农户调查结果,去年得到银行信用社贷款的农户只有2户,人均贷款只有40元。年底农户人均存款仅64元,手存现金也只有270元,这对于农民要扩大再生产,拓展增收门路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在其它方面,由于我市农业产业化尚处起步阶段,组织程度不高,在利益机制上与农户联结不够紧密,还面临着信息共享和利益分配的磨合问题。

F132.cOM更多演讲稿小编推荐

以城镇兴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以城镇兴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小城镇是手段,不是目的,是现阶段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条不可逾越的必经之路,这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第二、三产业发展,从而达到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繁荣,进而成功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支点,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的一个战略突破口。近年来,我市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着力点,以小城镇为载体,以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为支撑,紧扣发展这个主旋律,围绕“造城兴业,活镇强市”的发展战略,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壮大“支撑”活“载体”,搞活“载体”促“支撑”,三位一体,共兴共荣,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乡镇经济实力,夯实了小城镇健康、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促进了我市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
特色是小城镇的灵魂,是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市在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中紧紧抓住规划这个龙头,按照“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的原则,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从规划布局、绿化品位、人文环境等方面反映出每个村镇的个性和特色。把单个城镇的发展纳入全市城镇体系的整体规划当中,做到科学规划,统筹部署,协调发展,准确确定了农业产业化带动型、乡镇企业带动型、旅游带动型、国道带动型、边贸带动型、国有大企业带动型等城镇发展方向。在自然景观的塑造中,山地小城镇以山造景,塑造地域性、民俗性、民族性的小城镇景观;平原、丘陵小城镇因地变景,以堰塘粮田为基调色,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创新建筑形式,形成平原风光;在建筑设计上,注重民居特色,古建筑风貌,现代风格,西方流派的不同选择。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和实践,一座座独具特色的小城镇,在黄土岗山上崛起,初步实现了“五大转变”:即从发展小城镇向培植区域中心镇转变;从重视小城镇建设向村庄建设延伸转变;从注重扩大外延向城镇建设内涵转变;从着眼于规划建设向严格管理转变;从小城镇发展梯次推进向整体联动推进转变。100多万“泥腿子”“洗脚上田”“换脑进城”,实现了从农民到市民的历史性跨越,43%的人口城市化率,高出全省近十个百分点。
一、农业产业化带动型城镇。在小城镇建设中,我们借助小城镇的区位、交通、通讯和人才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实施龙头带动、科技带动、市场带动、外向带动、品牌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小城镇在农业产业化中的载体和纽带作用,把小城镇建成农业产业化的加工中心、销售中心和新产品开发中心。为重点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全市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为200多家带动力强、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这些企业年创产值60多亿元,年实现利税5.5亿元。围绕龙头企业开发生产基地620万亩(含山场、水面),开发名优农副产品200多个,其中21个获得国家和省级名牌,形成了龙头在城镇,基地在农村的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谷城县五山镇是襄樊市的一个山区小镇,种茶、产茶一直是此地的主要产业,近几年,他们依托城镇造优势,在镇上发展茶叶加工、包装企业18家,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茶叶专业交易市场。念茶经,实行一个集团管总(“玉皇剑”集团),一条龙生产经营,一个品牌创天下,建成茶叶基地3万亩,年产茶叶200多万斤。茶叶集团通过土地入股、合同购销、技术服务等形式,将90%的农户纳入茶叶产业化体系,实行企业管理、逐级核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玉皇剑”茶被评为全省十大名茶,年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2000多元。襄阳区黄集镇依托自身农业大镇的优势,通过在城镇建设专业化的交易市场,并依托交易市场大力发展“两园三瓜一花”六大特色产业。产业壮大后,他们又在镇上成立了经销公司,企业通过契约方式,与农民签订合同,农民按合同种植,企业按合同收购,用公司制农业的思路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产业发展壮大后,其吸引力、辐射力同步增强,又吸引了大批客商到黄集运销农副产品,从而又使该镇形成了鄂西北农副产品的一个重要集散地。实现了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年财政收入达3500万元,位居全区11个乡镇之首。另一方面,小城镇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大转移。目前,全市小城镇已吸纳近百万农民(其中今年有近2万人)进镇落户,小城镇已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大批的农民进镇务工经商为农业分工分业创造了条件,进入小城镇的农民转出耕地8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2.8%;极大地推进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据统计,全市种植20亩以上的农户增加到8万多户,占总户数的1/10;种植面积16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4;创产值17亿元,占种植产值的1/3,专业村由97个增加到317个。枣阳市兴隆镇成立了镇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反租土地200亩,多方筹资200多万元,兴建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引进世界先进品种,聘请全国一流的专家做技术指导,实行农民承包,企业化管理,亩平纯收入5—10万元,最高的达到17万元。

创新实干方法促进农民增收


创新实干方法 促进农民增收

元谋地处滇中高原北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国土面积2021平方公里,辖10乡3镇,总人口20.4万人;属南亚热带干燥气候,年降雨600毫米,年平均气温21.9℃,干旱少雨,气候炎热,素有"天然温室"之称;以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以年产15万吨的鲜销蔬菜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近两年来,县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七次和州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抓住全县人民要求加快发展的共同愿望,凝聚人心、吸取众智,挖掘资源和社会新特点,整合优势资源,以创新为主要手段,系统创新实干方法,大胆实践,在经济领域方面,制定了"双目标、双支柱、双动力"的发展战略,按照"发挥优势、打牢基础,突出绿色、建好'一会一园'(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形成两大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专业联防植保体系),开拓两大市场,实现两大目标"的思路,首先在农民增收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在社会发展方面,按照"扩大民主,推广科学,建立竞争,引导宗教,加强法制,树立公证,巩固地位"的发展思路,实现了全县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全县1至11月,国内生产总值共完成6427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75万元,增长8.7%;财政收入共完成366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44万元,增长13.8%(如按同口径相比,比去年同期增加759万元, 增长2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71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42元,增长19.8%(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2260元,比上年净增374元,增长19.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469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40万元,增长8.64%。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社会稳定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我县从过去的倒数第二名上升到了顺数第二名,各类群体性上访和群体性纠纷得到杜绝。
之所以取得上述成绩,我们经过认真的总结反思后认为,基础是运用民主的方法制定出了一套系统科学的发展思路,关键是找准难点和突破口,运用创新的方法和手段在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干部队伍建设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一、着力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上创新,开拓经济增长源
在元谋,反季节蔬菜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也是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基础性产业。但从1998年开始,由于种植结构、内在质量与市场发展变化的要求不相适应,比较优势逐步减弱,经济效益日渐下降,2000年全县蔬菜产值降到了1亿元以下。如何使反季节蔬菜这一基础性产业尽快适应形势和市场发展的新变化,成为了县委政府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首要问题。经过深刻的反思和深入的调查,我们认识到,要想使农民快速增收,必须根据市场的需要,重新挖掘元谋自身特点,整合优势资源,调整农业结构,形成我县的核心竞争力,使蔬菜产品走入国内超市、走进国际市场才能达到目的。市场需要无公害产品,而我县除了"天然温室"和铁路运输优势外,还有种植无公害农产品的优良环境优势,将这三大优势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我县蔬菜产业"二次创业"的目标--种植无公害反季蔬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是重点建立两大体系,即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专业联防植保体系。三是聚合力量,开拓市场,竭力疏畅农产品销售渠道。竭力开拓市场,确保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是驱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县委政府始终站在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牢牢地把培育壮大营销队伍、聚合力量开拓市场摆在工作的首位。首先是实行政企分开,把县蔬菜公司的行政职能分离出来交县农业局行使,而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蔬菜公司改善设施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集中精力加强同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的联系与合作,使之成为销售型龙头,稳定和发展客户,并逐步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立产品流通窗口和直销点,畅通蔬菜销售渠道,开拓市场空间。其次是在全县确定100户重点扶持的经纪人,实行正科以上领导干部联系经纪人制度,从政策、资金、科技服务上重点给予支持,使经纪人放心、放胆地发挥组织群众、连接市场的能动作用,确保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渠道畅通,有效提高群众生产的针对性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和开拓市场。第三是以能人为基础,根据不同地区农产品生产的布局特点,大力发展各种专业协会并给予积极的扶持和引导,充分发挥他们信息来源广、机动灵活的优势,按照诚实守信的原则,采用“好品种加订单”的方式,行ё橹ъ彝蚧ы惺卟松种玻保嗲馈⒖砹煊蚩倥┎废凼谐。敌卸┑ド投┑ハ邸5谒氖亲ソ舳灾饕卟似分纸形薰σ分柿考觳馊现ぃ炖砩瘫曜⒉岬羌牵纳瓢疤跫蛟臁疤烊弧薄ⅰ拔薰α逼放疲凳┢放朴5谖迨羌哟蠖允卟伺⑹谐〗灰字刃虻那謇碚倭χ龋侠鞔蚧髌坌邪允行形骱迷肆叵担识燃趺饨灰追延茫档徒灰壮杀荆ず褪迪植松碳安伺┑乃妗?br>二是调整品种结构。充分发挥科技部门和经纪人及农民"土专家"的积极作用,采取"好品种+订单"的经营方式,每年引进数百个名特优新品种,进行"籽种革命",用订单的形式引导群众推广种植,提高群众生产的市场针对性和产品的商品率。三是调整种植结构。充分发挥销售型龙头企业的作用,广泛开展市场调查,引导群众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科学安排种植计划,使粗细菜结构合理,避免生产的盲目性,降低生产风险。四是调整种植时令。采用信息发布会、座谈会等方式,及时推介全国各大市场行情,指导群众合理安排种植时间,确保蔬菜产品适时均衡上市,有效避免市场价格大起大落,阶段性物贱伤农,努力提高蔬菜上市后的经济效益。五是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追求更大利润空间。为7个协会和企业争取到了进出口经营权,目前正积极争取国家农产品出口基地县建设项目。今年12月22日,省外经贸厅将在昆明为元谋反季蔬菜专门举行一个推荐会,向国外200-300名客商推荐元谋蔬菜。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去冬今春菜季,全县10万亩冬早蔬菜实现了量价同增,产量达到14万吨,产值达到1.74亿元,平均销售价格每公斤达到1.32元,比上个菜季增长了46.7%。农民现金收入中仅出售蔬菜一项就达到602元。今冬明春菜季,截止11月底,全县12万多亩蔬菜共已外销31600吨,与上个菜季同期相比增长了32%,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

围绕农民增收发展优势产业


围绕农民增收 发展优势产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求突破

——2004年工作回顾及2005年的工作部署

王区长:

你好。下面我就aa区2004年农业工作和今年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2004年是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年。呈现出农业升温,农村经济形势看好的喜人局面,突出表现在粮食生产出现重大转机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粮食播种面积44.6万亩,比上年增长31%,总产量1.55亿公斤,比上年增长65%;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628元,比上年增长12%,走出了1997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一直在5%内徘徊的低谷,为近年最高。

一是特色优势得到进一步增强。搭建了优势农产品发展框架,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4大主导产业、12个农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区域布局规划。规划实施一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共规划实施蔬菜34万亩,总产量11.63亿公斤,以东阳、张庆、北田、修文、长凝5乡镇为中心建成了10.9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实施红枣30万亩,其中11万亩进入挂果期;奶牛发展势头良好,存栏达到5600头,比上年增长30.6%;规划优势玉米15万亩,实际完成33.5万亩,比上年净增18.8万亩,增幅127.9%,总产量1.3亿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83.9%。

二是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基地建设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相结合: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4万亩,连续12年全省夺冠,其中新发展温室大棚1万亩,累计达到5万亩;红枣突破30万亩,居全市之首、全省前列,被确定为全省7个红枣示范园区之一;规模养殖小区达到120个,奶牛5600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8165吨;粮食作物面积44.6万亩,水果稳定在18万亩;丰元枣业、博瑞乳业等一批围绕主导产业的加工龙头逐步兴起,白象方便面、成信油脂等加工企业已相继投产,娃哈哈和古船面粉正加紧建设。

三是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推广。蔬菜无公害认证去年新认证7万亩,累计达到10.9万亩,新认证品种12个,累计达到16个,制定了榆次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办法。红枣实施了“四个一工程”:即一项矮密丰技术、一座沼气池、一座保鲜库、一座烤房,目前已在大户枣园中普遍推广;以丰元枣业为示范基地,建立了《红枣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红枣农药使用准则》和《红枣肥料使用准则》三项标准,认证无公害红枣4000亩,中昌基地300亩梨枣申报了绿色认证。果品继续推进5万亩无公害基地建设,北田镇1732亩无公害苹果通过了产地认证。

四是品牌战略进一步实施。什贴小米、“魏榆”蔬菜在全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红枣形成了“宁早”、“丰元”、“绿源”“老树”等一批品牌加工产品,“博瑞”乳品和“鲲鹏”饲料已申请绿色产品认证,“博瑞”乳品在iso9001认证的基础上还通过了qs(食品安全)认证。省定点屠宰企业民信屠宰加工企业,年加工“泽榆”牌猪肉5000吨。省级多样化水果生产基地北田,注册了“北田”牌水果商标。在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我区华玉香椿、丰元枣业、恒顺醋业、老醋坊、海玉饼干、仙枣公司、德御农贸公司等7家农产品企业,仅现场销售就达到6万元,达成合作销售协议83个。我区农业正在走向品牌农业之路。

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经验


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赵玉良)

榆次区地处“三晋”之腹,为晋中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总人口53万,面积1328平方公里,辖6镇4乡28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5.9万人,耕地73.59万亩,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28元。榆次区农业局为区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现有干部12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6人,总农艺师1人,科员4人,内设四个职能股(室):办公室、产业化经营指导股、政策法规和科教股、信息发展开发股。

我在榆次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业战线同仁的帮助和支持下,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围绕农民增收核心,坚持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统揽工作全局,城乡统筹,扭住“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区上红枣,畜牧养殖求突破”战略展开工作, 突出温室大棚、红枣开发、养殖园区和龙头企业四大基地建设,使全区农业产业化开发有了新的突破。连续12年,榆次的蔬菜生产位居全省之首,面积达到34万亩,年总产量突破11.6亿公斤,其中向北京、广州等全国各大中城市销售7.5亿公斤以上,蔬菜产业占据榆次区农业的半壁江山,被确立为全国首批55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区)之一。丘陵山区形成了全长123公里的红枣林带,面积达30万亩,居全市第一、省内前列,开发大户达到150多户,被确定为全省七个红枣示范园区之一,并把榆次的红枣发展模式作为全省的样板大力推广。畜牧养殖也得到了快速的推进,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8万吨,先后建成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已达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特别是我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从国外引进的羊驼养殖落户榆次后,成为我国特种养殖的一个亮点。丰元枣业、绿源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福大绿色食品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加工企业迅速崛起,加工龙头逐步壮大。河南正龙白象方便面、古船面粉的全面投产,使榆次面粉加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江苏镇江恒顺精品醋项目和山西金龙鱼油脂加工项目的迅速筹建投产,将引领榆次酿醋和食用油加工业快步跃入全国市场新天地。在城镇化建设中,东阳等8个小城镇列入全省小城镇建设的重点行列,其中东阳镇被列入全国500个小城镇之一、山西35个中心镇之一。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不断提升,越来越接近全面小康的标准。

从2002年我来到区农业局,在农业战线上工作了三年有余,通过农业部门从事领导工作的实践,对如何抓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按照全面、统筹、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稳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开辟农民增收的多种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抓基地,以基地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们提出“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区上红枣,畜牧养殖求突破”的调产战略,经过六年来的不断发展,蔬菜、红枣、养殖已成为榆次农业的三大特色产业,全区农业的粮经比例由2000年的3:1调整为5:4。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种植达5万亩,年总产各类蔬菜达到11.63亿公斤,商品率达85%,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1245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4%;在布局上,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红枣由2001年的6万亩猛增到目前的30万亩,建成了三个3万亩的红枣示范园区, 两个5000亩标准化红枣园区;目前挂果面积11万亩,产量2万吨,为农民人均增收150元,全部进入盛果期,红枣总产量可达6.64万吨,产值1.2亿元,农民人均可增收460元。畜牧养殖: 全区肉类总产量16000吨,蛋类总产量12165吨,奶类总产量10000吨,总收入3.25亿元,人均牧业收入496元。在基地扩规模的同时,把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作为提升基地产业化经营的切入点,搭建了优势农产品发展框架,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四大主导产业、12种优势农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区域布局和规划。通过区域规划,逐步使我区形成一批优势品种、优势产区: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34万亩,建成了10.9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有10万亩进入挂果期。奶牛发展势头迅猛,存栏达到6000头;规划实施优势玉米种植面积30万亩。

“双带”促“双信”


双带”促“双信”

高桥供电所结合党中央在“十六大”中提出的二十年奔小康的目标,关注“三农”问题的精神,规范乡镇供电所规范化管理,以“三个代表”的要求,以思想工作为载体,带领基层一线职工上下同聚,实践“人民电业为人民”宗旨,树立农村供电营业窗口良好形象。

我所的目标是让全所的职工的政治思想达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实效,结合本所的工作实际,乡镇电力工作的特点,增强政治思想工作的可操作性,有效教育职工,引导职工朝社会主义电业经济建设大方向前进。

一、我所以局领导党委的双信活动为载体,响应公司党总支提出的双带促双信活动,把身份亮出来,把作用显出来。让每位职工心中认识到自己的身份,与自己的长处及不足之处。今年下半年,结合人员的技术状况在全所展开了手拉手活动,拟定完善帮扶手续,建立了资料、内容,逐步让全所职工的业务技能有个新的提高。

二、采取多种形式营建我所学习氛围、提高职工个人素质

学习南方电网公司《供电营业职工文明服务行为规范》定期进行座谈和现场测试,促使职工自觉学习,清醒的认识到差距和不足利用学习园地及时刊登有关市场知识和现代企业制度等小常识,是职工在耳闻目睹的同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达到了增强职工有着服务理念的目的。

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创建学习型企业,提倡终身学习的观念,这为企业加强培训工作注入新的思维。积极组织职工参加公司举办业务技术培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着重突出岗位技能培训,不管那种培训,最终落脚点还是提高企业职工的岗位技能上。

四、为员工营建一个安定的家,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使职工心中觉得作为公司一员,感到骄傲,并自觉产生一种主人公的责任感,提出了“为公司出某划策 每人提一条好建议”的活动。对照“三个代表”反思自己在优质服务、行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借助有效的活动载体,增强宗旨观念和大局意识

五、组织员工观看反腐教育片,贯彻遵义城郊供电公司在局党委精神,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把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作为带队伍、树形象、保任务、促经营的重要措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正气、凝人心、稳队伍、促作风、推动生产经营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员工对党风廉政的紧迫感、责任感和自觉性,使广大员工拒腐防变意识和服务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

六、工作成果:

1.安全事故为零。

2.综合线损率在10%左右,平均单价0.423/kw.h,电费回收率100%。

3.公司下达的农网改造自查自纠工作任务已全面完成。4.顺利完成汇川区农民庆丰收运动会及中央远程教育安全保电任务没,赢得了各级政府的好评和当地人民的赞誉。

4.在与都匀供电局工作交流中得到了都匀供电局领导的高度赞誉。

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 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希望《做好促农增收的“加减乘除”》一文能帮助您解决关于2024“农商银行以案促改心得体会”相关的问题,再次感谢您的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