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演讲稿 > 有关经济发展的演讲 > 导航 > 大港区经济社会发展展望

有关经济发展的演讲

大港区经济社会发展展望。

成功路上的每一次付出,都会增加我们可以成功的概率。为了让自己的演讲更深入人心,我们就需要在正式演讲前准备好演讲稿。演讲稿要说一些鼓励、号召性的话,您对于演讲稿的书写格式有所了解吗?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大港区经济社会发展展望》,欢迎你的品鉴!

今今天研讨的题目是“大港区经济社会发展展望”,我想从四个方面来展开:一是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二是大港区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三是大港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举措;四是大港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展望。

一、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一)国际经济形势

1、世界经济出现良好的复苏势头。在过去几年中,世界经济相继受到诸多消极因素的影响,进入了持续的低迷期。2001年和2002年,世界经济分别增长了2.4%和3%;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主要经济体全面陷入衰退之中。但是从2003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开始复苏,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回升到3.2%,预计今年世界经济将进一步复苏,据国际货币资金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4.5%。

资料:(1)美国经济出现强劲回升势头。美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去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经济出现复苏迹象,各大主要经济指标持续走强,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先前预测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调高了对今年美国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预计美国今年的经济增长为4.6%,比原先的预测高了0.7个百分点。

(2)欧洲经济有望回升。去年前两个季度,欧洲经济全面恶化,德国、法国、意大利等相继出现了负增长。去年第三季度德国经济开始好转,2003年全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仅为0.5%。与美国相比,欧洲经济复苏比较缓慢,预计今年经济增长率达到2%。

(3)日本经济出现明显好转。日本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2002年、2003年日本经济持续两年实现增长,2003年增长率达到2%。日本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出口的增长,特别是对中国出口的增长。由于日本经济结构问题还相当严重,预计今年的经济增长将有所下降,增长率回落到1.4%左右。

(4)亚洲经济成为世界亮点。除日本之外的亚洲国家和地区2003年经济增长达到6.3%,超出世界经济平均增速3个百分点以上。今年预计仍将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

2、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点。世界经济的持续复苏,国际资本流动也更加活跃,并呈现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短期投机性资本活跃,资本流动的速度加快,流动周期缩短;

二是高技术资本剩余增加,跨国公司资本向外扩张的要求增加;

三是资本流入的技术用途(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对新兴产业投资)增加,也就是技术资本投资扩张加快;

四是在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中,并购资本流入份额增加,股权投资规模扩大,但在前期快速增长后会面临短期调整;

五是流入发达国家的资本有所减少,更多国际资本正在加快流向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和越南等)和地区;从区域分布上看,国际资本流入亚洲地区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加,主要是那些市场容量和潜在需求比较大的经济体。

从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构变化看,未来几年国际资本有可能增加对发展中经济和发展中地区流动,特别是向那些正在采取较大开放政策措施的国家和地区流动。

因此,从总体上看,今后国际资本流动对发展中经济更为有利,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面临新机遇。“入世”后的中国经济充满活力,投资和贸易环境快速改善,投资回报率明显高于一些发达国家,甚至高于美国,这会促使越来越多的投资商到这个地方来投资、做贸易。

最近两年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加速,充分说明外商看好中国这个市场。据商务部统计,2003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万家,比去年增长 20.22%;合同外资金额1150.70亿美元,同比增长 39.0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5亿美元,同比增长 1.44%。截止到2003年1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6.53万个,合同外资金额9431.3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014.71亿美元。

f132.COM更多演讲稿延伸阅读

**县经济发展前景展望


**县经济发展前景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各族人民在历届县委、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的历史机遇,真抓实干,努力拼搏,实现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在新世纪实现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经济发展回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经济发展大体历经以下几个阶段。“六五”(1981—1985年)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增加农业投入,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年均粮食产量达71328吨。工业经济除几家国有企业外,尚无成型的乡、村企业,全县年均工业总产值不到千万元。“七五”时期(1986—1990年),由于各种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粮食生产下滑,年均粮食产量为64608吨,比“六五”时期下降9.4%。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县委、政府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开发冬季农业,实施“温饱”工程,推广“两杂”良种,普及农业适用新技术,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国家和省在我县的重点工程—**电站和**电厂建成投产,一批骨干企业在**落户,房地产开发业崛起,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交通运输、邮电通迅、商业贸易等第三产业发展迅猛。2003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65390万元(其中省属及以上工业产值129032万元,县属工业产值36358万元),比1990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2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240万元,比1990年增长7.8倍,年均增长1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9300万元,比1990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12.5%。农村经济持续发展,2003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11085吨,比1990年增长34.8%,年均增长2.3%,农业总产值达40308万元,比1990年增长65.5%,年均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18元,是1990年的4.2倍,生产总值118529万元,比1990年增长4.32倍,年均增长1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789万元,年均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68614万元,年均增长26.7%,第三产业增加值24126万元,年均增长10.8%,产业结构比由1990年的59.84:16.32:23.84变为21.75:57.89:20.35,第一产业逐步弱化,第二产业迅猛发展,第三产业平稳增长。

二、“十五”经济发展趋势

“十五”以来,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构想:抢抓一个机遇(西部大开发),夯实两个基础(农业、基础设施),实施三大战略(科教兴县、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开发四大资源(能源、矿产、生物、旅游),实施五大突破(结构调整、经济总量、生态重建、扶贫开发、城镇建设)。按照年度经济工作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开局。**电厂4×30万千瓦机组全部建成发电,**、**、**等规模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农业结构调整效益显现。“十五”开局前三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6%,人均gdp由1918元递增到2869元,但近期尚无大型企业在我县落户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因素。“十五”后两年,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预计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为133000万元,比2003年增长10.5%左右,其中第一产业27500万元,增长6%,第二产业80000万元,增长14.2%,第三产业25500万元,增长6%,2005年生产总值预计146500万元,比2004年增长10%左右,其中第一产业29700万元,增长8%,第二产业89200万元,增长11.5%,第三产业27600万元,增长8.5%。据此测算,“十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比预期目标高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2.3%,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9 .4%,第三产业年均增长8%。

竞争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杠杆演讲稿


竞争是自古就有的社会现象,竞争存在于一切领域。在当今社会,经济领域里的竞争尤其令人瞩目。竞争是自古就有的社会现象,竞争存在于一切领域。在当今社会,经济领域里的竞争尤其令人瞩目。
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之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有计划、按经例地发展。因此,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不再发生作用。
传统的教科书上这样写着。几十年来,我们就是用这一僵化的说教,灌输给我们的大学生们,再由他们照样地灌输给他们的学生。人们都不加选择地相信了:竞争总是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相联系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产,因而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彷。竞争姓资,不姓社;姓私,不姓公,……如此等等。
是什么力量打破这个流传了几十年的教条呢?是实践,首先是人类千万年实践的历史。
让我们重温一下社会发展的历史吧:
“竞争”二字最早见于《庄子·齐物论》一书:“有竞争”。有后人注:“并逐曰竞,对辨曰争。”《庄子》成书于战国时代,其内容正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现实。大家都知道:原始社会部落之间为争夺食物或有利地盘而发生的战争是野蛮的,残酷的,是流血的竞争。争夺的目标是有限的生存资料。且看古代的哲学家们是怎样描述的:“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旬子·札论》)“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韩非子·五 》)
原始公社瓦解,每个成员占有财产多少不同而导致贫富差别和私有制的产生,这也是氏族成员之间竞争的结果。这是不流血的竞争,竞争的手段主要是勤劳。对此,哲学家们写道:“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强必 ,不强必寒。(《墨子·非命下》)“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韩非子·显学》)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父权制的确立也是两性之间竞争的结果。对此,恩格斯有过生动的记述:“母权制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2·61页)翻开一部中国古代史,充满了竞争的记录:
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是人所共知的盛事。当时,百家蜂起,竞相鼓吹。或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或收徒聚众,坐而论道。学派林立,互相诘难,诘难就是一种竞争。竞争的结果,互相渗透、交融,共同铸造了我国古代第一次文化学术大繁荣的局面。
在政治领域里,“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捷足者先得焉。”(《史记》)所谓“逐鹿”,就是政治领域里的竞争。竞争的目标是王位,手段是武力。在秦末,参与竞争的势力很多,但最后刘邦得胜,坐了龙床。
汉末天下大乱,又一次群雄并起。纷争的结果,只剩下曹、刘、孙三家,鼎足而立,却都想进一步统一中国。他们之间的竞争激烈,手段多变,奇计迭出。什么声东击西、借刀杀人、拖刀计、反间计、苦肉计、美人计……。罗贯中据此写成一部不朽的名著《三国演义》。几百年来,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直到近代,抗日战争胜利后,巍巍中华,谁主沉浮!国共两党进行了几年的竞争。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获胜。
再说封建王朝宫庭内部庶争宠,长幼争立也是一种竞争。竞争的目的是王位继承权。手段也千奇百怪。例如曹操的儿子曹丕与曹植兄弟之间,就有过限七步成诗的事。结果硬逼出一篇脍人口的五言绝句,成为史上的佳话。曹植是政治竞争中的失败者,但却成为艺术上的成功者。又如李唐朝开国之初,建成与世民兄弟争位,导致了玄武门一场政变。竞争的结果是雄才大略的李世民继承王位,旋登帝座。他励精图治,任贤举能,虚心纳谏,开创初唐贞观盛世。如果当初没有竞争,帝位由平庸的太子建成继承,未必有延续300年的李唐王朝,更难得开创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盛况。历史老人告诉我们,竞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杠杆,如果没有竞争,我们或许至今仍没有脱离茹毛饮血、穴居野人的状态,和我们的祖先一样呢!
那末,竞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在什么条件下才成为社会进步的有力杆杠?
概而言之,竞争是社会上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为追逐某项为数有限的目的物而进行的一切活动的总称。需要略加解释的是:1利益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党派、社团。既不限于资本家,也不限于商品生产者。2目的物,可以是物质财富,也可以是权势地位,还可以是荣誉桂冠。3一切活动,其内容可以是提高自身素质以增强内部活力,也可以是改善外部形象以扩大其影响力、辐射面。

通过上述活动,直接目的是增加主体获胜的条件、机会和可能性。在客观上却对全社会、全人类产生正或负的作用。从正面来说,或者使社会财富增加(经济领域里的竞争),或者增进人类或本民族的幸福感,安全感(政治领域里的竞争),或是繁荣文化科学艺术(思想学术领域里的竞争)。从负效应来看,也不乏其例。大跃进时间,放卫星、吹牛皮竞争,结果是经济上大倒退、劳民伤财、得不偿失。“文革”期间,竞相造反,通过武斗、杀,当上“司令”、“闯将”,结果是使中国经受一场空前浩劫!
凡是对社会进步有正效应的竞争,我们就提倡、鼓励、支持。
因为有考场的竞争,才促使学生刻苦用功、努力学习。结果是英才辈出,群星璀灿。
因为有市场的竞争,生产者、经营者就千方百计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使消费者称心如意。
因为有体坛的竞争,使运动员刻苦训练,精益求精,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冠军,刷新一项又一项纪录,夺得一块又一块金牌。
因为有政坛的竞争,促使国家干部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夙不夜寐、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使政风清廉、政绩斐然。对社会产生负效应的竞争,我们就应反对,谴责。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报告(1)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关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简要回顾

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是我市改革发展任务繁重、面临困难较多的时期。五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认真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全面落实发展第一要务,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前实现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经过五年的发展,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过去的五年,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成效最为显著的五年。全市经济总量以年均11.3%的速度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由期初的61亿元增加到10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7倍,实现利税增长5倍;大口径财政收入由期初的4.26亿元增加到12亿元,增长1.8倍,财政支出由8.17亿元增加到20亿元,增长1.4倍;华亭煤业、平凉电厂、祁连山水泥、百兴制革、佛明制药、大红碗等一批具有较强拉动作用的大项目建成投产,原煤产量1700万吨,占全省产量的40%以上,发电量达到93亿千瓦时,占全省的20%以上。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主导产业优势日趋明显,以煤电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我市被农业部划定为全国苹果优势产区,崆峒山晋升为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9.6:34.2:36.2调整为24.8: 40.4: 34.8。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较大、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的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64亿元,是“九五”期间的1.45倍。五年开工建设干支线公路36条1175公里,基本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村村通机动车。新建各类水利工程297项,解决了635个村65.53万人的饮水困难。庄浪县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基本解决了山区群众吃水难问题。全市新修改造梯田86万亩,完成退耕还林36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九五”末的17.98%提高到22.32 %。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五年完成城镇化建设总投资37亿元。从2003年开始,掀起新一轮的城市建设高潮,修编了平凉市及县城建设总体规划,中心城市近三年投资14亿元,完成了“一线三点”、“六纵九横”等建设工程,建成区面积由16.8平方公里扩大到36平方公里。6县旧城改造、新城区开发和重点小城镇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产业、人口、生产要素加速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由期初的14.5%提高到20 %。灵台朝那等一批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崆峒二十里铺、华亭石堡子、静宁八里等工业集中区规模不断扩张,静宁大地滩、泾川五里铺高效农业示范园等一批典型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过去的五年,是群众得到实惠较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的五年。通过取消农业税,落实粮改政策,实施退耕还林,五年共兑现各类补助资金8.33亿元,有19万人稳定解决温饱,2.5万人基本解决温饱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期初的19.4万人减少到16.9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59元提高到1820元,年均增长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400元提高到7133元,年均增长10%。五年建成住房和商贸设施244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8.3平方米增加到21.7平方米。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5万个,共有1.37 万名失业和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城乡居民人均储蓄额由1656元增加到3450元,增长108%。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和农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九五”末的37.9%和47.7%下降到35.8%和43.7%。
过去的五年,也是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步的五年。顺利完成撤地设市,实现了平凉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历史变革。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在全省率先推行政务公开,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全市基本实现“两基”达标。平凉医专的挂牌成立,结束了我市没有高校的历史。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开展“非典”和禽流感等疫病防治工作,初步建立起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机制。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14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崆峒等5县(区)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县(区)行列。建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521处,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7%和91%。实施平凉电视台节目通达乡镇工程,通达乡镇61个,灵台、崇信、华亭实现了全县通达。成功举办了市一运会、西交会、五武赛等大型节会和全国性赛事。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执行人大决议、决定,接受人大、政协监督的自觉性有了明显提高。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创优发展环境,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军政军民关系的发展。
各位代表,即将过去的2005年,我们以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实干攻坚抓突破,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8亿元,增幅13.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亿元,增长37.4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亿元,增长1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9.7亿元,增长10.6%。市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均可完成或超额完成。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结构调整,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实施了一批对结构调整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提升了产业层次和水平,工业生产呈现出增速加快、效益攀升的可喜局面。华砚煤矿1000万吨矿井竣工投产,华亭电厂、砚北煤矿600万吨选煤厂、新柏、新窑120万吨和山寨240万吨煤矿改扩建、新安煤矿建设进展较快。华亭中煦公司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已开工建设,填补了煤化工项目的空白。平凉电厂二期、崇信电厂一期通过可研评审,列入全省“十一五”规划,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可望明年开工。灵台煤田前期勘探进展顺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随着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期的到来,东部一些发达地区相继出现能源、原材料短缺,这为西部地区资源依托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课题。作为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突破,循环经济克服了传统经济理论割裂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弊端,要求以与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运用生态学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开环式经济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式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协调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和我国的发展历程,都曾出现过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酒泉戈壁荒漠面积占7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2/3、世界平均水平的1/6,森林覆盖率只有1.4%,远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生态环境脆弱,自净能力不强。但长期以来,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过度垦荒,移民开发,超载放牧,超采地下水等因素,导致了土地沙化、河流枯竭和湿地减少,自然生态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特别是工业“三废”及城市生活废水、垃圾排放,造成了河流、水库及空气污染,这些己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污染排放总量逐年减少,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资源利用率低,呈现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依然较大。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道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维持经济增长,以末端治理为环境保护手段,将会使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方面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制约。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重建生态环境的任务己刻不容缓。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发展循环经济来保证水土资源和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持续支撑。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战略
我市矿产资源丰富,农业生产的土地光热条件优越,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比较优势较好。经过多年的发展,矿产资源采选和农产品加工业已初具规模,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但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产业层次低,产品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仍处于初级产品阶段,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基本停留在采选层面,农产品加工转换增值率仅为25%,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加工工业仅占重工业的11.8%,比全国低29.3个百分点,属于典型的原料型生产,存在着资源消耗量大、产出效率低、浪费较为严重等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受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和产业边缘化等因素制约,我市能源、原材料的高消耗问题更为突出。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利于资源的永续开发利用。目前,我市经济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和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关键时期,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建立环境经济体系的成本较低,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按照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生态工业链和生态工业园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经济发展从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同时,发展循环经济,也是拉长矿产品和农产品加工链条,提升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实现由初级原材料输出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

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 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希望《大港区经济社会发展展望》一文能帮助您解决关于2024“有关经济发展的演讲”相关的问题,再次感谢您的阅读!

  网站地图